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东望路漫漫

2024-04-20

故园东望路漫漫(共2篇)

篇1:故园东望路漫漫

“故园东望路漫漫”下一句及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下一句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下一句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年代: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 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只能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主题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最能体现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展开想象,写出一二句的情景。

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回首望去,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看不到家乡在什么地方,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和亲人,掩面而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3.说说“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的深情。

篇2:漫漫黄沙一故园

地点: 新疆于田

居民: 居住着维吾尔族人,自称克里雅人。

村庄: 源于巍巍昆仑冰川融水的克里雅河一路北向,直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克里雅人就生活在克里雅河的最前端。河水充沛时,他们就沿河北进;河水倦怠时,他们又随河南迁,263户、1290名克里雅人就这样分散着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110多万亩沿河两岸的胡杨红柳林里。

从于田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蜿蜒屈曲的河道,忽而翻越连绵不尽的沙丘,忽而又在时密时疏的胡杨林里穿行,零星的房舍藏在河畔边的胡杨树下,偶有大胆些的山羊从粗壮的树干后探出头来张望。

1896年,瑞典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寻宝。在沙海中找到汉唐遗址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两处古迹后,经过了一片树林和芦苇。“树林中的老居民是真正的隐者,连中国皇帝管理着新疆都不知道。”他在书中称这里是“通古斯巴孜特”,把这里的居民称为“半野人”。

几年后,另一位著名的英籍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踏着斯文·赫定的脚印,也来到这里发掘古迹;1929年,中国学者黄文弼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了第一位中国科学家的足迹。

上世纪50年代,工作组北进沙漠,询问当地居民这里是什么地方?老乡说,是达里雅布依,汉语意为“大河沿岸”的意思,于是,通古斯巴孜特便有了一个新的地名:达里雅布依。

1982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寻找石油的沙漠车由北向南隆隆开进了达里雅布依。不敢相信大漠深处还会有人家的勘探队队员以为遇到了野人—长发、“身后有尾”。“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长尾巴野人”的消息震惊世界。

1989年,于田县政府在此设“达里雅布依乡”。再次声名大噪的达里雅布依越来越清晰地走出沙堵尘封的帷幕。

传统而独特的畜牧生活

北进沙漠240公里处,即是达里雅布依乡政府驻地铁里木。除了在乡政府驻地的八户人家,其余的克里雅人居住都特别分散,户与户之间相隔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散布在胡杨林之中的院落,或隐在沙丘边,或藏在茂草里,抑或卧在河滩上。传统克里雅人的生活极其简单:一群羊、一口井、几间房足矣。

牙鲁吾孜托呼拉克,汉语意为“独一棵胡杨树的地方”。事实上,克里雅河出县城北150公里处便断流了。只有在洪水期,河水才能流到达里雅布依乡。

无需牧鞭的克里雅人却离不开斧头,所谓“野人的尾巴”不过是克里雅人别在腰后斧头的长柄,他要砍下胡杨树枝让他的羊吃上树叶,此外还要劈斩枯死的胡杨用做烧饭取暖的柴火。

夕阳透过稀疏的红柳墙,被切成一道道的光映在买买提的老婆艾拜汗的身上,她跪在厨房火膛前揉面准备家人的晚餐。他们房子的全部建材就是胡杨红柳和掺入芦苇的克里雅河淤泥─克里雅人的房子也都是如此─这里也仅有这些东西。房子都是四方的,门是用完整的一段胡杨树皮做成,经久耐用。粗的胡杨木构建房子的框架,细的红柳编成一排便成墙,房顶亦是,因为几乎没有雨天。 厨房都设在大门边,除去厨房都是卧室,厨房、夏卧室、冬卧室的区别就在于红柳编排的疏密─为了通风和透凉。只有冬卧室的墙壁会在红柳缝中抹上泥,而且没有任何的窗户。

可以耕种的地方

这里老人的老人们曾经说过:400年前,罕曼·塔克和玉木拉克·巴拉克有一天结伴沿着克里雅河北行,来到这片当时一望无际的胡杨林,可能是由于他们的不慎,他们的篝火点燃了森林,那片胡杨燃烧了数月之久。但他们时隔两年再次来到这里时,被烧过的地方变成了牧草肥美的牧场,他们就把这里叫做铁木里,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地方”。他们回去后,就和家人从克里雅河上游绿洲迁到这里定居放牧。双方约定以河为界,东岸就叫塔克塔木,西岸就叫巴拉克塔木。

后来就形成了两个部落。一个是生活在克里雅河东岸的塔克部落,一个是在西岸生活的巴拉克部落。不过两个部落之间却因为人口的繁衍增多,为争夺水源和草场经常发生矛盾,互相仇视,断绝往来,更不通婚。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乡政府的强力干预才有所改变。

肉孜节、开斋节、婚丧嫁娶等来自宗教或传统的日子都是乡里最热闹的时刻,尤其是在乡政府的驻地铁里木。这个平日里安静地卧在克里雅河一处屈曲的臂弯里的小地方一下儿人声鼎沸。大人们聚在一起说长论短,孩子们跑来跑去地打闹游戏。这里有几家小商店,只有这些时候,商店才会顾客盈门 ─大多数时间商店并不开门。

穿过古老的沙漠

克里雅河下游曾有的古老文明是从1896年开始发现的。在古老的克里雅老河床附近,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当年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两处遗址,此后,探询沿克里雅河古代文明的脚步一直在沙漠中延展。

在克里雅河出昆仑山口的上游地带,现今于田县的阿羌乡普鲁村,有细石器时代的巴什康苏勒克遗址;及至中游,县城种羊场南五公里的沙漠古河床附近,有南北朝时期的喀孜纳克佛寺遗址;出沙漠边缘的于田县城向北直进沙漠约100公里,即是唐代的丹丹乌里克遗址;246公里处有汉至南北朝的玛坚勒克遗址,由此向北8公里,即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喀拉墩遗址,再由此西北向41公里,即1994年发现的汉代的“园沙古城”遗址。

新疆环境保护局在2004年所做的一次克里雅河下游综合性考察发现:一千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移动了300公里,连绵起伏的沙峦也拖曳住克里雅河的脚步,并迫使它向东偏移河道。所有的古代城堡建筑都被高大的沙堆所环绕,过去的繁荣昌盛变成了寂寥废墟。

现今的达里雅布依,位置正相当于这条古通道的正中,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的西半圆内,西北14公里即玛坚勒克遗址,北24公里即喀拉墩遗址,喀拉墩遗址西北41公里即为“园沙古城”。向西翻过一道道沙梁,越过一条条几乎平行的克里雅河古道,克里雅人时常造访这些先民留下的遗迹。

上一篇:好网教你写社团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继母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