云陵怀古诗歌

2024-04-26

云陵怀古诗歌(精选4篇)

篇1:论杜牧诗歌的怀古意识

杜牧的咏史诗最直接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怀古意识。步入杜牧的咏史诗世界, 首先, 一股王朝更替、世事变幻之叹迎面而来。以杜牧名作《泊秦淮》为例, 该诗通过感慨商女歌唱亡国之音指斥了统治者的荒淫亡国, 以艳笔叹史事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全诗清丽绮美的风格因引史入诗生发出深远凝重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盛赞《泊秦淮》是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

再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

起句以沉著苍远之笔写天空远景, 历史的沉浮遂被纳入浩淼的宇宙空间, 令人不禁感到王朝兴衰、世事起伏都有其必然规律, 万古的沧桑变幻也不过是宇宙间的须臾而已。正因如此, 昔日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瞬间的辉煌, 而今可供凭吊的只有见证王朝兴衰的五陵秋树。同样, 杜牧在《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亦流露了这种思想: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雨五湖东。

帝王的改朝换代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荒淫无度葬送了他们的王朝, 如今那些历经六朝战乱血雨腥风的名胜古迹虽还健在, 但历史的天空已云淡风轻、照旧前行。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排挤, 难以施展抱负, 这种世事无常、古今同一的时空感遂令他对避离时事的隐士生活产生了强烈向往。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赞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直造老杜门墙”。杜甫诗笔力沉著深厚, 有雄浑健拔之气。杜牧的这首诗起句、结句均寄古思于景、借景抒情, 不仅情思古幽高远, 意境亦愈发浑厚开阔, 其诗气格当不逊杜甫诗歌。

其次, 杜牧咏史诗着重论述了历代宫廷政变、王朝覆灭这类重大政治事件, 指出帝王将相的穷奢极欲、贤愚不分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并借此对悲剧里的“红颜祸水”表示了惋惜同情。这其中以本朝史事鉴当朝时政, 引发安史之乱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是杜牧吟咏的主要对象, 有《过骊山作》《华清宫三十韵》《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华清宫》《经古行宫》等七首诗。诗人揭露了统治者“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荒淫奢侈, 提出“君王若悟治安论, 安史何人敢弄兵”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这一严肃的政治主题, 亦把国家动荡、战乱灾害的责任者明确地归咎到唐玄宗身上, 此处的杜牧无疑是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客观的眼光。当然, 杜牧也保留了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一份同情, 写下了“先皇一去无回驾, 红粉云环空断肠”这样伤感的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悻名”, 杜牧留给人们的似乎便是这样一位放荡不羁、行为无检的风流才子形象。事实上, 从杜牧的咏史诗来看, 他对女性抱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自古以来, 统治者之间的竞相攀比、巧取豪夺使女性成为真正的受害者。杜牧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他借《金谷园》《金谷怀古》两诗哀悼刚烈不屈、自杀殉主的绿珠的同时, 也对息夫人的遭遇寄予了同情 (《题桃花夫人庙》) :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度几春。至息竟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夫人被楚王灭息掳去后多年不肯开口说话, 甚至在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后也沉默如先。后人论此诗时多理解为杜牧指责息夫人不能像绿珠那样为主守节, 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即曰:“不言而生子, 此何意耶?绿珠之坠楼, 不可及矣。”沈氏之言代表了大多数封建文人的女性贞操观。杜牧则有他独到的看法, “脉脉无言度几春”包含了他对这位薄命佳人的同情, “至息”一语也并非如人所想, 是杜牧“红颜祸水”论的例证, 和前面的安史之言一样, 杜牧认为息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应在于息国国君的昏庸无能。末句“可怜金谷坠楼人”, 诗人又由息夫人联想到同样因美丽导致灭门之祸的绿珠, 她们都在宫廷斗争中沦为了牺牲品。此外, 杜牧亦针对统治者的贤愚不分、懦弱无能发出了感叹 (《春申君》) :

烈士思酬国士恩, 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 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不肯接纳朱英的建议, 听信李园而最终为李园所杀, 酿成悲剧。晚唐政权为宦官把持, 皇帝多懦弱无能, 更受宦官挟制, 杜牧亦希望借此诗使当政者引以为戒, 采纳群贤之言, 适时果断地清除身边小人, 而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难言之隐或许也包含其中。

第三, 杜牧的咏史诗还针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展开议论。如他的《赤壁》诗将“东风”这一天时条件作为决定赤壁战役胜负的关键, 使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关注由诸葛亮、周瑜的军事才华转向天气这一决定因素, 可谓独具慧眼。同样, 他在《题乌江亭》诗中也以“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道出了对刘、项之争的新看法。杜牧的这些见解展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反映了诗人欲一显身手、为国效力的心理。现实生活中, 这位写下《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多篇论兵文章的大诗人亦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会昌三年四月, 宰相李德裕欲讨伐自称留后的前昭义节度使侄刘稹, 杜牧上书李德裕用兵之计, 不过数月, 唐军即覆其巢穴。

当然, 诗人对历史的积淀和生命的感悟并不总是以直接歌咏史事的方式来表现的, 在诗人的许多感怀诗、交游诗、赠别诗中, 我们也能体会到“史”的分量。大量引用史事典故加强时事论证是这些诗歌怀古意识的一个特点。如五言古诗《杜秋娘诗》写杜秋娘由李锜妾至为宪宗姬人再为漳王保姆, 后因皇子被废而流落民间的一生。该诗前半部分讲述杜秋娘青春红颜时的美丽得意与年老后的贫苦无依, 具有晚唐言情文学华丽铺陈的典型风格。但诗风至后半部分则大为转变, 春秋陈国的夏姬、越国西施, 汉文帝母薄姬、汉景帝母窦太后、汉景帝妃唐姬等诸多命运沉浮的女性均被杜牧拿来作为“自古皆一贯, 变化安能推”的实例。“女子固不定, 士林亦难期”, 杜牧随后又列举了春秋齐国的管仲、周朝的吕尚以及孟子、孔子、李斯等“士林”名贤的时运转变, 几乎句句论古, 这些史事典故的大量引用给全诗注入了一种悲凉凝重的史事氛围, 使杜秋娘个人命运的沉浮不定和整个历史的变幻发展相结合, 深化了诗中虚无迷茫的情绪色彩。《杜秋娘诗》的前半部分可谓风华绮靡, 到诗的后半部分, 杜牧则明显转入一种对历史的陈述思考, 在叙事风格上偏重冷峻与散文化, 于诗中运用一些历史典故, 增添了诗歌的深峭之感。

文人士大夫的建功立业思想令杜牧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 帝王将相、前辈英雄的功勋事迹也在他的交游诗、赠别诗中频频出现。如他在《送杜顗赴润州幕》中满怀激情地写道:

少年才俊赴知音, 丞相门栏不觉深。直道事人男子业, 异乡加饭弟兄心。还须整理韦弦佩, 莫独矜夸玳瑁簪。若去上元怀古去, 谢安坟下与沉吟。

诗中的杜顗是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 诗人热情地勉励他以东晋谢安为榜样, 成就一番功名事业。然而, 面对晚唐颓危的政治气候, 杜牧自己也无能为力, “酣酣天地宽, 怳怳嵇刘伍” (《雨中作》) , 嵇康、刘伶这类任情适性的前贤成为与杜牧共度失意的知音。更多的时候, 杜牧对古人的缅怀包含了一种“昔人已逝、功业不再”的惆怅。似为杜牧晚年之作的《赠别》诗明显地流露出对尘世功名的怅惘之情:“眼前迎送不曾休, 相续轮蹄似水流。门外若无南北路, 人间应免别离愁。苏秦六印归何日, 潘岳双毛去值秋。莫怪分襟衔泪语, 十年耕钓忆沧洲。”而在另一首《齐安郡晚秋》诗里,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则道出了历史对英雄的湮没, 语调尤为萧索苍凉。

杜牧所处的晚唐是一个日暮西山的时代, 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频, 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面对王朝这种颓危的形势, 具有忧患意识的杜牧似乎更愿意将眼光投到遥远的过去, 无论是古人的荣耀辉煌还是落寞失败都能给处于王朝末尾的杜牧以启迪感悟。杜诗的成就也许很大程度同诗人的怀古意识契合了晚唐这个即将走下历史舞台的朝代, 这是杜诗耀眼于晚唐诗坛的先机。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60年版。

[3][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霍松林、杜维沫校注,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篇2:怀古主题诗歌教学一隅

关键字 怀古;诗歌;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即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学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情绪的底下。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情绪高涨的讲授着,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现实之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将发现和创新定位课程目标之一。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将是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笔者曾长期走进初高中语文古诗歌课堂,在观摩中学习到一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量做了具体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荐,还有一部分的阅读内容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任课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师怎样做一个巧妇呢?

将相同主题诗歌划分归类,对已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如《登幽州台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越中览古》等。学生不难发现,怀古诗多以地点为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可将怀古诗以地点特点分类教学。陈向春教授将怀古诗的场合特点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本文以故都怀古为主要研究内容。故都往往有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段历史,所以故都怀古的诗歌更能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

教师在怀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故都的历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诗人咏怀的热点,金陵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历史中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故都。作为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受到诗人的关注。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很多,教师可选择某一焦点为教学关键词,如某一诗人的金陵怀古诗专题,或是情感表达的不同等为探究点进行教学。

一、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诗前“引”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全唐诗》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别称,刘禹锡未游过金陵,却凭对金陵的了解做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可见金陵的魅力。学生最熟悉的要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都位于金陵,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居住地,这里还聚居着名门望族,富有历史内涵。朱雀桥、乌衣巷又形成对偶可谓语言之精妙。作者又通过对朱雀桥与乌衣巷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萧条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对历史的回想。作者没有写朱雀桥、乌衣巷从前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变化是与金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金陵又一别名,没一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石头城由来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同样描写了金陵城的自然环境,围绕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石壁带回的是寂寞冰冷。与《乌衣巷》相同的是作者开篇都描写金陵的自然环境,通过描写金陵现实的荒凉暗示出金陵过去的歌舞喧嚣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消失了。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怀。经历了六朝繁华的金陵,已成为“空城”一座。在历史中没有改变的天空中的明月,依旧照过“女墙”。作者习惯拿一贯穿时间空间的景物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头城》中的“旧时月”都表达了诗人无限感慨,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两首或几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二、表达情感内容分类教学

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点意象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讲述了当年金陵的繁华如今已是野草丛生的荒凉,诗人不单是吊古伤今,还对历史做出了评价,统治者的奢侈荒淫造成了国破家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兴亡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创作此诗已被排挤出长安,李白想通过自身才华走向仕途,却并不如意,一直追求“功成身退”,却离功名十分遥远。王朝的兴盛一去不复返,吴国今日的宫廷一片荒芜,诗人遥望远处的风景,想看一看念念不忘的长安城。但因“总为浮云能蔽日”未能实现,李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痛苦。

怀古诗作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陶冶性情、丰富情感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3:李商隐游仙体诗歌的怀古情感探讨

在李商隐学仙玉阳的过程中他就对神仙以及道教的故事十分感兴趣,通过一定的了解李商隐加深了对道术以及神仙的认识,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对想象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有了这样的经历李商隐就会将自己遭受的境遇、人生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以游仙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也是游仙的本质所在,将游仙与诗人的身世相结合,将事情或曲折或顿挫的表达出来从而呈现亦真亦幻的特点,在对游仙诗的学习过程中李商隐也会借鉴其他诗人的抒写方式来来提高自己,也会在其他诗人创作的基础上来创造,成就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游仙诗应该是《仙真人诗》,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就想要求得长生不老药在此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在魏晋时期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游仙诗,例如曹操《秋胡行》,曹植《仙人篇》等等,游仙诗的渊源十分悠长,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已经有了游仙的思想,这首诗独特的表现方式也为后世的游仙诗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很大基本形成了游仙诗的格局。本文就对李商隐游仙体诗歌的怀古情感进行探讨。

2、李商隐游仙体诗歌的怀古情感探讨

游仙诗表现的是追求神仙想要长生不老的希望,诗人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神仙,羡慕仙人的长生以及摆脱世俗纷杂,游仙诗既有乐府古辞又有文人的创作,无论在思想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郭璞的游仙诗就广受文人的好评,在它的诗中描摹的形象十分生动,在内容上也极具针对性与现实相脱离,在晋宋年间也有很多人创作游仙诗但都没有多少艺术价值,游仙诗应该主要描写仙境的美妙,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摆脱世俗的快意。李商隐从小就遭受了很多不幸,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然后他就成了无家可归之人生活的十分艰难,但是李商隐从不放弃一直保持着勤奋刻苦的精神,并向很多文人学习前代的优秀文化,他用行动体现出一个大诗人应有的艺术理想,李商隐在少年时期在玉阳山学道,据说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曾在这个地方修道,在有着浓厚道教气息的玉阳山,李商隐真正感受到了神奇的神仙世界以及美丽的山河,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他的想象力。同时李商隐的这一经历对他的一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李商隐创作了《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其中包括他对学仙玉阳的回忆,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个性提倡独立创作,并汲取了道教的主要思想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行了深刻的体现,主要以诗境为主加入了很多奇特的想法与构思,李商隐采用游仙体的表现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游仙体让李商隐真正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并用比较特殊的方式来得到精神与情感上发泄,只要仔细研究李商隐的诗就可以发现其游仙体诗歌主要是创造性的发挥,对于表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第一,李商隐借游仙写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仕途的不顺以及理想不能得到实现的郁闷,他一生都在进行积极的斗争但却遭到了陷害一身的抱负无处施展,李商隐在《东还》一诗中就表达了自己满腔的抱负却埋没于尘世的无奈,他也会在失意的时候发出感慨或者在与友人相遇的时候聊起自己的仕途艰难,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面对道观或者寺庙李商隐常会以游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郁闷之情,在《圣女祠》中诗人就借祠宇的庄严以及圣女来抒发感情,利用游仙之诗笔展开想象将情境与画面描写的栩栩如生。利用游仙也可以向朋友来表露情怀或者抒写人生理想,李商隐的一生都十分艰难利用传统的诗歌是无法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的,只能用游仙诗的方式来表达,游仙诗用来抒发人生理想可以将理想的美好充分的体现出来,诗人可以将人生的理想比作事物,例如在《霜月》与《丹丘》中就蕴含了诗人的这种情怀。此外,利用游仙还可以讽刺求仙的虚妄。李商隐经历了四朝的变更也见到听到很多,很多帝王由于服用丹药而死亡,由于李商隐有学道求仙的经历并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李商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以游仙体的形式写出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比较侧重于艺术,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外在的事物相结合能够深刻的反映出晚唐诗歌艺术的精华,仔细品读李商隐的游仙体诗歌就可以明了其抒写的方式,也能知道他所用来寄托的事物,李商隐在游仙体诗歌上的造诣离不开他学仙玉阳时的经历,他在学习道术的时候也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自身的想象力,对于李商隐在游仙体诗歌中的怀古情感还需要从他的诗歌中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唐代涌现出了很多的诗歌大家,李商隐就是其中一位,李商隐是晚唐为数不多的追求诗美的诗人,他十分善于诗歌的写作,其中最为独具一格的创造就是无题诗,它们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意境优美、辞藻丰富,所谓游仙诗指的是借歌咏仙境来寄托感情抒发志向的诗歌,游仙体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辞藻也比较华丽能够给人一种灵异的感悟,引人入胜。历史上的很多大诗人都受到过游仙诗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唐代诗人李商隐。本文就对李商隐游仙体诗歌的怀古情感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商隐,游仙体诗歌,怀古情感,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姜朝晖.目尽青天怀今古——李商隐游仙体诗歌论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PKU CSSCI-2013年1期.

[2]曾昭游.元稹的婚恋经历及其婚恋作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3]章国军.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1年4期.

篇4:怀古主题诗歌教学一隅

关键字怀古;诗歌;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即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学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情绪的底下。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情绪高涨的讲授着,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现实之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将发现和创新定位课程目标之一。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将是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笔者曾长期走进初高中语文古诗歌课堂,在观摩中学习到一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量做了具体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荐,还有一部分的阅读内容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任课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师怎样做一个巧妇呢?

将相同主题诗歌划分归类,对已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如《登幽州台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越中览古》等。学生不难发现,怀古诗多以地点为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可将怀古诗以地点特点分类教学。陈向春教授将怀古诗的场合特点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本文以故都怀古为主要研究内容。故都往往有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段历史,所以故都怀古的诗歌更能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

教师在怀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故都的历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诗人咏怀的热点,金陵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历史中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故都。作为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受到诗人的关注。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很多,教师可选择某一焦点为教学关键词,如某一诗人的金陵怀古诗专题,或是情感表达的不同等为探究点进行教学。

一、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诗前“引”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全唐诗》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别称,刘禹锡未游过金陵,却凭对金陵的了解做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可见金陵的魅力。学生最熟悉的要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都位于金陵,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居住地,这里还聚居着名门望族,富有历史内涵。朱雀桥、乌衣巷又形成对偶可谓语言之精妙。作者又通过对朱雀桥与乌衣巷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萧条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对历史的回想。作者没有写朱雀桥、乌衣巷从前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变化是与金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金陵又一别名,没一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石头城由来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同样描写了金陵城的自然环境,围绕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石壁带回的是寂寞冰冷。与《乌衣巷》相同的是作者开篇都描写金陵的自然环境,通过描写金陵现实的荒凉暗示出金陵过去的歌舞喧嚣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消失了。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怀。经历了六朝繁华的金陵,已成为“空城”一座。在历史中没有改变的天空中的明月,依旧照过“女墙”。作者习惯拿一贯穿时间空间的景物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头城》中的“旧时月”都表达了诗人无限感慨,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两首或几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二、表达情感内容分类教学

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点意象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讲述了当年金陵的繁华如今已是野草丛生的荒凉,诗人不单是吊古伤今,还对历史做出了评价,统治者的奢侈荒淫造成了国破家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兴亡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创作此诗已被排挤出长安,李白想通过自身才华走向仕途,却并不如意,一直追求“功成身退”,却离功名十分遥远。王朝的兴盛一去不复返,吴国今日的宫廷一片荒芜,诗人遥望远处的风景,想看一看念念不忘的长安城。但因“总为浮云能蔽日”未能实现,李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痛苦。

怀古诗作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陶冶性情、丰富情感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品牌文化论文下一篇:通识教育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