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与策略

2024-05-09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与策略(精选8篇)

篇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与策略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由实验员老师准备12组器材 实验地点:生化实验室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能动手改进实验装置。

实验方案:

1、完成四种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

2、完成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装置的改装,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一、该实验探究活动的教育功能: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记录试验现象,通过动手试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转变。

2、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学生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

3、提高了感性认识,渗透微粒观。通过实验让学生能感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加深认识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4、提升科学素养。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让学生形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该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方法:(1)哲学、系统科学方法:

①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把探究方案看作系统:即把白磷燃烧实验看做系统,则构成白磷的微粒—磷原子,构成氧气的微粒—氧原子被认为是要素,白磷和氧气与磷原子、氧原子就形成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原子之间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如把白磷自然这一反应看作一个系统,则加热、与空气接触等条件可视作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③渗透粒子性观念:

如白磷燃烧前后,反应物生成物原子种类不变。(2)一般性的科学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通过白磷自然现象,联系生活中燃烧的典型例子及这些反应的联系,抓住燃烧的本质,从整上把握可燃物与氧气之间发生的反应。

②归纳法: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来进行归纳出一切化学变化都必须符合质量守恒的定律。

③比较法:通过不同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比较科学的实验装置,如生成气体的实验应该选用密闭容器。

④分析法: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原理有很多,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它变化、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达到选择合适反应药品的目的。

(3)化学学科常用的科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实验记录法、测量的方法。三该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

1、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让1--4小组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让5--8小组做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让9-12小组做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也能让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结果,形成对比。最后,教师演示镁带燃烧实验,让各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互动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小组合作。通过试验中的现象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实验改进。对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让学生自己设计改进方案,并动手实验,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改进方案,最后提出一套合理的设计及。

5、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6、挖掘实验教学中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提炼蕴含在实验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2: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习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篇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与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由于合作学习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小课堂, 大社会”, 因而成为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 笔者在听了我校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后, 发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严重低效问题。本文就这节课, 总结了六种常见低效问题, 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应提出了六种具体解决策略。

二、常见低效问题

问题1:形式不冷, 实质低效

化学课堂上, 合作形式很热烈, 但实质很低效。

例如:在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中, 教师直接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按照课本上做实验, 看看白磷燃烧后质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合作实验气氛很热闹, 教室里人人在动, 人人在说, 这位公开课教师后来也组织了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 一时感觉还不错。但是仔细反思起来, 这样就是合作学习吗?在小组实验 (学习) 前既无分工, 也没有告诉学生合作的要求, 更没有深入的分析讨论、交流与合作。其实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合作, 也不会合作, 这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所谓的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 而应是实质上的进步, 是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达成、合作精神的培养。

问题2:参与不均, 整体低效

只有少数优生参与积极, 得到发展;而大多数却参与不多, 越来越差。造成少数发展, 多数旁观, 两极分化严重, 整体上极其低效。

例如:在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中, 学生完成实验后, 教师提出问题“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相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合作学习。我作为听课者作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全班39位同学中有9位同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有6位同学在小声议论, 可能连自己也听不见;只有4位胆子大的、成绩好点的同学在唱独角戏, 真正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有20多位同学漠不关心, 一言不发, 都在等着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结论。到最后老师让同学停下来, 来表达交流问题, 这样的合作讨论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3:内容不当, 目标低效

许多教师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没有经过认真分析思考, 选择不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使达成的知识目标和合作精神培养目标极其低效。

例如:在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中, 授课者设计了几个合作学习内容:

(1) 合作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2) 合作进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3) 合作归纳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4) 合作进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减小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增大的讨论。

(5) 合作进行质量守恒原因的讨论。

上面这些合作内容中, (1) 、 (2) 、 (4) 、 (5) 可以选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3) 不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但本节课还是严重拖堂, 选择的合作内容过多。通常情况下, 合作内容有的偏离重点, 无合作的需要;有的过于简单, 无合作的必要;有的难度过大, 讨论不出结果, 无合作的空间;有的合作内容过多, 各个问题都合作, 无合作的时间。

问题4:组织不力, 过程低效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 经常看到, 课堂上吵吵闹闹, 乱七八糟, 秩序混乱, 致使合作学习过程组织不力、非常低效。

例如:在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中, 组织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课堂上个别学生在做;一些学生只是旁观者;很多学生在一旁, 说说笑笑, 打打闹闹;还有的学生拿着材料在玩弄, 我行我素, 甚至有的学生下位, 跑到其他小组去捣蛋。

问题5:讨论不透, 深度低效

讨论未能深入透彻, 教师就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 草草收场, 非常低效。讨论前没有充分时间思考, 讨论时时间不充分, 讨论后没有总结深化, 使讨论的内容停留在表面, 只有温度, 没有深度。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课题的学习中, 学生在做镁燃烧后质量有何变化的实验探究时, 教师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交流汇报, 学生的意见很肤浅, 甚至错误, 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没有深度。

三、低效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合作机制要长效

在化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 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的长效机制, 是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热烈, 实质低效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建立小组合作的长效机制呢?

第一, 进行合理分组, 并建立基本固定的学习小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的“四人帮”, 选择那个能力强学习优的同学担任首轮小组长, 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有变化的“橄榄”形, 争取组间实力相当。合作学习时,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组长组内轮换, 人员组间交流, 如同NBA球员的“转会制”, 使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个性的人合作, 但一定要注意保持小组的相对稳定性。最后, 请每个小组给自己取个响亮的名字, 如“火箭队”、“公牛队”等, 构建小组文化内涵, 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培养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 进行合理分工, 学会各项合作技能。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 因为大家对组员的情况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比较陌生, 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适应的过程和了解合作学习方法的过程, 因此特别要发挥组长的领导作用, 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针对内容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 明确任务和职责;负责课堂上讨论、实验、探究、表达交流的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家完全熟悉合作学习的某一分工后, 再进行组内轮换, 使每个学生、每种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三, 树立合作学习新理念, 构建合作学习型班级和学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把合作学习理念贯彻到我们教学工作之中, 主要方法是建立和营造合作学习型班级和学校, 使班级和学校成为合作学习型组织。如在班级中, 在座位编排时, 小组合作成员就是相邻的四人小组, 方便合作交流, 同时合作学习小组不仅是合作学习小组, 还是劳动小组、体育运动小组、宣传小组、生活互助小组等, 使之成为班级的一个基本组织单元。

2. 合作方法要训练

通过训练合作学习方法, 可以有效解决合作学习参与不均、整体低效问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 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 然后告诉他要合作, 应当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合作技能方面指导学生,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又是一种学习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 自然生成的, 而是与其他能力一样, 通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而形成的。通常我们采取课外讲座、课内实践的形式, 主要内容有:第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第三要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第四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这样的训练与学习, 为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学会了合作, 合作学习就优质高效。

3. 合作内容要精选

精选合作内容, 准确把握学习目标, 是解决合作学习中内容不当、目标低效的重要策略。

(1) 选择探究性知识内容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成分及含量的教学中, 我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尝试, 要求各组设计实验, 测定氧气的含量。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各小组成员在受到拉瓦锡实验的启发下, 设计了许多测定方案, 提出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用硫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方案二:用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方案三:用碳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方案四: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方案五:用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小组实验比较, 学生惊奇地发现, 用不同的物质燃烧测出氧气的含量不相同, 带着新的问题再一次组织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 分析原因, 最终找出了测定氧气体积分数不同的原因, 找到了测定空气成分使用的最佳物质是磷, 并顺利地测出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选择开放性知识内容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例如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营养与健康问题等内容的学习, 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很好内容, 在组织这些开放性知识学习中,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收集一些有关资料, 了解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既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 又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形成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3) 选择寻找知识规律性内容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例如:碱通性知识的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通过对两种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比较、分析、讨论, 就能比较全面、正确地找出两种碱的共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归纳出碱类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因此化学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探究性实验;三是需要归纳总结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内容不要过于简单、过于繁难或过多、过滥。

4. 合作组织要得当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得当组织合作学习秩序是解决组织不力、过程低效的重要方法。

(1) 要加强巡视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加强对小组的巡视指导, 及时了解各组学习情况, 当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不明确或产生疑问时, 教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 点拨解题思路, 指导学习方法和操作程序。

(2) 平等地参与小组交流。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到各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接受学生的质疑, 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引导、帮助和鼓励, 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 制止合作学习中的“垄断”和“游离”现象, 给小组成员创造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 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3) 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 是教师的好帮手, 组织是否得当, 除了教师, 小组长还要起很关键的作用。组长既要进行小组任务分工, 指挥小组合作对象, 控制小组合作进度, 还要负责维持小组合作纪律。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积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取得极大成功。

5. 合作讨论要深入

深入进行合作讨论是解决讨论不透、深度低效的重要策略。

例如:我在《质量守恒定律》课题的学习中, 学生在做镁燃烧后质量有何变化的实验探究时, 如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汇报, 就会使讨论出深度, 这与公开课有很大的不同。

[小组1]认为:变大。因为镁燃烧时与氧气化合, 生成氧化镁固体。依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故镁燃烧后的质量变大。

[小组2]认为:我们想也是变大, 但我们组做出的结果是质量变小,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小组3]认为:我们的结果也变小。但发现有白烟进入了空气中。

[小组4]认为:我发现了, 埚钳上沾有白色粉末, 这部分氧化镁的质量没有称量……

实践证明, 在化学学习中, 教师要少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和交流表达的时间, 合作学习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 讨论出成果, 讨论出积极性。

6. 合作评价要创新

创新合作学习评价是解决评价不全、发展低效的重要策略。

在具体操作中, 可采用学生自评、组员互评、老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决定奖励, 由过去对学生个人的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由过去奖励学生物质需要发展为奖励学生精神需要。及时给那些取得进步的同学表扬与鼓励, 以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给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给予善意的批评与鞭策, 以促进他们合作学习的改进与坚持, 这就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结语

总之, 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化学教学理论与策略。针对当前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常见低效问题, 通过建立合作长效机制、训练合作学习方法、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得当组织合作学习秩序、深入进行合作讨论、创新合作学习评价等有效策略, 完全可以得到很好解决。这样, 学生对化学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从不会到会, 从会到熟练, 教学质量一定会大面积地得到提升, 合作精神一定在学生心中生根生长。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国]M.希乐伯曼.积极学习[M].陆恰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六个一定不变”

(1)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2)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3.“两个一定改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构成原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4.“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5.“四个注意点”

(1)强调“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强调“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守恒”、“重量守恒”等.

(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其中的过量部分.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

(4)强调“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中消耗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确定物质的组成

【例1】 (2007年山东潍坊)燃烧法是测定有机物组成的常用方法.某学习小组取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该有机物的组成正确的是().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

B.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解析:解题时主要依据“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和判断.

答案:C.

2.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2】 (2007年沈阳)在食盐中加入KIO3有益于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可利用化学反应:5X+KIO3+3H2SO4=3K2SO4+3I2+3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HIB.KIC.I2O5D.HIO3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原子的三不变”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计算反应前后各种原子总数,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KI.

答案:B.

3.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3】 (2007年兰州)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析:解题时依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来进行分析和推理,反应后D的质量为(3g+3g+50g+2g)-(6.2g+11.7g+18.4g)=21.7g,

对照反应前后,C的质量减少而A、B、C的质量都增加,可用表达式表示为:CA+B+D.

答案:C.

4.确定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4】 (2007年天津)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已知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g

B.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11g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反应后Z的质量为(8g+10g+1g+21g)-(0g+21g+9g)=10g,则X、Y、Z、Q四种物质的变化量分别为8g、11g、9g、12g,又X、Q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根据计算可求得X、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答案:C、D.

5.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5】 (2007年黑龙江)在A+B=C+D的反应中,7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和若干克D.若要得到20g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g.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反应后生成的D的质量为7g+5g-8g=4g,则物质B、D的质量比为5∶4,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25g.

答案:25.

6.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例6】 (2007年昆明)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索.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

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_________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 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________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结论的正确分析和应对能力.应考虑到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反应物中有气体的实验必须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2)设计实验时,即使装置是密闭的,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浮力等.

篇5: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所有化学反应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帮助学生学习该定律,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或其它物理量)的守恒. 6.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D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和归纳:从宏观角度知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改变:(1)宏观DD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2)微观DD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1)宏观DD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微观DD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1 (雅安中考题)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 细菌 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可知,反应物中碳、氢、氧、氮原子的个数依次为5、38、29、6,而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为5、38、29,相对比生成物比反应物少了6个氮原子,所以缺少的6个氮原子必在3 X 中,即X 的化学式为N2. 例2 (广州中考题)浓硝酸和锌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篇6: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习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篇7: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两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3)利用实验盐酸与碳酸钠的化学反应,对比类似装置,分析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特征。

3、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本节课应该改进的地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本节课内容量大,给学生思考时间较短,实验只是简单的观察现象,未能展示实验的具体细节。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分段教学,考虑到所所有学生。

篇8:质量守恒中的两种解题策略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 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 (数量) 关系.

例1某种H和CO的混合气体, 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为将3.2 g这种混合气通入一盛有足量Na2O2的密闭容器中, 再通入过量O2, 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

(A) 3.2 g (B) 4.4 g (C) 5.6 g (D) 6.4 g

分析此题宜根据以下关系式巧解: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 最后容器中国体质量增加了3.2 g, 应选A.

解析此题估算即可.解题关键是找出反应中量的关系.

例2Fe S2与硝酸反应产物有Fe3+和H2SO4, 若反应中Fe S2和HNO3物质的量之比是1∶8时, 则HNO3的唯一还原产物是 ()

(A) NO2 (B) NO (C) N2O (D) N2O3

分析:此题运用氧化还原关系式计算.反应中Fe S2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8, 由于生成了Fe (NO3) 3, 则Fe S2和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5.

设N元素的变价为x, 可列以下氧化还原关系式并解析:

该题关键是找出隐含的关系.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 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 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 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3 (MCE 1999—24) 用惰性电极电解M (NO3) x的水溶液, 当阴极上增重a g时, 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 L氧气 (标准状况) , 从而可知M的原子量为 ()

分析:方程或方程组法是最常用最不易出错的化学计算方法.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

阴极:4Mx++4xe=4M

例4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 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 小心地将溶液蒸干, 得到14 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

(A) 锂 (B) 钠 (C) 钾 (D) 铷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分析:碱金属及其氧化物跟水反应的反应式关系分别是:2M+2H2O=2MOH+H2↑M2O+H2O=2MOH此题有多种解法.

有以下特殊解法:设M的原子量为x

解得42.5>x>14.5.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语文复习题下一篇:高效课堂业务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