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的感悟

2024-04-19

对水的感悟(通用11篇)

篇1:对水的感悟

水是大自然雨雪的化身,它的灵性表象唯物若渴,实质昭人灵动。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齐家、治国、修身、正己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传说老子在其老师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这就是老子的老师去世前赠语。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教诲。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其经文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高尚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与世无争,地位低下而又无怨无悔。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道之理。它向我们展示了为而不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博大宽厚,恬淡自处的为人之道。他将水的各种特性喻比做人做事的道理,启示人们:德行要像水一样与善仁;心境要像水一样心善渊;立身要像水一样正善治;言语要像水一样言善信;行为要像水一样居善地;进取要像水一样动善时;做事要像水一样事善能。

孔子曾求教过老子,产生了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认为:只有智者,才能透视到水在柔静中蕴藏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谦卑中蕴藏的伟大;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的力量。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讲: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者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禅语曰善心如水,说的是水绝不怨天尤人,只怀一颗善心平常心。

水至柔,也至刚;水无为,实有为。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一切生命的源泉,它产生了一切生命,衍生了一切文明;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它是一切力量之源。生命因它而恒远流长,四季因它而更替绵延。它随圆就方,谦虚安定,韧性十足,从容面对外界的打击与压迫。它内劲十足,奔跑不息,勇往直前,为实现目标持之以恒。人在世上多遇不顺,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灵活、善变,适境而生,适境而居,善待一切,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从水文化中汲取精华是现代人的趋同与潮流。当一个民族植根于优秀的水文化之中时,人们的行为、观念自然与水有密切关系。人们如若从水的自然、变通、清浊、起伏、容忍、屈伸、刚柔、方圆、虚实、动静各态中,汇聚智能以完善自身,定将海纳百川、气贯千里、能屈能伸、刚柔并济、不畏起伏、执著坚韧、随机应变、一往无前、走向成功。水的自然之道、变通之能、奉献之德、豪放之情、清澈之智值得人们深思。

感悟水的特性,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曰智者乐水,禅语曰善心如水。读这些领悟,人当学水,人应如水,当应有如水的恒心、奉献,宽容与博爱,创新精神。我们感悟水的品性,能够从中发掘和引申出许多有益的道理。

感悟上善若水。因为水总是保持前进的状态,流动中清洁自己,遇到阻碍激起百倍的力量,胸中澄澈映照万物,是前途无量的代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人最容易丢失人性本质美好的东西,比如最初的理想信念,这种本我欲望若任其发展,必将影响一个人的整体形象,甚至可能影响自我人生的走向。以水德树人德,应该从水的品行中汲取营养,学会水的忠诚和滴水穿石的韧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我们要像水一样,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信仰,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抵得住诱惑,受得住冤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讲人性、重品行、作表率,用实际行动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上善之水源源不断流淌,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它保持着运动的姿态,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却眼睛向下,甘居低洼之地。它奉献自己,给别人以滋养,却不争任何利益。它普通得无处不在,朴实得无色无味。但正是由于这种普通朴实的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舒适、祥和的生活。

感悟智者乐水。因为水避高趋下,默默地滋养着每寸流经的土地,倾己全力,不留痕迹,是勤奋不竭的无私的精灵。以水德树人德,应该从水的品行中汲取营养,选择勤奋耕耘无私奉献的人生。其一,水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人生不是坦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因此,我们要有勤奋耕耘的干劲,无私奉献的心态,顽强的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敢于攻坚破难,积极创新,发挥聪明才智和组织协调能力,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甘作嫁衣裳,力求把事情做得出色,做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率。要苦累面前多思得,事业当中多思责,不畏困苦,不计辛苦,把苦和累当作人生的一种磨练和考验;事业上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永远不要满足已有的成绩,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二,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在学会能够独当一面的同时,也要学会在相互合作中求合力,在相互信任中求发展。只有眼界开阔,胸怀开阔,才能宽怀大度,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团结各方面的人一道干好事,干大事。

感悟善心如水。因为水是最公平的,它无论流到哪里,永远都是平平荡荡的,没有丝毫倾斜。水又是明澈宁静的,从来不受外界的影响,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一旦停下来,慢慢沉淀,依然干净透彻,是平和的象征。以水德树人德,应该从水的品行中汲取营养,履行水的这种作风。善心若水,朴实无华。水道正派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其一,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公平,也就失去了人的信服。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一片心。一个人如果秉承做到了像水一样纯净,水一样透明,水一样公正,那么他也必是一个受众人欢迎的好人。其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无论是山涧小溪,还是大江大河,都广纳其中,兼容并蓄。做人若善水,为人先修行。构建和谐社会,讲求的是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生若水,就要心胸坦荡,宽容大度,要能容不顺耳的话,不顺心的事,不顺眼的人。无论环境优劣,始终品性如一,善心为人,恪尽职守。把事业看得重一些,把个人名利看得轻一些,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个人得失荣辱,常怀平和、淡泊、知足、敬畏之心对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但愿每一个人遇水必观,养水之德。上善若水、智者乐水、善心如水,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翻开历史的书卷,漫步在点点水滴、泱泱大海的善性里,重温着先贤的谆谆教诲,体悟其中蕴含的平凡智慧与博大精深,习水之善,行人之道,于悠然、恬静、寡淡中尽享人生最高境界之快乐。

上善若水,以水为师。把水当精神,正合做人的道理。

篇2:对水的感悟

对水的恐惧作文

北京市第171中学初一(3)班魏若丝

水,生命之泉。生活中的水有太多种类,日常用水,农业用水,还有旅游胜地的湖啊海啊,都离不开水。人的一生似乎永远离不开水,可水在我的面前却犹如…杯毒酒,时时刻刻会将我推下万丈深渊。

当然,我说的并不是饮用水,而是游泳这项离开水便不能形成的恐怖运动。从小,我便显现出了不通水性的特点。比如,刷牙时呛水导致大哭大闹了半个小时,高兴地来到海边看到海水后直接大喊救命,甚至来到游泳池忽然双腿一软,号啕大哭后因惊吓过度三天高烧不退……这些奇

怪之事都一一在我身上发生,家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小丫头怕水!

可我妈妈却着了急,怕水可不行呀!她开始到处找游泳班,最后竟擅自做主给我报了暑期游泳培训班。我得知这个消息,便“哼”了一声径直走出大门。有人可能认为我是不是离家出走了?抑或是悲伤过度找地方大哭一场?都不是,我是找人寻求帮助去了。那时我还是有些小性子小心计的,我知道母亲是最听外婆的。不出我的意料,这时妈妈在我后面紧迫不舍。哈,上“套”了吧!

这时,我看到了外婆,刚才飞扬跋扈的神情也飞走了,装成了楚楚可怜样:“外婆!”我一蹿便蹿入了外婆怀中,那双不大不小的`眼睛也装满了泪水。

“跟外婆说,是不是妈妈又说你了?”外婆用温柔的语气淡淡地问我。

我抬起头,两行泪珠倾然而下。好的,演得太到位了!

“外婆!妈妈非让我学游泳,我不想学游泳!”撒娇的看家本领我都用上了,这下外婆的心是彻底酥了。

“哎呀,女儿呀!你说这若丝也不想学,也就别强迫了,再说,瞧她火一般的性格,无论怎样也学不会游泳的,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嘛!”外婆为我求情道。

“妈,您今天别为她求情,您知道现在社会多乱吗?万一碰上个坏人把她推下水,这不会游泳哪行呀?”

“这回,为了你的安全起见,外婆也爱莫能助了!”外婆对我说。

因此,我只得在周六戴上泳镜泳帽,穿上泳衣泳裤,开始了恐怖―课。

刚开始,老师仅仅只是让我们趴在地上,感受一下在游泳时身体在水中的姿态,可突然,老师一把把我推进了游泳池。当时我可什么安全设备都没戴!老师,您也太狠了吧!之后,有一根白杆跃入我的视线,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终于,我被带离了水底。

等我上了岸后,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浑身干爽地站在那儿!他们没有被老师推下去吗?这时老师缓慢地开口: “同学们,看到了吗?像这样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人强行推入水中是很危险的!所以,你们一定要学会游泳!”

什么?老师,您刚才是“杀鸡给猴”看吗?不对,是“杀猴给鸡看”!这让我对游泳,又讨厌了一分。

上这课的前两周,还算较为顺利,可后来,我却发现了泳池里的一点细节!

这泳池里,怎会有红点儿?

当时的少年无知,导致我认为泳池里有食人鱼,那红点儿必定是食人鱼吃完人后所留下的痕迹!

把这事与老师和父母都说了一通,可谁知,老师和父母听完后先是一惊,然后哈哈大笑,怎么,都不信我!自此,我更不能专心学习游泳了!

篇3:找回对水的崇敬之心

这是妻子的节水杰作每次洗衣服,她都会尽可能地把用过的水收集起来,也包括洗澡水、擦地用过的水,甚至洗菜水。至于把淘米水浇花,用洗过浅色衣服的水再洗深色的衣服,已经成了生活习惯,把收集起来的水用来冲厕,让水在居家完成最后一次旅行。这时,妻子的心情也完成了一次愉悦之旅,她不止一次说,看着一桶桶清水冲厕白白浪费,心里就不舒服。

每次站在这些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水盆之间,我的思绪也会被水漫浸,生出一丝对妻子的崇敬之情当然,这和超女无关,和电视里那些住豪宅开名车着时装而不知其财富从何而来的女士也无关。妻子的惜水情结,小里说,是勤俭持家的一种美德。大处说,从点滴、自身做起,让资源永续,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的主旋律也合拍。

徜徉在这些水盆之间,思绪也随水蔓延。

前几日看了一篇介绍德国如何用水的文章,家居汉堡的一位女士,她教育儿子的节水方式是,在儿子洗澡时告诉他,不能为了舒服就在那冲个没完没了,你冲的可都是欧元。

即使在水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国家,节水行为也已经深入到了生活每个细节。从资源上说。水是宝贵的。若换个角度看水,水又是人性化的,更值得我们珍惜和崇敬。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大概是指女人与水在性情上的通融,柔情似水。一句“女人都是水做的”,让今人陶醉在了这妥贴的寓意中,陶醉在女人与水所展现的温情、柔顺、妩媚中。

论及水的品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原来,哲人早就看重了水的品德,不止于女人,也不止于男人,生活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万物。说起水德,孔子说,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就是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浩大无尽,就是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就是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

水有至高境界,这是古人的感悟。若以现代科技手段观测,水还展现了更美的灵性,,日本出版的《水知道答案》一书中,展现了水在冷室中结晶的各式风姿,这些图片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研究人员在最初的观察中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人员在实验水旁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后,奇妙的现象产生了:听了贝多芬的一首曲子,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一首曲子,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研究员进而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看到“谢谢”的水结晶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

这真是有趣的观察,水也许对非常纤细、微妙的影响能产生一定的反应,进而形成有差别的结晶。

水能展现“风情万种”的结晶,但至于是六角状结晶漂亮,还是梅花形结晶华丽,则多少托付了人的善意想像,按照一些读过此书人的说法,是“找回对水的崇敬之心”,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元素,它渗透我们周身,覆盖着整个星球,我们没有理由对水不怀善意。

找回对水的崇敬之心,从珍惜滴水开始。崇敬一滴水,体现了做人的态度,体现了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的态度。

篇4:七道水分析:对水的认识

1、以为每天喝水量达到两升多就够了。殊不知,大分团的水 是很难被人体吸收的,大部份人每天喝了3升水,机体还是处于 缺水状态。

2、以为用了净水器的水就是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殊不知,净水 器的品质是否可信是一回事,而净水器的二次污染问题,是所 有人都忽视了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用了净水器的人们,只能说 是头三个月内喝到了好水。

3、以为净水器越贵越好。殊不知,衡量净水器好坏的唯一标 准,是它处理过的水是否符合人体的需要。好些净水产品标榜 的一堆功能,都是噱头!

净水业界的三大误区

1、不断地标榜滤芯使用寿命的延长,甚至标榜终身不用更换滤 芯。可是,过滤下来的一切污染,都在滤芯上,很快,它们就要发酵、发臭。

2、做水净化的,没有做活化。人们喝到的是干净的‘死水’,市 面上大部分的净水机都是这样的。做活化的又没有做净化,人 们喝到的是活性的‘脏水’,市面上大部分的富氢水杯都是这样 的。

篇5:对水的感悟

细胞吸 

水原理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吸水

蒸腾  概念:植物体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

意义:降低叶表面温度

给水和无机盐往上输送提供动力

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有人将萝卜条泡在盐水里,发现变软了,原因是(    )

(A)萝卜细胞从外界吸收水分

(B)萝卜细胞液中的水分渗入盐水里

(C)盐水进入萝卜细胞的液泡中

(D)萝卜细胞液进入盐水中

⑵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去皮新鲜马铃薯条甲和乙,分别放在30%蔗糖溶液和清水里,过一段时间,出现的现象分别是甲__  ___,乙__   ___

⑶没能经过改良的盐碱地是不宜种植农作物的,其主要原因是(     )

(A)盐碱地含盐分高,植物需水量大

(B)盐碱地水分缺乏,造成干旱

(C)盐碱地植物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毛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失水

(D)盐碱地蒸腾量大,植物萎蔫死亡

⑷糖拌番茄时,盘里出现的许多水主要来自(     )

(A)果皮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壁          (D)细胞液

⑸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吸收来的水大约99%是蒸腾散失掉的

(B)蒸腾可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蒸腾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变化

(D)蒸腾可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2.课后作业 

⑹举出4个日常生活中与细胞吸水或失水有关的例子

⑺家庭小实验:两只相同的杯子里分别倒入等量浓度的蔗糖水和清水,在两个相同大小的胡萝卜中插入同样大小的玻璃管。然后把两个胡萝卜分别放入两杯子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玻璃管内液面的高低。

3.参考答案

⑴B   ⑵甲萎缩,乙硬挺    ⑶C   ⑷D   ⑸C   ⑹略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由于盐水浓度大于萝卜细胞细胞液浓度,因而细胞失水,导致萝卜变软。

⑵由于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马铃薯萎缩,反之,则吸水变硬挺。

⑶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而死亡。

⑷糖拌番茄,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番茄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液中的水分散失。  

⑸蒸腾是一种物理变化,在变化时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水的状态在变。

篇6:对水的感悟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土地的大量的使用和开发,如何使用这些土地将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中应当尽量避免在城市上游修建不必要的水库,以免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和减少下游的流量;应当尽量避开在重要的地下水补给区进行高强度的建设,保证地下水的补给,达到对水资源索取和补偿的平衡;尽量将用地控制在合理的使用强度之内,避免由于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而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可以相信,通过对土地规划布局和使用强度的合理安排和控制,我们能够减少城市发展对水环境的压力,并同时实现对水的人文价值的保护和利用。

4.2河流、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河流、湖泊和湿地不仅仅是重要的水源地和地下水补给区,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我们在对其规划中应当尽量避免单一目标的规划,结合保护和利用,实现其多种价值。麦克哈格在沃辛顿河谷地区的规划中就曾对河谷地带的保护和土地利用制定了其自然地理的保护和发展原则,其结果不但保护了河流的形态,地下水的补给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并使其成为受人欢迎的开放空间。

4.3加强废水、污水排放的规划和管理

对水体的污染大多是由于废水和污水排放量超出水体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因此我们向自然水体中排放的应当是经过处理的废水和污水。不论是经过污水处理厂、人工污水处理湿地或是什么别的方式,经过规划和管理的排放是应当且必须的。

4.4创造性的进行设计

西湖今日被誉为“人间天堂”,但这天堂也不是自古而来,而是经人不断改造和治理才逐渐形成的。唐代和吴越时期,都曾大力治理西湖,引水灌田千顷,“民以殷富”。唐代宗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开凿了六井。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经暗管注入。唐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任刺史,修筑白堤,浚治六井,民赖其汲。宋仁宗时,因年久失修,湖水逐渐干涸,湖面长满了葑草。苏轼通判杭州时,葑草盖塞西湖十之二三。及再知杭州时,竟盖塞过半,“湖田葑田积二十五万丈,而水无几”。市民普遍反映“十年以来,水葑浅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苏轼向宋哲宗上了奏章。他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目,并从西湖之水有利于民饮、灌溉、航运、酿酒等方面,阐述了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得到朝廷同意后,他即发动居民大力疏浚西湖。在施工过程中,苏轼又考虑到挖出的葑根、淤泥的堆放及环湖30里的交通问题,决定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两旁种植芙蓉、杨柳,最终成为一条“横绝天汉”的湖上通道。为了日后能经常及时地对西湖进行疏浚,苏轼还建立了“开湖司”,负责西湖的整治与疏浚。同时雇人在湖中种植菱藕,用收入作为岁修费用。还订立禁约,建了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的湖面不许占湖为田等。而今苏堤、三潭映月等景观与西湖一起成为一笔留给后世人们的不可估量的物质和人文财富。作为今天的设计者,完全可以从这些古代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对水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既满足水的使用功能,又增加水的人文价值。

5结语

人类从洪荒时代便已认识到水是我们生存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之一。古希腊哲人就曾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物质构成,而中国的五行学说也表现出类似的看法,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便由此而肇端,可见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还有其更深刻的意义。古往今来,有多少哲人在水边沉思,又有多少诗人因水起兴,多少乐者伴水而歌,又有多少画者纵情山水。我们的文化中到底含有多少水的成分呢?试想有一天,我们记忆中关于水的这些成分突然消失了,我们会不会怅然而有所失呢?当世界进入21世纪,进入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时,在我们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有理由且应当充分重视水的价值并慎重地对待它。

参考文献:

[1] 梅惠,李兆华,李长安,江炎生.武汉市水环境保护的水文化建设思考,长江科学院院报.第24卷第6期12月.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学出版社.月第1版.

[3](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月第1版.

[4] 李砚阁,雷志栋等编著.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8月第1版.

篇7:对水的诗意表现和文化沉思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水意象;以水致思;追寻心源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110-04

林清玄是当今台湾极负盛名的作家,其散文创作在海峡两岸有着广泛的影响。林清玄是天生乐水而又善于写水的,其散文创作将艺术视点、美学视角和文化视界相融合,对承体进行了丰富的诗意表现、睿智的美学观悟和深切的文化沉思,别有会心而别具特色。

一、水之意象——对水的多彩的诗意表现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离开的重要物质。地球表面有70%是由水构成的,世界生物各组织元素中水也是占最高比例,甚至连人自身肉体也含有65%的水分。当今世界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渐趋变暖,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城市缺水)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自古以来,水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和认识对象,人们对水的本性、特质和功能有着深入的观照认识,对水性、水态-水势、水能、水色、水质、水脉、水趣有着多样化的审美体悟。中西方关于水的神话、传说、典故、故事极为丰富,还产生了深远的水神崇拜;自古及今各种体式的文学作品。不断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意象承话语,如大浪淘沙、风生水起、似水流年、落花流水、水月镜花、巫山云雨、月迷津渡、扁舟不系、易水送别、银河双星、春江花月夜、独钓寒江雪,等等。这样,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传统。林清玄正是在浸润于这种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水加以独特的诗意表现的。在林清玄的笔下,涉及到池水,溪水,湖水、河水、海水,春水和秋水、静水和滔水,缓流和急流;描写了水的清与浊、寒与暖、分与合、有声与无声;状写了水涌潮涨、惊涛激浪、冲波回澜、飞瀑鸣泉等,以及水的异体奇变(如云、雾、,雨、冰、雪等)生动展现了水的千姿百态和生机活力。这种诗意化表现并将写景与抒情、观照与观悟相融合。作家对溪水情有独钟,多次赞美其清明澄澈、潺湲无尽、动曲有声、韵致无限,具有人格化的象征。林清玄笔下那些纷繁水意象的审美创造是建立于对水的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在《如水》中,他引述了日本国大将军黑田孝高所写的“水五则”。肯定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以求皮物调适,水避障而冲激力量倍增以示能量巨大,水以清涤浊、化浊扬清以示尚清能容,水之液化、气化(蒸发为云、雾)、固化(冷凝成冰、雪)三态通变而唯变所适。林清玄实际上是以此进一步深入思考。赞许水为智慧、力量和品格的象征。

林清玄非常注重水与人、水性与人性、水韵与女韵的关系。水与女人密切相关,水成为女性盼鲜活的象征。《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天然“清爽”而清纯。汉语成语有“柔情似水”(或“似水柔情”)、“秋波暗转”、“双瞳剪水”、“娇花照水”等,都是水与女性互喻,都具有阴柔美和清灵美。元杂剧《西厢记》中佛殿相遇时莺莺之“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神魂颠倒和刻骨铭心。水韵与女韵一体化,少女的水灵清纯、妩媚动人,宥如水之清灵秀美的殊胜气韵。水成为情爱的喻体和乐章,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元稹《离思》),则是以水为喻歌颂坚贞不渝的圣洁爱情。在水神崇拜中,中国的洛水女神(宓妃)、汉水女神(“玉女”)、湘水女神(湘君)等,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泽神女”(Naiades)和“海中神女”(Nereides),作为性感和美感女神,更是使有产生梦幻式的无限遐思。在文学创作传统中,“女人如水”、“如水女人”成为一种潜隐的“集体元意识”,而水中女神则成为一种创作“原型”和情爱审美符号。在书林清玄的散文中,有对青年女性的描写。重在突出其内在品格美和原乡文化特色美。他笔下的美女大都是没有受封现代文明熏染的原乡农家少女。他在《金色印象·乡音》中说:“我经常去一家小咖啡馆听一位山地少女弹琴唱歌,她有着黑而亮的眼睛,棕色健康的皮肤,长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我爱听她的歌,因为不论她唱什么,总有着浓重的山地乡音,给人大地澎湃的感觉。”这位山地少女的歌唱和健美,鲜明地表现出生命的本真之态和形象的本色之美,具有泥土芬芳气息和大地沉厚力量。林清玄在《粱妹》中,对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乡下姑娘肖像着墨极少,着重写其会做别具风味的家乡特色菜,据有来自原乡的快乐和鲜明个性。这两位少女的气韵像水的那样,显示出生命的本真之美,其美感风神充盈着丰厚朴实的原乡况味,正契合作家潜隐的乡土文化情结和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美女出浴”是水与女性同美的经典话语。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了杨贵妃天生丽质而被赐浴华清池,大肆渲染“贵妃出浴”的美感范式和无穷魅力。贵妃出浴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成为女性美观照的一个标本。林清玄在《法圆师妹》中,写了从惊艳美女出浴到爱而不得所爱的遗憾。故事讲炮兵班长问即将退伍士兵在部队里最感愉快之事是什么时,回答是偷看尼姑洗澡,即欣赏美人出浴的性感和美感,若从诗性文化角度来看,则是芙蓉出水的清灵和清美。这个问题引起一连串的心灵震撼。而炮兵班长原暗恋尼姑庵的法圆师妹,但因军队纪律约束而只好把深深情爱埋在心底。多年后他在一家咖啡馆偶遇法圆师妹,原来法圆师妹采取极端手段反抗佛门“戒律”,怀孕弃婴而沦落风尘。故事展示了从人性压抑到情爱遗恨、从情爱遗恨到心灵抚慰的转换过程。涉及到人性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律令的悖反关系,即文化视域中情感与理性的矛盾性关系。林清玄在《温一壶月光下酒·逃情》中说:“情不可逃,也不可求”。抽刀断水水更流,逃情之后更挚情;情爱可遇不可求,强求则适得其反。这句话启示说,人的情爱要注意克服逃情与强求两种偏向,尊重情爱本体也就是尊重情爱主体,对情爱与理性的关系要适度把握。林清玄的散文中多次在类似纯意象描摹中去追索一种女性美的情愫。在很多情形下,作家都以“你”作为倾诉对象,这个“你”显然包含有温柔多情的女性,从而使个体情感跨越了情爱的范围,成为一种月迷津渡式原乡怀恩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文化与乡土文化是融合一体的。林清玄对水的深情体认,还表现于乡关之思和乡土文化之恋。他的散文创作若按类型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乡土散文、唯美散文和禅思散文。其乡土散文创作充溢着深厚的乡愁、乡心和乡关之思,这种特殊的思绪又是由水之关联物为中介引发出来。林清玄出身于乡下贫苦家庭,童年时代就体会到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其忧患意识与对农家生活的感悟融为一体,其悲悯情怀又与乡土文化意念融为一体,并成为其乡土散文的创作基调和精神特色。林清玄的根深蒂固的愿乡情结和乡土

文化意识,以及其乡土散文(如《飞人芒花》、《箩筐》、《红心番薯》、《西瓜偎大边》等)的生活气息和原乡况味,大多通过水的关联物和“水意识”折射出来的。他把握了两个介体和折射点,一是人如童稚嬉瘩、母亲之爱、农女之美,一是物如农产品(象红心番薯、绿色西瓜等),通过乡间的人与物的描写而折射出来,并寄托了无限的水乡家园之思虑和大地深厚的情怀。

二、以水致思——对水的深刻的理性观悟

水不仅是人们的审美表现对象,也是人们的理性认知对象。先贤大哲对于永体、水性、水能、水态有着深人而丰富的认识。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孟子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寓娄下》)孙子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水因地而制流”。(《孙子兵法·虚实篇》)苏轼说:“随物赋形,尽水之变。”(《书蒲永升画后》)这些都富于智慧之思。

中国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并且说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品性(见《荀子·宥坐》)。苏轼说:“如水镜以一含万”(《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叙》)。宋代郭熙说:“水,活物也”(《林泉高致·山水训》)。另有许多隽语、成语、俗谚,如君子如水。鉴于止水,以水济水,真水无香,水到渠成,左右逢源,万水朝东,河清海晏;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盂方水方,盂圆水圆;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钱难买西流水,“门前流水尚能西”,等等。这些都富于哲理之悟。若从水性来看,“水性故自清”(苏轼《廉泉》),本性为澄清,清净明澈,清微深奥。从水态来看,水因地而制流,因物而赋形,盈科而后进,随深浅而有值。遇方圆而就形。水作为动态活体,无常形常势。有无穷变态。周流而不滞,冲激而不争,迕物而无伤。自在而无碍。水流通而灵动,流变而生慧,流涌而生趣,以自全其能。

林清玄着眼于对水的理性观照的深层开掘,重视水性与人性、水境与心境的同构对应关系。并从常见的君子以水比德、美人以水增美引人到孩童以水添乐、人与水和谐相融的境界。在他的散文中,水性与童性、水心与童心、水趣与童趣的和谐关系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林清玄童年对水有着天然的挚爱和依恋,在与水的亲和、乐和中成长的。在《英雄系马,壮士磨剑》中,林清玄说:自己童年时期对水有特别的依恋。“夏天,天总是喜欢下雨,而我总是不爱撑伞,任身子淋得湿淋淋,也不喜欢擦拭,也许我独爱那种凉凉的体贴;也许,我是让它淋着心里的枯涩吧!”林清玄生于水乡,艰辛困苦的童年和忧患的心理,使他对于水有一种亲切感和亲和感,乐水、弄水而“玩成一朵朵水花”,水荡起深藏的童趣与顽劣,童稚戏水其乐融融,童趣与水趣融为一体,童心(赤子之心)与水心(自由心性)同构对应。水淡化了少年的忧愁,滋润着童心的“枯涩”,激起了对自然的热爱。并能从水中汲取无限的力量,在水的徜徉中快乐成长,在水的亲和中拥抱世界。林清玄曾说过,潺潺的溪流,“沉默的细雨”,能引发其“飘然的诗思”,激发起他的李白式的豪情壮志。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风华正茂志向高远,,中流击水而心潮逐浪,有着“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英雄豪气。

林清玄还把水性与母性联系起来,由水的宽厚容物、滋润万物丽寓示母爱的伟大。他深情地追忆:“妈妈是最怕下雨了,她爱叮咛我撑伞,我瞒着她将伞置在家里,跑到溪畔去玩水,看一条水涨成一片水,我们舞成许多水花。回家又喜欢撒谎,说是忘了带,说是出来时刚好没有下雨,甚至抱怨那把纸伞已经那么破旧了,因此屁股上常是一片红云。每下雨被淋到,就想到那把破旧的油纸伞,在没有人通着撑伞时,才深切觉得妈妈的爱。”(《英雄系马,壮士磨剑》)

稚子移情于水冒雨戏水而陶然自乐,而母亲则反复叮咛撑伞避雨,高天厚地的母爱和怜子的拳拳之心,经过作家的细心点染,湿漉漉的爱心亲情跃然纸上。水与母亲都是生命的母体,母爱像水泽惠人类一样,深沉绵远而无涯际。林清富还在《浴着光辉的母亲》、《飞入芒花》、《台北闹饥荒》等文中,赞颂了这种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对水有一种天然之爱,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说:自己童年亲水泡水而与辰河无从分开,沉迷于那横海扬帆的远梦。自己的成长和文学创作得力于河水之助,水成就了自己的童年也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创作。而林清玄对水与童心、水与母爱的深切描写,把童年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水的亲和感、乐和感表现出来,把母亲慈爱如大海浩瀚展示出来,从深层次上说,则揭示了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和谐融合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包含有对人性本真和生命母体的充分肯定。

林清玄对水的动曲、清灵、智慧别有会心的体认。他在《飞越沙漠的河》中讲述道:“河流流入沙漠即将干涸,但一朵云飘过,告诉河流。你可以升华为水气,飞越沙漠。沙漠中的河腾空而起,飞越千山万水,最后又变成雨滴融人大河,汇进大海。”这里寓示了水的智慧和超越品格。从水性、水能来看,水善变而为三态。即液态、气态和固态。水通过气化而超越时空,其灵动生慧变而升腾,这种寓言贴切传神而不无理据,使人的心智得到提升。林清玄通晓中国水文化传统,对其中有关的水意象承意识信手拈来而别有新解。他在《生平一瓣香》中,熟练引用宋代陈与义的名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之“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美好意境,并感慨说:“这时节,我们要把握的便不再是花与月,而是水与镜。只要保持清澄明净的水镜之心,我们还会再有新开的花和初升的月亮。”陈与义的这首词分为上下片《林清玄未全引》,其以疏宕的笔致和以乐景衬悲思手法,淋漓致尽地表达了沉重的沧桑之感,而林清玄尉将“花与月”之境转换为“水与镜”之境,也就是从清丽水境转换到清明的心境。突出强调“保持清澄明净的水镜之心”,这就把握了水文化的精髓所在。“水镜之心”涉及水心与人心、水境与心境的关系,强调以水鉴照、清水鉴人。水之本性澄清纤尘不染,一任其心而横鉴自如。而人心应鉴于清水,经过水的洗礼,洗涤心灵污垢,摆脱世间尘累,保持清净澄明的心境,一尘不染,一无牵挂,胸无所滞,自适自得,最终升华为自由自得、自在无碍、无往不适的精神人格境界;丽水境与心境相融合的境界又是人水为一、清灵空明、恬淡闲适的美学境界。

三、追寻心源——对水的深邃的文化沉思

禅宗文化与水文化密切相关,禅学中以水喻禅、以水道禅而形成禅学水观。在林清玄的禅思散文中。主要涉及禅学水观中的“水清”论、“水月”论和“心水”论。他将现代人生存状态中的无常感、挫折感和空漠感化为水一样的或散或聚的样式,他呼吁现代人的自然人性的回归,强调心灵的自在性、自由性和自适性。他在

《在云上·贼光消失的时候》中写道:“水有许许多多的源头,水的本质只有一种。千江有水都映着月亮。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这里既讲水自性清净澄明本质不变,又讲水镜以一含万而万缘归一。林清玄很欣赏《华严经》中的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其喻指菩萨之心象清凉之月常游于无边无际空中。他还引用道元禅师的开悟偈“空阏透天,鸟飞如鸟;水清澈地,鱼行似鱼”,体认到自心如鸟、鱼一样自由和自在。林清玄在其《吾心似秋月》中说;佛教的经典和禅师构体悟。常把心的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其微妙之意在于能包容生活,“包含的心不是柔软如心水,从容的生活不是溥明如镜吗?”“水可以用任何状态存在于世界。不管它装在任何容器,都会与容器处于和谐统一。”这里强调指出。水随物赋形随圆就方,盈科充溢而无争。动曲变化而无滞,成蓄通流而无缚,一任通达而无碍,不择容境不滞于物,水性不二包容一切。而人心应如水心那样,保持自性清净澄明,能随缘应物而又纤尘不染无牵无挂,无缚无滞无系无碍,以达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和乐融合的境界。在林清玄看来,吾心似秋月,皎洁而澄明;吾心如静水,清灵而空明,能包容涵摄一切。人心与水心相同一,心境与水境相融合,爱为自由境界。亦为人生理想境界和精神人格象征,此为其深意所在。

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脐带,是人类文明的河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头。在中国水文化传统中,对水的认识有三个支点,即源流论、清浊论、水镜论。其中源流论强调水之本原意识。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西方古希腊时期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Th8le8)提出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两位先哲都视水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这种朴素的水本原观显示了人类理性的光辉。中国水文化传统中已有“源远流长”、“追根溯源”、“饮水思源”、“开源节流”等经典话语。宋代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其诗意哲理相融合而为人所乐道。水之源源不绝、滔滔不尽体现源之有本。水是生命的源头也寓示为文化的母体。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以水论道致以心观,突出地表现出追根溯源的文化母体的回归意识。

古人讲观水有术,即观其源、观其流、观其澜。林清玄认为,对水之观悟,要从目观进向心观,由心观追寻心源。他在《真正的爱》中说:“只要心中有山有水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在心中,而不是在眼里。”因而强调水观就须心观,并进而追寻“心河”之源。他注重于从文化视界观源溯源,努力寻找精神生活源头和文化母体的归依。他在言及自己文学创作过程时曾说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这就昭示了外向诗意化表现和内向哲理化沉思相统一的创作取向,而其向内探索就包含着向心灵世界探寻,也就是他反复致意的要通过“生活的体验”寻找“心灵的故乡”、探索“精神的家园”。他具体而微地描述说:“近来读书,经常十分敏感。竟会不自觉就呆着,过后一想,当时眼里一定是迷茫一片,看不清自己的河源,也不知道自己的前路,那份感觉一直走入内里走人中间,等我回顾它立刻就泛滥了,就是不回顾,也知道它细细地流过我的内里我的中间,洗涤得一片清澈。”(《英雄系马,壮士磨剑》)“我应该感谢的,却在说不出感谢的当时,一条河静静流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的生命我的历史我的不朽信仰。歌在河里诗在河里希望也在河里。”(《暖暖的歌》)

在这里,林清玄讲了心源开悟的体会。他在读书中思绪万千而陷入迷茫,看不清自己心的河源。而一经恍然开悟则蓦然心河“泛滥”,身心尽洗而清澈空明。这个心河流淌于心田血液,与自我生命同体,成为生命之源和“希望”之光;这个心河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促使他用诗情画意描绘“灿烂”的美好薪天。这样,心河成为精神生活源泉,有了心源则精神境界有天壤之别。获得了生命的滋润和心灵的慰藉。心河之源的滋润好像清悠的晨钟将“真我”从忧郁中唤醒,也好像灿烂的阳光将自己照耀发光。这种生命的涅槃、心灵的升华是带有林清玄式的个人独特色彩。

在中国水文化流脉中,水之源头意识非常深厚悠长。惟有源头活水江河才不会停流干涸,惟因有本有源文化才会有强韧的生命力;并且,水与归家关系意识也深厚悠长。人在旅途犹如浮萍飘水,无根无柢的飘泊,孤独无依的流浪,使人倦游而归心似箭,回归家园的渴望成为总在追求的梦幻。而且心灵飘泊尤甚于身体飘零。疲惫的心灵需要活水来抚慰,迷惘的心灵需要清水来洗涤。万水朝宗指向东方流向永恒,寻找心灵的家园也是坚毅执著追求不止。这种心河溯源意识,是从生命母体的回归进一步提升到文化母体的归依,即寻找从人的心灵源泉到那深沉的文化本源。林清玄在《生命的龙卷风》中说:“唯一使心灵清明的方法,是不断回归自己心灵的上游,寻找心河的发源,才能够免除流言的污秽与干扰。走到一个充满能量的生命的上游。”这个心灵源泉也即是文化本源。他还在《黄昏菩提》中强调说:“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冷漠、混乱、肮脏,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源”。这种文化母体的回归意识,使林清玄注重揄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并力求以它来矫正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疗救现代人的被物化和异化之弊。

在林清玄散文创作中,不仅以承论道,而且因水造艺,其水心、水境与文心、艺境相交融。中国传统水文化意识不仅灌注于其主体的精神气质,而且灌注于其个体的艺术生命。林清玄认为,应自然为文而不刻意经营,“只是让心里的感动如泉水般喷涌出来”(《清凉菩提自序》)。在其散文中,描写景物细腻传神,抒发情感深挚绵长,阐发哲理则意味隽永,三者交融而温静澄明。其语言清丽闲雅,笔致自然流畅,善于运用联想、象征、直觉等手法。于细微之处有所感悟和发现,表现出一种清悠淡泊的审美心胸和宁静清明的艺术境界。如他对月亮的描写就别具眼光别有韵致。其《月到天心》说,乡下的月光,不像太阳的投影那样是从外面进来,而宛如从草树花丛之内微微渗出;如夜深有雾、清气弥漫,群飞的萤火虫仿佛是月光掉落的精灵。这种描写新颖别致而富于启示意义。白天太阳光比较明亮强烈,草树花丛皆有投影,明暗相对分明,而乡下月夜中,夜色笼罩月光如泻,阴阴草树花丛与溶溶月光共同构成朦胧夜景,在此氤氲氛周中,自然好像月光在草树花丛中由内向外,微微渗出。而在蔼蔼夜雾中,萤火虫飞动的光点突现暗中之亮和静中之动,好像是月华精灵的显现,浸透着一股清气和灵气。总之,其关于中国水文化的致思影响到他的精神人格和美学取向,影响到他的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即是清高清雅的精神人格、清妙清美的美学取向、清灵冲淡的艺术风格和清隽清淳的创作特色,轻拂着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篇8:水的感悟

昨天,我们上了一篇课文,题目是《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中说道,本来水是可以再生,但由于人们滥用化学物品,不但是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回到家,我在电脑上看到了一张图片,原来啊,我们的国家还不是最缺水的,最严重缺水的国家是日本,虽然加拿大的水源很充足,但他们非常的节约。

这就像爸爸说的:水是居于下位的,这与争强好胜如一味追求名利的人大相径庭。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那是因为大海才是它的所在地,也是旷目的地和坟墓。流水并非无情物,这是属于生命水的一生中只追求一个目标平静。水无处不在,息息向生,也不时不有。水向来以柔软着称,但它却无坚不摧,老子有言道:柔软能胜刚强,就是这个道理最经典就是穿石,一滴小水滴,累年积月敲打坚硬的石头竟能水滴石穿,这柔情中蕴藏着倔和坚定的力量。生命是水给的水中包有天地的道心,这就是水的领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怀!

篇9:水的感悟300字作文

昨天,我们上了一篇课文,题目是《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中说道,本来水是可以再生,但由于人们滥用化学物品,不但是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回到家,我在电脑上看到了一张图片,原来啊,我们的国家还不是最缺水的,最严重缺水的国家是日本,虽然加拿大的水源很充足,但他们非常的节约。

这就像爸爸说的`:水是居于下位的,这与争强好胜如一味追求名利的人大相径庭。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那是因为大海才是它的所在地,也是旷目的地和坟墓。流水并非无情物,这是属于生命——水的一生中只追求一个目标“平静”。

水无处不在,息息向生,也不时不有。水向来以柔软着称,但它却无坚不摧,老子有言道:“柔软能胜刚强”,就是这个道理最经典就是穿石,一滴小水滴,累年积月敲打坚硬的石头竟能“水滴石穿”,这柔情中蕴藏着倔和坚定的力量。

篇10:对水的感悟

堤北学校 李军

我今天在耿庄小学听了赵玉品老师执教的《水的多少》一课。此前,我也听过不少老师上过这节课。赵老师的授课风格与课堂效果是与众不同的。现就这节课我的一些体会与感受做一下阐述:

亮点一: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与其他的实验课一样,赵老师采取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提出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汇报结果”的流程。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有序,层次分明。学生们能层层深入,合作探究,逐步达到共识。

亮点二: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实验环节,一个是比较1、2号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另一个是用量筒实际测水的多少。两个实验的过渡自然,并且在两个实验中赵教师都在开始提出了具体的实验要求。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能共同参与进实验中去,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时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发现、感悟、创新。

建议:这节课中不乏亮点,但也有一些遗憾存在。我认为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两个瓶子的水那个多?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因为这时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契机。如果教师能引导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在学生比较两瓶水多少的方法上,教师更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想出更多不同的方法,从而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最后,教师在让学生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教师可以演示一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在做实验室会更准确。

篇11:对水的感悟

作为乐水的智者,苏轼不但为文似水,还擅长表现水。

“赤壁三咏”指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两篇散文和一首词,即《赤壁赋》(以后简称《前》)、《后赤壁赋》(以后简称《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后简称《怀古》)。这三篇传世名作皆以“水”为表现对象,它不仅变态无穷,清秀雄奇,而且蕴涵作者鲜活生动的生命智慧以及对宇宙人生之理的感悟。

在苏轼的笔下,水形成了丰富多彩、个性张扬的诗意特征,具有很深的审美价值。

一、 水之“清”

有人说,“水性故自清”,“清”是水的基本特征。苏轼以“清”状水,表现其清丽纯净、明澈泓澄的特点。

《前》尤为特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里所展示的,便是一幅水月交融、江天一色的画面,营造了清空邈远、明净纯美的境界。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快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意境,而那种海市蜃楼、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为后文抒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用“空明”、“流光”形容赤壁之水,“空明”状其态,“流光”绘其泽,水态之澄明澹净、波光之盈盈灵动被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来。江水之“渺渺”照彻心怀之深沉,从而引起他对思慕对象的渴望。

再如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一千顷,都净尽,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也突显了江水的纯净澄澈。

苏轼为文、做人推崇清真、清新、清丽、清简的审美趣味,于“清”独好;他每以“清”摹水,正是其趣味人格的表现。

二、 水之“柔”

“柔”亦可看作水之基本特征。开篇提到的“随物赋形”即是如此。老子有“上善若水”,苏轼有“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皆为对水“柔”性的描绘。

《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与《后》自叙登山探险之后“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都是对水之“柔”的诗意表现,也是他得祸后与水推移、随遇而安的思想嬗变的写照。苏轼黄州待罪,脱胎换骨:对眼前身负之累,不存于胸;对未来之忧,不作预虑;于废放之祸,则居道观以养练。正因如此,他才能于忧患困窘之中,化悲为乐,超然澹定,求道访仙,出入佛老。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水无穷无尽,不消不长,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珍惜拥有,及时行乐。

苏轼通过涵泳、体察与觉解,了知水的沉浮之理,穷究水的各种变态并皆能有以应之,最后达到了与水俱冥而忘其为水之境,从而性命自得,心闲体舒,“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君子如水,因物赋形”,意在以水为君子之德,强调君子应该像水一样,随物婉转,顺物而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对尘世、人生有着极深的感悟。无论是玉堂春风、华屋玉食还是白首投荒、庇身茅舍,都能超然淡泊,出处裕如,随遇而安。

三、 水之“奇”

由于志趣脱俗,胸有奇气,除了“清”与“柔”外,苏轼写水,还以“奇”为尚:或奇幻,或奇神,或奇雄,出人意料,想落天外。

苏轼尤擅再现水苍茫奔涌、浩瀚丰沛的雄阔气势,展示水雄奇的一面。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怀古》),犹见江涛海浪银滔翻滚、莽莽荡荡之势。作者豪迈奔放,热情讴歌,江山如画,英雄折腰,遥想公瑾丰功伟业。与己华发早生相衬,从而生发壮志未酬之叹。

苏轼笔下水之“奇”,还表现在“活”的韵味上。

苏轼曾说过:“流水有令姿。”不论是回环、肥腻、喷薄、激射,还是秀媚、光辉,皆为活水情状。《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请看,兔走、隼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锐箭脱手,电光飞掣,露珠翻荷,七喻穷形尽相,惟妙惟肖,表现洪水纵逸舒卷时转瞬即逝、目不暇接的各种变态,可谓酣畅淋漓,奇幻之至。

四、 水之趣

苏轼笔下的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趣”。

苏轼受“流水不腐,用器不蛊”的启示,善于通过对水的观悟,获得关于自然、人生与社会的独特体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以水喻人,移情于水,赋予水亲切近人的品格和灵动活泼的性情,故而读来趣味盎然、哲理横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浪淘沙,涤荡风流。“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这种英雄不在的历史虚无感,引起下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万般感慨。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后》)也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丽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人生感慨。

这样看来,对苏轼来说,水是他创作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他精神人格的象征,水即是人,人化为水,人水合一;对我们而言,水则是一面镜子,“水镜以一含万”,我们要以水为镜,透过“水镜”方能认识、理解和参悟苏轼。

上一篇:小学数学试题下一篇:地产营销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