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

2024-05-06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精选十篇)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 篇1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息,价值

虚拟企业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之所以会诞生, 主要的核心是信息革命的发生。今天, 我们主要将对这一核心的基础——信息, 做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 信息将是21世纪真正的原材料, 这个世界将越来越虚拟化、扁平化、合作化。

一、关于信息的一些历史与理论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信息被更多的认为是组织起来的数据:这里所说的数据是随机的和非聚集的, 信息是“模型化、格式化、组织化或转化的数据的结果”。最近, 信息被理解为某种“能增加人类知识”的事物。换句话说, 信息不再是关于某种事物——实际上信息是“某种事物”。“这种事物”有价值, 而且这种价值可以被开发。

第一种使得信息能从它所表示的实物中分离出来的方式是电报的发明。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意味着信息的传播速度第一次超过了有形货物的传播速度。这样人们就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找到有利的位置。例如, 如果有一年收成很好, 产品就很可能供大于求, 这样在收获季节到来之前把产品卖出去就特别有意义。通过把信息从实体中分离出来, 信息自身获得了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能获得信息的数量不断在增加。这不仅包括我们所知道的某一单一实体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信息的数量的增长, 还包括我们把越来越复杂的实体转变成信息的能力的增长。在20世纪20年代, 当弗雷德里克·泰勒把工厂铲工的工作方式转变成“科学用铲”时, 他正式把他所观察到的转化为一系列抽象的原则——信息。当我们今天把企业的行为描述成一系列的流程图和业务模型时, 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二、信息在虚拟企业中的价值

虚拟企业是如何并且为什么会优于传统的实体企业?信息, 这一虚拟企业的核心原材料是如何创造着价值?想要了解这两个问题, 我们需要考虑“收益递增规律”。

(一) 与收益递增规律相关的两个理论

收益递减规律:事物受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是公认的商界的至理名言。新产品在刚开始时都会销售的很好, 随着竞争对手的效仿, 就丧失了它的竞争优势;通过有效的工艺流程所保持的低成本会因所需原材料的耗竭而上升。收益递减规律最初是在19世纪出现的, 当时人们发现在生产流程中增加投入量, 产出并不会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一规律虽然很简单, 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延伸, 形成了许多其他的经济思想。正是由于收益递减规律, 价格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趋于均衡;也正是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竞争得以进行;如果没有它, 我们就没有保持自由市场均衡的力量。

学习曲线:学习曲线是基于一个叫赛奥多·瑞特的工程师的一个发现。1922年, 他在克迪斯飞机场当工厂助理, 他通过计算得出, 随着每个工人生产经验的翻番, 装配一家飞机所需的劳动力会降低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 如果生产第一架飞机需要10个人, 那么第二架就要8个人, 第三架要6.4个, 依此类推。学习曲线在商业界得到广发的认同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当时波士顿顾问集团把它推广到完全不同的各个行业中, 但通常都得到同样的结论——随着经验的增加, 成本降低。

显然, 学习曲线的存在意味着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 制造商可以持续降低成本, 收益不一定会减少, 它们同样可能增加。理解学习曲线为什么会起作用的关键在于, 意识到是什么被开发出来了。学习曲线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 企业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开发信息内容。

(二) 收益递增规律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制造商基于对企业的虚拟方面或信息方面的有效开发, 达到可以持续降低成本, 但收益不一定会减少, 而且同样可能增加。基于这一现象或趋势, 我们称之为收益递增规律。

(三) 信息通过收益递增规律在虚拟企业发挥的作用

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收益递增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经营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实体形态的基础上。信息满足了下面四个收益递增环境所需的标准:

1. 高升级成本。

许多企业在过去得10年已经在电脑系统方面做了很大的投资, 这些电脑系统用来对它们运营、产品、销售、成本和客户的信息进行跟踪和存储, 这使得它们可以很廉价地使用信息。

2. 网络效应。

跟其他公司联系, 正像建立一个商业生态系统, 可以创立一个参与各方多赢的环境。通过把一个公司的核心优势与其他公司的核心优势相互补充, 这样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还可以防止竞争对手的入侵。

3. 锁定客户。

收益递增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吸引新顾客, 还要在未来跟顾客建立牢固的关系, 企业或者是通过建立其他企业必须遵守的标准或者建立你的客户必须依赖的临界物质。

4. 信息使得企业能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义——在各个层面, 从战略到单个流程的运作。

一个相对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公司 (例如, 一家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服务销售商) , 为了利用国家间的关税差异, 几乎可以无成本地改造它的分销渠道, 它没有任何需要重新部署的实体资产。

三、信息的优势和利用信息可能存在的误区

信息革命的影响已经而且将来还会是广泛深远的。这一切都源于信息自身的优势:尽管信息的收集成本比较高, 但它的配送和复制成本很低;信息是一种用之不竭的资源;信息把企业和客户紧密连接起来;信息把企业和个人联系起来, 而不是迫使它们分开, 企业几乎能即刻对自身进行彻底改造。

但是, 信息和信息革命的联系一直比较少。因为企业斥巨资于处理信息的软硬件方面, 把信息放弃了, 甚至对其视而不见, 而且我们也很自愿放弃信息。

首先, 直到目前, 人们还很大程度上认为信息仅仅是对事物的一种表示——是实物的重复性知识。然而, 信息能以有形物体根本不可能的方式进行加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现在已经为制造流程的基本部分。潜在的新产品的信息由一套计算机系统来开发, 这样新产品的虚拟模型可以被测试、改动, 并且不必花时间和成本来建造实体模型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送。当然, 实体原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它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这是信息如何用来代替其他事物——本例中的新产品——以降低开发成本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有形实体的表示物, 还因为它能以有形世界所根本不可能的方式来加工。信息代替了有形实体, 并为其相关的企业带来了益处。

其次, 我们经常想尽快地将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转变成可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定义为遵照信息行事的能力。因为人类能力的有限性, 我们提炼这种知识的唯一方式是把信息汇集, 接着再寻找模式。从信息到知识的过程, 本质上是一个提炼的过程, 只有通过从信息这个壳中提炼出意义才能获得知识。然而, 信息提炼流程意味着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的丢失, 并且人脑一次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 为了把信息转化为某种人脑可以处理的东西, 我们又失去了有价值的信息。为了面对这个信息在提炼过程中价值不断降低的事实, 我们应该把信息提炼成知识这个过程节奏放慢下来并尽可能地延长。信息世界使你能做许多在有形世界不可能做的事。而一旦你把信息转化成行动或有形实体, 交易也就完成了:它就变得更难改变、更昂贵、更易受传统世界的限制。

结论

信息革命给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使得企业的业务要素能够从有形领域转移到虚拟领域。这也是虚拟企业——这种思考战略的新方法——最根本的由来。透过探讨, 我们发现:信息是以新方式经营企业的货币。信息本身就是资产, 并不是资产的替代物。信息支撑着投资回报率递增的规则。一旦认识到虚拟的价值的组织能够改变游戏的规则, 废弃传统的习俗, 成为革新者, 就能在21世纪去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L·戈德曼等.灵捷竞争者和虚拟组织[M].辽宁出版社, 1998

[2]解树江著.虚拟企业——理论分析、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M].北京管理出版社, 2002

[3]张旭梅等.敏捷虚拟企业[M].科学出版社, 2003。

[4]菲奥纳·查尔内斯加等.虚拟企业管理——如何利用信息获得竞争优势[M].经济管理出, 2002

[5][美]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1997, 11

[6]Alan J Rowe and Sue Anne Davis,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Knowledge Era, Wesport, CO:Quorum, 1996

[7]John G Burch, Information Systems:Theory and Practice, Santa Barbare:Hamiltion, 1974

[8]Carl Sagan, Billions and Billions:Thought on Life and Death on the Brink of the Millennium, New York:Random Hhouse, 1997.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 篇2

下过跳棋的人都知道,6个人各霸一方,互相是竞争队手.大家彼此都想先人一步,将自己的6颗玻璃球尽快移到预定地点.如果你只讲求合作,放弃竞争.一味地为别人搭桥铺路,那别人会先到达目的地.而你则会落后于人,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相反,如果你只注意竞争,而忽视合作.一心只想拆别人的路,反而延误了你自己的正事.你还是不会获胜的。但如果我们能言善辩,在适当的时候与人合作,就可能获得成功。

而仅仅追求一马当先也是不可取的。.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兵十万来攻,二人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由此可见,双赢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好办法。

现代社会优胜劣汰,所以在很多人中流行一种“丛林哲学“的价值观,他们认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要知道,竞争不以„„

在外国,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火海逃生”。老师将许多乒乓球放进瓶子,只露出系着的棉线。花瓶代表楼房,细细的瓶颈是唯一的出口,七只乒乓球是居民,要求当大楼起火时,全体居民能在短时间里安全逃离。七名学生兴奋地开始了游戏,他们都以最快的反应拉扯手中的棉线,可一个“人”也没能脱离火海,原来,七只乒乓球都卡在了瓶口。这几个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但在一番讨论之后,他们又开始了新的一次实验,这回大家没有各顾各的拉棉线,而是由左到右依次地拉。果然,火还没有起来时,七位“居民”已离开了出口。

品牌体验:21世纪的品牌管理要点 篇3

关系营销理念要求市场营销决策者及管理人员在制订市场战略及相关的市场营销组合活动时,焦点不应放在“交易”上,而应放在与顾客建立及维持关系之上。以关系营销理念分析品牌管理和购买行为的营销管理者不应该把品牌理解为刺激短期销售的工具,而應将“建立品牌促进销售”的想法改变为利用品牌与顾客建立和维系关系。

价值导向营销理念提出企业不是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而是为顾客提供他们感觉有价值的东西,让顾客通过消费过程获得所追求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因此,品牌代表的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目标顾客希望通过消费该品牌而获得的价值。例如,BMW不仅仅是个名字,而且代表了奋勇向上、时尚、富贵等价值。品牌实际上是对某些价值的承诺,只有通过品牌为顾客提供价值,才能为企业、投资者、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

2004年Vargo和Lusch提出的服务主导的市场营销逻辑将我们对品牌、品牌代表的价值和品牌管理及购买行为等有关理论发展推上更高的层次。服务主导的市场营销逻辑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现今市场企业提供的或顾客消费的是产品+服务,而且服务元素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服务元素是无形的,企业往往在顾客的交易和消费过程中才能同步提供所承诺的服务。顾客亦只能通过交易和消费经验才能“体验”服务的特点和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服务主导的市场营销逻辑强调顾客的体验,并以此确认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是否符合其所承诺的。

上述新思维要求我们对什么是品牌、品牌购买及消费行为、品牌战略及管理有新的视野和分析方法,也大大拓展了品牌管理的领域。

首先,“产品+服务”是一种体验。企业以品牌推广不同“产品+服务”组合,所以品牌消费也是一种体验!顾客只能藉消费体验才能感受品牌所包含的价值。这样,品牌管理重点不再是产品、服务、广告等个别元素,而在于管理客户的“品牌经验”。品牌经验由三大类因素决定企业外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及品牌因素等。其中外部因素既对外传递企业对顾客、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品牌承诺,同时也是让外界感受品牌经验的接触点。当然顾客更多是基于品牌因素及企业内部因素深入体验品牌为他们创造及享受的价值,并籍此体验确认企业是否真的能提供其所承诺的!

管理品牌经验在产品、服务市场沟通活动等营销要素外,亦涉及企业的政策、程序、管理系统、服务文化等,因此管理品牌经验远较管理品牌产品复杂。在顾客眼中,很多在交易及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政策、程序或由第三者如银行、物流公司提供的支持活动,也属服务元素,这等服务元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顾客对相关消费经验及所获取价值的判断,这些现象反映服务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占主导角色的趋势。

其次从关系营销的角度看,品牌经验不仅让顾客确认企业所提供的是否达到其所承诺的、是否让顾客体验品牌的价值,更应建立长期的“品牌——顾客关系”,让有关的品牌成为顾客生活的一部分,品牌带来的价值也是顾客生活中所追求的价值。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 篇4

罗杰斯表示, 很多人会觉得中国股市存在不少的泡沫成分, 然而, 投资一个国家的股市, 首先要看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 没有一个国家会经济很好, 而股市很糟。股市总会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以及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谈到中国股市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罗杰斯称,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金融和互联网, 但股市投资还必须看准“三个趋势”:一是国际趋势, 因为国际市场变化不断, 要看准并紧跟国际大趋势, 不能逆势而为;二是国家趋势, 国家政策支持什么, 就投资什么, 跟着政策走不会出错;三是人心趋势, 譬如说人有钱了, 就对健康更注重了, 这时候投资健康产业, 便抓住了趋势。

21世纪,最贵的是诚信 篇5

先谈吃的。猪肉,被人注了水;大米,是发霉后抛光的,有毒;豆腐,在洗手间制作,是黑的;香肠,是用病猪肉掺面粉做的;酱油,是用工业色素混合的。过去对蔬菜之类还比较放心,现在也不是农药超标就是重金属污染。看起来绿油油的青菜,可能一吃你就中毒,染上一些世界名医会诊都没办法定论的怪病。

再谈用的,你也是防不胜防。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能骗就骗,能蒙就蒙。本来买的是LV的包,但用不了几天就坏了,原来是假的;本来买的是BOSS西服,但洗一水就变了形,原来也是仿造的。前段时间电视里叫卖的减肥甩脂机,价格远远大于价值,除了甩坏几个人的内脏,什么脂肪都甩不掉。这么可怕的东西,却卖到很多人上当受骗,国家相关部门叫停为止。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就该是诚信经济。在我访问很多国家后,我深深感到,我们和国际社会最大的鸿沟就是在“诚信”二字上。它体现在价值观、思想观和审美观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有的公司在中国的机构已经非常庞大,雇员超过万名,业务收入也突破100亿美元,但这些公司委任的中国区负责人依然很少是本土培养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前不久,《IT时代周刊》针对诚信问题,做了几期封面策划:一个是关于百度涉嫌点击欺诈的调查;一个是关于电视购物欺骗消费者的调查。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尤其是电视购物,网上一片声讨之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总部位于长沙的快乐购物却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我们和这些没有诚信的电视购物完全不同。

六月,长沙阳光炙烈,而比天气还要火热的是快乐购物全体员工的干劲,以及他们蒸蒸日上的业务。

快乐购物是由湖南电视台创办的,总投资一亿元,2006年初开台,今年销售达到10亿元应该没什么问题。公司董事长、总裁陈刚先生做过大学老师,当过记者编辑,担任过电视台的副台长。这个典型的湖南汉子,说话有股锐气和坚韧。他说,电视购物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不过名声被那些缺少诚信的公司搞坏了。快乐购物和它们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把诚信当成自己的立身之本,我们销售的所有商品在市场上都能买到,我们和其他商家比拼的是销售手段和优质服务,以及更便宜的价格。绝不搞所谓“新、奇、特”的商品忽悠消费者;更不做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的不良行为。

在交谈中,陈刚经常会提醒我们,快乐购物不是电视购物,而是空中百货商店。他的意思我们非常明白,就是不愿意别人把他们和现在的那些缺少诚信的电视购物混为一谈。

随后,我们参观了他们的IT系统,那是花了3000多万元建成的一个绝对先进的信息系统,从电话打进来到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每个流程都能跟踪到;任何投诉和退货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和处理;我们还参观了他们的呼叫中心,上百人的队伍训练有素,走进去你能处处嗅到培训过的气息。我们接着参观了他们的质检中心,发现每个商品进来都要通过专业人员严格的检验,否则绝对不能成为快乐购物的商品,哪怕你的利润再高。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实力的是,他们的节目全部采取直播的形式,在长沙直播,在江苏、广东、广西等也是直播,通过卫星传送,消费者对屏幕上介绍的商品如有疑问可以通过呼叫系统及时反馈在屏幕上。主持人在导播的提示下,马上就会给予解答。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 篇6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更是企业灵魂, 因为当今企业稍有不甚就会被市场驱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演变和发展,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越来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交流的重要内容。石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科学发展的文化理念在石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成为石化企业发展的动力资源。

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是思想政治体系和企业文化凝结的结果, 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加强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 以提升生产力为基础, 以抓先进文化枢纽为重点, 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企业员工, 让员工在共同拥有的思想政治体系与企业文化中不断升华。以此抓好石化干部职工的文化创新活动, 吸引和凝聚职工, 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共同体, 使石化企业更具鲜活生动的文化特征, 从而获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打造独特的企业灵魂, 寻求石化企业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企业21世纪寻求发展的总体方针, 它高度概括了企业发展的内涵。思想、文化是发展的根本, 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是石化企业成功之本, 活力之源。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图生存、求发展、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石化企业文化 (灵魂) 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 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新的思想观念要经过广泛宣传, 反复灌输逐步被员工所接受, 再变成动力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和修正, 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 建立起新型的企业文化, 凝聚健康的灵魂。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要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要以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提升经营理念, 更新价值观念。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坚固的同时保障与良好环境的和谐共处。这一点必须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通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不断追求企业的创造活力, 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实施和谐文化管理, 体现人文关怀, 用关爱、平等、尊重、理想把企业培育成为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建立稳定有序, 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将员工个人愿望目标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健康发展, 要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环节管理行为中。在企业内部管理上, 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 又要考虑职工的可以承受程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既合理拉开差距, 又兼顾公平和稳定。要通过改革发展来创造稳定与和谐, 在稳定与和谐中进一步推进改革与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协调发展, 良性互动。要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加强风险分析, 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

二、科学技术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21世纪企业必须遵循的真理。也就是说, 21世纪的企业在不能沿用粗放的经营方式, 转变经营方式是必须的, 也是刻不容缓的, 不然企业就无从谈起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必须依靠科学的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 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形成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科技进步既为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确定了方向, 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无论是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找出路, 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企业文化所凝聚出来的企业灵魂做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企业灵魂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 把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和谐型社会摆在企业以科技支撑经济的企业发展的优先位置, 着力开发针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综合技术, 开发高效、环保的产品, 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和谐提供支撑。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要有科技实力作为坚强后盾。对于国际市场的千变万化, 企业要把握以下几点基本方针: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思想体系和企业制度。合理的制度安排, 如企业人才体制、知识产权制度、企业创新体系等的科学发展规划设置, 能够使企业员工科技创新劳动的价值得到尽可能的体现、尊重和激励创新, 从而促进企业每一个环节的科技创新的繁荣。在企业中形成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有效的传导机制, 逐步使企业内部形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高。建立企业思想和文化技术教育、科研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效的衔接机制, 让科研的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企业发展动力。在企业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调动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 发掘全体成员的潜在力量, 为企业稳定发展多做贡献。同时, 要吸引社会智力资源参与企业科技开发, 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开发体制, 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二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把企业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 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 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 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打造知名品牌, 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结论

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凝结产物。深入、细致、科学的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企业必定是未来市场的主导者。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运用好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却是极为复杂的思想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以及科学管理的巨大工程。知识与责任、生存与发展、观念与态度是考验企业每一位领导者及员工的无形标尺, 企业的优与劣都与每位成员息息相关, 每一位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所以, 必须重视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作用。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其产生核动力, 凝结出独具魅力的企业灵魂, 将是战无不胜的企业“航母”, 不怕任何市场浪潮的冲击。

摘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各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 但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从目的上看,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任务相同, 都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但从内容上看,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企业精神, 激励员工奋发向上, 使企业与员工组成“命运共同体”, 在市场竞争中共谋发展,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对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企业规章制度等教育。因此, 21世纪的企业应当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把握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和作用, 实现企业长足稳定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关,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灵魂

参考文献

[1]曾志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理论参考, 2008, (10) .

[2]王健.科学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的主题[J].新长征, 2008, (12) .

[3]张勇.略论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 (11) .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 篇7

1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1.1 音乐舞蹈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 是迅速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指艺术和文化的传授, 它“既不能通过智力的、理论的途径来学习, 也不能用类似代数符号或用文字书写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是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艺术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 音乐舞蹈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 我国音乐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 小、中、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艺术课程, 且教育目标明确, 自成体系。美国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扩为艺术课, 成为同语言、数学等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核心学科之一。而在我国青年学生中, 几乎找不出几个识乐谱的, 这是由于中学时期学生在艺术教育上的营养不良造成的。所以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系中, 需把音乐和舞蹈同时进入课堂, 使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于整个国民体系及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育大纲。

1.2 音乐、舞蹈复合型人才的紧缺现状

《艺术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 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 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艺术课堂。”这就要求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 不仅是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 同时也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者。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来看, 需要的是综合素养较高和一专多能的人才。专业院校单一专业的毕业生符合不了日益走向综合化的基础艺术教育。据调查, 1990年统计全国中等舞蹈专业生仅有2 061人。《中国教育报》在全国9.3万余所普通中学里, 音乐教师仅有2.8万余名, 离每所中学一名音乐教师的标准来看, 尚缺6.5万余名。2003年辽宁省14 386所小学, 4 000多所中学几乎没有音乐舞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21 000多名音乐教师中只有少部分在中师或幼师学习过。现代艺术教育队伍中, 根本不能承担综合艺术课的教学。2007 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 全国普高共有1.6万所, 中等职业学校1.45万所, 各类民办学校7.85万所。如果每个学校需求一名艺术教师, 可见其缺编人员的庞大。

2音乐舞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音乐和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工程, 要注重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的高标准, 高素质设定。

2.1 培养实用、适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音乐教育中, 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专业程度是无法与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的。为此, 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不能盲目与别的院校相比照, 而应以培养应用型、适用型、技能性人才为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将订单式的思维模式落实并贯穿到音乐教育教学的始终。艺术院校的就业办应承担起市场调研的任务, 变被动为主动, 由传统的先出产品 (学生) 再找需求方 (就业单位) , 过渡到先了解社会与市场需求, 进行科学的前期化市场预测, 再有针对性地主动、灵活地设置或调整相应专业, 根据需求方 (社会、岗位需求) 生产新产品 (学生) , 进行订单式培养。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订单式前期规划,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向和方式, 落实到具体, 细化至个人, 根据实际情况再整合归纳施行可行性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 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采取继续提升专业技能或重新开始对其进行正确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教育,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内容的再选择, 即是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培养, 还是重点培养综合素质, 或是以理论基础为主导方向等等。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及教学部门采取灵活机制,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内就将其实际情况摸清, 再在第二个学期进行专业的整合调整, 进行强化训练, 采取针对性、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因需施教, 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 都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在组织艺术类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一专多能”作为表演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在几年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身努力掌握一首或几首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 这样既可以通过演出展示自身实力, 同时又能够在了解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基础性作品。在正确的专业理论指导下, 做到一定“量”的积累, 这与艺术类 (音乐) 专业院校对作品要求“精”而“深”是有所区别的。“一专多能”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引, 使他们能够胜任艺术类 (音乐) 基础教学;同时, 又能够根据所学, 较为准确地找到自身定位去适应市场的需求;再次, 可以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自身素质, 以拓展自身的事业范围, 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2.2 针对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写适用性教材是当务之急

复合型人才是当今人才需求的体现, 艺术类音乐学科的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 在保证实用性的原则下, 应熟练掌握乐理、和声、视唱等专业基础常识, 同时加强对小型乐队的编配、简单的指挥与合唱等诸方面实践能力的训练。当然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过程中, 要时刻以实用与适用为原则, 不能过深过细, 对于部分作曲理论学科基础知识, 要让学生经过学习掌握其使用方法, 在实践中会用就可以了, 不必在理论及细节涉入过深。目前, 缺乏适用的教材已成为艺术类教育各专业发展的瓶颈。为此, 应组织有关专业教师,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以及订单培养的实际要求, 编写有关专业教材,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2.3 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教与学中体现实践

实践教学是提高并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并面对社会的检验, 因此不能将教学过程只局限在课堂和学校中, 只有走出去与社会接轨, 才能在实践生活中得到最好的检验, 以发现缺点, 弥补不足。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 再反馈到教学中, 真正实现由教学到实践, 再由实践回到课堂, 使教与学都得到提升;同时, 学生有充分的锻炼机会, 可以全面增强学生自信心, 积累经验, 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专业与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

具体来说, 音乐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实习、担任班主任工作实习、毕业前的工作实习等。

(2) 主要面向专业的业务性实践。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拓展专业视野, 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现场学习、应变能力和实际业务表现能力。具体是指专业类的艺术实践、演出实践等形式。

(3) 了解、接触社会的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体验, 深入生活, 考察社会, 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学生的社会理解、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提高, 素质教育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必须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选修课、必修课, 为学生打好文化修养基础, 从而为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加强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指强化学生的政治方向, 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提高道德品质素养, 包括诚实、守信、勤奋、有责任感等;学习人文社科知识, 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等。

(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应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承受挫折、面对失败的能力,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健全的人格等。

(3) 加强身体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艺术教育不能只抓业务, 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只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 依靠自身专业优势,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世纪未来化学的展望 篇8

2H2 (气) +O2 (气) 2Η2Ο (液)

化学这个领域包括对几乎数量无限的化合物的研究。为便于研究一般分五个分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

化学有两种研究手段:一是理论的、一是实验的。它们相互依赖, 缺其一, 另一个则不会长期有效。各种理论研究手段已经并正在起着将大量的实验结果相关联, 并使其理论化的作用。在有的理论方法中要利用“模型”。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例子是对气体研究时所利用的模型。在17、18世纪, 已由实验结果导出, PV=kT的关系式, 式中P——压力, V——体积, T热力学温度, k——取决于样品的比例常数。这个关系式是个定律。为了理解这个定律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 (模型) 。计算机的发展方便了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 有助于研究模型和设计实验方案。现代原子理论认为, 原子是由核和电子云组成, 核很致密, 带正电荷 (在此仅把原子核作为中子和质子的聚集体) 。在化学反应期间, 核的组成不变, 但电子云的分布改变。原子的电子云是电子运动几率的分布。化学家常用的单位电荷是电子的电荷, 写作-1;质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相等, 符号相反, 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此数为原子序数, 是该元素所有原子的特征。

物质的变化, 即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主要理论的发展过程。17世纪末, 德国化学家G.斯塔尔提出的燃素说认为在物质的燃烧过程中, 有一种他取名为燃素的物质从燃烧的燃料中逸出, 而燃料则失去重量。但是, 燃素说与许多事实矛盾。后来C.舍勒和J.普里斯特利各自独立发现了一种气体 (实际上是氧) , 可能均未能认识到他们在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大约在18世纪70年代, 法国的A.拉瓦锡也独自发现同样的气体, 他提出假说认为:燃烧是有二种物质参加的化学反应, 其中之一是空气的一个成分, 他命名为氧;另一种是可燃物, 例如蜡烛、木料或金属。进入19世纪不久, 英国的J.道耳顿提出物质是由小的、不可分割且不能改变的, 称为原子的粒子所组成, 而在典型的化学反应中, 原来以某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子团离解, 然后以新的排列重新组合。同一时期, 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罗提出:所有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压力和体积下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这些粒子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单一的原子。这一想法发表50年后, 主要是通过S.坎尼扎罗的努力, 阿伏伽德罗假说, 或者称为理论, 才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以后通过对物质的其他性质 (例如磁性、电性、辐射) 进行深入的实验室研究所揭示的事实, 才得出以下理论结论:原子并非不可分, 而是由更小的部分 (粒子) 所组成, 其中一部分是带负电荷的电子, 而另外的组成部分是带正电的粒子, 称为原子核。由于原子是通过电子的相互作用而键合在分子或其他类型的聚集体中, 于是可以将化学反应定义为某些键断裂并形成另外不同键的过程。

化学分析主要是和化学鉴定及测定技术有关的化学分支。其作用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而不管它是什么状态。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一定量分析、官能团分析、结构和立体化学分析。

化学工业的定义为用化学方法生产化学品的工业。有些工业部门, 尽管就其生产工艺的特性来说, 应该属于化学工业, 但由于习惯和重要性而分立为独立的工业。如冾金、炼油、硅酸盐等。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过去是煤, 现已改为石油和天然气。此外, 还使用食盐、石灰、硫、空气和水等。按产品分类, 化学工业可分为:重无机化工、重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和其他各类最终产品。

重无机化工的主要产品是纯碱、烧碱、硫酸和硝酸。纯碱又名碳酸钠, 用途很广, 其主要生产方法是氨碱法。此法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19世纪末出现了电解食盐溶液制烧碱 (即氢氧化钠) 并副产氯气的方法。烧碱在性质上与纯碱相似, 在用途上也常可代替纯碱, 且氯气在化工中用途广泛, 所以, 人们宁愿生产烧碱而往往不愿生产纯碱。生产硫酸的主要原料是硫黄或硫铁矿。用催化接触法生产, 它是化工产品中产量最大的一种。产品约一半用于生产磷肥和其他肥料, 其他主要用途为:制备高辛烷值汽油、钛白、炸药, 及用于铀的生产和钢的酸洗等。氨经氧化生成氧化氮, 再用水吸收生成硝酸。硝酸大量用于生产化肥、炸药、染料等。过去盐酸也属重无机化工的主要产品, 但由于其腐蚀性严重, 有机合成工业又副产大量的盐酸, 实际上盐酸供大于求, 故现在已很少专门生产。

重有机化工是指生产大吨位的烃类产品 (主要指烯烃、芳烃和炔烃) 及其衍生物和聚合物的工业。以前的化学工业是以重无机化工为其基础的0到20世纪40~50年代, 以煤为主要原料的重有机化工规模已十分庞大。从煤可制乙炔, 以乙炔为起始原料, 生产一系列的有机产品 (称为乙炔化工) , 奠定了重有机化工的基础。由于用石油 (天然气) 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比用煤有很多优越性, 如能耗低, 生产流程短等, 故约从50年代开始, 石油化工 (即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工业) 迅速地取代了煤化工。现在, 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化工产品是用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重有机化工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的最大分支。现代大型的重有机工厂一般都是以裂解轻质油品车间为中心, 将裂解产物分离, 可以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苯、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将它们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或各种聚合物和有机原料, 从而形成一个以十几个以至二、三十个车间组成的庞大的重有机化工基地。在美国, 乙烯主要从裂解天然气凝析油 (乙烷和丙烷) 制取的。由于原料太轻, 此时的芳烃副产量极小, 为此, 用轻质油催化重整的方法来制取芳烃。裂解和催化重整是生产烯烃和芳烃原料的最主要的方法。聚合物 (主要指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工业是重有机化工的最大分支。主要品种有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尼龙、丁苯橡胶等。

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较小, 但产值很大。它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染料、油漆、涂料、医药、农药、化学试剂、感光材料等。由于这些产品的生产能耗较小, 利润很高, 所以发展很快。

其他最终产品的主要有化肥、醇类及其衍生物、卤素及其化合物等。化肥工业是化工的一个大分支产量很大。其主要的组成元素是氮、磷和钾。氮肥工业过去的主要原料是煤。现在主要原料已从煤改为天然气、重油或轻油。醇类及衍生生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醇。甲醇的用途很广, 可制甲醛 (是尿醛树脂和酚酷树脂的原料) 并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 也可掺进汽油中燃烧。甲醇可用于生产汽油、甲醇蛋白和乙烯。由于石油危机, 油价上涨, 近年来对合成气 (一氧化碳和氢) 化学研究很多。甲醇是合成气化学最重要的中间体, 近年来产量增加极快。再如, 有些国家如巴西, 由于有大量的农作物下脚料, 用发酵法生产大量乙醇, 乙醇可用作燃料, 部分代替汽油。也可将乙醇脱水制乙烯, 再进一步加工成其他化工产品。现在合成化合物已有数百万种之多, 且每年以几十万种的速度在增加。由此可见, 化学合成已成为化工的一个重要化学分支。进入21世纪化学合成将向更广、更深层次的方向延伸。化学合成创制的新物质代替了传统或稀缺的物质, 赋予材料光、电、声、磁等物理性能和化学反应性能, 给人们带来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超高温耐热材料、超硬材料等。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储量有限且不能再生。因此, 进入21世纪, 一个重要战略意义的新能源的开发, 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天然气水合物及氢能和燃料电池等, 均摆在我们面前, 急需化学家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概念、发展新方法, 施展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群策群力去攻克、去创造发明。

进入21世纪, 航空航云、火箭、导弹、潜艇等急需的特种材料有赖于化学科学提供新的制备和加工方法。此外, 化学科学还为食品安全、空间探测和国土安全等提供关键的检测技术。许多危害公共安全的毒品、爆炸物、易燃物等的检控需要化学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在遏制恐怖主义和预防传染病方面, 化学科学在研究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与预警系统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化学科学的重要内容, 化学工程科学支撑了中国制造业产值的50%, 涉及资源、能源、化工、冶金、环境、制药、化肥、食品等众多行业。实现核心技术的源头创新、产能降耗、创建高效、清洁、节能及安全、经济的物质转化工艺、过程和系统, 从而调整产企结构、需要化学工程科学的指导。

进入21世纪, 化学工程科学以化学过程工程和化学产品工程的面貌出现, 正在向更为宏观的过程生态系统和更为微观的原子/分子和纳米微米尺度延伸, 并致力于建立跨尺度的统一理论体系和方法, 以进一步满足传统化学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以生物、纳米、信息和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的重大需求。

化学科学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新型材料和新的概念, 发展了一大批存储材料、超导材料、显示材料等。例如, 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有机液晶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照明、大屏幕显示以及数码产品的显示器中, 然而基于单晶硅片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 新的化学方法将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提供新的物质基础, 开发和研制分子纳米器件已成为当今分子电子学领域的重大课题。

化学在开发高效肥料、高效农药、农膜, 特别是环境友好的生物肥料、绿色农药和生物可降解的农用材料及开发新型生产资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不远的将来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手段, 科学家还有望揭示光合系统高效吸能、传能和转能的机理, 建立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动力学, 模型和能量高效传递的理论模型, 从而达到高效利用太阳能为农业增产服务的目的。

进入21世纪,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化学科学工作者重要的责任。人的所有生命过程都包含着复杂的化学过程, 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取决于天然的及合成的化学物质。目前, 对于这些复杂生物过程研究正处于分子水平的关键阶段, 亟须化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设计合成新的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药物和医用材料, 以减轻各种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促进生命科学、医学的发展。

在降低污染物排放、修复污染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 化学科学不仅可以提供在线的高灵敏度环境监测方法, 同时还可以提供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和途径。例如通过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工, 开发低毒试剂、原子经济型反应、无溶剂反应、高效催化反应等, 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降低化工过程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 在创造新分子、新材料的基础上, 将更加注重功能性。未来化学不仅可以设计和合成分子, 而且能将这些分子组装、构筑成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中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为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描绘出更广阔的发展蓝图。

绿色化学不仅涉及对现有化学过程的改进, 更涉及新概念、新理论、新反应途径、新过程的研究。未来化学将会更加注重绿色产品设计的理论, 如果一个产品本身对环境有害, 仅仅降低其成本和改进其生产工艺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够的, 未来化学将更加注重经济、高效、环境又友好的途径来制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合成我们可持续的未来, 同时, 未来化学不仅需要创造新一代绿色, 可持续化学产品, 也需要变废为宝, 将今天的废弃物变为明天的有用资源。

化学在未来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能源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未来化学应致力于开发太阳能利用的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新方法、纳米结构和量子效应的研究有望为解决太阳能电池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环境问题。化学是把双刃剑, 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同时, 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认识的滞后与局限以及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的限制, 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无一例外, 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因此, 未来化学应更加注重开发经济、高效的污染控制及修复技术, 应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设计理念。

资源问题。资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仅仅注重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做到合理、高效地使用资源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 要有前瞻考虑, 应更加注重开发稀缺资源的替代利用研究。如后石油时代的资源综合利用等, 未来化学在这方面必定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 在材料领域, 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及成果转化规模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意由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多功能材料并重的方向发展, 更加注重向智能材料方向发展。

探索生命奥秘需要化学。未来化学将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认识和研究生命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动态相互作用的机制, 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呼唤化学。一句话, 防患于未然以及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 是化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化学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如化学将会在食品安全检测、化学事故处理救援、炸药与毒品等危险品的检测及处置、建筑阻燃与消防安全、人身防护材料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医疗新产业 篇9

一、生命智力波疗法的科学原理

1、生命智力学的基本原理

生物智力进化论是从智力的起源与进化切入学科研究,发现智力是一种能够使用资源(手段)、解决问题、达成期望的能力,它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体之中,智力与生命同时起源、同步进化,生物进化与生命活动都有智力的主导或参与,不同生命拥有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智力,生存合作共赢是生命智力发展与升级的主要因素,从而为重新认识生命本质开拓了全新的思路和视野。相关重要资料参阅《智因进化论:揭开生命的最高秘密》《生命智力学:打开生命迷宫的最后一道门》《生物智能导论》《生命科学暨智力科学概论》,以及《破解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揭秘生物进化“鸡蛋-蛋鸡”路线图》《生命智力医学初论》等专著。

2、生命智力波的基本原理

生命智力波(简称生命波、智力波、生命力波、生命活力波、活力波、生智波、生力波,等等),即生命智力对其他自然力波实施的信息调制及其应用而形成的属于生命特有的力波(主要是微弱的有内在规律和生命活动信息的电磁波)。所有活着的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发出生命智力波,不同的细胞可能会发出不同的生命智力波,同一细胞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发出不同的生命智力波;所有活着的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接收生命智力波,不同的细胞可能接收不同的生命智力波,同一细胞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接收不同的生命智力波。对于人体来说,生命智力波包括多种层次,例如细胞智力波,细胞膜网络智力波,心电智力波,脑电智力波,等等。全新的基础理论,可以让人们脑洞大开,获得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野,从而发展出全新的技术,开拓出全新的产业,直至推动人类进入全新的时代一—生命智力学正是这样的基础创新理论。

3、生命智力波疗法的基本原理

健康是所有生命都在追求的目标,人类更是如此。自从直立猿举起火把变成人类的那一刻起,人类就拥有了超越其他生物的最高层次的大脑思维生命智力系统,人类对健康的渴望更加强烈,实现健康的手段或方法也越来越多,例如吃药、针灸、打针、色素、化疗、放疗,以及气功疗法、意念疗法、心理暗示(包括巫术)疗法,以及形形色色的自然疗法。生命智力波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生物智力进化论(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其基本原理在于,人体生病很多情况下实质是生命智力出了问题,是生命智力生病。健康人发出的生命智力波是潜在的宝贵的医疗资源,目前它们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生命智力波疗法就是要开发利用健康人的生命智力波,把它们变成可以操作实施利用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性价比高、副作用微小的医疗服务。

古人所说每个人头上都有三尺灵光,那就是一种生命智力波,当生命结束时生命智力波也就停止发出。许多人都会注意到,养老院与幼儿园在一起,对老人的健康有利。患者在健康人群中容易恢复健康,健康人在病人群中容易患病。这是因为,健康人群发出的生命智力波,可以调制不健康人群的生命智力波,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同理,内气功是自己的意念(大脑思维生命智力系统)调理自身的其他生命智力波(特别是经络智力波),外气功是气功师(排除故弄玄虚等情况)用其智力波去调理患者的智力波。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健康的人发出的生命智力波都是潜在的宝贵的医疗资源,它们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二、生命智力波治疗仪的设计制造与应用

生命智力波疗法,探测、记录、发送健康人的生命智力波,去调理求医者(患者或亚健康者)的生命智力波,形成同步协振智力波并发挥作用,从而纠正、改变、协调求医者的不健康的或有问题的生命智力波。据此可以设计制造相关医疗设备:1、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2、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3、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保健仪。生命智力波治疗仪,可借鉴探测潜艇技术,探测微电磁波技术,以及无源雷达、射电望远镜、无线电传输调制解调等技术,设计制造出多种型号的生命智力波治疗仪(应及时申报中国专利和外国专利),既可全身探测,亦可局部探测,还可群体探测。

1、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1)细胞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2)器官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3)组织系统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4)人体端部全息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5)细胞膜网络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6)自然界动植物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

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在使用时,应该考虑到的相关因素:探测采样对象的年龄、性别、血型,民族、人种(注意排除杂波干扰,身体上的金属、磁铁等,环境杂波等),或许还可以考虑文化因素、职业因素等等。探测采样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对多人或众人同时进行。探测采样的时间段:根据子午流注、生物钟确定。探测采样的时间长度:1-2小时。探测采样的地点:尽可能避免空间环境背景的电磁基础波或杂波。特别重要的是,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在使用时,由于不直接接触人体,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副作用。即使需要接触人体,也严格确保没有副作用,例如类似心电波、脑电波的信息探测采样。

2、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根据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获得的智力波信息,可以设计制造相应的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如果取得技术突破,上述两者可以结合成为一体的生命智力波治疗仪。特别重要的是,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和生命智力波治疗仪,在使用时由于不直接接触人体,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副作用。即使需要接触人体,也严格确保没有副作用,例如类似心电波、脑电波的信息探测采样。

(1)细胞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人体有两百多种细胞,探测采样得到的健康人的细胞智力波,经过信息复制后发送到求医者的相应细胞上,从而获得治疗效果。

(2)器官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人体有多种器官,它们往往是某种细胞的集合体,探测采样得到的健康人的器官智力波,经过信息复制后发送到求医者的相应器官上,从而获得治疗效果。医生常用的心电图、脑电图,探测采样的正是部分的心脏智力波、部分的大脑智力波(其他还包括意念活动信息、心灵感应信息、知识信息传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它们仅仅是用于诊断求医者的身体情况,而没有考虑用健康人的心脏智力波、大脑智力波去给求医者治疗。

(3)组织系统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构建探测采样获得的健康人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生殖系统的生命智力波信息,复制发送到求医者的相关生命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4)人体端部全息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根据中医千百年的治疗经验,发现人体端部(特别是手部、足部等)包含着身体其他各部位的信息。据此可以设计制造出手部全息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足部全息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以及其他人体端部全息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5)细胞膜网络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人体是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的主导者是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的活动,在不断发生相应的细胞膜网络智力波,它对生物进化中的群体协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发现的人体经络(实际上多细胞生物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经络),就是人体细胞膜网络的信息能量通道之一。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之间乃至全身的协同运转(包括中医所说的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正是得益于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的统一指挥。据此可知,探测采样健康人的细胞膜网络智力波,并将其信息复制发送到求医者,就可以调理改善求医者的细胞膜网络智力波,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6)自然界动植物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

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之中,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发出的生命智力波,对人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都是有利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据此可知,探测采样健康的动植物生命智力波,并将其信息复制发送到求医者,就可以调理改善求医者的生命智力波,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3、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保健仪

在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的基础上,还可以设计制造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保健仪,用于“治未病”,以及老人、体弱者、亚健康人群的保健。生命智力波探测采样记录仪、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疗治仪、生命智力波复制发送保健仪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同性疗法、异性疗法、青少年对老年的疗法等因素。

4、政府要及时出台生命智力波治疗仪的行业技术标准

由于生命智力波疗法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为此政府要及时出台生命智力波治疗仪的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产生使用生命智力波治疗仪的企业行为,避免一哄而上、鱼龙混杂,杜绝欺骗行为。

三、生命智力波疗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意义

1、生命智力波疗法推动新医疗产业

生命智力波疗法的出现,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吃药、打针、手术、化疗、放疗等费用及其严重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特别是西医药,生命智力波疗法有助于减少西药生存过程的各种化学原材料的污染,以及医疗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有助于减少中药生产用地、及其化肥、农药的污染。目前医疗器械、大型治疗仪器、西药被欧美日的大公司垄断,生命智力波治疗仪的出现,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突破和超越的机遇。由于生命智力波疗法的疗效性价比非常高,它的医疗成本低廉,副作用微小,可广泛应用,形成医疗革命,可以从根本上破除医药大公司的垄断暴利,大幅度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形成全新的医疗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幸福产业,有助于社会安定,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2、确立生命智力学的主导地位

生命智力学正式创建于2004年,短短的十几年,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毋庸置疑,根据生命智力学基本原理发展起来的生命智力波疗法,将有利于进一步确立生命智力学在生物学领域(包括人类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智力时代、和智慧生存时代。

3、改变世界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福社会

21世纪:-公司治理的世纪 篇10

“治理”(governance)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却是一个新词。1984年,鲍勃·特里克撰著的第一本以《公司治理》为名的书出版,同年,美国也发表了一份关于《公司治理的原则》的报告。1993年,名为《公司治理:国际评论》的学术杂志问世了。90年代,各国纷纷发表了关于公司治理准则的报告。例如,英国1992年的《卡德贝瑞报告》(Cadbury Report);澳大利亚1993年的《希莫尔报告》(Hilmer Report);南非1995年的《金报告》(King Report);法国1995年的《维诺报告》(Viénot Report)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埃德里安·卡德贝瑞爵士(Sir Adrian Cadbury)提出的旨在关注审计和监管问题的报告。它强调外部董事独立性的重要性,并建议成立由外部董事组成的设在董事会一级的委员会,具体为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该报告的内容最终被纳入《英国公司合并准则》。

按照特里克的研究,公司治理就是指导和控制公司运作的过程。特里克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对一个公司实体行使权力的过程。无论怎么表达,公司治理的中心问题无非就是这么几个:治理结构即董事会的结构、成员和程序问题;董事会与高管层的关系问题;董事会与股东、审计师、监管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等。

如果把公司治理涉及到的各种关系画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个套一个的圆圈来表示,见图1。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的范围由里向外,其核心机构是董事会,而董事会同企业高管层又紧密交融,这一治理结构的内圈,由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层构成。向外扩展,外圈联系的是股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还有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如果是上市公司,还会同股市和投资机构关联。再向外,是合同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最外圈是中小散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就好像水库的波澜,以企业为核心一圈圈向社会扩展,并由此把公司的作用与影响扩展到整个社会。因此,管理和治理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管理立足于公司内部运作,所谓治理立足于公司运作的社会效应。

公司治理问题诞生于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例,在刚刚工业化的阶段,除了国有的公司外,进入市场的主体是独立商人或者合伙人企业,这种企业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公司破产,不但业主要被债权人送进监狱,而且连业主的家人也会被送进债权人的工场以抵债。在这种背景下,不仅市场风险限制着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市场需要的迅速扩张会带来公司发展的资本瓶颈。工业化的进展,使企业越来越需要外部投资,于是,把有限责任与社会融资结合为一体的股份有限公司便出现了。作为股东,公司股权的所有者,只对他们出资的股份承担债务责任。在经营方面,股东选举出董事,董事向股东负责。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还是比较简单的,仅存在于公司经营者与股东之间。

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关心的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随着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变得复杂起来。1929年以前,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基本完成,然而人们并没有找到股东控制公司的有效方式。伴随着“一战”后的经济繁荣,在西方世界,人人都在做发财梦,尤其以美国最为典型。董事会开始越来越有效地控制着公司,但其对股东的责任却逐渐成了问题。特别是那种永续存在的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言人,它原本要代表股东的利益,但在事实上它会更热心于控制公司经营以谋取董事和高管层的最大利益,不能够“始终如一地为股东谋取最大的利益”。1929年的大萧条,使相当多的股东血本无归,尤其是中小散户只有跳楼的份儿。从1929年到193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市值由890亿美元降低到150亿美元,投资者迫切地需要得到保护。于是,在大公司发展最成熟的美国,为了度过危机,1933年美国出台了《证券法》,奠定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法律基础。1934年美国出台了更为重要的《证券交易法》,形成了公司治理的外在约束框架。根据《证券交易法》组建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具有监管券商、监管交易所、监管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权力。这个交易所的第一任主席,是大名鼎鼎的老肯尼迪(Joseph Kennedy),即后来那位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父亲。老肯尼迪本来就是华尔街的大庄家,对股票市场的内幕烂熟于心。那些股市交易中违规操作的投机行为,对于老肯尼迪来说几乎都是小儿科。所以,他下手能下到痛处,发力能发到好处。此后,该委员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监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股市的复苏,SEC的信息披露、监管和调查程序也越来越成熟。就像特里克在《董事》一书中所述,“该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大,已使美国成了世界上公司监管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

自30年代专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SEC建立,到80年代“公司治理”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探索并没有间断,但除了不断加强的监管措施外(如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对投资公司包括共同基金的监管规定,同年的《投资顾问法》对投资顾问的监管规定等等),治理理论的探讨缺乏实质性进展。这一阶段,两种公司治理思想有一定影响。一种思想主要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这种观点认为,大公司不仅对其股东负责,还应该对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的员工、客户和供应商,还有社区甚至整个社会。这就涉及到了公司治理的范围问题,“企业公民”的思想逐渐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是,这种思想多数是书斋里的呼吁,并不被大多数企业董事所接受。在董事们的脑子里,董事会只需要为股东负责的观点依然根深蒂固,新的观念还不足以撼动传统的公司根基。另外一种思想是在欧洲兴起的外部董事治理思路,这种观点认为,公司不仅仅需要董事会,还需要建立像德国一样的监事会,即构建双层董事会模式以替代过去的单层董事会模式。这种双层董事会的董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执行董事,与高管层融为一体;另一部分是外部董事(监事),不介入高管层的经营活动,而要充分发挥其监控作用。随着西欧由经济共同体向欧盟的演变,为了协调欧盟各国的公司法,有些人提出欧盟各国应该一律采取双层董事会模式。但是,这种建议并未推行开来,那些原本是单层董事会的国家不愿这样做。所以,一直到80年代,证券市场的监管虽然已经成熟,而与其相关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变化则依然是一种“试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操作方案。尤其是关于公司董事会的研究,没有能够得到与经理人的研究同等程度的重视。

如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不暴露出足够多的问题,那么,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只有现实的需要,才能催生理论。现实的情况是,仅仅有SEC的监管是不够的,仅仅有学理和观念层次的探讨也是不够的。公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把公司治理的变革逼上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研究日程。到了80年代,伴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公司投资越来越复杂,兼并和重组越来越多,尤其是恶意收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是董事会和高管层规避监控、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有如病毒般地开始传染,公司丑闻不断,以董事会和高管层为核心的治理结构,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公司的社会责任令人失望,就连公司的股东责任也很难落实。上市公司的股东期待董事能够通过真诚的努力来增加股东价值,而不仅仅是通过那些失真的会计资料和错误的财务报表来蒙哄股东。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它们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和制约很有限。这些投资机构,诸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财务公司,都对公司业绩欠佳、董事报酬过高以及其他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表示了公开的不满,它们提出了更高的治理标准。另外,各国的财务监管部门和股票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的要求也提高了。针对董事的诉讼引发了一系列财务风险和公众的哗然。正如特里克所说的那样:“关于董事对公司的影响力(正面的和负面的)的争论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过。董事的重要性、挑战性和潜在的高回报,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特里克以董事为中心的治理理论显示出了它的价值。

90年代,各国纷纷起草了公司治理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最终形成了以英国的《合并准则》为代表的公司治理规则体系。1998年,英国把对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要求合并到一起,其中包括《卡德贝瑞报告》、《格林贝瑞报告》、《汉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的主要内容,最后形成了英国公司治理的良好行为原则—《合并准则》(Combined Code)。这一准则,对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行为规范、议事规则形成明确的规定,具体到对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公司秘书的要求,管理层的信息提供,董事会与机构股东和股东年会的关系,会计和审计,董事薪酬等等,都有相应的规定。1999年,英联邦秘书处和世界银行又发布了《英联邦公司治理原则》,为董事会做出了15条原则规定。与英国和英联邦出台相应规则同步,1998年,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也制定了公司治理的国际准则。这些,都预示着21世纪的企业将要唱一出公司治理的大戏,而这些准则的诞生,拉开了这场大戏的序幕。特里克就在这个舞台上,来了一个漂亮的华丽亮相。

当然,9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问世的这些公司治理准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最终方案。随着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深化,关于公司治理的争论将会继续困扰人们。按照特里克的归纳,目前,关于公司治理尚需展开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首席执行官是否应当兼任董事长?外部董事能否完全独立?机构投资者应不应当具有更大的权力?外部董事和外部审计师能否真的完全独立?董事的薪酬该怎么确定?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治理理论的突破。而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

尽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这么多困惑和争论,但是,并不是把一切理论问题都弄清楚才能行动,恰恰相反,人类总是先有行动再有理论,不断地实践“试错”是理论的催生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都试图尽力用公司法或者治理行为准则来规范公司治理中的问题。然而,自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造成的公司权力归属问题,至今并未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不过,这不能构成公司治理研究停缩不前的理由。特里克认为,在“公司的权力到底归谁”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妨先将公司的所有权交给董事,并且通过相应的规制使得董事能够像已经做出的行为准则希望的那样完成公司治理的重任,甚至能够比行为准则希望的程度做得更好。于是,在著作中,他以董事为治理主体,以董事会为治理结构的核心,集中论述董事以及董事会的有关问题。其中与董事有关的内容,包括董事的任务和角色、董事的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等;与公司的治理机构即董事会有关的内容,包括董事会的构成、董事会的风格等。这些研究构成了公司治理的基础,也奠定了特里克本人的学术特色。

上一篇:Cr~(3+)下一篇:精彩生活 精彩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