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例子

2024-05-01

单亲家庭例子(共8篇)

篇1:单亲家庭例子

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

我是个粗人,没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世事也看不透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现在中国的离婚率也荣升到了高速路线。我就不明白了,上代人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成功率为什么比现代人先恋爱后结婚的成功率要高?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今天想讨论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孩子成长(生理和心理)是没问题的。首先,调整好你的心态,分手是你们的事和孩子没关系,孩子不管跟哪一方生活,都要让他知道,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都一样爱他,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错失、坏话(其实,错和对都是相对的),让他埋下仇恨的种子;其次,多一些时间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和同龄人交往,培养他的健康心理。现代人物质追求意识非常强烈,但是,你必须明白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换到的,不要为了钱而失去不该失去的东西;第三,告诉孩子:“没有人不会犯错误的,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事都要告诉我,让我和你一起来面对”切忌不要恶语相加,不要棍棒相向,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后,虽然这个社会乌烟瘴气,但是,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让孩子遵守“知道的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原则。

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会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所以,重点要努力做到让他感觉和别的孩子没有啥两样,给他安全感,给他家庭归宿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单亲家庭也同样能做到,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

篇2:单亲家庭例子

阿明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再加上妈妈总是出差,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每次出差回来不是买玩具,就是刚回来又走,所以阿明很孤独。在妈妈出差的日子里,阿明总在想:“妈妈是不是不爱我,难道我是一个坏孩子吗?所以才每天出差,而且还拿着那没有感情的玩具哄我。我要的是爱,不是那些可笑、不值一提的玩具!”渐渐地,阿明开始讨厌他的妈妈,甚至是憎恨,直到这天的到来……

“宝贝,明天就是五一节,我决定明天带你出去玩一天”妈妈慈祥的对阿明说。阿明并不理会,只是装做全神贯注地看书的样子,仿佛什么也没听见。“最近天气这么热,那明天我们先去游泳,再去爬山去看日落,好吗?”妈妈恳求地说道。“好,知道了!”阿明不以为然地说道。其实阿明的内心是十分快乐的,也许是平时母子俩从没说上几句话,潜移默化让母子俩的感情迷失在迷雾中,这迷雾吹不散,反而更加浓密,即使听到有人叫唤,也让人找不着……

第二天,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阿明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看着美丽的日出,阿明怀着兴奋的心情,却又摆着一脸冷漠的样子,开始今天的旅程……

母子俩是步行到了游泳馆的。走进泳泳馆,只见许多光着膀子的人们在游泳,好不快乐。于是,他们各自到了更衣室换上泳衣,来到游泳池,做好热身运动,奋力一跳,贱起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水花。他们俩各自在水里畅游着,嬉戏着,玩得可开心了。

游完泳,换好衣服,母亲俩就向秋明山进发了。刚到山地,母子俩就被秋明山的环山道惊呆了。环山道布满了整座山,仿佛没有尽头似的`。走上环山道,两旁的绿化树像战士般屹立着,仿佛肩负着保卫的重要责任。再往里走,秋明山越来越优美,沿着小路走,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和母子俩的身影。

走进秋明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人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篇3:单亲家庭例子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单亲家庭高职生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变迁,个人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多元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包括离婚、分居、未婚生育、丧偶等形成的单亲家庭也渐渐地被社会所关注,而越来越多的孩子则在这样的单亲家庭中生活。据2009年的统计,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而离婚年龄段中30岁至40岁者占离婚者总数的85%,此年龄段的夫妻离婚,其子女一般是未成年人并且父母离婚后,绝大多数孩子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单亲家庭孩子,已经有不少进入了大学校园。据方淑琼的调查,在某大学的新生中,1996年来自单亲家庭的占1.3%,2000年占4.2%。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先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提出,根据同一性的渐成,埃里克森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直至死亡)八个阶段,青年期发展任务就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我国大学生处在青年期并逐渐步入成年早期,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可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而由于单亲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完善问题,不仅难以保证这部分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也会给学校、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可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及其人格完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职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维度与非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维度进行比较,并为学校教育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被试选取一所高职院校102名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样高职阶段的102名非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对比组,因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实验组与对比组年龄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与问卷法结合进行。主要测量工具为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问卷。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只用于分析讨论时参考。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1988年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基于自我概念的多维观点而编制,共有8个维度,身体自我:即受试者对其身体健康状态、外貌、技能和性方面的感觉;道德伦理自我:即受试者对其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好坏人等的看法;个人自我:对自己个人价值及能力的评价;家庭自我: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一分子的价值及胜任感的看法;社会自我: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的价值及胜任感;自我认同:反应受试者对自我现状的描述;自我满意:对自我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受试者在接纳自我或拒绝自我后,实际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或表现在外的行为。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是应用广泛的人格量表之一。中国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20世纪70年代末曾出版了该量表的中文修订本。

测试时将实验组与对比组集中到一个大教室中,由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指导语与问卷回收,填写问卷时实验组与对比组学生并不知道本研究的目的,仅通知双方到现场做题。

三、研究结果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

( ± S )

注:*P<0.05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中,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总分上,量表分低于非单亲家庭,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身体自我因子、自我满意因子、行为因子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高职生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相比,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道德伦理自我、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

从总体上看,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差于非单亲家庭学生,表明单亲家庭学生人格的部分层面已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会影响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

单亲家庭学生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上得分低,这可能与他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正性情感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负性情感则会使孩子缺乏温暖的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无助感,自我意识的形成则受到压抑或阻滞。在单亲家庭中的气氛大多较为压抑沉闷,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情绪,如父母抛弃了孩子等,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温暖,这负性的情绪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甚至导致自我同一性歪曲。

篇4:单亲家庭例子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单亲家庭高职生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变迁,个人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多元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包括离婚、分居、未婚生育、丧偶等形成的单亲家庭也渐渐地被社会所关注,而越来越多的孩子则在这样的单亲家庭中生活。据2009年的统计,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而离婚年龄段中30岁至40岁者占离婚者总数的85%,此年龄段的夫妻离婚,其子女一般是未成年人并且父母离婚后,绝大多数孩子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单亲家庭孩子,已经有不少进入了大学校园。据方淑琼的调查,在某大学的新生中,1996年来自单亲家庭的占1.3%,2000年占4.2%。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先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提出,根据同一性的渐成,埃里克森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直至死亡)八个阶段,青年期发展任务就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我国大学生处在青年期并逐渐步入成年早期,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可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而由于单亲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完善问题,不仅难以保证这部分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也会给学校、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可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及其人格完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职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维度与非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各维度进行比较,并为学校教育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被试选取一所高职院校102名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样高职阶段的102名非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对比组,因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实验组与对比组年龄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与问卷法结合进行。主要测量工具为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问卷。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只用于分析讨论时参考。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1988年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基于自我概念的多维观点而编制,共有8个维度,身体自我:即受试者对其身体健康状态、外貌、技能和性方面的感觉;道德伦理自我:即受试者对其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好坏人等的看法;个人自我:对自己个人价值及能力的评价;家庭自我: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一分子的价值及胜任感的看法;社会自我: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的价值及胜任感;自我认同:反应受试者对自我现状的描述;自我满意:对自我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受试者在接纳自我或拒绝自我后,实际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或表现在外的行为。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是应用广泛的人格量表之一。中国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20世纪70年代末曾出版了该量表的中文修订本。

测试时将实验组与对比组集中到一个大教室中,由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指导语与问卷回收,填写问卷时实验组与对比组学生并不知道本研究的目的,仅通知双方到现场做题。

三、研究结果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

表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比较x(±S)

注:*P<0.05

单亲与非单亲家庭高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中,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总分上,量表分低于非单亲家庭,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身体自我因子、自我满意因子、行为因子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高职生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相比,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道德伦理自我、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

从总体上看,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差于非单亲家庭学生,表明单亲家庭学生人格的部分层面已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会影响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

单亲家庭学生在个人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上得分低,这可能与他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正性情感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负性情感则会使孩子缺乏温暖的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无助感,自我意识的形成则受到压抑或阻滞。在单亲家庭中的气氛大多较为压抑沉闷,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情绪,如父母抛弃了孩子等,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温暖,这负性的情绪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甚至导致自我同一性歪曲。

这也提示我们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多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能够调节为人父或为人母对孩子的心境,维护他们自尊心,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平静,对生活充满信心以减少单亲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让孩子幸福地成长。作为学校,完善单亲家庭高职生的人格,必须发挥教育引导和师生关怀帮助的作用。在学校,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如果能对单亲家庭高职生施加以积极的教育影响,创造良好的充满关爱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于他们树立信心、转变心态,促进人格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蔡汉贤.《社会工作词典(台)》,台湾:内政部社区发展杂志社.1980

[3]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戴晓阳,曾宇霞.单亲与非单亲家庭儿童自我意识与人际信任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篇5:单亲家庭理财计划

离婚一年半,张秋实和3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父亲每月支付1000元的赡养费,但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有个幸福的家庭,事业安稳有序。”这是张秋实曾经期待的事。现在她离职在家照顾孩子。“没能给孩子完整的家,已经亏欠他了,我想陪伴孩子成长。”张秋实此前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了11年,离职前已是一家百货公司的HR经理。

由于有多年工作经验和资源,如今她做了一份兼职,每月有8000元左右的提成收入到账。之前的工资积累加上卖掉原有房产的收益,让她还有大概89万元资金存留。她对此做了分散投资,也炒过股。看起来经济上还算宽裕。

可她压力也不小。虽然搬回家与父母住一起―这不仅可以节省开销、让他们帮助照看孩子,亲人的陪伴也让张秋实自己心里更有安全感,但张秋实“仍不会刻意限制花销,每月基本是出清状态”。油费、停车费越来越贵,新换的车子开销是以前的3倍;自己也是独生子女,去超市会给父母买喜欢的红枣表孝心,采购一次500元是消费基准。她还得养孩子。

不得不考虑创收的问题。现有的89万元资金当然不足够保障孩子的教育与自己的养老。更主要的是,孩子下半年开始上幼儿园后,她希望能开始一份新事业。

更多时候,她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和父亲只在探视时有机会相处,我怕孩子性格养成会有不足。成长中,他也会发觉自己家庭的差异,该怎么引导他形成健康的心智?”她心里还在盘算孩子9月份要去的幼儿园,“是公立还是私立?是离家近的,还是名气大跨区的?”这些目前都还不明确。

张秋实有时间就和亲友一起带着孩子旅游或户外活动,年初就刚去海南玩了一圈。他们目前已经一起去过好几个省市,张秋实觉得这也能扩大孩子视野。不过这自然也需要经费预算。

张秋实暂时不想再婚。

看看张秋实的招数

分散投资,理财有数

现在资金安排中,有30万元投资股市,驰宏锌锗、伊利股份各占一半仓位。张秋实从2003年开始炒股,她关注政策变化,而且看好大公司股票。“这样的股票至少不会大跌,盈利相对有保障。”她喜欢长线持有股票,一拿就是几年。比如驰宏锌锗就是有色龙头,而伊利股份她在奥运之前买入,当时得知它是奥运会的赞助商。目前前者略有亏损,后者已翻倍。相当于这几年时间收益有25%左右。

银行理财产品30万元中,20万元用以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由退休的父亲帮着打理,他经常到银行关注这类信息,到期再挑选合适产品继续投资。还有10万元,购买了按月计息的滚动理财产品,收益率5%,相当于三年期存款利率。

定期存款有20万元,她存的是五年期。还有9万元活期存款作为流动资金。

保障配置早落实

虽然离职,但张秋实仍自己续交基本五险。

此外,她在2010年开始添置商业保险。自己和孩子,她各配置有一份光大永明瑞银重疾附加住院报销保险,每年一共缴费1.4万元,重疾保额大人20万元,孩子10万元。她还给孩子配置了一份光大永明福享人生分红型两全保险,缴费20年,每年2.5万元,保额15万元。投保满两年后就可以每两年领取1.5万元生存年金,60岁后可以每年领2.5万元,直至99岁。如果生存至合同满期,还将全额返还已交保费,生存年金如不领取,可放到生存金账户复利生息。万一在保险期内身故,将向受益人全额返还已交保费。张秋实觉得自己现在每两年可享受返还收益,自己不在后,儿子还能继续享有;以后儿子的后代还有保费保障,是个不错的安排。

事业发展安排:创业

张秋实不愿再回公司,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她想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赚钱,自己当老板。她计划和表弟一起加盟饮品店。这也能让她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

目前她已通过人脉资源争取到了好的地点与租金优惠。她选择的加盟项目是连锁饮品店鲜果时间。她还根据目标商厦的超市与百货的客流、客单和销售情况预估了潜在客户数量,然后对比该品牌其他加盟店铺的水电费、租金、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算。暂时确定先做两家。前期资金投入在30万元左右,估算预计1年回本,年利润20万元。

张秋实还需解决的问题

梳理投资安排的合理性;

保险配置是否充分;

单亲孩子的教育注意哪些方面,比如幼儿园的选择;

创业资金从哪个部分出?该如何顺利落实饮品店加盟。

STEP 1: 投资安排

陈林 展恒理财研究中心理财师

首先从财务分析上看,她目前的支出比例过高,结余率较低。虽然没有负债,经济压力较小,但独自抚养孩子的责任也大。资产中自住房不能带来收益,而现有金融资产89万元,占总资产比仅为24.6%,其中三分之二为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利用率不算太高;另外三分之一为股票,但满仓个股目前市场下风险还是较大。

资金规划:鉴于目前的职业状态和即将开始的创业道路,建议保留一年的生活费约10万元左右作为备用金,这部分资金可投资固定收益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型基金和少量银行活期存款。预留创业资金可来自30万元银行理财金,根据加盟店进度,不要提前滚动到新的投资周期,影响提款。

定存的20万元,从收益来看不太划算,但暂时不能变动。其余29万元,可以选择一些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品种做组合,并实时跟踪调整;逐步减少股票投资,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震荡市中。因为从统计来看,基金投资长期收益优于小散个股投资,而且波动幅度不会太剧烈。组合中,主动型的基金如混合型、偏股型比例应高一些,被动的指数型基金比例应稍低一些。这样年收益保守预期在8%左右。

关于保险配置:目前家庭保费支出在3.9万元以上,占收入比例过高。不过其中2.5万元为孩子的两全险更宜看做储蓄―保额只有15万元,很鸡肋,两年1.5万元的生存金作用有限。这类产品收益在3%左右,还不如一年期定存,如果保留,可以用返还金额补充到孩子的教育金里。

此外,本质上单亲妈妈是孩子的最大支柱,在孩子成年前,保障大人最重要。所以建议张秋实可为自己补充20年期的定期寿险,加上已有资产,要保障孩子成长期的教育花费,额度30万元左右即可。这类消费型保险年支出2000元左右,不会带来过多负担。

孩子的教育金在18岁高中前,可部分依托保险返还的1.5万元×8次=12万元,其他及大学费用可从之前的组合中单独列出教育金专户,10万元的资金按8%收益算,每月再加2000元定投就足够。自己的养老金也需由每年结余资金继续投资累积。

STEP 2: 教育方法

周令瑜 早教专家(17年幼儿园园长经历、著有家庭教育书籍《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需要担心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吗?

张秋实的担忧实属不必。这类单亲妈妈的教育难点在于父母自身要摆正心态,对孩子才能言传身教。首先,孩子的性格与他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人息息相关。孩子会天然先感知家人的情绪,其次是行动,最后才是语言。一般孩子多和妈妈形影不离,所以,自己从过去的经历中释然,才可能从心底洒脱,语言行动上就不会对孩子表露出心伤或无助、埋怨,或是把孩子变成精神寄托和唯一希望。反之,他会感受到重压、自我加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印象,不利于成长。

离职在家、有时间陪伴孩子时,该教他什么?

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格、心智发育是关键,的确不用强加过多知识性的学习,更多是保护他的学习兴趣。但放养也是要在基本的规则学习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要“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最好不要采用威胁、黑屋谈话的方式管教。更多应该是引导,比如玩闹不按时吃饭,只需告诉他开饭到多久就没有机会吃了,自己做选择。家长也要忍住真的不能再给其他食物。安全感还来自家长无私的爱护,要经常对孩子表达“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父母两方的关爱,只是他们不在一起了而已。

选择幼儿园,该重点注意什么?

幼儿园的选择,其实不在于公立与私立的分别,主要是看学校的软硬条件是不是契合妈妈的教育理念。建议在这之前要亲自考察幼儿园综合氛围,观察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去看,让他表达自己的喜好。选定后,要做好入园前的过渡:首先从心理上,反而是妈妈容易离不开孩子,必须信任老师;孩子也可提前一周到学校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其次是自理能力培养,在幼儿园,不可能老师随时兼顾,孩子最好提前学会简单的自理活动,比如穿脱外套、喝水吃饭、上厕所等基本本领。

STEP 3: 创业

童向南 连锁中国网CEO

饮品连锁店创业,最关键的一步其实是选项目和选地点。这方面张秋实调查和预算做得很好,利用自己的资源做有把握的投资。根据我之前做过类似的连锁店推广和调研,还需注意6个问题:

这类外卖式饮品店的发展整体处于下滑趋势,因为更多人倾向于去咖啡厅消费,冰淇淋类产品也更受欢迎。所以选好项目很关键。

鲜果时间的目标客户群在14岁至24岁,第一目标应是大学生,那么选高校加盟店会较好。张秋实看中的商厦地点,还要注意观察人流情况,分辨真实客户数量,可以选择周三、周五、周六的高峰时段10点至14点考察经过人群的状况,预估比例。一杯饮料制作加上收银花费3分半钟左右,可估算出高峰时段容纳的客单值。预估利润不能盲目乐观。

店面具体选址:在商厦内最好是距人流主要通道12米内,因为这类消费更多是“顺路行为”,不会为了解渴专程寻找。销售上还有排队效应。这个可以让主店专业人员亲自考察,他们更有经验。

加盟的方式:本身项目公司有固定的合同约定,流程只需按照它详细的规定步骤进行即可。但正因为鲜果时间的业内排名是Top级别,所以加盟费用比其他略高。主店的利润大头在于品牌费用、流水提成和设备装修费,要争取优惠比较困难。

人力成本:一般是实行倒班制,根据客流确定招聘人数;女性店员一般更细心和可靠;因为是现金收付,所以还涉及信任纠纷,可采取责任人保证方式,雇员必须由在本地的第三方亲友做担保。

篇6:单亲家庭

1、定义:单亲家庭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由父母一方,独自一人负担照顾自己以及照顾孩子的生活联合体。

西方学者Schlesinger最初将单亲家庭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

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有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

国内比较被认同的观点:只有父母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

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2、形成原因:1.父母离异或分居(据统计在我国未婚或离婚占48%)

2.配偶死亡(占20%)

3.家庭中父母因违法违纪而被劳教、劳改。或是父母被拐卖或失踪等

4.配偶遗弃家庭(农村一方出走更普遍)

5,、配偶因为特殊原因居于外地,例如工作、服役等

6、领养孩子、或非婚生子女

7、情妇

3、亲家庭的现状(增长趋势):

具体数据显示:

(一)国内:据民政及统计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数持续上升,离婚率在20年中上升了近3倍。上海的离婚率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惊人,粗离婚率(粗离婚率是指年离婚总对数,除以当年平均人口数。)从1980年的0.3%到2000年的2%,增长了近7倍。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上海在1991至2001的近10年间,有54万4600人离婚,而再婚

26万2200人,其中女性14万人,即离婚后没有再婚的单亲有28万1400人,平均每年近3万人;中国每年100多万对夫妻离婚,所形成的单亲家庭无疑呈上升趋势,加上因一方丧偶形成的单亲家庭,数量就更多。至1999年底离婚所致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我国中学生中达到5%.其中某大城市市中心小学高年级某班,单亲家庭子女占全班学生总人数的8%.据我国民政部婚姻登记处1993年的统计,在当年已婚的9212万夫妇中只有91万对夫

妇离婚,离婚率仅为9.9%,。1995年的统计又表明:在中国每千人中又154人离婚。这也就是说,1995年我国的离婚率已从1993年的9.9%上升到15.4%。两年中上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而在30年前我国的离婚率只有1%左右。

随着离婚率的逐步上升,非婚出生和单亲家庭也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2002年我国的单亲家庭已达到1500万个以上。如果按每个家庭一个孩子计算,我国就有1500个孩子生活在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残缺的家庭里。

可见单亲家庭问题在我国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国外:据统计,英国单亲家庭1988年比1971年增加8倍,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16,而到1993年则占27%,1995年占30%;英国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子女。1996年欧共体所有国家新生儿统计数目之中有24.3%为非婚生子女,其中丹麦46.3%,英国35.5%,法国38.8%,另有非欧共体成员国冰岛达到最高比例60.7%,也就是平均三个新生儿就有两个是婚外生育。

据统计在美国每年出生的婴孩中有1/4的孩子是非婚母亲所生。这一比例是30年前的5

篇7:《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

《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

《单亲 家庭中教育部规划课题

《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

《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了教育的完整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最直接的影响,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他人难以替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弱化、在丧失,甚至出现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我校生源的家庭状况来看,单亲家庭特别是以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在增加。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情绪情感表现,自我认识发展,人际交往、自我控制水平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相对较多且很突出,给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达成家校教育一致性上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探寻解决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我校参加研究的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研究》,已结题并被评为优秀子课题组,校本课题《小学部关于特殊学生教育对策的校本研究》正在研究之中,在此基础上,开展《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也是对这两个课题研究的深化、拓展和提升。通过对《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达成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并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工作;培养我校家庭教育科研骨干,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我校依邻桃源居社区,通过家教课题研究,辐射带动社区的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

从建校伊始,我校就制定了“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大力支持课题成果的推广;宝安教育局教科培中心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在家教课题研究上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家庭教育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对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力量强大,富有奉献精神,对批准立项的子课题有经费支持等有利条件,带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有信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对单亲家庭家庭教育问题给予了积极关注并进行过大量研究,比如,在《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著),《家庭教育社会学》(缪建东著)、《单亲家庭子女素质教育》(缪建东著)及《中国家庭子女教育》文集等著作以及《中国家庭教育》、《家长月刊》、《家庭》、《中国心理卫生》等杂志中,对单亲家庭教育的教育问题或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是我们参考借鉴的宝贵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是研究人员主要学者、专家,二是研究个案十分有限,研究周期短,三是研究内容主要是现象现状描述、相关性研究和对策建议,四是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对以上所提到的局限有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学校一线教师协作攻关、并有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研究;

二是研究个案总体具有一定规模,研究周期相对较长,更注重过程研究; 三是研究内容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供对策,而是以个案跟踪的方式,深入单亲个案家庭作切实的改善性的行动指导,切实解决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

四是研究方法除了调查研究还采用更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个案跟踪研究,案例研究等。

所以,《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以及课题成果《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一书,是我们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指导。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紧紧围绕总课题研究目标,在对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单亲家庭教育的不足和误区,分析导致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有效策略。运用个案跟踪的研究方法,深入个案家庭,进行干预性、改善性的指导,使家长形成新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并能运用新观念和科学方法教育子女,与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子女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研究内容:1.单亲 家庭中问题学生健康心理、良好行为培养以及学习适应问题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⑴ 指导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长学习、掌握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自尊、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方法以及特殊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逆反、追星等)的应对策略。

⑵ 指导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长学习、掌握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包括良好生活习惯、文明行为的养成,不良嗜好的矫治。

⑶ 指导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长主要针对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孩子学习适应问题,探索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学生适应性培养模式。

2.在家庭教育个别指导的同时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深入家庭进行干预性、改善性指导的过程中,从改善家庭物质文化环境入手,探索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方法。

3.在家校如何形成合力并辐射带动桃源社区的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我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开展研究,学部德育主任按照子课题实施方案,组织、管理各自学部研究小组开展个案跟踪指导研究。学校课题组负责开题,培训,阶段小结,成果收集、整理、提升,结题等全程管理和全面指导工作。

2.研究对象分别从我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的单亲家庭中选定。经过普查,初中部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的数量达到研究最小规模的要求,并且学部各级领导和相关班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此研究高度重视,故决定在中学部选定10个有代表性的研究个案(另选10个作为对照组),作为子课题研究对象。小学、高中选定的个案作为校本课题研究个案。为了保证研究个案在研究周期内的稳定,初中部在一年级选择,小学、高中不受此限。

3.选择个案前,先由各班班主任摸清本班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情况,然后遵照总课题实施详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动员,选择个案应注意:家长自愿报名并愿意积极配合参加研究,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较突出并且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不到位、存在误区等因素造成的,重点要吸纳网迷、非智力因素不良造成学业不良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家庭。

4.研究教师的选择是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个案所在班级,优先选择班主任,同时选择具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验(比如,重点选择参加过《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教师)、有爱心和责任感、善于沟通的优秀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5.每个研究个案(研究家庭)配两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每三个或两个小组配一名心理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开展合作研究和多向交流。

(二)研究方法 按照总课题实施详案中研究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指导、规范研究方法在子课题研究中的运用。

1.调查研究法

参照总课题组提供的调查表,做好前期、中期、终期三次家庭状况问卷调查,做好家庭和家长状况的调查、孩子成长现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2.个案跟踪指导法

每个研究小组每月进入家庭一次,进行深度家访指导,做好访前计划,访后纪录和小结。在课题研究全过程应有至少十四次家访记录和简要小结,作为个案指导研究的依据和支撑材料。其中详录次数应占50%以上。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反思研究,参与者就是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边研究,一边反思,一边改进,一边总结、推广。

4.比较研究法

一是对经过个案指导和未经指导的参照对象进行横向比较,探索个案指导的不同特征和效果。二是对个案家庭前测和后测的纵向对比,可以证实个案家庭进步的方向和幅度。

5.案例研究法

把个案指导中的问题和现象描述、分析和诊断、方法策略指导以及归纳、反思、提升融合在一起,形成研究案例。通过一篇篇研究案例体现深入家庭进行干预性和改善性研究的生动过程。

五、具体实施步骤

本子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06.12-2008.12),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2月22日至2007年4月30日)。学习领会关于申报教育部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通知精神,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选定要研究的子课题项目,填写、上报子课题立项申请表;完成子课题开题报告并召开开题会,制定实施方案,发到三个学部,选择确定个案家庭,确定学部研究人员并进行研究培训,组织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介入个案家庭进行实践研究阶段(2007年4月21日至2008年9月30日)。个案指导教师至少进行14次深度家访指导;每一个月进行一次研究情况检查,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并进行专题培训,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总结;其间,到2007年12月至少完成7次深度访谈,到2008年8月完成全部14次深度家访。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各学部上交课题研究总结、个案指导实录,子课题组进行分析总结和理论概括;申请结题,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接受个案指导的单亲家庭、家长、孩子具有了显著的变化和进步,个案家长基本合格率达80%以上,问题学生转化率90%以上。

2.形成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有效策略、步骤以及特殊问题的个别策略。

3.培养家庭教育科研骨干和家庭教育指导骨干,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课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通过课题研究,辐射带动桃源社区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

5.完成《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编印《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优秀案例集》。

七、课题组的组成

课题领导小组:

长:周杰(清华实验学校校长、中教高级)成员:解巨钊(副校长)刘

凯(副校长)的问题学生家庭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了教育的完整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最直接的影响,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他人难以替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弱化、在丧失,甚至出现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我校生源的家庭状况来看,单亲家庭特别是以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在增加。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情绪情感表现,自我认识发展,人际交往、自我控制水平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相对较多且很突出,给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达成家校教育一致性上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探寻解决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我校参加研究的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家校二元整合教育模式研究》,已结题并被评为优秀子课题组,校本课题《小学部关于特殊学生教育对策的校本研究》正在研究之中,在此基础上,开展《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也是对这两个课题研究的深化、拓展和提升。

通过对《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达成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并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工作;培养我校家庭教育科研骨干,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我校依邻桃源居社区,通过家教课题研究,辐射带动社区的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

从建校伊始,我校就制定了“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大力支持课题成果的推广;宝安教育局教科培中心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在家教课题研究上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家庭教育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对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力量强大,富有奉献精神,对批准立项的子课题有经费支持等有利条件,带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有信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对单亲家庭家庭教育问题给予了积极关注并进行过大量研究,比如,在《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著),《家庭教育社会学》(缪建东著)、《单亲家庭子女素质教育》(缪建东著)及《中国家庭子女教育》文集等著作以及《中国家庭教育》、《家长月刊》、《家庭》、《中国心理卫生》等杂志中,对单亲家庭教育的教育问题或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是我们参考借鉴的宝贵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是研究人员主要学者、专家,二是研究个案十分有限,研究周期短,三是研究内容主要是现象现状描述、相关性研究和对策建议,四是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对以上所提到的局限有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学校一线教师协作攻关、并有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研究;

二是研究个案总体具有一定规模,研究周期相对较长,更注重过程研究; 三是研究内容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供对策,而是以个案跟踪的方式,深入单亲个案家庭作切实的改善性的行动指导,切实解决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

四是研究方法除了调查研究还采用更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个案跟踪研究,案例研究等。

所以,《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以及课题成果《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一书,是我们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指导。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紧紧围绕总课题研究目标,在对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单亲家庭教育的不足和误区,分析导致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有效策略。运用个案跟踪的研究方法,深入个案家庭,进行干预性、改善性的指导,使家长形成新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并能运用新观念和科学方法教育子女,与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子女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研究内容:1.单亲 家庭中问题学生健康心理、良好行为培养以及学习适应问题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⑴ 指导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长学习、掌握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自尊、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方法以及特殊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逆反、追星等)的应对策略。

⑵ 指导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长学习、掌握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包括良好生活习惯、文明行为的养成,不良嗜好的矫治。

⑶ 指导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长主要针对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孩子学习适应问题,探索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学生适应性培养模式。

2.在家庭教育个别指导的同时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深入家庭进行干预性、改善性指导的过程中,从改善家庭物质文化环境入手,探索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方法。

3.在家校如何形成合力并辐射带动桃源社区的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我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开展研究,学部德育主任按照子课题实施方案,组织、管理各自学部研究小组开展个案跟踪指导研究。学校课题组负责开题,培训,阶段小结,成果收集、整理、提升,结题等全程管理和全面指导工作。

2.研究对象分别从我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的单亲家庭中选定。经过普查,初中部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的数量达到研究最小规模的要求,并且学部各级领导和相关班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此研究高度重视,故决定在中学部选定10个有代表性的研究个案(另选10个作为对照组),作为子课题研究对象。小学、高中选定的个案作为校本课题研究个案。为了保证研究个案在研究周期内的稳定,初中部在一年级选择,小学、高中不受此限。3.选择个案前,先由各班班主任摸清本班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情况,然后遵照总课题实施详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动员,选择个案应注意:家长自愿报名并愿意积极配合参加研究,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较突出并且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不到位、存在误区等因素造成的,重点要吸纳网迷、非智力因素不良造成学业不良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家庭。

4.研究教师的选择是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个案所在班级,优先选择班主任,同时选择具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验(比如,重点选择参加过《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教师)、有爱心和责任感、善于沟通的优秀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5.每个研究个案(研究家庭)配两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每三个或两个小组配一名心理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开展合作研究和多向交流。

(二)研究方法

按照总课题实施详案中研究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指导、规范研究方法在子课题研究中的运用。

1.调查研究法

参照总课题组提供的调查表,做好前期、中期、终期三次家庭状况问卷调查,做好家庭和家长状况的调查、孩子成长现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2.个案跟踪指导法

每个研究小组每月进入家庭一次,进行深度家访指导,做好访前计划,访后纪录和小结。在课题研究全过程应有至少十四次家访记录和简要小结,作为个案指导研究的依据和支撑材料。其中详录次数应占50%以上。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反思研究,参与者就是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边研究,一边反思,一边改进,一边总结、推广。

4.比较研究法

一是对经过个案指导和未经指导的参照对象进行横向比较,探索个案指导的不同特征和效果。二是对个案家庭前测和后测的纵向对比,可以证实个案家庭进步的方向和幅度。5.案例研究法

把个案指导中的问题和现象描述、分析和诊断、方法策略指导以及归纳、反思、提升融合在一起,形成研究案例。通过一篇篇研究案例体现深入家庭进行干预性和改善性研究的生动过程。

五、具体实施步骤

本子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06.12-2008.12),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2月22日至2007年4月30日)。学习领会关于申报教育部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通知精神,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选定要研究的子课题项目,填写、上报子课题立项申请表;完成子课题开题报告并召开开题会,制定实施方案,发到三个学部,选择确定个案家庭,确定学部研究人员并进行研究培训,组织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介入个案家庭进行实践研究阶段(2007年4月21日至2008年9月30日)。个案指导教师至少进行14次深度家访指导;每一个月进行一次研究情况检查,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并进行专题培训,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总结;其间,到2007年12月至少完成7次深度访谈,到2008年8月完成全部14次深度家访。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各学部上交课题研究总结、个案指导实录,子课题组进行分析总结和理论概括;申请结题,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接受个案指导的单亲家庭、家长、孩子具有了显著的变化和进步,个案家长基本合格率达80%以上,问题学生转化率90%以上。

2.形成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有效策略、步骤以及特殊问题的个别策略。

3.培养家庭教育科研骨干和家庭教育指导骨干,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课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通过课题研究,辐射带动桃源社区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5.完成《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编印《单亲 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优秀案例集》。

七、课题组的组成

课题领导小组:

长:周杰(清华实验学校校长、中教高级)成员:解巨钊(副校长)刘

篇8: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调查

关键词: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

一、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指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 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 有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居式单亲家庭之分[1]。西方国家60、70年的离婚高峰和性解放思想的蔓延, 导致大批单亲家庭的涌现及由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单亲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实证研究中, 出现了单亲家庭的无影响论和有影响论两种倾向[2]。在我国, 由于离婚率的持续走高, 单亲家庭子女队伍的扩大, 单亲家庭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国内研究者对单亲家庭, 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及学业成绩等方向[3,4], 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归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 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 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5]。传统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归属需要是一种基本心理需要。随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归属感在个体的情感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归属感是个体健康的预测指标之一, 心灵上的归属感更是一种作用力更大的支持系统[6]。寻找归属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 归属感的缺乏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没有归属感的人更容易遭受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折磨, 更容易发生犯罪、抑郁、自杀等[7]。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试。从湖南省某2市城、乡12所中、小学小三到高三各个年级选取被试1008名普通学生, 选择其中的106名单亲家中小学生作为实验组被试。完整家庭的902名被试中, 选取序号为9的倍数的100名中小学生作为对照组被试。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龚高昌编制的《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量表》[8]。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包含生活依托, 安全温暖, 感激自豪, 责任承诺四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系数在0.674-0.842之间, 分半信度系数在0.621-0.854之间。

三、研究结果

(一)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比较分析

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 (表略) ,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的四个维度和总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统计分析 (见附表)

对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总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表3.1) , 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事后比较分析发现, 3-6年的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 均显著低于其他年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事后比较分析发现, 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 丧偶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高, 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显著低于未婚式 (t=2.13, p<0.05) 和丧偶式 (t=3.78, p<0.01) , 未婚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显著低于丧偶式家庭 (t=2.78, p<0.01)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 单亲母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显著高于单亲父亲家庭;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性别差异。

(三) 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比较分析

取总分最高的27%为高分组和最低的27%为低分组, 分析发现 (表3.2) , 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人数都显著多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人数。

四、分析

(一)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以3年为间隔,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归属感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特点。表明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聚变初期, 各种困难把残缺家庭成员拧得更紧, 患难与共, 相依为命成了家庭凝聚力的主旋律。但单亲母亲 (父亲) 不得不忙于工作, 导致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观念淡漠, 家庭归属感降低, 这一情况在单亲3-6年开始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对母亲 (父亲) 的艰难也更加理解和体贴,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 希望自己能为母亲 (父亲) 分担任务, 家庭归属感又重新增长。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离婚前后的父母冲突对儿童来说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紧张性刺激, 父母间的敌意使家变成一个令未成年的儿童厌恶的环境, 家庭给儿童的印象更多的是争吵、敌意甚至暴力。丧偶式家庭成员长期处于丧失亲人的痛苦之中, 彼此相依为命, 紧紧团结在一起。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女的特质差异造成的, 相比于男性, 女性更细心和细腻, 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 在处理子女犯错误问题时, 也更耐心, 女性的这些特质更有利于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形成较高的家庭归属感。

(二)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极端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在高分端和低分端人数都显著多于双亲家庭。单亲家庭不仅面对经济方面的困难, 还面对分身乏术, 教育小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这可能让子女往两个极端发展, 一些子女由于疏于管理和沟通, 极易厌倦家庭;而对于另一些子女, 目睹父 (母) 的艰辛, 不仅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还主动为父 (母) 分担, 表现出更高的家庭归属感。

参考文献

[1]Schlesinger, B.One-Parent Families:Knows and Unknowns.Social Science, 1980, 55 (1) :25-28.

[2]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人口研究, 1998, 22 (2) :63-65.

[3]顾琼, 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 :28-30.

[4]何宏灵, 刘灵, 杨玉凤.单亲家庭儿童个性和学习成绩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3) :476-47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42.

[6]Cara, J.H., &Jarnes, W.H.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health:the importance of belonging.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05, 53 (6) :276-284.

[7]Baumeister, R.F., &Leary M.R.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5, 117:497-529.

上一篇:终优秀员工代表发言稿下一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