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教案

2024-04-08

咏史怀古诗教案(精选6篇)

篇1: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

黄桥中学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技巧与思想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课时】1 【教学设想】多媒体演示、学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为什么?因为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用苍劲悲凉的情感来吟咏,所以怀古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魅力。)

二、解决预习题

概括分类 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

1、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怀古伤(讽)今

古盛今衰,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如:刘禹锡《乌衣巷》

杜牧《泊秦淮》

3、析史明理

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杜牧《题乌江亭》

王安石《乌江亭》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三首唐诗,比较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越 中 览 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金 陵 怀 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晚唐诗人。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

金 陵 怀 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答案】

一、思想内容:

A、相同点:都写昔盛今衰

B、不同点:李诗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

司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又借以寄寓对唐朝国势衰微的感叹,更含有自己的故园之思

刘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又表达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观点,告诫统治者不要沉迷声色,贪图享乐,步六朝后尘

二、艺术手法

A、相同点:都运用今昔对比

B、不同点:司诗用典,刘诗用典,借古讽今

四、小结(表格 投影)

五、课后作业

金 陵 怀 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赏析】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课 后 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为唐明皇杨贵妃纵乐的地方。

《霓裳》《羽衣》为舞曲名。

(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有什么作用?简要说明。

【分析】(1)第一首诗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2)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

第一首:宫内与宫外对比(或横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突出了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不满。

第二首今昔对比(或纵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突出统治者荒淫误国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

【分析】

1、李诗(怀古伤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

皮诗(借古讽今):看似为汴河“罪名”,实则巧妙的对荒淫误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汴水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杨花随风飞舞,见无边春色触景生愁情:春色常在、豪华不存,昔盛今衰。

皮诗:以议论为主。“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似在高度赞扬炀帝修河的功绩,一个“若无水殿龙舟事”又对此进行了否定。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篇2:咏史怀古诗教案

【授课时间】: 2012-10-31星期三上午第__节 【授课地点】:210教室 【授课班级】:高三210 【授课教师】:王妙坤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品读、自读、探究、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五分钟复习背诵内容,提问,检查。引入怀古诗话题。二.立足文本 温故知新

1.《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借周瑜感慨壮志难酬 对比 2.《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抒发爱国情怀,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用典(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解读咏史怀古诗 三. 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2.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4.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5.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情感类型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 江》(李清照)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贾生》

7.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诗歌举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等。1)借古讽(伤)今(李商隐《贾生》、杜牧《过华清宫绝句》)2)今昔对比(刘禹锡《乌衣巷》、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3)以景衬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议论(李商隐的《贾生》)6)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 四. 直击高考 真题演练 【真题1】(08年江苏卷)

古诗鉴赏(8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真题2】(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解析)借代、反问。(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真题3】(2011课表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诗人: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五.技巧点拨

鉴赏咏史诗四步曲:

1.懂:即写什么? 弄清史实,了解作者,找准连接点(主旨)。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

3.书:即书写答案。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规范作答。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七.课堂小结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他的《石头城》,寄托的是国运衰微的感慨。

总之,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抑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八. 布置作业

查阅积累怀古诗常见地名的典故及诗歌: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

篇3:杜甫咏史怀古诗浅谈

一、借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 彰显自己的情怀和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是其咏史怀古作品的代表作品。

其一为: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人借咏江陵古迹以怀庾信, 因作者暮年境况及生活与庾信颇相似, 故而感慨颇深。正如沈德潜所说“此章以庾信自况, 非专咏庾信也。”

其二为: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此诗借对宋玉的悲忧穷蹙寄予深深同情, 并对其文采风流备为推崇, 而对其文章被人曲解颇不平, 借此以表作者的怅惘之情。

二、借史议今, 抒发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感慨

《蜀相》便是典型的一首。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咏史怀古诗是杜甫因“安史之乱”而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景中含情, 为下半部分的抒情做好铺垫。前一句的“寻”字, 说明诗人去武侯祠不是寻常的游览名胜古迹, 而是诚心诚意前行拜谒的。次句的“柏森森”一语, 从诗人眼中的景色显示出武侯祠的庄严肃穆和诗人的崇敬之情。颔联运用“自”和“空”这两个虚字, 是有深意的, 诗人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为痛惜, 因而祠中草色再美, 鸟声再动听, 他也无心欣赏, 难以改变现实的无限惆怅心情。后半部分抒情, 颈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追述。追述中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写诸葛亮的死和诗人的感慨。诸葛亮身死五丈原, 而其辅佐蜀主一统天下之志却未能如愿, 这怎么不使后世的英雄为之扼腕叹息, 泪流满面呢? 而在诗人杜甫心中勾起的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感, 写作此诗时的中原依然战火遍地, 诗人和民众一样流离失所, 有家难归;重振乾坤的英雄何在? 凭吊诸葛丞相, 诗人自然想起的是对当世的担忧, 对英雄救世的渴望。这篇吊古之作, 语言含情, 寄慨颇深, 很好的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 堪称杜诗中的精品之作。

三、饱含深情的歌咏诸葛亮的人格和才华, 即抒发了诗人对其仰慕追随之情, 又流露出诗人对其大业未竟的无限惋惜之心

小诗《八阵图》是杜甫咏史怀古诗中抒发此种情感的代表作品。诗曰: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初到夔州时。全诗借咏八阵图遗迹, 抒发对诸葛亮的追怀。前两句从政治到军事极力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军事才能, 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为铺垫。“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二句, 与诗题相合, 写八阵图的遗迹依然存在, 而与之相伴的还有诸葛亮统一大业未竟的遗恨。虽然八阵图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 却掩盖不住他事业未竟而终的遗憾。刘备对吴作战, 打破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策略, 遂使统一大业胎死腹中, 进而酿成千古遗恨。这是历史留给诸葛亮难以抹去的遗憾, 也是诗人杜甫对这位英雄无限惋惜的原因所在, 杜甫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咏赞了这位历史上的英雄, 同时又对他的历史遗憾给予了深切同情。其实, 使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赞颂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八阵图》一首诗中, 在《武侯祠》《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蜀相》《古柏行》中都表达了这种深重而感慨的仰慕之情。

四、引古事以讽今, 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王朝的强烈愿望

《述古三首》这组诗是杜甫引古事以讽今的代表诗, 也是诗人用诗表达希望中兴唐王朝愿望的一组专题诗。诗人借对汉代中兴诸臣的追述, 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朝的强烈愿望, 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匡世救民的英雄敬仰和渴望, 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高尚节操, 凸显了诗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伟人抱负和政治理想。

纵观文学史上的咏史怀古诗, 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 抒写情怀, 发表议论或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不同, 因而在题材的选取和表达上也有所不同。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题材更多地表现为关注民生疾苦, 关注国家兴亡, 借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 强烈而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替君王分忧, 替百姓操劳的高尚情怀和伟大抱负, 那种不计个人得失, 愿为民族兴亡“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精神时时闪现在其所有咏史怀古之作之中。

摘要:杜甫 (712—770) , 唐代伟大诗人, 字子美, 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风貌,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 故后人称其诗为“史诗”。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艺术风格多样化, 但始终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良的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具有深广的影响。有《杜工部集》。

篇4: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本是一大难点,而咏史怀古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到一首怀古咏史诗,如果学生能够从以上方面出发,就基本知道了这首诗写了什么、為什么写、怎样写的,那么这首诗的鉴赏也就完成了,鉴赏也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

篇5:咏史怀古诗教案

例如“怀古”类诗歌的复习情况:

(1)选定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 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石头城》(唐,刘禹锡)、《蜀相》(唐,杜甫)、《乌衣 巷》(唐,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宋,辛弃疾)、《赤壁》(唐,杜牧)、《金陵怀古》(唐,许浑)、《咏怀古迹》(唐,杜甫)。

(2)借助教材、相关资料、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对这 些诗歌的内容作出分析和探究。

(3)得出此类诗歌内容特点的“共性”一般有以下 三种:a.通过怀古来表述作者对时局的忧虑;b.通 过怀古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之情;c.通 过怀古来警示统治者(或“世人”)要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我们对 “怀古”类诗歌的内容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 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所鉴赏的诗歌属于“怀古” 类,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

第二节、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234

4. 用典 5. 化用 6. 寓情于景

七、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 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心

爱心

专心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霜天晓角•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边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史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将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地。但诗词贵虚不贵实,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异的色彩。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记载,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该篇在写景时,采取张弛、刚柔迭相使用的手法,达到了映衬鲜明的效果。例如“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与“天际两蛾凝黛”之间反差极大,前者刚劲有力,后者柔闲多姿;同样地,“怒潮

用心

爱心

专心

风正急”与“酒醒闻塞笛”两句,前者如张弓扣弦,后者则安闲舒缓。都显示出各自的美。此外,在抒情处,使用了两个问句,给读者留下更多可供思索的余地。(韩秋白)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①诗的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字里行间寄寓 的情怀。

②这首诗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寄寓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4.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用心

爱心

篇6: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人是变化的,自然是不变的 作品名称 咏史怀古诗 代表人物

刘禹锡,杜牧,苏轼,辛弃疾 等 分类

听语音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诗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 咏史诗

“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人文环境

听语音

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①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②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③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1)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2)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3)“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陈叔宝)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4)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临周、宋的威胁,国势日弱,终至委靡不振。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即使还强欢作乐,苟且偷安。李煜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终于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5)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2、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隋宫》 1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隋宫》 2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①,欲取芜城作帝家②。玉玺不缘归日角③,锦帆应是到天涯④。于今腐草无萤火⑤,终古垂杨有暮鸦⑥。地下若逢陈后主⑦,岂宜重问《后庭花》⑧? 【全部注释】①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②芜城:即广陵(今扬州)。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③喻指帝王。④锦帆:《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何焯评此句云:“著此一联,直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见江都之祸,非偶然不幸,后半讽刺更有力。”这两句说,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杨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边去了吧。

⑤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隋 宫》3 陈 恭 尹

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丝管在迷楼。繁华往事邗沟外,风起杨花无那愁。【作者简介】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顺德(今属广东)人。清初诗人、书法家。幼时其父陈邦彦抗清牺牲,他以逃匿得免。以父荫,南明桂王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桂王失败后,避迹隐居。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与屈大均、梁佩兰 并称为“岭南三大家”。有《独漉堂集》。

【注释】 谷洛通淮:隋炀帝曾从河南洛阳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黄河水通淮河。

“以十年”、“一笑”两句:首句意谓炀帝在位十多年,因开运河,造龙舟东巡,使无数百姓为服役死于非命;次句言隋炀帝曾揽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所之?”喻炀帝死期不远。

“月下”、“天中”两句:首句言灯影如虹霓起自龙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奏乐的弦管出于迷楼。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⑥乌衣巷、朱雀桥: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⑦西塞山 〔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3、赤壁:“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南距市区138公里。《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这一剑刻过万重山,据说江西庐山有反写“赤壁”字样。虽确切地点不可循,但历代有多位文人留下相关诗篇。

《赤壁》(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源流历史

听语音 形成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发展历史

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

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晚唐咏史怀古诗:咏史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随着唐帝国迅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六朝朝兴夕败,隋帝国短暂的辉煌等旧事,犹如巨大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诗人们头上,给他们的咏史怀古留下了更宽阔的天地。诗人们通过怀古,或警策当朝统治者(借古鉴今),或感叹唐帝国江河日下(借古伤今),或抒发自身在覆巢之下的忧畏之情(借古抒怀)。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其他,《长恨歌》(白居易)、《连昌宫词》(元稹)、《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塞下曲》(李益)、《过华清宫三绝句》、《过乌江亭》(杜牧)、《隋宫》、《贾生》、《马嵬》(李商隐)等咏史佳作,它们都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上品。

在中晚唐怀古诗人中,最突出的当数李商隐和杜牧。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势衰微,生活在这个时代,诗人往往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亡国乱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讽,对他们的贪欲、无视历史教训终于自亡其国的事实加以讽刺揭露,借史实以警世人,他们堪称中国咏史怀古诗人中的圣手。

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1)、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o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北宋百年间虽然出现了《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题李愬画像》(惠洪)、《绝句·生当做人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咏史之作已少见唐人咏史诗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嘲讽。

(2)、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o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陆游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对峙最激烈之时,北宋亡覆不久,创痛仍在,南宋仍有收复失地之心。值此际,辛、陆二人登高临远,怀古感今之作便应运而生,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我来吊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读史》、《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入翟塘登白帝庙》、《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史佳作。

南宋灭亡前后,咏史诗坛上还有一次冲击波,汪元量、文天祥、刘辰翁、张炎诸人,或为挽狂澜于既倒而尽最后之力,或面对破碎山河、异族横行而默洒遗民之泪。他们的咏史之作,虽也不乏壮志难酬的愤慨,但更多的却是国破家亡的忧伤与无奈,给中国咏史怀古诗添加了一道清冷与悲怆的哀光。

辽、金咏史怀古诗论析:

与两宋同时的辽、金诗坛,诗作本是不多,咏史诗更少,其中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西园》《赤壁图》及移刺霖的《马丽山有感》等可称佳品。

元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元诗成就虽显逊色,但元代诗坛却热闹非凡,仅诗就留下三万多首,还有大量的词、曲。元代诗歌(包括词、曲)是独特的。为了限制汉人参政,从元太宗九年(1237)起,废除科举近80年,使得想以科举进身的读书人失去了希望,地位也直线下降;另外,元代前期诗人大多由宋、金入元,有浓重的遗民色彩。因此,元代咏史诗一方面时时流露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元曲上),感叹世道无常、叹世刺时、弃世归隐的作品明显增多,语言调侃,表露出作者看破红尘、消极灰暗的心态。前者以耶律楚材的《过沁园有感》、方回的《宋理宗书宫扇》、《白沟》,赵孟頫的《岳鄂王墓》等为代表;后者以马致远的《双调·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贯云石的《双调·殿前欢》(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张养浩的《中吕·普无乐》(楚离骚,谁能解)等为代表,在历代咏史诗中独树一帜。

明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明代咏史诗作前接宋元、后启清朝,诗歌大家中不乏咏史高手。明初的刘基、高启,中期的李梦阳、王世贞、何景明,晚期的陈子龙、顾炎武、屈大均等,都写了不少咏史名篇。明代咏史诗题材更加广泛,从先秦到宋元都是吟咏的对像,其中明末诸家之诗,感情忧为深沉。

清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清代是继晚唐之后的咏史诗的又一高峰。清初一度屈节仕清的大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等,由于特殊的遭际,其咏史怀古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痛楚。而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龚自珍和清末变法维新时期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咏史之作更是借历史而发忧国之思与强国之愿。像吴伟业的《过淮阳有感》、黄景仁的《秦淮》、龚自珍的《咏史》、黄遵宪的《田横岛》、《京师》、康有为的《秋登越王台》等,都是很有影响的咏史诗力作。

基本特点

听语音 历史评说

"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作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诗词内容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

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艺术手法(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语言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主题归纳

听语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上一篇:我演小岳飞下一篇:唱不完的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