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

2024-05-04

哲学知识(精选十篇)

哲学知识 篇1

关键词:哲学,教学,辩证唯物主义

在希腊文中, 哲学意即“爱智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因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也因其研究的内容如此不具体、如此广泛、如此抽象,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哲学有着某种无法描述的敬畏和抵触, 认为哲学就是空话, 是与现实学习和生活毫无联系的空洞理论, 对哲学知识的学习更是谈不上什么兴趣, 结果可想而知, 他们会一直在哲学的门外徘徊。而要改变这一情况, 教师就要注意学习、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耐心地学习、长期地积累、稳步地提升学习成绩。要做到以上所说, 教师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础知识要系统化

笔者认为, 学好高中阶段的哲学不仅仅要脚踏实地地掌握每一课时、每一单元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 要能够从宏观上把基础知识系统化, 形成一条线, 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譬如, 关于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 笔者把其概括以下三大块: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其中, 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这两大哲学原理;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两大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最多, 它主要包括四大观点:一是联系的观点, 二是发展的观点, 三是矛盾的观点, 四是辩证的否定观。

通过这样系统地概括和总结, 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分块去识记、去掌握。事实证明, 这种系统的总结非常好, 学生会觉得原本抽象的哲学知识其实并不可怕、不太难, 能学会, 且记得牢固, 测试成绩很优秀。

二、授课内容要丰富充实, 富有趣味性

面对抽象的哲学知识, 教师要首先充分理解并准确掌握, 同时又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充实与灵活。教师讲的给力, 内容富有趣味性, 学生听得才起劲, 学得才轻松愉快。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能引导学生勤于动脑, 勤于思考,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类型时, 学生觉得这些理论很抽象, 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怎样才能把这些既枯燥又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体些呢?如何让学生愿意去思考这些问题并敢于去记忆去掌握呢?

笔者精选了几位哲学家的观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范缜的“行存则神存, 行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 理之依也”、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等等。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判定, 然后分小组讨论。学生积极活跃, 踊跃发言, 效果很好。

三、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果哲学教学脱离实际或现实生活的话, 学生就会认为他们在课堂所学的只是某种与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无关的书本上的毫无现实意义、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 这就会导致其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在学习时无法深入, 甚至敷衍了事。

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我们必须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立足时代的发展,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 在讲授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时, 我们讲师生联系、生生联系、师师联系;通过学生喜爱的幸运数字, 引导学生注意这其中的哲学道理;现实生活中的俗语, 如:“喜鹊报喜, 乌鸦报丧”所反映的现象及哲学道理。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 篇2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了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美好的梦想是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前进的强大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才能实现“中国梦·我的梦”。

据材料从哲学上说明,为实现梦想我们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将梦想变成现实。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推动梦想的实现;

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

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实现梦想。

3.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要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中国精神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中国梦

4.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梦”和“国家梦”也是紧密相联的。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阐释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答案】①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体现了中国梦实现的规律;②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既要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也必须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思想准备。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为之努力

5.简要分析如何用“系统优化方法”来 指导实现中国梦。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全局着眼。

(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把事物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各有其特点和侧重。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

用哲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 篇3

关键字: 哲学 经济 生活

【分类号】G633.2

進入高二以来,我们接触了《哲学与生活》,开始学习时觉得哲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做起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好在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将哲学中抽象深奥的道理生活化,具体化,才渐渐让我们形成了哲学思维,懂得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门智慧的学科,我也尝试着用哲学知识去分析和看待身边的一切现象,有趣的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回头来看高一时学习的经济现象,竟然发现经济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哲学道理,原来哲学和我们的经济生活是相互渗透的。

哲学中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纠正错误的思想意识。

我发现用物质和意识的这一辩证关系来分析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就很好懂了。

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突出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碰撞,要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这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分配政策的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也充分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观念的影响。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从众,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品的出现,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讲究实惠、值得倡导,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却让人忧虑。这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里的求实就是正确的意识,攀比心理就是错误的意识。还有劳动者要树立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竞争就业观;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市场交易原则对良好市场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这些知识点都可以从意识的能动作用方面去理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条件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观点在经济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空气、阳光、河水不是商品是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农民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了,这些粮食不是商品,是因为没有用于交换。我们将物品、劳动产品、商品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商品的含义,这样的比较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类似的比较还有很多,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纸币和货币的比较,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的比较,物价涨幅和货币贬值的比较,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的比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比较,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比较,消费的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心理的比较,市场经济四个特征之间关系,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的比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三大产业的划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等等。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区分不同的事物,又可以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认识和利用条件甚至创造条件促进事物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自觉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自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这要求我的坚持运用矛盾的分析法,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明显升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的影响是有利于进口,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培训,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消极影响有不利于中国的外贸出口,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等。这都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分析与我们紧密相关的投资与理财时,储蓄、债券、股票、保险作为不同的投资方式,各有利弊,如储蓄取款获息,安全性大,风险小,但利率较低,收益少;股票收益高,但风险性大,不安全。这体现了矛盾的观点,认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等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坚持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从而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矛盾观点的还有,从买卖双方来分析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通过供求关系认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好与快;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入世的利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等。

带着哲学的思维去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会渐渐觉得经济生活越来越有味道,也更加体会到哲学决不是深奥抽象的理论,也不是与我们的生活遥不可及的死道理,哲学每时每刻就在我们的身边。

知识产权正当性的哲学基础 篇4

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是传达概念的一种形式。知识不仅包括过去的经验知识,同时也包括创新性的知识,而这种创新性知识就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笔者认为,知识产权首先就是对知识的保护,这里所说的知识可以是创意、信息、思想、新技术、标识、方案、产品等等。知识产权同时是垄断、独占、专有的权利,因此知识产权是私权。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或许是从过去的经验当中总结出来的,或许是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积累的。因此,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波普尔看来知识同样是在不断增长的,然而他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从问题开始的,首先提出问题之后,再针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整个过程中不断的证明和反驳,提炼出逼真度高的新理论,然后新理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如此不停的循环往复,知识就变得更有说服力。知识增长的这一过程是不易的,因此,知识具有很强的价值性。而知识的价值性也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波普尔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知识的储存和运用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我们难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发现问题以后我们会有各种想法和方案,这些都可以为更好的制定完善法律、服务人民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二、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基础

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可以转化为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然而知识产权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利益问题。而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正当与否其根本就在于如何合理分配知识产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问题,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它为越来越严重的知识产权滥用现象敲响了警钟,为知识产权制度健康有续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站在哲学角度而言,应抛弃对法律形而上学和纯粹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而且要将法律融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去判断和考察,强调法律在社会中的实效和目的。这样,对于知识产权人私权利益保护过度而损坏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寻求知识产权正当性保护的合力支持,就须要深刻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哲学基础。

(一)财产权劳动理论与知识产权

财产权劳动理论由哲学家洛克建立,因而私有财产正当性问题就可以借此理论进行解释。总结财产权劳动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人从一出生即享有天赋神权,上帝把土地上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人类共同享有。洛克的这一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表明地球万物来源于上帝;第二个是洛克强烈表达的观点,一切地球的资源被人类共同享有并来源于上帝所赐。这两点内容成为洛克展开其财产权劳动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2、每一个人的劳动只属于他自己,同时人们通过劳动使处于共有状态的财产归其私人享有。这也是财产权劳动理论核心内容的体现。3、人类通过劳动获得财产权利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留有足够多的同样的资源给他人共有;二是以不造成浪费为限。从财产权劳动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留有足够多的同样的资源给他人共有同时又不造成浪费的前提条件下,要想把人类共有的财产私有化只有通过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劳动。分析可得,自然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纽带是由劳动构成,同样使主观世界与自然人进行紧密的结合。

(二)财产权社会契约理论与知识产权

洛克认为,财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利,源自于劳动。而卢梭则持与洛克相反的观点。卢梭认为,劳动只能产生占有权,所有权只有通过社会契约才能产生。卢梭在他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中指出取得财产权的三个前提:第一,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第二,数目有限的土地因人类维持生存被占据。第三,人们要想占有这块土地不能仅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依据时,所有权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卢梭所说的社会契约具有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对于奉献自己全部所要求的条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并不会让其成为他人的负担。第二,因为联合体是近乎完美,当毫无保留的转让发生,其中的每个结合者并不会有要求提出。第三,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社会契约一旦形成,就产生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公意”。因此,总结财产权社会契约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财产权的依据是社会契约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公意。财产权社会契约论为知识产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说明。从立法方面而言,根据社会公意理论,在确定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时,就不能仅因某一知识产品是劳动产品就赋予其生产者以知识产权。这一点社会公意理论中有明显体现,社会公意是知识产品能否归纳为知识产权客体的试金石。而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性质要求立法者将公共利益作为明确知识产权客体范围的前提。所有法律的立法阶段都需得到社会公众的参加,知识产权的立法也需要规避特殊利益集团与行业优势建立在社会公众之上的情况。在执法方面,知识产权是基于社会公意所制定的,因此减少不良措施对公共利益的影响保障公共利益是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同时,公共利益需要作为主导地位成为平衡权利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先决条件。

(三)财产权自由意志理论与知识产权

财产权自由意志理论出自于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而理论中的“绝对理念”则是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根基所在,它既不属于个人所有,也不属于整个人类共有,而是存在于主体之外。当它成长到客观精神阶段时,则具体表现为法的理念。法的理念是法的概念和法的现实化的有机统一体。按照黑格尔的解释,法的概念就是意志的自由。然而黑格尔不同于历史上一般法哲学家之处,在于他天才般地看到了有形物与无形知识产品之间的区别。黑格尔认为所有权的实质,并不在于使所有权人通过行使所有权而获得或者实现自由,而是在于排除他人的任意干涉或者妨碍,也就是通过公示的方式占有某物。对于知识产权而言,黑格尔的公示要件具有极其重要的解释作用。然而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客体的非物质性,所以当其生产者创造出某种知识产品后,因其具备的非物质性,不可能像有形物质财产那样,可以通过外在的占有达到公示的效果,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外在的机制以达到这种公示效果。从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规来看: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等是通过前一种方式进行公示的;而著作权、商业秘密权大都是通过后一种方式进行公示的。由此看来,在黑格尔的观点中,物的所有是意志外化的结果,自由意志也由此成为财产所有权的依据。因此,作为以抽象的、非物质性的知识产品作为保护对象的知识产权则更需要从黑格尔的自由意志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辩护。

(四)证伪主义与知识产权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石。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寻找证实而是要找出反驳或证伪。科技的进步需要理性的批判精神,知识的发展同样须要。只有不断否定才能不断进步,只有敢于犯错,正确对待错误才能不断进取。证伪主义的立场对当前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强调指出,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被承认为是正确的和合理的就要求对自身要有很好的论证”。由此可见,任何法律制度不仅仅是在不断证实的案件当中被制定出来的,同时也在不断排错的证伪当中更加显现出法律保护的正当性。

波普尔认为“证实”可以为证伪提供科学基础和发展前提。判断理论是否进步必须将理论拿到经验社会中接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同时重视肯定和“证实”的作用,使证伪主义突破单一的否定面。因此,他认为证伪和确认这两个要素对科学的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少任何一个要素科学都将停滞不前。波普尔的这一观点对知识产权正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由于微软公司销售捆绑有Windows Media Player的操作系统而引发了欧盟与微软的垄断案。微软公司的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在同类的操作系统市场上占据高达90%的市场份额,并且这种市场份额受到极高的进入壁垒的庇护。尽管微软公司发表声明称这些信息受专利法保护,但是这些专利还是被欧盟强制低价或免费方式出让。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欧盟不仅只是通过“证实”看到微软公司确实享有这些信息的专利保护权,从而维护微软公司的利益;而是在现实的经验社会中,透过现象用证伪主义达到了“证实”和“证伪”的统一,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欧盟的这一行为使知识产权正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结语

公务员面试须知哲学知识 篇5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有“爱”、“智慧”之意。在汉语中,“哲”有“智慧”、“聪明”之意,在古代有“智人则哲”之说,因此,哲学又称“智慧之学”。学好哲学可以给人智慧,让人聪明。人们常说:“世界是由政治家管理的,思想家指挥政治家,而哲学是思想家进行思想的基础。”从应对面试的角度考虑,学好哲学,可以打开我们答题的思路,可以提高答题的深度。本章主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以及六个基本范畴。

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

一、基本理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然后又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它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质变又称为飞跃、突变。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又开始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过程,就叫做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变化,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任何细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一点一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另一方面,任何质的变化都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坏的质变也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质量互变规律在我们的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事物量的变化和积累,不能因为事物尚处于量的细小的变化时期,就忽视它,要从事物量的变化中看到事物的变化趋势,推动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避免事物向不好的方面发展。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注意日常脚踏实地的工作,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远大目标。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而陷入空想,既不要满足于微小的进步,又不要做不务实际的狂想家。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辩证法强调宇宙间的一切

事物都是“自己”在运动。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无论哪一个事物的发展,内因和外因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同时,我们也要争取好的国际环境,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公务员的实际工作中、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基本原理

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一是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叫肯定方面,二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叫否定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有何根本分歧?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否定看作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就是一笔勾销,全盘抛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当前的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不要幻想一帆风顺,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困难时,也不要一蹶不振,要看到光明的前途。直线式和悲观论都是错误的。

第四节因果关系

一、基本原理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先后关系都是因果关系,如白天过后是黑夜,就不能认为白天是黑夜的原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有原因,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必然形成一定的结果。因果联系又具有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包括: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等。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事物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开展一项工作时,要预见可能产生的种种结果,提高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从而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取得最佳效果,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成功了要总结成功的原因,失败了要总结失败的原因或教训。

第五节现象与本质

一、基本理论

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揭示的是事物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之间的关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内部基本矛盾所规定的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第一,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本质。第二,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第六节共性与个性

一、基本理论

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普遍现象,不同事物的矛盾千差万别,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任何一般(共性)只是大致包括特殊(个性),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个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在于,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的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七节物质与意识

一、基本理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第八节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基本理论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本质联系。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九节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基本理论

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的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证关系。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现在实际存在的一切具有存在和发展必然性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现实与现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现实的一定是现存的。但是,现存的东西如果已经丧失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就是被消灭,成为不现实的东西。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 篇6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1 “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求我们准确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两者的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世界本原。其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王守仁“心外无物”,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当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朱熹的“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中外“神创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两者的联系:二者根本观点是错误的,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二、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固有属性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2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是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概括出来的共同性。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没有。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除了运动这种属性之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但在物质所有这些属性中,只有运动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3 (2012年大纲版全国卷,第32题)邓小平根据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出的“一国两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

① 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③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④ 承认矛盾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答该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1) 两者的区别。① 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② 依据的原理不同: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属于辩证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属于唯物辩证法。

③ 着重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特点,反对一刀切。

(2) 两者的联系:两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两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都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4 (2012年重庆卷,第38题)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29图标.tif>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灿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一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29图标.tif>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论角度讲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从认识论角度讲主要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基于认识,我们必须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之间的关系。

(1) 区别:① 原理内容和方法论要求不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第二,认识指导实践,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 归属的哲学范畴不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归属唯物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归属认识论。

③ 依存对象的性质不同:意识的依存对象是物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认识的依存对象是实践,它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

(2) 联系: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源于实践;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依存对象都具有客观性;它们的形成都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反作用都有两种性质:积极的促进和消极的阻碍,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五、 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5 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关于认识的来源与途径可以这样理解: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实践的。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

总之,人类的知识总体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个人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认识的产生问题,是“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是“流”,两者并不矛盾。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六、 真理和谬误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6 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 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本题主要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表现在:

(1) 区别: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是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联系:①两者都属于主观范畴,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都不能脱离客观存在。②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第二,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七、 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为联系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7 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区分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为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为联系是指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或人为割断事物的联系。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八、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8 (2012年北京卷,第27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

① 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全面协调推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解答该题关键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 区别。①含义不同。(略) ②两者外延不同:在同一个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许多矛盾当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③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④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要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一般用在解决问题之中;矛盾主要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一般用在认识、分析问题之中。⑤识别的关键词不同。识别主要矛盾:抓重点工作、抓关键、抓中心、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第一要务等。识别矛盾主要方面:以……为主体、以……为主导、总体是好的、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等。

(2) 联系:①两者都是讲矛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矛盾特殊性问题的具体化和深化。②两者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③主要矛盾当中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034.tif>九、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政治11期\335.tif>例9 (2012年福建卷,第34题)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 ③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福建精神有利于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就会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区分以下概念:

1. 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两者都强调要立足整体,统筹局部。

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也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所以,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完全等同。

2. 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总趋势

区别: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面和总趋势,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

联系:发展的实质构成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总趋势包含着发展的实质。

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后者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领域中的体现。

哲学知识 篇7

一、“普遍语法理论”中的语言知识

“普遍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在探讨语言的共性规律时提出的有关人类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假说。在此之前, 美国语言学界是结构主义学派中的描写语言学派一统天下。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洛克认为, 人生下来时头脑里一片空白, 如同一块白板, 一切知识都是出生以后通过经验获得的。从心理学基础来看, 这一观点 (也称“白板”说) 的理论核心是行为主义, 因此,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把人类的语言活动往往看成是一种行为, 认为人学会语言无非是环境刺激的作用, 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没有关联。在此基础上,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或语法所给予的诠释就是一种非心灵主义的:“一部语法包括一套非常复杂的习惯”或“一种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习惯系统”。对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 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异议和挑战, 他指出, 外在的行为对应于内在的心理活动, 行为受制于心理而非环境中的刺激, 行为主义把语言的习得看成是后天经验刺激的结果, 这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人能学会说话而动物不能这一事实。进而, 乔姆斯基提出了自己的“普遍语法理论”假说, 认为儿童大脑中有一套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 即“对在一个理想的‘语言’社区获得的‘语言’经验进行操作, 并从中以特定的方式构建一定状态的语言能力的一套程序”。同时, 针对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能力是语言习惯的僵化观点, 提出了区别于语言运用的“语言能力”这一术语, 在他看来, 语言能力的基础是大脑中的语言知识, 而语言知识是一组有限的规则, 主要指句法规则。显然, 在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中, 他所指称的“语言能力”就试图表达为一套规则系统, 那么, 依靠这一套规则系统, 就能生成无限多的句子。

二、乔姆斯基对“语言知识”的阐释框架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从一开始, 他就将语言能力定位为“理解、创造语言的机制”, 把语言学的研究任务放在揭示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 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人脑的实质、人的知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而对语言研究的路子, 他主张分为两条:一条是对外化语言的研究, 另一条是对内化语言的研究。语言能力的研究属于后者, 其所探讨的就是人的语言和这种知识的来源。对外化语言的研究注重语言的物理和社会属性, 而对内化语言的研究所探索的是一个心理客体, 从心理世界中寻求对语言的解释, 力求建立的理论真实地反映大脑语言知识的存在状态。就其理论实质而言, 尽管乔姆斯基所设想的这种知识心理初始状态是先天具有的, 可是普遍语法中所关注的人类语言学习的共性规律其实业已关注到人的心理以及人类共有的生物种属属性上, 这自然是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所不能企及的。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预设先天性的专注, 从而也就排除了实践经验的建构作用, 以他的观点, 语言知识的本质是不能从外界获得的。普遍语法是以原则和参数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环境的作用对于固有的语言能力只是一种完形的作用, 一种辅助性的作用。”儿童学习语言的任务只不过是从后天环境中获得证据设定各个参数值, 当儿童一旦设定好了所有的参数, 他就获得了一门人类语言。这样的阐释, 显然是否定了人类认知的作用, 以致于矫枉过正, 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来自体验哲学理论的启示

(一) 语言的认知性

美国语言学家雷可夫与哲学家约翰逊则在他们共同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 以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批判。他们将这种“非客观主义观点”称之为“经验现实主义”或简称“经验主义” (这里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 为了区分也称“新经验主义”)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在体验哲学的认识论中, 语言既是认知的结果, 又是认知的工具, 这一独特的界定也就真实展示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而以体验哲学作为哲学基础的认知语言学更是将语言看成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国内学者赵艳芳 (2000) 曾对认知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作出了如下的论断:认知是决定性的。认知发展先于语言, 并决定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而且, 从个系和种系认知能力发展的观点看, 认知具有前语言阶段, 即认识了的事物还尚未发展到具有外在语言符号的阶段。而语言的产生则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思维和认知新事物。而且, 人们可以借助于己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另一方面, 有了语言, 人们才可以交流思想, 交换信息, 增加经验, 从而互相沟通认识, 互相调整、适应、趋同, 促进种系和个体认知的发展。显然, 认知语言观虽说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在他们看来, 语言是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 即所谓的“心生而言立”, 其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这与受客观主义观念支配的传统语言观所主张的“符号的意义来自与外部世界的对应, 意义是符号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抽象关系, 在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是由大脑中的概念相连接, 而概念的作用只是一种连接纽带, 所以, 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有对应的关系, 其关系表述的“语言→概念/指称关系→客观世界”无疑是一次大大的超越与突破。在这样意识下, 语言的生成必然要以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作为基础。

(二) 语言对身体经验的依赖性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共同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 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 归根结底, 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人的认知“体验”自然要用到自身的身体, 且体验的首先是空间 (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 。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 沿着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身体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王寅 (2005) 曾就此对身体体验与空间体验作过论述, 从而指出:人类的身体体验有着认知和语言形成的主体性、身体构造以感知的生理特殊性以及体认的基础性。对身体 (包括身体部位、五种感觉等) 和空间 (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 的认识, 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 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人们正是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理解了现实空间, 形成了一个空间意象图式结构, 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空间逻辑, 再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像力, 便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体验哲学强调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同时也认为认知对经验能动的组织作用。在这里, 所谓的“经验”并不是指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 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包括个人或社会集团所有构成事实上或潜在的经验的感知、动觉以及人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等等。在此视角下, 人类认识与感知事物的行为, 势必要用我们的身体所有的感知觉去体验, 才能形成我们对自然及人类社会的种种感知认识。我们身体的每一器官, 虽说在构成上与近类的物种没有多大的差异, 可是在长期的物种进化中都形成了功能的激变而相应赋予了独特的功能。譬如学会使用工具, 这兴许并不只是人的专利, 然而, 能学会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 就应是人所独有的。平常在我们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去实施体验时, 物体的刺激就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以形成信息反馈, 最终汇集到人的大脑, 从而作出相应的机能或心理反应。这就说明, 人类认知的获得, 一方面, 完全来自于人的身体体验。比如, 儿童对“里”和“外”这样的对立概念的认识, 就要通过身体动作的反复体验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 人的概念系统的形成, 很大程度也受到人类生理构造和身体机能的制约。首先, 这表现在人的概念系统的建构是以自身的生理构造体系作为具体的参照物, 这样才有了相应的指称;其次, 是概念系统的完善, 又是以身体机能的成熟作为前提, 这种状况在幼儿认知事物过程中就尤为突出。如儿童对“左”、“右”等方位词的概念建立, 就要以儿童大脑器官的相应成熟, 即是到了一定的认知发展阶段方能实现。

四、对“语言知识”建构生成的重新认识

(一) 语言知识的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关系认识的主观投射

1.语言知识是以外在的认知对象的关系结构作为建构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而言, 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理论视野中, 外在的行为对应于内在的心理活动, 语言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 是建构在人脑中的内在的语言规则意识。这样对语言知识本质涵义进行定位, 应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 我们如能真正进入语言知识的生成过程去考察的话, 就会发现, 决非仅此而已。通常, 我们对语言知识的认识, 往往根据它所表现出的评判性简单地与语法规则相对应, 其实, 要说它对语言的评判很大程度表现在对语义关系的感知与把握。包尔曼也曾指出“儿童的语法体系最初只是简单的词汇排列组合, 儿童对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一些不太抽象的语义关系, 如施事、行为、受事等”。从表征的层面分析, 语法规则只能显示外在的形式联系, 毕竟, 语言的产生先于语法, 语法是在一种语言被长期使用而相应形成稳定的系统之后, 人们根据已经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而得出的。而作为内在联系的语义则不同, 它始终在显示着内在的意义联系 (因而人们也就把语法关系看成是语言外在的显规则, 语义关系则是语言内在的潜规则) 。终究来说, 语义关系它是内在的, 与语法关系相对而言, 它跟外在的客观世界, 距离更近, 联系更为紧密。如某学者在问题表征的研究中发现, “内部意识的结构对外部环境结构的反映, 外部表征不只是对内部意识的刺激和输入, 它对许多认知任务具有指导、约束, 甚至决定认知行为的作用。”语言知识既然作为建构在人脑中的内在的语言规则意识, 那么它就要受到外在的客观世界的结构规律的影响, 并且, 会以外在客观世界的结构规律作为参数形成自己相应的规则形式, 这也就是说, 这种对语言起到意义评判作用的语义关系的产生, 是来自于人对外在所有事物属性和关系的感知与认识。

2.认知的发展决定和影响语言规则意识的建构生成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在研究儿童的认知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现, 儿童语言的习得往往是沿着“从咿呀学语到说出单词, 再到说出双词, 然后才到简单的句子, 到复杂的句子”这样的发展之路。此外, 还有“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先于语言的表达”、“语义特征的习得先于词义的习得”这样一些共性现象。这都说明了:语言知识的产生, 必须取决于人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认知适应与发展。语言既然是作为人们生命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和作为思想、意愿的表达工具, 而思想的根源和意愿的产生也都是在外在事物的作用影响与人类自为反作用的协调和平衡过程之中, 那么, 外在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关系势必就会作用和影响于人的认识, 并且制约和决定着人们语言表达的内容及至表达的基本方式。在语言系统中, 物体的指称都有固定的对象, 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必然是由对事物外在表象的初步感觉发展到对内在属性及物体间关系的完整深刻认识, 人类最初由感知器官所获得的物的认识, 相应留存在大脑中的必定是极为简略的“物象”, 而当人的语言发音器官的相应成熟, 在成人的指点下, 学会了语言上的指称, 也才得以与脑中的“物象”联系, 形成较为完整、稳固的概念表征。而随后对事物感知的逐步深入, 物体内在的属性及至物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相应构筑起丰富的概念网络体系, 这样, 人的语言知识结构才有可能越加丰富和完善。在前述的现象中, 当儿童在发单词时, 其实他心里已有了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意愿, 如小孩看到妈妈的鞋, 他会用手指着鞋, 说“妈妈”, 在此, 孩子已基本明确具体的物与表达对象的属性联系, 从而对鞋与妈妈的关系做出了评论, 表达的是:鞋是妈妈的, 其实, 这一过程, 他是以思想表达的语义关系作为连系的组织基础, 显示的更多的是内在的语义联系, 只不过构成的句法功能已可归属于语法的范畴了, 所以有学者指出这个阶段实际是一种“以词代句语言”。而在发双词阶段, 他虽说还没有具备主、谓、宾之类的语法意识概念, 但已能表明较为复杂的语义语法关系, 并且已可以帮助儿童实现某种交际功能, 而不必用手势, 或受到时空的限制。如“妈妈袜子”“打狗狗”之类的。此时的表述结构, 与语法范畴的句法更为接近, 可是, 他的表述, 仍是按一种比较固定的语义表述关系来结构, 这种结构关系又是以他对事物间的关系认识是分不开的。以此看来, 人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关系认识的主观投射, 就自然构成了人类语言知识的基本结构, 而人的语言的发展, 即要使其进入到一个自觉意识和运用的阶段, 这就不可能仅是由语义关系的把握所能独自承担的, 而要通过认知的发展, 尤其是理性思维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突破和飞跃。

(二) 语言知识是语言认知图式的内隐建构

1.语言知识是以默会认识作为起点的内隐建构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语法是象征符号的“清单”, 这里所说的“象征符号”, 是将语言中从语素到句子到篇章的大大小小的单位看成是象征符号, 这些象征单位是形式同意义的结合体, 而语言的组织同神经网络的组织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大大小小的象征符号就相当于神经网络中成千上万的神经单元。在此, 语法是象征符号的“清单”的说法可看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语法”, 就是语言中从语素到句子的各层次大大小小的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表征结构的全部。意义是语言表征结构被认定和存在的基础, 或者说, 语言表征结构是由意义促成的。

如以内隐学习的理论来分析, 人类语言习得中对规则的把握是对反复出现的语言形式 (即语义关系的构成规则) 的内隐记忆结果, 即使在“语言静默期”也毫不例外, 静默期中对他人言语行为的观察 (包括观察他人说什么, 怎么说) , 这些都会点点滴滴作用于大脑, 形成初始的原始记忆痕迹, 这种记忆痕迹的结构, 虽说是幼稚和粗糙的, 但它也是其语言认知图式的起始, 从而会形成对他人语言行为的理解产生影响和日后构句表达的基本参照值。

2.语言认知图式的“变量约束”和“缺席赋值”是语言直觉的内在动因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 知识在头脑中有其固定的、内在的联系, 它的构成之间形成相应的结构性质。对知识结构的内部表征, 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认知图式理论。认知图式心理学家将记忆中表征的知识构成要素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 即认知图式。并指出:一个图式, 既是一个结构, 又是一个加工者, 是以知识经验为内容并具有认知功能的心理结构。图式中的一般知识是以某种方式 (或结构) 组织起来的, 这种结构可用“槽”及槽间的关系来描述 (这“槽”就好比一个个格子, 在这些格子中可以填充内容, 这些内容就叫做槽的值。在很多情况下, 当某一槽中总是取某一恒定的值时, 该槽又叫常量;当该槽中可取不同值时, 又叫变量) 。这一结构形式是极为复杂的。对于“默会知识”的获得机制, 波兰尼曾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辅助意识”论断, 他指出:默会知识包括两种意识, 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为了把握某一对象, 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部分整合为一个综合体加以认识。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 关于对象的集中意识, 以及将这两项联结起来的认识者, 构成了默会认识的核心结构, 而默会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 (from) 辅助意识转向 (to) 集中意识的动态过程中。

很显然, 波兰尼的论述对我们认识语言知识的建构过程及至最终建构结果的结构形式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语言知识的构成, 实质是相应的语义关系 (对应着外在客观世界的相应结构规律) 的感知认识与累积贮存。这种累积与贮存虽说是通过实践体验而获得, 但其贮存并不是一种无序的堆积, 而是在人的头脑中依照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与归位, 形成不同的节点或组块, 而节点与节点、组块与组块之间又是以一高度整合的网络形式而存在着的。在网络中, 一个节点或组块既可是一个语词系统, 也可是一个表象系统, 但是每一个节点或组块, 都代表着言语主体的一次经验生成或体验的积淀, 从而成为了言语活动的一个隐性背景。这一隐性背景必然是一较为庞大而又复杂的构成, 它包含言语把握对象、构成对象综合体的诸细节以及言语主体本身, 即为一“三维”的立体构成。

在上述的图式结构中, 复杂的构成使其具有了对言语信息的剪辑、抽象、预测、推理和迁移功能, 这些功能的产生很大程度取决于图式结构形成的“变量约束”和“缺席赋值”。

“变量约束”是指在图式的具体化 (意即:当所填充的各个值之间有内在联系, 形成一个统一体) 时, 某一变量可以填充什么样的值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限制的。这种限制主要来自于变量本身以及其它变量被赋值后对该变量产生的限制, 即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施加的限制。某一变量的这两方面的限制, 就统称为变量约束。变量约束可看作各种可能的值的分布, 变量约束与分布模式越接近, 变量填充值就越精确。当图式具体化后, 变量之间就以复杂而系统的方式相互影响, 这时所建构的心理记忆痕迹是高度整合的结构。语言知识 (即内在语言规则) 的建构正是如此, 人们的每一次言语活动都会依照一定语言规范形成相应的语言记忆痕迹, 这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赋值过程, 相同或相似的记忆痕迹相应就会构成一个语言的认知结构, 进而对新的刺激产生一种约束和过滤作用, 从而影响人的新的言语结构的输入。

“缺席赋值”则是由于各槽道填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如果用一个特殊的值填充一个变量时, 就会改变另一个变量的缺席值。也就是说, 一个特殊变量的缺席值是由其它槽道的填充值决定的。而这种缺席赋值就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解释, 它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超出我们观察的范围。在信息的输入过程中, 内在图式的分布模式也必然与外在事物间的联系和构建模式相对应, 只有这样, 它们的联系越强, 内在的图式就越能给予更多的注意, 从而有效地把信息吸收进来, 否则, 则予以排斥。因此, 这种图式网络式的特殊构建形式以及槽间变量的相互约束和缺席赋值的作用就直接构成了我们所说语言“直觉性”和“自动化”的内在动因。

3.外在的规范学习是语言规则意识的深化与升华

对语言的敏锐感知,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丰富充实主体内在已有图式的“狭槽”及内容填充量, 这个意义上, 显然离不开主体的亲历实践和体验, 以及对典范的语言材料的记忆积累;二是完善已有图式网络构成的层次性与条理性。在这一层面上, 即是要通过外显的指导和影响以修正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图式, 这时, 适时、适当的理性知识的引入也就成为必要的环节──毕竟默会知识并不总是起正向作用的, 而人的母语语言能力却是其所有能力发展的基础, 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必须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按刘大为先生的话说, 就是要形成一种语言的“元认识”或“元能力”。这里的“元认识”、“元能力”即为广义知识观下的策略性知识。“所谓‘元’, 其实就是后退, 后退到语言能力的实施过程之外再回过头来审视反思这个过程”。这样的反思, 它具体指向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进一步扩充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明确意识, 并能掌握、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这种自我扩充和自我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形成, 其中最为关键的, 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分析方法, 使其能对体现在话语中的各种语言知识包括语言使用的规则进行概括提升、总结出相关规律的能力。学习者一旦具备了一定的元能力后, 其整个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成了人生道路上一个不间断的、自觉的过程。

摘要:从体验哲学的理论视角探析, 语言知识并非有如乔姆斯基所假想的是人脑中的预设天成, 它应是以语义关系作为基本的组织规则, 是人对外在事物属性及关系认识的主观投射, 且又是通过人相应的认知实践与体验, 达到对语义关系直至语法关系的内在把握和内隐建构;语言知识的发展需要以认知的发展, 尤其是理性思维的发展作为基础, 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和飞跃。

哲学知识 篇8

一、关于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肯定规律的客观性, 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所以, 从客观性的角度看, 规律属于唯物论知识。

如果从联系的角度看, 规律属于辩证法知识。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规律也是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看,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例如: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段论述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在分析问题时, 我们要围绕“自然规律”这个关键词, 从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等不同的角度剖析其所涉及的哲理。答案必须回答出以下几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 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运动

从事物的存在方式看, 运动属于辩证法知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运动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

如果从运动的主体和运动的规律性看, 运动又渗透着唯物论知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同时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表明运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体现辩证的唯物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关系的描述, 前者侧重辩证法层面, 后者则侧重唯物论层面, 它们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三、关于认识

从认识的产生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看, 认识属于认识论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决定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 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 认识不断变化发展,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这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体现着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虽然认识与意识分别属于认识论和唯物论范畴, 但从本质看, 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体现着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例题: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 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请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分析本题时要围绕指导思想这个“认识”多视角展开。一要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我们党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包含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知识点。三要从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指出,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哲学知识 篇9

一当代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反身性意涵

尽管近些年 没有再出 现———也不可能 再出现———新的、像实证主义那样具有“大一统”色彩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案; 但是,从当代松散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特点,例如对总体性概念的摒弃、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以及对行动和实践的强调,等等。其中,“反身性”( reflexivity,亦作“反思性”、“自反性”) 作为这一时期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关键词,可以成为描述当代社会科学特征的核心概念。近20年来,反身性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视角,开始大量出现在各类社会科学的研究文本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尽管在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强纲领、双重解释学以及反思社会学那里其含义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反身性意味着: 当代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实践本身同社会科学对其知识和实践的反思日益纠缠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看,近20年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话语以及围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各类表述等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身性特征。吉登斯曾在三个不同议题上使用反身性一词,这基本涵盖了社会科学领域反身性概念的语义范围:

第一,行动的反身性,即作为观念动物的主体拥有反过来针对自身并监控自身行动的能力;

第二,社会科学的反身性,即社会科学生产的知识会注入所描述的现实中,促使现实发生扭曲,反过来影响社会科学知识自身的效度;

第三,社会的反身性,即社会的演进使其具有控制和规划自身发展的能力[3]40。

根据这一划分,反身性学说至少在两个层面上重新定义了当代社会科学实践: 第一是在作为研究对象( object) 的日常行动者层面。反身性概念通过强调行动者针对其行为的反思能力、概念建构和意义生成能力,将行动者的主观知识、生活世界等议题置于社会科学知识的中心地位。可以说,反身性视野下的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意指对于社会行动者知识的研究,社会科学便成为吉登斯所谓“双重解释学”( double hermeneutics) ,在社会科学的专业性知识与社会行动者赖以展开社会生活实践的日常知识之间呈现出一种交互性的( reciprocity) 、双向的( two way) 以及辩证的关系[4]。社会行动者的主观经验、实践等构成了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内容。

第二,反身性更为重要的含义,体现在作为主体( subject) 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层面,即反身性的概念催生了反身性的社会科学实践。反身性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是: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者不再能够将自己从他/她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中剥离出来,进行所谓“客观的”研究,因为社会研究者自身便是它的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因此,他/她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询问自身的角色、自己同研究对象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总之,须对研究本身进行反思。与作为研究对象的行动者一样,反身性的社会科学同样也指向了当代社会科学中“行动者的回归”( the return ofthe actor) 。这种行动者的视角作为社会科学话语的一部分,会参与塑造社会科学知识的形态。与此相应,社会科学也摒弃了实证主义式的普适性真理观,成为一种社会情境化了的 ( socially contextualized) 知识形式[5]367。

总之,所谓“反身性转向”( the reflexive turn) 不仅使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科学的自我认知,标识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原则。而反身性视角的哲学基础,则是以建构论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科学观,这种科学观认为,科学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实在,它只能通过特定的认知结构来把握实在。而认知结构本 身则是一 种构造物( construct) ,是一种介乎科学和实在之间的“中介知识”( a mediated knowledge)[1]137。这种构造物的建构过程受制于科学研究者的观念、思维框架、研究范式以及方法论原则。从这个意义上,( 社会) 科学建构了它的研究对象; 这同时也意味着,建构论的社会科学具有了反身性的特征。

二反身性社会科学与立场认识论

在反身性视野下,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地将社会科学自身纳入研究视域,对其进行审视、反思和批判,体现为各种以反思社会学( reflexive sociology,或称反身性社会学) 为标签的学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古尔德纳( A. Gouldner) 便将反思社会学界定为“社会学家同社会之间的关系”[6]。进入当代,各种带有反身性意味的理论纷纷出现。其中,布迪厄将社会学知识的反身性同其客观有效性明确地联系起来。他提出,对社会学实践本身进行社会学的审视,即所谓的“参与性对象化”( 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 是保障社会学知识不被各种“偏见”———例如唯智主义偏见、“学究谬误”( scholasticfallacy) 等———所蒙蔽、而对其客观性造成损害的前提条件[7]。布迪厄鼓励研究者对自己的实践采取批判态度,即“对象化对象化”( objectifying objectivation) ,并认为“社会学的社会学”( sociology of sociology) 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向度[3]100。与布迪厄对客观性的追求相比,吉登斯则更为注重社会科学知识同日常现象之间的反身性建构关系。他的双重解释学不仅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已经被日常知识所建构了的; 还认为这二者的反身性关系是相互的,双方都会对彼此的阐释进行再阐释: 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概念源于常识,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也会返还、滑移( slippage) 、渗透甚至消失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8]。

反身性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后果,是催生了以女性主义认识论为代表的“立场认识论”(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近些年,随着建构论的视角革命,传统马克思———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即“知识的创生过程中,知识主体扮演的角色”问题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些新的社会立场理论,如探讨性别问题的女性主义、讨论种族问题的批判种族理论( critical race theory) ,以及探讨西方与非西方关系的后殖民主义、边缘化理论( marginalizationtheory) 等,以更为激进和前卫的姿态以及更为精致的理论形式,对传统的知识观进行颠覆。这些基于社会立场的认识论深受文化多元主义的影响,认为知识从来都不是中立的,而是相对的,是认知者立场和主观经验的话语表达; 并且,在知识生产与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各种立场认识论中,女性主义认识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表述。

女性主义认识论尽管具有不同的形式,但其核心观点具有一致性,都认为社会现实是一种性别建构。诸如史密斯( D. Smith) 、哈丁( S. Harding) 等女性主义者进一步认为,( 社会) 科学知识也是一种性别建构。科学知识实际上是男性经验的理论性表达,它天然地包含着男性所特有的思维特质以及“男性气质”( masculinity) 。与此同时,女性所感知的世界与传统科学知识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断裂。史密斯提出“分裂的意识”( bifurcated consciousness) 来描述这种区隔[9]。哈丁则在其作品中,对存在于问题界定、阐释以及批判过程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分析[10,11]。通过揭示这些偏见,女性主义者试图探索女性社会经验的性质,一方面批判原有的科学观,另一方面则试图发展出一种关于知识和科学的不同的认知视角,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女性中心( gynocentric) 的科学[12]538。总体上看,女性主义认识论尽管遭受很多批评———例如它对于性别的本质主义假定、对于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不对称性审视( 倾向于赋予被压迫者认识论层面的特权) 、浓厚的相对主义气息等,但由于同当代社会科学在反身性层面上的契合,以及强烈的批判意识———它挑战了那种将科学作为一种纯粹认知体系的观点,倡导将多样化的人类经验和知识形态纳入传统意义上由男性主导的社会科学———故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13]。

三反身性社会与行动者的视角

反身性特征除了体现在社会科学的认知层面,也体现在围绕当代社会和日常行动者的理论表述中。在反身性社会理论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贝克的风险社会以及卢曼的系统论学说。贝克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全面渗透,社会已经从一个外在于科学的对象变成一个由科学自身创造的世界,面临由它自身的缺陷所导致的各种次生性问题。并且,科学技术本身不再具有掌控其负面效应的能力,因此当代科技社会中充斥着风险[14]。简言之,科学技术从单纯解决问题变成它自己就是问题。风险社会理论体现了科学知识在社会层面的反身性后果,而卢曼的系统论则直接关注社会系统自身的反身性。在卢曼看来,社会是一个基于意义沟通的自我指涉( self - referential) 、自动创生( autopoietic) 和自我存续( self - perpetuating) 的系统,其存在目的是为了对环境进行适应,从而降低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它会自动嵌入环境并调节与环境的关系[15]。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够把自身放到整体行动中加以考察,并且能够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概念化[16]。而社会系统的不断分化,可以看作反身性在社会层面的展开。

当代反身性社会科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于“行动者的视角”( the approach of the actor) 。其中,各种标签为“理性选择理论”( Rational Choice Theory) 的学说———科尔曼( J. Coleman) 、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 Game Theory) 等,在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方法论层面看,理性选择理论实际是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扩展到政治及社会领域; 与此同时,它却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和社会的均质性假定,强调环境的异质性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通过对理性本身进行历史主义解读; 该理论发展出“有限理性”等操作化概念,并对行动者在掌握不完全信息的情形下,根据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过程进行分析。

当代社会理论中,理性选择理论可以被标签为一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由于能够对非常具体的情形进行分析和模拟,它避免了像古典经济学那样对于人类行为的还原论解释; 但同时,也招致了诸如“过于强调也许并不在场的理性”、“让一帮抽离掉了文化与社会属性的行动者在一种虚拟的情形中进行决策”等批评。在各种批评中,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布迪厄看来,日常行动者对于其行为的反思通常并不像理性选择论者所说的那样,而是表现出一种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实践理性”特征———相对而言,理性选择理论则是在“实践主体”身体上生长出了一个“认知主体”的头脑[3]167。布迪厄用“实践感”来描述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不同,具有默会性、模糊性、紧迫性、权宜性、象征性以及经济性等特点。实践感的提出,意在表达实践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知道( 确信) 而又不好言说的“感觉”。这种感觉作为一种“利益”( interest) 、“幻象”( illusion) 或者“利比多”( libido) ,构成了刺激人们行动和实践的理由[17]89。

对于社会科学哲学来说,理性选择理论和实践理论都反映了当代社会科学领域行动者回归的思潮,只不过前者只是在研究对象的层面上部分地参与了反身性议题。在持有理性选择立场的学者看来,行动的反身性表现为一种理性,是行动者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性调控。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则将这种反思性同场域等结构性力量对个体思维的支配糅合在了一起。

四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整合与理论张力

前文谈到,社会科学 哲学中原 有的实证 主义———反实证主义争论在当代渐渐止息。而反身性社会科学作为当代“理论综合运动”的一部分,对传统视野下社会科学哲学旧的争论进行了弥合[18]。在另一方面,反身性视角的引入,也构成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张力———它可以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科学演进的新线索,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引入新的争论平台、范式以及议题。

( 一)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中的理论整合

反身性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晚近的方法论体系,首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参与了社会科学哲学原有分歧的整合。在传统视野下,实证主义、解释学以及批判理论等传统尽管对于社会科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这样的分歧和争论实际是建立在特定共识基础上的———它们都分享了关于社会科学的现代主义定义,即将社会科学知识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外在的独立变量来看待。社会科学知识的效度不受外在于它的社会的影响; 同时,社会本身则是一种与研究社会的社会科学具有不同性质的范畴。尽管传统的批判理论和实用主义也都反对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观,或主张实践真理观; 但这种价值涉入和实践维度并没有以消除社会科学研究主客体之间的二元性为前提。而在反身性视野下,社会科学不再是一个外在的变量,而是包含在它所研究的客体之中; 知识与社会、社会科学与其研究对象之间不再构成二元的( dualism) 、而是一种二重性( duality) 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的只是知识的不同序列( order) 之间的“转译”( translation) ,而不再涉及两种不同范畴间的本质性区隔[1]121。在这样一种进路中,社会科学哲学原来的争论已不再成为问题。例如,尽管可以将反身性理论看作是解释学传统的发展,因为它主张知识的阐释( 而非说明) 性质,但由于强调社会科学知识自身的反身性,因此它有着与旧解释学不同的、清晰的批判取向; 而与批判传统相比,反身性社会科学又反对关于真理和客观性的单一立场和本质主义观念,代之以一种多重立场( multiple standpoints) ,在这一点上它又认同证伪主义的实证科学观和开放社会观———简言之,传统理论之间的各种分歧,通过反身性的视角革命很多都可以得到弥合。

其次,反身性社会科学整合了围绕“客观性”的对立主张。传统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分别有着不同的表述。前者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强客观性”,后者则为“弱客观性”或“受限定的客观性”( limited objectivity) 。在反身性视野下,这二者都可以被整合进“反身性客观性”或“社会情境客观性”( socially situated objectivity) 之中。这样的一种新主张实际上是对于何谓“客观”的重新定义。例如,在女性主义等立场认识论者看来,不存在普遍的、总体性的客观性,所有的客观性宣称都是某种“位置理性”( positional rationality) 的表达[19]。而布迪厄则将社会学知识的客观性建立在一种自主性的科学体制的基础上; 保障这种科学自主性的,是“科学共和国”全体成员的集体性反思[3]61。不论具体方案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对于反身性的社会科学来说,知识的客观性应当建立在某种坚实的社会性共识或商谈伦理的基础上。

最后,反身性的社会科学促进了行动理论与结构理论的整合。如何超越行动与结构的对立一直是当代社会科学面临的重要理论议题。面对该问题,反身性视角通过将个体的知识能力和反思能力置于核心地位,开始强调结构的生成性质,将其由一种决定个体行为的先在甚至先验因素弱化为一种由集体性行动塑造、反过来又去塑造行动的生成性范畴。例如,布迪厄在其“生成结构主义”( genetic structuralism) 中,将社会结构表述为由差异性和历史性的行动构成的“场域”( field) ; 行动则相应成为“惯习”( habitus) ,意指个体长期浸淫在特定场域中,被反复灌输出来 的性情倾 向 ( disposition) 和行事风格[20]。社会结构对于行动的作用,表现为个体是在用场域塑造的思维图式来进行认知和实践的,即“被决定体现在决定之中”[17]103。而对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来说,结构本身并非外在于行动,它作为规则和资源,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 行动与结构之间是一种一体两面的二重性关系( duality of structure) ,后者既是不断组织起来的行动的中介,同时也是行动的无意识结果[21]。

( 二) 反身性社会科学的理论张力

反身性社会科学在带来理论整合的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开启了新的议题和张力,这种张力首先表现为建构论( constructivism) 和实在论( realism) 之间的分歧。其中,实在论的典型为巴斯卡( R. Bhaskar) 的批判实在论; 而建构论则包括以伯格和卢克曼、西考莱尔( A. Cicourel) 以及戈夫曼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体论( social constructionism) 、以强纲领为典型的科学建构论( scientific constructivism)以及源于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激进建构论 ( radicalconstructivism)[5]。在当代社会科学哲学中,建构论与实在论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替代了传统的实证主义争论,只不过新的争论双方都反对实证主义,承认现实的建构性质; 同时也都接受反身性概念,主张知识要批判性地涉入现实之中[1]136。所不同的是,双方对于“实在”的性质具有不同的看法。建构论认为实在并非外在于知识,而是由行动者的认知所建构,社会现实是行动者积极行动和塑造的产物; 实在论则主张,实在本身是独立于认知的,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而是具有不同的层级,只能通过“形态上的‘浮现’”( morphologically‘emergent’) 来被认知。实在论者尽管反对还原论的因果说明模型,但却捍卫社会科学因果说明的目标,认为组成社会现实的“生成性机制”( generative mechanisms) 独立于它所生成的事件( events)[22]。总之,当代实在论者的这样一种立场同当下社会理论中的主流建构论形成了某种张力,亟待通过一个更具洞见力的视角来实现新的综合。

除了建构论与实在论,当代反身性社会科学还面对知识的统一性和多元性之间的张力: 社会科学究竟是一种具有普遍主义意味的知识形式,还是秉持着特殊主义的认知风格?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主流,不论是建构论还是实在论,都早已经超越了旧的历史主义和解释学传统,不再把社会科学当作一种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秉持特殊方法论原则的知识类别,而是认为二者在受社会情境塑造方面是一致的———当然这也要归结为后实证主义对主流自然科学哲学的影响,使后者也成为一种阐释性知识; 同时,在反身性的视角下,由于社会科学自身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拥有了相同的属性,社会研究者本人成为同其研究对象一样的社会行动者,使得社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的社会知识也具有了“常人方法论的无差异性”( ethnomethodological indifference)[23]。至此,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之间、科学知识同日常知识之间固有的认知藩篱被打破,各学科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一切知识在反身性层面实现了新的“统一”。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又认同一种特殊主义的知识观,它将所有的知识看作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和不确定的。对于任何一种知识类型来说,都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化的表述,而是同行动、实践,同其所施展的具体情境密切相关。未来的社会科学哲学,将在这样一种有趣的张力中继续展开自身的想象。

五结论: 社会科学知识的公共性与知识社会学风格的社会科学哲学

德兰迪( G. Delanty) 曾经概括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十二条主流观点: 知识具有历史嵌入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 中立科学的衰落; 理论的构成性质; 知识的社会情境化; 认识论的不确定性; 物理主义的终结; 反还原论; 偶然性; 反本质主义; 世界作为人造物; 学科的衰亡[5]。金凯德( H. Kincaid) 则将其特点概括为: 围绕情境而非理论展开; 受时空限制的因果性而非普遍性法则; 源于日常概念; 论证和说明过程的复杂性; 反整体论; 哲学和科学的彼此依赖; 区分科学与伪科学是一种误导; 社会体制起作用; 不再追问如何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12]。殷杰教授认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特征表现为一种历史———文化转向和知识转向,即日益强调引入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因素,来看待科学知识的生产、创造、发明和实践[24]。在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演进趋势进行把握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在“反身性”概念的引领下,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正愈来愈多地同社会科学本身的社会属性缠绕在一起; 而对于当代社会科学的反思则愈来愈多地带上了一种知识社会学的风格,即着重去探讨社会科学自身同其对象———即社会———的关系。

哲学知识 篇10

关键词:启导式教学法;兴趣;实例;语言直观

启导式教学法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具体方法,启导学生集中注意、判断分析、积极思维、加深理解,促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从教材的目的、要求、难点、重点几个方面因势利导展开教学,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的启导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有了兴趣时才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哲学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只有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产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寻求知识的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融在学生的兴趣氛围中,既激趣又解趣,不断地提出问题,启导学生多思考,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或简单地一问一答,其结果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概念,难以理解吸收知识,降低对学习的兴趣。

二、聯系实例

具体事物中包含有抽象的道理,人类认识事物总要经过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联系实例,就是引导学生从个别、具体开始,找到一般的结论。例如:在学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我校正进行操场改造,当时,我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一道简单的论述题:是先有图纸,还是先有操场。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各抒己见,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若先有设计图纸,图纸的内容来源是什么?若先有操场,学校的操场改建不是正在进行吗?学生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再进一步提高认识“图纸是在前人或他人实践的基础上由设计人员绘制出来”,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图纸绘成后又回到实践指导建设操场”这说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以上联系校园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话题,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话可说,老师对话题加以引导,避免学生在谈论中偏离主题,因此,联系实际,引导启发,从实际中拟好问题,促进思维活跃和认识提高。

三、语言直观

直观性的语言可以推动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析“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时,经常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生对这样的话非常感兴趣,思考后也能感悟其中隐含的哲理:河水在不停地流动,第二次进入河流的时候,已不再是第一次入河里的水了;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引用“强扭的瓜不甜”这句话,指出事物有其发展的规律,“强扭”是违背规律的蛮干,“瓜不甜”是违背规律得到的苦果,是规律对“强扭”者的惩罚,由于引用比较直观的语言,推动了学生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中学初中部)

上一篇:穿戴式传感器下一篇:抛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