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肖邦E大调练习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术

2022-09-10

“练习曲”是指作曲家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只是依据单一的动机写成的。最早系统地创作钢琴练习曲的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他所创作的《12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很多曲子都带有“练习曲”性质;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之后, 又有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的迄今为止最为艰深的钢琴作品之一《12首超技练习曲》。这些极富想象力又为特定技术所创作的练习曲, 为后来肖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使得肖邦创作出了27首钢琴练习曲。

肖邦的27首钢琴练习曲, 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技术性和目的性, 不仅具有前人所创具有传统意义上练习独立技术的功能, 而且每一首作品都有一定的涵义及个性, 有鲜明的艺术形象, 表达不同的情感, 集练习性和艺术性于一身。

肖邦的27首练习曲, 除七八首为中速或慢速外, 其它都是快速度, 在为数不多的慢速练习曲中比较突出的有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 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该曲创作背景众说不一, 较为流行的是说, 肖邦19岁时, 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 她是一位美丽而又富有声乐天才的姑娘, 性情内敛的肖邦始终没有向她吐露自己的爱意, 1831年, 波兰人民发起的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起义宣告失败, 肖邦不得不离开他的祖国流亡巴黎, 离开他正爱恋着的女孩。当即将远行之前, 肖邦弹奏了这首满是缠绵之情和离愁之苦的曲子向她道别。

而这一别也成了永别, 肖邦在他乡度过了18个年头, 当有一次肖邦在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弹奏完此曲后, 感叹到“啊, 我的祖国”, 可见这首曲子寄托着肖邦对祖国炽烈的思乡之情。由此, 该曲也被称为《离别练习曲》。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且美丽的主题, 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 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 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该乐曲呈A—B—A’三段体, 第一段共有四句, 1-5小节为第一句, 第6-8小节是第二句, 第9-13小节是第三句, 第14-21小节是第四句, 乐句长短呈不规则的形式, 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 其实不然,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 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 呈歌谣式的旋律, 发出的音响效果是似断非断的, 十分富有个性。弹奏时应注意情绪细腻和音质清晰, 保持气息的连贯, 尽量做到一口气弹完, 句中的长音容易断开, 例如第二、第三小节的第二拍应与后面小节的第一个音呈保持音的关系, 而且这些长音部分的情绪感觉应是渐强的。该段主题旋律婉转动听, 力度对比鲜明, 感情深思忧伤

第二段, 该部分的技术难点在于第38-41小节, 此处情绪激动, (1) 需要手指手腕大臂的配合, 需要手指力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下一个手指, 需要连贯且渐强的效果。第46-53小节是全曲技巧是最难点, 演奏时要注意手腕的起落控制, (2) 要尽量突出右手的高音, 使旋律的线条更明显。该部分的旋律将全曲情绪转为更活泼, 更高扬, 把旋律引向焦思苦虑、激情澎湃的高潮。体现了即将告别祖国的痛苦, 对是走还是留这个问题的纠结、煎熬, 无论是对于祖国还是恋人, 都充满了离别的苦涩滋味。 (3) 从第54小节开始, 左手的旋律感开始很强, 它和右手是复调性质的关系, 两段旋律呈对话的形式相互呼应。此处应注意两个声部的控制, 重点突出低声部的根音。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在经历了一段戏剧性的高潮之后又回到隽永而绵长的离愁别绪中, 点名主题。

肖邦的这首《E大调练习曲》是肖邦的钢琴作品中, 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由于其旋律优美动人而流传很广, 还常常被引用在电影电视作品中, 或者被改变成流行音乐、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可见曲中所表达的情绪之强, 作者的用情之深。

肖邦的音乐中有一种特有的意境, 这也是肖邦的音乐旋律中的特有标志, 那就是“自由速度”这种演奏技法在《E大调练习曲》中的运用尤为出彩, 充分体现了肖邦内心的情绪, 使人们更能体会他的内心情感。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民族音乐家, 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 而民间的玛祖卡等舞曲和农村的生活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他在七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 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不到二十岁就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一生都在创作, 他以细腻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激情, 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所以肖邦的作品也是钢琴教学和各大钢琴比赛的必备曲目, 认真赏析分析肖邦作品, 使之永远响彻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 常桦.《肖邦练习曲》教学与演奏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6.

[2] 李敏.音乐赏析——把握邦作品中的情感[J].新西部:理论版, 2009.11.

上一篇:唯品会营销策略研究下一篇:基于TQM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