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 篇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探析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颁布新“两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该课程教学过程的规律,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本文就此问题结合长期教学工作实践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针对本课程规律和特点设计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和学习评价四个阶段共12个教学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及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详细说明。

关键词: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规律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党中央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颁布高等院校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并组织编写出版了系列教材。这对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新的“两课”课程体系中,设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从表面上看,《概论》课是由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合并而成,实际上从课程性质、内容结构、课程重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概论》课都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因此,认真研究《概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虽然我们有许多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者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不少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但对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关注明显偏少,这不能不是一大缺憾。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充分体现教学思想和教育目标,是否能充分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决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为此,本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对《概论》课的课程教学环节设计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课程教学环节的概念

教学环节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的特点所设计的教学程序和步骤。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步骤和程序,这是人们对教学规律多年探索形成的共识。

教学过程是由各个教学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把各个教学步骤按一定的次序衔接起来,就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是充分认识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准。从总体要求来看,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最有效地接受各种教学信息,并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从具体要求来看,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组织课前预习、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讲授重点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运用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手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何利用作业和小论文检测学习效果、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等。

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有所区别,我们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统一所有课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探索出教学环节设计的某些共性和规律:一是整体性。系统论的原理表明,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环节设计时不能只注重局部优化,而应重视整体优化。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程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程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二是科学性。要实现整体优化,关键在教学过程结构的科学合理,要充分体现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丰富,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各环节衔接自然,和谐流畅,教学双方配合默契,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学积极性。三是灵活性。对于同一门课程,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时间的某些差异,也会导致教学过程的细微变化。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并有相应的应变措施。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和形式安排需要根据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作必要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不能影响教学效果,需要设计的灵活性来解决。

二、《概论》课程教学过程的规律

把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的规律是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概论》课程自身特有的性质、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使这门课程形成了与其它课程所不同的特有规律。认识这种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些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时代性规律

《概论》课程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它能回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敏感问题,给学生指明分析判断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提高。这一规律要求《概论》课程教学要有时代感,要把教学过程同当代发生的各种新鲜事物,同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必须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使之正确地认识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灌输是指利用课程教学及其他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使之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精神实质,以达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支配学生行为的目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是主流意识形态,占有指导地位,但青年大学生不可能自发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灌输不等于强迫,不等于在教学中采取“填鸭式”,同样需要摆事实,讲道理,要用启发式的教学来达到教学目的。疏导是指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给予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按正确的思路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障碍。实践证明,灌输和疏导只有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知行统一规律

知与行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两个重要因素。知,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和起点。行,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和归宿。教师向学生传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这是政治理论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同时还要重视学生

的行,要指导学生如何用所学理论去做。作为教师在传播理论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加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使他们成为言行一致的人,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教师还要注重自身言行,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这也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特殊要求。

三、《概论》课程教学环节的结构设计

目前全国高校已将《概论》这门课作为“两课”中的必修课,教育部规定的教学时数为96学时。但是各学校在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上却有较大差异,有的安排64学时,还有的安排了72学时。由于教学时间长短不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本课题以64学时的安排为例,将《概论》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和学习评价阶段,共12个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时数的长短,对这些环节进行增删或拆并。

1、课前准备阶段

(1)预习自学环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和预习,并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自学和预习,可以节省课堂讲课时间,更容易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自学和预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激励和奖励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2)讨论思考题环节。在本课程开课之初,教师要把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以6人左右为宜,全班学习小组控制在10个左右。每个小组指定1—2人为召集人,负责组织学习小组的集体活动。讨论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发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环节安排2次即可,次数过多或过少都难以达到目的。思考题的选择要以课程难点为主,要求有较大的讨论空间,增加教学信息量。

(3)案例分析环节。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精心选择或制作案例。同时要根据学生没有案例分析经历的实际情况,明确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规范。本环节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部分任务,分析结果要形成书面材料,并要指定一位发言人。案例分析材料篇幅不宜过长,内容也不必太多,但必须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次案例材料以3—4个为宜,几个小组同时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引发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提高分析质量。

2、课堂教学阶段

(1)课堂教学环节。本环节是《概论》课程的中心环节,也是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讲授应根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讲解。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深度、广度,讲课内容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知识容量密度适宜,基本理论阐述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简炼、条理清楚,板书文字要符合规范化要求。要重视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在授课中调整讲课的进度与讲授方式,力求使教与学两方面协调沟通,教学相长。鉴于《概论》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同时安排一些影像资料片的放映,活跃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

(2)课堂讨论环节。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教学的延伸。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巩固加深学生所学内容,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提高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讨论的选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具有思考性、综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讨论要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教师要参加讨论的全过程,每个学习小组可指定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课前讨论的基本观点,其他成员可作适当补充。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活跃学术气氛。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做好总结,要抓住讨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关键性的本质问题以及争论的焦点,进行明确的归纳概括并上升到理论。对暂不能作结论的问题应留给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本课程课堂讨论安排2次为宜,每次4课时。

(3)案例分析结果交流环节。在本科生中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的一个创新举措,《概论》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过程的规律决定了案例分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阶段安排案例分析结果交流环节,要求在课前各学习小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课进行互相探讨、互相交流,既检验理论学习效果,又锻炼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环节实施时,先由每个学习小组指定的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的分析结果和主要观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然后小组成员可作适当补充,其他同学可提问,也可提出自己不同观点。教师可视具体情况,采取分散点评或逐个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评价,对案例中的某些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本课程案例分析交流以2次为宜,每次4课时。

3、课后巩固阶段

(1)作业环节。布置课外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使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一定要精心选择,不能只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要有启发性,有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布置简答题、论述题,也可以是小论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本课程安排课外作业2—3次,每次作业量不宜过多。

(2)辅导答疑环节。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辅导答疑一般由主讲教师负责,也可以请助教帮助进行。就目前情况而言,本环节要安排专门的课堂教学时间有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网页或电子信箱地址,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辅导答疑的时间。教师要认真做好辅导答疑前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及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辅导答疑时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质疑,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记载辅导答疑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3)教学实践环节。《概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要通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知识信息和体验学过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

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教学实践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院系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把教学内容安排进去。教学实践可采取报告会、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或征文竞赛等形式。本环节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4、学习评价阶段

(1)随堂考试环节。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虑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已安排多个环节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检验和测试,因此不宜再安排集中的闭卷考试。采取随堂进行的开卷考试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的包袱中解放出来。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命题时注意考题科学性、教育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要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要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思想问题、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命题,试卷内容以3课时完成为限。

(2)课程论文环节。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对于大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是学习期间的一项基本功。但《概论》课程一般是在低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对论文写作还比较陌生,通过课程论文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为其今后从事专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一个基础。课程论文除了能有效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课程论文环节可在结束课堂教学阶段之后及时安排,一般留两周左右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题目可提供5—6个让学生自由选择,篇幅应在2000字左右。布置课程论文时要把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向学生明确,为了防止个别学生抄袭现象的发生,可利用考试时间安排论文答辩,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答辩对象采取随机抽答形式确定,答辩要求可参照毕业论文答辩规定的程序适当简化。随堂考试和课程论文不一定都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环节执行,但课程成绩的评定这两个环节应占较大比重。

(3)成绩评价环节。学生是评价对象的核心,因为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考虑考试成绩,而是要全面综合地对学生在各教学环节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力求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概论》课程的成绩评价应包括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分、课堂讨论分、案例分析分和教学实践分等。具体哪个环节安排多少分,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教学班级都可以进行调整,只要把握客观公正,又有一定的透明度,评价结果就能被学生所接受,使评价的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责任编校 植 予

作者:胡建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 篇2: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探析

[摘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其中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本质、形态、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二是关于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其中包括信仰、学习和研究、坚持和发展等问题的看法。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探析

[作者简介]杨勇民,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医学专科学校马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文献标识码]A [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上。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具体地说,它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这里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本质、结构、功能等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客观规律的说明。二是关于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怎样做”、“不怎样做”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规律的说明。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

一、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产生了指导这一事业的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观点,是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的首要方面,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生观、本质观、形态观、价值观等几个方面。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生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的回答。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明确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方面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作的说明。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理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实践基础。一方面,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胡锦涛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是永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动力。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三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把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联系和它们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就告诉人们,把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态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体系、形态结构等方面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明。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首先,三大理论成果都有自己完备的内容结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

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同形态之间有着内在统一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明,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作是一面旗帜。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胡锦涛进一步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面旗帜,它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分别指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二是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它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依靠这个精神支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稳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共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科学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邓小平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把辩证法内化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邓小平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善于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等。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从实际出发反映事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的。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二、关于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

在科学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也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一) 坚定地信仰。中国共产党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育“四有”新人中的“有理想”,就包括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共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阶段。江泽民指出,我想从两方面看,从理想、从前景,要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心。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地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江泽民指出,现在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胡锦涛指出,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在学习的主体方面,重视干部的学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学好用好。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的研究、宣传和贯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要不断作出新的建树。在学习方法方面,指出要认真地、系统地读原著,还要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读马列的一些重要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在学习内容方面,要认真学习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学习目的方面,学习要联系实际,要精,要管用;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精神力量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要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科学态度,这是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态度。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中就包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江泽民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指出,在未来的征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同时,中国共产党强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

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胡锦涛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他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首先,深刻阐述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胡锦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需要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其次,深刻阐述了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方法。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江泽民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在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上,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强调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地坚持,既反对借口坚持而反对发展的错误,又反对借口发展而否定坚持的片面性。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和两个“不能含糊”。三是要尊重群众,善于把群众正确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总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是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样地,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也必将伴随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自觉地学习把握、坚持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N].人民日报,1998一02-19.

[1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荷叶]

作者:杨勇民 周向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析论文 篇3:

提高独立学院高校“概论”课实效性的一些探索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成效如何,关系到教育部05方案改革的成败。笔者从区分教学目的与目标、实施专题教学、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教学、“主渠道”与教师的职责等五个角度出发诠释,探析提升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独立学院 “概论”课 实效性

独立学院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自治能力弱等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何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就成为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针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现实,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政”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效性做文章。忘记了这个根本,“思政”课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那么,怎样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这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实效性?从浅层目标来看,它应当是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传输的理念、观点、方法引起共鸣、认同、接受,提高认知水平。从深层的目标来看,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不仅使学生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使大学生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中,能起精神支柱作用。

只有通过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笔者在从事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的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概论”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区分教学目的与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十分抽象。教学目的无非是培养“四有”新人,而“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导教导学,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讲好课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所以有必要充分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方面的特点,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特点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和凸现个性、特色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了。“概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本课教学目标的模糊偏误密切相关,造成的后果是有意无意地降低了“概论”课程的标准,或给课程教学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将“教学目的”甚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简单地等同于一定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概论”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认识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讲求“概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就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三个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应特别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概论”课涉及到许多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这些当然是学生“应知”的,应立足于使学生“应会”,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专题教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具有一脉相承性,又具有体系性。但它作为高校的公共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以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笔者认为,采用专题式教学是一条有效路径。专题式教学就是本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的专题教学形式。在课程的新教学大纲没有定型、国家级的权威教材没有出版等条件下,可尝试着把课程内容分为13个专题,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内容打通,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它们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却把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都讲到了,既能帮助学生立体式地认识和把握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又能引导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从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概论”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可行的,教师易于上手,学生易于接受。目前,“概论”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进行专题式教学就更有据可依了。笔者认为,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的各专题可以设置调整为: (1)导论。主要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简述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三大理论成果。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4)党的思想路线。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和理论的阐述,揭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的理论精髓,弘扬与时俱进精神。(5)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讲述这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揭示其中的必然性和内在联系。(6)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形态分析入手,讲清我国社会必须经历从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长期性。(7)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8)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讲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铭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解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解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评述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解答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那样的多党制等问题。(12)发展文化生产力。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述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过程及其丰富内涵,解答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 (15)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讲述和平与发展、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16)党的统一战线和国家统一。讲述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一国两制”理论。(17)军队和国防建设。讲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思想。(18)加强党的建设。讲述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等等。这样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围绕若干问题打通教材各章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做到了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疑点问题、贴近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因此,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理论相结合,是提升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技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理论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比单一听老师讲效果要强得多,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面对理论课考试时的畏难情绪。

但要注意必须摆正教师与多媒体课件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既要开发智力,也要陶冶情操。尤其像“概论”课,本来就是教育人、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除了以理服人更应该以情打动学生,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决不能简单地放映多媒体幻灯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语调、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都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与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师德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同时学生真挚而又渴求知识的目光,又能激起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这些会刺激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带来的互动作用非常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培养。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辅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教学活动中过多地应用视频,会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满足于视听觉上感官的满足,完不成应有的设置的教学目标的任务。

应注意不因此而忽视理论自身的魅力,任何一种思想要让人接受都必须通过外部的灌输。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更不可能自发达到,只能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实践,长期坚持思想改造才能实现。“概论”课理论必须灌输。列宁阐述的灌输原则没有过时。但要特别注意讲究灌输艺术,将“注入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哲学和系统科学的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很快抓住理论本质、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这样改革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努力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魅力,体验到通过深入思考而获取智慧的快乐。

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在“概论”课尤为明显。“概论”课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解决理论观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自“概论”课在学校开设以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认真探索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实践教育,切实提高“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院的做法是: (1)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专门的条目,规定课程的实践学时为16学时。(2)通过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调查服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结合起来。暑期社会实践,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学生利用学习之余,深入工矿企业,农村城市等,感受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魅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这种实践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国计民生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紧迫感。(3)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实现平时(“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4)形成了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并把它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主渠道”与教师的职责

“概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里的“主渠道”,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机会,通过这个机会,学生将了解社会应有的生活方式籍以建立的价值和信念基础,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联。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并非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应是与学生一道探求人生真、善、美的同志、朋友、亲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凸显出的是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索的研究者。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关注度,兴趣的角度考虑针对性,而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将教材中“引而未发”的问题讲透。

参考文献:

[1]刘明松.谈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6).

[2]旷永青,潘献奎.提高高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方小玲.提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成效的策略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1).

[4]刘艳辉.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

[5]姜建红,殷开达.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实效性的措施[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作者:董宏鹰

上一篇:百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步进电机基本原理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