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对孩子影响

2022-08-06

第一篇:单亲家庭对孩子影响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现象对儿童的影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中国有句古语:“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古代,父亲这一角色就被放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可现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并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学校的家长会,来参加的多数是妈妈;家长开放日,也是妈妈团;陪孩子参加少年宫各种课外学习,在门口等着的也都是妈妈;打来电话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大多还是妈妈。

那父亲们都跑哪里去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那些负担着养家重任的父亲们总是在说他们的工作太忙,因此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会孩子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妈妈们的肩上,由妈妈来承担子女教育。这些都反映出了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父教的缺失。不可否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父教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不可能也不能由母亲来替代。原因就是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父亲放弃或者部分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尽管父教缺位没有成为普遍现象,但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地思考和分析,并试着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缓解父教缺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早在二战后,因为大批的男性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西方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对父教缺位现象的研究。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增强、工作压力增大。因为经济压力等诸多原因,父亲们总是忙于工作和竞争,其结果就是逐渐远离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导致了父教缺位这一现象的出现。

所谓父教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者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父教缺位现象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1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正如德国革命家台尔曼所说:“不论你的将来走什么路,你的性格为你的行为提供了前提。一个人的历史就是他的性格。”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在教育子女时,因为性别的原因,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会有所不同。母亲会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来感染影响孩子。她们常常是通过讲故事、教认字、唱歌、玩玩具等方式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她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倾向于和孩子进行安静和没有什么冒险的游戏活动。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去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的确母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功劳不小。但是,缺乏父教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内向、性格孤僻和自卑的特点。而父亲参与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为父亲通常都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坚韧、大胆、勇敢、坚强、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个性特征对于形成孩子积极的个性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那是因为孩子在与父亲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模仿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父亲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具有以上这些个性品质。有资料显示,如果孩子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很不利。孩子的年龄越小,所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这样的孩子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少自信,比较容易自卑。

2不利于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

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中,父亲和母亲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男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上,父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几乎所有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儿童会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去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个性品质和习惯都会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子,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得她在今后的生活有了参照,可以从父爱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因此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的理解。研究显示,如果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缺失父爱,会使得他们在性别角色的发展中倾向于一些女性化的表现。比如他们更喜欢一些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看电视、看书等。当然,女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父亲的影响。如果女孩很小失去父亲,在青春期的时候,她们在与男孩子交往时往往会表现为羞怯、焦虑、更容易发生早恋现象。对她们以后的恋爱婚姻也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女孩在她们的性格形成时期需要成年男性的陪伴和指导,这样她们在进入青春期时能够学会对男性的适当反应,为以后的恋爱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发展能力

父教缺失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得孩子掌握更多和丰富的社交经验。同时因为父亲在性格和能力上的有别于母亲的特点,使得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应该说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多丰富和广阔的知识,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起到独特的作用。这些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说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技能。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的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学习上更容易成功。

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大多是比较忙的一个人,不仅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和工作的压力。而随着孩子长大,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需要也随着不断增强,需要扩大交往范围和内容。但是因为父教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不利。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知道了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的影响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父亲淡出了家庭教育,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

其实,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孩子、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等等这些听起来貌似有理由,但是都不足以让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撒手不管,一定要负起自己应有的教育子女的责任。

第二篇: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1109403班 石玲

摘要: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单亲家庭孩子不同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加。由此,我通过该次调查报告初步的调查和分析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调查显示,

一、在认为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94.4%人为有影响,5.6%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看出绝大部分的离异父母认为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但

1 又迫于种种原因,从而不得不给孩子带来这些不良的影响。

二、在是否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近5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父母的离异等因素造成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而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这种家庭会让他们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在此问题中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心理问题,38%的认为只有少部分存在。

三、有近63%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单亲父母的心理变异,“过分保护”或“重养轻教”,使得孩子失去自我;其次,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孩子大,主要来自残缺不全的家庭本身,父母离异或丧偶是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而不管离异或丧偶,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打击或折磨;最后,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容易找到正确的宣泄渠道,有些被调查者(老师)认为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宣泄是很重要的,只有将心中的不愉快发泄出来,才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四、在你认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哪些心理问题时,抑郁孤独有72%,没有安全感有64%,放任逆反有63%,情绪压抑有61%,怯懦自卑有56%,多疑、嫉妒有47%,厌学渺茫有36%,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

2 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 同时,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势必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

随着社会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健全。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孩子,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作为学习社会工作的我,将其也应该作为服务帮助的一个方面,关注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去帮助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走出心灵的阴影,使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齐麟;论单亲家庭;人口学刊;

2、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心理学报;

3、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社会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附录: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问卷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高水平。但日益增长的离婚率与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的残缺,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因此,我对近50名单亲家庭的父母、出生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一些正常家庭做了一次以调查问卷形式为主的初步调查,通过调查来使得我们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去了解,去关爱这些最需要了解、关心的孩子,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第1题: 你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吗?[单选题] A、有

B、没有

第2题: 你认为单亲家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单选题] A、大部分孩子都存在 B、不存在 C、只有少部分的人存在 第3题: 你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健全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吗?[单选题] A、是

B、不是

C、不一定

第4题: 你认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多选题] A、怯懦自卑

B、厌学渺茫

C、抑郁孤独

D、放任逆反

E多疑、嫉妒

F、情绪压抑

G、没有安全感

H其它 第5题: 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请给几点意见[主观题] 4

第三篇: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如何搞好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单亲家庭对子女过度溺爱

单亲家庭中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过度娇宠、迁就、尽自己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和愿望。在这种教养方式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和任性,容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一系列问题。

2、 单亲家庭对子女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子女相依为命,把其子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把全部心思和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平时关注在校学习情况,关注成绩的高低;休息时间安排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及特长。孩子长期处于过高期望的压力下,给子女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极易形成懦弱和叛逆的性格,危害极大。

3、 单亲家庭对子女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生活,忙于工作,挣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精神生活的关注。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包袱,把自己的烦恼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产生憎恨的心理。有的家长缺乏责任感,把孩子遗弃给老人,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有的家长再婚后,继父或者继母偏爱自己的子女,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卑、不求上进、焦虑,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

4、 单亲家庭对子女过度限制

单亲家庭的家长怕孩子受到他人欺辱,怕别人看低自己和孩子,经常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航线和自己认为理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培养。家长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子女的行动,要求孩子一切都听从自己的安排,以过来人的眼光和经验,自认为不让孩子再走错路,导致孩子独立意识严重缺失,缺乏社会交往,容易产生孤独与焦虑。

(二) 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1、 自卑

单亲家庭的产生意味着家庭缺损,孩子无法接受家庭突然的变故,无法适应无父或者无母的生活。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的脆弱、敏感,会认为自己被父亲或者母亲抛弃了。尤其看到自己的小伙伴们与父母喜笑颜开、幸福美满地撒娇、玩耍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想到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幸福生活。当看到别的小朋友父母接送时、当学校要求填写家庭信息时、当别的小伙伴提到各自的父母时……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疏通, 心中的悲伤、失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2、 自闭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孩子遭受的打击比想象中大。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幸福,没有别人家孩子的处境好,做事会变得胆怯,不愿意和人接触,心理会感觉异常,对周围的人们保持戒备,心理极其敏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愿意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长此以往,孩子将会从热闹的人群中脱离出来,进入属于自己的空间,自我封闭,变得孤独,从而导致他们与他人交流时的极大障碍。

3、 敏感

单亲家庭子女,尤其是父亲或者母亲重新建立家庭之后,觉得自己是家中多余的人,他们在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相互敌视。孩子在生活中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应对家庭破裂后的各种家庭关系,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他人面前,感到不安,和伙伴一起交往时,不真诚,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或者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别人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而瞧不起自己,变得异常敏感。

4、 抑郁

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了父母感情破裂的整个过程,父母之间的争执或者是冷战,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担忧,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内,缺乏安全感,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害怕家庭战争随时爆发,惶恐不安,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不敢和小伙伴密切交往,时刻保持距离,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轻易和别人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常常感到压抑、烦躁,心理困惑无处释放排解。如果压抑太久,一旦爆发,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5、 逆反

单亲家庭子女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感到不光彩,遭到同学的嘲讽,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厌恶感。有的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再婚,重组家庭,行为受到约束,或者是觉得继父或者继母对自己的孩子好,偏心,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所以,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着干,在言行上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渴望被别人重视、欣赏。过分的逆反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性。

二、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对策 (一) 单亲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1、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爱。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能因为忙于工作或者组建新的家庭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多种因素和环境影响,性格和心态会发生变化。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快乐成长,心中充满阳光。

2、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关心。关心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除了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需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内心思想以及学习情况。并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经济条件,而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3、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承担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负担,要面对现实,让孩子适应三人家庭变成二人世界,要承担责任,让孩子理解与认同,培养孩子健康高尚的人格,教会他们怎样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树立孩子的信心。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积极的心态立身行事。帮助孩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励孩子攻克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二)提高学校对单亲子女教育的科学性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从入学起,建立单亲子女的档案,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了解家庭状况,掌握单亲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单亲子女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动态,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2、班主任要加强爱心教育。班主任要多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给与他们像妈妈一样的爱。让班级里同学们有良好的关系,让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平时,主动找他们谈谈心,给与他们物质上的帮助,鼓励他们消除自卑,放下思想负担,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严格管理、正确引导和真挚关怀下,在充满爱的集体中成长,感受到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学校心理咨询室要专人负责,职责到位。单亲家庭子女的思想负担重,很多孩子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心理咨询室的大门随时敞开,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诊断并解决。让他们能方便地吐露心声,诉说心事,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对于各种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的矫正。

(三)社会要对单亲家庭子女投入更多的关注

1、社会应重视单亲子女教育问题。应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开设咨询电话,以方便单亲家庭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

2、社会要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给单亲家庭子女树立正面形象,使孩子有积极的心态,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

第四篇: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心理

学》论文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

响的研究

作 者 赵文慧

系(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11 级 学 号 110704004 日 期 2012,12,15

711

安阳师范学院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赵文慧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 :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与正常家庭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引起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纪律性不高、社会认知有误、早恋倾向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 单亲家庭;社会问题;单亲儿童;早恋倾向;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是最微妙、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教育阶段,儿童教育必以爱心为本。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爱心教育最容易被忽视,批评教育最容易登场,这是值得每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深思和亟待纠正的。爱的大部分来源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同伴。当然,父母的爱是占据大部分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的数量的日益增加,孩子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甚至是全部的。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呈现上升趋势

据妇女权益部门不完全统计,建国50 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 世纪50 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出现了110 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 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 年代初。从此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盘升势头。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 万到60 万的数量递增。据对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900 名父母离异的儿童和800 名完整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发展,情感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及离异子女,已成为社会又一特殊弱势群体。

(一) 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年轻父母普遍没有接受过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少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如再遇到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因此,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核心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等情况相关。 其表现如下:

722

安阳师范学院

1.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离异,给心灵蒙上阴影,精神失去寄托,或陷于哀伤痛苦,或沉迷于幻想美好生活,或放纵于吃喝玩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前进动力。某同学今年十八岁,十四岁那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差,父亲常年下岗在家,喜欢赌博。他在学校成绩很差,经常留级。“爸妈离婚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小的地方,爸爸总是打麻将打到很晚,他们两个就吵架,我从睡梦中常被他们吵醒。我对他们说明天要上课,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吵„„爸爸只关心输赢,从来不问我的学习,我成绩下降,他就打我骂我,说我给他丢脸„„我好想妈妈,可是爸爸不许妈妈来看我,同学们也都笑话我,我真的不想再上学了„„可见,父母离婚最苦的是孩子。为了孩子,一定要慎重行事。 2. 不良情绪和性格

一位记者在某精神病院采访时正赶上家长探视,小波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由她姥姥和妈妈领着,走进病房。据大夫说他曾因害怕受同学欺负而在家休学两年,可是这个在外面有的胆小鬼在家却霸道得不得了,屡次拿针去扎姥姥的手。他这种变态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波的爸爸是某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小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可孩子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其父大失所望,一次竟用枕头捂住孩子的脸压在沙发上„„这之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父母也因其教育问题屡次争吵直至离婚。他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在家里找碴撒气,姥姥基于对他的疼爱和怜悯,一直包容忍让,最终成为他霸道行为的出气筒。期望值过高导致小波父亲的暴力教育,而随之而来的夫妻离异,又在小波就旧伤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因为年纪小,小波的宣泄指向还仅停留在“向内”的话,有朝一日,随着他年龄增长和体力能力的增加,他的种种不满,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家庭走向社会,那时候后果才是更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3. 不良习惯

加拿大学者曾就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有21%嗜毒,70%以上不同程度的酗酒,而且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由于父亲或母亲过分的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再加上儿童本身自制力尚弱、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外界的巨大诱惑,单亲子女易被网络游戏、抽烟、酗酒、赌博等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缠身而难以自拔。 4. 品行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那么这些孩子对社会的仇恨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以暴制暴”,因为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师协作网协作律师时茂福前不久对河北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该市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02年121人上升到2005年221人。且暴力性犯罪如杀人、重伤害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而不完整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25%以上。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许多孩子厌学、逃学、辍学而不能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或是由于心理、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占三分之一左右;再如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升学乃至生活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走向社会„„思想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使他们更733

安阳师范学院

容易从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到走上诈骗、抢劫、乃至杀人的犯罪道路。 5.不能适应社会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不满,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学校中沉默寡言,孤僻自闭,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亦不参加组织活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刻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进入社会便更难立足,稍有挫败或不如意就会造成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上表现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和性格、品行障碍。 6.出现早恋倾向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又得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爱,在伙伴那里由于面子问题心理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在异性同学那里产生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通过和异性同学的诉说,吐露自己内心长久的压抑,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多结交自己认为很好的朋友。但这早恋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早恋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业荒废、思想道德滑坡、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为此,单亲儿童内心缺少的爱是只有父母能够给与的,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来替代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需要

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反之,则不会达到目的”。为提出更好的对策,研究儿童心理需要十分必要。单亲家庭儿童比正常儿童有着更强烈的心理需要: 1. 经济和安全

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稳定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只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忍饥挨饿,不会因为缺吃少穿而去偷去抢;只有父母宽大而有力的翅膀,才能给他们安定,不必提心吊胆,不必担惊受怕。其中,经济是基础,身心安全是保障。 2. 爱与情感

单亲家庭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由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只得到了父爱,有的只得到了母爱;有的父母为了争孩子的抚养权展开拉锯战,使孩子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老师的爱成了孩子强烈的企盼与渴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友谊。班里有的学生受世俗、家长的影响不愿意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单亲孩子表面虽然满不在乎、我行我素,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融入集体中去的,只是他们自尊心过强,怕同学嫌弃,没有勇气主动接近人家。同时,家庭的残缺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多创伤,他们有很多苦闷要向人倾诉,也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安慰。 3.尊重与承认

曾经有一个实例就是,小海的母亲和其父离婚后再组家庭,小海的父亲是个赌鬼,每逢深夜输钱回家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骂他是“讨债鬼”,小海思念妈妈,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更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小年纪跳楼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父母的“离婚战”中,儿童常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弥补,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更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树立信心。

744

安阳师范学院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十分清楚,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的飞跃, 孩子学好变坏也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万里长城, 起于垒土;千里之堤, 溃之蚁穴。越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做父母的越是应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千万不要冲动行事,悔恨终生。

儿童心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做父母的懂得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要知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未涉世的孩童来说,家庭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的启示。因此, 父母爱孩子, 首先应自尊、自爱、自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模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今时代,一般父母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神童、少年大学生这些耀眼的光环,使无数年轻的父母们为之倾倒。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而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再加上自己的不仅如此,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品德优良。但是,不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口训,重则棒打;有的放任自流, 相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就好了,如此等等。父母如果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既不苛刻求成,又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无声润物哺育健康的心灵,以促进孩子身心顺利健康地发展。

总之,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父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做父母的懂点儿童心理学,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一些教育培养儿童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会大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父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J]2011年

755

安阳师范学院

赵文慧 110704004 11级教育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766

安阳师范学院

作 777 业

姓名:赵文慧 专业:教育学 学号: 110704004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五篇: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时代地域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文化含量,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综合素质及其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正是上述诸因素的混同效应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社会组织中大量存在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残缺或家庭教育功能发生障碍,从而成为诸多儿童个性心理不健全以至发生畸变的根源。探讨这类家庭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子女心理行为的形成特点及规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行为 儿童 社会化进程 社会组织 历史传承 宗教信仰 地域环境

一、单亲家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特征

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大都是由核心家庭(即由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亲生或领养的孩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发生变故演变而来。离婚、丧偶、一方被劳教、未婚先育后被一方遗弃都会制造出一系列单亲家庭。近年来,特别由于离婚率、非正常死亡率、犯罪的增加,致使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可能是所有家庭结构中较多的一种模式。本文只讨论“因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这一模式。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庭主要为孩子承担两大职责:一要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二要为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有正当的行为并接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做准备。这也是家庭的两大实质性功能。一般地说,核心家庭这两大功能的发挥较少存在什么障碍,且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有凝聚力、适应性强、乐于交流、能融入社区社会并为之作贡献、有核心且目标一致的价值观,欢乐的家庭氛围等”这些表象呈现。而单亲家庭可以说大都功能不健全,他们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相互依赖的成长环境,他们或许可能或许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他们肯定不能满足孩子思想健康成长的要求与充分的精神慰藉。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现象上看,属于“典型的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完整的、幸福的,属于“特殊的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残缺的、不幸的,其实,单亲家庭一切不幸的总根源却是家庭功能的受损与障碍。这类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一一举出,但下列一些特征却是共同的:“不信任、不自信、缺少欢乐、自卑感强”,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经验的产物”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儿童生活过的那个曾让他伤感的家庭中接受的信息将对他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

1. 离婚前后短期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形成前首先经历了冲突家庭阶段。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制造了冷漠的家庭氛围,特别是父母的不良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负性情绪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认为,

“由于父母经常的感情冲突,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且极易出现情绪混乱,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大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父母间对事物难以调和的态度和看法,很有可能内化成孩子的不良认知模式,从而形成神经质个性与闭锁内倾心理,让其内心感到痛苦并变得敏感、焦虑、抑郁,很难建立信任感。父母离异前的情感冲突阶段对子女的心理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离婚后进入单亲阶段给孩子留下的创伤性影响。美国精神病医生德斯帕特也说:不是离婚给孩子们造成种种影响,而是离婚之前的夫妻不和状况已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这种不和状态的结果而已。有人还发现,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但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孩子总的不良影响比单亲家庭更为严重,孩子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出现的问题更多。“父母离婚不可避免地会使子女遭到不幸,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婚姻非常不美满的家庭里,儿童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更大。”

国外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一般要弥留18个月,过后孩子的情绪便渐归平静。但在这段时间内,儿童是极度痛苦悲哀的,要经历一个“拒绝、生气、失望、容忍、顺从”这样一个过程。父母离婚后这段时间儿童普遍会感到内疚(他们为父母的离婚有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内疚)、自卑、敏感、孤独感强、与人不融洽,有丧失感、被遗弃感、焦虑和不安全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处理感情和工作的关系;在性格上将表现得孤僻内向、固执、少语、倔强、情绪不稳定;语言认识能力有限,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在行为上多数表现出学业成绩差、多动、说谎、偷窃、逃学、攻击、反社会、喝酒、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和自杀行为也明显高于完整的家庭的同龄人。离婚后虽说子女靠单亲抚养,但往往夫妻双方有时还保持某种藕断丝连的来往,如果一些离异夫妻之间的敌意仍然存在,争斗、辱骂、讥讽不但会引起子女焦虑与愤怒,也可能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

2. 离婚后长期影响(主要是养育方式所施加的)

进入稳定的单亲家庭阶段以后,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单亲家庭有可能承续家庭破裂前的教养方式,也有可能中断原来的教养方式而有所转变。但无论如何,均不出劳拉·E·贝克所分析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一般而言,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与限制,并要求他们遵守,对孩子更加表现出热忱和热心并尽力抚慰其心灵创伤,很少粗鲁蛮横地对待孩子;亲子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密度加大,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便严加管教。这样,孩子容易从灰暗的情绪中逐步恢复到活泼、愉快的状态,自卑感减弱,自尊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发展。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对孩子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但他们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当孩子有抵制性情绪时,他们并不是耐心地听取其意见,制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大人们的管教,否则便强迫孩子去做或施加惩罚,完全压抑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孩子继续处于由离异前的冲突所造成的焦虑、孤僻、郁闷的情绪状态,容易变得有强烈的攻击性,毫无责任感,学习成绩走低,性格上或许变得冲动、顽劣,很难让父(母)亲对其进行严格、合理、连贯的教育。以“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为主的单亲“将孩子视为花朵”,不对孩子提出行为的标准与要求和进行管教,允许他们自己做出许多决定,而不在乎他们有没有能力决策,孩子行为随便随意,基本不受约束;当家庭面临较严重的经济生活压力时,父(母)亲觉得自己不能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支持性学习环境时便有一种内疚感,这种内疚使得父

(母) 亲在感情上不愿意对子女施以刺激,家庭内便不怎么严格要求管教他们,对外采取“过度保护”的策略,以求得亲子关系的平稳与融洽。这样教养的结果是子女变得非常不成熟,当遇到与他们期望相冲突的事件时,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抗拒、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反叛行为。他们可能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或过分地依赖父(母),做事缺乏

坚持性。“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在一些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父(母)亲总体上不关心子女的成长,甚至对之在态度上是拒绝否认的,只在满足了他们最低的衣食要求外,就不再尽心尽责;大人通常在生活中面临着沉重的负担,以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呆在一起,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需要,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又无法得到单亲正常的关爱,所以容易发展出更强烈的依恋行为;由于单亲对教育孩子没有兴趣,平时对孩子提供的刺激较少(如言辞交流量低),易造成孩子认知、游戏以及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也许使智力的发展滞后、受挫;又由于孩子的行为较少受到约束与修正,孩子便容易出现行为越轨,对他人攻击性强,逃学,离家出走。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并不总发挥作用,当其教养得不到预期效果时,他(她)们可能要反思并修正教养方式,这就是说,家庭中的影响是多向性的,“儿童自身的特点是影响到父(母)的态度和育儿实践”。林崇德,1995)孩子的有些特性也在塑造父母的教育行为。

总而言之,夫妻正式离婚后,毕竟会使孩子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更加难以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幼年时爱的缺失加大了对之教养的难度。

3. “经济紧张”对单亲家庭的影响

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严峻的、现实的,父母也承受了更多的负担,尤其是单亲父(母)面临的“经济紧张”和“角色超载”,而前者往往成为单亲家庭所遭遇的主要问题。生活拮据对这些家庭的影响重大,因离婚等造成的经济收入降低甚至中断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成为许多单亲家庭所具有的共性。由于大多数单亲家庭是“母—女(子)”模式的,母亲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没有足够的抚养孩子的资源,孩子缺乏营养和医疗保健,在课堂上精力不足,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保证,监护人为谋生必须分散精力以至于很少关心他们和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有的孩子就已辍学或面临辍学的威胁。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失业、工作能力很低、教育背景窄狭的母亲,养育儿童的技能也很差,她们往往以让孩子得到温饱为满足,严重缺乏对孩子心智成长的关注和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从而削弱了家庭内的关系。一些带孩子的单身父亲因经受着贫困的压力和经济的限制,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以至较多地产生了问题儿童或劣迹儿童,正是家庭的贫困重创了许多儿童的成长轨道。

当然,也有一部分单亲家庭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经济保障,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学等,但这并不能保证对子女的教养会取得实效。

三、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其他因素

许多宏观的、微观的、主观的、客观的、远期的、近期的因素共同作用都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与人格走向造成重大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对离婚的适应程度也受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制约,这无疑形成了难以预测单亲家庭教育效果的诸多变量。具体而言,下列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单亲家庭儿童。

1. 家庭的民族背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时空环境。

2.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单亲会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更多地鼓励孩子,并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世界。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会更多采用关爱、说理、赞扬和纪律等方式来教育孩子。相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更可能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态度,有更多的体罚现象。

3. 社会支持性。社区、邻里、朋友、亲戚的物质、情感支持会大大缓解单亲家庭的压

力和儿童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祖父母的介入。反之,家庭与邻里以及社区关系的破裂容易导致少数儿童出现不良行为。

4. 学校、教师的影响。

5. 婚变次数。儿童经历父母婚姻变故的次数越多,适应就越困难,适应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儿童不断经历着严重的家庭冲突以及不一致的抚养方式会极大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6. 父(母)观念行为系统的作用。如道德境界、家庭价值观、生活方式、父(母)身教示范。

7. 非抚养方的影响。如果离异父母能消除彼此的敌意,与没有监护权的父(母)保持接触,并与家族内的亲戚、儿童的老师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一定的社会支持,或者非抚养方经常给予儿童不同程度的精神与物质的关怀,就会使儿童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8. 单亲的心理健康水平。

9. 单亲的受教育程度及教养能力。

10. 亲子关系。单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角色超载”、“责任超载”,从而容易加大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发生冲突的频率,使亲子关系别扭、紧张,致使一些单亲丢弃部分责任的现象发生。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11. 多子女单亲家庭产生的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的差异。

12. 家庭规模与子女排行。

13. 儿童所接触的伙伴影响。

14. 儿童的年龄。由于离异而较早形成单亲家庭时,若孩子尚在学前阶段,这个时期子女常见的情绪性反应大都为恐惧,自责,退缩,缺乏信任感,敌意性强,在个性上渐渐变得内倾、孤僻,这可能是和不良的单亲家庭环境导致的自卑心理而自我封闭有关。如果离异发生在孩子处于学龄时期,儿童则较多地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惧、自卑,青少年表现为与父(母)疏远,过早结交异性朋友,出现一些破坏性的反社会的行为,如违法犯罪等。

15. 儿童的气质、遗传性因素。小部分单亲家庭教育出了非常优秀的子女使得许多完整家庭相形见绌的事实让人们感到惊讶,这恐怕除了教养方法的得当,单亲有修复、展开家庭功能的能力,孩子没有成为劣质教学的受害者等因素外,最关键的可能是儿童的气质或遗传特征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免遭过大的伤害,或者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所说,先天地具有一种内倾气质,而有内倾气质者“皮层觉醒水平高,更成熟,在更小的年龄就会按社会要求行事”,“学习较容易,比外倾者学得较多”。艾森克还说,人与生俱有以特殊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倾向,遗传的生物因素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人格(气质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先天特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他的人格的可变性。”他甚至认为,整个人格约有三分之二决定于环境,三分之一决定于遗传。

16. 儿童的性别。

四、几条对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干预措施

1.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体味“教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军”的意蕴,“要重视对单亲家庭的访问,以真诚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建亲师交往的桥梁,帮助亲子双方走出痛苦、焦虑的心理阴影,抚慰心理创伤”;帮助家长成为孩子消极行为的首要消除者,提高家庭整体机能;调适亲子关系,让亲子之间相互发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让父(母)亲欣赏子女;改变孩子学业落后的状况,重塑孩子的自信。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家校联系的各种活动中来,丰富自己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给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卡,密切关注他们的在校表现,及时地对这部分同学暴露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班主任要对单

亲家庭学生给予加倍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从压抑消沉的情绪状态中恢复正常,改善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

3. 利用家长委员会组织部分家长向单亲家庭送温暖献爱心,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向教子无方、教法不当的单亲出点子、提建议。

4. 政府有关机构(如教育行政部门、妇联、老干部科)可组织有经验、水平高、觉悟高的退休老师、老干部组成义务帮扶组对单亲家庭提供建议与指导,提升家长营造积极家庭氛围的能力,使一些单亲家庭转变“消极的养育”为“积极的养育”。

5. 政府有关机构开通“危机协助热线”,聘请儿童教育专业人员对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对单亲家庭予以格外的关照。

6. 民政部门、社区等组织机构为单亲家庭创造就业机会,在贷款、低保、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和优先考虑,帮助单亲家庭解决生活困难。

7. 单亲家庭也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同情,有效利用各种支持系统。对学校、社区、亲朋、邻里、志愿者提供的帮助要乐于接受,而不能拒绝漠视,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一些活动,扩大交往联系范围。单亲家庭自身也要淡化家庭破裂带来的心理创伤,对生活抱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开发生活情趣。

当然,单亲家庭的激增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领域引起的社会性问题,如何遏制单亲家庭增长趋势并缩减其数量是最应该“干预”的,每一个深切关注这个问题的“匹夫”以及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应有所思考、有所动作,从源头上防止家庭免于分裂,因为这对于维持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十分重要。

单亲家庭是特殊家庭的一种,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与核心家庭儿童相比有较多的消极成分。对这类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关键在于对与其生活的单亲及离异后双方关系的干预。指导单亲合理安排经济、子女、家务等;鼓励并帮助离异者分析上次婚姻失败的原因,指出再婚后家庭与初婚家庭的不同特点,提高其对再婚的适应能力;鼓励并帮助离异者在适当时候重建家庭,也有助于父(母)子女身心状态的恢复。“对儿童的干预主要训练自我照顾能力,培养其对父(母)的眷恋与感情”(施璐芳,2002),让孩子理性地思考问题,接纳父母离异的现实,儿童也许能较早地走向心理成熟。

上一篇:党群工作部总结计划下一篇:第七节哺乳动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