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

2024-04-12

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共9篇)

篇1: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

故事一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感:新加坡听到的一句话-制度决定行为。4大话西游 4鬼话连篇 4搞笑图片

故事二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 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 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故事三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

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故事四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

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故事五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故事六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故事七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故事八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 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 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 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故事九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故事十

陈阿土是个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 “GOODMORNING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 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SIR!” 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出处:http://)

篇2: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探究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个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选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风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感:新加坡听到一句话--制度决定行为.

故事二: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卸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到,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卸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卸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卸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钭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在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们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的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故事三:

有一个博士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糖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秆,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糖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以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行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呼的一声,博士生栽到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糖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下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才能代表将来.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故事四: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翰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 当更从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呢?

故事五: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个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在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处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故事六: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有道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的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故事七: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你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个耳朵出来了。

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篇3: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 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 在革命前, 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 是革命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 就是这个文化战线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 都是群众的。

1933年12月艾思奇在上海《中华月报》第二卷第一期的文章“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中写道:“哲学是文化现象的一部门, 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社会的文化。”[2]而创作于1934年的《大众哲学》作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新文化的特征。《大众哲学》内容、语言和形式都是为大众服务而精心设计的。

作为新文化一部分的《大众哲学》是大众的, 是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在中国革命战争中, 它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 幻化成千军万马, 使敌人闻风丧胆。据说蒋介石操着奉化口音无可奈何地说, “一本《大众哲学》, 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还气急败坏地指着陈立夫的鼻子大骂:“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 你们身为国民党党员就写不出来, 你们这帮该死的, 白吃饭, 不做事。”[3]

一、紧扣时代主题

《大众哲学》不仅在实践依据方面立足于当代, 而且在理论深度上也具有当代的特征。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同志在30年代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 原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第一、二卷 (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 连载, 题为《哲学讲话》。后出版单行本。1936年印行至第4版起改名《大众哲学》。到1948年12月, 共印行了32版。创造了中国哲学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这本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 启发了千万颗苦闷彷徨的心, 许多青年人在它的影响下, 走上了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就是背着《大众哲学》奔赴延安的。《大众哲学》为什么会受到读者如此热情的欢迎呢?正是因为其内容、形式、语言都充分地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

1934年6月, 由“社联”安排, 艾思奇进入李公朴先生主持的《申报》流通图书馆读书指导部。在这里, 他担任该馆在《申报》副刊“读书问答”专栏的撰稿工作;接触到大量的读者来信, 特别是一些失学失业的青年人, 纷纷来信诉说他们的苦衷。在这种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形势下, 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人民大众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出路又在哪里[3]?如当时的青年人之一陈涌写道:“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生活并不幸福, 并不平静, 总是模糊地觉得应该有一种不同的生活, 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鲁迅的小说, 俄国的一些作品, 加深了我对旧世界的认识, 但一个人觉醒以后不知道往何处去, 却又带来更加剧烈的苦痛。”[4]

艾思奇抓住了大众读者的困惑所在, 在书中尽量引用和大众的读者息息相关的事例, 把当时国家的形势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紧紧连在了一起。即使当今时代的人读起这本书, 也能通过它很清晰地明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危难形式, 当时的中国民众面临怎样复杂的斗争形势, 对当时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

二、创新文章形式

对于初次接触哲学的人来说, 阅读《大众哲学》并不十分困难, 作者充分考虑了它的服务对象, 创新了文章形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全书共探讨了22个问题, 在论证过程中每个问题都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做到了“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 把提高和普及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1]

为了开启民智, 拯救旧中国于水火之中, 九一八事变后, 艾思奇毅然弃学回国。他很了解当时的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 为了点燃他们胸中的斗争之火, 为革命增加力量, 必须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 才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艾思奇说:“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 在店铺内, 在乡村里, 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 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5]

初识哲学的人往往会被它的玄奥深涩吓倒, 从而放弃进一步的探究, 更何况对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大众。当时中国的许多年轻人看到十月革命的胜利, 于是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理论武器, 想让它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作用。可无奈于虽然抱着极大的热情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但由于作者是外国人, 又没以中国的革命实际为例, 所以读时一腔热情, 过后都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且对于当时未具备哲学起码常识的人是很难接受的。于是艾思奇大胆创新, 对于每个问题的论证过程都贯串了小标题的形式。该书有五大章, 二十二节, 每节均有标题以及解释性的大标题。每章各节的大多数段落前有一方小框, 框内简略归纳该段落的内容。“这一特征是最富有创新和重要的。读者很少会看到有两整页长的内容。对阅读技巧不高或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 该书的外形不像哲学书的外形那样令人害怕。相反, 《大众哲学》的外形是简短精练、便于间断地阅读。”[6]每个小标题对所论述的问题起到概括归纳的作用, 逻辑严密, 论证层层深入。读者可读了一段文字论述后又看看小标题的归纳, 这样, 就给没受过任何抽象思维训练的读者降低了阅读的困难, 唤起了阅读热情。以免读过去仍旧一头雾水, 一片混沌。无疑, 《大众哲学》外形上的新鲜和简洁对它受欢迎起了很大作用。

三、直白、生动活泼的语言

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 就是“无兵司令”, 它的火力就打不到敌人。为达此目的, 文学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 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源泉[1]。

《大众哲学》所论证的哲学问题艾思奇都设计了生动活泼、简明易懂而又很能吊足读者胃口的语言来描述。

首先, 使用明白如话, 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古人沈约就说过: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 易识字, 易诵读。父亲也教导艾思奇:“无论作诗、写文章, 应像白居易那样, 务使人人能读, 妇孺皆知。”艾思奇对父亲的话铭刻于心, 《大众哲学》的文章标题使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读来朗朗上口, 倍感亲切。使哲学走出了高深莫测的殿堂, 消除了哲学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藩篱, 融入了市民社会。正如美国泰瑞·博登霍恩所言:“《大众哲学》里没有任何古词或暗语, 是用1 000个普通字写成的。作者在书中既不炫耀自己的语言知识, 也不滥用或夸张地使用语言。他自愿丢弃了那种半土不洋的、学究气的语言, 努力以他的目标读者能懂的语言说话, 这就使他的著作有了一定的可信性和权威性。”[6]

如, “两军对战”、“三分像人, 七分像鬼”、“天晓得”、“原来是一家人”、“用照相作比喻”、“是朋友还是豺狼”、“无风不起浪”、“谈虎色变”、“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

其次, 制造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 “哲学并不神秘”、“不是变戏法”、“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在劫者难逃”、“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没有了”、“追论雷峰塔的倒塌”、“岳飞是怎样死的”。这样的构思, 让读者一看题目, 就有产生疑问, 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求知欲。这也是此书引人入胜, 赢得众多读者群的原由。

最后, 通俗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每一个通俗的文章标题后又加上破折号引出其揭示的哲学命题。这样巧妙的构思, 是作者既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程度, 又考虑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读者可没有障碍的接受, 由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深入。由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章标题过渡深入到一个小哲学命题, 符合人认识的客观规律。读者读完文章后会由生动的情节联想到相对应的哲学问题。对作者论述的哲学问题记忆犹新, 不容易遗忘。使读者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中, 能自觉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来处理思维中的矛盾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正如李公朴在序言里所说, “《大众哲学》用最通俗的笔法, 日常谈话的体裁, 融化专门的理论, 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7]

总之, 《大众哲学》贴近时代的内容、独特的语言、别出心裁的文章写作形式, 使它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这一现象启发我们不断思索当今文化传播的形式。哈贝马斯认为, 传播是一种以理解为导向和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社会一致性为基础, 致力于达成理解, 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8]。所以, 为使大众欣然接受, 热烈拥护, 无论电视、电台、各类书刊, 都应紧扣时代主题, 创新传播形式, 抛弃生硬、刻板、装腔作势、高高在上的姿态, 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这样, 文化传播事业定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688-701.

[2]艾思奇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3]刘萍.大众哲学家艾思奇[J].民族团结, 1997, (6) .

[4]陈涌.有关艾思奇的二三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 (3) .

[5]艾思奇.关于《哲学讲话》 (四版代序) , 《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6]徐素华.艾思奇研究在国外[J].哲学动态, 1996, (6) .

[7]李公朴.“序”, 《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篇4: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

【丛书总体介绍】

“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是从韩国引进的少儿类哲学普及读物,丛书共50卷,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50位大哲学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一人一册,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一步步把小读者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

【内容特色】

丛书每卷约四万字,插图20幅,全彩印刷。每卷均以东西方哲学史上一位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作为主题,并将其完美地融合于贴近中小学生生活与爱好的精彩故事和插图中。

1.强调故事的可读性。它要么把那些哲学家复活,放在读者身边,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进行思想交流;要么,请同学们“变”到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和哲学家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思想产生的土壤;要么,干脆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在海洋,在天空,我们的哲学家变成了各种会说话的翔鱼飞鸟。既像是探险故事,又像是科幻小说,紧张与兴奋的情绪会让读者不忍释卷。

2.这套书将50位哲学家最重要的思想用非常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读者一听就能明白,就能对这些哲学家有所认识,并陶醉于他们淳厚深邃的思想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中。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附有一个小栏目“哲学放大镜”,或系统整理,或深入分析章节故事中出现的哲学内容,让读者们对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3.这套书还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无论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还是高中学生都可以阅读,差别只在于由于读者身边世界的大小不同,他们从中得到的理解和收获也各不相同。

【名家推荐】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获得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常常有父母问:让孩子在什么年龄接触哲学书籍最合适?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早比晚好。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孩子若没有兴趣,勉强只会导致反感。早比晚好,则要靠正确的引导了,方法之一便是提供足以引发孩子兴趣的适宜读物。当然,孩子不可能直接去读原著,但是,我相信,通过某种方式让他们了解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使他们对哲学真正有所领悟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我乐于推荐黄山书社出版的“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我的评价是,题材的选择颇具眼力,50位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精神导师。故事的编撰,故事与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表述,大致都不错,水平当然有参差。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极其认真地做了这件事,在孩子和大师之间筑了一座桥梁。对比之下,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应该感到惭愧,但愿不久后我们也有原创的、高水平的类似书籍问世。

(本丛书中文译本序节选,作者周国平)

【先睹为快】

比目鱼厄洛斯(节选)

原来它们三个一直是在厄洛斯身上行走的。

“哇!真大呀!”

柏拉图望着比目鱼巨大的躯体,惊得目瞪口呆。

厄洛斯握着苏格拉底的手说:“苏格拉底,听到我的声音,它们俩全都怕得要命,我看你一点都不害怕。你是怎么做到的?”

“厄洛斯,见到你我也很高兴。我之所以不害怕你,是因为你能看到戴蒙。只要有一点点贪念,就见不到戴蒙。所以我虽然并不知道你究竟是谁,但我估计你一定是心地坦诚的朋友。”

厄洛斯点了点头。

厄洛斯给它们讲了自己的故事。

“我最近为一件事而犯愁。我想不通的是,在我们村子里,我父亲是最聪明的,而我母亲却是最无知的,他们当初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我小时候它们俩和睦相处,当时我也不是现在这副丑模样,就像戴蒙那样美丽娴静。”

“真的?”

柏拉图简直无法相信。

“是啊,是真的。后来聪明的爸爸和无知的妈妈开始不断吵架,从那时开始我的身体就向一边倾斜,不知不觉我就成了现在这种只能看一面的样子。”

柏拉图也随声附和道:“对呀,我也一样。我经常只使用右前螯,所以右前螯比左前螯更大。”

厄洛斯拍拍柏拉图,接着说下去:“所以我很苦恼。戴蒙多么端庄啊!如果我也站得那么笔直,我就只能看到一面,另一面却顾不到,所以我只能偏向一边。别人吵架,我只护着我能看到的这一边的朋友。”

戴蒙开口说道:“厄洛斯,我觉得现在的你,并不想只看到一面。”

“嗯,戴蒙你说对了。自从我认识到自己只能看到一面的事实以后,我就像現在这样趴在地上过日子。这样,我的两只眼睛就能看到地面发生的事情,虽然身体有些不方便,但心里很舒坦。”

“原来是这样啊。”

戴蒙点了点头。

“厄洛斯,你不想跟小时候一样在海底的空中自由翱翔吗?”

苏格拉底很同情厄洛斯。

“偶尔也想飞。不过,那样又只能看到一面了。”厄洛斯痛苦地说。

苏格拉底、戴蒙和柏拉图,都在为帮助比目鱼厄洛斯想出好办法而绞尽脑汁。

厄洛斯看到它们苦思冥想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突然放声大笑起来。

“……”

三个朋友被这突如其来的笑声弄得不知所措,默默地望着厄洛斯。

“刚才你们已经给我找到答案了。那就是关爱呀!我们比目鱼只能看到一面,所以无论和谁做伴,看到的东西都正好相反。聪明的爸爸所遇到的伴侣,当然是和它相反的无知的妈妈。在如此不和谐的条件下,能让它们俩和谐相处的方法就是相互关爱。它们结合在一起,两面都能看得清,这样就可以自由地翱翔了。”

苏格拉底、戴蒙和柏拉图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苏格拉底想,这两个一半,正由于相爱才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假如没有爱情,它们只能看到自己的那一半世界,并把它当成是世界的全部而相持不下。只有爱的神奇力量,才能使相持不下的双方走到一起,和谐相处,完整地看待世界。

苏格拉底这才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爱。

这时,沉思良久的柏拉图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老师,我虽然回答说是爱,可我没想到爱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我虽然知道爱这个字眼,却似乎不大懂得它的深刻含义。那么我对爱到底是明白呢,还是不明白?”

苏格拉底回答说:“要想懂得爱,恐怕是在亲身实践的时候才能真正弄清楚。假如我和跟我观点不同的朋友吵架,那么我们之间就不会存在爱吧?”

“对。那是因为你们之间缺乏应有的爱。”

“对了。柏拉图,在这种场合下,我算是懂得爱还是不懂得爱?”

柏拉图认真思索后回答说:“没有爱怎么懂得爱呢?不存在的东西怎么能弄得清楚呢?”

苏格拉底摩挲着柏拉图的头说道:“是啊。要真正弄清楚一件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知道啊。”

篇5:经典的哲学小故事

1、陈阿土是台湾农民,从没出过远门。终于,他得到一次参加旅游团出国旅游的机会。国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尤其是他参加是一个豪华团,一人住一个标准间,这更令他感到新奇不已。这天早晨,服务生敲门送早餐时对他大声说道:“GOODMORNING,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想到这儿,陈阿土大声喊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几天下来,他非常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吧他记不住,真烦!终于,他忍不住了,跑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他答案,“天啊!真是丢死脸了!”回到*间后,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句话,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第二天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的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生活的最强者!!

2、一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牌上写着: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标牌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可爱,到底该买哪只呢?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这时,他突然发现一旁还有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呢?”店主说:“不。”这人就觉得奇怪了:“那为什么这只鹦鹉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都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自己能力不一定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过于追求完美,事必躬亲,觉得什么人都不如自己的,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却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3、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光闪闪的,把皇帝高兴坏了。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给中国皇帝出了一道难题,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珠宝匠来检查,称重量,看做工……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向他的国王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点小事都搞不定吧?最后,一位老臣说他有办法,只见他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抽出其中的一根,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稻草从金人的另一只耳朵出来;插入第二个金人的稻草则从它嘴巴直接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则掉进了金人的肚子里。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4、有两个人在森林里散步,突然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

鞋换上,B急了,大骂道:“干嘛呢,你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只要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在中国入关后,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一直认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行业会面临许多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5、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家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于是,秀才第二天赶紧找了个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叹气道:“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脱光都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着背,这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看见了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今天你就要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这次你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店老板说的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去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6、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沙暴中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简直丑死了!”骆驼妈妈:“这个叫驼峰,它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能让我们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这样便于我们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在动物园里,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

7、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要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再后来,大家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有个人出个主意: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将粥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最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的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

篇6:六年级经典哲学故事

经典哲学故事1

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从森林穿过,清澈的溪水中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溅起白色水花。

黑熊和狗熊一起站在小溪的激流中,耐心地等待抓鱼的时机。鱼儿们见前面有情况,躲避得远远的。

直到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黑熊才看见一条大鲤鱼从自己身边游过,便迅速低头将大鲤鱼一口咬住。黑熊用手拎着大鲤鱼,心满意足地上了岸。

这时,狗熊也捉到一条鲤鱼。狗熊用手拎着鲤鱼看了看,不满意地对黑熊说:“我的运气不好,抓到的鲤鱼比你的小。”

狗熊用手拎着活蹦乱跳的鲤鱼,眼睛还盯着溪水。突然,一条大鲤鱼从狗熊身边游过,狗熊急忙低头将大鲤鱼一口咬住。

大鲤鱼的劲特别大,拼命挣扎,还不停地用有力的尾巴拍打狗熊的眼睛。狗熊手中的鲤鱼也不停乱跳,想挣脱逃跑。狗熊累得满头大汗。

黑熊听见动静,回头见狗熊抓了两条鲤鱼应付不过来,大声说:“快把手中的鲤鱼丢掉,用两只手分别抓住大鲤鱼的头和尾巴,这样它就动不了啦!”

狗熊听见了黑熊的话,心想,我等了半天好不容易抓住两条鲤鱼,怎么舍得丢掉一条呢?

就在此时,狗熊手中拎着的鲤鱼一个翻身挣脱了狗熊的手,“扑通”一声跳进了小溪中。

狗熊急忙低头去抓逃跑的鲤鱼,他嘴中咬着的大鲤鱼猛然一个鲤鱼打挺,也“扑通”跳入了小溪中。

天色已晚。狗熊两手空空地上了岸。

经典哲学故事2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经历,这可能会使我们终生受益。

黑暗、狂风、大雨,这是一个可怕的情景,我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战胜了自我,一天天成长起来。那天,狂风横扫猛击着窗外的树木,树木哀鸣,似乎快要折断,天空中偶尔闪着电光。雨被天空染成了黑色,疯狂地击打大地,恨不得滴滴都把地面打穿;屋里更是可怕,虽没有残酷无情的风雨,可只是外面渲染的气氛就已经足够可怕了,更何况只有我和我一个要好的伙伴——一个可爱的大熊,在这种环境之下我所能做的就是抱紧大熊,使自己可以依靠。钟表慢吞吞地走着,通过闪电的光可以看见都十点多了,真是度日如年呀!巴不得马上就要明天,然后有妈妈把我唤醒,折射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应早已睡着了,但奇怪的是爸爸妈妈的房间中仍有点点灯光。这时我真想冲到爸爸妈妈的.怀中,不再受着恐惧的煎熬,可是房外的风雨将我挡在门前,我只能坐在床上听自己急促的心跳声,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句话:“勇气是在黑暗中砺炼出来的。”这简短的话语给了我鼓励。我硬着头皮钻进了黑洞洞的被窝里。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夜晚中的点点灯光是爸爸妈妈对我的关心想要来到我的身旁又为了想锻炼我止住了脚步,通过这次经历我战胜了自己的畏惧让自己成长起来,而且明白了父母的爱。

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战胜自己,积极的迎接挑战,在困难的背后都是美丽的彩虹,是值得品味的胜利果实。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成长,最终攀登人生的巅峰。

经典哲学故事3

有一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沓作文本.作文本上是一个幼儿园的31位孩子在50年前写的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随手翻了几本,很快便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自己是未来的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里游泳,喝了三升海水而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童,他认为,将来他肯定是英国内阁大臣,因为英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作文本重新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为他刊登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便向布罗迪飞来.其中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很想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希望得到那作文本.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寄了去。

一年后,布罗迪手里只剩下戴维的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人也许死了,毕竟50年了,50年间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那个梦想就一直在我脑子里,从未放弃过.五十年过去了,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眼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执着地努力奋斗五十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当年迪斯尼为了实现建立“地球最欢乐之地”的美梦,四处向银行融资,可是被拒绝了302次之多,每家银行都认为他的想法怪异.其实并不然,他有远见,尤其是决心实现梦想.今天,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迪斯尼欢乐”,这全都出于一个人的决心——这就是坚持梦想的人生.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一例外,它们都告诉我们:要完成既定的梦想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没有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就很难收获成功.经典哲学故事4

在人的一生中,人人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大点的事,小的事,甜蜜的事,苦恼的事……但不管什麽事,多多少少的会发现点道理。这不,我就有一件事,从中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事情发生在三年级的暑假里。那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以后的新家,正在挑选家具和室内的装饰品。爸爸怕我累着,因此让我在家里看书。当时我高兴地一碰三尺高,心里在不住的偷着乐:呵呵,我可以玩电脑了。

爸爸妈妈在出门的时候,给我留了五十块钱,让我中午自己去买饭吃,我听后连忙点头。听见门关上以后,我便马上启动了电脑,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到了中午,我不舍的离开了电脑去远处买可口的饭菜,便来到小区外的“万和春”餐厅,买了一份排骨米饭,然后急急忙忙掏出兜中的钥匙,向家冲去。这时只听“啪嗒”一声,钥匙突然掉了,我正准备低头捡起时,谁知道,意外发生了钥匙竟然掉到下水道里了。当时的我一愣神,急地在原地直跺脚,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唉,我坐在地上,捂着脑袋,一身的疲惫,一点招也没有了。原本就小性子的我,眼里的泪珠吧嗒吧嗒地滴个不停。

夜幕降临了,天慢慢的黑了,我提着那冰凉的排骨米饭,带着灌了铅似得双腿爬上了楼去。父母依然没有回来,坐着门前的我,每当楼道里传来脚步声,我就赶忙站起来,总以为是爸爸妈妈回来了。可每次都带着一脸的失望,面对那“封闭”的防盗前又坐了下来。

终于,我听见了爸爸妈妈的说话声,我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果真是他们。爸爸妈妈见了我忙问道:“咋在外面?怎么了这是?”这时我便抽噎起来。后来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爸爸妈妈。妈妈对我说:“这都怪你性子太急,做事毛毛草草的,如果能慢点,那不就可以避免了这种事情发生么?”

是啊,都怪我性子急,当时为了赶那一两分钟的时间,落到如此地步。唉,后悔药难买呀!还有,要不是贪玩电脑,耍小聪明哪能受着罪呀?

“ 吃一堑,长一智”一件小事,使我明白了大道理。人生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有经不完的事,明不完的理。

经典哲学故事5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

分析:欣赏别人不但是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你也会获得心灵的震撼。

篇7:故事中的管理哲学

故事中的管理哲学

社会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与之相仿的行为和结果随处可见.故事中的哲理,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启迪.

作 者:霍明宝 作者单位:刊 名:教育艺术英文刊名:EDUCATION ART年,卷(期):“”(9)分类号:B2关键词:

篇8:十大经典哲学故事的管理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 其中, 天道是对世界的认识, 人道则是对人自身的认识。而围绕天人关系所展开的争论, 先秦以降绵延了几千年。这其中, 有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然而, “天人相分”只是一股支流, 影响并不大;“天人合一”才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思路。“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先秦, 发展于汉, 成熟于宋。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两家有所不同。儒家的“天人合一”, 大体上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人性在于人心, 故尽心则能知性, 而人心乃“天之所与我者”。“天人合一”在孟子那里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 所以天人是合一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则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这里的自然, 就是自然而然, 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原则, “天人合一”在老子那里表现为人与“道”合一。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地提出“天人之际, 合二为一”的思想。

二、“天人合一”思想

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 大都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持基本肯定态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 “人”就是人类, 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著名哲学史家汤一介认为,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 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 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 “人”就是受到惩罚。因此, “人”不仅应知“天”, 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只强调“知天”, 只是一味地用来利用“天”、征服“天”, 以至无序地破坏“天”, 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 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的统一, 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 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责任。现代儒家、台湾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在其早期重要著作中构建了一个名为“广大和谐”的哲学系统, 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与人生虽是神化多方, 但终能协然一致, 因为自然乃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进历程, 而人则是这历程中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所以自然与人可以二而为一, 生命全体更能交融互摄, 形成我所说的广大和谐, 在这一贯之道中, 内在的生命与外在的环境流衍互润, 融溶浹化, 原先看似格格不入的此时均能互相涵摄, 共同唱出对生命的欣赏赞颂”。“这种广大和谐普遍放光, 正是人人均应追求之道, 如此, 天与人和谐, 人与人感应, 人与物的协调, 处处都以体仁继善、集义生善为枢纽, 然后天地之间, 才能怡然有序, 一切万物也才能盎然滋生”。不言而喻, 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和谐,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和谐。所以, “真正的和谐”乃大地万物和谐共生。

三、天人和谐是我们的追求

如今, 天人和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而美好的追求。那么, 现实状况如何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且令人担忧。1.“国在山河破”: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据专家预测, 要不了多久, 黄河就有可能成为季节河甚至内流河。黄河的尴尬还不仅如此, 大量的工业污水和农药、化肥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 已导致黄河全流域严重污染, 黄河干流40%河段的水质已丧失水体功能。长江也是如此。从环境这个特殊的层面上讲, 中华民族到了危机的关头一点也不为过。2.“天有病, 人知否?”:环境恶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环境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遗憾的是, 严峻的形势至今尚未引起全社会足够的认。一是知之不多, 知之不深。无以计数的老百姓就是环境恶化的直接受害者,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演剧形势有了足够的认识, 相当多的人对此知之甚少或知之甚浅。因此, 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地开展环保科普宣传, 广泛地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二是知之, 却明知故犯。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他们单纯的追求GDP而不管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考虑地方或集体利益而不考虑国家整体利益;明知土地资源紧张, 还在拼命地圈地;明知是污染企业, 还在一个劲地引进。

四、天人和谐的平衡原则与协调有序的发展原则

著名哲学家冯契认为, “天人合一”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 其基本观点就是指天和人交互作用, 以达到天人的和谐为旨趣, 达到人与自然的动态的统一。冯先生将天人关系看成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 无疑是很高明的, 如何实现“以达到天人的和谐为旨趣, 达到人与自然的动态的统一”呢?

1.天人和谐的平衡原则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积极的“天人合一”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 即通过人类发挥参赞化育的作用, 使天地万物的自然属性和潜力充分发挥;通过合理地利用资源,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21世纪议程》, 首次提出了“环境友好”的概念。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概念。2004年日本发表《环境保护白皮书》, 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我国也正式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对自然的不友好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例子却屡见不鲜。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 人需要有“三心”才能够实现天人和谐, 即人队自然要常怀敬畏之心、仁爱之心、顺应之心。其中, 敬天是指“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造化万物的大自然包容万类、扶持众妙、生生不息, 人来存活一日就应该对大自然敬畏一日。爱天指人是填的一部分, 爱天亦即爱人类自身。方东美先生说得好:人生于自然之中, 如同一滴雨水融入河流, 即能变成波澜壮阔的一部分, 浩然同流, 这时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犹如甜蜜的爱侣一般, 心心相印, 足以谱出共同心声。顺天即是顺应天时, 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界有其自身的法则和增长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应该是遵守自然规律和增长极限所允许的发展, “赞天地之化育, 与天地参”。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在这方面不乏很好的事例值得借鉴, 如都江堰工程便是顺应天时、科学治水的经典之作。假如违背天时、破坏自然, 结果只能是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威胁。早在120多年前, 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值得高兴的是, 现在“爱天”、“敬天”、“顺天”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2.协调有序的发展原则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谐平衡, 并不是不要发展, 而要协调发展、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 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生态安全。我国政府2000年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命题。所谓“生态安全”有两层含义, 经济层面上讲的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 从而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政治层面上讲的是防止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影响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生命安全, 从而导致政局不稳、国家动荡。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发展, 它同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一样, 共同构成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只有和环境和睦相处, 和大自然协调有序地发展, 文明才能够不断地延续。其中, 协调有序地发展应包括:协调发展的伦理底线是生态安全, 以考虑生态安全为前提条件的发展, 便是和大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有序发展是和无序发展相对立的理性的发展模式。有序发展之“序”应为:优先保护→合理开发→有限利用。因此, 我们再也不可以竭泽而渔了!“放水养鱼”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长远大计, 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唯一的抉择。

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它明确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自然与人非制约与驾驭的关系, 而是亲和融恰, 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天人合一出发推导出的文化意义沿着历史的轨迹不断演进, 由最初的哲学形式发展出体系庞杂的内容。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 1993:1.

[2]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J].学习与研究, 2006, (6) .

[3]东方美.中国人的人生观[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文版, 1956:163-164.

篇9:久传不衰的哲学史经典

读《中国哲学简史》,感受最深的是,这是真正的哲学家写的哲学史。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哲学史方面的书籍数以百计,但没有哪本能像《中国哲学简史》这样影响巨大而深远。这里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书的作者没有冯友兰那样高深的哲学造诣,没有冯友兰在哲学方面所操至熟、所化至深。固然,大凡能写出哲学史著作的,多少都是哲学史家,但未必都是哲学家。要写出优秀的哲学史著作,不仅得是哲学史家,还得是哲学家。哲学史是以史学家的态度对以往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客观的研究和评价。金岳霖说,哲学要成见,而哲学史不要成见。可问题在于,一个对哲学没有所见的人,就不可能对以往哲学有所见。没有成见不等于没有见。要想做到没有成见,不仅需要见,而且需要有深见和洞见。这就是司马迁说的,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哲学史的研究不单是史料的挖掘与鉴别,文字的考证与训诂,更是义理的体悟与阐发。只有自己对哲学有深入的了解、深刻的体悟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建立自己的学说,才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对哲学上的其他各派,采取客观的态度,“对于古人之学说,具了解之同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超越派别的限制和成见的制约,“不根据任何一种主张而仅以普通哲学形式来写中国哲学史”。历史上,那些出色的哲学史著作都是出自哲学家之手,如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和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等等,都是如此。冯友兰是哲学史家,他首先是治哲学史的。自发蒙入学,他就接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浸润濡染;后负笈美国,他又经过西方哲学的洗礼熏陶。从一九二一年发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到一九四七年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二十六年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这一领域含英咀华,辛勤耕耘。他别无旁骛,潜心学术,成就斐然,出版了《中国哲学史》这部具有奠基意义的著作。他对中国哲学的文献烂熟于胸,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了如指掌。冯友兰不仅能“照着讲”,陈述以往的哲学,而且还能“接着讲”,创作自己的哲学。他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熔铸中西,精思慎取,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二十世纪少数几个能建立起自己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承接程朱,扬弃陆王,吞吐玄禅,借鉴新实在论,吸取唯物史观,截断众流,容纳百川。经过这种艰辛的创作,哲学在冯友兰那里不是口耳之学和资生之具,而是心灵的契合与生命的体悟。他在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反复优游涵咏。在完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后,再研究古代哲学,不仅能高屋建瓴,清晰透彻,而且能感同身受,体悟古代哲人“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说”,他把自己对哲学的领悟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融会贯通,没有穿凿附会与隔阂肤廓。

感受第二点是,冯友兰在西方哲学方面造诣很深,能熟练参照西方哲学讲中国哲学史。这不单是因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最初是讲给西方人听的,要用他们比较熟悉的方式去讲,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国哲学需要参照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从“七略”到“四部”,都不是按照学科性质进行,而是按照经世致用的重要程度进行。在这种分类中,没有哲学这门学科。不仅哲学这样,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在西方,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已经按照学科性质对学术分类。这种分类更能把握学科性质,促进学术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史,撰写中国哲学史著作,必须要钻研西方哲学、参照西方哲学史著作。冯友兰对此有清醒意识与高度自觉。在《中国哲学史》中,他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版,465页)一九三七年,他在《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第一就是钻研西洋哲学。要研究西洋哲学,须精读形式逻辑,一部系统整饬而内容完备的哲学概论以及哲学专论——形上学、人生论和认识论,和一部系统整饬而内容完备的西洋哲学史。这里,研究西方哲学是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借鉴和参照,而不是对它们机械地照搬或硬套。按照西方学科分类来分解中国传统学术,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病,但舍此以外,还找不到更合适的分类办法,中国哲学作为学科也无从建起。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完全撇开西方哲学的参照来写出所谓“真正的纯粹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来。毋庸置疑,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别。中国哲学学科自建立起就面临着巨大张力:一方面中国哲学不能不师法西方哲学,否则就没法以“哲学”的形态出现;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要想真正在学理上得以确立,又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以确立自身的存在。冯友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一方面,他以更彻底的方式以西方哲学为参照建立中国哲学的学科框架;另一方面,他以更具有理论形态与思想深度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哲学在内容与方法上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征。冯友兰充分认识到,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观念,是时代精神的特征(《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零一零年版,266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他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时,既利用汉学家研究古代哲学家著作的成果,同时应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弄清楚这些哲学家的观念。但他清楚地意识到:“从历史家的观点看,应用这种方法有其限度,因为古代哲学家的观念,其原有形式,不可能像现代解释者所表述的那样清楚。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哲学家的字句,这些人自己在过去实际上是意指什么,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应当意指什么。”(268页)在《中国哲学史》中,他就尽量使逻辑分析方法保持在适当限度里。他没有用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条框对中国哲学进行强分,也没有用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路子对中国哲学进行硬套。他把哲学理解为“以人生为对象”进行反思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2页)。在中国哲学中,宇宙论和知识论从属于人生论,形上学和逻辑学也不占重要地位。他这是充分注意到中国哲学的特色。这也体现在他的“贞元六书”之中。从《新理学》到《新原人》,从《新原道》到《新知言》,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由西方哲学切入中国哲学,进而把握中国哲学特质,最终实现中西哲学的结合。撰写“贞元六书”之后讲《中国哲学简史》时更是这样。冯友兰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向西方人讲中国哲学,讲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让西方人听得明白,中国人觉得亲切。

nlc202309020019

感受之三是,《中国哲学简史》讲出了中国哲学的真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平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更高的价值”。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两种传统中,即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道家的“出世”态度。这两种传统相反相成,相资为用:“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19页)在先秦,儒、道两家分别代表这两种传统。后来出现的新道家和新儒家,就把它们结合起来。冯友兰把这种传统提升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入世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的统一:“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而又出世。……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既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中国哲学的这种精神虽然关注的是现世,却具有宗教的作用:“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与一般宗教成圣成仙的方法不同的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讲述的也是这种精神。

在完成“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对哲学有更加深入的体悟与深刻的思考,打算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碰巧,抗战胜利不久,冯友兰接到布德来信。他请冯友兰去美国和他一起翻译《中国哲学史》,并向洛氏基金申请了一笔款项给他任教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请冯友兰去当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课。冯友兰应邀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讲中国哲学。讲义经过整理,就以《中国哲学简史》的名字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这便是这部著作的由来。

就文化背景来说,《中国哲学简史》原是给西方人讲的,是让完全在另外一种文化熏陶下的人了解中国哲学。面对对中国哲学比较陌生的听众,讲授纷繁复杂、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确实有很大难度,非大家难以胜任。冯友兰对此有高度自觉:“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1页)此种要求,冯友兰是胜任的。他是哲学大家,对中国哲学十分熟悉,有以简驭繁的本领;他是语言大师,对汉语运用得炉火纯青,有深入浅出的能力。加上布德的协助,《中国哲学简史》获得巨大成功。布德就说:“有关中国哲学的英文书籍和文章为数并不少,但通常若不是太专门,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没有价值的地步。读者现在手持的这卷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这样一本书出自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学者之一的笔下,就它的问世,有了更大的意义。”(德克·布德:《〈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编者引言》,转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二零零五年版,341页)

就学术背景来说,冯友兰是在刚建立“新理学”体系之后到美国讲中国哲学的,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这部著作中。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哲学性质和功用的看法上。在“贞元六书”中,冯友兰反复阐述,哲学尤其是最哲学的哲学,它对实际只做形式肯定,它不能增加人的积极知识和实际的才干,但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他特别强调:“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4页)冯友兰着重讲述中国哲学这方面内容,强调中国哲学这种功能。

英美是科学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大本营,侧重对哲学细节问题的分析,忽视了人生等主要问题,结果就把这些问题留给了宗教。这也给哲学教学带来问题:“现在在美国教哲学的人,最怕碰见学生家长。家长问:‘你教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有什么用?’颇觉难以回答。……现在西方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所着重研究的多半是一些枝枝节节的小问题。问题越小,越可以成为专门的哲学。……对于可以使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反而不讲了。解决这些大问题,本来是哲学的责任。哲学家们忘记了哲学的责任,把本来是哲学应该解决的问题,都推给宗教了。”(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版,222页)冯友兰主张以哲学代替宗教;他讲的是中国哲学可以代替宗教。

宗教具有超越现世的价值,中国人不关心宗教,不是对超越现世的价值没有追求。这种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在中国,哲学具有超越现世的价值,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宗教与哲学,冯友兰做了“道德价值”与“超道德价值”的区分:“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3页)但不能反过来说,超道德价值的就是宗教。超道德价值不限于宗教,哲学也具有超道德的价值。他举例说,“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哲学,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超道德的价值。“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就此而言,基督教爱上帝并不是超道德价值,“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在超越现世这方面,哲学的价值在宗教之上。中国不关心宗教,是把超越现世的欲望放在哲学上:“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4页)这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西方人以宗教为终极关怀,往往不如中国人以哲学为终极关怀更为合理。因为宗教与科学存在冲突。科学不断进步,宗教权威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境下,西方一些维护传统的人往往为宗教权威的下降而悲伤,为越来越多的人不信教而感到惋惜。但冯友兰看来,这种悲观没有理由。因为“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简捷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但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5页)。信仰宗教的人不一定会同意这种看法,但从中国哲学角度以及人类文化走向上看,这种看法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中国哲学与文化,从孔子开始,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高的价值,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另建宗教信仰的大厦。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挖掘中国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东西,凸显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在写法上,没有采用“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的分法,而是按时代哲学思潮来断代,按时代顺序来阐述。这使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前后传承更加明确。为便于读者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整体把握,《中国哲学简史》前面增加了两章: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后面也增加了两章: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八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这些内容的增加,使《中国哲学简史》对整个中国哲学的论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总体把握,尤其是对中国哲学特征的宏观分析;既揭示了中国哲学产生的地理背景和社会条件,把握了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最新进展,预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

就这样,冯友兰用了仅仅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中国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主要的哲学人物和哲学派别都介绍到了。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引人入胜。一经出版,惊动学界;几经翻译,畅销全球;返回国门,久传不衰。一部哲学史著作能够如此畅销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也只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可以媲美。罗素因《西方哲学史》获得一九五零年诺贝尔文学奖。鲜为人知而又十分有趣的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最初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座的讲义,冯友兰讲座在先,罗素讲座在后。据单纯介绍:“后来美国人说,冯先生是第一个做这样的讲座的,而且是真正从东西比较的角度来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么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应该考虑冯友兰。但后来没有提名,是因为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在美国讲学不久冯先生就回国了。”(进安采访、王仁宇整理:《实说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版,292页)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王炜烨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零一零年版)

上一篇:想法的作文下一篇:收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