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2024-05-01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亮点一: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时对比古今长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亮点二:“亡,百姓苦”可以理解,但是“兴,百姓苦”怎样理解呢?这个问题好,很有必要,也很有启发性。

亮点三:在复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水调歌头》《过零丁洋》时又一次理解意思,再次进行默写巩固。

亮点四: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忧国忧民。作者更看重(关注)的是谁?生:百姓。后一问很好,直指作品主旨,简练有力。

遗憾一:字的读音值得注意,华山的华(应读去声),兴亡的兴(应读平声)。

遗憾二:师:峰峦象征历史的繁盛,波涛象征人民的愤怒(?),能体会到吗?生:能。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呢?勉强能理解就不错了。这属于不当(无效)的提问。

遗憾三:默写复习四首诗词的时候,应注意宫阙、低绮户、汗青、铁未销、凄凉、寥落、玉宇等字的音和形,注意过的笔顺和字形。

篇2:《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一、导入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以往我们学过的课程里,唐代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

生: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

师:说的很对。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合读

二、过程

1、圈出你不理解的词。

踌躇(chóuchú):痛心;心情不愉快

宫阙:京城,宫殿。

潼关:地名。潼关以水得名,又因为地理险要,故为关塞。

山河表里:以山河为表理。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

西都:指长安。因地处西面,且曾为秦时都城,故称西都。秦时的都城在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就被烧毁。

2、释题:齐读课文。根据刚才的字词解释,学生自行理解课文。

师:谁能把散曲所讲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这首曲主要是写了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想,抒发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

师:很好。那么让我们现在再来关注这个题目。

从刚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曲牌,指的是音乐的名字。古代的曲都是用来唱的,要唱就要有歌曲,那么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曲牌。就像是流行歌曲一样,有时候一种流行歌曲会有粤语、国语两套歌词,那么这个歌词就等同于曲词。而音乐是一样,并且取个名字,这就叫曲牌。

其它的还有如:eg:《天净沙・秋思》

词里面也有这种现象,像我们学过的辛弃疾《西江月・西行黄沙道中》

3、分组阅读,细读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哪里看出来的。

险要:山河表里

②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人民受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深层回答: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

●从潼关的地形险要,到作者是不愉快,再到总尾的两句,之前是怎样的联系?

A、作者行进在潼关的道路上,一路惊叹于潼关的险要,而有着潼关之险有秦朝却在短短时间就灭亡了(对比),秦朝过去繁华而盛极一时的宫都,不过数十年间,竟全成土灰之地。所以引起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B、最主要的则是,在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兴亡,受苦的则永远是普通百姓。

篇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授课过程中, 我的教学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而且也能像苏轼一样无论何时都能保持积极乐观、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并让这种情感照亮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怎样使他们学习到一种方法, 在今后的阅读中受用?在苦苦思考后, 决定抓住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为一体的写作方法、豪放的词风以及词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三点来分析这首词, 使学生在全面理解词作内容和掌握赏析方法的同时,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在上课过程中, 通过以下方法完成了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 以激情感染学生。在导入新课中, 和学生一起回顾了中学所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中淹临洞庭而忧苍生,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进而使学生明白文人常心由山动, 情为水发, 接着引出了苏轼游赤壁、怀古、感已, 最终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范读中, 我抑扬顿挫, 让学生和词人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在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时, 学生为苏轼的几番沉浮唏嘘不已;接着朗读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染了大家, 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真正含义。

其次, 以表格形式, 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词人写作的别具匠心。表格的内容归纳了上阕景色描写的特点, 从角度、修辞、用词等方面进行总结, 使学生感知了波澜壮阔的场面, 突出了豪迈奔放的基调;表格还归纳了下阕的人物对比, 以苏轼和周瑜在年龄、婚姻状况、外貌、职位、际遇等方面进行对比, 从而使苏轼窘迫的境况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知道了如何分析归纳, 填补了语文课中的理性内容。在下阕表格的人物对比中,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词作咏史、怀古的深刻用意:扬瑜抑已, 以抒发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再次, 和学生共同感知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我先启发学生思考:面对如此壮丽景象, 苏轼却说“人生如梦”, 他也太不懂得欣赏了, 你们说呢?然后学生经过讨论, 达成共识:“人生如梦”非直接由赤壁景象引发, 只是苏轼因赤壁而联想到赤壁之战, 想到赤壁之战的风流人物, 再想自己“华发早生”而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咏史而抒情啊。最后探究如何理解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我让学生在课件中阅读了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写作背景”、《定风波》资料及《赤壁赋》的最后一段, 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对历来就有人认为表现了苏轼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这两句, 经过独立分析, 写下自己的看法。每一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依据后, 教师提醒学生同桌之间或与自己座位前后的同学交流、互动评价:互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为对方评定本次实践的等级。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此时已经47岁了, 年华老大, 功业少成, 肯定心境苍凉, 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 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并没有真的消极: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恬然淡泊, 佛家的圆通达观在他身上交织, 使他特别想得开。我们看他在《赤壁赋》中说出“如是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苏子”, 在《定风波》中面对“一蓑烟雨”而浑然不觉, 独自长吟“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人形象, 就算面对赤壁壮丽景象而唱“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的苏轼也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 即使如周瑜这类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何必过于执著呢?所以他以旷达的胸怀面对自己的政治挫折, 于逆境之中从容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进而启发学生:想想, 这种面对挫折的旷达的胸怀是否是我们的同学身上缺乏的呢?如果能象苏轼这样于逆境之中洒脱、旷达, 直面挫折, 这将是我们今天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大收获。

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读为基本学习方法, 把问题交给学生来讨论, 老师适当的引导、点拨、总结, 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词作从写作特点, 到思想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有学生齐读和默读, 从而初步整体感受词的基本内容;有学生个别朗读, 大家的评价, 加深对词作的理解;有在分析完上阕写景之后的学生齐读, 体会波澜壮阔之景;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朗读, 从而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更好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有分析下阕写人后的学生齐读;也有分析完全词后的背诵。每一次读都带着问题, 带着目标, 使学生的读能够有的放矢, 充分理解全词, 进而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讨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本次授课中, 我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德育教育渗透其中。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和“90初”, 他们写的是“火星文”, 听的是“周杰伦”, 烫着“棉花头”, 穿着“韩版低裆裤”, 看着充满凶杀和色情的网络小说;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长大, 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法, 经常会做出一些张扬个性的事情, 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团队精神, 社会化程度不高, 浮躁。因此, 我先用优美的语言组织教学, 再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感染大家, 同时也不放弃让学生积累词汇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我力争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文学作品中的极品, 他们所看的网络小说是无法和“她”相提并论的;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了苏轼的人, 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象苏轼那样不但不气馁, 反而还能积极乐观、超然豁达、谈笑风生, 使苏轼的的人生态度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 进而使苏轼能成为他们的偶像。

我因为对苏轼有太多的崇敬, 所以在课堂上感情比较投入, 从而使我的观点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1.用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引导学生理解苏轼, 效果很好, 但在词句上又显得分析不够, 有顾此失彼之感。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节约了板书时间, 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但同时使学生思考不能够更深入;且在操作过程中, 限止了教师走动, 阻止了和学生的近距离交流。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 得到了净化, 但一溶入到社会生活中, 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语文课在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作为语文教师, 为学生的现状忧虑不安, 对这种状况也有许多无奈。

三尺讲台, 亦甘亦苦, 我愿意把教授语文课当作一种追求,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使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带给他们更多欣喜, 也带给自己人生的慰藉。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 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不断地提高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2008年度河南省优质课评比中, 评选条件首次提出了对参赛课进行反思。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受益匪浅, 并获得了河南省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本论文以教学反思的形式, 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生的状况进行了反思, 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篇4:《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大多数人不会想到,如此警世骇俗之言,竟出自一个封建士大夫笔底。此句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是散曲曲牌之一,课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标有题目的散曲小令。作者张养浩,元时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高级职务,曾被罢官,又辞官归隐。1329年关中大旱,他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百姓,夜以继日,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本曲作于赈灾的路途中,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实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使人不禁反复品味、沉思。

前三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华山群峰高低参差的簇拥着、攒动着,仿佛在集合接受检阅;脚下是黄河急流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叫着,像一群暴怒风狂的野兽。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赋予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而且在山河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空间的再现中,自然地注入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至此“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油然而生,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跃于眼前。

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其优越的地形未变,多少次王朝频繁更替的战争在这里进行。它是历史之见证,记录着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争与掠夺之残酷,记载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一个“望”字,引出了西都,这里是秦汉以来的统治中心,睹物思人,目视政治中心的现在,怎不使人心里彷徨、坠入沉思呢?引起怀古之兴。“踌躇”二字正好说明诗人当时的心绪,陷入历史沉湎之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面对秦汉发迹之地,曾为故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现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怎能不令诗人不踌躇、伤心呢?封建统治者们争权夺位,造成灾荒战乱,一代王朝建立之后,大兴土木,广建宫殿,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跨谷,里面所流注劳苦人民的血汗是多么的大啊!可那些帝王将相视百姓之血汗如草芥,“阿房一炬”,转眼间前代的巍峨宫殿化为灰土。这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诗人为秦汉旧朝统治者伤心,更为历代人民伤心。“伤心”二字钩连前后,寓意深刻,既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又饱含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诗人不仅感慨万端,对统治者的鞭怠和满腔怨愤,对百姓之苦的关怀和深切同情,自然流泄已是势之所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处在被压迫的下层百姓,不敢抗令,不辞艰苦,更不堪其苦。“兴,百姓苦”,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诗人从自古到今的历史与现实中,看透了统治者的贪婪与虚伪,兴必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无论“兴亡”,压在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天灾人祸、战乱流离等沉重的负担都永远不会改变。在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统治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如此石破天惊之句,固然与作者的仕途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无关系,更是诗人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体察民生、关心民生之思想的体现。这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无战争一字,但历代改朝换代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无辜的百姓。作者眼光之深邃,立意之深刻,感情之沉郁,不能不使人惊心动魄、静目慎视?与陈草庵“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山坡羊•叹世》)的对世事冷漠态度,赵善庆“兴,多见些;亡,都尽说”(《山坡羊•燕子》)的对世事旁观态度相比,更是难得的沉重,闪耀着思想光芒。

总之,全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以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再加上字词凝炼、声调悲壮的艺术特色,四者完美的结合,使得全曲更具艺术感染力,堪为传世佳作。

篇5:《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沙河市第六中学 石翠平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授课年级

八年级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学习本单元旨在结合自己体验评价古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2、通过师生探讨,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通过课外拓展,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2、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2、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学生致辞】同学们,这两天我们一起沐浴了一场诗词的洗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掷地有声的的人生宣言,让我们看到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破败茅屋,却心怀天下百姓,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再次让我们热泪盈眶。

今天,我们要和石老师一起走近陕西潼关,听一听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那一声悲叹中,又饱含了怎样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师活动】打开课件出示课题,板书题目,边写边解读题目

二、明确目标

三、课件展示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为人正直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背景介绍】天历二年(1329年)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散曲。

四、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学生活动】由全班女生推荐一名男生朗读

【教师活动】教师从声音、语速、朗读标准程度点评,明确并强调生字生词读音。【明确字音】课件展示

峰峦(luán)踌躇(chòuchú)宫阙(què)兴亡(xīng)

五、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师引导】读出节奏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节奏,最先得出结果的小组示范朗读 【教师引导】根据朗读情况引导其它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最后达成统一认识。【明确节奏】课件展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六、品读课文,研讨赏析

(一)听范读录音,悟诗人情感 【课件展示】播放配乐范读录音

【教师提问】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准确反映张养浩写这首小令时的心情的词语? 【学生回答】伤心。

(二)探究情感根源,探讨朗读方法

【教师引导】是什么触动了张养浩的心弦?那次潼关之行,对张养浩有着什么特别的触动呢?张养浩又是怎样把自己的伤心之情在这首怀古作品里一步步加以表现的呢?让我们走近潼关——这个诗人的伤心之地。诗人在潼关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回答】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教师引导】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一词达意,一字传神,下面大家在小组互相说说,你觉得这几句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师生探讨】

1)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潼关的地形险要。

2)聚,化动为静,把原本静止的群山写出来动态,仿佛群山要聚集在一起,共同守卫潼关。

3)怒,用了拟人的修辞,写黄河之水咆哮奔腾,仿佛胸中一股不平之气在激荡,间接写出了人的心情不平静。【教师提问】“聚”“怒”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明确答案】雄伟,险要,有气势。

【教师引导】怎样在朗读中读出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呢?大家把重音放在关键词上试读。【学生活动】品读诗句,齐读诗句。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雄关,肯定要激情澎湃,被祖国大好河山而倾倒。可这里,这里却是触动张养浩的伤心之地。为什么呢?谁来说说潼关的地势地形。【明确答案】“山河表里通关路”,意思是说,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

【教师讲解】好一条潼关路。华山,像一道天然的城墙,守护着潼关,这样的城墙,谁能攻破;黄河,像一道天然的护城河保护着潼关,这样的护城河,谁能闯过?而这样一个“山河表里”的潼关,谁不想占领?事实上,潼关,也的确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想到这一点,所以潼关这个地方才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教师提问】张养浩在潼关勒马驻足,目光渐渐锁定了一个地方,“西都”。此时他是什么神态?他想到的应该很多很多,可是在这首小令里说出来的却只一句话:“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你觉得宫阙万间在这里是不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宫阙万间”在这里应该不是夸张。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它该经历何等的繁荣和昌盛。我们就以汉代都城为例,请看汉代长安西南的一个建筑。【图文展示】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内有宫殿楼阁无数。未央宫总面积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

【教师引导】这仅仅是一个汉代,往前数有周朝有秦朝,往后数有魏晋有隋唐。长安这个六朝古都,经历了每个朝代的无限繁华,却也承担衰败灭亡。诗人张养浩途径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味着什么?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抚今追昔,历史拨动了张养浩伤心之弦。【教师提问】怎样读出伤心的感情?

【学生品读】学生朗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读。【教师点拨】语调深沉,语速适当,节奏读得鲜明

【教师提问】张养浩到底伤心什么?难道仅仅是伤心“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吗? 【学生回答】诗人为百姓伤心。因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我们该怎样理解呢?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一朝灭亡,伴随着战争,百姓颠沛流离,怎能不苦?一朝兴起,统治者大兴土 木,搜刮民脂民膏,苦的依然是百姓。【教师提问】怎样读出对百姓的同情之心? 【学生试读】 …… 【教师点拨】“兴”“亡”读出对比效果,“苦”字重读,语速放缓。

七、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忧国忧民的情怀

八、有感情诵读诗词,背诵诗词。

九、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语文活动,评选我心目中的亲民诗人,为我心目中的亲民诗人投票,并写一段推荐词。

十、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之景触动心弦

篇6: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教书以来,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主要设计还是来自听了一节初中的大型公开课后得来的。我认为,上好课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课设计的好,一个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高。那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话,其实远远不够,我设计不出这样的好课,我也没有很高的教师素质。

上了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很好,感觉自己很适合上一些比较煽情的课,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总感觉自己的情感还是比较丰富的。从高中开始,我就对语文的朗读情有独钟,每个早自习都非常动情读课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学的关注,感觉很不错,可是,自己的缺点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为语文教师,朗读可能并不是我的优势。

其实,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会别别人优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项。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项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比较感兴趣,这难道就是人没有自知之明吗?就像我喜欢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样,这让我很苦恼。

篇7:《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山坡羊 潼关怀古,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意思,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诗词大全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朝代:元体裁: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篇8:《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杨慎《临江仙》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

生 (齐声) :熟悉。

生甲: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生乙:是大衣哥唱的。

生丙:不对, 原唱好像是杨洪基。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其实是一首词, 词牌叫《临江仙》, 作者是明代的才子杨慎。

生丁:哦, 我想起来啦, 《三国演义》原著的卷首好像就是这首词。

师:完全正确。老师问一下, 在你们的心目中, 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众生: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马超、郭嘉、陆逊……

师: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共同走进那个烽烟滚滚英雄辈出的时代。

二、教师范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教育家李吉林认为:“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 变得更富诱惑力。”教学应“感”字当头, 教师饱含情感的范读对于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上片朗读:“大江东去”句 (高亢、慢速) →“故垒西边”句 (变低、稍快) →“乱石穿空”句 (高亢、变快) →“江山如画”句 (变低、变慢) 。

下片朗读:“遥想公瑾当年”句 (悠长、慢速) →“羽扇纶巾”句 (高亢、稍快) →“故国神游” (低沉、变慢) →“人生如梦”句 (低沉、变慢) 。

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学生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它们或者如怪石嶙峋惊涛骇浪般的电影镜头, 快速在学生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或者在悠长的朗读中带学生去仔细回顾与回味青年周瑜的英雄形象, 亦或者在低沉的声调中感受作者情感走向低落与深沉。

三、学生自由读、单读、齐读 (略) 。

四、介绍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 人, 是继李白之后难得的艺术天才诗、词、文、书法、绘画均取得较高成就。嘉祐二年 (1057) 参加科举考试, 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与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 步入仕途。元丰三年 (1080) , 因反对新法, 被政敌从诗文中摘章琢句, 逮捕入狱受审, 史称“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作者在黄州时期的代表作。

五、文本细读:几个关键的细节

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在课堂上, 没有纯粹的‘理念’, 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 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所以, 理解这首词须从以下几个细节介入。

1. 江水意象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词的开篇即从大处着笔, 写眼前江景, 用以起兴。日夜江声, 滚滚滔滔, 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 引发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可以说, “江”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时间的流逝;二是指哀愁。

此词中, 是借江水的流逝来指时间的流逝。“大江”“千古”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道出空间之广阔、时间之绵长, 展现出一个引起兴亡之感的壮阔境界。江水滚滚东流, 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无情:它开辟了无数的时代而又埋葬了无数的时代, 它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而又毁灭了无数的英雄。再伟大的英雄都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长河之一瞬, 最后总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沉寂, 化为乌有。在“大江”所创设的壮阔意境中, 历史上英雄的功业似乎显得渺小。于是, 瞬间与永恒, 消逝与留存, 都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中尽情展现。词人借助“江”这个意象营造出全词的情感氛围:在豪放慷慨之中透露出一丝悲壮、苍凉。

2. 此“赤壁”非彼“赤壁”

苏轼游览的赤壁又名“赤鼻矶”, 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 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对此, 作者在词中用“人道是”三字一笔带过, 便避开了这个有争议的话题。其实, 作者游览的赤壁是否是历史上真实的古战场已不重要。这里, 赤壁已经化为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文化符号, 作者由此激发自己的历史想象, 纵横神思, 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3. 江山如画

作者连用“拍”“穿”“卷”三个极有力度感的动词, 以“江山如画”一句相绾结, 赞美壮美的赤壁景色, 更引出“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既是对开篇“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 更是自然地引出英雄人物周瑜。

4. 羽扇纶巾

有资料认为“羽扇纶巾”指诸葛亮。上片提到周瑜, 下片又提诸葛亮, 岂不前后抵牾?首先要对学生澄清一个基本事实,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一说, 明显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 面如冠玉, 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说来自晋代裴启的《裴子语林》:“乘素舆, 著葛巾, 持白羽扇, 指麾三军。”

而周瑜的外貌,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写“瑜长壮有姿……瑜昔见宠任, 入作心膂, 出为爪牙, 衔命出征, 身当矢石, 尽节用命, 视死如归。”可知, 周瑜应该是一个身材魁伟、相貌英俊、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实际上, “羽扇纶巾”是魏晋时期儒将的普遍装束, 非诸葛亮所特有。《三国演义》是小说, 不是历史。历史事实是赤壁之战的头号主人公是周瑜而非诸葛亮。作一种假设, 如果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指诸葛亮的话, 那么为了寻求文意的一致和文脉的顺畅, 该词应做如下改动:“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诸葛赤壁。”“遥想孔明当年, 阿丑出嫁了, 雄姿英发。”学生在会意一笑中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这首词中的难点。

5. 小乔初嫁

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 周瑜从孙策攻皖, “得桥公两女, 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 瑜纳小桥。”乔, 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 此处言“初嫁”, 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作者采用曲笔的写作手法, 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这里是采取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英雄美人模式。以霸王别姬为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公元前202 年, 刘邦采纳韩信十面埋伏的计策, 重重包围项羽于垓下, 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 楚霸王唱出了催人泪下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唱数遍, 自刎而死。可以想象, 在垓下之围这个场景中, 如果没有虞姬这个人物的出现, 如果没有楚霸王的慷慨悲歌, 那么英雄末路的悲凉、英雄美人的缠绵, 都无从谈起。本词中, 在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 用小乔初嫁来点缀衬托, 便自然塑造出一位年少有为、风流儒雅的英雄形象。

6.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 又作“狂虏”, 当以“樯橹”为是。樯, 挂帆的桅杆。橹, 一种摇船的桨。这里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来指代曹操的水师舰队。很显然, “樯橹”较“强虏”更准确, 更含蓄。

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是, 孙权弱而曹操强。所以, 作为主帅的周瑜在指挥这样一场有关社稷安危的大战时, 是不可能做到“谈笑间”的。作者这样写, 归根结底, 还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谈笑”二字, 写出青年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儒将风度。而这样的一种精神风貌, 恰恰是魏晋时期儒将的共性特征。如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赞美诸葛亮是:“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以谢安自命, 鼓吹胜利:“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7. 多情应笑我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该句为倒装, 正常语序应是“神游故国, 应笑我多情, 早生华发”。意思是说, 漫游这赤壁古战场, 应该嘲笑我多情吧, 不然的话, 为何会过早地生出一头白发呢。理解这句的关键是, “应笑我多情”的主语是谁, 按照整首词的语境来看, 当为周瑜。如画的江山 (现实) 激发了作者的历史想象, 着力赞美了赤壁的英雄人物周瑜, 进而在对比中 (周瑜年轻有为, 自己年老无为) 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现实) 。

六、总结

篇9:《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1.能熟练理解和背默诗歌。

2.了解元曲、小令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概括诗歌大意。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鉴赏元曲。

【导学方案1】

朗读、背诵古代诗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积累,请你用心背诵这首小令,并且工整地默写下来。

【自学任务单1】

【导学方案2】

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自学任务单2】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 杂剧 和 散曲 两类。散曲包括 小令 和套曲两类。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 希孟 ,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 政治家 , 文学家 。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 元史 ·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导学方案3】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既有写景描绘潼关的地势险要,又有怀古叙事让人意踌躇,最后又有抒情表达作者的控诉和同情,所以,学习这首古典诗歌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

【自学任务单3】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篇10:潼关怀古课后反思

一曲沉郁苍凉的历史悲歌──张养浩《潼关怀古》的主题及其它张丛林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家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支思想进步内容丰富的小令。作品通过怀古,揭示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给人民百姓带来的只是苦难,封建王朝的统治都是建立在百姓尸骨之上的,兴则大兴土木,榨取人民血汗;亡则兵祸连年,到处都是置人民于死地的屠宰场。小令从大处着眼,反映了深刻广阔的思想主题。作者以深沉苍凉的笔调,吟唱着一曲沧海桑田文明演进的历史悲歌,它引发着千万读者对人类文明历史的沉重思考。要揭示这支小令深刻的主题,有必要对它的内容予以诠释。小令开头写作者登临潼关,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作者给我们勾勒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山河图。“峰峦”写华山,“波涛”指黄河。

一个“聚”字,写出了华山峰峦叠嶂,峭壁嶙雄伟峻拔的气势;一个“怒”字则把黄河的那种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泄千里如万马奔腾的图景给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篇11:山坡羊 潼关怀古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文,读懂本文并能背诵默写。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提升目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合上书本,默写。

二、读一读

朗读全诗,初步理解本首曲的内容,并划分层次?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能从内容上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出每层的内容。预设: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第一层: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二层:写由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指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想一想

1.请选择你欣赏的词句,并说出理由。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 预设:“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本文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请结合文中具体词句分析。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独立思考提问。预设:结合开头和最后两句来回答。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表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四、练一练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 作者笔下描绘的“墨梅”有什么特点?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

篇12:《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教学大纲,语文教学,备课,教学环节,教法

2009年2月, 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配套教材———语文 (基础模块) , 2009年9月开始运用。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 着重于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新的历史时期, 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要求。相应的,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 应以新大纲为指导,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在日常教学中, 我力求提高个人素养、全面把握学生与教材, 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的感悟与心得,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备课过程

备课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证。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要将与社会脱节、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变通。同时, 还要解读学生, 要将影响学生思想的大事件, 及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中专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又对非专业课比较轻视。而新的教学大纲在基础模块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是:理解古诗文内容, 能背诵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因此, 我将教学内容定位为:讲解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初步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 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设定为:了解本词写景、写人的特点, 苏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设定为:讲解法、诵读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 悟出诗情、体会古诗词的音律美和意境美。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以增加教学容量及其直观性、趣味性。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环节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步骤, 要得到预想教学效果, 就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前, 我与所教班级班主任交流后, 增加了拓展环节。设计了本课的情感目标:遇到挫折时, 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 要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明天。我这样设计并非闭门造车。首先, 语文课堂是品德教育的阵地。新的大纲中指出, 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其次, 中职生消极逆反心理强烈。进职专就读是大多学生无奈的选择, 所以学生普遍有失落感、自卑感。这些不良思想倾向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弱。因此, 我们要发挥语文课的情感调节功能,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干预。前几年, 台湾某知名电子企业在内地的分工厂, 发生十几起跳楼自杀事件。发生跳楼自杀事件原因很多, 但不能否认, 这一事件彰显出一些社会问题: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社会, 理想、信仰缺乏的年青人越来越脆弱。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 苏轼屡次被贬, 这是封建士大夫所遭受到的最大的打击。面对现实, 苏轼是无奈的、伤感的。但他没有钻牛角尖, 而是寄情江月, 用豁达解决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种豁达观值得我们学习。因此, 在拓展环节中, 先出示***集团跳楼事件的相关报道。学生议论纷纷, 有同情、惋惜的, 有批评的。之后展示汶川、玉树地震图片, 学生又一次被受难者求生的欲望、肢残后的乐观所感动。最后出示问题:现实生活中, 遇到了挫折, 我们该怎么办?这一次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 认为:生命既脆弱又可贵, 我们应该珍惜。最后教师总结:在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短暂和脆弱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挫折, 在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 又算得什么呢?又何必苦苦计较呢?我们不能改变环境, 就要去适应环境。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灵释放, 要很快地改变心情, 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教法的运用

学生普遍认为:上中专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 语文课无关紧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课本选文不仅文质兼美, 而且具有时代性与典范性。通过学习语文课, 学生不仅可以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而且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从而为其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对于学生的这种认识与心态, 教师要加以引导。课堂上,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 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与诵读法。首先, 讲解法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 点缀历史故事, 并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 这些都符合青少年表现欲强、爱参与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 其兴奋度一直延续到下课。比如:讲授苏东坡的幕僚评价婉约派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 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通过这个小故事,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豪放派词的音调特点:高昂激越、铿锵有力。授课中, 点出“东坡居士”的来历, 点明“文赤壁”“武赤壁”;提问:为什么作者不说“三国孙权赤壁”, 为什么叫周瑜为“周郎”?“一时多少豪杰”, 为什么只写周瑜?学生讨论后, 教师明确:历史上的周瑜才华卓越、气度雍容, 深受大家爱戴。且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 在赤壁之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 授课中注重朗读教学。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朗读教学分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教师范读时, 诗歌特有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健康的情感, 无疑给学生以感染和享受, 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 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 在授课中, 我恰当地进行教师范读与学生齐读。在讲解“乱石穿空”一句时, 在分析了作者从三方面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教师适当提问:壮丽的景色、赞美的语气, 朗读时应该充满什么情感?之后, 教师示以情绪饱满、语调激昂、字正腔圆的范读。本词气势奔放的语言, 明快的节奏, 恢弘开阔的意境, 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意境上的感知和听觉上的刺激。学生进一步理解到豪放派词的情感特点是:饱满激昂。在讲解完上阕后, 让学生齐声诵读。学生通过诵读,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律美, 从而进一步体会豪放派词的特点。在讲解完下阕后, 让学生齐声诵读, 感受作者在下阕所描写的事及表达的志向、情感。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豪放派词要写壮阔景、英雄事、功业志、苍凉情。

通过短短的一次课, 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基本上掌握了宋词豪放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遇到挫折, 或许就会想起九百多年前的那个豁达的老者, 就会吟诵“一尊还酹江月”, 对困难一笑了之。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9.

[2]语文教学参考书 (基础版) 第二册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语文教学参考书 (基础模块) 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电厂新员工转正申请下一篇:画太阳大班音乐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