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故园情散文

2024-04-30

依依故园情散文(精选10篇)

篇1:依依故园情散文

依依故园情散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

我特喜欢席慕容的这首《乡愁》诗, 她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客居在外的天涯游子, 对家乡的那份不老的思念。心儿随着诗魂, 返回了久违的故园老宅。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一汪永远鲜活的春天乐园。故园老宅,它盛载了我童年无限的欢乐和多彩的梦。

老宅是老式的建筑, 极为普通,红砖灰瓦。室内陈设朴素简单, 但却干净宽敞。童年的我,是一个好动的女孩,我尤喜室外玩耍。因那才是我玩耍的乐园。

父亲喜爱果树, 不知他从哪里弄来的果树苗,将老宅的四周栽满了各种果树,有梨树, 苹果树, 杏树,桃树等等。每当春天来临房前屋后, 花儿开起来的时候,庭院的四周像一片锦绣的帷幕, 一朵朵,一串串,一枝枝……果树花在园内无尽的倾洒着羞怯与热情。花香引来了不甘寂寞的蝶儿们,在花间翩翩起舞。 而此时,也是我最开心最活跃的时候,我早早起床, 带着心爱的小猫咪,和可爱的狗儿, 一起去园中嗅花香,那扑鼻的香味,让我沉醉。稚嫩的心儿也如那花蕊般散发着馨香。那如花的梦想也如花般的绽放着异彩。我特喜欢这样的丽日的清晨。 如此疯癫的我,总是在母亲的声声轻唤中才收心,想起来该去上学了。

放学后,我又在猫儿狗儿的簇拥下,会迫不及待的放下书包,拿着课业,到果树荫下去写作业, 写累了, 就一边赏花,一边看着花飞花落。那飘落下来的花儿,有的落在书本上, 有的扑在脸上,我竟然没有一点感伤,只顾盼着,那些隐藏在花后面的小青果,快些长大成熟,好一饱口福。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心中畅想的是一片春色, 素不知那正是无以畏惧的蓬勃向上的生命的底色。

夏天到了, 浓荫下果儿青青灌满枝头, 就在这个时候,母亲总要叮嘱我这个馋嘴猫,不要偷吃。 说是吃糟蹋了。我哪里听得进去, 总是嘴馋,趁着母亲不备,偷偷地摘下几颗青果放入口中, 尽管酸的我直流眼泪,而我还是乐在其中。每天乐不思蜀地穿梭在果树中。 每棵果树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它们如果生病了,生虫了,都是我最先知道。 我会找来父亲及时医好它们,在众多果树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庭院东南角的那棵大杏树,它约有20多年的树龄了,它可是出了名的, 十里八村都知道他的果实好吃,酸甜可口, 人人叫绝。 因为它对家的贡献最大,母亲靠它为我和弟弟攥学费。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树形,像一把撑开的大伞, 淘气的我,放学后总是攀爬到上面去看书。 浓密的枝叶可遮挡母亲找我的视线, 每当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时候,我总是调皮地从枝叶间探出头来,晃动着小手做回应 ,气得母亲直发感慨, 十个男孩也比不上我一个女孩家淘气。说哪有丫头家家的上树。

终于盼来秋天,那缀满枝头的果实, 泛着诱人的香味, 每当到了这个季节, 除了上学的时间外, 我几乎长在果树下。 饭也不肯多吃了,干脆坐在树杈上大吃特吃起来,吃饱了也不空手,手里满满的.,兜里鼓鼓的。因为我还要和我的小伙伴分享这果实的美味。一向在我眼里有些抠门的母亲, 虽然想着要用这些成熟的果实去换钱, 却忘不了让走过路过的乡里乡亲们来分享果实的甜美。 可也有不识好歹的家伙, 竟然在月明星稀得夜晚,为了偷院前的苹果, 将我的最爱的狗儿赛虎,用三步倒药给害死了。 害我哭了好多天。并发誓再也不养狗了。也就是这个秋天在我的记忆里残留的一点点忧伤。

没有了果实的深秋,我仍喜欢常常到果树下玩耍。幼小的心灵里充满着快乐,对那飘飞的落叶喜欢的不得了,喜欢追逐落叶,喜欢把落叶当成标本夹在书页里,喜欢躺在厚厚的落叶上, 喜欢那种纯天然的感觉。

冬天到了,我依然常去树下,尤其喜欢雪后,月下的树影。那份纯净,那份淡雅,至今盈怀。

常常站在树下,痴痴地企盼着春风快点吹绿小草,果树快点发芽,童心里总是洋溢着希望的快乐。 我是在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中长大的,并一步步走向熟。

我多想永远就这样,沉醉于故园温暖地臂弯里啊!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故园一别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故园的容颜,在我记忆里,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加清晰,因为它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最完美的化身。

遗憾的是,故园老宅已然不在了。听说那里架起了高速铁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流泪了, 不, 应该说我现在只要想起老宅, 我还在流泪。故园老宅留给我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它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童年的快乐!还有那份温馨与祥和。 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它不老的容颜了,再见也只能是在梦中……

篇2:依依故园情散文

烟雨迷蒙,一路同行。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淡雅清新。僻静幽深。

悠悠心事如雪乱,

多情犹似弦上月。 浮萍漂浮,水草摇曳,

微微一笑惹倾城,

伴君不悔共天涯。

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露台,不需要很大,要有通风的环境和一小块供人栖息的休闲场所,围绕着的是五彩缤纷的花开意浓,在这样子的环境里,很多人总是开始遐想,在院子里小酌假寐,该有多少惬意。

春华秋实,当清晨的阳光在露台上肆意挥洒,唤醒了一夜露浓,爱园艺的心就是一个梦想,让梦想与现实靠得更近了,没有装饰,没有小品,盛放的鲜花是唯一的主角,我们向往自然,倾听花开花谢间细细呢喃的.声音。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执手相看,人生恍若隔世般瞬息万变。看多了人心复杂,回到家看着花儿清香四溢,兴奋的难自抑,清澈的眼神,快乐的神态,安然入睡的怡然自得,人生其实安安静静的,那般美好。

春去秋来,生命跟随花儿生生息息绚烂落寞,冬雪覆盖,春草萌动,夏日香郁,秋风落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篇3:惜别情依依

长诗围绕中国建筑首届党风廉政建设微电影创作过程,记叙微电影创作缘起之希冀、过程之艰辛、参与度之广博、创作热情之高涨、精品佳作之蔚为气象、社会反响之热烈、成果之丰硕,并有感而发,结合诗人少年梦想、工作感悟以及策划、调度、统筹、参与微电影创作的所想所思及艺术体验,以当事者的亲身经历,兼以诗人热烈独到的视角,立体地、全景 式地 , 用诗化的 语言,浓墨重彩地为我们铺陈了一幅中国建筑廉风劲拂、荷清水香的壮丽画卷,展现了中国建筑纪检人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诗以咏志,文如其人———由诗人的长诗,不禁想到与王萍副局长不长也不短的两年多来的工作时光中的几个小的记忆片段……

2012年的上半年,当时我还在中建三局纪委工作。6月16日的中午,我的部门领导杨军喜主任掩饰不住喜悦,压低声音,悄悄地走到我的格子卡座前,略带神秘地要我赶紧写一份《个人简历》,并特别强调要我写上一小段关于文字工作能力之外还有过办公室工作经历、兼具组织协调能力的文字。他说:总公司监察局王萍副局长要调阅你的个人基本工作信息,估计是好事情。———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了王局长的名字。

一个多月后的7月28日的下午,暴雨过后。几天前,总公司监察局何东初博士从几个工程局召集了几位文人,在北京怀柔的集贤山庄住下,筹备成立“陈超英精神研究会”事宜及讨论相关工作。何博士告知大家:总公司监察局张洪生局长与王萍副局长下午从城里赶来,看望大家。连续几天在郊区封闭式的文字工作,大家略显疲惫。一听说领导要来,秀才们顿时来了精神。两位局长刚刚落座,就和我们谈起了几篇文章的提纲,我也做了即兴发言。因为还要赶回城里,参加晚上的一个重要会议,来不及与大家共进晚餐,两位领导略带歉意,暮色中与大家告辞。一辆灰色的老式帕萨特车旁 , 我最后一 个与王局 长握手。她 表扬我的 发言讲得 很好,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了她。她顿时明显提高了些声调,握着我的手说:“哦?你就是刘赋?好!”她似乎欲言又止,悄悄放低声音说:“现在人多,我长话短说,工作的事情,如有进展,我们会通知你的!”

2012年的9月中旬,我接到了调令。考虑到孩子刚刚蹒跚学步,还有北京高得不得了的房租,患得患失间,犹豫不决,硬着头皮,来到了总部,第一时间向王局长报到。后来发现:王局长工作上管我们,具体业务上又不管我们;我既归她管,又不归她管———这种新型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在我十大余年的工作经历中,似乎是不多见的。说句实在话:一个下属,跟对了一个赏识、认可并愿意容忍、帮助、提携你的好领导,这的确是人生的幸事。然而,这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2013年农历春节刚过,中国建筑年度纪检工作会马上就要召开。为活跃会议气氛,经主管领导同意,监察局决定在会议结束的当天,自娱自乐,搞一个自办晚会。晚会的总策划、总导演是王萍副局长。我只知道王局长是总公司资深的中层领导 、屈指可 数的几位“女强人”之一。况且,相对于其他业务口,纪检监察战线的同志们给外人的印象基本上是以不苟 言笑、冷 若冰霜的“包公”形象居多。作为一名经常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 听乐赏戏 的“文艺 青年”,说实话,我对系统内这样一台自娱自乐的晚会质量并不抱很高的期待。王局长通宵达旦,熬了好多个夜,据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刚吃完,她就沉浸到了晚会剧本的创作过程之中。很快地,她便拿出了她的小品剧本《仿甄 嬛传》。当时 ,《甄嬛传》的电视剧正在热播,王局长便 从剧中借 了几个人名,用她们的口气,拿中国建筑的纪检监察工作说事儿,如这家单位的亮点,那家单位的不足,轻轻一刺,幽幽一默,做得好的 , 便绷不住 严肃的脸,忍不住会心地咧嘴笑;做得不好的,有些坐不住,难为情,涨红了脸,低下头去。按照王导的角色分工,我演做作夸张、扭扭捏捏的丫鬟碧玉,监察局赵树强处长演弱不禁风咳嗽连连的皇后,中建六局借调来的李月反串皇上。那气氛简直是好极了,与会领导与代表,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还有的笑出了眼泪。

王局长是推波助澜、渲染晚会情绪的高手。晚会中,还穿插了一个送行的节目。中建八局纪委的董勤顺书记要退居二线了,我的老领导中建三局纪委胡金国书记改任三局党委副书记了。为感谢他们为中国建筑纪检监察工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王萍副局长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送行的环节。王局长是一个有心人,她事前已经从董书记、胡书记所工作的单位,瞒着当事人,悄悄地找来了多幅两位领导工作与生活的照片,又亲自操刀,采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PS技术,嫁接了多幅无伤大雅、却是笑果连连的图片,用投影仪在晚会上播放,再现场配上由她亲自担任解说员的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解说词。解说词中一一历数两位已经或即将离任的老战友平 凡而普通 的工作点滴,用情景交融的诗歌化的语言,对他们的付出致敬礼赞。解说词刚刚念完,深情的《驼铃》声的旋律响起,王局长早已安排我手执话筒,躲在会场的一个角落,唱起了那首送别的经典民歌:“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按照王局长的导演,我一边唱着歌儿,一边模仿蒋大为、阎维文等大歌唱家的派头,一一深情地与董书记、胡书 记握手。 董书记魁梧,力气大,把我的手都握疼了 ; 胡金国书 记是我的 老领导 , 他不苟言 笑 , 很少表扬人 。因此 , 平时 , 都有些惧他,躲着他,基本上是他不找我,我是绝对不敢去找他的。那天的歌唱,此情此景,触景生情,歌声中,他有些H old不住,双手紧紧握着我的手,表达对中国建筑纪检监察大家庭的感谢与 依依不舍 的深深眷恋,当然,或许也是为我在新的岗位上所展示出的新面貌而感到由衷高兴,我看到他的眼里不禁泛起了动情的泪花。晚会上,接着又上演了由监察局助理局长樊光中领舞的韩国现代《骑马舞》。光中戴着墨镜,套着黑手 套 , 跳着霹雳 舞上场。本来,光中是这个舞蹈的领舞,监察局其他七八位同志都是伴舞。或许是受到热烈气氛的鼓动,热烈率真的何东初博士,按捺不住鼓舞的激情,也跟着跳起了捶胸顿足、热情奔放的自由舞来,颇有陈佩斯与朱时茂演出的那个叫做《主角与配 角》的喜剧 小品的味道,引得现场是喝彩声一片!———那台自娱自乐的晚会,让我对王萍局长的艺术才华深为敬佩!或许也就是那晚的参与表演,王局长似乎对我更多了一份关心。却是不动声色的,悄悄地。她似乎从来没有表露出来过。后来,我偶然听三局的老领导说:那一段时间,因为健康的原因,王局长接受了一次手术。伤口未愈,就带病工作。我从未听她的部门同志说过此事 , 遗憾没有 前去探望。后来想起,那段时间,她的脸色的 确是苍白 得有些厉害。

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工作与家庭的原因,我要暂时离开现在的部门,奔赴基层去继续锻炼了。行前,我壮着胆子,去了一趟王萍局长位于12楼的办公室。王局长说我今天不是领导,就是你的一位老大姐,咱们聊聊。她对我多有劝导,肯定我的“人品不错”,又反复告诫我 不要着急 , 好事多磨 , 艰难的环 境 , 更能锻炼人。经过了一些风浪,就会更加的成竹在胸。并表示:今后如有机会,她会去基层看望我和大家……临别赠言,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把我感动得差点儿眼泪都掉了下来。

篇4:赤子心 故园情

让我们逆时光而上,看看这位斯坦福MBA、100e英语首席推广专家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他事业的巅峰的。

少学“陈景润”誓为人上人

上个世初六十年代初,王明君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青岛,也许是因为生在三年困难时期,王明君并不像其他山东大汉那样高大威猛,但上苍却赋予他锐利的双眸、聪慧的大脑和敏捷的身手。儿时,小明君即显示出过人的禀赋,加之父母严明,家教有方,他小小年纪就开始磨砺意志品行,并且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吸吮知识,崂山上,大海边,经常留下他登山涉水的足迹;灯光下,炉火边,常见他饱读诗书的身影。1978年,科学的春天降临祖国大地,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夜之间引爆国人科学强国的激情,同时也在广大青少年心目中树起了一个至尊偶像陈景润。从小爱科学的王明君也是陈景润的狂热崇拜者,他发誓要像他那样遨游数学王国,摘取数学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就在这一年,17岁的王明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山东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科学探索之旅的第一站。那时候的中国刚冲破极“左”的阴霾,曙光初照,百废待兴,全民读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王明君并不因为自己的脑袋瓜聪明而拒绝勤奋,相反,他比别人更用功、更刻苦,陈景润能演算几麻袋的数学题,他也能!精力旺盛的他有时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即使济南离青岛很近他也很少回家,而是挤出宝贵的时间用在看书算题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儿时爷爷赠给他的对联成了他读书做人的座右铭。天下悠悠诸事,读书成了青年王明君最大的快乐源泉。

四年寒窗苦读,王明君收获多多,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向人生的第二座高峰进发。1982年,王明君大学毕业后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考上了另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来到十三朝故都长安古城,王明君的眼界又开阔了许多,强手如林的校园,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每天冉冉升起的太阳,都让王明君有了世道日新的紧迫感,痛感科技强国的重要性。“书生报国,知识一箩。”当地百姓朴素的话语让年轻的王明君备感肩上责任重大。

研究生三年苦旅,王明君比本科四年更用功更投入,陕西是旅游大省,到处是名胜古迹、风味小吃,但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了专业学习上,不怠慢,不荒废,整日像一只小蜜蜂那样辛勤地采花、酿蜜。三年时间,他跑遍了西安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情报所,也请教了本校最有名的几位老教授,始终以“甘面壁读十年书”的劲头跋涉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

三年寒窗,王明君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爱情,一位美丽娴淑的西安姑娘为他的勤奋好学所打动,向他射出了丘比特之箭。

十年芳华编书梦一朝顿悟再求学

1985年,王明君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所属的电子工业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这对于从小酷爱读书的王明君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他可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勤勉的敬业精神接连编辑出版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本来儿时王明君的梦想是要做一名陈景润式的专家学者,但国家急需图书编辑,他便安心做一名为人作嫁的幕后英雄。尽管所做与所学不是十分对口,但每当看到一本本飘着墨香的新书发行到读者手中,他心中就会涌起一种自豪与满足感:行行出状元,编书亦光荣啊!

抱着这种信念,王明君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即认真策划、编辑每一本书,把每一本书都当作艺术品,用心去设计、雕琢、打造,每年都有精品书、畅销书从他手中诞生,他因而成为全国出版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1992年,年仅31岁的王明君因优异的工作业绩被电子工业部党组任命为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这是当时国内出版社中最年轻的厅局级社领导,一时间,鲜花和掌声包围着这位青年才俊,部里也有意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进一步提拔任用。

但王明君是清醒的,他并没有被香槟和缤纷的花瓣冲昏头脑,1996年,事业如日中天的王明君突然做出了一个令所有熟识他的人都大感意外的决定:辞掉公职,留学海外。

“是不是吃错药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好友以善意的调侃来提醒他,毕竟,此去关山万千重,是福是祸,前途未卜啊。

同志劝说,无效,亲朋阻拦,无效,领导挽留,无效!王明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电子工业部部长刘剑锋同志找他谈话的情形,但去意已决的王明君最终还是婉拒了领导和亲朋好友的一番好意赴美留学,考入了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再不趁年轻时多学点东西,即使当到了部长也迟早会被淘汰的!再说,我们国家还穷,我出去学点真本领,可以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啊!”回想8年前出国留学的初衷,王明君感慨万千。

师夷长技以交夷全力打造100e

初到美国,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尽管在国内念大学时也系统地学了几年英语,但到了美国特别是进了课堂,王明君才发现原来的那点料根本不够用,与老师、同学交流时甚至变成了聋子、哑巴。原来在国内上学的时候只注重书本学习,而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正规严谨或者非常生活化、实用性的听、说、读、写训练,英语能考100分的人和老外交谈往往坚持不到5分钟,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这就是国内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最大悲哀。

在斯坦福攻读MBA期间,王明君学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即我们的邻国印度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我们,但电脑软件产业却远远走在前面,根源在哪里?英语!人家印度人很注重英语的学习,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正规化训练,这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部分印度专家、商人、学生都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交流,在国际竞争、合作与交流中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而我们呢?要么带个翻译跟在屁股后面当“二传手”,要么自己与老外艰难地打手势,比划、傻笑、耸肩,最后双方还是如同“鸭听雷”,这怎么交流合作呀!

有感于此,王明君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英语教育研究上来,他发誓要充分利用在海外求学的条件,研制出一套适合非英语国家的人特别是咱们中国人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软件。马克思说过:“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让更多的中国人掌握英语,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啊!想到这,王明君兴奋不已,他感觉天降大任,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

说干就干!2000年夏天,顺利拿到了斯坦福MBA文凭的王明君进入了国际上赫赫有名的跨国出版公司培生集团工作,拥有一份相当可观的年薪,但公司繁忙的业务不利于他进行英语教育研究,于是在培生才呆了两年,王明君又辞掉金饭碗,来到全球网络研究中心硅谷,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设计他们心目中国人学英语、用英语的“梦工场”,即后来被王明君命名为“100e英语”的网上虚拟光盘。

为什么要命名为“100e英语”?王明君这样解释:(一)“100”代表完美、最高;(二)“e”是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符号。“100e英语”即是网络时代国人学英语的最佳路径和解决方案。

当然,“100e英语”只是一套系统软件,它必须要和书本内容结合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因此,2004年底,王明君暂别旧金山的豪宅庄园和妻女,携这套最新科技成果“100e英语”回国,在首都注册成立了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王明君亲自或派遣得力干将登门拜访国内出版英语教科书的出版社,游说他们把英语教材搬上“100e英语”网上虚拟盘,让学生通过付费下载进行在线学习。实践证明,这套软件非常适合中国学生和家长互动学习英语。今年仲秋九月,“100e英语”甫一亮相第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即赢得满堂彩,众人在“100e英语”的展位前纷纷驻足观看工作人员演示并索要相关资料,现场每一个读懂的人脸上都写满了兴奋、期待和惊羡。“100e英语系统功能完备,发音准确完美,辅导性、趣味性强,称得上是一场英语学习的革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出版社之一的接力出版社社长李元君难掩兴奋之情,当即和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洽谈合作事宜。“100e英语”的问世必将极大地解放莘莘学子,造福千万望子成龙的父母。

篇5:故园情深的现代散文

怀着与当年迥然不同的心境,踏着大门后沧桑的95级台阶徐徐向上,我的思绪导向寻踪母校的节律,进入云大校园,重拾那段同学少年的青涩记忆。

当年设有校长办公室、云大校报等部门的“资深大楼”,还是矗立于会泽院的那幢凝固时光的标志性法式建筑,底层是当年就读的教室,但学子已跨越了两个世纪若干个年代;云南省主席龙云夫人的映秋院似乎还保留中国现代史的依稀印记,不远处钟楼犹在,而历史的巨手已满开21世纪的章节,昔日的云大图书馆,刻上“信息学院”的字样;新图书馆已扩建为5万平米的大楼。

今年国庆假期,我应同学之约前往昆明,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参加了同学会,和当年的同窗一起畅游校园。

10月1日,同学会在在云大科技馆二楼进行。当年执教的7位老师坐在进门左侧,笑逐颜开,看着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的弟子们――最远的崇勇老大哥从荀子的故乡河北出发到昆明,赶赴云大校园参加同学会。

当年的中文教授、系主任张文勋老师已到耄耋之年,由一名20来岁的博士生搀扶着到了会场,还专门为本次同学会挥毫赋诗一首:

桃李春风满杏坛,

梓材构厦色斑斓。

兰台走马兴鸿业,

万里征程未下鞍。

其他几位恩师或介绍母校的发展近况,或回眸当年,或畅谈对弟子们的希望,现场镁光灯频闪,同学们用镜头定格珍贵的瞬间。阵阵热烈的掌声,响彻空阔的屋宇。

全班同学参会过半,一一自报家门,祝福各位老师。同学之间互致问候,笑喊绰号,谈话交心,全无地域之隔、职业之别、职务等级之分,满堂洋溢的,只有浓浓的同学情。最后,由离昆明最远的崇勇老大哥代表全班同学深谢师恩。

欢欣的情绪一直延续到席间。同学们纷纷举杯祝福各位恩师,桌席之间互敬,相谈甚欢。

在秋日午后的暖阳中,同学们陆续乘车离开校园。

从车窗回首,云大钟楼像一个世纪老人,目送我们远去,还有一排排标志性的银杏树站在校园。同学们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开人生中青葱记忆的连翩闪回,在铭记那段充满锐气的纯真岁月。

“云大银杏文学社现在怎么样了?”在昆明的一家酒店里,老同学韩旭老弟斟满喝酒时我忽然想起往事问了一句。韩旭说,银杏文学社依然还在继续。

从昆明回贵阳,坐火车一夜即到。当我回到另一个生活的城市,放下手中未完的稿子写此“漫记”时,我的目光落在张文勋老师的赠诗和云大校友总会会刊上,回想恩师们的笑脸,回忆闪烁而过的大学时光,不禁心中一片怅然。

篇6:扇摇曳情依依散文

入夏,闲坐书房品茶思远时,我总爱手把折扇,轻摇轻摆。尽管眼下解暑纳凉,空调,早已是大多都市人的首选。

秋冬,我小心翼翼把扇子包好,放置阴凉干燥处。即便面对几把普通折扇,我也不愿效仿某些人交友的习惯——可利用时偏爱有加,一旦认为可有可无,便弃之如敝履。

即便两鬓染霜渐入老境,我对扇子的情怀依然没有消减。与闲情雅致、历史人物、工艺情趣、实用欣赏、交流收藏密切相关的扇子,从古至今,摇曳出华夏文化的飘逸,挥洒出世态炎凉的动感。

北京西城深巷、古槐民居小院,是我出生及幼年、少年生活之地。记得每到炎夏、每到暮色笼罩,胡同口的多座门楼内,茶余饭后的邻里们相聚笑谈。伴随开颜一笑与白瓷大茶壶的物件,自然是散发着缕缕清香的芭蕉扇。直到舒缓的扇影伴着夕辉、棋声、笑语,迎来明月高悬和万家灯火……

而今,电子智能化空调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用以驱蚊、解热、遮阳,饱含人情味儿的芭蕉扇早被冷落。然而,每当我在京郊乡镇的集市上见到芭蕉扇,总有感思在心头。继而,引发对往事的追忆……

“芭蕉扇”一词,为市井人家的习惯称谓。或许是否受了《西游记》“行者三调芭蕉扇”的影响?

近年来,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所谓芭蕉扇,并非芭蕉叶所制,而是蒲葵的叶子被采摘后,经选摘、晾干、压平而成扇。说来惭愧,曾伴随自己数十年、常勾起儿时记忆的.手中之物,其称谓,被我误读数十年。由此,若隐若现的歉疚感,引发我对扇子分外留意。

借助数十年中国旅游新闻媒体采编职业,在八方山水间、多处古城镇,与形态各异、色彩不同的名扇不期而遇,因此眼界大开。拥有画境般美景的苏州与杭州,不仅山光水色靓丽养眼,风味小吃精巧美味,苏扇、杭扇也是醉人心目。漫步苏州街市,会轻易嗅到檀香扇的清馨。手把美扇,但见轻灵柔风、纤巧玲珑,与之亲近,若牵手吴中女,若细品碧螺春……记得那日,我跑了很多书店,走访多家扇厂,追溯姑苏名扇的缘起,最后空落而归。只是在清史典籍上,看到几行与檀香扇有关的文字:“旗人纳兰性德,得皇上所赐吴门香扇一把,题诗三首,以铭圣恩。”那日,我迎着落日余晖,独坐虎跑泉青石上仰天长叹,叹问一款名扇的出处,为何如此扑朔迷离?虎跑泉不答,依旧以淙淙流韵,伴随一弯明月缓缓升起……

来到杭州,我又开始关注杭扇。在西湖之畔的一位藏扇者家中,我拿起一把把杭扇细细赏读,方知杭扇以黑纸折扇为上佳之品,制作历史已有数百年。我在藏扇老人的书柜中,看到一段杭扇史话——宋室南移后,这里游览地展卖的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异色影花扇……曾成为“临安”一景。

出杭城、入绍兴,清风扇影依然一路伴随。在“题扇桥”畔,我听到一段逸闻: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做官时,遇一贫苦老妪卖扇,因长时间无人购买而悲泣。羲之马上在老妪的扇上各写数字并题名。倾刻间,扇子被抢购一空。之后,这座桥也被改名为“题扇桥”。

,我在报社编辑旅游商品版,想做个名扇文化专题报道。为此,走访了几处与名扇相关的景区。在湖北襄樊“三顾茅庐”所在地——隆中,我端详“羽扇纶巾谈笑间”所用之物——“孔明羽扇”;在安徽青阳九华山,我惊叹以宣纸或素绢精裱的青阳白扇;在贵州赤水,我曾采记以棕叶、藤皮编织的“三都苗族棕扇”;在四川自贡,我面对中国竹编瑰宝——自贡团扇(又称自贡龚扇)而陶醉……

扇,有的可远观而不宜近赏。有些景区内,巨型扇堪称一景,扇骨可攀登,扇面人物的身高与常人无异。远距遥看,像是在山水间舞动清爽之风,而近距或零距离体验,则有“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感,味同嚼蜡。有些扇,可近赏而不能远观。如用显微镜方可看到扇面诗句的微型扇。稍远观之,则一团模糊。

有些扇,原本就是古代兵器。铁骨钢面、暗藏机锋。在鲁西南水浒旅游线的展馆,我曾留意到,水泊梁山“铁扇子宋清”的“兵器扇”,威风八面且含杀机。有些扇,竟被列入盘中物。精致娇美、食之不舍。记得在镇江一家酒店进餐,巧遇可观可品的微型扇,是冷拼点缀品。蛋清为扇面、发菜为墨画、芹菜为扇坠儿、胡萝卜作扇骨……让人不忍下箸。厨艺小扇,即便身处一隅,也洋溢江南灵秀。

有些以扇子为主题的景致,能引发人生感悟。在游览北京颐和园时,我伫立于“扬仁风”一景前沉思许久。古时,一段赠扇的故事似乎情景再现……

既有“扬仁风”之称,也有“扇面殿”之名的小殿,形似扇面,一般不为游人注意。殿名出处有些意思。被南朝齐著名文学家王俭誉为“江左风流宰相”的东晋谢安,那一日,为好友袁宏上任送行。挥别之际,仅赠一扇。众人不解其意,甚至有些人责怪谢大名士吝啬。而即将为官一任、聪颖达慧的袁宏,则轻摇折扇为大家释疑:“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思是,你送我此扇,是让我扬仁义道德之风,以抚慰黎民百姓。区区一把纸扇,竟与为官之道、作人之道相融相浸,可见一把折扇的分量。

篇7:翡翠八月瓜依依师生情的散文

我家阳台下就是一个菜市场,站在阳台上往下看,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时鲜蔬菜、瓜果尽收眼底。有一天突然看见一个老婆婆提着一蓝翡翠般的八月瓜在下面卖,瓜上还有晶莹的露珠,鲜嫩欲滴,似曾相识?蓦然,我想起了与八月瓜有关的一段往事。

那是二十年前,我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教书。刚接了一个5年级班,在熟悉每个学生时,我发现班上有一个成天沉默寡言的学生叫李长宁,学习勤奋,成绩很好,很懂礼貌,可他却是个不幸的孩子。他的父亲在犁田的时候,田边一根电线杆突然倒下来,正好要砸在牛头上,牛是农民的命根啊,他本能的去抢救牛。牛被拉开了,不幸的是电杆打中了他,血流如注,还没有抬到医院就死了。没多久母亲改嫁了,只留下了年幼的他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艰难。有一天,冬雨霏霏,他到办公室交本子,冷得小脸紫乌紫乌的,一双冻的像红萝卜似的光脚穿在破胶鞋里,连袜子也没穿,我看到了心里一阵阵难过。

放学后,我去给他买了两双厚厚的棉袜,又把我孩子的鞋袜衣裤找了一大包出来,第二天给他拿去,让他挑喜欢的穿。他穿上暖和的衣裤鞋袜后,我第一次看见他甜甜地笑了,露出了迷人的小酒窝。中午他带饭来学校,我看见他从没有带过一星半点的菜,一点酱油和在饭里当菜吃。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吃我的`菜,吃了饭我给他倒开水喝。我格外心疼他,常常送他一些学习用具,跟他聊天,排解他的忧郁。慢慢地他喜欢跟我说知心话了,他告诉我,他经常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他痛苦爸爸早死,怨恨妈妈不管他,怨恨自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对生活没有了信心。我听了非常吃惊,十一二岁的小小年纪,心中竟藏着怎么多的痛苦。我发动全班同学关心他帮助他,我更细腻地关爱他,循循善诱地开导他,耐心细致和他谈心,告诉他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我给他看励志书籍,带他走访凭自己的本事成功的人……慢慢地孩子变了,变得阳光了,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们成了知心朋友,关于学习、理想、生活,什么话题都愿意和我说了。看到他的变化,我很兴奋。我觉得这是我和小长宁在用心灵写诗,才有这抵达灵魂深处的信任。

没过多久,有一天中午,有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叫我,说有一个老婆婆找我。我出去一看,是长宁的奶奶,见到我老远就颤颤抖抖地伸出她露着一根根青筋的手,布满皱纹的脸笑得像盛开的菊花,拉着我的手,说着感激不尽的话。然后慢慢地从她的围裙兜里摸出四个大大的,绿如翡翠的八月瓜给我,叫我一定要收下。这瓜在春天种下,夏天开花结果,秋天才能收获,故叫八月瓜。老人家告诉我,为了感谢我,春天祖孙俩就亲手种下了八月瓜秧。小长宁放学回来,天天去看,不是浇水就是施肥,盼着小苗苗快快长大好结瓜。瓜秧拖蔓了,一朵朵黄花开了,不久结出了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瓜。看着瓜一天天长大,他们兴奋不已。可以摘了,祖孙俩把瓜小心翼翼地摘下来,跟我送来了。看到老人那真诚的目光,满脸的感激,我不忍心拒绝她的一片心意,接过了八月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哪是几个八月瓜,这分明是对我的期盼和信任。

后来,小长宁长大了,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他放弃了继续读书,因为他看见奶奶一天天老了,他要给奶奶一个幸福的晚年。他到广州一家饭店打工去了,他从洗碗工做起,勤快好学的他,慢慢琢磨,有空就站在大厨师跟前帮忙,偷学了不少厨艺。大师傅看见他好学聪明,愿意教他。几年后,长宁自己开了家小饭馆,因为他的诚实守信,生意越来越好。已经有了钱的长宁却还是那么淳朴,年年回家看我,感激我当年那微不足道的关心。

篇8:画图难忘故园情

耶律倍,公元899年—93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出任可汗之后,极力模仿中原封建王朝制度建立专制皇权,并在916年正式称帝,建立了契丹王朝,建元“神册”,当时年仅17岁的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有着统一中原雄心壮志的耶律阿保机,在治国政策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案,他本人精通汉语,大力吸收汉文化,仿唐代长安,修建皇都,并兴建孔庙、佛寺、道观等,同时还任用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等有才学的汉人为谋士,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形成了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耶律倍受其父亲的影响也成为汉化程度最高的皇室成员。公元926年,阿保机挥师东进,一举灭掉了劲敌渤海国,并改渤海为东丹,即东契丹,耶律倍被封为东丹王,人称“人皇王”,主持东丹国政,而这一年耶律倍年仅27岁。

显赫的皇室身份在给耶律倍带来政治困扰的同时,却也在无形之中为他以后的人生做好了隐含的规划。辽太祖死后,帝国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纷争,耶律倍在种种原因之下,最终选择了将皇位让与弟弟耶律德光。而他本人在之后则被迫选择南下,进入中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耶律倍无疑是不幸的,但是站在其艺术的角度来说,他又无疑是幸运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耶律倍要比其他人显得有优势得多,有一个对汉文化十分重视的父亲,即便这种重视最终是用来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却也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修为。史载,耶律倍不但善于骑射与谋略,更是酷爱读书,尤其推崇汉族的儒家文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砭焫之术,工于契丹文和汉文的文章,可谓是名符其实的文武全才。根据相关史料,在他的藏书楼——望海楼中,藏书曾多达万卷,某些医学藏书甚至在中原都难以觅其踪迹。对汉文化的广泛吸收学习,促使了耶律倍在去国离家之后在绘画艺术上成为了史上有迹可循的少数民族知名画家。耶律倍的绘画在后世受到诸多人的喜爱,《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的他的作品《双骑图》、《猎骑图》、《射骑图》、《雪骑图》、《番骑图》、《女真猎骑图》等15幅,“所写贵人酋长胡服骑射,皆称珍华”。后世评者曾谓其“马尚丰肥,笔乏壮气”;《五代名画补遗》则谓其“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元代朱德润题其《射鹿图》云:“笔法圆细,人马劲健,真有盛唐风韵”。世之评议往往难以调和,但其绘画到元代也十分受珍视,画风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一为《射骑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49.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武夫腰弓持箭,立于马前,正在校正箭杆,似做出猎前的准备。人马刻画活灵活现,血肉俱足,笔法细腻、设色清雅,人物衣着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装扮,具有浓烈的草原游牧气息。在艺术技巧方面,显示出典型的宋代风貌。流畅劲挺的线条,准确洗练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设色,具有李公麟以来的人物画传统遗风。

其二《东丹王出行图》,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125.1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此画内容为人物鞍马,画中绘六人与鞍马之上,姿态各异,衣冠、服饰、佩带的差异体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马匹矫健、丰肥,左顾右盼。画中的东丹王手把缰绳,面带忧郁、若有所思,不禁使人联想到其去国李家的苦闷心境。人物鞍马的描绘,体现出宫廷绘画的特色,卷末有无名氏题“东丹王是也”。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与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中对此均有著录与评价,综合各种文献版本来看,即便此画不见得是耶律倍的真迹,也可称得上是接近其画风的作品。

如今后世所传为耶律倍真迹的作品并不屡见,多为后世的仿作。据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记载,他的作品多以少数民族阶层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因此在历史研究领域,耶律倍的绘画作品也成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等内容的重要佐证材料。中国的绘画历来被称作是作者的精神写照,不同的境遇表现在绘画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观感。耶律倍的绘画似在怀念故土家园,同时又表现出难以抚平的愁绪。在艺术领域,耶律倍这个名字更多的被后来的李赞华所代替。长兴二年即公元931年,耶律倍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政治环境复杂的是非之地,从海上投奔到了后唐。后唐当时的统治者明宗李嗣源接到报告后,当即下令:“着人严密保护,火速送至京城。”并在洛阳以天子之仪予以欢迎,为其赐姓东丹,名慕华,稍后又赐国姓李,名赞华,并封为怀化军节度使。在这段特殊的时期,读书绘画成为李赞华的主要生活内容,此间,其绘画内容以家乡的人物景致见多,因此即使是在名家辈出的中原,他的画依然受到人们的称赞。也许,是因为李赞华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内容使得见惯了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的中原人士有了强烈的新鲜感,但事实上,不只因为取材的与众不同,更在于李赞华的民族画风中真正表现出来的民族韵味,倘若是流于表面的不同或许不见得会被中原人士所接纳。而这又或许给了后世长期保存李赞华画作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到了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十分欣赏他的画作,曾为其所作的《射骑图》题诗说:“意气曾看小字诗,画图今又识雄姿。血毛不见南山虎,想得弦声裂石时。”

篇9:依依慈母情作文

依依慈母情作文

总以为母亲只是一本平实的书,无需倾注任何感情的诠释就能读懂它;总以为母亲宽容的心无需儿女的呵护;总以为……也许,我就是这样的`,也算我还有自知之明。其实,我也知道,懂得,母亲对我付出的爱是那样多,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她的心理只有付出,无私的付出,把她所有的爱奉献给我这样一个无知的孩子。然而有一天,我在翻书中无意看到母亲写的一句话:家长的一点点微笑,是孩子 一生的自信。猛然间,我才意识到,当自己匆忙地走过这十一年时,有一双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的人,也是与我最亲近的人:何时长了一颗牙,何时说了第一句话,何时又……母亲此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母亲也常向我提起往事,我总是津津有味的听着,也没有想过母亲的用意,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些往事像长期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的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母亲也会深深的记着,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永远……而今天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也是需要呵护的,需要……依依慈母情作文4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10:依依端午情400字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依依端午情400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依依端午情400字作文1

今天是端午节,在妈妈的催促声中起了床。妈妈端上了一盘茶叶蛋作早餐。“为什么呀!”我问道,“今天早上怎么改吃鸡蛋了?”妈妈笑着说:“端午节吃鸡蛋可以祝福你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啊!”“是嘛!”我赶紧拿起一个鸡蛋剥起来。“我小时候外婆还把鸡蛋染成红色,用自己变得网兜装着,挂在我的胸口呢!”妈妈边说边回忆着。

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我看见处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氛。超市贴出了一张张关于端午节促销活动的大海报。很快到了外婆家,走上楼梯,看到外婆家大门上悬挂着几簇绿色的植物。只见这些植物有着细细的茎杆,叶子长长的。“这是什么呀?”我问来开门的外婆。“这是艾叶和菖蒲。”外婆回答。“为什么要把它放在门口呢?”“这样可以防止蚊虫进到家里,还可以避邪呢!”

一走进房间,厨房里飘出的粽香令人馋涎欲滴!

外公外婆正在熟练的包着粽子,我也想来一试。便开始对外婆说:“让我包一个粽子吧!”外婆摆摆手不肯,我又说:“我要试试看嘛!”这时外公发话了:“要包可以,不过先得告诉我们,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哈哈!正中下怀!我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的大诗人屈原。他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舍弃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跳进汨罗江自杀。屈原死后,百姓们哀痛异常,都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发展成划龙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外婆说:“够了够了,过来吧!”

外婆教我包粽子了。先把粽叶卷成圆锥状;把卷好的粽叶卡在左手虎口,舀一勺泡好的糯米倒入粽叶卷中,舀一小匙拌好的肉馅放在米上,再盖上一层米;将叶尾盖下来,叶尾捏笼,将多余叶尾上卷,接着用叶丝系牢。最后,剪掉多余叶尾。啊!我终于包出了一只粽子,虽然没有外婆的`那样好看,可我还是觉得很好。

这个端午节过得真高兴!我既学会了包粽子,又尝到了美味,更关键的是,小小的粽子让我感觉到了祖国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我更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依依端午情400字作文2

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看到超市里摆上了各种各样的绿豆糕,我很好奇地问爸爸、妈妈超市怎么突然卖起了绿豆糕呢,妈妈说:“端午节要到了,我们不仅要吃绿豆糕,还要吃”五黄”呢!”“五黄”?什么是“五黄”?

回到家上网查了后,不仅知道了“五黄”指的是: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还知道了我们这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了。端午节的下午,我们一家来到了外婆家过节。刚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姨妈说这是锅里煮的粽子飘出的香味。一会,姨妈端上来热气腾腾的粽子让我们品尝,我把粽叶一层一层地剥下,露出了白嫩嫩的粽子,我咬了一口,哇!真香。吃着吃着,我忽然想起了端午节的来历,想着冤死在汨罗江中的屈原,真希望我能把家里的粽子也抛进汨罗江,让鱼儿不要伤害他,我仿佛看到了在汨罗江里划着船的人们……

吃晚饭的时候到了,大家看着餐桌上的菜,竟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今天应该吃“五黄”,看看外婆准备的晚饭,真不错,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了“四黄”,唯独缺雄黄酒,外公说,那是因为我们江苏的人不会做雄黄酒,所以大家也都不爱喝。我们一家人边吃边聊,倾听着大人们说他们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时候的趣事,不仅要自己包粽子,而且还要编装鸭蛋网呢,据说鸭蛋网是用五颜六色的彩线编的,编好后装上煮好的鸭蛋,可漂亮了。看着大家说的高兴,外婆竟带着大家忆苦思甜了,说姨妈和妈妈小时候,因家里条件不好,过节也没什么好菜吃,今天这样的情景想都没想过。是啊,我们今天真的是太幸福了,我心里默默地想:“这么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珍惜,也一定要好好学习。”

一阵笑声打断了我的思路,看着家里每个人开心的表情,我打心里觉得过端午节真好,真希望每天都过端午节!

依依端午情400字作文3

我期盼已久的端午假期到啦。这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早早就和堂妹约好今天一定要大玩特玩。按先前的约定,今天婶婶要带我们去同安游玩,想想都叫人乐开了花。

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光,我们开车直奔同安北辰山风景区。我们把车停在山脚下,开始爬山了,我感觉山顶离我不远,可以很快就可以爬到山顶,于是我和堂妹一蹦一跳的往山上跑,婶婶也不甘示弱地追上来。一路上,我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整个北辰山充满着我们的笑声。

但是很快我就又累又渴了。我好想喝水,可是真糟糕,我竟然忘记带水了。婶婶给我一瓶“脉动”,说:“爬山怎能不带水呢?”。通过这个小插曲,我知道了:爬山时不要很快就把体力消耗尽,要节省体力,少说话、少蹦跳,还要记得带水。

我们继续向前爬,突然传来“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咦?哪里来的流水声呢?我沿着声音寻去,啊!原来是一条细长的小瀑布名叫双龙潭,水从石壁上流下来,双龙潭里的水清彻见底,石壁常年被水冲刷,光滑极了。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下雨的缘故,我只看见一条瀑布。

我们好不容易的爬到山顶,我看见了一条长长的树滕做的秋千,我第一个冲上去荡秋千,堂妹也很想玩,山风袭袭,我们一起荡起秋千,惬意极了。

在山上休息一会儿,我们就下山了。下山的路很陡,石头东一块西一块,山路很不好走,我和堂妹手拉手,一直往山下跑。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位于山脚的芭乐果园。一走进果园,我被吓了一跳,我的天啊!满园的芭乐树,结了许多大大小小、青青黄黄的芭乐果。你知道芭乐树有多高吗?才约1米左右,我从没有看见这么矮的果树也可以长出果子。我们摘了一些芭乐果,后来,大家在果园里休息,我拿起一个芭乐果三两下就吃完了,我舔了舔嘴巴,真好吃!下一次休假我还要来同安摘芭乐果。

下午,我们开车来到杏林湾海滨温泉浴场游泳,这里的人真多呀!我换上游泳衣,来到游泳池边,我刚想下水,却不料脚被水烫了一下,哦,原来这是温泉水,在靠近游泳池边沿的水比较烫。我只好来一个超级跳水,跳到游泳池的中间,再来一个超级潜水,不好,鼻子进水了,看来还是功夫不够好。这时,堂妹游了过来,我们一起玩水嬉戏。

依依端午情400字作文4

每到农历5月初一,天才蒙蒙亮,母亲便叫醒我说:“快起来,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节又到了。我便欢天喜地的来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来,几乎是每一个大门及房门口都挂上一副。一大清早,整个村子里,散发着浓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饭吃过后,不用母亲吩咐,便邀好几个伙计上山去摘箬竹叶扎粽子了。

其时的家山,新竹成林,蝉鸣嘶嘶。还有满山的芒花,开得红艳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靥,仿佛又如天边的彩霞。”

箬竹叶一般长在地势较阴的山坳里。其竿细细,其叶硕大。山风吹来,叶叶相撞,沙沙作响。摘箬竹叶,要拣新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叶片,中指一顶叶柄,“啪”的一声脱落。

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故乡的怀抱里,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欢笑。我们比着,谁摘得箬叶多,谁摘的箬叶大。

箬竹叶摘回家后,母亲拿到锅里淖过,再拿到清亮的溪水里,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包扎粽子了。母亲把箬竹叶卷成圆锥型,然后用饭勺,填进糯米,用筷子插实,包好,将嫩竹篾一捆,一只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扎成了。

糯米需淘洗干净,晾干,用少量的碱和之。有时还在粽子中包上一些红豆、红枣、花生米及腊肉,味道就更好。

粽子扎好便是晚上了。晚饭过后,父亲把粽子放在锅里,用准备好了的干柴煮上三四个小时,再让它焖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箬竹叶的清香。

粽子从初二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亲还要做包子,煮盐水蛋,煨大蒜子。对了,母亲还在蛋壳染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我的脖子上。这种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蛋当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挂上一个大鹅蛋那就雄壮了。玩腻了,就用蛋打架,谁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后留下的就胜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亲把艾草、菖蒲收起来,蘸雄黄酒,撒到屋的每一个角落,消毒避虫。还在我们的额头上,手背上,脚背上涂一些雄黄。

上一篇:飞瀑之下,必有深渊作文下一篇:檀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