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提问

2023-04-16

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提问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

[摘要]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依据有效提问的内涵、特点及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以寻求包括恰当的提问语言、优化提问结构、灵活掌握提问技巧以及把握提问良好时机在内的提问策略,从而,使简约、有效阅读教学得以很好的实现。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阅读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教学中的“提问”,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随着班级授课制产生,提问很快步入了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然而,当前课堂上缺乏有效提问,盲目运用提问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出现一些弊端和问题,对有效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内涵

何谓有效性提问?塔巴(Taba.1964)认为:“问题是新形成的认知系统的承载者”,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提出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有效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因此,有效提问就是指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基于前人对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有效性提问进行尝试性界定:

一方面是从有效性提问问题本身角度。有效性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清楚明了、有目的、简洁、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能够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是从教师提问策略的角度。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通过认真专研教材,而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的提问。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求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有效提问应该使学生处于悱愤的状态。所谓“悱”,指欲说而不能言;“愤”是指欲求明白而不得。②

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有效提问应符合以下的要求:

(一)紧扣教学目标,切合教学重点

提问问题应紧扣教学目标,适合教学重点的需要。提问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有效提问需聚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切忌旁逸斜出,以致耗时低效。 ①② 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上海教育科研[J].2003年第12期P3

朱作仁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P180

1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二)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问题的设置需基于学生的原点,并在“现实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的区间内进行才能恰当地把握主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跳一跳”便能获得由提问所提供的信息,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力求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内涵理解统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尤其新课改以来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教学提问设计要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内涵理解相统一。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是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即关键词语,并以此为问点,进行提问。

三、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常见问题及成因

(一)常见问题

1、提问目的不明确的问题

许多教师提问虽然有目的,但是不够明确,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教师随意提问,或者流水式提问,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问题,学生常可以用“是”或“不是”,“对”与“不对”,“好”和“不好”来回答。第二种教师提的问题比较模糊。当学生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表现出一脸疑问,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教师的提问可能范围过大或者所提的问题有歧义,学生不能很好的明白教师提问的意图。

2、提问次数多的问题

提问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但提问过于频繁,会造成“过而不及”的后果。教师一味地提问,学生则被教师的提问牵着鼻子走,主体性地位很难发挥作用,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只会答疑,不会质疑,更不会创新。

3、提问难易度没有把握好的问题

在教学中,很多的教师都比较难以把握提问的难易度,因为提问的难易是相对的,是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提问问题比较的简单,肤浅;有的提问很难,具有很强的思维性,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回答,甚至有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达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有的是问题之间的难易相差很大,中间缺乏相应的“过渡段”,使学生在理解上有阻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太难或简单,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成因分析

制约教师阅读课堂提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1、对教材文本把握不够

2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要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提问设计。提问设计是否精当,关键看教材的处理是否合理。因为教材文本是提问的支点,立足点,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厘清教材文本的要点,抓住文本的特点,找准文本的重、难点。然而,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教师备课时间不足,这主要在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准备什么问题来实施教学,更不会耐心的把每一个要提问的问题写进教案;其二,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夫不精深,对文本的解读肤浅,只知文本文字表面意思,很难通过有效提问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感悟内在的人文内涵。

2、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

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就是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树立“学生意识”,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进行问题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设计问题时,应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四、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恰当的提问语言

恰当的提问语言是指教师提问语言准确、清晰明了,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教师在提问时若没有准确的使用相关的动词,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使他们分不清到底给出哪种信息才是真正符合教师提问的意图。

(二)优化提问结构

1、 精心选择提问“点”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关键点。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不能随意的设问,这就需要我们厘清教学内容要点,反复琢磨,确立重难点,在文章的精要处找准切入点。问点的选择注意以下几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重点处设疑,不仅准确地扣住教学目标,而且巧妙地处理教学重点,从而使教学简约,高效。(2)问点应立足于突破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处设问,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难点。(3)问点要有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所设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提高。因此,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提问着眼整体,环环相扣,且有层次性

① 郭根福.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4/c

3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的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且有层次性,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

(三)、灵活掌握有效提问技巧

1、 变直为曲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的问,问点明确,问的主旨即在获得直接的答案。但直问的最大的弊端是形式呆板,缺少变化,如果经常直问,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类题目会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把提问由“直问”变为“曲问”,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抓住最感兴趣而有同课文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而提问,那么课堂课堂就会至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答问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 正反结合

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从问题的一般逻辑和时空顺序而问。学生遵循老师的提问,顺藤摸瓜回答老师的问题。正问能够锻炼学生的正向思维,但不利于学生反向思维,逆向思考。正问和反问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两种方法最好交替进行,结合使用。

3、 变散为聚

有效的提问切忌散问。散问就是提问问题散乱,问题琐碎,缺乏整体性。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满堂问”现象,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拂去表面现象,实际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从提问入手,使提问变“散”为“聚”,化零为整。所谓聚,就是指提问要简洁、凝练,具有整体性。提问应着眼于整体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 巧设悬念

好奇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好奇心十分的强烈,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想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悬念”,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思维活跃。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将悬念运用的提问中,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把握提问良好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句话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 4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高质量的提问,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思维上出现了焦虑和困惑时,教师要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走出困惑。

五、 结论

形成有效而富有操作的提问对策的前提是,应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性提问的意涵、特点、要求,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课标理念,对当前的语文阅读提问出现的主要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进而得出行之有效的提问对策,以求简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得以良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上海教育科研[J].2003年第12期P3 [2]郭根福.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语文教学通讯[J]2008.04 [3]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P180 [4]王德勋.课堂提问的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课程与教学[J].2008.8.P50

① 王德勋.课堂提问的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课程与教学[J].2008.8.P50

5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李敏 QJ15X049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作者:夏吉宏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和平路7号

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13896762958 QQ:393420506

【摘

要】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与学生思维的驱动力,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务。本文就当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提问

策略 初探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观察、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技能之一。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领,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考,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为此,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

1.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再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平常教研活动的“听”、“看”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师问生答”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一问到底”。尽管这样,课堂学生发言仍然不积极,气氛依旧缺少活跃性,教学效率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无的放矢、主观随意、时机不当、缺乏驱动力等诸多弊端。

1.1提问随意无矢,缺乏针对性。少数教师教学中提问无目的,主次不分,“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随意而问,问题目标与提问对象不明,指向不集中,甚至离题遥远,脱离目标,问什么,向谁问等,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目标不明,重点难分,思维模糊、紊乱,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1.2提问或难或易,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过于笼统深奥或过偏、过难,问题外延过大,超过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远离学生思维“萌动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于理解和接受,导致学生思维梗阻,思维激情骤然退减,启而不发;或提问流于形式,问题简单化,蜻蜒点水,未设置思考台阶,缺少思考性,学生不假思考就可齐声回答,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既未能促进学生思维,又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和有效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导致教师诊断结果失真,不利于教学过程调控。

1.3提问对象面小,忽视整体参与。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仅是总只围绕三两个优等生发问,提问对象范围缺少普遍性与层次性,让大多数学生坐“冷板凳”,成为被遗忘的一角冰川。教学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星点涟漪,时而“冷场”,多数学生无精打采,无动于衷。

1.4提问不精准简炼,忽视“火候”。课堂提问中,问题指向、目标模糊,缺乏“如何问?”斟酌推敲,问题语言表述含糊、冗长,忽视提问陈述核心点、准确性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升华点等关键处思考,提问未能起到断层桥梁引路,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思维难于跟进,影响教学调控与效果。

1.5提问语言抽象生硬,缺乏趣味性。教学提问忽视问题与学生熟知事物的联系和学生生活情趣,问题缺乏吸引力,缺少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听来索然寡味,兴趣无生,影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1.6提问频繁无效,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学中处处开花,“满堂问”,“懂了吗?”、“会不会?”、“找到(发现)没有?”等无效提问四处横生,提问频繁,不给学生学生思考讨论空间,缺乏互动,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效。提了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和原则要求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与调控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为此,教需有疑,问须有用,疑须有果,问须有据。有效的教学提问应具如下作用和原则要求。

2.1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2.1.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恰当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将学生将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处,明确探究方向、目标,强化教学针对性。

2.1.2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培养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养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观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释放情感,提高增强听讲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并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迁移,获得新知。

2.1.3迁移过渡,调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程序是相互联系,通过提问,承上启下,调控教学,构建思维与知识理论的严谨逻辑和知识体系;同时,通过提问,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强化兴奋,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分心走神,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和良好课堂秩序。

2.1.4反馈教学,评价学生,促进反思。通过教学提问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反思调整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高效优化课堂教学。

2.2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要求

2.2.1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无论是启迪学生思维,复习铺垫,反馈信息,了解学情,还是突出重难点、关键处等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目标具有导向性,提问对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把握问题目标,明确提问对象,弄清“问什么”、“向谁问”,有的放矢,因材施问。

2.2.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提问的灵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在瞬间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思索、引导探究发现。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揭示矛盾,指引思维方向,点拨思维方法,“投石激浪”,引发思索,促进思考,引导探究,帮助发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2.2.3趣味性原则。人对事物的关注和认识总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对教学提问有了强烈兴趣,就会萌动参与意识和激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思考探究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设计提出适合学生情趣、意味,引发学生好奇心,触击学生兴奋点,激发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学生就能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探究和发现,寻求获取新知。如果教学提问平淡,引不起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2.2.4量力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应坚持由浅入深,要难易适中,高低适度,梯度适当,问题设置要依据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量力而提,保证可行,让学生“够得着”、“上得去”。如若提问深奥,偏高过难,造成学生思维梗阻,就会望而生畏而止步,导致问而不动,启而不发;如若问题偏浅,过易太浅,缺失思考价值,学生会不假思索,思考方法与思维能力难以培养提高。

2.2.5精准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明确,直入关键,切忌离题遥远;问题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清晰,逻辑严谨,经得起斟酌,受得住推敲,规避模糊、冗长,繁琐;问题数量、密度精练,宁精勿滥,避免“满堂问”与无效提问。

2.2.6广泛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基础、素质在微观上又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为此,教学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难易,结合学生基础素质层次与个体差异,统筹兼顾,分类,“因材施问”,点、线、面结合,“金凤凰”与“丑小鸭”并重同育,既照顾个别学生的引导点拨,更重视全体学生启发诱导。

2.2.7时机性原则。在对的时间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应把握提问时机原则。一是要把握好学情了解、激趣设疑、思考导疑、疑惑释疑、承上启下、知识迁移升华、小结评价等提问时机;二是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及回答问题的时间。

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技巧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启发式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提问,设疑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贵有疑,教贵善问,善教者必善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讲究提问艺术。

3.1导入情景提问抓联系,明方向。课堂教学引入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已学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连接点、结合处、生长点,设计启发导向性提问,铺路搭桥,构建认识新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过渡,迁移升华,加深理解,并建立完整认识结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板演:①286+37(列竖式);②13.8+2.16 (列竖题);③5/9 +2/9;然后提出问题:“第①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②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③题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学生经过比较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展开紧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就能得出共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教师出示问题:1/3+1/4=?并提问:“分数1/3和1/4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时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能将1/3和1/4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吗?”学生在提问启迪引导、点拨思考中推陈出新地发现:“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3.2设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有效设问,方可突出重点;在教材难点处提问,方可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

3.3提问促成知识深化。学生对事物与知识的认识掌握,总是从特殊到一般,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为使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深化,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4设问解决模糊点。由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与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澄清模糊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5提问过渡迁移,承上启下,调控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到另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要平稳过渡,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不能同步跟进。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恰当准确提问,承上启下,以实现知识点间或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与平稳过渡迁移,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学习新知,并培养、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

3.6巩固评价提问,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巩固评价提问一堂课或其中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或检验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一种提问。通过对概念、知识的复述、回忆、理解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3.7课尾提问,设置悬念,延伸思维。一堂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学生探索新知永久动力。课堂教学结束时,提问设置悬念,既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保持兴趣与思维的持久性、连续性。

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问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作用,遵循提问原则,切实弄清“问什么、向谁问、如何问”课堂教学提问“三要素”,运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灵活有效的多样提问形式、方法,科学有效设疑提问,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纪 微.《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 朱继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新课堂网站. 4.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06. 5.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8期.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姓名:夏吉宏,48岁,男,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小学数学高级教师。通讯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太极大道78号3单元;邮编:408100;联系电话:13896762958。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在教学《认识角》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 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平时喜欢的体育活动为例子, 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案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争论起来就更有兴趣。

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在上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不能比出两个队的排球水平呢”让学生去去发现,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

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五篇: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好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课堂提问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难易度适中为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适时追问,给他们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追问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程资源的整合,再到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提问是课堂活动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答案明了的问题让学生操练。如:某公开课上,教师手拿一支钢笔,问学生:“What’sthis?”要求学生回答:“It’sapen.”这种操练在初学句型时固然不可缺少,但从启发学生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明知故问、缺乏信息沟通的问答训练只是通过直观的手段,呈现语言的形式,是枯燥的、机械性的操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十分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选择何处设疑提问、如何设疑提问显得非常关键。

那么,怎样着眼于问题的设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具体谈谈。

一、目的性提问。

英语课堂,适时、恰当的提问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扩散思维,投入到 1

教师设计的英语情境中去。

1.为讲授新知作铺垫而提问。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穿插提问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学生敏锐的思维,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新知,其效果往往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并启发学生用旧知去获取新知,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更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2.为强化新知而提问。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Areyouready?”“Understand?”“Doyouknow?”学生们的回答整齐统一——“Yes!”响亮干脆,毫无疑点。可学生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吗?真正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吗?我们不得而知。笔者认为,我们教师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蒙蔽,可以通过有效追问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语言。

案例:

在讲授牛津小学英语5AUnit2Anewhouse.Part A时,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图,边复述Yang Ling’sbedroom 边进行拼图,当这些步骤都完成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Teacher: Yang Ling’s bedroom is very big and nice. So what’s in your bedroom?

Student: Thereis „„/Thereare„„

当这一问题出来后,学生的大脑思维再次得到启发,由Yang

Ling的卧室又很快联想到自己的卧室,然后用本单元所学的Therebe句型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为巩固操练而提问。

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经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继而有的学生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那么,就应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来问,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的思维有的放矢。所以当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独立思考与探究。

二、选择性提问。

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启发学生思维。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的紧密联系。学生产生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的状态中,跃跃欲试。

3.掌握难易程度。

问题的深浅不仅能巩固知识点,还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检测,问

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重视,问题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案例:

在新授完牛津小学英语5AUnit8OpenDay的新单词及句型,让学生自习Part A刘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How many room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A. ThreeB. Four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并有目的地去看卡通,就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不难,但又非得让学生认真去听,才能选择正确的答案,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又维持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三、适时追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完老师设计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次追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把握好时机,有目标地进行有效追问,英语课堂会更加灵动,充满思辨的美。

1.过渡时追问。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时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在这样的衔接处,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来设

计各种问题,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结合已学旧知去创造和探索。

案例: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Unit4AnEnglishfriendPartA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WhatdoyouusuallydoonSundays?一位学生回答完后,很自然地过渡到Whatdoeshe/sheusuallydoonSundays?让另外一名学生回答。这样一来,不仅呈现出新句型——Whatdoes„usuallydo„?而且又检查了那位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复习旧知,又能引出新知,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进行追问,还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2.拓展延伸时追问。

新课程理念提倡它的生成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在讲授完新知后追问,促成其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快结束时再次形成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

在教完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8Attheweekendspart A时,Mike , WangBing, Helen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weekends. 在学生掌握文本意思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They are very happy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Bu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Talking about your weekends.Student1: I surf the Internet. Sometimes I play

basketball.

Student2: I do my homework. Sometimes I do housework. Student3: I watch TV and sleep.

„„

在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不但了解到他们周末的生活又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句型,像这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自我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了文本的空间,是有智慧的追问。

学习的起源是疑问。课堂教学的问题必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共同发展。课堂会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可爱的学生会不经意间生成许多生动的课堂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有灵敏的捕捉能力,根据课堂师生互动碰撞出来的思维火花,更改或深化设计好的问题,使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泰州教育》2010年第1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陈桂珍:《对质疑的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

4. 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上一篇:小学英语作业设计方案下一篇:小学英语阅读策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