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心理健康

2022-06-26

第一篇:单亲家庭心理健康

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下车中心幼儿园 何云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

1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市、区家长学校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家教模式。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杭州市教科所、市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 2 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 3 到“润物细无声”。幼21家21儿童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

参考资料:

《小学生心理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

《小学生儿童教育心理学》幼28家28儿童

《心理素质教育科书》《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写委员会

第二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日期:2007-10-20] 来源:转载作者:杜益杰 [字体:大 中 小]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良表现,如逃学、偷盗、剐钱、欺小凌弱、打架斗殴、外宿不归„„通过家访了解,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他们有的是因父母离异、判刑、死亡、失踪或寄养等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玩世不恭、品行不良的恶习,给学校教育带来较多的问题。据我们去年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属父母离婚的家庭学生有60人,父或母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或母违法犯罪被判刑、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学生有3人,合计103人,占全校学生的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全校单亲家庭学生的40%。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婚,母改嫁出走,随父生活。但父与一吸毒女同居,对儿子的学习、生活很少管,稍不遂意就打骂,其奶奶要想管也无能力。该生对其父行为很反感,也很抵触,混日子,对什么事抱无所谓态度。经常逃学、打架、欺负小同学,搜小同学身上的钱。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恶作剧,弄得班上不安宁,老师拿他头痛。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忍受不了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而其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所以也是经常逃学,在社会上同一些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在外野歇。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父亲杀掉。还有一个学生因违反纪律,一老师当着全班学生说他:“你再这样下去不改,将来就会像你父亲那样去劳改”。从此后,他对这老师教的课不听,作业不做,还经常逃学„„。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校特组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其成员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班主任、思品课教师等10人组成,聘请州教科所、市教科培训中心四位专家为顾问。

本实验课题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是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调查研究和开展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对策,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为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狠抓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课题实验。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年幼的心灵中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都会存在一定障碍。要能正确疏导他们,减少和排除心理障碍,就得用心理教育理论来指导。

根据课题三年实施方案,我们首先对全体单亲家庭学生开展调查(走访、问卷、谈话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人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家庭是否和睦情况等)。学生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的教育行为(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还是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芽你对学校有何要求等,并建立了个人实验档案。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它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也能得到爱的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题组确定具有代表性20名单亲家孩

子作为实验的首批帮辅对象,由每个课题组老师交两个单亲学生朋友,并拟定帮辅计划,开展个案追踪。通过谈心、走访、娱乐、辅导、排扰解难等活动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用崇高的师爱去抚平他们心中创伤。为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这20个同学及他们的家长,于正月十四到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联谊活动。家长委员会主任、东城办事处书记来了,课题组的老师全都来了,受邀的大部分家长、学生也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了。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与结队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进行了合影留念。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他们是这样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州教科所的专家顾问还到学校为老师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还经常请市进修校的心理学教师到校作心理健康报告,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作法制报告,对师生启发教育大。每个课题组老师经常同帮辅对象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也愿与老师摆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中包含着老师不少心血,每个课题组老师感受深刻,写下了《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初探》、《浅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建立道德信念是单亲子女成长的一条途径》等十五篇论文,有十四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州、市、校论文奖。

通过一年来课题实验,我们有下列体会:

1、单亲家庭子女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去谈,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班上开展“一帮

一、一对红”活动,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还要明确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知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对于单亲学生的家庭,要不厌其烦地走访联系,宣传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家

长教育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家长明确父母的责任,多为孩子想想。用家长好的教育方法,典型事例,启发帮助教育不当的家长改变体罚和粗暴的方法,同学校的教育方法取得一致,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他们当父母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4、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作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配合教育下,加上学生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的还多次被评为校、市级三好学生,甚至被评为市十佳少先队员,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和推广。

5、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6、从目前来看,单亲家庭子女人数成发展趋势,已成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中部分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逆反心理;加之社会上不健康文艺作品不良影响,游戏室、录像厅、OK厅的诱惑腐蚀;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政府、对学校,对监护人都有要求,都有责任关心帮助和教育未成年健康成长。为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社会各方面支持,在整个社区中应由党委政府牵头,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机关、学校积极参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他们创设健康的环境,引导他们走出不幸的圈子,茁壮成长。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今后我们的课题研究,根据实施方案,认真总结实施中经验和教训,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课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发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予,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尽力。

第三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四川省射洪县洋溪中学 周凤英

考试时间:3月16日

摘要:马莉学习散漫,上课不专心,经常不做作业,成绩跟不上,不愿学,考试从未及格过。独立性差,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爱说粗话、脏话,逃学,爱和辍学的社会小青年混,曾有敲诈低年级同学的行为。诊断为一般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辅导,马莉厌学情绪基本消除,成绩有所上升。愿意改正自己错误,叛逆心理有所减轻。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健康

一、问题简述:

(一)老师观察到的情况:

马莉,女,14岁,汉族,四川射洪洋溪中学初二(3)班学生。马莉聪明、好动,大部分集体活动能积极参加,劳动积极,老师指定她带领学生劳动,完成任务好。但学习散漫,上课不专心,经常不做作业,成绩跟不上,不愿学,考试从未及格过。独立性差,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爱说粗话、脏话,逃学,爱和辍学的社会小青年混,曾有敲诈低年级同学的行为。

(二)马莉父母反映的情况:

马莉上小学时,父母协议离异,归父亲抚养,对孩子打击很大。在父亲娶了后母之后,与后母相处不好。有时候便跑到母亲家里住。在家她不喜欢说话,有事也闷在心里。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爱在外面称大姐大,惹事生非,如弄坏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钱不还等。经常有人找她父亲告状,父亲为她也赔过不少钱。她不愿呆在父亲家里,一有空便出去,伙同一些染黄头发的社会小流氓玩耍,甚至夜不归宿。但在母亲家里时能帮母亲做一些家务事。喜欢打游戏机,并且沉溺于其中。

(三)与马莉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马莉与父母感情颇深,接受不了父母离异这一不幸的事实。马莉本人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怎奈父亲望女成凤心切,管教严厉却不得法,使孩子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造成孩子有一定情绪。与母亲同住时,其母给她灌输了一些不良的思想,使她在面对父亲、面对生活时都很偏激,以至于常做出一些叛逆行为。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属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父亲娶后母,后母是外省人,比父亲小十多岁,与后母相处不好,经常跑到母亲家里寻求安慰,现在在父亲和母亲两个家之间徘徊。

2、家庭经济情况:

马莉父母都属农村户口,但都不耕田,父亲在成都市里做皮鞋美容,收入较高;母亲做水果摆摊生意,收入不稳。

3、父亲教育态度:严加管教,方能早日成才。犯错后便一顿暴打。

4、兴趣特长:上网打游戏,听音乐,手巧,喜欢折纸剪纸。

5、生活简史:

马莉家在农村,但其父一直在成都做皮鞋美容,由于其技术较好,所以收入还是比较高。父母离异前一家三口过着美满的日子,孩子不但学习好,而且很乖巧听话。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行侠仗义更是她显著特点,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后来,由于父母的离异,对她打击很大。更大的打击还是这之后不久的一次事件.那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的一天,马莉和班上男生一起上街去买班级活动用品,碰巧被其父亲看见。其父以为她在和男孩子早恋,便不分清红皂白当街给了她两耳光。这一冤枉让她五雷轰顶。从此她沉默寡言,不想和任何人说话。甚至故意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以反抗父亲的管教。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进入洋溪中学学习的时候,成绩排倒数第6名。我担任她所在班级思品课以后,不断的接触、了解、沟通,唤醒了她,帮助她一步一步转上正轨。

(二)社交生活及测试结果:

1、社交生活甚少,因为人正直,多才,有几个要好朋友。

2、懂得感情,对关心她的老师喜欢接近,心里有话愿跟老师谈,对自己的班主任非常尊敬。

3、心理测试表明,基本健康,有向抑郁型转化的倾向。

4、智商:125,属群体中高水平,但学习成绩较差。

三、个案分析:

马莉同学的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爱,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极为消极。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担心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因此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一方面显得自卑,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即使做错了也不感到羞愧。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

女在性格自我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同时,离异家庭子女也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发愤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懒散,甚至害怕上学,学习有困难,有始无终等。

再次,单亲家庭孩子叛逆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叛逆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和适应不良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健康的或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与子女的“垂直面上”的关系,离异家庭子女人际关系之所以不良,其主要根源也在于他们与离异父母关系的紧张,而形成了消极态度与放任情绪,并常常扩展到与他人交往的关系中。由此,马莉产生了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造成交际心理障碍。

四、辅导策略

1、对马莉进行认知疗法方面的辅导。

一方面是帮助她改变对父母离异的看法:爸爸妈妈离婚是不得己的事情,现在都无法改变,这不是谁的错;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难处,他要挣钱维持家庭生活、供她上学„„促使马莉面对现实,认识到现在的家庭和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是帮助他改变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不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这样不利于自己发展。其实周围人对你并无恶意:在学校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校外能和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那么就能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善于吸取教训,把缺点一个个改正,努力奋发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帮助马莉认识到只有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从自卑中走出来,才能分清是非,辨明前进的方向。

2、在心理上疏导。 “心病终须心药医”。进行心理辅导时,抓住突破点和马莉进行谈话、交流,使她开紧闭的心扉,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让她明确地知道,“单亲族”不要自暴自弃,而要学会自我认知,帮他们形成一种“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的积极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取,健康地发展,顺利地自我实现,形成独立性。并在日常交往中克服孤僻、自卑、偏见、敌意、偏激、疾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和家长、老师、同学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

3、用设定计划对马莉某进行辅导。先进行家访,争取该生父亲的配合,告诉他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与其父共同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一开始让其父改变自己粗暴的教育态度,接着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孩子的行为;然后每天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我在学校里也加强对该生的辅导,对其偶尔表现出的遵守纪律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鼓励,对其懒散、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督促。一段时间后让该生自己定时完成作业,把约束变为自觉的行动。

四、效果分析

通过对单亲家庭学生马莉认知疗法与心理疏导法,设定计划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认知疗法在改变马莉错误的认知结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该生对家庭、社会和自己的看法有所改变,犯了错误时开始反省自己。该生多次在日记中流露出自我反省的意思,对是非的判断逐渐明确,不再敌视家庭和社会。

2、心理疏导法她打开紧闭的心扉,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来,教师对症下药,使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3、设定计划法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改变了马莉的不良行为习惯,遵纪守法自觉性也有所提高。还融洽了马莉的家庭关系,部分地改变了周围人与环境对该生的影响,让该生在养成良好习惯。

综合起来看,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辅导采用了认知疗法与疏导法、设定计划综合使用的效果较好。马莉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观念想法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她在家能与父亲顺利沟通,在校能积极思考问题、完成作业,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了,说脏话粗话的习惯也改掉了,很少与社会青年混迹了。

五、个案反思

教育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有助于疏导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是越来越多地看到马莉专注听课的神情,越来越多地听到她独特的想法,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她渴望上进、渴求知识的欲望。性格也随之开朗、活泼了许多。这一切在激励着她的同时,也在鼓励着我要努力在新形势下重视弱势群体中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出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的新方法,不断研究新对策。转变教师观、学生观,使学习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乐趣和伙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美国教育家约翰·伯拉迪诺的文章,《如何帮助单亲家庭学生》

(3)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46-47。

第四篇: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谈对个别“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 刘宜云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比非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孩子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如何克服和消除这些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本文结合工作中碰到的案例,认为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老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单亲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了打击。因此,较一般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一种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产生了一系列

1 ‚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影响。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为心理卫生,是指依据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培养健全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一种健康状态。‛ 世卫组织提出,健康儿童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完好。

二、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具体如:

1、早熟而敏感。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这种早熟不仅是指孩子的‚早恋‛倾向,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处理问题上的‚有心计‛,以及情感上的‚霸道‛。就如我班上小郑同学,他的爸爸、妈妈在他刚升上二年级不久就离婚了。经过法庭判决,他跟着妈妈,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的心灵已受到了伤害。由于得不到常人的父爱,孩子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叛反心理。聪明的他变得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可怜的他在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变得心事重重的。课间同学们在说笑,他以为是大家在暗地里笑话他。所以,平时活泼可爱的他常变得无理取闹,还蛮不讲理地欺负 2 同学,导致大家都怕他,躲避他,不理他。

2、孤僻而自卑。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觉得最信任、最亲近的父母都‚背叛‛了他,所以导致他不愿相信任何人。而此时的孩子正处于内心情感十分脆弱的时期,需要倾诉却没有对象,又不愿和同学讲自己的秘密,于是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抗争‛,以引起家长或其他亲人的重视。像上面说到的小郑,我发现下课了他还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开心地玩乐,自己却暗暗流泪。看到这情形,我走过去,握着他的小手,问他: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不跟大伙一起玩呢?等了很久他才告诉我,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大家好像都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还说他的坏话。经过我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才知道大家其实都怕遭他那双尖锐的小手袭击,所以大伙才躲着他。

3、任性而冲动。自控力差,任性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有的经常跟同学脸红勃子粗地发火甚至动手动脚。比如小郑,他冲动时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找他谈心教育他,虽然他也很懂事地答应改,但到实际又控制不住自己。

三、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犹如往日温暖的、遮风挡雨的‚大厦‛顷刻间轰然倒塌,稚嫩的孩子会因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在内心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他们心理的焦虑,因而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同学觉得难以接近。倘若老师也对其家庭背景不了解,忽视了他们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就会使得他们

3 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

2、缺乏健全的爱。记得有人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无论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还是父亲严厉的管教,孩子所得到的爱是健全的。而对于单亲家庭孩子来说,尽管他跟随的一方可能会想方设法在物质方面满足他,但因为缺少另一方的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任何物质都弥补不了的。这也是这些‚特殊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正确的认识。单亲家庭孩子无法通过合适的渠道正确认识父母‚离婚‛这件事,更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其中一方亲人的缺失是他们心头解不开的‚结‛,加之周围的人多多少少会对孩子的家庭进行评价,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互相攻击,孩子可能还要面对新的家庭成员的介入……凡此种种,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疏导,也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

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措施

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我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尽力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家长

4 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学校方面必须着手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营造‚爱‛的氛围,老师要用真挚细微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家庭的问题不单是物质生活的问题,相当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给予关注和重视,切实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单亲家庭建起一座绿洲,为单亲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1、做好情感弥补。情感的缺失需要情感来弥补,老师是传播‚爱的使者‛,作为老师不妨当这些‚特殊学生‛‚爱的情感弥补者‛。象小郑这例,我利用课间亲近他,跟他讲:‚孩子,老师知道你也想有朋友,对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其实大家怕和你玩是有原因的。‛他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大家没有笑话你,更不会看不起你,如果你能控制你爱弄疼人的小手,同学们一定会再跟你好的。现在你先跟老师做好朋友,好吗?‛他听了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不信地问:‚您说的是真的吗?‛我微笑地说:‚是的。你知道朋友之间是无话不说,以后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尽管跟我讲,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OK?‛他想了想后很开心地答应了。下课后,我和他一起看书、下棋、手拉手散步。自从跟他交朋友后,我发现孩子们投诉他的事件少了,下课后,纵使我没有跟他在一起,孩子们也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了……渐渐地,他对我有了一种亲近感、依赖感,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谈心聊天。我知道,他开始接纳我这个‚爱的

5 情感‘弥补者’‛了,我的‚第一步‛走对,已经有成效啦!

2、做好心理疏导。要当好一位称职的老师,应当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师长,又是慈母,更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对小郑来说,我是介于长辈和朋友间的一个角色,他还是比较信任我的。所以我利用孩子的信任及时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对待这个‚特殊的孩子‛,我从来不在班里提及他家庭的‚特殊性‛,而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聊天,和他亲近。一开始,他也对我所做的一切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渐渐地他会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观察我。我知道,其实他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当他从心理上接受我之后,我再寻找适当的机会做他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有一天,小郑来找我,让我帮他一个忙,叫妈妈别动不动就打他、骂他。我答应他。他还凑到我的耳朵边跟我说起: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他经常一个人在家,没事做他就会冲着玩具‚发泄无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问我怎么办?我跟他讲,你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这个‚坏习惯‛一定得改掉,如果一时半会改不了,就得学会慢慢改。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就先走开,或者是来找我,让我找些事情让你做。

3、做好点拨指导。在情感上迷失方向的孩子需要有人给他指点迷津,而老师是这个角色最好的扮演者:既是孩子可以信赖、亲近的人,又是整个事件的局外者,说理做事公正客观,值得信服。老师的点拨指导,也便于孩子在受到伤害后及时理清头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和小郑谈话时,我常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不是你

6 的错,你不用为此而有什么想法。大人之间的事,等你长大,见识多了,自然你会懂的。但是现在,你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离你和妈妈而去的爸爸,你也不要去恨他,毕竟,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给予的。所以,你应该心怀感恩,快乐地生活……渐渐地,我发现,他能像以前一样和同学谈论他的爸爸怎样怎样好了。

4、做好‚沟通桥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尤其重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桥梁‛,及时向父母汇报孩子的思想动态和最近情况,同时也委婉地把父母的苦衷和不易转达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宽容。

如在处理上述案例时,我还跟小郑妈妈进行沟通。当这个年轻的妈妈听到她孩子托我跟她说的请求时,她掉泪了。她说她每一次骂孩子、打孩子之后,都很后悔,只苦于无处发泄。我静静听她说完之后,与她谈起了‚马加爵事件‛。我对她说:‚其实,没有人天生邪恶,只不过是环境造就人罢了。像小郑,一直生活在你们争吵、打架的环境中,你让他怎能有好脾气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大人存在的不足,克服困难,还我们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呀!我还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孩子,你最棒》教育丛书送给她。

我又对小郑说:‚你应该体谅妈妈的苦衷,你觉得妈妈一个人带着你辛苦吗?自己得工作,又得照顾你的生活累吗?如果你爱妈妈的话,就应该学会感恩妈妈、关心妈妈,让她生活得快乐,这样你也会得到快乐……‛他静静地听着没有吭声,但从他的沉默中,我感觉到

7 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聪明的他,经过交流后,开始行动起来了。每天早晨,当经过教室门口,肯定能看到一个正在忙着扫地的小身影。不用说,那就是他。暗地里,我请班干部协助他,与他交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前段时间落下的功课。我还针对他的事情,与班上任教的其他科任老师进行交流。自此以后,一发现他有进步,老师们也帮我及时表扬他。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往日的笑脸慢慢地回到他可爱的脸上。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子从差生行列跃进到尖子生排行。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何其重要,尤其是对于‚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引导更应该加以重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家长乃至孩子的重视,也希望我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能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点滴的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2002年8月

8 颁布。

2、《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肖汉仕著,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林建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卢家楣著,1999版。

5、《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作者:田学岭, 2006年第5期。

6、中国心理咨询网—心理咨询论坛—《关注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第五篇: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时间里很多单亲家庭男孩性格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感。单亲家庭男孩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来告诉大家。

单亲家庭男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卑心理: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时,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性格孤僻,不爱交际,畏缩胆怯,做事缺乏信心。

2、猜疑心理:父母离异、家里缺乏温暖的环境,母亲又整天忙这忙那,使孩子开始怀疑:爸爸妈妈是否还爱我?小朋友会不会看不起我?心灵深处有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

3、逆反心理:原来的三口之家,很快乐,很温馨,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父母离异后,随着自卑心理及猜疑心理的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渐渐形成,一直很听话的她(或他),有时会没有理由地抗拒妈妈、小朋友的要求,产生对抗行为。

4、补偿心理:父母离异,孩子在物质上、精神上都遭受损失,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对其他孩子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羡慕心理,希望重新获得爸爸妈妈的关爱,希望像过去一样,重新获得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这就是补偿心理。在早教 加盟机构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那样的例子,让我们一一来看待这个问题。

上一篇:董事长权力和义务下一篇:大闹天空游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