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题

2024-04-19

小学数学试题(精选14篇)

篇1:小学数学试题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数学》

“核心词”、“教育价值”、“内涵”等词在每个专题开始都会映入眼帘,迫使读者进行一阵强烈地头脑风暴。渐渐地,我也认识到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亦或是意识?而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的还很不够。

比如:关于平均数教学。他的核心词是什么呢?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认为重点就是教给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而把意识的培养放到了次要位置。在学习了书中的观点分享,尤其是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录以后,我的感受尤为深刻:作为平均数教学应该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数学也是这样,需要用到平均数才会产生平均数。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组踢毽子的数据,让学生来评判哪个小组的同学踢的好?学生想到的只是方法。如何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求?吴正宪老师让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一次次矛盾中对平均数产生了需求,从而自己提出了平均数。其次,联系实际,进一步来感受、理解平均数。记得以前在教学平均数时,当学完方法之后,多数是机械练习,虽然有时也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但是都只是粗略地带过。而吴老师竟然选了五个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有先估算再谈想法的;有结合实际比赛(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平均数的;有通过对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结合辩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有在游戏中学会分析问题要全面的,可以说囊括了平均数的方方面面,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理解和感受平均数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又比如关于统计,原来我的教学中总是把统计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看了《小学数学》以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如今我认识到了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在生活中统计有什么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统计有用,自觉进行统计,从而培养统计意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必须提出好的问题。例如:全球水资源的匮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以及对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等。统计课还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如果只是教学生填写统计表,计算数据,而不去感受统计的作用,学生怎么会对统计感兴趣呢?又怎么会产生统计观念呢?同时还应该引领学生多了解统计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对相关事件做出决策、对随机事件做出预测、对出现的现象做出分析。

《小学数学》让我从更宽的视角来看教材看课程改革,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正确地理解。看完了《小学数学》,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打开新思考网,仔细阅读老师们的帖子和论文,我被她们的文采深深吸引,更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体会到充电的重要性。原来束之高阁的新课标放在了床头柜上,成了我每晚必看的书;原来只会囫囵吞枣地浏览一些杂志,现在它们成了我细细品尝的一道道香茗;原来只在教育教学论坛上作旁观者的我,现在也能参与其中,让自己的思想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升华。我发现,学习正在渐渐地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感谢《小学数学》,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unjs分享更多教师读书笔记: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笔记

物理教师《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

篇2:小学数学试题

□÷□=8 □×6=□ □÷7=□ □×□=24

□÷□=8 □×6=□ □÷7=□ □×□=24

□÷□=8 □×6=□ □÷7=□ □×□=24

□÷□=8 □×6=□ □÷7=□ □×□=24

二、填空

6个7相加是( ),比8个7少( ),比5个7多( );

3个9相加是( ),比2个9多( ),比4个9少( )。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

铅笔长大约是6( ) 小床长大约是2( )

跳30下绳大约需要25( ) 旗杆高约15( )

课桌高约70( ) 脚大约长20( )

四、看图填空

1、每( )个一堆,有( )堆萝卜,一共有( )个萝卜。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个萝卜,平均分成( )堆,每堆( )个。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个萝卜,每( )个一堆,平均分成了( )堆。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每两点之间连一条线段。数一数,共有( )条线段。

六、把下面的长方形用一条线段按要求分一分 分成两个三角形 分成两个四边 分成一个三角形和 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一个五边形

七、解决问题

(1)、玩具飞机比洋娃娃贵19元,玩具飞机多少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汽车比洋娃娃便宜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的价钱是玩具蛇的几倍?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买一辆汽车和一架飞机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梨树有48棵 桃树比梨树少22棵

苹果树比梨树多15棵 枣树有36棵

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

3、买一架玩具飞机的钱可以买8本本子,

(1)军军带的钱正好可以买3架玩具飞机,如果买本子,可以买几本?

(2)如果每本本子6角钱,那么一架玩具飞机多少钱?

4、大雁25只 鸭比大雁多19只 鹅比大雁少9只

篇3:浅谈小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竞赛

一、当今社会发展小学数学竞赛的意义

( 一) 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然而在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仅靠书本上能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许多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今天的社会, 需要的是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对课本只是单纯的记忆, 更应该从平时的学习中提炼出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重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将学科内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进行整合。

数学竞赛, 就是一个为提高学生们数学能力而准备的机会, 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竞赛, 把握好竞赛与日常学习之间的距离, 在不过多的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将数学竞赛变为一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 二) 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数学这门学科, 因自身特殊的学习性质与知识接收特色, 所以拥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我们常称它为“数学教学模式”。在如今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环节中, 教师们都在寻找各自教学方法, 来尽可能的在有限学习时间里,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大化。数学教学虽然要以课本为大纲以及核心, 但这并不代表数学学习所涵盖的知识面仅限于教材, 而且数学教学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公式与定理。

数学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数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方法。由于数学学习的形式灵活多变, 所以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就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 “填鸭式”的只讲不用的授课模式, 带领学生把数学学出兴趣, 在数学的竞赛中不断发散思维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小学数学竞赛

( 一) 积极组织竞赛并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说过: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里生存, 就必须学会体味竞争所带来的快感。不单单是数学竞赛, 任何一个学科的竞赛都有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积极组织参加竞赛, 让学生懂得参加竞赛不是负担, 而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挑战与锻炼, 学会正视压力, 用于提升自己。

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竞赛, 我们不但要积极组织竞赛,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鼓励学生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奖励的机制, 不一定只给第一名、第二名奖励, 应该发扬 “重在参与”的精神, 给每一位参加竞赛的学生们 “参与奖”和 “优秀奖”, 让学生们意识到获得奖项并不是最重要的, 敢于参与, 敢于挑战自己, 迈出前进的步子才是应有的学习生活的态度。从小就该培养学生们在竞争环境中面对成功或者失败的正确心态,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竞争残酷的社会。

( 二) 正确引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古语有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 在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首先在日常学习中打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竞赛虽然是在日常学习的知识基础上的拔高, 难于基础却又立足于基础, 因此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也是展开竞赛的前提与关键之一。

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 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看似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递进和互为工具的关系, 比如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方程式与应用题之间, 哪一个部分学不好, 都会影响整体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们打好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能谈综合运用为主的竞赛学习与指导。

三、结语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 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中对于数学竞赛的偏见, 处理好日常教学与数学竞赛之间的关系, 实现利用数学竞赛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我们要重新衡量自身的能力, 端正自己的态度, 适当开展数学竞赛, 让学生们不再闻数学色变, 调动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育真正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镁英.浅谈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J].学周刊, 2011, 24:77.

[2]李红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4:207.

[3]冯德基.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 2003, 11:41-42.

[4]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4.

[5]孟晓平.浅谈小学数学课件的设计原则[J].新课程 (中) , 2011, 05:92.

[6]莫金鹏.开设“小学数学竞赛”辅导课的若干尝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 03:69-70+78.

[7]晏红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J].通俗歌曲, 2014, 11:97.

篇4:如何应用小学数学观指导小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观;指导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的总的看法和认识,就个体而言,是指一个人对数学及其本质的一种认识。观念左右着人的行为,数学教学必然受到数学观的影响,可是它却一直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忽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去数学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数学教学,也就是缺乏正确的数学观作指导。

一、精选材料,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感

如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中,笔者曾用下面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地球上的环境日益恶化,地球在吼:“我受不了啦,我快要爆裂啦!”天上的玉皇大帝听到后很是惊讶,心想要是地球真的爆裂,那它上面的全部生灵将要消失,所以他决定沿地球的赤道加一道铁箍,以防地球爆裂。可是地球却又直喊:“太紧了,我喘不过气了。”于是玉皇大帝只好把铁箍松了一下,使得它处处离地球1米。可是松一下,铁丝不够长了,需要再加一段,请你帮玉皇大帝计算一下需要加多少米长的一段铁丝?这个教学材料是计算两个同心圆周长差的数学问题,它的用意包括:首先,问题以神话的形式呈现,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没有感觉在解“数学题”;其次,在出示这个材料后让学生猜,这段铁丝大该有多长?一般情况下,学生猜的数会相当大,这很正常,因为地球很大,就是一般的成人可能也会这样猜。当然也有学生说没法猜,因为没有告诉任何数据。但当通过分析、计算得出这段铁丝的长度大约是6.28米的结果后,学生就会在认知上发生极大的冲突,感到数学的神奇。最后,教师再出示下题:养鸡专业户张大伯由于养鸡数量的增加,想把圆形养鸡场的半径再增加1米,问:应该再添一段多长的围栏?通过计算后发现还是6.28米,此时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发生冲突:地球那么大,养鸡场那样小,结果却一样!上述学生的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今天这节课我学得很高兴”之类的感受。如果经常这样,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产生好感——这源于我们对教学材料的精心选择。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是贴近生活的

大多数小学生觉得数学就是书本上的内容,只是用来考试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应用着数学,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2]。例如:水资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北京市制定居民用水新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受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5元,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3.0元,某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0立方米,交水费24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解:由于10×1.5<24,所以10立方米水中有超标部分。

三、充分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觉得数学封闭严谨,答案唯一,其实数学还可以是开放性的,从多角度思考的。例如:

妈妈去商店买水杯,水杯的价格有4元一只与6元一只两种。她付给售货员40元钱,售货员找回了4元。请指出妈妈买水杯的所有可能性。

解:买一种杯子:(40-4)÷4=9(只)或(40-4)÷6=6(只);买两种杯子:6元的买2只、4元的买6只或6元的买4只、4元的买3只。

题目有多种可能性,答案是开放性的,有很多种情况。

又例如:民生小学原计划买6个篮球,每个36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7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分析:可以用计划的钱数减去预知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再除以篮球单价,得到还可以买的篮球个数。

解法1:(36×6-72)÷36=144÷36=4(個)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用预知的钱数除以篮球单价,得到预支钱数可以买的篮球数,再用计划买的篮球数减去这个单数,得到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2:6-72÷36=6-2=4(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设剩下的钱可以买的篮球数为X个,然后根据剩下钱数作为等量,列出方程,求出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四、注重整体,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虽然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已不再那么抽象、严谨,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人们只不过是把“学术的数学”转化成“教育的数学”而已,但从整体来看,它仍是数学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在整个系统中不是孤立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站在整体、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有关点、线、面、体等几何知识分散在12册教材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比较零碎,帮助学生把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是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点“移动”后得到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图形;线段“移动”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移动”后得到基本立体图形的一节复习课。上述的设计是基于笔者对数学的如下认识:首先,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在几何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个由点→线→面→体的发展过程,也试图体现作为数学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其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知识网络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中的点→线、线→面、面→体这三个环节中,当第一环节结束时,是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动”的方法,而在后两个环节中,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刚才的方法去发现规律,这是方法上的迁移运用;再次,数学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它的一部分是由万物世界抽象而来,体现在数学的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反映在本设计中,笔尖的“动”抽象成点的“动”,而点、线、面的“动”,抽象地得到其他的一些几何形体,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当然,这些对数学的认识,是通过注重整体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一策略体现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小学数学试题

□÷□=8 □×6=□ □÷7=□ □×□=24

□÷□=8 □×6=□ □÷7=□ □×□=24

□÷□=8 □×6=□ □÷7=□ □×□=24

□÷□=8 □×6=□ □÷7=□ □×□=24

二、填空

6个7相加是( ),比8个7少( ),比5个7多( );

3个9相加是( ),比2个9多( ),比4个9少( )。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

铅笔长大约是6( ) 小床长大约是2( )

跳30下绳大约需要25( ) 旗杆高约15( )

课桌高约70( ) 脚大约长20( )

四、看图填空

1、每( )个一堆,有( )堆萝卜,一共有( )个萝卜。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个萝卜,平均分成( )堆,每堆( )个。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个萝卜,每( )个一堆,平均分成了( )堆。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每两点之间连一条线段。数一数,共有( )条线段。

六、把下面的长方形用一条线段按要求分一分 分成两个三角形 分成两个四边 分成一个三角形和 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一个五边形

七、解决问题

(1)、玩具飞机比洋娃娃贵19元,玩具飞机多少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汽车比洋娃娃便宜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的价钱是玩具蛇的几倍?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买一辆汽车和一架飞机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梨树有48棵 桃树比梨树少22棵

苹果树比梨树多15棵 枣树有36棵

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

3、买一架玩具飞机的钱可以买8本本子,

(1)军军带的钱正好可以买3架玩具飞机,如果买本子,可以买几本?

(2)如果每本本子6角钱,那么一架玩具飞机多少钱?

4、大雁25只 鸭比大雁多19只 鹅比大雁少9只

篇6:小学数学试题

2、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4、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5、8:30:25是()时()分()秒。

6、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一小时。

7、()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8、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分,等于()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秒,等于()分。

9、分针走半圈是()分,时针走半圈是()时,秒针走半圈是()秒。

篇7:小学数学试题41060

1、把40、44、45、63、75、78、99、105这八个书平均数分成两组,使两组四个数的积相等。

2、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宽、高是三个连续的自 然数,体积是3360立方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3、70305880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4、把2 18 ∶1 23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5、3÷()=()÷24== 75% =()折。

篇8:小学数学试题

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里常常以对象的“最优”为研究目标, 如求路程最短、运费最省、投入最少、产量最大、利润最多等, 这些问题中贯穿了一种统筹的数学思想——优化。“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所研究目标与“最优”有关;二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优化。现在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运筹学。

1. 教师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自身知识不足。笔者曾在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 发现绝大部分教师以前都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在小班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不同学生所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把握不足, 不够清晰, 因此不少教师对这部分都难以把握教学的难易度。

(2) 对教材中“优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 教学环节不清晰。教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 从而找出规律。由于部分教师本身的知识不足, 对教材中的“优化”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 教学环节中就容易出现环节不清、过程拖沓、重难点难以突破等现象。

(3)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主导为主, 脱离学生主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一内容难度较大, 学生难以探索、发现, 就直接采用教授法, 代替学生思考。事实证明, 在这种教学法中, 学生不能体验和感知“优化”, 因此不能明显感觉到优化方案的优势, 且缺乏必要的探索和感知, 只能单纯地机械记忆知识。

2.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优化”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 要求学生动手自主探索, 在发现不同问题解决策略的基础上, 再进行优化, 从而寻找出更优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与小班化的教学环境相结合, 利用小班化环境, 开展现场教学的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同伴分享等过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知识, 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分析, 使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有较深、较广的拓展, 从而有助于自身知识的建构。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为例, 谈谈小班化数学“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烙饼问题”“优化”策略探索

1. 理论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如何通过体验、感知、对比、发现、筛选等方法, 选出最佳的方法, 这就是“优化”。

新课程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小班的特点, 优生在本课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自主动手操作, 自主发现烙饼中的数学优化原理, 把烙多少张饼转化为烙多少个面来研究, 并分析概括, 最终统筹优化出最优方案, 以感知数学的魅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对中等偏后的孩子, 只需要学会3张饼的优化烙法, 并能计算所需要的时间, 也能通过动手尝试、迁移, 实现对小数量的类似事件的解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能掌握3张饼的具体优化烙法, 并通过教师引导, 发现烙饼的数学原理, 简单体会最优方案, 初步体验合理优化,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2. 教材解析。

“烙饼问题”是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 教材从现实生活中的烙饼现象入手, 提取出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出示问题情境:“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三分钟, 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 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初步体会运筹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 策略例析。

学校结合班级特点,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数学广角中的“优化”教学思想专门进行了“扎实课堂”的教学研讨和探索。

笔者在教学“烙饼问题”的过程中, 以“烙饼”为主题, 始终围绕“优化”思想, 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 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 得出:“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 (次数) ×每次时间”, 继而展开教学, 验证公式, 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 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1) 优化情境, 问题设计简洁明快。改变以往教学中从小数据开始探索, 发现规律的教学方式, 而另辟蹊径, 从数学思想的高度直接出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大数量情境。

例如, “张老板就开了家烙饼店, 每次只能烙2张饼, 2面都要烙, 每面烙3分钟, ”“接到了一笔大生意, 要41张饼, ”提问:“最快多少时间烙完?”

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写一写, 算一算,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同时, 直接独立思考解题的教学方式, 也为小班中的优生创造了发展的平台。此外, 两人小声讨论, 之后再让写出算式的孩子来解释含义, 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内涵, 让学生相互帮助, 这就为中等及后进生的学习搭建了阶梯。

例如, “3张饼, 每次都满锅, 最少几分钟, 要烙几次?”“哪种省时?省在哪里?”“4张饼, 怎样烙每次都满锅?可以采用怎样的组合来烙?”

抓住不同烙法的关键不同之处, 层层递进, 先是满锅、省时, 再是方便, 有的放矢, 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势和缺点, 从而学会分辨、选择。

(2) 优化烙饼的操作过程。由于“烙饼问题”难度较大, 必要的探索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方法, 但如果都操作, 必然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

例如, 在烙饼验证过程中, 采用逐步优化操作环节, 改变写一个算式验证一个的方式, 而是采用先写出1张、2张、3张的算式, 再一起写出多张饼的计算公式, 然后逐一进行验证的方法, 通过1张、2张, 渗透“满锅”思想, 即公式成立的条件是要保证每次都有2张饼在锅里, 如果不是满锅, 即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整数, 则需要修正 (次数多一次) ;3张渗透“满锅”和“省时”的思想;而后续的多张饼的烙法, 则脱离动手操作, 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基本烙法, 建立数学模型, 思考应采用怎样的组合方式。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全体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利用小组合作, 同伴互助, 保证全员动手试一试, 有助于基本方法的掌握, 而在基本方法掌握的基础上, 又省略了不必要的繁琐环节, 利用数学建构, 建立基本模型, 优化组合, 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烙饼方法多次优化。在烙饼的过程中, 方法虽然是相似的, 都要满锅最省事, 但在都满锅的情况下, 我们还需要从生活实际的方便性来进一步考虑, 此时的优化就更加上升了。

例如, 烙3张饼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优化出两种基本的烙法, 并在黑板上演示出两种不同的烙法, 进行对比:2张同时烙和3张交替烙, 哪种方法更能提高效率, 节省时间。

烙法1:烙法2:

让学生观察, 讨论, 时间节省在哪里?发现烙法1两张同时烙后, 第3张饼无法达到满锅, 而烙法2通过拿进拿出交替的方法, 每次都保证2张饼在锅里, 只需要3次就可以烙完, 达到了节省时间的目的。

烙多张饼时, 有意识地将偶数和奇数区分开来, 分层次地进行方法的探索。例如, “4张饼可以采用怎么的组合来烙?”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建构, 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采用先偶数张, 再奇数张, 发现:双数采用2+…+2组合;单数可采用3+2+…+的组合。

同时, 在探究张数6、9这些特殊的数字时, 进行再次优化, 当学生发现在6张的时候, 既可以2+2+2也可以3+3时, 用问题“老板更喜欢2+2+2的烙法, 为什么?”来激发学生思考, 继而结合小游戏比一比, 发现在同样时间的情况下, 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加喜欢同时烙的方法, 而较少采用交替的方法, 除了要考虑节省时间, 还要考虑方法的方便性, 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两种不同烙法的优缺点, 从而使之学会辨别、挑选。

同样是优化的方法, 在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优势, 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一步上一个台阶。

三、小班化“优化”教学策略的效果

1. 教师心中有数, 教学游刃有余。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数学思想进行指导优化策略, 继而用数学建模进行建构, 使教师对“烙饼问题”如何优化做到了心中有数, 由此, 再结合小班特点, 组织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2. 教学结构清晰, 学生轻松收获。

教学板块清晰, 情境反馈发现: (1) 计算公式的提出有利于学生采用理性的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能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来思考, 大部分学生都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也就帮助学生找到了可以支撑的方法; (2) 不同烙法的分类、组合形式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具体而形象的方法,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尤其对于中等及后进生来说, 帮助他们找到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研讨中, 同时还发现还有很多值得继续探讨和探究的地方: (1) 数学优化策略、优化思想在小班化教学中如何结合小班的特色, 进行有效地渗透, 才能更好地帮助不同学生实现不同水平的后续发展? (2)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及问题的设计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改进, 使之更加精简而又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孙来勤, 曹兰芹.美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绩效分析及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5) 3.

[2]罗巧华.感受数学优化思想的魅力——《数学广角——找次品》[J].小学教学设计, 2009, (11) .

[3]张学杰.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打电话”教学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4) .

[4]刘清秀.数学优化问题分类例析[J].第二课堂, 2009, (4) .

篇9:小学数学试题

一、国外小学数学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数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浅显易懂,可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发达国家首先意识到了这一关键点,都非常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比如荷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将所有的小学数学课本实现了数学教育思想编写,重视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通过实体化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基础的数学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调学生为主。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学校与教师共同学习只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过程当中获得的方式方法才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如英国就是将数学大纲列出来,然后把某个水平设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也便于教师进行组织,可以让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教师还可以布置开放性的课题,来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接触更多的内容,达到意想不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观察记录,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帮助他们达到要求。

(三)把自我思维解决问题作为核心。强烈的思维活动是学习数学的关键,问题解决不仅仅是使用死记硬背来的知识解开一个个问题而已,进行自我思维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在实践当中获取和构造数学。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挑战”无所畏惧,可以在遇到问题时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决它们。

二、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扩展教学内容,增加内在联系,删减无用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摒弃复杂的数字计算,把简单的心算估算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改革当中要让学生首先了解到数学对生活、对国家的用处,同时要增强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题目进行多样化改革,比如将文字题目改为图表等形式。这样既能提高数学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运用简单的计算以及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出现的各种新型问题了。在基础教育当中,我们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使用教师教授的方法来解决课程问题,而且通过自己动脑来想出新的方法来解决它们。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不是只会解出试卷问题的“高分低能”的人。

(三)鼓励学生多思考。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他们成长的时候,小学教师不应当遏制他们的发散思维,反而应当鼓励他们多进行奇妙的思考。教师讲授的只是固有方法,学生们想出来的往往更具有多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地讨论,强化理解、判断、合作能力,在互动当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提高教师质量。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当前的教学主要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用来解决有限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才能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授清楚。但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还相对较低,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刻。

篇10:小学三年级数学试题

1、10.56元读作()。零点零九元写作()。

43.60读作()。三十点零八写作()。

八十元零8分写成小数是()。3元7角8分用小数表示是()元。

6.08元是(元角分)。

2、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对齐。

3、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积是()。

4、45×20相乘积的末尾有()个零。

5、25的32倍是()。76个24连加的和是()。

6、新星机械制造厂平均每天制造机器28台,15天共制造机器()台。

二、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1、下面的描述,对的打“√”,错误的打“×”。

⑴小明拿10元买了一本8元5角的故事书,应找回2元5角。()

⑵妈妈把墨水瓶瓶盖拧开这个动作是旋转现象。()

⑶两位数(整数)乘两位数(整数)的积的末尾最多只有3个0。()

⑷两个乘数的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一定没有0。()

⑸48×25与25×48的结果一样,说明积与乘数位置无关。()

三、步步细心,我是计算小能手!

1、直接写出得数。

2.3元+4.6元=5.2元-0.7元=10元-8元6角=

7×90=24×50=120×30=

26×50=123÷3=30×3×80=

2、列竖式计算。

29.7元+7.9元=16.5-0.6=45×38=

3、用递等式计算。

14×6×171012-38×25(232-198)×54

4、列综合算式计算。

(1)24乘26与74的和,积是多少?

(2)1500减去21乘60的积,差是多少?

(3)3.5与1.8的`差再加上2.9,和是多少?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今年如果过“六一”儿童节,朱老师打算买玩具梅花鹿给班上的24个小朋友做礼物,每人一个,每个玩具16元。朱老师带了400元钱,钱够吗?(5分)

2、看清信息,认真作答。

商品苹果

汁橙汁:1.5

可乐:3.2

汉堡:27.5

面包:1.8

(1)如果小红要买一份饮料和一份点心,一共有()种选择。

(2)一个汉堡比两份面包贵多少元?

篇11: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

1.4m25dm2=()m2。

2.2h45min=()h。(填分数)

5.圆的周长约是同圆直径的()倍。

7.一个数增加20%以后是360,这个数是()。

8.一项工程,甲队10天做完,乙队12天做完,甲队的工效是乙队的()%。

9.把

一个圆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6.28cm,圆的面积是()cm2。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如果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两个圆的面积也相等。()

2.新培育的某种种子的发芽率是120%。()

()

4.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内。)

[]

2.求7m比4m多百分之几,正确列式是[]

a.(7-4)÷7

b.(7-4)÷

4c.1-4÷7

d.7÷4-

1[]

a.意义和计算结果都相同

b.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不同

c.意义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d.意义和计算结果都不相同

错的。[]

a.男生比女生少20%

b.女生是男生的125%

c.女生比男生多20%

四、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五、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列式计算下面各题

七、应用题

2.某养猪场,今年养猪400头,比去年多养25%,去年养猪多少头?(列方程解答)

3.王老师把2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年利率为4.27%,一年后可取回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剩3.2km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5.单独做一项工程,甲需要10h,乙需要15h,如果甲乙合作,多

6.62.8cm的细铁丝在一根圆铁棒上刚好绕10圈,这根圆铁棒横截面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7.小华读一本书,计划10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3页,结果提前2天读完,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综合练习一答案

一、1.40

55.3.1

47.300

8.120%

9.12.56

二、1.×2.×3.×4.×

三、1.c2.b3.c4.c

五、6.88cm

2七、1.240筐

2.320头

3.2607元

4.32km

5.3h

6.1cm

7.120页

篇12:小学一年级数学试题

3+3=7+10=12-10=10-10=8+2=

19-9=7+8=9+3=5+7=6+8=

3+5+6=10-1-8=8-5+4=2+6+4=

5+4+7=4+2+5=9-7+9=10-6+8=

二、填一填。(20分)

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

2、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是1的数是();

4、与15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5、一个数,从右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6、2个十组成的数是()。它前面的一个数是()。

7、数一数。

一共有()个图形。从右数起,排第()。

从左数排第(),左边有()个图形。

把右边的3个圈起来。

8、按规律填数:

1715()11()()5()1

9、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三、细心填一填。(26分)

1.在○里填上“>”、“<”或“=”。(12分)

15○6+89○1319-6○15

14○7+711+2○1617-5○12+5

2.在()里填上“+”或“-”。(14分)

8()4=1211()0=117()1=8

16()6=108()4=414()4=2()8

四、按照要求做题。(8分)

1、画,比多3个。(3分)

2、画,比少2个。(3分)

3、把不同类的用“〇”起来。(2分)

苹果梨香蕉萝卜

附:答案

一、略

二、121、71114,16个,十20,19

6,3,2,513,9,7,318,

三、1、><<=<<

2、略

四、1、

2、

3、萝卜

六、8+4=127+5=125+7=12

12-8=410-6=412-9=4

七、1、15-5=10

2、8+4=12

篇13:小学数学试题

一、培养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由老师的讲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以及对数学各种理论的认知从而形成的一种对待问题的看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旦形成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新。数学思维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熟记所有的公式和法则, 而是对数学理论产生的一种科学的认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模式是固定的, 那么培养灵活的思维重要性不言而喻。

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 1) 增加教学互动。以往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教学活动的全程几乎不会出现互动情况; 所以需要从教学方式进行改变,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 积极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沟通, 在交流中了解到老师的思维方式, 并将这种方式逐渐转化成自己的方式。 ( 2)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和知识熟练程度和思考习惯有关, 所以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然后针对其缺点进行针对性引导。比如某些同学不能通过抓住题目重要的要点, 经常出现审题不清的情况, 所以就该引导他们不断的去阅读题目, 尽量理解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确定全部理解之后再行做题。比如, 在学习了 “连加连减运算”之后, 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让空洞的概念更加具体: 今天上学校车到图书馆站时车上一共13 人, 上来了19 人, 在经过电影院站时又上来14 人, 现在车上一共多少人? 这是个典型的连加应用题, 通过这样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连贯的图画, 在以后遇到该类问题时, 脑子里瞬间显现出这个模式, 从而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

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新时期的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活动经验, 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只有在这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美好, 继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随之全面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活动, 估算教学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种算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近似意识, 然后通过估算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出一道题让孩子们进行估算, 但是数学活动题目的选择必须合理, 比如让同学A扮演购物者, 学生B扮演售货员, A去超市买了一个文具盒、一盒彩笔、一个书包, 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2 元、23 元和78 元, 估算一下小兔子给售货员100 元够不够, 这就需要孩子迅速进行估算, 即10 + 20 +70 = 100, 那么明显3 件物品的价格明显高于100 元所以不够, 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数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的估算意识更加深刻。

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 备课时明确需要灌输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升华状态, 是一种无形的且包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之中, 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将其挖掘出来, 然后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授, 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在备课阶段就应该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数学思想, 提升教学效果。

2. 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找寻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帮助学生去搭建稳定和清晰的数学结构, 并将这一数学结构应用到创设的数学活动之中。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某班学生有45 人, 周末要去参加一个活动需要租汽车, 大汽车每辆坐8 人, 小汽车每辆能坐6人, 那么需要租几辆车? 首先需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即我们可以先全部一种车, 比如说大汽车那么得出: 45 ÷ 8= 5……5 ( 人) , 则5 + 1 = 6 辆; 然后如果只租小汽车需要租多少辆, 可以将整个班级以6 个人分成一个小组, 然后直观的进行展示, 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应该需要7 + 1 = 8 辆。通过数学思维的灌输和数学活动实践的应用, 学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因而兴趣被激发学习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课堂的总结也非常的关键, 总结是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进行解疑答惑, 除了总结知识和存在的问题以外还应该加强对数学思维的提炼, 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 也是以后理科各个学科的基础,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发展, 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学校需要积极的相应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断创新和开拓丰富教学方式。另外, 需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或者引进新型的教育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多进行数学活动实践,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之中, 实现新课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终极目标。

摘要: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关系密切,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让教学活动回归于生活逐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范璐璐.解析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6) .

[2]姜嫦君, 刘静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

篇14:论小学数学概念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87-01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21-22.

[2] 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中).2011(07):23-24.

上一篇:忆太白作文600字下一篇:对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