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2024-04-29

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精选8篇)

篇1: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

在申请入党的这段时间里,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时时刻刻都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时候,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针对党的建设提出来的,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和怎样建设当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新发展。江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为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从理论上基本解决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课题,意义非常重大、非常深远。

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江总书记自己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述。他说:“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从这个概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三个代表”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也涉及到的党的全部工作。从党的性质上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党的宗旨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利益。从党的任务上说,我党担负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现在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国富民强。

综合起来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新认识、新要求、是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建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认为,这“三个代表”的关键就是要做“代表”,代表就意味着先进,意味着表率,意味着走在最前沿,意味着领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其次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次,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做到这“三个代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加强党的建设。而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来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紧学习,因为,要做到“三个代表”之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牢牢的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真正起到代表的作用。

篇2: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w.5

K J.cOm 3

在申请入党的这段时间里,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时时刻刻都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时候,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针对党的建设提出来的,阐述了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和怎样建设当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新发展。江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为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从理论上基本解决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课题,意义非常重大、非常深远。

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江总书记自己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述。他说:“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党的领导干部。”

从这个概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三个代表”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也涉及到的党的全部工作。从党的性质上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党的宗旨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利益。从党的任务上说,我党担负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现在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国富民强。

综合起来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新认识、新要求、是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建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认为,这“三个代表”的关键就是要做“代表”,代表就意味着先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进,意味着表率,意味着走在最前沿,意味着领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其次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请登陆网络.m查看)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次,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做到这“三个代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加强党的建设。而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来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紧学习,因为,要做到“三个代表”之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牢牢的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真正起到代表的作用。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篇3: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师生关系狭义的定格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通道授受关系, 其实这仅仅是师生关系最简单的描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还应透过对师生关系主观地、简单地描述, 深刻领悟师生关系的深层内涵:

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是真正平等的关系

1.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理想、有感情、活动着的个体。

学生相对于教师来讲, 虽然知之甚少, 尚未成熟,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过去, 支配我们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 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 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较差的弱点, 而这些正好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

“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 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和消极, 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所以, 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与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型的关系, 是一种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 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 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的关系。

二、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 师生关系又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 更多的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 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威信在于他的人格的力量, 他将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 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 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

因此,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与学生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的发展释放更大的能量, 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 教师要努力改造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以此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所教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上, 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此外, 教师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作风和健康豁达的心理素质及率先垂范、严以律己的素质。“学高”才能“为师”, “身正”方能“为范”,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其次, 要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 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辩证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做好“向导”, 又要做好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催化剂”。

第三, 放飞学生, 帮助学生插上翅膀, 飞向理想的彼岸。放飞学生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先要把学生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 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并产生探索真理的动机, 积极的进行创造活动;三是要“解放学生的双手”。给学生足够的亲身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四是要“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得到言论的自由, 特别是问的自由;五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只有自由的心灵空间才能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六是要“解放学生的时间”。把学生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中解救出来, 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使他们的知情意及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只有解放学生才能深层次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个性潜能, 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四, 要积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4:正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

公平正义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主要标识,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许多现代政党的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并把它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之一,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以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是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如何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呢?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就曾以“公正”的面貌出现过;今天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不公平”。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讨论。

其次,公平正义又是具体的。公平正义在不同领域,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经济领域讲公平正义,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在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保障包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因而不能把经济领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简单照搬过来。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平正義置于具体的领域,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人群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简单套用。

再次,公平正义还是相对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受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那种绝对完美的公正是从来没有的,只会存在于观念和幻想之中,公正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和差别。从横向来说,尽管我们的思想理论、政策法规明确了公平的具体含义、原则和评价尺度,但面对的现实世界却是千差万别。我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个人禀赋和家庭状况不同,所以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纯粹的起点平等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存在的,竞争的最后结果也就不可能完全公平,在实际中只能求得大致公平、相对公平。从纵向来说,公平的实现也不是瞬息之间一蹴而就的,是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制约的,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如何,公平问题解决和实现的程度也就如何,这不取决于人们的单向意志和善良意愿。

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定展,都必须依靠一套制度来调整和维系。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社会才能在一定的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运转,人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恰当的调整和处理,整个社会才能处于比较协调、稳定、安宁、和谐的状态。

制度是与公平正义相联系的。一方面,只有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遵循,才能有效地规范和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另一方面,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公平正义。制度以其激励、约束、协调等功能,规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则和模式。所有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制度,按制度行事,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有可靠的保障。

以“低保”制度来说,从1993年开始城市“低保”的试点工作,到1999年覆盖至全国城镇,惠及2000多万人。农村“低保”试点也从1 994年开始进行并逐步推开,2007年全国人代会上又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通过这一制度的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了低收入群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可以说,加强制度建设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体系并使之得到贯彻执行,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从当前来说,推进制度建设,首先是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对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好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定型化,对已不适应现实发展要求的制度要坚决加以破除,对一些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要更加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协调性,着重从全局和整体层面来设计和推动制度改革,对制度改革的步骤、方式、整体布局做到科学规划,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改革相协调,使制度改革的设计、制定、实施、监督等程序和环节相配套。

公平正义事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开门立法”、集思广益,既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又充分吸取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制度设计、规范程序,增强透明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和渠道,使制度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

同时,着力在增强执行力上下功夫。有了制度,还要认真严格地执行。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经制定了很多法律和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执行存在问题。其实,制度重要,执行同样重要。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要把落实责任与加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捉进执行力的提升,形成令行禁止、照章办事的良好风气。

篇5: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方卖弄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纵览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剧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考点2 :社会主义本质(简单题)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方,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内在同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它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刘堧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考点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辨析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般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又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简历完善和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

★初级阶段两层基本含义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考点4:改革开放(简单题)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普通革命的区别)

答: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根本性的变

2.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及时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考点5 :市场经济(辨析题)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体制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突破了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又是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只读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礼仪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和长处,使社会主义的又是与市场经济的又是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考点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题)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内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重要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考点7 党的建设(论述题)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为什么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党建是一项伟大工程):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b.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买不,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必须使当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人物,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来进行。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一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诸如新活力。

篇6: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篇7:思想汇报: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

舒国增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四个意识”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和明确要求,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集中体现为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讲政治。可以说,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特有优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由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都决定了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这是由当前我们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决定的。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我们党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使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由我们党所担负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克服这些困难和矛盾,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讲政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

政治意识通常表现为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文化和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首要任务,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总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具有政治意识的涵义,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保持政治警觉和政治清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 2 见,有的拿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抵制、不查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特别是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学会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

大局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大局,必然是站在政治高度的大局、紧紧围绕核心的大局、自觉主动看齐的大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大局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识大体、顾大局,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就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讲,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局,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是大局,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大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搞服务、谋良策、抓落实、出成果,努力在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就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来讲,也有一个形成“一盘棋”、共吹“一个号”的大局意识问题。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尤其要时刻绷紧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脱离大局、妨害大局、给大局添乱。

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

增强核心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内在包含讲政治、顾大局、能看齐的要求。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圆心”。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或者“圆心”,组织和集体的活动是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核心意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住“四种危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核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国内外赢得崇高威望,全国人民真心拥护、由衷爱戴、高度信任和完全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 部署,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

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看齐意识源自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原话是这么说的:“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当前,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持向党中央看齐。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义务所在。

篇8:正确认定本案需要把握好三个界限

关键词:共同犯罪,意外事件,过失致人死亡,故意伤害

案情简介:2007年10月22日21时许, 犯罪嫌疑人邓某杰因一周前被本校同班同学王某荣怀疑偷吃他的牛奶而发生口角, 事后被王某荣、余某侠二人殴打, 遂纠合犯罪嫌疑人邓某炜、邓某兴、苏某荣以及同案“阿森”意图对王某荣、余某侠二人实施报复。五人窜到花都区新华街某中学后门斜对面的“阿信甜品店”, 由邓某杰指认, 邓某兴、苏某荣冲进店内, 分别将当时正在店内吃夜宵的王某荣、余某侠二人强行拖出, 围住二人并主要对王某荣实施持续殴打。期间, 被害人余某侠挣脱包围逃离现场, 犯罪嫌疑人苏某荣尾随追赶, 被害人余某侠边跑边往后张望, 在跑至该中学后门时摔倒死亡 (经法医鉴定为脑干挫伤急性死亡) 。

观点一:本案属意外事件, 邓某杰等五人不构成犯罪。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从主观方面来说, 邓某杰等五人只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 并不追求死亡结果的发生。因冲突发生的导火索是邓某杰与王某荣二人的纠纷, 邓某杰等五人殴打的主要对象是王某荣, 余某侠虽然也一起被殴打, 但他只是被殴打的次要对象, 余某侠逃跑时也只有一人追赶他, 邓某杰等五人显然不可能希望或放任把余某侠殴打致死。2.从客观方面分析, 余某侠逃跑的过程中摔倒具有不可预见性。一方面, 几乎所有人在跑步甚至是走路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滑到、绊倒等意外情况, 这种意外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具有较大的偶然性, 难以预料。我们不能要求本案的追赶者苏某荣在盲目追赶的过程中会头脑非常清晰地想到日程生活中偶然因素特别大的摔倒意外会发生, 这显然不符合平常人的正常逻辑。另一方面, 从现有证据看, 两个目击证人 (校门口保安和正走在校门口的在校学生黄某) 证实, 只见到余某侠一个人跑到该中学后门, 这说明, 苏某荣与余某侠二人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所以, 余某侠摔倒时无人推拉, 即无任何物理上的外力作用致其倒地, 纯粹是其本人在奔跑中意外摔倒。

观点二:本案属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邓某杰等五人均构成犯罪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本案中, 邓某杰等五人预谋以暴力殴打的手段报复王某荣、余某侠二人, 共同犯意非常明确。2.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 本案中, 邓某杰等五人事实上实施故意伤害行为导致余某侠受惊吓逃跑而摔死, 苏某荣的追赶行为是共同伤害行为的继续, 五人的伤害行为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且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邓某杰等五人事先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要给他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对伤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这是间接故意, 通常应当以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就以何种程度的伤害定罪量刑。

观点三:本案属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只有苏某荣一人构成犯罪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本案犯罪嫌疑人的共同故意是伤害, 并不主动追求死亡结果的发生, 尤其是不主动追求次要殴打对象余某侠的死亡。2.本案的案发过程分成两个环节。邓某杰等五人在“阿信甜品店”外殴打王某荣、余某侠二人时为第一环节。余某侠逃离现场, 苏某荣追赶时是第二环节。3.第一环节中的犯意是共同的、明确的, 五人围绕着特定的对象, 分工配合, 实施殴打, 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第二环节中, 苏某荣的追赶行为超出了其他人的伤害故意, 其他人对苏某荣个人的行为无法控制。而苏某荣追赶的目的显然是继续伤害被害人, 客观上也使余某侠感到恐惧而在仓惶逃跑中摔死, 这是超出了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 属实行过限行为, 应单独定罪。

观点四:本案属过失致人死亡, 只有苏某荣一人构成犯罪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本案的第一环节中, 邓某杰等五人是故意伤害。2.第二环节中, 余某侠因刚刚被殴打过, 后面有人继续追打, 心中极其恐慌, 追赶者苏某荣应当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 可能导致其发生撞车、摔倒等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很大, 但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死亡结果, 是过失致人死亡。3.该案中, 邓某杰等五人在伤害方面存在共同故意, 但苏国荣在致人死亡方面是过失, 一方故意, 另一方过失, 不是共同犯罪, 应单独定苏国荣的罪。

笔者认为, 正确认定本案应当首先把握住三个界限:

一、把握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二者的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都没有预见。区分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根据当时主客观方面的情况判断对死亡结果是否应当预见。如果行为人应当预见, 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死亡结果的, 就是过失致人死亡。如果行为人不应当预见或不可能预见而导致他人死亡的, 就是意外事件, 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二、把握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在客观上都造成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 主观方面却都没有致人死亡的故意, 对死亡的结果都出于过失, 因而在实践中较难区分。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虽无杀人的故意, 但有伤害他人的故意, 而过失致人死亡既无致他人死亡的故意, 也无伤害他人的故意, 而是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 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因此, 区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 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伤害的故意。

三、把握共同犯罪与非共同犯罪的界限

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所谓共同犯罪的行为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的特定的犯罪目标, 互相联系, 互相配合,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犯罪活动的整体。从客观方面看, 这就意味这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是围绕特定犯罪目标, 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犯罪性质上必须是相同的, 在发生危害结果的场合下, 共同犯罪行为是危害结果发生的统一原因, 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 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从主观方面看, 共同犯罪人有共同犯罪的故意。这意味这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和他人都在实施某种犯罪, 犯意上发生了联络, 对自己与他人实施的行为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都是明知的, 且对共同实施的危害行为将会发生的危害结果都持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所以一方故意, 另一方过失, 虽然造成危害结果, 不具备共同犯罪故意, 不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一方实施了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 既实行过限行为也不以共同犯罪论。

结合本案案情和相关法理,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

一、本案不属于意外事件。被害人余培侠致死的直接原因虽极可能属于自己摔跤, 撞击地面造成, 但通过尸检报告和证人黄某的证言可知, 余某侠摔跤姿势极不正常, 看起来“颈椎好像断了的样子”, 而手肘及膝盖等部位却没有摔伤痕迹;进而由黄某的证言可知, 导致余某侠此种“极不正常”跌倒的原因应该在于其“神色慌张, 头不时向后望”的快速奔跑;而迫使余某侠出现此种神态和采用这种姿势奔跑的原因, 就在于五名犯罪嫌疑人对余某侠及王某荣采取的暴力行为和心理强制 (即使在逃离现场后, 苏某荣仍然在后面追赶, 甚至迫使余某侠将手机遗失而来不及捡起) 。因此, 被害人余某侠的死亡与五名犯罪嫌疑人的故意伤害意图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追赶者苏某荣也应当预见到余某侠在恐慌情绪下极可能发生撞车、摔倒等可以致人伤亡的意外情况, 本案不属于意外事件。

二、本案不属于过失致人死亡。苏某荣追赶余培侠的目的显然是继续对余某侠实施伤害行为, 主观上是故意, 所以本案不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主观方面, 应当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三、本案属共同犯罪。本案中, 五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都指向王某荣、余某侠二人, 犯罪目标是特定的。五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都是故意伤害, 各人虽然分工不同, 但前期的殴打行为和后期的追赶行为共同导致余某侠的心理恐惧, 从而在仓惶逃跑的过程中摔死。虽然只有苏某荣一人追赶, 但这符合其他人的伤害心理, 其他人均没有制止行为, 显然是也默认苏某荣的行为。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应当以共同犯罪论。

上一篇:阶下囚-阶下囚的故事-阶下囚的寓意-阶下囚的意思下一篇:雨季安全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