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2024-05-0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通用8篇)

篇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贯彻大学生预备党员党性锻炼“六个一”重要思想,暑期期间,我自行阅读了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一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江泽民同志的观点产生了许多感悟,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大实践,是伟大的指导思想。同时,我也不得不钦佩当时以江泽民同志为首党中央领导人的决策是多么的科学与有内涵,直至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继续前进,它的灵魂生生不息。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三个代表”思想的由来。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此后,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等地考察工作时,一再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在2002年“七一”重要讲话和“5.31”讲话以及十六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伟大意义。

之所以提出三个代表,并让它长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当然有其重要的科学内涵。总结为一下三点: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认为要彻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关键也是亟需做到一点:求真务实。

1、求真务实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认识真理、实践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体现和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抓住了当前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又将这种全局性的工作要求和思想指导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之上。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赋予求真务实以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

然而,在坚持求真务实方面,确实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没有很好地坚持求真务实,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违背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格格不入,如不坚决克服和纠正,势必严重削弱党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实表明,能不能坚持求真务实,对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领导干部是关键。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要有求真务实之“心”,坚定信念,夯实基础。要不要求真务实,是不是求真务实,根本上是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目的动机联系在一起的。在行动上做到求真务实,首先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有求真务实之“勇”,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求真务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它要求我们讲真话、用真心、求真理,办实事、重实际、务实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不能求真务实,往往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和水平不高,而是因为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而不敢、不愿求真务实。只有时时事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才能够做到讲真话、办实事。要有求真务实之“诚”,老实做人,诚信做事。强调求真务实之“诚”,就是要真心实意地把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到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就是要老实做人,诚信办事。老实做人,就是为人处世要坚持原则,言行一致,廉洁自律,坦荡磊落。诚信做事,是老实做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体现。老实做人、诚信做事,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行为规范和狠抓落实的精神,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力戒浮躁,努力把事情办实办好。

3、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增强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增强忧患意识。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争创一流,带领人民群众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我们才能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就要求我们要做到求真务实,解决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设当前亟需建设的文化,创造当前亟需创造的财富,这样,“三个代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要铭记,“三个代表”,并不只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篇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完成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对于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任务。仅就学习而言,就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科学著作和党的有关重要文献,这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手的最好的教材。而用教科书的形式,编写一本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和可读性的介绍、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辅助教材,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这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但这也是一项政治要求很高的理论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虞云耀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为基本依据,在重大问题的阐述上,比较准确规范,同时,尽可能吸取了理论界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供了一本比较适用的学习教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博大精深,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如何从理论上科学把握和阐述这个科学体系,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编者在认真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已经出版的多种教材,进行了新的构思:分为绪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历史地位,“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等章,比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有利于广大读者学习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条件下,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这个理论特点,就理解和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注意处理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比较准确地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使读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自觉性。

篇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重要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是把握与时俱进, 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一个环节,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念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其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一重大任务历史性地留给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2000年, 江泽民同志执政八年了, 距离邓小平说抓党建也已经八年多了, 元旦前晚, 碾转反侧, 夜不能寐, 第二天召集中宣部部长说, 这是个世纪转折的时代, 今后应把着力点放在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来。1月14日, 江泽民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会上提出“四个始终”, 即: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 怎样从严治党呢, 就要从四个始终说起。要想坚持党的先进性, 就要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始终经得起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 始终坚强有力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2月19日, 全国正在进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动员。江泽民到广东省高州市进行“三讲”动员, 此后几天相继出席了三个座谈会, 分别是:基层党员代表座谈会、老党员老干部代表座谈会和高州市现任领导干部座谈会。2月25日, 在结束广东考察所作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中, 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命题。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个环节, 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2000年5月14日在分别考察了江苏、浙江、上海之后, 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发表讲话,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第一次概括, 他说, 这是一个关于执政党的大问题, 贯彻三个代表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想, 贯彻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之后又做进一步解释说, “本”就是根本, 丢掉根本, 立场不稳。“基”就是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源”就是源泉, 源泉堵塞, 丢掉本色。

第三个环节, 系统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1年, 7月1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的讲话通篇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可以用三句话六层意思来

第一,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任何国家任何政党所做的, 也是所有国家的共产党所要做的, 区别就在于“发展要求”, 工人阶级是历史上最有活力、最进步的阶级, 是始终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第二,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有先进文化、中性文化和庸俗文化之分。先进的文化就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符合人民的意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先进的执政党就要代表先进的文化, 为了把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先进文化同西方国家执政党代表的先进文化区分开, 就要把先进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找出来, 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普遍真理, 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和验证。

第三,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内容。解放前, 人民只代表一部分人,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越来越大,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之所以不用“群众”这个词, 因为“群众”是在矛盾中存在的词, 有“干部”才有“群众”, 而人民既包括群众又包括干部。

第四个环节,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002年11月8日,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将它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 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并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3年3月, 写入宪法, 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十六大报告中还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于执政为民。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和必然要求。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体现,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总结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其形成过程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结合国际环境和当代中国的实际,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了邓小平同志的“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又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篇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金融监管

金融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基层行,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金融监管,及时预测掌握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状况,在实际工作中要帮助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业务经营计划,合理划分贷款、授信权限,总结、推广综合授信办法,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约束和激励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在货币政策决策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应提高决策的独立性,在操作上完善规范化和增加透明度,从而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国已加入WTO,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挑战,给金融监管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现实来说,最要紧的,就是强化金融监管,改变监管理念,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通过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银行业强化管理、稳健运行,有利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效。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银行组织体系,明确市场定位,形成业务特色,要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有利于引导贷款投向,满足不同经济成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努力提升金融市场化效应,支持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要运用信贷政策引导和优化贷款投向,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三农”的贷款支持,对“三农”的贷款支持应做为旗县行监管的重点;通过“债转股”,对技术改造贷款的贴息,发放扭亏贷款和封闭贷款等,支持国有企业扭亏脱困,改组改造,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要使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贷款投向的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扩大需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以此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是促进经济和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金融监管,是建立良好的金融和社会信用秩序,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先进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加强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金融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为基础。诚实守信是银行的生命,是金融文化的核心。金融竞争,是文明的竞争,是有序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工作中要以先进文化为支撑,加大科技含量,鼓励金融创新,培养金融人才,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创造力。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用政策留人,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要健全择优汰劣的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特别是从事金融产品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寿险精算、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监管方面的人才;要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在抓好监管人员适应性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做好监管人员的提高培训,并重点抓好高级监管人员和监管骨干的培训,全面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用先进文化武装监管队伍。

讲信用、守秩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规范金融和社会信用秩序,树立良好的行风行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行业文化的建设。我们的金融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土壤,具有强劲的生命力。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是东西方两种金融体系、金融制度的并轨,也是东西方两种金融文化的交汇。同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努力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敢于“拿来”,勇于“扬弃”。在金融领域,凡是重视金融文化建设的金融企业,往往凝聚着一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并拥有雄厚的技术、智力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在建设金融文化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经营理念作为金融文化建设的重点。要用团队精神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要用创新精神激励人,鼓舞人,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重要论述武装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精神。要通過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为金融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三、加强金融监管,是保持金融和社会稳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金融的安全稳健运行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中央银行通过不断加强金融监管,更新监管理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凝聚合力。

加强金融监管,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首先,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例如,2002年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就是为了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提高金融透明度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银行的投资人、存款人和相关利益人了解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等信息,分析判断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维护广大投资人、存款人的权益;同时,实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上银行监管的惯例,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信息披露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银行监管的有效补充,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其次,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人民群众的金融意识日益增强,对金融企业的选择也日趋个性化和理性化。近几年来,通过中央银行监管制度的强化、监管理念的不断创新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日益增强,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防险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银行经营服务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针,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杠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文化为支撑,鼓励金融创新,以强化金融监管为手段,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篇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赵连有 庄伟民

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分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是对我们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电大教学中更好的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就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基地之一,其政治理论工作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使电大学生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由此三句话所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是集中概括,它并非就是三句话所包含的内容,而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不动摇,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用伟大的理论指导电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二、引导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为“三进”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当代大学生从上小学起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则是近几年的提法,它在党十六大被写入党章,并于二00四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写入了宪法。所以,为学生阐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实事求是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它们的根本宗旨。它们都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这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它们都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最后,它们的奋斗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从上可以看出,它们就是作为创立于不同时期,形成于不同时代,解决不同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而也必然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的具体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三、“三进”工作的具体探索与实践。

1、“进课堂”

这里所指的课堂不仅包括课上给学生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原则,而且还包括课外的第二课堂。它包括: ①组织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最近出版的《江泽民文选》,并相应做出读书笔记。②开展一些讨论会、座谈会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当今发生在中国、世界上的一些事情。比如分析青岛海尔集团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也正是它密切了公司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每个海尔人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海尔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③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使得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例如,去年暑假,我带领学生到我国著名的企业——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去进行考察。多年来,该公司狠练内功,严把质量关,靠良好的信誉和优秀的品质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了脚跟。近几年,公司在学习“三个代表”中,走出了一条“公司加农户”的路子,这就是公司同周边怀来、涿鹿两县的葡萄种植户签定合同,每年大量定期收购农户的优质葡萄,这一方面解决了公司的生产原料问题,另外也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后,不忘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里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有得还参加了省、市级的演出,获得了各种奖励,这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实践,使学生亲历“三个代表”实践的伟大作用。

2、“进教材”

我国现阶段大学中的“两课”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相关课程,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我们把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单行本作为补充教材充实到教课书中,除此之外,还把新闻媒体中提到的“三个代表”的伟大实践,以及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如全国优秀公安局长任长霞、贴心为民的好干部周国知、领导干部的好榜样郑培民等作为活生生的教材,他们正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三个代表”的伟大实践,把他们作为榜样,必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起到书本不能起的作用。过后,许多学生深为感动,热泪盈眶,更加明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课后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思想和学习体会,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另外,我们开展了“三个代表”在校园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院报和校园网上开辟了理论学习专栏,张家口电大网站也开辟了网上专题讨论,我们还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及其他重要文献。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学,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聘请学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多媒体制作能手对全体“两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现在大多数老师可动手制作课件,并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增强视觉冲击力,教师们也全身心投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进学生头脑”

这是“三进”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前面提到的进课堂也好,进教材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学生头脑。我们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进大学生头脑,就先要进“两课”教师的头脑。因此,“两课”教师必须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好一点,学深一点,这是高质量上好“两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首先,要教育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只有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因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她是由积极分子组成,具有先进性、革命彻底性的特征。

其次,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社会的文化反映了它的文明程度,我党的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此可以看出,文化建设要靠共产党来领导,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其提出的根本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再次,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我党从建立时起,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多少优秀的共产党员;之后,党又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完全是为了国富民强,人民生活美满幸福,最后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最后,大学生在掌握“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后,还要让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利益才能有物质保障,先进文化才能落到实处;最广大人民利益是核心,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先进文化是动力,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几点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阐明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指导方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后,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有几点体会。

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突出重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也要遵循这个方针。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内容应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点。因为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目的在于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两课”的许多课程都涉及这些内容,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应该集中起来把这些问题讲深讲透。同时,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理论要求和新的理论视野,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通过“两课”教学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之处。

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有针对性。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非常关注,有不少困惑之处,特别是对收入差距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两课”教学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更应该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面回答。尽管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只要向学生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说明,也能够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讲究学术性。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教育要收到效果,必须有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要有学术的严谨和思想的深度,增加信息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关键、核心和本质三者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构成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这首先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回答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伟大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方面,“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以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为立足点,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确地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地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走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武装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和时代前列;“三个代表”以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人民群众中间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使全党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我们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在执政几十年以后失去政权的教训说明,一个执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始终站在世界进步潮流的前列,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被人民抛弃。特别是在新的世纪,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坚持与时俱进是什么关系呢?坚持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去保持,而坚持与时俱进又正是为了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在不执政和执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对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把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建立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难。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

坚持执政为民同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要求我们党在贯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在这里,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人民群众之间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那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任务就得不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在这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必须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容许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能只考虑党员干部自己如何富裕,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我们更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执笔:徐崇温)

来源:《光明日报》

2002年9月03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高层论述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篇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②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大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①就国际形势来讲,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所谓东欧巨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与之相伴随的是执政东欧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所谓苏联解体:指从1990年3月开始到1991年12月,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相继脱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而宣告独立,而且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苏联不复存在了,执政苏联70多年的苏共也失去了执政地位。

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贸易全球化;二是投资全球化;三是金融全球化;四是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全球化。

②就国内形势来讲,我们在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以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③就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情况而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①长期酝酿阶段(1989年-2000年)重要事例:

(1)1989年,邓小平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重要意见。

(2)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②逐步形成阶段(2000年2月-2001年7月)重要事例:

(1)广东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江泽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竟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5.14讲话。江泽民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江泽民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2001年“七一”讲话。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世纪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

③体系发展阶段(2001年7月-2002年11月)重要事例:

(1)5.31讲话。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在“七一”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阐述。特别是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是要把握好“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这三句话。

(2)十六大讲话。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④确立理论地位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4年)重要事例:

(1)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

(2)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具体内涵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辨证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11条)

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 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 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 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 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 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 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 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 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也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因而工人阶级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就必然忠实地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又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的;是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内核,大力弘扬这个主旋律的;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坚持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是坚持文化的大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

篇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关键词:韦拔群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

韦拔群是广西农民运动著名的领袖, 是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区东里屯的一个壮族家庭, 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他留给我们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其精神已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也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吻合。

一、韦拔群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韦拔群精神的内涵

艰苦年代里, 韦拔群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磨练, 逐步形成了其革命精神。韦拔群精神主要有:追求真理, 坚定信念;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艰苦奋斗, 百折不挠;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追求真理, 坚定信念;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

(1) 追求真理, 坚定信念。

少年时代的韦拔群, 耳闻目睹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 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好打抱不平、敢想敢干的品质和性格。韦拔群年少时就追求新的知识, 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和濡染。当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为代表的封建帝制, 韦拔群极为崇敬孙中山先生及其民主革命思想;为更好地学到新知识, 接受新思想, 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他说服家人、变卖耕田、筹集路费, 前往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游历、考察, 寻求革命真理。他曾寻访孙中山先生, 组织农民自卫军和“三打东兰”;曾参加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学习革命理论和外地农民运动经验。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人生观发生根本变化, 逐步找到了救国救民真理。

(2) 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

当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时, 正在读书的韦拔群召集一百多名有志青年参加反袁斗争, 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韦拔群曾和“改造东兰同志会”的会员开展了反对右江军阀刘日福、邓祖贻强加给东兰人民的苛捐杂税的斗争, 迫使他们停止征收捐税;又清算了大土豪杜瑶甫, 勒令土豪陈继虞、黄若金交出枪支以及赶走伪县长蒙元良, 使东兰农民运动达到了第一次高潮, 体现了他心系群众的情怀。1962年邓小平为《回忆韦拔群》一书题词说:“他最善于联系群众, 关心群众的疾苦, 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

(3) 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

广西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韦拔群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目的是在东兰和右江地区宣传革命理论, 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韦拔群确定“改造东兰同志会”的宗旨是反对军阀, 反对贪官污吏, 反对土豪劣绅, 改造东兰的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 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救家乡, 救广西, 救中国”。这些都说明了韦拔群富有“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2.韦拔群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1) 童年韦拔群——从小厌恶战争, 反对剥削和压迫, 为韦拔群精神的产生奠定阶级感情基础。 韦拔群的童年, 正值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战败, 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岁月, 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重的灾难由此降临到了中国人民头上。期间, 爆发了震撼中外的义和团起义以及多次反清起义, 都因历史条件的制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失败。但是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中外反动势力的战斗精神, 这些给童年的韦拔群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小看到地主怎样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为韦拔群精神的产生奠定了阶级感情基础。

(2) 少年韦拔群——追求真理, 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为韦拔群精神的产生积累知识和历史经验。 少年的韦拔群为追求真理, 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4岁读小学, 接受文化教育; 17岁考进省立中学, 希望学到知识以造福社会;后到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寻求革命真理。他亲身体会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革命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潮流, 并接受了这种民主革命思想。

(3) 青年韦拔群——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 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 走上救国救民之路, 产生了韦拔群精神。 青年的韦拔群, 在经历了少年的学习以及接受革命真理之后, 开始了革命实践生涯。最初是参加了讨袁护国运动, 后来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 并在东兰传播。他确定“改造东兰同志会”的宗旨是反对军阀, 反对贪官污吏, 反对土豪劣绅, 改造东兰的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 为的是“救家乡, 救广西, 救中国”, 救贫苦人民于水火之中。在第三次攻打东兰胜利的千人庆祝大会上, 他宣布取消苛捐杂税, 废除压迫农民的契约, 提倡民族平等、男女平等, 揭开了右江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至此, 韦拔群“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的精神形成并产生。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 发展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回答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问题,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 始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和国际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也是对当代国际局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 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 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与时俱进, 提高执政能力。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 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 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 排除各种干扰, 保证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是我们党在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和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 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 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韦拔群精神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存在着内在联系

虽然韦拔群精神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同, 但它们有着内在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韦拔群是个好同志, 我过去搞农运, 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韦拔群精神是以韦拔群为代表的壮族人民在共同奋起反对封建主义及其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总结我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科学理论。韦拔群精神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见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总结和发展了韦拔群精神, 开创了新的理论境界。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都既有对以前认识的继承, 又有对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是认识的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第一, “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吻合。 众所周知, 人们要生存, 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 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而要取得这些, 就必须进行生产,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如果离开了发展生产力,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便失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所以“三个代表”之首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是在和平时代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韦拔群所处的是战争年代, 那时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 而且还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起来革命, 推翻旧的统治, 建立新的制度, 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韦拔群精神的“革故鼎新, 敢为人先”正是代表着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 “追求真理, 坚定信念”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脉相承。 大力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是实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智力保证。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切不可忽视或者否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农民领袖”韦拔群在其成长和革命斗争中就是为了不断寻求革命真理、找出真正的革命道路。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首先是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处于领先地位, 韦拔群很快受到其启蒙和濡染;“五四”运动后, 马列主义进入了中国, 韦拔群不仅自己很快地接受, 还在东兰开始传播;后来他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学习革命理论和外地农民运动经验, 人生观发生根本变化, 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真理。所以韦拔群精神的“追求真理, 坚定信念”, 实际上就是代表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并用先进思想和文化引领着壮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取得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胜利。

第三, “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一致。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代表”, 是实现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与归宿, 是检验党的宗旨实现的唯一客观标准。韦拔群之所以能够带领有志青年和贫苦农民起来革命, 而且这些青年和贫苦农民又愿意与之并肩战斗, 就是他具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救国救民的理想以及一心一意为劳苦人民着想的精神。他带领壮族人民起来革命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 就是要取消苛捐杂税, 反对压迫农民, 提倡民族平等、男女平等。所以说韦拔群精神的“忧国忧民, 心系群众” 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完全一致。

第四, 韦拔群精神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相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 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我们党八十多年的一切奋斗, 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 还是和平时期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年的韦拔群能够带领农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贫苦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依靠的是农民的支持和积极地参加, 依靠的是农民的信任和拥护, 为了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所以说, 韦拔群精神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黄现璠, 甘文杰, 甘文豪.韦拔群评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国轴, 严永通.韦拔群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毛主席关怀我广西[N].广西日报, 1977-09-14.

上一篇:ktv整改计划书下一篇:学校拍卖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