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案(七年级必修)

2024-05-08

《肖邦故园》教案(七年级必修)(共7篇)

篇1:《肖邦故园》教案(七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2、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字音: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

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

字形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

缱绻命运多舛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簌簌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后,学生代表回答)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探究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3、导入

师:故园是什么意思?

生:故乡,家乡

师:同学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爱!

师:是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大约就好比一根一生都剪不断的脐带,不管我们对它是爱还是恨,它都连进我们的生命里,如果挣断了,那种疼痛或许终生都无药可医。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与家乡的点点滴滴之间联系或许还要紧密得多。例如地坛之于史铁生,红高粱之于莫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的故乡与创作之间又有什么不平凡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的人生起点。

4、肖邦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5、分析课文

(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明确】

(2)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结: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3)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

小结:作者写肖邦故园的意义何在?

【明确】

没有肖邦故园,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与源泉。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祖国。

祖国与个人就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

6、精讲点拨:

朗读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20-27段,思考回答问题

对于四季景物的描写,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到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

景物 栗树、樱花

特点 娇嫩、温柔

手法 比喻、通感

景物 睡莲、倒影、幽香、树干

特点 成熟、清丽、悠扬

手法 比喻、通感

7、有效训练

朗读第7段,思考回答问题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试分析,并谈谈这一段与20-27段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季色彩的变化,突出了一种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美,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

异:上文是详写,这里是略写;上文是实写,这里是虚写。上文是侧重于景物与音乐的联系,这里是突出色彩。

同: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景物 房舍树木

特点 静寂

手法 比喻

8、课后作业

听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写下你的感受

篇2:《肖邦故园》教案(七年级必修)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3、肖邦故园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思考这与刻画肖邦音乐有何密切关系?(21-24节)

春天:温柔、轻盈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篇3:《肖邦故园》教案(七年级必修)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哺育(bǔ)雪橇(qiāo)铁骑(qí)丘壑雷鸣(hè)

B.晨曦(xī)铿锵(qiānɡ)涟漪(yī)折戟沉沙(jǐ)

C.轻俏(qiào)蹒跚(pán)遐思(xiá)飞流急湍(chuǎn)

D.耸峙(shì)盎然(ànɡ)婆娑(suō)广阔无垠(yín)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玲仃朦胧罄尽历尽沧桑

B.永诀馨香妄想浮想连翩

C.玲珑温驯吉祥心荡神驰

D.抉择松驰授奖有条不紊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________和爱抚。

②盆景把宏伟的山川变为庭院里的小摆设。有人________这些东西,认为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安排山川。但在我看来,这些“理想”多少带有消闲的情趣。

③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________,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般配。

A.留恋 赞颂 培育 B.留念 赞颂 栽培

C.留恋 赞赏 栽培 D.留念 赞赏 培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校园池塘边有一片小竹林,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一旦步入林间小道,就会感到心旷神怡。

B.省委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尤其是他在讲话中所列举的30多个数字,在与会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C.今日的中国市场经济早已不是10年、20年前的情况,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

D.国庆节放了七天假,同学们大部分回家或外出了,全班就剩下309宿舍的三位同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马厩(jiù)掳(lǔ)掠庇(bì)护茕茕孑(qióng )立

B.通衢(qú)烙(lu)印瘠(jí)薄命途多舛(chuǎn)

C.夙(sù)愿缱绻(quǎn)天籁(lài)玲珑剔(tī)透

D.俏(qiào)丽教诲(huì)簌簌(sù)怏怏不乐(yāng)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糅合风驰电掣招摇撞骗相辅相成

B.枯燥阿谀奉承凤毛鳞角斩露头角

C.搔扰既往不咎老奸巨滑休养生息

D.编缉仗义执言返璞归真自立更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就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雨、夜、光构成的世界之中,从这个人物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

B.火灾、掳夺,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群。

C.车长说:“拉猛了不行啊,要这样——慢慢地拉——一千克——一千克的减”。

篇4:肖邦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课前预习: 导入: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1、作者简介: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 居里金质奖章。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剧本《诺汉特之夏》、《假面舞会》等。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字词梳理: 马厩()

历尽沧桑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荒诞()不经

垂涎()三尺

瘠()薄

给()予

雾缭()烟绕

缱绻()

瞻()仰

命途多舛()

寥寥()无几

姓廖()窒()息

树冠()冠()冕堂皇

勇冠()三军

桂冠()玲珑剔()透

雪橇()踱()步

4、结合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尝试梳理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

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

段),作者满含深情地书写了肖邦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与深沉热爱,直至用音乐寄托情思。第四部分(——

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第五部分(——

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课堂合作探究: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3、第九段提到肖邦只在他的出生地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但肖邦对它却怀着无限的眷恋之情。他对故土的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4、因为肖邦的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尝试找一下答案。

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马厩(jiù)夙(sù)愿 通衢(qú)大道 养尊处(chù)优

B.缱绻(juǎn)瘠薄(jíbó)命运多舛(chuǎn)茕茕(qióng)孑立

C.簌簌(sù)栗(lì)树 玲珑剔(tī)透 树影婆娑(suō)

D.陶冶(yě)树冠(guàn)令人窒(zhì)息 有条不紊(wěn)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 草垛

依稀

简朴

富丽堂皇 B.苍桑

伶仃

踱步

狐裘

不容质疑

C.隐蔽

渊源

蕴藏

覆盖

茕茕孑立 D.招摇

目睹

蔚蓝

宛如

荒诞不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C.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荒诞不经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B.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肖邦,眼前浮现了故乡的景色和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C.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

D.到了肖邦之家,会确信,而且亲眼见到,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B.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

C.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

D.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参考答案:

1、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表面特点)

持久、深沉

(深层特点)

2、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

3、(1)经常跟妹妹一起探望故里。从华沙来此,总要走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2)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3)在异乡写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4)肖邦创作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透露出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无限眷恋。

篇5:《肖邦故园》教案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3.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欧洲是艺术的欧洲,欧洲是绘画和古典音乐的欧洲,涌现出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欧洲文明给全人类带来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

二、作家介绍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王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2、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怎样写?

(肖邦的故园是简朴的。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3、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是小屋的主人、是音乐、是音乐主人的灵魂、是主人对艺术的追求)

4、艺术家的创作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影响人,这里的环境指的已经不再是那间小屋,肖邦的故园有了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家乡的意思。

这些密切联系体现在什么地方?肖邦的故园和他的音乐有什么联系?

(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这里的景色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有时何等的持久、深沉。这也是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的色调。)

5、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经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给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的歌,以玛祖卡曲为例,说明他音乐中的乡音。)

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因为怀念故乡,热爱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这时故园有了第三层意思:祖国

7、阅读13-19节,这几节写了肖邦故居的现状,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

(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能从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伟大。肖邦的音乐已经超出了音乐的力量。肖邦是波兰人心中的骄傲。)

8、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请说出来?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9、为什么这花园与肖邦的音乐是般配的?

(肖邦的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语和呢喃表达对故园朴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爱。)

10、为什么说他的这种表现就是爱国?对故园的眷恋就是爱国?什么是爱国?

(不只震惊的事才是爱国,爱国可以很具体:有公德意识,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爱心,如爱小孩,爱父母)

四、作业

篇6:肖邦故园教案

话题二 人生感悟,品味酸甜苦辣

预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8万多封来信中评出4个最佳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作时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800字以上。

总体来说,上述材料对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做了形象的阐释。从第一个答案中,我们知道工作、耕耘与创造,才使人快乐;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必须充满想象,享受过程;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心中有爱;第四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助人为乐的技能,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写作时可以选取一点,从点上突破;也可以综合阐释,从面上把握。但不能只是单纯地谈自己对快乐的感受,要尽可能从具体的“形象”和“意境”中,把自己对快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具体立意,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1)快乐是一种付出。(2)有耕耘有创造才有快乐。(3)追求简单,享受过程是一种快乐。(4)有爱就有快乐。(5)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预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商人带着两袋大蒜到了阿拉伯某地,当地人没见过大蒜,特别喜欢,于是赠商人两袋金子。另一商人听说,便带两袋大葱去,当地人觉得大葱更美味,金子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把两袋大蒜给了他。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这个材料中,关键要抓住两个商人的举动,第一个商人是以蒜换金,第二个商人是以葱换蒜。从第一个商人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极有眼光,富有经济头脑,善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很有创造性,所以收获很大。由此可以确立“敢为人先”“走自己的路”“要有创造意识”“把握机遇”等主旨。从第二个商人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事只是在模仿别人,没有走自己的路,只是亦步亦趋,所以他的收获就很小。由此可以立意“不能步人后尘”“模仿不会成功”,等等。综合整体材料,还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迪——生活往往如此,得先机者得金子,步后尘者可能得大蒜。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能简单模仿别人。写作时还可进一步展开联想,打开思路,如“得先机者得金子”“没有复制的人生”“创新走向成功”等。这则材料适合写议论文,但要注意内容的充实和思辨色彩;当然也可以写成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耐人寻味的记叙文,但无论写成哪种文体,都要符合题旨和文体要求。

预测3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请以“我在”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观点。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理解题意。文题中的“我在”,可以指我还活着,我的存在;可以指我在现场,我是目睹者和见证人;可以指我正在做什么,如我在跑步、我在唱歌、我在微笑等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见“我在”的前提是我思考。毕淑敏说:“我很重要。”我在,便是一切。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我存在的明证。“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我在,不仅仅是想象,更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越。“我在”,写作的空间很大、很大……

篇7: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设计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

明确:文中第9段――11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故园,但他还常常回来,要走遍这垂柳的普通小道,对于这个小屋,这片土地。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的时候,曾有有这样一段描述: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

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

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在肖邦的心目中祖国就是一切,永远怀着无限的依恋和眷念之情,可以参看课文第10段及第12段,他生命始终都是心怀故土,所以最后将自己的心葬在了这片土地上。肖邦走出了故园,却走不出思念的沉重。

肖邦的音乐不仅是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它对每个人的心诉说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举例:“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肖邦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

这也就是杜甫的笔下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肖邦故园》教案(七年级必修)】相关文章:

肖邦故园的教案04-15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05-01

故园雪景初中作文04-09

依依故园情散文04-30

故园读雪优美散文04-08

别梦依依绕故园散文04-13

故园之情高中作文1000字04-17

故园东望路漫漫04-20

肖邦护照04-08

肖邦爱国04-11

上一篇:word框键入需要帮助的问题下一篇:《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