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2024-04-11

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精选6篇)

篇1: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关于加强县级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的若干思考

李华国程伟达

近年来,随着临海市建设稽查执法体制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在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尤为重要。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稽查办公室通过创新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了稽查执法工作力度,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稽查执法机构,完善稽查执法工作机制 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

1、建立健全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机构。2007年6月前,临海市建设规划局下设城建监察大队,统一负责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稽查执法工作。2007年6月后,临海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原建设规划局下属的城建监察大队成建制划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并将市容环卫、城乡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划转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临海市建设规划局还继续行使未划转的部分职能,如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1

建筑节能、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勘察设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及对上述领域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执法。由于原城建监察大队已经划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临海市建设规划局局急需重建住房建设稽查执法机构。

2007年11月,根据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稽查执法的工作要求,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经市编委会批准,正式成立了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稽查办公室。该办作为集中统一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8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建筑节能、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勘察设计等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执法。据悉,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稽查办公室是全省县级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中第一个成立的建设稽查执法机构。

2、建立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制度。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稽查办公室根据案件稽查情况,分析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稽查执法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协同稽查、专项稽查、集体研判、分析专报等基本建设稽查执法制度。

一是协同稽查制度。稽查办公室与行政审批科建立相互抄告制度,行政审批科在规定时间内抄告相关批准文件,以便及时跟踪稽查管理,相关稽查执法处罚文件在第一时间抄告给行政审批科,对涉及违法违规的暂停审批;稽查办公室与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业务科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相互交流日常管理、稽查执法中的信息,日常管理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移交稽查执法处理。

二是专项稽查制度。针对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稽查办公室通过事前制定稽查预案,找准稽查切入点,明确稽查任务和时限,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稽查执法工作。

三是集体研判制度。稽查办公室会同有关业务科室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体研究,利用业务科室技术方面的优势,综合分析案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努力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此外,对案件处罚的裁量进行集体讨论,以求精准把握自由裁量,提高办案透明度。

四是分析专报制度。稽查办公室根据建设稽查执法动态、重大案件的稽查情况和群众上访投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苗头,通过总结建设稽查执法经验,形成专项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开展稽查执法,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稽查办公室成立近两年来,共查处建筑业、房地产业案件300多件。特别是重点查处了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筑节能、商品房开发销售等方面的案件40多件,涉及违法违规当事人100多人(单位),起到了“查处一起、震慑一批、规范一批”的效果,保障了建筑业、房地

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工程招投标方面,查处了一起涉及9家企业的串标案件,在取得大量规范、严密的证据后,依法作出了招标结果无效、没收投标保证金和非法所得、停业整顿、取消有关企业在临海市域投标资格及罚款的行政处罚。

在工程质量方面,查处了使用不合格钢筋的典型案件,查封了该批次不合格钢筋,对已绑扎及浇筑混凝土的责令拆除返工整改,责令停止使用该型号钢筋,并对相关施工企业及监理单位处以罚款。

在工程监理方面,查处了一监理公司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监理业务、使用伪造监理岗位(资格)证书等的案件,将该公司列入建设工程黑名单,清退出当地建设市场。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由于业主群体性投诉、上访案件剧增,涉及房屋交付条件、景观设施、工程质量、建筑节能等方面的内容,稽查办公室通过稽查执法工作,认真把好商品房竣工验收关,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好工程质量整改,保障了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稽查执法与城管执法职责有待理顺。各地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特别是成立城市管理执法局后,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与城市管理执法两者间的职能划分没有统一标准,无章可循,自行一套,造成两部门之间互相推萎或多头管

理,两者关系亟待理顺。

2、稽查执法机构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基础在地方,重点在地方。目前绝大部分设区市和县(市、区)都没有相应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机构,这就导致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缺乏抓手,上级缺乏下级的执行落实,下级缺乏上级的支持指导,上下级建设稽查执法渠道不畅。

3、建设稽查执法操作细则有待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规条款多,有的相互交叉,有的法规规定比较超前,处罚幅度大、罚款起点额度高。有的缺乏操作细则,如对一些轻微违规行为的处理成为难题,若仅以教育了事,则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与教育作用;若严格按法规执行,则在现实条件下对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的对策建议

1、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要成立专职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机构,使之成为开展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的重要抓手。有条件的县(市)要提请县(市)政府成立专门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机构,协调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行业之间的稽查工作。暂时不能由县(市)政府设立的,建委或建设局要牵头筹建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机构,明确稽查执法责任处室,落实稽查执法专职人员,并逐步向专职稽查执法机构过渡。要加强稽查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稽查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

水平。

2、科学合理确定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的部门职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内部要集中行政处罚职能,将部门内部的行政处罚职能归并到稽查执法机构,实现政策制定、行政审批、监督处罚三个职能相对分开。要理顺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与城市管理执法的关系,明确各自执法的职能界限。

3、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律法规多、内容杂、覆盖面广,有些违法违规行为还可以同时适用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如房屋装修除涉及房地产方面的装修管理规定外,还涉及城市规划方面的管理规定。因此,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要编制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手册,形成相对统一的操作细则,方便开展建设稽查执法,提高稽查执法工作效能。

作者单位:临海市建设规划局稽查办公室

篇2: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

工作座谈会传达提纲

2010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国建宾馆召开了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主管厅长和省、市、县级建设行政稽查执法机构的负责人,共计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云南、黑龙江、江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河北省保定市等5个省市做了经验介绍。陈大卫副部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了2009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对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认为,2009年全国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加强协作,完善体制机制,共同推进建设行政稽查执法各项工作,取得了

-1- 积极成效。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稽查执法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理清思路,推动制度建设。去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份指导性文件,对理清思路,务实推动稽查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部稽查办会同相关司局,制订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重点稽查执法工作方案》,统筹兼顾,明确了全年稽查执法工作重点;印发了《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稽查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稽查工作程序和行为。

二是创新机制,强化稽查执法。坚持科学民主原则,建立集体研判机制;加强配合,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统计分析,建立违法违规预警预报机制;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建立警示震慑机制。

三是落实责任,加强体制建设。各地加强对重点稽查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动稽查执法机构建设,落实稽查执法工作责任,完善层级监督指导。云南、广东、湖北、宁厦、辽宁、西藏和内蒙古等7个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新成立了稽查执法机构。现在,全国283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个分别在建设、规划、房地产、园林绿化等部门设立了稽查执法机构。总的看,部、省、市三级稽查执法工作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覆盖了住房城乡建设各个领域。

四是统筹协调,突出服务大局。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围绕落实中心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统一部署,-2- 明确分工,有序开展重点稽查执法工作。去年,全国有20个省级主管部门转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重点稽查执法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订了具体方案。部、省两级主管部门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677次,受理投诉举报3248件,调研督导707次。

(二)促进扩内需保民生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一是通过专项检查,加快了保障性安居工作建设进度,提高了廉租住房建设质量。通过自查和实地督察,对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的计划实施、资金下达、工程质量等进行了全面检查,促进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初步统计,去年全国廉租住房新开工204万套,通过购买、改建、租赁方式筹集11.5万套。

二是通过专项检查,提升建筑节能效能,推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全年共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建设领域节能专项监督检查,抽查83个城市(县)的912个建筑节能项目,下发《执法告知书》100份。部里还以浙江、黑龙江为试点,开展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专项检查,共检查195个在建项目,发出《整改通知书》33份。稽查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了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贯彻落实。

三是通过督察检查,保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如期建设和运行。去年全国共抽查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67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12个;多次组织专家到现场,加强对全国特别是36个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督察

-3- 指导,加快了建设进程。截止去年底,全国设区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982座,日处理能力达1.05亿立方米;已投入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实际年处理污水量达279亿立方米,削减COD约772万吨,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三)查处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联合监察部开展房地产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专项治理。全国各地自查房地产项目6.8万个,用地面积33.45万公顷,发现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的项目1500多个,其中违规调整容积率的占91.1%,违规调整用地性质的占10.8%;违规项目用地面积0.55万公顷,补交土地价款等规费近75.45亿元,罚款近5.05亿元,撤销规划许可7项。去年共受理和处理群众举报123件,其中发函督办64件、现场督办17件。

二是开展在建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生产和市场主体行为督察。全年共抽查47个项目,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通报,强化了安全生产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了建设主体行为,从整体上保障了安全生产。

三是开展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检查。全年共抽查90个城市(县)的180项在建工程,建筑总面积537万平方米,对50个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工程项目下发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建议书》。还重点对部分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和薄弱环节加强了监督检查,促进了全年安全生 -4- 产事故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到40%以下。

(四)规范建设领域行政权力运行

一是通过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同时,进一步推进行政许可公开透明,确保行政行为更加规范,监管职责得到落实。各地普遍设立资质资格行政许可统一受理窗口,推行受理和审查分离,实行专家审查制度,缩小自由裁量空间,防止政府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是通过开展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堵塞监管漏洞,维护资金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等六部制定了《关于2009年继续开展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项治理工作的进行了联合检查,共清理回收历史遗留的住房公积金逾期项目贷款和挤占挪用资金6.91亿元。

三是通过开展城乡规划督查工作,提高地方政府对严格实施规划的认识,减少了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的城市达到51个,督察员总人数达到68名,覆盖了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部派督察员全年共向派驻城市人民政府发出督察意见书5份,建议书38份,约见地方政府领导60余次,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提醒和警示,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和苗头百余起,增强了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部稽查办在郑州、-5- 石家庄等28个派驻督察员的城市开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辅助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拓展了督察线索来源渠道。目前,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行了省级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2009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稽查执法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稽查执法体制机制建设还须加强,部分地区稽查执法集体研判、预警预报、警示震慑等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稽查执法力量缺乏整合,部门协调联动不够,层级监督还不完全到位,跨地区、跨部门违法违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查处。二是稽查执法工作责任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有个别省份至今还没有建立稽查执法制度,有些已建制度的省份,工作责任也不够清晰。三是部分地区稽查执法业务覆盖面不全,重城轻乡,重建轻管,工作深度不够,程序不严谨,行为不规范;个别地区稽查执法工作仍囿于事后查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力度不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对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稽查执法队伍建设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等。对此,大家要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会议还对2010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进行部署,会议指出,稽查执法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依法稽查,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稽查执法工作的目标是遏制违法违规行为,促使建设活动主体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 -6- 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2010年稽查执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住房城乡建设中心任务,进一步转变稽查执法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注重事后纠偏,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稳步提升稽查执法水平和效能。

(一)进一步完善稽查执法工作体制机制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树立发展理念,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增强服务意识,要按照《关于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稽查执法工作体制和机制。一要强化协同预防工作机制。各级稽查执法机构要配合业务部门,围绕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建设主体遵纪守法意识,注重事前预防,强化事中监督,实现过程管控,尽早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苗头倾向。二要畅通稽查执法信息渠道。拓宽信息来源,加强舆情分析,认真受理投诉举报,建立稽查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将建设主体行为臵于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之下,对获取的案源信息,要予以甄别分析,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线索。三要继续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各级稽查执法机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动,积极推进内部协同联动,及时沟通信息,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行政监管目标要求,做好监督检查和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工作。积极推进部际、省际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遏制违法违规现象。积极推进部省、厅市县协同联动,注意加强跨地区的协作配合,-7- 把不足整改到位,把问题处理到位,把管理提升到位。四要继续完善集体研判制度。探索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络员制度、技术专家库等多种形式,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集体研判,必要时可以适当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对重大案件更要坚持科学民主原则,集体研究,准确定性,依法惩治。五要继续完善警示震慑机制。积极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主体不良行为信息上报和披露制度,完善稽查执法与行政许可、评奖评优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审计等部门建立案件查处情况内部通报制度,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曝光力度,增强综合惩治效果。六要继续完善预警预报制度。各地要尽快建立完善投诉举报及违法违规案件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定期逐级上报稽查执法工作信息和动态。要及时分析稽查执法工作信息,加强对问题多发地区、领域和环节预警防范。七要完善稽查特派员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推进建立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充分发挥稽查特派员、城乡规划督察员作用。稽查特派员、城乡规划督察员要忠于职守,认真履职。各地要创造条件,支持配合稽查特派员、城乡规划督察员开展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建立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依法对公积金决策、管理、运作、监管活动进行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问题,保障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资金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二)围绕中心任务进一步做好重点稽查执法工作 今年稽查执法工作要围绕中心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制定 -8- 工作方案,做出具体安排。一是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建设进度、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察。保障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政策执行到位,顺利推进。督促加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保开工、促上市。二是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力度。按照国务院要求,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特别要加大对违规拆迁、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和城市要进行重点督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开展巡查,保障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围绕住房公积金政策执行情况和资金安全情况,开展住房公积金督察工作。四是加大以城乡规划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扩大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7个城市、17名督察员。积极推进省级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工作。继续推进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辅助规划督察工作。继续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违规开展农村居民点调整、大拆大建、强拆强建等行为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监督检查。五是加大对建筑节能、城镇减排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对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对城镇垃圾处理设

-9- 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等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六是加大对建筑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查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挂靠等突出问题。七是加大对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以建筑工程安全质量、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和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抗灾防震和村镇建设安全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八是加大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力度。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管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细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各方主体责任。选取有关城市进行工程建设标准全过程实施监督试点,开展监督检查,强化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

(三)进一步提升稽查执法工作效能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稽查执法工作向纵深发展。一要继续转变稽查执法理念。树立发展观念,坚持惩防并举,强化过程监管,从单纯的案件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纠偏转变。二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对侵害群众利益、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依法严肃惩处。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记入诚信档案,并公开曝光,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三要实现稽查执法范围全覆盖。稽查执法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覆盖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部业务范围,并与行政监管紧密衔接,充分发挥稽查执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四要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根据国务院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开展规范行政 -10- 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相关工作。目前已成立由法规司、市场司、质安司和地方有关部门组成的研究小组,着手制订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拟先规范部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为全面规范住房城乡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探索和积累经验。五要更加注重稽查执法实效。认真研究解决制约稽查执法工作开展的问题,增强稽查执法的主动性,实现案件查处有力,惩治到位;提高稽查执法执行力,实现专项检查不走过场,促进行政效能提升。

(四)进一步加强对稽查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把稽查执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稽查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继续推动建立稽查执法制度。目前尚未建立稽查执法制度的省份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向省政府汇报,主动寻求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争取尽早建立制度。在建立制度前,先要明确承担稽查执法任务的具体部门,落实工作责任。二要继续加强稽查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稽查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稽查执法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确保稽查执法队伍的战斗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三要进一步加强层级指导。上级稽查执法机构要继续加强对下级稽查执法机构的指导,形成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共同推进的稽查执法工作体系。加强稽查执法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稽查执法工作水平。

篇3: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根据2011年执法监督检查计划, 2011年3月上旬,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到广安市、凉山州、西昌市、华蓥市进行了《四川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执法监督检查。广安市、凉山州高度重视散装水泥工作, 扎实开展散装水泥行政执法,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10年, 广安市推广散装水泥353.25万吨, 比上年增加52.5%;水泥散装率达42.41%, 同比增加9.21个百分点;凉山州推广散装水泥196.02万吨, 比上年增加72.5%, 水泥散装率达36.55%, 同比增加9.52个百分点。西昌市、华蓥市先后成立了散装水泥管理机构, 积极制定散装水泥政策, 广泛开展散装水泥宣传, 支持配合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设, 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川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 对散装水泥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 全省累计推广散装水泥14 142万吨。据测算:可节标煤324.7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141.4万吨, 产生综合经济效益63.64亿元。但该办法未涵盖预拌砂浆管理, 对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建议在将《四川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上升为《四川省散装水泥管理条例》时给予解决。

执法监督检查组要求西昌市、华蓥市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高度认识散装水泥的推广发展, 尽快落实《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进程的通知》, 完成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区域的划定工作, 并同步依法强制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 促进散装水泥快速发展, 为城乡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篇4: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摘 要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十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行政执法业务中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遇到了诸如惩罚较弱、普法工作不到位、用工形式复杂、纠纷解决渠道不明确等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就这几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旨在为同行业者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行政执法

一、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应大力宣传,营造全社会的住房公积金缴交氛围。深入宣传公积金制度的重大意义、公积金的重要作用和“低存低貸”的政策优势,公积金缴存单位、缴存人的权利和义务,努力使公积金制度真正深入人心。着力培养公积金缴存人的维权意识,提高职工的缴存积极性,引导职工利用公积金贷款购房,改善居住条件。

充分利用各种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宣扬正面事例,曝光反面典型。大连中心目前就不定期的在大连各主要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和问答。同时还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曝光,以敦促企业进行整改。开辟住房公积金网站和热线电话,使职工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了解政策,查询信息。在大连中心的网站上,不仅提供了行业信息、中心动态、政策法规、单据下载等,还能够实时查询到本人和单位的账户变动以及贷款等情况。建立网上的咨询和投诉渠道,有专人负责对于职工的疑问和投诉进行解答。

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增加宣传覆盖面。公交车站牌、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移动电视、户外大型广告牌等等受众量巨大的宣传媒介,都是很好的宣传途径。

在政务公开日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宣传周或宣传月活动。在中心城区人流较大的地方或写字楼云集的街道,现场咨询、散发宣传单。大连中心每年有定期的到商业步行街进行普法宣传的工作安排。

大连中心还通过手机短信,邮寄对账单等方式加强与职工的联系。建立对缴存单位经办员的住房公积金培训制度。不定期的开办各种培训班,宣传最新的公积金政策。

二、加大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

住房公积金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检查力度,扩宽职工投诉举报的途径,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受理投诉后要进行快速、妥善、积极的处理。

同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应依据《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积金行政执法程序。比如受理、立案、检查、行政处理、处罚、移交、结案等依法行政的必经流程,都应该有相关的依据,都要做好记录并取得相关的证据。这样既有利于执法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也保证了行政执法能真正落到实处。

大连中心在执法工作中还加强与工商、税务、劳动人事等部门的配合,从源头上治理单位不缴纳的情况。经常与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联合执法,数据共享。特别是通过比对社保中心的缴费情况和人数,查处只交社保不交公积金的单位,使执法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可以在企业进行工商注册时,就要求企业同时进行公积金账户的开立。在每年例行年检时,没有按时缴纳造成拖欠职工公积金的就不予办理。对于有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取消工商免检企业或纳税大户的评选。只有采取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敦促更多的企业依法履行给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义务。

三、建立独立的专职执法队伍

目前国内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虽然都加大了执法工作,但目前均没有建立起一支独立的行政执法队伍。现在往往都是与内部别的部门合署办公,不是专门做执法工作的。

各地中心应该借鉴劳动部门的做法,建立起专业的住房公积金稽查支队。同时还要为住房公积金稽查支队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如车辆、通讯设施、统一服装、和合格的人员。执法人员应接受行政执法的培训、统一发给执法证。为保证执法人员的素质,可采取定期考核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参与行政执法。

四、加强现行劳动用工管理

针对现有劳动合同版本上没有关于公积金缴交的条款的情况,可以协调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争取在里面增加上公积金缴交的条款。这样可以使职工在签订合同时,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企业应该给自己缴纳住房公积金。避免了企业以各种借口推诿不给职工缴纳。

同时还应加强与劳动部门的沟通,多了解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用工形式。针对新出现的用工形式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确保现有政策能与用工实际想匹配,避免职工利益损失。

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可以考虑制定不同的缴存政策。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缴纳问题,各地应尽快出台相关细则,作为对于国家政策的补充,明确这部分人的缴存义务。

五、理顺纠纷处理渠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各地中心应与法院和劳动监察部门积极协调,对于职工关于劳动人事方面的纠纷建立统一的受理渠道,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职工频繁往返于各执法机构间的情况。对于诉讼时效、处理依据、处理时限等方面尽量有统一的政策。对于其他机关的处理结果,应能够互相认定。比如劳动监察部门认定的工资水平,可以作为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工资基数认定的依据。

应妥善处理职工的合理诉求,建立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建立起多人上访上报机制。执法中也要注意工作的柔性。对于效益不好确实无力缴存的企业,应做好和职工的解释工作,避免因为执法力度过重造成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下滑。加强对企业效益的监测,当企业效益好转时,应迅速敦促企业予以补缴。对于职工的投诉举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特定通道和上报机制,迅速处理,以避免激化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谭臻尧.住房公积金管理实践与创新.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5: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城市管理执法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改进城市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建成区内的城市管理执法活动以及执法监督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城市管理执法,是指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在城市管理领域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履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职责的行为。

第三条 城市管理执法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源头治理、过罚相当、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管理执法的指导监督协调工作。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管理执法的指导监督考核协调工作。直辖市、设区的市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管理执法的指导监督考核协调工作。县(市、区)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中积极发挥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第六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尊法、守法的意识,促进社会共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第七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执法活动提供条件。第二章 执法范围第八条 城市管理执法的行政处罚权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一)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行政处罚权。

(二)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等的行政处罚权。

(三)工商管理方面户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政处罚权。

(四)交通管理方面在城市道路上违法停放机动车辆的行政处罚权。

(五)水务管理方面向城市河道倾倒废弃物和垃圾、违规取土、城市河道违法建筑物拆除等的行政处罚权。

(六)食品药品监管方面户外公共场所的食品销售和餐饮摊点无证经营、违法回收贩卖药品等的行政处罚权。

第九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第十条 需要集中行使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六个领域中,第八条规定以外的城市管理执法事项的,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

(二)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

(三)执法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适宜;

(四)确实需要集中行使的。第十一条 需要集中行使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六个领域中,第八条规定以外的城市管理执法事项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提出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十二条 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食品药品监管以外领域的事项,原则上不得集中。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集中行使的第八条规定范围以外的城市管理执法事项,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评估,需要调整城市管理执法事项的,按第十一条规定程序办理。第十四条 调整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事项范围,应当编制工作方案,明确执法依据、执法事项清单、职责边界,经法定程序确定后向社会公开。第十五条 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划转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后,应当合理划分有关部门与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有关部门应当继续行使原有的监督管理权。需要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协助和配合的,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予协助和配合。

第三章 队伍建设第十六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按照权责清晰、事权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执法队伍。第十七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专业化,使执法能力与执法事项专业要求相适应。第十八条 直辖市、设区的市城市管理执法推行市级执法或区级执法。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管理执法事项,市辖区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能够承担的,可以实行区级执法。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承担跨区域和重大复杂违法案件的查处。第十九条 市辖区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向街道派出执法机构。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向市辖区或者街道派出执法机构。派出机构以设立该派出机构的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的名义,在所辖区域范围内履行城市管理执法职责。第二十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分布、管理任务等因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提出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数量的合理意见,并按程序报同级编制主管部门审批。第二十一条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执法人员的培训和交流。第二十二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适当配置城市管理执法协管人员。协管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在编执法人员,并应当逐步减少。协管人员配合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执法辅助性事务。协管人员从事执法辅助性事务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本级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承担。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严格协管人员的招录程序、资格条件和行为规范。

第四章 执法保障第二十三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辆、调查取证器材、防护用具等执法装备并规范管理。第二十四条 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标志标识应当全国统一,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制。第二十五条 城市管理执法应当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应当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实行全额保障,并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十六条 城市管理领域应当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第二十七条 城市管理领域应当整合城市管理相关电话服务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第二十八条 城市管理执法需要实施鉴定、检验、检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可以开展鉴定、检验、检测,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委托第三方实施。第二十九条 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应当记入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并纳入行业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信息系统。

第五章 执法规范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权限开展执法活动,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听证等法定权利。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执法活动,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第三十一条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从事城市管理执法活动应当不少于2人,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第三十二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开展行政执法活动时,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采取适当的行政执法手段,实施适当的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的,优先采取教育、劝诫、疏导等措施。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第三十三条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活动,可以依法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入相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核实当事人的身份等相关信息;

(三)以勘验、拍照、录音、摄像等方式进行现场取证;

(四)在现场设置警示标志;

(五)询问案件当事人、证人等;

(六)查阅、调取、复制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文件资料等;

(七)依法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设施、财物;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第三十四条 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公正收集相关证据,并保存完整。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综合运用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技术,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动案件有效处置。第三十五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对查封、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依法及时作出处理,不得使用、截留、损毁和擅自处分。查封、扣押的物品属非法物品的,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第三十六条 对鲜活物品或者其他不易保管的物品,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在留存证据后依法进行拍卖、变卖或者妥善处理。第三十七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不得以收费、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应当按照规定全额上缴国库。第三十八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开展执法活动应当使用统一的行政执法格式文书。第三十九条 行政执法文书的送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执行。当事人提供送达地址或者同意电子送达的,可以按照其提供的地址或者传真、电子邮件送达。采取直接、留置、邮寄、委托、转交等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通过当地报纸、门户网站等方式公告送达。

第六章 执法协作第四十条 各地应当建立城市管理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第四十一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将行政处罚信息以及需要有关部门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的建议通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将涉及城市管理执法事项的行政许可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需要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处罚的违法行为,及时通报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意见不一致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对城市管理违法行为多发领域,或者发现行政管理的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通报,或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第四十二条 城市管理执法需要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实施认定、鉴定、检验、检测或者提供相关资料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作出认定、鉴定、检验、检测或者提供相关资料。第四十三条 城市、县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可以依托本级人民政府划分的管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执法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第四十四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在城市管理执法活动中,发现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查处的,应当及时告知或者移送有关部门。第四十五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交司法机关。第四十六条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和协管人员依法开展辅助性事务,受法律保护。

第七章

执法监督第四十七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执法公示制度、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第四十八条 上级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行政执法行为的指导和监督。第四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第五十条 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其他监督方式。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为投诉人、举报人保密。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截留、损毁和擅自处分查封、扣押物品的;

(二)以收费、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的。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继续行使已经交由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五十三条 非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着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的,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纠正。

第八章 附 则第五十四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乡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市及团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1992年6月3日发布的《城建监察规定》(建设部令第20号)同时废止。

篇6: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指导思想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以“确定执法主体资格、落实执法职责、规范和考核执法行为、追究违法责任”为内容,以“程序制约权力、责任监督权力”为方式,把法律监督制度和工作管理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最终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本原则

(一)职权法定原则

行政机关权力的来源,必须依据国家法律的授予。行政执法的依据都必须对外公布,未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

(二)违法必究原则

凡是行政职权,都应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发生行政过错,必须追究责任。切实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三)程序公正原则

每项行政职权,都必须公开外部行政程序,健全内部工作流程。重视权力运行的程序,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程序,保证合法、公正、公平行使职权。

(四)权责统一原则

每个行政执法岗位,都必须确定岗位工作规范和程序,并作为执法评议和责任追究的依据。每个岗位执法责任必须落实到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三、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本要求

1、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构建“分解岗位职责—规范行为和程序—明确岗位责任—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的落实和考核评议工作。

2、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正确把握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关系,强化公务员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执法监督和社会监督。

3、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要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相结合。把尊 2 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行政执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热情为行政相对人服务,为行政相对人排忧解难。

四、法定执法主体、法定职权和执法岗位分类

(一)法定执法主体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法定代表人:谈月明,厅长。

(二)组织领导和法定职权

成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厅长任组长,厅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厅机关各处室、省建筑业管理局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方案,确定责任制工作中的重要部署、重要职责分解、重要制度建设、责任目标的确定以及考核奖惩规定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组织、协调、检查、考核和监督工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依法享有对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村镇建设管理、城市建设管理、住房公积金、建筑业、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标准定额等的行政许可、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备案和行政复议等行政执法职能。

(三)执法岗位

按省里的统一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执法岗位 3 划分为:行政许可岗位、行政监督岗位、行政处罚岗位(含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备案岗位、行政复议岗位、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和其他行政岗位。

五、行政执法责任承担的主体

行政执法岗位的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是行政执法责任承担的主体,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过错人员的责任。

第二章 行政许可岗位职权、规程和责任

一、行政许可岗位工作规范和程序

(一)工作规范

1、应当将行政许可项目设定的法律依据、许可条件、审查程序、办结期限、许可结果,许可申请受理经办人姓名,以及需要申请人提供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信息公开。

2、不得擅自增设或减少许可条件。

3、在法定期限内办结许可事项。

4、不得刁难许可申请人,不得滥用许可权。

5、诚实守信,高效便民。

(二)外部行政程序

1、申请受理程序

A、收受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核对申请材料,送达 4 收件清单。

B、发现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五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

C、送达许可申请受理书面凭证或送达不予受理书面凭证,并说明理由。

2、告知申辩程序

D、对许可事项涉及到第三人重大利益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陈述、申辩权利以及告知要求听证的权利。

E、按法定程序组织听证。

3、行政许可延期决定告知

F、重大许可事项经批准延期办理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办理及延期理由。

4、行政许可决定送达程序

G、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证件或文件),申请人签收。或送达不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告知理由和诉讼权利,申请人签收。

(三)内部工作流程

A、经办人员依照法定条件,审查许可项目申请材料,签署初审意见。

B、需要征求相关处(室、局)意见的,征求意见。C、许可岗位(处、室、局)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D1、重大许可项目决定,提交厅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D2、需要延期审查的,依法报请有关领导批准。E、制作行政许可决定。

F、主要领导批准许可决定书。许可决定(证件或文件)加盖“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章。G、整理行政许可项目卷宗,及时归档。H、按时进行行政许可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二、行政许可岗位责任

行政许可岗位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过错责任。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2、故意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3、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故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4、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

5、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6、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7、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 6 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8、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9、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的。

三、行政许可岗位责任处(室、局)

行政许可岗位责任处(室、局)主要是:办公室(厅政务办理中心);城乡规划处;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城市建设管理处;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处;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

第三章 行政监督岗位规程和责任

一、行政监督岗位工作规范和程序

(一)工作规范

1、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检查权,检查程序合法,现场实施检查的执法人员不少于2人,且不得滥用检查权。

2、检查人员不得隐瞒事实,虚构记录。

3、检查人员在执法检查中不得收取费用,不得接受被检查人的宴请。

4、检查中发现需要行政处罚的,应当按法定程序执行。

(二)外部行政程序

A、检查人员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

B、说明理由,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凭证等。C、提取证据。D、制作《检查记录》。

E、检查人和被检查人在《检查记录》上签字。F1、送达整改通知书,收受人签收。

F2、按处罚程序送达听证或罚前告知书。

G、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处罚决定书,收受人签收。

(三)内部工作流程

A、检查人员制订检查计划,确定检查人员。

B、汇总检查情况,拟写检查情况汇报,提出处理建议。C、检查岗位(处、室、局)负责人审核签字。D1、制作整改意见书

D2、构成处罚条件的,按处罚岗位的内部程序执行。E、领导批准并签字,加盖公章。F、整理检查记录案卷,及时归档。

二、行政检查岗位责任

行政检查岗位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监督检查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过错责任,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不依法履行行政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 8 的;

2、没有行政执法证的或未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

3、滥用职权,妨碍被检查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

4、接到对有关违法行为的举报、控告和投诉后,不及时处理的;

5、在行政检查工作中,索取或者收受被检查人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6、违法实行检查措施或者执行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他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

三、行政监督岗位责任处(室、局)

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住房保障处;城乡规划处;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城市建设管理处;村镇建设管理处;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处;住房公积金监管处;稽查办公室;综合计划与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

第四章 行政处罚岗位规程和责任

一、行政处罚岗位工作规范和程序

(一)工作规范

1、查处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主体合法、程序合法到位、违法事实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行政处罚应当坚持处罚法定、处 9 罚公正公开、一事不再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和保障权利等五条原则。

2、调查取证人员不少于2人,且必须持有行政执法证,询问笔录、勘验笔录记录规范,调查人员和被调查当事人均在每页上签字。

3、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和诉讼权利等内容。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加盖行政处罚机关公章。

4、执法人员不得捏造事实,滥用处罚权。

5、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

(二)外部行政程序(一般程序)A、执法人员向被检查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B、制作现场勘验笔录、询问笔录、收集相关证据。C1、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拟处罚的事实、依据及申辩权。签收。

C2、符合法定听证条件的,送达听证告知书。告知拟处罚的事实依据及要求听证权利。签收。依法定程序组织听证。D、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缴纳罚款通知书,收受人签收。

(三)内部工作流程(一般程序)A、相关业务处(室、局)立案,经政策法规处审查后报分管厅领导签字。

B、确定本案调查取证人员,收集证据,提出处罚建议。C、业务处(室、局)或被委托执法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D、将案件移送厅政策法规处进行案件审核。E、政策法规处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

F、起草《行政处罚告知书》或《听证告知书》。G、起草《行政处罚决定》

H、厅领导批准行政处罚决定,加盖“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章。

I、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外公布行政处罚决定。J、整理行政处罚案卷,及时归档。

K、按时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报省法制办备案。

二、行政处罚岗位责任

行政处罚岗位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过错责任,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没有法定处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2、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3、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4、违反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

5、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6、违反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7、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

8、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的;

9、使用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10、违法实行检查措施或者执行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他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

11、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12、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

三、行政处罚岗位责任处(室、局)

行政处罚岗位责任处(室、局)主要有:政策法规处;城乡规划处;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城市建设管理处;村镇建设管理处;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处;住房公积金监管处;稽查办公室;综合计划与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

第五章 行政备案岗位规程和责任

一、行政备案岗位工作规范和程序

(一)工作规范

1、备案项目的依据、条件、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备案时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及备案工作人员姓名必须在办公场所公开。

2、执法人员不得刁难备案申请人,不得擅自增设或减少备案条件。

3、执法人员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备案手续。

(二)外部行政程序

A、收受备案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核对申请材料。B、发现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五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

C、送达同意行政备案证明、证件或文件,申请人签收。或送达不准予备案文件,告知理由和诉讼权利,申请人签收。

(三)内部工作流程

A、经办人员依照法定条件,审查备案项目申请材料,签署初审意见。

B、备案岗位(处、科)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C、制作同意备案文件或证件或证明。D、主要领导批准,加盖公章。E、整理备案项目卷宗,及时归档。

二、行政备案岗位责任

行政备案岗位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备案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过错责任,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备案申请不予受理的;

2、徇私舞弊,不按法定程序颁发或出具有行政备案证明的;

3、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备案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备案决定的;

4、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故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5、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备案申请或者不予备案的理由的;

6、在受理行政备案过程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7、故意刁难,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备案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备案决定的。

三、行政备案岗位责任处(室、局)

行政备案岗位责任处(室、局)主要是:办公室(厅政务办理中心)。第六章 行政复议岗位规程和责任

一、行政复议岗位工作规范和程序

(一)工作规范

1、受理、审查行政复议案件的程序、时限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必须在本机关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行政复议权。

3、必须公正对待复议双方当事人,不能有所偏袒。

4、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

(二)外部行政程序 A、收受行政复议申请。

B1、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复议申请,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B2、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复议申请,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告知申请人向有关复议机关申请。

C、受理复议案件后,7日内告知被申请人提交书面答复书及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等有关材料。

D、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收受人签收。

(三)内部工作流程

A、审查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B、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资料。C、起草行政复议决定。

D、行政复议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

E、分管厅领导批准签字,加盖“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章或“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复议专用章”。F、整理复议案卷,及时归档。

二、行政复议岗位责任

行政复议岗位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复议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过错责任,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或者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2、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3、在行政复议过程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4、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

三、行政复议岗位责任处室

行政复议岗位责任处(室、局)主要是:政策法规处;城乡规划处;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城市建设管理处;村镇建设管理处;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处;住房公积金监管处;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

第七章 行政执法考核评议

一、考核评议主体

本机关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机关执法岗位和被委托执法部门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考核评议。厅政策法规处会同人事教育处、省监察厅驻厅监察专员办公室承担具体工作。

二、考核评议原则

(一)公正公平

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二)综合评议

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应当以《机关行政执法责任书》或《行政执法岗位执法责任书》、《被委托执法部门执法责任书》为主要依据,对照工作实绩,结合社会评议、上级部门行政复议结果、人民法院判决结果等进行评议。

(三)与年终公务员考核挂钩

行政执法考核成绩与年终优秀机关公务员或部门工作评比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

三、考核评议方法和程序

(一)考核评议方法

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考核评议,是指本机关行政执法责任制 17 工作领导小组对本机关执法岗位和被委托执法部门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考核评议。

以行政执法岗位为单元进行考核。各执法岗位考核时均要考核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实行扣分法。具体考核评议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二)考核评议程序

1、由相关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处(室、局)负责人对本部门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作出自评报告。

2、抽查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备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案卷档案。

3、考核评议小组评议讨论。

4、考核评议小组评议结果报本机关厅长办公会议审议决定。

5、考核评议结果公示。

(三)考核评议要求

行政执法责任考核与年终单位工作考核、公务员工作考核有机结合,与优秀公务员或部门工作评比挂钩。

第八章 行政执法过错及错案责任追究

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登记、行政备案、行政收费、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岗位的行政执法人员在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18 发生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应当视情节轻重追究过错人员的责任。

行政执法过错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行政管理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损害国家利益或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行政执法错案是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行为违法并被有权机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职责或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决定给予行政赔偿的案件。

一、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划分与承担

发生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时,具体实施行政执法岗位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均为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但应根据责任和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承办人直接作出行政行为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二)应当经过审核、审批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或者错案责任依照下列规定划分与承担:

1、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行政行为,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2、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3、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事项实施行政行为,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4、承办人提出的方案或者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5、审核人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的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6、审核人未报请批准人而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7、批准人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8、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9、承办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或者批 20 准人指令承办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作出指令的人员负直接责任;审核人作出的指令经批准人同意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10、承办人执行公务时凡认为上级决定、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承办人应当执行该决定、命令,执行后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由上级承担相应责任,承办人不承担责任;但承办人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承办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三)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导致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四)因不作为发生行政过错的,根据岗位责任确定行政过错责任人。

(五)经审核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审核部门与承办部门根据过错情节共同承担责任。审核部门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审核部门承担改变部分的责任。

二、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承担方式

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采用下列方式:

(一)诫勉教育或者书面告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五)暂扣或者收缴行政执法证件,停止行政执法活动;

(六)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七)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八)辞退;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追究方式。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三、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

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公开公正、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追究相结合的原则。

(一)根据责任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依照管理权限按以下规定进行:

1、性质、情节显著轻微,未造成社会危害的,对有关责任人可以不予追究,但应诫勉教育、书面告诫或者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

2、性质、情节轻微,社会危害程度较小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警告、记过处分;

3、性质恶劣、情节较重,社会危害程度较大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并可以暂扣其行政执法证件,停止行政执法活动;

4、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程度特别大的,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可以收缴其行政执法证件,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5、性质恶劣、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程度极大的,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并可以取消其行政执法资格,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二)对于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可以予以辞退。

(三)违反行政纪律的,移送人事、监察机关处理。

(四)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人能够主动发现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未造成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

(六)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1、明知本人的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行为处于继续状态,而不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

2、对举报、揭发、控告、申诉人或责任追究调查和处理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3、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应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的;

4、干扰、妨碍、阻碍、抗拒对其进行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调查、责任追究的;

5、其他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理的情形。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

1、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2、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致使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理解错误的;

3、出现意外或者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发生的;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追究责任的情形。

四、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程序

1、受理、立案

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关行政过错或者错案的投诉、申诉、举报,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并立案;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申诉、举报人的,应当告知其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结果,不予受理的应当告知理由。

2、调查

立案后,应成立由监察、人事、法制部门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调查处理调查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中应当听取被调查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被调查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调查处理工作应在立案后15天内结束。

调查组成员与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3、作出责任追究决定

决定受理的案件,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责任追究决定。情况复杂的,经厅长办公会议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送达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决定书

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制作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决定书并送达责任人,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说明作出决定的理由、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告知责任人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利。

有明确的投诉、申诉、举报人的,应当告知其处理决定。

5、被追究责任的行政执法人员申诉

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25 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规定办理。

6、结案,作出结案报告

五、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责任处室

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责任处室: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

六、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监督处室

上一篇:关于圣诞节初中生英语作文下一篇:福岛核电站爆炸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