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2022-09-02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共14题 ,总共32分 )

1. 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

(2 分)

2. 文献检索主要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类型。

(2 分)

3. 小学语文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分)

4. 在试卷编制的过程中,编制(双向细目表)的过程是提高命题科学性的重要一环。

(2 分)

5. (结构性表现)测验可以是纸笔表现,也可以是非纸笔表现。

(2 分)

6. 2001年7月正式出台的大纲和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

(2 分)

7. 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内容。

(6 分)

8.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装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

(2 分)

9. (语文教学研究)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语文教学领域内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

(2 分)

10. 1953年: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2 分)

11. 作文训练中,小学低年级要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重现表象技能。

(2 分)

12. (名著阅读)可为作文训练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法与范例。

(2 分)

13. ()是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的。

(2 分)

14. 综合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2 分)

二、判断题 (共13题 ,总共26分 )

1. 语文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各项发展性的目标。

(2 分)

错误 正确

2.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2 分)

错误 正确

3.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

(2 分)

错误 正确

4. 20世纪6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2 分)

错误 正确

5. 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8年1月12日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小学

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

(2 分)

错误 正确

6. 语文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论水平。

(2 分)

错误 正确

7. 研究假设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

(2 分)

错误 正确

8.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2 分)

错误 正确

9. 1920年: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 分)

错误 正确

10.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又往往是多元的。

(2 分)

错误 正确

11. 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 分)

错误 正确

12. 从1956年到1992年的36年时间里,国家教育部一共颁发过六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 分)

错误 正确

13. 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实施性资源两大类。

(2 分)

错误 正确

三、问答题 (共3题 ,总共15分 )

1. 写字教学的意义?

(5 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小学生写一手好字,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写字草草了事,写不出一手令人满意的字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我们平时的写字教学不甚得法有很大关系。首先教师本身写字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比较喜爱书法,对书法较有研究的教师在写字指导方面也觉得难以直观地高效地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写字,一些本身对书法了解甚少,个人书法水平不是很高的教师,在指导上就更难更不容易到位。其次教师对写字教学认识和研究不够,有时仅把写字教学作为识字教学的延续,作为巩固识字的一个手段,只求写正确,不求写得好。对于如何使学生写好字,如何突破写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没有很好地思考,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停留在枯燥的、周而复始的教师一笔一划地讲解,这使学生提不起劲来,往往把写字看作负担。由于学生对写字兴趣不浓,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往往到了中高年级作业中的写字质量甚至比低年级有所下降。

写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字如其人,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写字,出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近代有毛泽东等,好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在看好字,其实也在进行一次美的熏陶,而糟糕的字使人看了很累。练字也练人,先练姿势后练字,姿势不对不练字,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相伴,能使人终身受益。

2. 语文教学研究的设计应包括哪些环节?

(5 分)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要精心设计,比如如何引入,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拓展等。

3. 识字教学的策略?

(5 分)

四、名词解释 (共5题 ,总共15分 )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 分)

2. 语文的教学评价

(3 分)

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 语文

(3 分)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4. 课程目标

(3 分)

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5. 教学策略

(3 分)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五、论述题 (共2题 ,总共12分 )

1.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语文素养具体哪些包括哪些内容?

(7 分)

语文素养的内容应该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的语言积累;(4)语感;(5)思维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 编写语文教材的有哪些要求?

(5 分)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中央电大2002—2003学第二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 ”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 、融合课程和 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 体系,促进教师 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 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 、 和受传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o分) 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2.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1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 和环境因素。( )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教育性进制 C.启发性 D.正规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培养目标 情感领域 2.强制性

3.相关课程 广域课程 4.教育 专业 5.时间与空间

6.信息 媒体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D 2.D 3.B

4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 (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A 5.D 3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 (2)外观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4)自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 (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 (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变量。

五、实例分析(30分)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5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模拟题

(仅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___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3、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____________”一词。

4、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________四种。

5、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____________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10分)

1、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____哲学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人本主义

2、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____较为合适;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____更佳。

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3、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集体审议模式 D、自然模式

4、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____。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5、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法国

6、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_______应该是中心。 A、教材 B、教师 C、学生

7、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____。

A、整体性 B、简约性 C、操作性 D、针对性

8、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6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开放课堂 D、班级授课

9、________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A、高新技术阶段 B、直观教具阶段 C、视听媒体阶段 D、文字书籍阶段

10、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____;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____。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终结性评价

三、简答(30分)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2、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3、什么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4、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5、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30分)

1、试述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并简要评价。

2、运用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促进实施的策略。

五、实例分析(20分)

教材第197—199页介绍了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请结合有关理论,评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第三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五章

1.从心理活动的作用来看,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结构主要是由 、 、 、 构成,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2.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有 、 、 。 3.遗忘曲线规律是由______提出。

4、 加德纳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应具备那哪八种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序进累积规律的基本序进程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理表象的形成过程:人 通过感知 激活大脑皮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心里学家加涅等人提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他们根据这一理论所提出的信

息加工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系统,后两个系统对整个操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起调节作用。

10、在认知主义学习观与地理学习中,要强调理解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地理学习中要 强调理解在学生感知_______、认知_______、掌握_______中的重要意义。

三、 简答题(共3题) 1.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容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地理有效教学基本策略有哪些?

1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创生意识) 2精心厘定地理教学目标(全面性。差异性,操作性) 3合理组织地理教学内容 4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5坚持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活动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基本方式。坚持互动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地里有效教学的唯一选择)

3、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1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3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注意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5体现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评价。

四、 简述题(共2题)

一.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地理学习有何启示?

(1)地理学习要经过学生的自我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面实现。

(2)加强地理学习情境的构建,促进地理学习的开展。

(3)在一定支架下展开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有效的地理学习。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学到新东西 ,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4)要尊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个别性。建构主义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客观世界独特的理解。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P167)

二.谈谈怎么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

1、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首先要求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反映。它包括教师对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内容、地理课程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并由此形成的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意识与课程创生意识三方面内容。

2、从地理教学整体看,它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下共同参与,重新建构地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过程。

3、从地理教学内容构成看,地理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等各种要素。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并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4、从地理教学过程看,地理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

三.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

四.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P179 1.记忆遗忘规律

1.人地关系律 2.综合关系律

2.序进累积规律 3.事理结合律

3.地理学习迁移规律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学习心理动力、学习心理智力、学习心理能力、学习自我评定力。(P151) 2记忆遗忘规律、序进累积规律、地理学习迁移规律。(P155) 3艾宾浩斯

4 语言能力、逻辑、视觉、身体、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观察智能。 5.人地关系律、空间关系律、综合关系律、事理结合律 6 感知 理解 思维 顿悟 会通 7印象 刺激 复活形象

8地理认知结构,相似性地理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期望系统 10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地理知识

第七章

1.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p242)

答: (1)教学反思 (2)教学叙事(3)课题研究(4)案例研究 2.地理校本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P239)

答:(1)有利于缩小地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张力

(2)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的: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需遵循的一般原则

1.层级性原则 2.融合性原则 3.体验性原则 4.持续性原则

第四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三章

一.填空

1、 新课程实施正由“__取向”向“__取向”乃至“__取向”的转化

2、____是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来源和构成要素是地理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新课程实施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4、地理课程资源主要特点有____、_

5 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创新体现在____、____、____

6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 7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是____、____、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8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依据课程改革发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分别是_从___、____、____

9新课程在____、____、实施与评价对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10、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课程文化包括三方面:课程物质文化、__和课程精神文化。 一.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几个方面?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二.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P7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发展变化及其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及其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倾向及其稳定性和地理价值判断模式的发展变化及其程度。 四.地理新课程的个体教育功能: 1.构建学生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2.锻炼学生的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答案: 填空题:

1、忠实 互动调试 创生

2、地理课程资源

3、“研究-开发-传播”模式 兰德变革模式 课程改革情境模式 整合发展模式

4、形式的多样性 内容的开放性 内涵的动态性

5、价值取向创新、课程建设创新、学习方式创新、评价理论创新

6、科学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7、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8、上至下的策略 从下至上的策略 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9、理念与目标 结构与功能10课程制度文化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3.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传统教学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 ,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上一篇:小学师徒结对子计划下一篇:小学生文明礼仪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