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2023-01-09

回首几年来的教学历程, 我深刻意识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出来的。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以作引玉之砖。

一、勤翻工具书

字词 (音、形、义) 对于初一阶段, 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 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 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 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词典, 还要把其整理到“笔记本”上, 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 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 就会自觉去翻词典, 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 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结合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字典的介绍, 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 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 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 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 它竟也榜上有名。

二、提出问题, 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 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 能自行解决, 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 事件较多, 脉络很难把握, 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 使文章化长为短, 一目了然?问题一出, 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 同学们各抒己见, 积极献言献策,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酝酿, 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

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

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

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

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

这样标题整齐, 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一篇文章有行文的重点, 一篇课文有训练的重点,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依据学习的重点而质疑问难。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 学习的重点在于掌握象征手法。同学们依据此学习重点作如下的自我提问:

1、本文写了白杨树的什么?

2、这与写人有何联系?

3、如何运用此种写法来仿写一篇习作呢?

三、作文, 从积累开始

积累、模仿、探索、创新, 铺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积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

1、积累素材, 使作文言之有物。首先, 从生活中积累素

材。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 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 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 所有这些, 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 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 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 写日记, 写自己种种要写的, 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 才能练习熟练技能的, 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 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 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

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 深入理解, 书本知识就可以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文学家秦牧的作品旁征博引, 知识面广, 趣味性强, 就得益于他丰厚的学识积累。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 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书籍, 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刊物, 像《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 开学后, 我没有急于学习新课文, 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 让他们广泛交流假期读的书籍, 从而使大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积累语言, 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 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 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 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 学生的“词语集锦”一栏中已收入了600多个词语, 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 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

有了丰富的词汇, 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 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 精彩片段, 并做到熟读成诵, 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 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 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每读完一篇好文章, 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一本取名“积水潭”的读书笔记上。时间一长, 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有位学生写到:“当我因考试失败而意志消沉时, 想起了拿破仑的话‘光荣的成功, 不在于永不失败, 而在于屡败屡战’, 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簇将息的火苗;当我学习懈怠时, 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又使我重新拿起了笔;当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时,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去还复来’, 又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3、积累构思技巧, 使作文言之有序。

构思创新, 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 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 就整篇文章而言, 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 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上一篇:基于VAR模型的股票交易量与收益率研究下一篇:谈献血者档案管理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