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论友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4-04-20

西塞罗《论友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通用12篇)

篇1:西塞罗《论友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论友谊

尽管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就像一股寒风,给人世间带来污浊和阴冷但整个人类大家庭还是沐浴在晴空一般的纯净和温馨之中。当我们对他人怀有仁爱,我们的生活才变得甜美。

我们排斥社交,拥护孤独,然而我却不能对从我们门口经过的智者、可爱的人和高的人视而不见。那些倾听我心声,真正理解我的人,就是属于我的水恒的财产。我感激那些内心充满挚爱的人,是他们赋予这个世界崭新而高尚的深度,我与他们的交往非常单纯,正是这种单纯的共鸣蒋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我看来,新结识一个人这对我是件大事,我迷恋那些带给我美好时光的人们。

每个人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追寻友谊之中度过,如果我们寻找朋友并非出于神圣的动机,而是带着一种邪恶的占有欲,要把他据为己有,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更糟糕的是在他们相互靠近对方的时候,各自天性当中美丽花朵的精华与芬芳便在片刻间消失了。我们从友谊中获得的唯一乐趣就是对方身上拥有我所没有的东西,是隐藏在差异之下的共性将我们连在一起,让友谊成为两种天性之间的结合吧。我们从朋友那里获得的是一种思想、一份真挚、一瞥目光……

这种情感能提高我们的智能和活力。当你冥思苦想也未必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表达,这时就应该给朋友写封信——瞬间的工夫,一系列高雅的思想伴着考究的措辞,便会从四面八方一起自己递上门来。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这些美妙的情感火花甚至比火还要迅猛、还要活跃,它使整个世界也变得不一样了:没有了冬天,没有了黑夜,即使孤身一人,也会心满意足,欢欣鼓舞。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呢!

朋友是我可以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大可以丢掉诸如伪装、礼貌和深思熟虑等衣服——这些都是人们不愿脱掉的东西,而以最朴素的方式全心全意地与他相处。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丢掉所有虚伪装饰,省去了所有恭维和客套,每遇到一个人,便以其深刻的洞察洞察力对着这个人说话。起初,他遭到拒绝,大家以为他疯了,可他坚持不懈。这样的情况持续的时间久了,他就得到了回报,即每一个熟人都和他建立了一种真诚的关系,谁都不会想着跟他客套,敷衍他了。在一个虚伪的年代里,企图与人们维持一种真诚的关系就等于精神失常,我们很少能挺起腰板走路,每一个人几乎都在要求以礼相待——要求加以迁就,尤其他拥有某种名誉和才干。我讨厌滥用友谊的名义来表示与时髦、俗气相联系的东西.我更欣赏农夫、小贩之间的交情,胜过那种排场、体面的亲善,因为后者常常乘车过市,花天酒地,通过这些浅薄的招摇来庆祝他们的邂逅。

友谊是真诚的,友谊可以让人通过各种交往寻得心灵的慰藉,它适应了宁静的日子,精美的礼物,也能适应意外和坎坷,适应误解和悲伤。它不是玻璃丝或霜花而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东西。

难道我们跟朋友的交往不应该像飘在天边那片云或那丛拦住溪流、随风起伏的绿草那么富有诗意吗?阳光白白洒向不懂得感激的宽广宇宙,而太阳从未因此烦恼过。尊重友谊的神圣法则,请你用高尚的品格教化那些粗俗而冷漠的人吧!

(作者:爱默生,有改动)

20。(2分)本文首段的论述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21(3分)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22(3分)请以“友谊是……而不是……”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

23(4分)画波浪线的内容会让人想到课文《羚羊木雕》,请你从“友谊”的角度简述故事并加以评论.(字数在160字以内)

答案:

(四)(12分)

20(2分)形象、鲜明地论述了“仁爱”对于人生的重要(通过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仁爱”对于人生的重要);富有抒情色彩。

21(3分)友谊是炽烈的、美好的,它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22(3分)示例:

友谊是施与仁爱,而不是据为己有;友谊是坦诚相对,而不是伪装刻意;友谊是心灵的慰藉,而不是物质的欲求;友谊是差异之下的.结合,而不是共性之中的迷失;友谊是坚固的,而不是脆弱的;友谊是富有诗意的,而不是粗俗和冷漠的。

23(4分)示例:

上体育课,我的裤子被划破了。我怕回家挨说,万芳就把自己的裤子和我换了,她因此被她妈妈罚站,我觉得对不住她。万芳喜欢我家的羚羊木雕,我未经父母同意,将贵重的羚羊丰雕送给了地.父母得知后让我要回,遗这让我为难也让万芳难过。但她最终还是原谅了我,这说明友谊是慷慨无私的,也能经得住挫折,要相互理解才不会破裂,才能更牢固。

篇2:西塞罗《论友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所以,A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B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夭夭。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良,有关爱。一个人的美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什么观点展开论述?(2分)

2.第②段中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3.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3分)

4.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2分)

5.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3分)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参考答案:

1.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2.不能。因为A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B句对应“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答“AB两句分别对应上面两句话”也可)

3.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

4.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疽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或: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

篇3:论友谊高考阅读训练及答案

蒙田

人类钟情于交往超过任何其他活动,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友谊各种各样,通常由欲望、利益、公众或私人的需要建立和维系。因此,越是掺杂着其他的动机、目的和利益的友谊,就越难有其美好和真诚的东西,也就越无友谊可言了。

父子之间没有友谊,因为孩子对于父亲,多半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差距最巨大,难以有这种交流,也许还可能伤及父子间天然的义务。父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以致父子间产生不适宜的关系;同时儿子也不能责备和指出父亲的错误,这是友谊最重要的职责。

男女的爱情也不属于友谊之列。尽管爱情的火焰更活跃、更炽热、更勇猛,但它让我们处于紧张之中,有时是一种想急切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的狂妄。然而友谊却是一种普通的温热,它平稳宁静、持久不变;它温柔平和,不会让人感到伤痛和难受。

爱情倘若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彼此赏识阶段,它便会慢慢消退,进而消逝。友谊在得到之后便会进一步滋长、健壮、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也会由此而得以升华。友谊除了自身之外,不涉及其他任何的交易存在。

友谊实际上是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交往和亲密无间。

罗马执政官在处死提比略?格拉库斯之后,继续迫害与他相识的一些人,他最要好的朋友凯厄斯?布洛修斯便是其中之一。莱利马斯当着罗马执政官的面,问布洛修斯愿意为朋友做些什么,布洛修斯的回答是一切事情。莱利马斯又说:“什么?一切?如果他要你烧掉我们的神庙呢?”布洛修斯反驳说:“他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他坚持这样要求呢?”莱利马斯接着问。布洛修斯答道:“那我会照办。”

谴责他言辞的人,并不懂其中的秘密,也不知道布洛修斯所持的看法。实际上他们俩相交甚深,由于深交,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钦佩。让道德和理性来引导这样的信赖,你就会发现布洛修斯应该这样回答:“假如我们的行动和思想不一致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是朋友。”

千万不要把普通的友谊和这里的友谊相提并论。对于一般的友谊,人们像提着智慧的绳索小心翼翼地前行,绳索须小心地呵护才不至于出现可能的断裂。“爱他时,就要想到有一天你会恨他;恨他时,又要想到你可能会再次爱他。”奇隆这样说道。这一规则对崇高的友谊而言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可对于普通的友谊来说,却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用上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哦,我的朋友们,世上并没有一个是朋友。”

恩惠和利益孕育这普通的友谊,然而在至高无上的友谊中,却找不到它的踪迹,因为我们的意志已完全交融。在必要时,我们会得到朋友的救助,我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尽了什么职责而感到庆幸。朋友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朋友间没有了义务的感觉,他们所讨厌的引起分歧和争端的字眼,如利益、义务、感激、祈求等等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实,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他们行动一致,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他们是一个灵魂占据两个躯体,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一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是由人的本能赋予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消逝。

D.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地呵护。

篇4:试论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试论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西塞罗的自然法理论是在吸收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尤其是斯多噶学派的`自然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的社会实际创立的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它是西塞罗法律思想体系中的灵魂和精华,它对罗马社会以及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 者:贺五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002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LAL SCIENCE)年,卷(期):3(6)分类号:B502.4关键词:西塞罗 自然法 罗马共和国 斯多噶学派

篇5:《论握手》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虽然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其他接受过握手的荣幸者(握手者肯定已忘了其尊姓大名)抬眼相看,见握手者与他人交会时的热情,较之先前丝毫未减。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之人。

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遇到这种谨言慎行之人,你只好打破一般的礼仪,与其握手加倍热情。因为别人将你们双方作了礼貌的介绍,而且接下来,你还得同这个场合的其他人一一握手,所以,哪怕仅是出于礼貌,你也应当同他有一番热情相握。可他的手却欲伸还缩,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你不得不伸手拉住他,但握手的动作仅出自于你自己。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是矜持,甚至显得忧郁。手既已握住,那无论尴尬也好,拙笨也好,都只有机械地履行完这个过程。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握手时是否要摇动一番,何时宜与对方松开,均颇费思量。执手相摇易被疑为对人施暴,松手时机不当难免又讨回些尴尬。接下来的聚会中,你对自己是否因握手而见嫌于对方始终把握不定。到分手时你才发现,他的言行举止与其他与之握过手的人,同样格格不入。

7、文章首句“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总说,引起下文对两种失态的论述,与下文的两种握手情形构成总分关系。

8、下列各句属于比喻句的是

①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

③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

④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9、就两种作者认为的失态看,作者对二者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篇6:《名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北齐〕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①,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②,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③,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④,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⑤;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⑥,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⑦,非所以得名也。

(选自《颜氏家训·名实》)

【注释】

① 德艺:德行与才能。周厚:丰厚。

② 姝丽:美丽。

③ 令名:这里指美好的声誉。

④ 体道:躬行正道。合德:合乎道德。

⑤ 非所以……也:不是用来做……的。

⑥ 荣观(ɡuān):犹荣名,荣誉。

⑦ 干(ɡān):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

【译文】

名誉对于实际来说,就如同容貌对于镜中之像。(如果)德行与才能丰厚,那么声誉一定好;(如果)容貌和神色美丽,那么镜中之像一定美丽。现在不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却要在世上求得好名声的人,(就)如同相貌非常丑陋(的人)却要求在镜子中有美丽的容貌。贤良有才能的人不慕声誉,一般人树立名声,才德差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不慕声誉的人,躬行正道,合乎美德,享有鬼神的保佑(而有名),并非是真的追求声誉;树立名声的人,修养品德,行为谨慎,担心好的名声不显著,并非是真的退让名誉;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的人,外表忠厚,内心狡诈,追求表面华美的虚名,并非是真的获得美名。

【演练】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窃名者,厚貌深奸 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

A.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不同

B.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也相同

C.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相同

D.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也不同

2.与“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的.“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非死则徙耳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对加点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善,美好)

B.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道,事理,规律)

C.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让,责备,责怪)

D.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干,动词,求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5.结合上文,联系生活,请谈谈你对“名”与“实”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1.D(深厚;忠厚。面容,容貌;外表)

2.A(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B.连词,表不相容选择关系,就是;C.语气副词,才,就;D.连词,转折关系,却)

3.C(让,辞让,谦让)

4.见译文。

篇7:西塞罗《论友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是常识。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摩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要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任务罢了。这样,人在作品中,就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作家对人本身并无兴趣,他的笔下在描画着人,但心目中所想的,所注意的,却是所谓“整体现实”,那么这个人又怎么能成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的真正的个性的人呢?而且,所谓“整体现实”,这又是何等空洞,何等抽象的一个概念!假使一个作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映整体的现实”,假使他是从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创作的,那么,为了使他的人物能够适合这一原则,能够充分体现这一原则,他就只能使他的人物成为他心目中的现实现象的图解,他就只能抽去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抽去这个人物的灵魂,把他写成一个十足的傀儡了。应该说,季摩菲耶夫还是比较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的。在他的那本《文学原理》中,有着很多精辟的见解。那本书,在苏联虽然受到很多人的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但我以为这些批评和指责未必都是正确的,然而这里所提到的一点,却是一向毫无异议地为大家所接受的。正因为这种理论是一种支配性的理论,在我们的文坛上也就多的是这样的作品:就其对现实的反映来说,那是既“正确”而又“全面”的,但那被当作反映现实的工具的人,却真正成了一件毫无灵性的工具,丝毫也引不起人的兴趣了。

我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我认为文学不能够或者不必要反映现实呢?不是的。文学当然是能够,而且也是必须反映现实的。但我反对把反映现实当作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尤其反对把描写人仅仅当作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我认为这样来理解文学的任务,是把文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同起来了,是违反文学的性质、特点的。这样来对待人的描写,是绝写不出真正的人来的,是会使作品流于概念化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文学的任务,怎样来对待人的描写呢?

过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诗人,都是本着这样的理想来从事写作的。

(节选自《文学评论精选》)

1、下列关于“文学是人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文学需要创造生动典型的形象,而不是把人当成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的工具。

B.文学的对象与题材都必须是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是处在各式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整体现实。

C.文学的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是为了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D.文学的目的和任务都应是刻画人,这是文学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违反了这一性质与特点,作品往往流于概念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学”观点体现了高尔基从“人”的角度对个体、文学与整个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思索。

B.杰出的哲人与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改造人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首要目标。

C.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应是作者心目中的现实的图解,而应是有血有肉、有着真正个性的人物。

D.整体现实是个既抽象又空洞的概念,如果作家从这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进行创作,那么他笔下的“人”就成了傀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摩菲耶夫认为文学写人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观点被中国作家广为接受,这也导致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缺乏灵性。

B.高尔基和季摩菲耶夫关于文学中关于人的定位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作者赞同高尔基把文学叫做“人学”的主张。

C.文学能够也必须反映现实,但如果把反映现实当做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这就混淆了文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的区别。

D.“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艺工作者进入文艺堂奥所必须掌握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能够更有效地接近文学的本质。

参考答案

1.B(文学的对象与题材是人,但整体现实同样是文学的题材。)

2.B(“改造人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首要目标”于文无据,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多元化的。)

篇8:《论友谊》阅读与答案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4.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15.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3分)

16.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分)

14.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15.中心论点: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主要分论点:友谊能够调剂人地感情,友谊能够增进人地智慧。

篇9:西塞罗《论友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卿论

苏 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浩乎不知其津涯 涯:边际

B.冉有之知 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 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恃:依仗

10、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 B、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

蚓无爪牙之利 其皆出于此乎

C、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 )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3.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4分)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3分)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3分)

参考答案

9.C(易:更改、篡改)

10、D A、主谓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B、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C、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词尾/j介词,等同于“ 于”,在。D、都是介词,利用。

11.A(①④说的都是李斯,⑥是对荀卿的肯定)

12.B(原文没有“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的信息)

13.①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默然”译为“沉默寡言”,“若” 译为“好像”,“无以”译为“没有……的地方”,“亟”qì译为“多次”)(4分)

②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采分点:“是”译为“这”,“意”译为“料想”,“许”译为“赞扬”、“肯定”) (3分)

③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采分点:“而”译为“但是”,“卒”译为 “始终”,“及”译为“赶得上”) (3分)

附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如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篇10:西塞罗简介

西塞罗简介

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是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他的典雅的拉丁文体促进了拉丁文学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罗马以及后来欧洲的教育。西塞罗出身于富裕的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著名的修辞学家、法学家和斯多噶派哲学家所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受完教育后,他起初从事律师工作,不久后步人政界,并且步步高升,公元前64年当选为执政官,登上了国家的领导岗位。在罗马共和末期,因他死守共和制而被罗马“后三头同盟”的官员捕杀。《论雄辩家》(deoratore)是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公元前55年。在此书中,他谈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

篇11:西塞罗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

西塞罗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

与传统哲学家贬低甚至否定修辞学不同,西塞罗把修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其政治哲学.西塞罗这种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与希腊政治哲学相比,更加回到政治本身上来,强调哲学与政治的现实结合,演绎出习俗政治论和自由共和国论的基本观点.

作 者:余友辉 YU You-hu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杭州,310028刊 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年,卷(期):200516(5)分类号:B502.42关键词:修辞学 政治 习俗政治 自由共和国

篇12:《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余凯

⑴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⑵“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⑶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⑷“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⑸“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a 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⑹“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⑺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b 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⑻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⑼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⑽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⑾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⑿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 C 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⒀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⒁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⒂“我是——”他试探地说。

⒃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⒄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⒅“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⒆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

1.将下面短语填入文中a、b、c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涨红着脸 ②瓮声瓮气 ③梗着脖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第①段划线句“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叮”字写出了主人公“他” 的心理。(2分)

3.下面对小说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即描写主人公自责苦恼的情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⑹段写妻子“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

C.第⒂段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他”迟疑、犹豫的心理。

D.题目“坑”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的坑,也指主人公起初逃避责任时人性上的“坑”。

4.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补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使之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3分)

答案:

现代文阅读Ⅲ(10分)

1.D(2分)

2.恐慌不安(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

3.B(3分)

上一篇:志愿者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下一篇:面试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