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的特点

2024-04-25

“怀古诗”的特点(共8篇)

篇1:“怀古诗”的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中唐诗人咏史、怀古而独占螯头的,无疑应首推“以气为主”、“用意深远”的刘禹锡。

综观刘禹锡此类诗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多为咏史之作,可谓之主观型,亦即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而兼抒怀抱,用意明朗直捷,情怀悲愤沉痛。如《咏史二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二诗所咏皆汉代史事,而表现的则是强烈的现实愤慨。史载:任安(字少卿)事大将军卫青,后卫青权势日退,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贵盛,“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惟任安不肯。”[3]又,贾谊少年高才,满腹经纶,然终不为文帝信用,且遭远贬[4];而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5]。在这里,刘禹锡取此诸事,先于第一首中高度称赞了任少卿不以权势富贵而移徙志节的态度,表明了自己不肯降心辱志而欲砥柱中流的决心;继于第二首中通过贾谊与卫绾的两相比照,发出饱含悲愤的一问。事情很明显:贾谊才高而见弃于世,卫绾平庸却获致高位,这该是何等的不公!而追根溯源,这不公又正是那位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及其时代造成的。往者已矣,继者如故,放眼现实社会,有才者不得其用,无才者平步青云,试问,又是谁造成了这贤不肖的倒置?如果说,诗人的身世遭际恰与贾谊相似,在对贾谊的同情中即已深寓了他的不平,在对文帝的讽刺中即已深寓了对现实君主的批判,那么,诗人与任安相似的处境便不能不激起他与任安相类的刚直心性,不能不强化他身处浊世独立不移的孤愤情怀。所以,在《咏古二首有所寄》中,他游心于古,瞩目于今,借咏汉光武与阴丽华之事,说出了“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的话来。“初心”者,昔日之信念也。这是劝告友人的话语①,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但就咏史而言,又全不说破,若即若离,粘中有脱,令人读来,别是一番情韵。

第二种类型多为怀古之作,可谓之客观型,亦即重在观照历史,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楮墨之间,用意含蓄隐微,情感深沉厚重。换言之,这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不是那么强,主观意绪不是那么显,往往是抚今思古,怀古感今,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凉孤愤,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深度力度。且看《金陵五题》的一、二两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前人评《石头城》云:“山在,朝(潮)在,月在,惟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6]“石头为六朝重镇,今城空寂寞,独明月不异往时,繁华竟在何处?”[7]“山无异东晋之山,潮无异东晋之潮,月无异东晋之月,求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8]又评《乌衣巷》云:“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7]“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9]这些评语虽角度稍异,而归趣则一,即都认为两首诗饱含着诗人遥想人世变迁、盛衰更替而生发的深沉感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似乎还不够深入。张震谓《乌衣巷》“亦有刺风,非偶然之作”[6],徐曾进一步指出:“言‘百姓家’已大为燕子不堪,又加‘寻常’二字于其上,则为燕子旧时主人何堪?故知不是扫燕子之兴,是扫王、谢之兴;王、谢之兴为何去扫他?盖欲扫当时执政之兴也。”[10]此二说认为刘诗怀古而兼寄讽谕,其中寓有现实郁愤,不为无见,然似仍稍有间隔。联系到刘禹锡在诗前小引中所谓“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尔心思,然有得”,可以得知,此数诗并非登临古迹之作,而是“尔生思,然有得”的产物,而这时诗人身陷谪籍已达二十一二年之久。由于是在沉思联想中所得,则其中必然杂有浓郁的主观意绪;由于是在生命长久沉沦后所作,则此主观意绪必定包蕴着诗人那历史不堪回首、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而当这种饱含沉痛的主观意绪自觉不自觉地贯注于诗篇之中时,也就必然会给诗中景物统统染色,举凡萧条之故国、寂寞之空城、惨淡之夕阳、无主之燕雀,无不呈现出历经沧海桑田的荒冷空寞气氛。这是人生的巨大悲凉,也是人生的巨大感恨,这悲凉、这感恨只能源于历经人生苦难的诗人心灵,而且势必导致其怀古之作的内在沉重。在这里,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一位思想家、政治家而又是孤臣的贬谪诗人反思历史的力度,体察人生的深度。

这种力度和深度不独表现于上述二诗中,而且在其他同类作品中也清晰可辨: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绮罗随世尽,麋鹿占时多。筑用金椎力,摧因石鼠窠。昔年雕辇路,惟有采樵歌。

——《姑苏台》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庚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荆州道怀古》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这些诗作无不低徊夷犹,力透纸背,沉重苍凉,感慨遥深。固然,其中并不乏总结历史教训,以为“有国存亡之鉴”[2]的意图,但更重要的,则是充溢于诗中那种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方贞观评《荆州道怀古》云:“‘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不过写景句耳,而生前侈纵,死后荒凉,一一托出,又复光彩动人,非惊人语乎?”[11]汪师韩评《西塞山怀古》谓:“梦得之专咏晋事也,尊题也。下接云:‘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12]其中“依旧”二字“有高峰堕石之捷速”,“今逢”二字“有居安思危之遥深”,“至于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下只以‘几回’二字轻轻兜满,何其神妙!”[13]从这些评语不难看出:表现手法的神妙与诗作内蕴的无穷相辅相成,饱含哲理的.历史反思与深沉悲凉的人生感慨互为补充,大大强化、深化了刘禹锡怀古之作的格调境界,所谓“雄浑老苍,沈著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14],洵非虚语。

诗人生命沉沦的悲凉感恨,赋予其怀古诗作以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而当此悲凉感恨与诗人借古事抒己怀抱的意图结合在一起时,亦即上述第一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结合在一起时,便不能不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堪称代表之作,诗云: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株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咏蜀先主庙,而无一语道及“庙”字,全写西蜀盛衰,在此盛衰过程中,尤为突出地指出了“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这关键性的一点。从历史上看,西蜀之盛,在于先主刘备得一诸葛贤相:西蜀之败,在于刘禅庸弱无能,不会用人。因而就史实和诗的性质而言,确是在咏史:然而在咏史的背后,又何尝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广而言之,唐太宗李世民以降,李唐王朝的子孙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狭而论之,顺宗之子宪宗违背父志,严酷打击贤能之士;宪宗之孙穆、敬二君“昏失德”[15],使得朝政日乱,国是日荒。所有这些,怎能不激起人对昏君庸臣的强烈愤慨?愤慨而不明言,借咏史以抒发之,打通今古,以古衬今,令人于历史相似性的联想中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无疑愈发增加了诗作的内在意蕴,强化、深化了诗人讽刺抨击现实社会的力量。

与此诗在写法上相类,刘禹锡另一首很少为人注意的《经檀道济故垒》也表现了同样的情形: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檀道济,南朝刘宋时人,曾于武帝朝屡立战功,威名甚重,至文帝朝而为朝廷疑畏,死于非命。史载:“道济见收,愤怒气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时人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16]刘禹锡诗作即取材于此,而且于诗下将此歌谣如实照录,其用意之所在,不难想知。联系到现实来看,王叔文坚明执亮,有文武之用,在顺宗朝领导革新,颇有成效,可到了宪宗朝先被远贬,继被赐死,这不是“枉杀”是什么?对唐之君主来说,这不是自坏其“万里长城”又是什么?如果说,在《华佗论》里,作者曾以史论的形式对“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的现象予以深刻揭露,那么,诗人在此便更以咏史的形式表现了对专制君主的无比激愤,对王叔文惨死的痛切哀悼。在《韩信庙》一诗中,作者如此说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短短四句,融纳了多少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体验!而“怕立功”三字,则将诗人在深刻反思中对历代忠良悲剧命运的认识和自我遭际的感受一笔写尽,令人读来,怵目惊心。刘禹锡曾在《刘氏集略说》中自述:“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新唐书》本传亦谓:“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从主客体两方面道出了诗人每每睹物思怀、托古迹起兴以抒写忧愤的原因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刘禹锡这类咏史与怀古相结合的诗作,虽自抒怀抱,又不露痕迹,令人初读,俨然咏史,细加品味,精义方出。清人吴乔指出:“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惟“用意隐然,最为得体”[17]。由此看来,刘禹锡的上述诗作确已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不同的,只是刘诗于“用意隐然”中更多地带有贬谪诗人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而已。

篇2:“怀古诗”的特点

杜牧的怀古诗往往采用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古喻今的艺术技巧,构成了“雄姿英发”的独特风格,深受世人称道。

一、借古抒怀

借古抒怀指诗人借助古迹、古物联想到古人和史实,借对古人和史实的叙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牧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西、宣歙、淮南、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登览名胜,游历古迹,有感而发。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写于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杜牧此时为宣州团练判官,对于他来说,这段时期并不如意,当时正是“甘露之变”、突厥肆虐,可谓内忧外患。朝廷的黑暗,人们之间互相倾轧使杜牧颇为苦闷。后因为弟弟的眼疾去了宣州,他的抱负是在京城而不是在宣州,正是他的不得志,才有这样的诗篇。宣州是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开元寺是东晋时所建,原名永安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诗人看到开元寺的景物联想到六朝兴废之感。原来兴盛的六朝现在只有草连着天空 ,“天”和“云”古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自然景物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是人事。作者把视角从下推到上,不禁发出感慨。“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谁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望着天空看着鸟在山间飞来飞去,又把视角推到下面,那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倾听人们的喜怒哀乐。“深秋”、“落日”这些意象都让人感到惆怅伤感。这四句是写宛溪一带的景色,通过景色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因为没有办法见到范蠡而感到惆怅,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曾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从水阁遥望太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触。整个这首诗都被惆怅的思绪贯穿下来,诗人借开元寺的景色追溯到六朝的兴衰,借古人范蠡写出自己对古人的追慕之情以及对范蠡的向往,也想像范蠡那样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可现实不可能使诗人像范蠡那样,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是杜牧在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湖州任刺史时所作。这段时期已经是杜牧的晚年,此时的杜牧已经历尽沧桑,少了以前的慷慨激昂,甚至有些消极,不过诗人还十分关心时事,对朝政不满。当时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吐蕃焚掠河西,遣兵击党项。杜牧登乐游原远望昭陵,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吴兴是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南部,是唐朝的登临胜地。“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现在政治清明,像我这样无能的人就在这悠闲之地享受清闲。可实际上这是反语,是诗人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内忧外患,朝廷却不重用能人。“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宁愿去远离朝廷的吴兴去做官,站在乐游原上远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其实是向往唐太宗时的太平盛世,当时朝政清明,国泰民安。这首诗诗人借登乐游原望着的昭陵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施展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想重现贞观之治的伟大抱负。

《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是溪水名,在蕲州境内,距离黄州城东七十里。冯集梧《樊川诗集注》里所注:“《太平寰宇记》:‘蕲水县兰溪水,源出箬竹山,其侧多兰,唐武德初,县指此为名。杜牧之守黄州,作此诗,黄承兰溪下流故耳。’”④杜牧此时做黄州刺史,在远离长安的地方做了一个小官。“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兰溪水碧波荡漾,兰花倒映在水中雨后发出阵阵幽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史记・屈原传》⑤:“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被放逐以后面容憔悴的样子,都要让别人认不出他就是原来的三闾大夫。诗人推测屈原应该是从这条路到潇湘去吧。作者从兰溪附近的兰花联想到了屈原,然后用屈原自托。屈原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一心忠于祖国却不被重用,与杜牧自己的境地极为相似,故自己也有了怀才不遇之感,借此来出发自己这种受人排挤,有才能不被重用的抑郁情怀。

二、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是杜牧怀古诗的又一写作技巧。如《汴河怀古》、《过勤政楼》、《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过骊山作》等等。

《汴河怀古》

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

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这是诗人从睦州入京途经汴河有感所作。“锦缆龙舟隋炀帝”,隋炀帝游幸江都,到汴河乘龙舟,锦帆彩缆,穷极奢靡。“平台复道汉梁王”,梁孝王大治宫室,筑东苑,极其华丽。作者对隋炀帝和梁孝王这两个穷奢极欲的帝王进行强烈的批判,“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更明确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憎恶之情。诗人通过对这两件史实的叙述讽刺当朝的现实,当时回鹘、吐蕃作乱,国家内部牛李党派纷争,可谓内忧外患。可是会昌年间的统治者唐武宗仍然过着悠闲快活的日子,这和诗人所讽刺的隋炀帝和梁孝王是一样的,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时用修建的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千秋佳节”指唐玄宗的生日,布告天下为“千秋节”。“承露丝囊”是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等以庆贺皇帝的生日。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有“千秋佳节”的空名,群臣百姓献的“承露丝囊”现在也没有了。“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只有遍地的青苔在洋洋得意,因为年头久远,这些青苔野草都已经长得老高,都上了门上的“金铺”。杜牧生活的.时代正是甘露之变,回鹘吐蕃干扰边疆,牛李党纷争的时代,可是唐宣宗、唐武宗等这些在位的皇帝和唐玄宗一样不理朝政,还整天花天酒地,沉迷堕落。这首诗诗人是借用唐玄宗还讽刺这些在位的统治者,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不满情绪。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在今陕西西安临潼,骊山的西北簏。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建汤宫于此,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扩建,改名为华清宫,唐玄宗常携杨贵妃在此游玩。“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从长安回望骊山处处花草就像一堆堆的锦绣一样,骊山顶上重重宫殿的门一个一个地打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明皇天宝年间,涪州进贡荔枝,从涪州到长安路途遥远却要保证荔枝色香不变,于是运送的人疾走奔驰以取悦皇帝,“一骑红尘”代指这些人。“妃子笑”,指杨贵妃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滚滚红尘飞驰而过,杨贵妃看见笑了,却没有人知道那是来进贡荔枝的。这首诗就是对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为了让贵妃吃上新鲜荔枝,不惜劳民伤财,体现其荒淫无道,穷奢极欲。为博得妃子的“一笑”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全诗采用对比的写法,语言简练,讽刺意义深刻。

篇3:唐诗中怀古绝句的特点

咏怀古迹, 是唐诗的一项重要内容。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有不少名作。到了中唐以后, 形成诗坛上一大壮观;到了晚唐国运衰退与内忧外患的关头, 晚唐的诗人更是陷入深深的失落中。士大夫往往追忆往事, 议论得失, 借古讽今, 咏史吊古诗盛行。刘禹锡、张祜、李商隐的怀古七绝, 尤其受到后人的推崇。

李商隐的一首《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炀帝为到南方游山玩水, 沿大运河建造离宫四十多处, 扬州的离宫最豪华, 隋炀帝最终也丧命于此。时隔二百多年, 大唐帝国也日薄西山, 诗人想起杨广导致隋朝灭亡的种种暴政。

这首绝句单刀直入, 叙述史实。史书记载:当年杨广取道大运河南下, 龙舟楼船数百, 随从船只数千, 挽船壮丁八万余名, 护送骑兵以十万记, 舟车连绵二百余里;人穿锦彩袍, 船挂锦风帆, 水上陆上, 锦旗飞扬, 遮天蔽日。“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指出他对臣子的谏书不理睬, 不醒悟, 出于诗家的委婉含蓄, 诗的前两句概括了杨广的纵欲和拒谏。后两句把视野扩展到了全国, 描绘点染, 反映杨广铺张奢侈, 劳民伤财的情况:“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春风吹遍大地, 正是农桑时节, 但男不能耕, 女不能桑, 为了皇帝的享乐, 普天下的男女老幼都忙于裁华美的宫锦。这两句诗, 以锦帆障泥为媒介, 把杨广的游乐和人民的苦难联系起来:一方面是九重天子浩荡南行的盛况, 一方面是劳苦百姓不堪驱使的惨状, 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李商隐这首绝句, 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 总结亡国的教训, 着力刻画隋炀帝杨广祸国殃民的暴君形象, 显示了诗人精湛的剪裁技巧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与《隋宫》的单刀直入不同, 张祜的《集灵台》用的是旁敲侧击的手法: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这首绝句集中刻画了虢国夫人的形象。她身为朝廷命妇, 清晨就骑马往华清宫乱闯, 一点也不避人眼目;她淡汝素面, 怕脂粉玷污了姿容, 只描了两笔蛾眉, 就翩然来会天子。寥寥数语, 有动作、外貌, 有细腻的心理活动, 写尽了虢国夫人的轻狂、骄纵和一派炙手可热的气焰。她能横冲直闯、骑马入宫的原因是“承主恩”。承主恩凭的是“颜色”——能使龙颜大悦的色相。写虢国夫人的骄纵轻狂目的在于揭露至尊天子唐明皇的荒淫好色。

“诗如神龙, 见其首不见其尾”说的是通过一鳞半爪让人看到全龙, 通过局部的典型的细节描写启发读者对事物做全面丰富的想象。我们看到虢国夫人的骄纵轻狂, 很自然地就想起唐明皇对杨贵妃一家的宠幸, 进而还会联想到天宝年间政治的腐败, 直接促成“安史之乱”那场浩劫, 成为大唐帝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为数众多的吟咏天宝遗事的诗篇中, 张祜的这首七绝是以构思新颖而独树一帜的。

《隋宫》叙事, 《集灵台》写人, 刘禹锡的《乌衣巷》则是通篇写景: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长满密密丛丛的野草, 开遍星星点点的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挂, 昏黄的光线射向家家户户的蓬门矮墙, 晚归的燕子匆匆忙忙飞进各自安巢的居民宅院。这是一幅极为寻常的街头黄昏小景, 透着几分萧索的凉意。当年那朱门华厦、车马喧嚣的盛况, 已经烟消云散、时过境迁。正当诗人抚今追昔之际, 忽见双双归燕掠过斜晖, 飞进寻常院落。这情景触发了诗人的奇想:当年王谢堂前的燕子, 而今全都投奔到平民百姓家里去了, 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分明地展现出来。对照中, 寄托诗人今昔沧桑变幻、世运无常的感叹:一切人间的富贵权势都不是永恒的——如同这乌衣巷的变化。

总体来说, 怀古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题材。咏怀古迹, 多就古迹, 怀古人, 咏古事, 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皇帝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主宰一切。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 都与皇帝有关, 所以, 怀古诗中写到的历代帝王特别多, 对那些臭名昭著的暴君、昏君、亡国之君做了多方面的无情揭露和鞭挞。

第二, 立意。怀古诗这种特殊的政治抒情诗, 一般来说, 总要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倾向性, 许多作品还寄托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 诗人必须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独辟蹊径, 别出心裁, 发前人所未发, 忌步人后尘, 落入窠臼。

第三, 构思。这三首绝句, 李商隐的《隋宫》概括史事, 张祜的《集灵台》刻画人物, 刘禹锡的《乌衣巷》描绘景象, 写法各有特点, 它们在以小见大、寓虚于实, 揭示深刻主题方面是相同的。诗是最精炼的文学。绝句更以“尺水必波”为特长。

篇4:“怀古诗”的特点

摘 要: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收集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怀古诗大约有20多首。虽然在数量上看不是很多,但却很大程度上促进怀古诗“怀古伤世”之风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李白开元、天宝、上元时期怀古诗的创作来论述其怀古诗“怀古伤世”的风气。

关键词:李白 怀古诗 “怀古伤世” 风格

根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对李白诗的统计,在其一千多首诗作中, 怀古诗大约有20多首。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却引领了怀古诗中“怀古伤世”之风,对后世怀古诗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一、李白开元年间的怀古诗创作

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统治前期,他重用贤能,大力发展经济,对唐朝的吏治、宗教、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做了改革,整个唐朝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大唐进入了鼎盛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形势很好,国家繁荣昌盛,但对李白个人而言还是惆怅的,这是对他个人情况而言的,他一生的抱负不是在诗歌上而是在政治上。在唐代,如果想在政治上得到施展最普遍的途经就是科举,寒窗苦读终有一日能金榜题名进入入仕的初级阶段。但是这条路既窄又慢,就算侥幸得中,也是先从县尉、校书郎之类的小官做起,一点一点向上爬。像李白这种生性豪迈、放荡不羁的的鲜明个性显然不能安于用科举获得功名,于是便选择漫游另谋出路。李白选择漫游东南,一是向往东南的秀丽山水,而二是为了他实现一飞冲天的人生理想。也就在此期间,他游历许多地方,观看很多人文遗迹,从而引发了他的怀古情怀,如:

月夜金陵怀古[1]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这是开元十四年李白去金陵所作,诗人目睹六朝故都金陵,面前的金陵已没有以前的繁华景象,在月亮映射下的金陵城更添一丝苍凉。“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金陵城上的月亮发出苍白色的月光照着这个空空的古都,这座古都曾经帝王城啊,当时是多么繁华,现在只有月亮悬在城池上空。“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故城旧址、天上星宿都依然在,可惜曾经国家的千秋霸业却好像随着大江流逝了。“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如今的城池道路已经被水阻断了,都城也都被青松覆盖,一派萧条的景象,让人觉得凄凉无比。“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诗人满腹的伤世情怀,原来多么繁华昌盛的金陵城,如今却是这副萧条凄凉牧模样,让人怎能不感伤。“苍苍”、“空悬”、“萧瑟”等词语烘托出金陵的凄凉气氛。这首诗“以景结情”通过对金陵这个六朝古都的描绘反映诗人的感伤,引发“怀古伤世”的情怀,从而发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金陵白杨十字巷[2]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六帝余古丘,樵苏泣遗老。

这首诗也是开元年间的作品,同样是李白在金陵所作。写的是金陵的白杨十字巷,通过对白杨十字巷的描写抒发诗人“怀古伤世”的情怀。诗中“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这已经不是从前的白杨十字巷了,现在的白杨十字巷“吴时人”已经不见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现在只有当朝生长的野草。一个“空”字突出了巷子的凄凉,已经没有人烟,空生一片野草。“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现在的巷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宫殿城墙都已经坍塌,一片颓废。“六帝余古丘,樵苏泣遗老。”这句诗中更能反映出这条巷子的萧条景象,繁华不在。面对六朝皇帝留下的遗址,一个老樵夫在哭泣,感伤前世已不在,世道已变迁。整首诗都是伤感之情,让人看了不禁产生伤世之情。

夜泊牛渚怀古[3]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江南时期所作。李白在诗题下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相传“袁宏少时贫困,曾帮工船上运租至此。时为镇西牛渚的谢尚在清风朗月中泛舟,恰逢袁宏咏诵自己所作的《咏史诗》。谢尚听后叹美不已,便邀袁宏一叙,知道天亮,十分相投。自此袁宏声名日盛。”[4]“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夜泊牛渚,月白江清,天空没有一片云彩。“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坐船望着天上的明月,回忆起谢将军,这里的谢将军指的就是东晋时期镇西牛渚的将军谢尚。“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我”还可以在这江面之上超凡脱俗的吟咏诗歌,可惜谢将军已听不见。这里李白以袁宏自比,痛惜自己没有像袁宏一、谢尚那样爱才的人来赏识自己。“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这两句是触景生情,既然没人欣赏自己,还是在明晨挂上船帆离去吧。诗人仰望秋月,吊古伤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求之情。诗中无限感慨,目睹牛渚的景物不禁产生伤世之情,不堪愁思。诗人感伤自己无人赏识,抱负得不到施展,如今依旧漂泊,满腹伤感。

二、李白天宝年间的怀古诗创作

盛唐的天宝年间,同样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在唐玄宗前期的英明统治之下唐朝的国力达到顶点。此时他因宠爱杨贵妃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种种危机,但在强大的国势之下,这些危机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在这个时期,李白南北漫游,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作。同时也达到了他怀古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从数量上看,他的怀古诗在这个期间也是最多的。

越中览古[5]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元年游越地时所作。越中是越国的国都会稽,这首诗运用的是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这三句充分写出了越王勾践灭吴以后的雄伟盛状,一副大业完成称霸群雄的气势。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将士们荣归故里穿的都是鲜艳华美的衣裳。美丽的宫女穿着华丽的服装就像花朵一样开满整个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仅仅最后一句就与前三句作成鲜明对比,“只今惟有鹧鸪飞”,如今,越中已没当时的繁华景象,只有鹧鸪鸟飞来飞去,也只能听见鹧鸪的哀鸣。诗人慨叹世事多变,荣华富贵也只是过眼云烟,到最后落得残败景象,不由生出哀伤之感,借用越中这一遗迹追怀到越王勾践当时的雄伟盛世,最后又从古回到今,看到如今的衰败不由得伤世。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6]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这是李白东游梁园途经广武凭吊古迹有感而作。广武“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相距约二百步,中隔广武涧。楚、汉相争时,刘邦屯西城,项羽屯东城对峙。”[7]诗人登上广武这个刘邦项羽当年的古战场,想到当年的楚汉之争。诗中描写了刘邦的叱诧风云,“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项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英明的谋略,赞扬刘邦指挥成功,最终赢得天下。前面是对刘邦的赞扬,有战斗指挥思想,赢得天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后面“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又对刘邦的治国方略表示轻蔑和批判,治理国家用那些低俗的儒子怎么能行得通?“嗤嗤阮嗣宗”阮嗣宗即阮籍,当时为了躲避残酷的党争,经常用醉酒来保全自己,李白用“嗤嗤”两个字表示对他的讥讽和嘲笑。整首诗贯穿李白一贯的恢宏气势,战争场面描写很生动。

苏台览古[8]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年间在游苏台是感兴所作。苏台《李白集校注》云:“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横山西北簏姑苏山上”[8],“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旧苑”、“荒台”,开篇就给人以荒凉的感觉,只有杨柳、菱这些植物茂盛地生长,毫无人气。“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现在能见证以前吴王宫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繁华景象的只有这西江上的月亮了。诗人感伤前代的繁华早已成过眼云烟,如今只有荒凉的苏台孤零零的在这见证后世,感叹世事无常,顿生伤感之意。作者触景伤怀,看到眼前的残败景象不禁感伤。

三、李白上元年间的怀古诗创作

上元年间“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大唐国威每况愈下。此时的李白也到了晚年,一直在江南一带漂泊,回想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负都没有得到施展,又经历过流放,他感伤无比,“怀古伤世”的情怀更加严重。

登金陵凤凰台[10]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可谓是李白怀古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篇,该诗可能是李白在江南漂泊南游金陵时所作。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所以筑台名凤凰台,山也被称为凤凰山。”[10]诗人登上凤凰台浏览胜迹,触动了内心的那一片伤感悲叹之情,不禁写下这样一首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上凤凰台,由此而思刘宋时凤凰来至的故事,凤去台空象征着六朝的繁华已经烟消云散,不禁产生悲切之情。“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国时期孙吴建都金陵后所修建的宫殿现在被野花野草掩盖,道路都被遮挡住了;“晋代衣冠”代指当时的豪门望族,现在也都成了一座座古墓。当年豪华的宫殿,富足的人们已经变成一片荒凉的遗迹,满眼凄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从凤凰台上望三山,因云雾遮挡好像有一半坐落在青天之外,长江水被中间的白鹭洲分为两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遮挡了太阳,这里指的是奸人谄媚蒙蔽君王而耽误了国家的前途,诗人还心怀长安,回不了朝廷,尽不了忠,心里忧愁无比。这首诗既对六朝的兴衰不甚伤感,同时又为自己人生经历的坎坷不平,对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感到愤懑,既是对六朝衰败的伤世,也是对自己的伤世。

金陵凤凰台置酒[12]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迥。明君越义轩,天老坐三台。豪士无所用,弹絃醉金罍。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置酒勿复道,歌钟但想催。

这首诗也同样是在金陵凤凰台所作,诗人在凤凰台上一边看着六朝的衰败景象一边饮着酒,心中无限伤感,想到自己人到晚年理想还没有得到实现就只能借酒浇愁,再看到凤凰台的凄凉场景愁绪更上心头。“豪士无所用,弹絃醉金罍。”豪士是李白的自拟,一辈子都没有被重用,都没有被朝廷任用,那就只有借用酒来麻醉自己了,一醉方休。“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风吹着山上的野花,“我”看着这样的景色怎么能不喝得淋漓尽致呢?一定要喝个痛快。“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六朝古都已经被幽幽野草掩住,曾经歌舞升平的宫殿现在长满了绿苔。曾经多么昌盛繁华的都城,现在空空如也,只有野草和青苔陪伴,何等凄凉,让人怎能不感伤?全诗都是感伤的情怀,既是对世事无常的感伤,也是对诗人自己一生不幸的感伤。

李白通过游览历史古迹古物联想到现实,再由这些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抒发心中的感伤之情。他的怀古诗中无不充满了“怀古伤世”的情怀,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后世诗人怀古诗的创作,引领了一代风气,李白愧为盛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注释:

[1][2][3][5][6][8][9][11]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96页,第1310页,第1314页,第1292页,第1258页,第1291页,第1234页,第1181页。

[4][7][10]刘开扬,周维扬,陈子键:《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第71页,第79页。

参考文献:

[1]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赵昌平.李白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师长泰.唐诗艺术技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篇5: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

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维和方法就特别的常见。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即虚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 或与学过的课文诗句做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如不同诗人同题材比较: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参考答案:

试题试卷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如对两首诗艺术手法的比较: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鹄飞。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而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如在一首诗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思想内容: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请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个画面?各表现怎样的情感?

试题试卷

........第一个画面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却无人凭吊,表现对秦始皇的嘲讽、鄙视之情;第二个画面写汉文帝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跪拜,表现出对汉文帝与民休养生息、清俭自律的敬仰。

(2)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表现思想内容?请简要评析诗人这样写的好处。

全诗主要通过对比手法,用秦始皇的“势人浮云亦是崩”与汉文帝的“路人唯拜汉文陵”两种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情感。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比,使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使全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表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2.联想

咏诗怀古诗既然是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因怀古人古事古迹而抒发感情,触发点在古,就必然会运用到联想。而且此联想必然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而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引发诗人诗情的现实原因。

如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这是其触发的媒介,作者由此①想到了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②想到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情景;③想到了苏武归来人衰老的情景;④想到了苏武归来哭武帝的情景。通过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3.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

因为怀古诗多是作者登临古迹,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多是观后感。源头上,本来就是触景生情;表达上,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如画的艺术特点。这两者都合力促成怀古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试题试卷

........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且这里的写景是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出苍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4.用典

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5.从小的角度写有深广历史意义的思想、认识。

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此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见解独到,写得具体可感。6.讽刺

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会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往往用讽喻的方式,比较含蓄。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7.衬托。

试题试卷

........指诗人从则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的英雄伟业和豪迈气概。8.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的,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篇6:“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的特点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凡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作品就属于“怀古”一类。张养浩在潼关道上行进,望西都而兴感,这就是“潼关怀古”的命题所在。这支曲子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

潼关:古代关名,最古称桃林塞,后汉时置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关城雄踞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之要冲,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唐到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十二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与潼关城相连接,故称十二连城。

篇7:诗的特点

任何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平仄和韵。这样才能使诗句声调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而朗朗上口。

所谓平仄,指字的声调。汉语拼音中,把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称为四声,即: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其中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平仄在诗中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不一样种类的诗体有不一样的要求和讲究。

所谓韵,指汉字每一个音都属于不一样的韵,也就是属于今日汉语拼音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称“押韵”。押韵是一首诗的主要因素,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篇8:“怀古诗”的特点

在这繁富的送别歌赋中, 有情人晶莹的泪水,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有朋友的眷眷劝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有母亲手中的温情, 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情真意切者;有如“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愁肠百转者;更有“蜡烛有泪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之缠绵悱恻者。我们就以唐诗宋词为例谈一谈它们共同的特点。

一、大都即景抒情,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借景言情, 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艺术手法之一, 送别诗也往往如此。

1. 在离别之前用周围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 使得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让景与心境化二为一,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在诗的开头用依依袅袅的柳丝营造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在离别之后用诗化的景来烘托离别的情绪和难以割舍的情愫。

例如王勃的《江亭夜送别》:“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 环顾离亭, 离亭是寂寞的;仰望江月, 江月是凄凉的;远眺江山, 江山是无奈的, 由此不禁感怀万千, 怅然若失。作者正是用眼前的景色, 表达了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和凄凉寂寞之情, 寓情于景, 景中见情。

3. 用乐景衬托离别的伤感。离别本身就是伤感的, 而很多诗人为更能烘托和渲染这份离情, 往往用优美的景色来衬托无比伤感的心情。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老水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诗的第二句谢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的景色, 时值深秋, 两岸青山, 霜林尽染, 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色彩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地反衬。景色越美, 越显出欢聚的可恋, 别离的怅恨。正是“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倍增其乐” (《姜斋诗话》) 。

二、送别诗的意象多是凄清的夜月、飘拂的杨柳和远流的江水

试看下列诗句:

1.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2.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故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3.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袅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5.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州送别》)

6.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 荆吴相接山水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十四之江东》)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 在那凄清的月夜, 作者仰望夜空看那寂寞而孤独的月, 对远去的亲朋的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与友人异地相隔, 共睹一轮明月或让月来洞察自己的心, 或让那清辉捎去自己的思念。在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借杨柳传达那无限的留恋之情, 让那多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 挽留远去的亲人或朋友的心。而远流的江水则更体现出诗人的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奔逝的流水似乎载着对亲朋的思念追随而去。

三、送别诗的地点大都在长亭、渡口或江边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 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如“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又如“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 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 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 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 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 我们才算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优美的词句中蕴涵的深沉魅力。

摘要:别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 更是使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别离之情就成了重要的主题。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类诗所表现的送行者的“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不由让人潸然泪下。而这些都是诗人有意或无意借营造氛围创设的。

上一篇:鼹鼠和米奇的故事下一篇:果宝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