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2024-04-17

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精选12篇)

篇1: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为认真组织实施好我校2013年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活动,结合我校数学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组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校”,向 “教研”要方法,向“课堂”要效率的指导方针,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化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以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内容的系列教科研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化我校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学校教研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教师教学中实际问题,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与时间

活动主题:解读新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成长。活动时间:2013年11月4日至2013年11月30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读书活动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读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对于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能够使教师的教育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能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因此,本次“教科研活动月”实施读一本好书活动,活动结束后,开展读书心得体会评比活动。内容选取如下:

(1)教育局推荐阅读书目:《新课程标准》、《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著、《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让学生爱上课堂》邓涛主编。

(2)本校推荐书目:《魏书生谈课堂》《我的教育信条》﹑《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时间管理与学习能力提升》。

(3)教师自定书目:围绕“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构建高效课堂”的书籍。

(4)要求每位教师写一篇读书心得。

2、开展解读新课标活动

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深入教学改革,实施教育理念的依据和根本。从去年开始,我校已经开展了新课标研读活动,外请专家到我校进行解读新课标专题讲座,在学校进行了对应的“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本次教科研活动月,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标,解读新课标,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对照课标搞教研和科研,按照课标建议开展课堂教学,在讲课和说课能灵活运用课标。

在教科研活动月期间,要求组内将通过“自学”、“分组研讨交流”和“集中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课标的研读。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学课标、说教材活动,使广大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得到进一步提升和转变。

3、开展“我的模式我的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在教研组活动的基础上每组推选出两名教师,进行全校的“我的模式我的课”高效教学模式公开活动,给老师们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4、开展名师教学观摩和专家讲座活动

活动期间,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开展名师、骨干教师交流和讲座活动。发挥学校名师骨干教师的能量,进行“骨干教师课堂观摩”和“名师论坛”活动。

5.开展一项“小课题”研究

在活动期间,做到组组有课题,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总结反思形成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反思,并提炼成课题进行研究。

主要分为两部分:

1、对去年所立项的校级课题进行全面结题。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进行交流评选与推广。

2、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提炼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学校将成立小课题,指导小组组长:段向君,成员:吴秋月、何艳芳、熊彩丽、李自玉、王跃武。各备课组由组长负责认真组织课题的立项、实施、总结及推广。指导小组负责对小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推进。力争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解决一项实际问题,提升一次能力。

6、培养青年教师成长

利用教科研活动月的时机,建立优良的教科研环境,开展青年教师学习汇报课活动,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使青年教师通过研课、磨课、上课、议课、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青年教师打造成长的平台。

7.加强指导与培训

(1)学校将加强教师教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普及与培训,帮助教师梳理主要科研理论与应用策略。

(2)积极创造条件,激励教师开展教科研。通过自学和辅导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普及科研知识,培训科研能力,要制定监督、考核措施。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教科研活动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王洪芳副组长:秦静丽

成员:高锦霞段向君马兴峰

吴秋月何艳芳熊彩丽

2.加强教科室建设,完善教科研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评估和考核。

3.成立学科、课题等相关的研究团队,将有共同研究兴趣和方向的教师组织起来,搭建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共同提升。

五、活动要求

“教科研活动月”活动要围绕上述“活动内容”结合实际开展,活动领导小组、教研组、年级组及每位教师要高度重视,讲求实效,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每位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篇2: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区教研工作计划为准则,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在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片区各校的潜力和资源,立足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展示交流为主要形式,以“构建高效课堂,重建课堂教学模式”课题,以片区网络教研为辅助手段,增进校际合作,实现片区校际间的优势互补,为教师发展提供丰富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创造机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二、工作目标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片区教研为主阵地,以调动片区内全体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为前提,以构建全员参与、合作互动、展现个性的教研平台为出发点,以解决片区的教学问题为基本任务,最终实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研活动效益,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1.网络教研

①发贴、跟贴教研

继续以建东论坛为教研平台,开展两种形式的教研网络交流。一种形式是以录像课为主要交流教研载体,在规定时间段内,各校相关学科教师自主

安排时间,观摩教学录像课,并对该课进行发贴评议,写出观后感;另一种形式是由各组负责人确定研究主题,其它教师以回贴或跟贴的形式参与交流。本学期至少进行两次发贴、跟贴教研。

要求每次网络教研活动参与教师要遵守时间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发贴或跟贴至少有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内容。

②集体备课教研。

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建东网络平台,开展片区教师间的集体备课,这是片区教师间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本学期要求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按照教学计划,跟据教材内容的划分提前确定主备教师。要求主备教师就所指定的教学内容全面分析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学方案。集体备课要本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改思想,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在教学方案中。同时,不担当主备课的教师也要独自钻研教材,针对所教班级的学情认真编写出“预案”,并制作成电子文稿,按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发到网上,以供主备教师汲取归纳。最后主备教师把大家的“预案”内容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备课中,最后形成一份最佳的教学方案,并制成电子文稿,按教学进度提前两天发到网上,以供全年级学科组成员参考使用。

2.教学计划与复习计划。

各学科年级负责人要在学期初第一周制定出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并及时上传于建东教研网络平台,各校教师下载并在计划中加入本班学情分析,附于教案前;期末提前一个月要制定出复习计划,并上传于网络平台,以供片区教师复习参考。

3.观课议课。

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将以“构建高效

课堂,重建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研究,以“研模”、“展模”、“赛模”方式进行观课议课活动。

①研模: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在全校铺开讲课堂教学模式课,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教研组长带头,组里全员参与,重点研究本校的教学模式,课后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议课,要有专人记录,记录要详细。活动结果将推出参加片区展模、赛模的人选。展模的教师人选要具备教研组长、教学能手、名师的资格;赛模的教师人选要重点放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②展模:各校推出的最佳模式课,按片区学科大教研组分期组织,全片区的教师全员分期听课,目的在于引导老师们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切身感受符合课改精神的新教法和新学法,思考自己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要学会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填写好评价表。每次活动上课2—3节,请各校及时做好上课教师的申报工作,并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努力使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活动结果将评出等次给予奖励。

③赛模: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练武的平台,在优秀模式展示课的基础上,本次“赛模课”主要以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目的是锻炼他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赛模课”要以片区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观课议课的形式进行。每次活动两名教师讲课,活动要做到“五个有”:有准备、有观点、有交锋、有启发、有研讨;发言者做到“五个一”:引用一条理论、表述一个观点、描述一个事实、罗列一组数据、介绍一条相关研究信息(最好有发言提纲)。各校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要承担主发言人,引导教研话题向研究主题发展。活动动结果将评出优质课给予奖励。

四、活动管理措施:

⒈建立制度。建立并执行的管理制度有:

①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制度。

周二下午1—3年级语文教师教研(负责人王洁);周四下午4—6年级语文教师教研(负责人郭燕);周三下午1—6年级数学教师教研(负责人张慧丽);周三上午全体英语教师教研(负责人秦燕);周二上午全体科学教师教研(负责人王鹏);周二上午全体品德与社会教师教研(负责人王秀梅);周三上午全体音乐教师教研(负责人秦寅政);周四上午全体体育教师教研(负责人高晓斌);周五上午全体美术教师教研(负责人郭子瑞);周五上午全体计算计教师教研(负责人王振祥)。活动形式校本教研和片区教研相结合,各校要跟据片区教研活动安排内容,安排组织好校本教研活动。

②教师签到制度。

由各个学科负责人制定活动签到簿,要求参加活动的老师每次按时签到。③教研活动记录制度。

各学科负责人要提前准备好活动记录本,每次活动要有专人记录。④教研活动落实制度。

各学科负责人要每月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小结,收集整理教研活动资料,查阅网上发贴、跟贴情况,总结教师参加活动考勤情况、发言情况,作为期末表彰教师的依据。

⑤期末总结表彰制度。学期末了,各学科负责人跟据平时教师参加片区教研活动的情况予以量化考核,选出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

⒉加强考核

①教师按要求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按教研课时记入工作量。此外学科负责人每次活动加记1课时。以上课时记入各校绩效工资考核中。

②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研究课为片区公开课,将记入年终职称考

核量化之中。

③教师发贴、跟贴情况,各校要认真统计,跟据数量与质量,在年终职称考核量化中要适当给予加分。

五、片区教研活动安排

⒈各项活动计划、总结的制定

①2月份片区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制定教学计划。

②2月份片区引领学校制定片区教研计划。

③3月初各校教研室制定校本教研活动安排。

④3月初各学科负责人制定片区学科教研活动按排。

⑤6月初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⑥6月底各学科负责人总结量化教师参加片区教研活动情况。

⒉网络教研活动安排

①发贴、跟贴教研活动:每月初各学科负责人将录相课或教研主题发到网上,老师们看后发贴、跟贴,月末结止。一个月一个话题,历时整学期。

②集体备课:年级学科教研组长以课本内容划分,开学初提前指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按照以上集体备课要求提前完成备课内容,历时整学期。

⒊研模课:3月份各校集中组织全体教师上教学模式课。

⒋展模课:4月份的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篇3:小学数学课后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一、活动要突出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目的是要让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纯理论教学转向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活动时,数学知识是本位,生活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具体场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

在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时,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并应用知识,故而在课后实践活动中要突出学科本位知识,紧密联系生活。以“时、分、秒”的课后实践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了钟面、时、分、秒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如下课后实践活动:1.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个钟面;2.给父母介绍钟面、时、分、秒;3.和父母玩游戏(父母说时间,由小朋友拨动时分秒针并读出时间,交换进行);4.将所制作的小时钟带到学校,比一比谁做得更好。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对钟面的认识,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二、活动要具有实践性,同时要可操作

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生活而展开的,但有的教师所提实践要求过于笼统,从而导致学生不得要领,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如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爸爸或妈妈一天的工作情况调查”“我的小伙伴的一天生活安排调查”,学生可从中自选一项调查活动进行。又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后,安排“折纸活动”“搭积木大比拼”“我的图形最漂亮”等实践活动。其次,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过程时,活动要求一定要明确。以“统计”教学后的调查活动为例,教师要求为“对班上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第二天没有几个学生完成了任务。不难发现,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只给了要调查的对象,没有明确调查内容和具体要求,学生自然不知所措。为此,教师可调整要求为:1.调查本班同学课外书阅读情况(明确对象);2.按照童话、科幻、故事、作文、其他对本班同学的喜好进行统计(明确具体内容);3.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明确具体要求)。有了这样的明确要求,学生开始开展对本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活动切实可行,颇有成效。

三、注重突出学生个性,开放设计

实践活动不同于书面练习,没有标准答案,其结果是丰富多彩的。在组织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倡开放性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形式上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

首先,要注重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所谓开放性设计是指活动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要从形式到内容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创造者。以“认识负数”课后实践活动的安排为例,活动要求为:1.寻找生活中的负数;2.说说负数的意义;3.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自己一天的零花钱收支情况。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不仅从父母、图书馆等地方找到了如海拔、收支、盈亏等使用负数的情况,还在应用负数中知道了正负数的区别,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以“认识百分数”的课后实践为例,教学后教师以班上同学喜欢的水果种类为调查对象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数据引导学生绘制统计图。学生通过调查后,有的以扇形统计图进行表示,有的以条形统计图进行表示,并标出了百分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百分数。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及时给予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后实践活动,教师也应积极参与。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教师布置了活动要求后就置之不理了,学生活动后也没有及时进行总结,结果导致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活动后的收获也不多。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教师不能直接和学生进行合作,但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完成,通过电话、短信、QQ等多种方式和学生及时沟通,了解其活动进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要注重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在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时,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收获进行归纳,另一方面则要结合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技能,在活动中发展。

篇4: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实施策略

如何有序、有效地实施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呢?笔者采用的策略有:

一、活动前的合理预设

有效地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在活动时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合理的预设。

1、精心挖掘教材内容

在预设课堂操作活动时,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预设活动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针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逻辑结构,针对教材的重难点,制定恰当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研究相关的活动策略,对活动的环节全盘考虑,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2、精心准备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的准备是操作的前提,直观、实用的活动材料是进行操作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具的选材、制作和操作过程中,一要精心选择、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定律、公式、法则等有关的、有吸引力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和所处的地域实际,来合理选材。如农村学校,学生们买不到教材中选用的学具,在操作活动中使用的小棒可以用筷子、秸秆、高梁杆代替,玉米粒、花生米、豆子等也常用于课堂操作活动中,这样的学具及经济又方便。

二、有序实施操作活动

完整的操作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有序的操作与思维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

1、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领

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如果操作的任务和步骤不明确,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们好玩的游戏,而忽略了操作的价值。在教学中,一些操作的任务或操作要求,不应该只是教师口头说一说,而应该用小黑板板书出来或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思考什么等等。明確这些要求后开始操作,学生们会按照要领、步骤有序活动,避免有些学生只把兴趣放在学具的好玩上,也避免教师怕学生听不清楚要求而重复说明,保证操作活动的有序进行。

2、让学生抓住动手操作的时机

数学课堂中的操作环节是课堂的生长点、创造点、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我们应让学生抓住动手操作的时机,营造温馨、积极、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尝试,就能让课堂操作活动生动、自然。一要避免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的弊端,操作前的方法指导很有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适当的难度,满足学生的挑战意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二要深挖操作活动的思维价值,师生共同参与构思、设计活动,适时提出操作过程中的困惑,使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训练紧密联系。

3、让学生及时展示操作活动成果

让学生展示操作成果是操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学生的操作结果向大家进行直观、清楚的展示,就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准备、选择、制作教具或指导学生准备学具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组内或独立操作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操作后将操作结果进行展示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的展示学生的操作结果,对应学生的学具教师应在教学前制作一套便于在展示台、在黑板上展示的教具,以利于学生操作成果的展示,让课堂操作活动获取最大效益。

三、操作活动的有效评价

篇5:三年级数学组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标准》,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努力方向及教科研计划:

(一)自身业务方面:

1、争取坚持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

4、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认真参与每一次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集体。

(二)个人进修方面:

1、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优秀的中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要想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就得坚持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2、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电脑现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电脑的运用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驱课堂的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信息技术课堂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创新教法,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进取

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既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因此,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

(三)互相交流方面:

1、做好读书笔记。知识在于积累,“厚积而薄发”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做好读书笔记就能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

2、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好好想想,看哪里做的不对。这样会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自己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另外,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经常做好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3、写好随笔。随时写下工作中的点滴,通过总结写下心得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留下宝贵经验。

4、做好集体备课,与同事互相交流,一学期准备一节校级“公开课”。5、做好网上教研。通过网上教研,互相交流,群策群力,让每个

人最大限度地成长,并且增长专业知识,走教师专业化之路。

篇6: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制定人:吕志龙

一、指导思想

1、让校本教研成为推动我们备课组工作再上一台阶的动力。围绕“深入课改,争创特色;抓教师发展,争出成绩;抓教学评价,提升质量”开展工作。

2、根据我们本镇各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立足课堂,充分挖掘文本,促进年级组教师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在这一新学期里,本备课组共有六人,担任着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随着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深入,每人的教育观念有了改变,教学能力在不同层次上有了提升,从而也激起了对新教材的探索热情。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我们年轻教师有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这股力量一定会促使着组里教研工作和谐、统一、有序地完成。面对新学生,新教材,我们一定努力探索、积极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将团结一致,继续发扬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扎实地做好每项教学工作。

三、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组将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努力为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首先,我们得加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精心布置作业,加强提优补差工作,始终将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核心。吃苦在先,动作敏捷,团结协作,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及时地加以研讨解决,进一步提高我们备课组的工作成效。为此,对老师提出以下要求:

1.做一个有思想、有爱心的老师,所有付出无怨无悔;

2.创造性地完成学校或备课组安排的各项教学活动任务,如公开教学等;

3.一切工作要考虑它的时效性,如教案的使用,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收效等;

4.做一个爱读书、精神富有的老师,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四、基本环节:

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与反思

(一)个人初备

1.在个人初备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态度、习惯)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每位教师必须写出备课提纲,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3.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提出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

4.每位教师应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

(二)集体研讨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主持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也可以讨论下周上课内容中、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要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要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例如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比较,以便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力求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阶段测试(练习)。提倡“统一”不是“一刀切”,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做出合理安排。

(三)修正教案

教案应避免千篇一律,否则就丧失了个性。教师在三个“统一”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知识储备、个人素养、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教案进行修正,以便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集体备课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索、感悟、体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要在学

生学习的弱点与知识的缺陷点上下功夫,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填平弱点、克服缺点,在课程目标、教学流程、学生活动上反复推敲,创造出一个个精品教案。

(四)课后反思和交流

篇7: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一、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选择。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 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问题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 或学生需要了解、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 这样, 学生容易理解并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调查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加以实践。三是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 体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数学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二、创设情境, 提供研究材料与探究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和教材的进度, 在研究材料特点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 定准研究点, 根据研究内容, 创设情境, 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材料, 使易于学生操作, 让学生放手实践。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别给每组提供三套实验材料。第一套: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第二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大于圆柱的底和高;第三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小于圆柱的底和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 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 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中,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 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或大于或小于圆柱的体积。在这一实验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既学会了选择材料、运用材料, 也学会了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 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空间, 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教师在提供实践活动材料时, 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二是提供的材料要能够全面揭示数学的本质;三是要根据不同的探究思路提供不同的材料。这样, 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主探索、发现, 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焕发主体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 教师需要激励他们, 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组织活动时,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例如, 李老师带25名同学去游乐场, 售票处规定成人票20元, 学生票15元, 团体券10元 (10人以上算团体) ,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无论是哪种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 最后获得的不仅是最佳方案, 还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既巩固了数学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感受数学的力量, 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注重过程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本身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别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活动, 要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展开, 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活动的灵魂, 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只有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 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过程生发体验, 过程激发灵感, 过程引发创新。比如, 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等活动, 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 去体验,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实践中收获。以活动促思维,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五、重视合作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 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离不开合作交流, 因而要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分享学生群体的智慧。在师生、生生, 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 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 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畅所欲言, 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 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活动总结、反思和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内展开互评, 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自己平时指导的情况, 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探索、发现, 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敬明, 《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发展》,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年12期

[2].周红俊, 《在实践中学数学》, 《新课程 (教研版) 》2011年第2期

[3].葛礼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初探》, 《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1年21期

篇8: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施途径;注意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实施途径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例如: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教师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教师提问:“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笔者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题目:○+○=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笔者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是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

只有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及主体力量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年级)时设计这样一个操作的片断:(1)让学生用手沿着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的边摸一摸,猜一猜它们的边的长短有什么特点?(2)折叠正方形的纸片,比较四条边的长短。(3)量量长方形的四个角,能发现什么?(4)折叠长方形,看看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特点。(5)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每一个操作过程中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真正使学生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比较具体地量0.1米、0.10米、0.100米。学生的活动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拿着自备的直尺讨论,并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陈述。教师的指导设计有三个问题:(1)这三个量各表示什么意思?(2)借助手中的直尺讨论比较出这三个数量的大小。(3)如果没有米尺应怎样思考?从中可知,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自主活动主体与其对应客体(教材、活动对象)的中介,这一中介的作用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

3.活动教学要与传授教学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活动教学与传授教学紧密配合,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两者功能的优势互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占有、内化这些知识,因而这些知识非常适合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教学重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建磐.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篇9: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整合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将日常教学活动和其他生活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素材, 都可以用于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 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育人为本, 让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深度, 提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本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 它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想象能力, 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往往显得枯燥和单调, 数学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往往没有被学生所领会, 综合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单调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让数学课程变得更有趣, 积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三年级认识克与千克的课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与千克的重量单位概念,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超市尝试各种不同商品上标注的重量, 并通过实际拎提的感受了解不同重量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然后在课堂上向老师进行汇报, 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些小道具帮助学生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 例如拿出一个一角的硬币, 让学生掂量, 告诉他这个质量大约就是一克, 然后让学生放到称重仪器上看看具体的质量是多少。 在向学生教授吨的认识这一课时, 吨的重量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直观感受到,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样的概念, 可以运用一些巧妙的方式。由于学生已经了解到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 可以让学生到农贸市场中, 尝试提一下10千克的粮食, 然后问学生如果一袋粮食有10千克, 那么多少袋粮食就是1吨呢? 如果一袋粮食有20千克, 那么1吨粮食又需要多少袋呢? 这样将具体的重量单位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结合, 通过对比倍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各个不同重量单位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进而调动主观能动性学习更多数学知识。

二、利用综合实践互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素养是最重要的核心目标。 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而言, 对其进行思维方式教育主要是在估算、推理、转化、对比或者统计上的思维。 使用这些数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通过问题解决其他问题,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同一种思维方式在处理不同数学问题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思维环境, 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思考和研究的氛围,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尽量脱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允许学生犯错误和失败, 也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尝试, 在尝试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在摸索中培养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学生可以在观察、理解、思考、尝试、比较、分析和总结等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核心, 从而获得想要的知识, 并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成功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体积与体积单位这节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对空间体积的概念认识更深刻, 可以为学生创造直观性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一间没有任何布置的教室中, 其内部空间看起来空荡荡的, 让学生在里面自由活动, 然后将学生带到课堂中, 学生就会感到突然间活动空间小了很多, 这时候学生就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 这样学生对空间和空间大小都有了形象化的认识, 有效减少了疑惑, 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 将学生从枯燥的公式背诵记忆中抽身出来, 培养学生形象化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于世界普遍存在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也希望在各类场合中积极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在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方式为其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独立操作机会, 在实验和探索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新技能, 在自我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他们积极创新的热情和勇气。

例如在教授圆锥体积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学用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通过制作底面积和高均相等的圆锥和圆柱体, 向容器内注入沙子, 最后发现圆锥中装满的沙子转移到圆柱中时体积只有圆柱容器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实践课堂上, 有的学生却会提出不同的意见, 认为这样的实验只能证明两个容器的内部容积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 并不能证明二者的体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这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反驳和解释, 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例如“那你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证明这个定理呢? ”有的学生想, 可以用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形容器装满水, 将圆锥体放进去, 然后测量溢出来水的体积, 有的学生想这样太复杂, 可以用有刻度的量筒, 将圆锥和圆柱体放进去, 看看增加的体积, 这样就方便多了。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之间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不断深入和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不用亲自讲解, 学生自己探讨出了结果,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3:32-34.

[2]刘光江.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6) :8-10.

[3]丁杨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报告[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2) :26-27.

[4]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 :77-80.

篇10: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精心构建“数学小乐园”,人人争当小小数学迷

1 构建乐园,让每一个学生变为数学爱好者。创建一个美丽的教室,丰富家园的内涵,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我在班级开辟了数学专栏,增添了“数学家故事”“奇思妙想”等栏目,定期更换相关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数学家的故事、策划“奇思妙想”版块中激发喜爱数学的情感。同时我还专门开设了“绿芽数学宫”,每周组织学生到此解密数学、探险数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奥秘,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2 改革课堂,让每一个学生争当数学探究者。为了发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我通过实验,不断改革课堂,构建了趣智课堂四步教学法,在课始部分创设“知识储备乐园”,让学生从中提取本课学习时所需的知识,为下面的顺利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创设“新知探究乐园”,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然后通过创设“我来展示乐园”,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通过创设“反思收获成功乐园”,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为学生下次进行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乐园的创设,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迷恋数学,争当数学研究者。

3 主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数学实践者。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数学探究的实践者,每学期我都在班级开展“数学探究月”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学生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介绍一种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完成一篇数学小论文,编写一份数学小报,设计一个数学小游戏。通过“五个一”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了数学探究的实践者。

二、牵手走进“生活大世界”,人人成为“数学小百科”

1 走进企业,当一回小工人。在学校的社区内有着很多民营企业,企业里的产品包装、道路改造、装运货物等工作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为此我与企业老板取得联系,在企业单位的统一安排下,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当一回小工人,让学生在摆、拼、画等自主探究活动中经历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帮助企业设计了包装箱,既美观实用,又节省材料,深受企业老板的赞赏。

2 走进商场,当一回营业员。商场商品营销策略包含着收集和处理信息、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统计与概率等多种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产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我经常组织学生走进附近的“文峰超市”“阳光服饰”等商场研究“市场促销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同伴的合作探究下,帮助商场共同设计出了产品促销策略,既增加了商场的销售量,又为商场了增加了利润。学生当了一回营业员,不但能体验到劳动的光荣,更能从自己设计的营销策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 走进农家,当一回小农民。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在农家种植、养殖中也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农田,帮农民计算用篱笆围最大面积的田地,测算土地面积,计算种植株数;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农家,帮助农民测算粉刷面积,铺地面积等等。正因为此,学生在与农民的亲切接触和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家中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11: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而且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小学数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教学之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加快了对数学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进而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和能力,比如,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比如,在学习“ 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类似的建筑物,让学生亲自动手衡量,对形状进行仔细观察,测量出实际的数值,再由教师带领计算,这样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增强了学生感性上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

2.趣味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比较好动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因此, 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课的教学, 学生难免会心生烦躁, 不愿意学习。 但是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 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大的转变。 比如,在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时候,完全可以买一些糖果,让学生分组进行,以糖果作为奖励,算对的就会得到对应的奖励。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学生为了得到奖励就会认真对待这次教学,如此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就产生了。

3.创新性原则

实践活动归根到底还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求新的发现,进而有所创新。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联想,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比如,在进行一些拼图游戏时,不一定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图案进行操作,也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拼图,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教材所规定的图案,但是学生会联想自己生活所接触的物体进行创新的拼图,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不少研究和实验表明,人们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会更加用心钻研和学习。 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也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感兴趣、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针对长度的测量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能够看到的物体进行测量, 比如自己的文具盒、书本、课桌等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包括测量学生的身高, 不仅对测量有了了解,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身高进行掌握,满足其好奇心。

2.搭建自主合作空间

实践性教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 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以后面临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必须要求以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安排同样的任务,让小组中的成员通力合作,以便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求调动学生思维,而且还要考虑怎么分工, 潜移默化地学习教学内容。 比如,在进行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的总结时,可以策划一场购物活动,让小组学生之间充当顾客以及卖家, 对相应的商品进行标价, 在付款或是找钱的时候就能够把计算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融合。 比如,一个学生要买一个文具盒,文具盒标价六元,该怎么付款更好呢,如果直接给十元,应该找多少钱,卖家又该怎么找钱。 这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

3.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

自主探索是指学会对教师没有提及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拓展和探索。 比如关于“ 一分钟”时间观念的体验,在教师组织了一分钟能做什么的体验之后,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一件事情单独一分钟做不完,但是几个人一起做,会是什么效果。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尝试在同一分钟内做更多的事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展,并且创设符合小学生条件的环境和实践活动。 利用好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而且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会事半功倍,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论”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篇12:建东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数学组实施计划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实施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实践的基础

我们说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是数学课程的根本,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开基本的教学前提。学生在没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盲目地进行其他实践活动可能会事倍功半,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说在实施实践活动之前,老师们一定要把基础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当然我们说这种传授也不一定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以有趣的数学案例入手,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教学。比如典型的数学题目“鸡兔同笼”,老师可以采用有趣的图画或者视频来展示。比如说一道有趣的应用题:四年五班的51名同学们要去北海公园划船,已知一艘船可以载4个人,一艘船的游览时间为50分钟,全班的同学全部浏览完毕需要用时多久?这样的生活化的应用题显然比一般的枯燥的应用题要生动得多,学生也会更注意听讲和解答。

与枯燥的题目和公式相比,这些有趣的题目会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然后再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吸收相关的数学知识,无疑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策略

很多知识都来自生活,很多灵感都来自人们对于生活的观察。比如说牛顿就是从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这一简简单单的生活实例而联想并进一步开始研究万有引力的。所以说数学老师要善于挖掘身边有趣的和数学有关的事情,引导学生慢慢观察和学习。

老师们带领学生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学习数学知识和解题。比如要学习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就可以给同学们展示身边的各种常见物品作为事例,然后教给学生相关的几何计算知识。比如说量量桌椅的面积,地板瓷砖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例如已知这张课桌的长为120厘米,宽为90厘米,求课桌的面积,再知道了课桌的高为150厘米,求课桌的体积之类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直观学习到本节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互相协作,与老师交流也增多了,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十分融洽。再比如,在教学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应用题时,老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举例,一个学生每月的零花钱是多少,什么地方开支了多少,以他的零花钱收入水平要多久才能买一本50元的漫画书;一个家庭的每日的电费是多少,一个月有30天,总共电费花了多少,一年下来要花费多少等问题。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也巧妙引出了数学老师今天教授的内容。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交流方式进行综合实践

老师可以拓宽思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课堂讨论形式鼓励同学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如果让他们一直端坐在课堂里认真听课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

举个例子,这节课是讲授几何体的基本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体、长方体等,或者带来各种几何体,分小组进行观察和讨论,或者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几个不同的积木几何体能组成什么样不同的物体和形状,这些不同的几何体是什么构造,有什么特征,大家还可以做个小游戏,比比哪一组拼的几何体最多、最漂亮,哪一组能最快、最多地说出几何体的特征等。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后同学们还可以互相交流搭积木的心得,大家共同进步和学习,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会让课程的教学效果更突出。

所以数学老师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不能太复杂,但是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有耐心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老师细心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耐心地教导他们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综合实践活动后采取适当的评价制度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综合实践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的教学、师生融洽的交流为条件,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有利于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因此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过后的评价和反馈制度同样很重要。过去我们的教学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听完课做完作业就算一个教学过程完成了,但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还必须完成活动后的反馈项目。也就是说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参与之后都要进行充分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这样有利于下一步改进相关实践活动。比如一个简单的统计大卖场抽奖概率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参与后就要让他们分组互相讨论和总结这次的参与感受,学到了什么概率知识,如何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有哪些表现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等等。还要及时和数学老师进行沟通和反馈,比如这次活动的样本有什么不足,怎么开展活动更科学和方便,下次想采取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方式,等等。

这样的评价制度操作起来并不难,但只要坚持每次综合与实践活动过后都能充分进行交流和沟通,相信对于今后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的来说,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数学老师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以致用,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和实践中。所以老师们要灵活运用综合实践课程的各种策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开展各种小游戏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愿意参加这些活动,然后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让数学这门学科发出应有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钟永辉.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国民族教育,2010-7-8.

上一篇:草补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岛失踪之谜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