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2024-05-02

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通用6篇)

篇1: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教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器材:

CuSO4 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KClOKCl

O2 氢气 + 氧气 → 水 HO2

H2O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H2

=

CuO

Cu

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投影:讲解关于质量守恒的化学史

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焙烧金属的实验,在1784年7月5日写给数学家艾列尔的信中和1760年发表的文章中都谈到:“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一种情形,从一个物体中夺取了多少东西,在另一个物体中就加进了多少东西。”所以假如什么地方减少了若干物质,在另一地方就增加了若干物质。罗蒙诺索夫认为,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进行葡萄汁添加酵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时,进行了分析测量,得出葡萄汁和酵母中所含氢、氧、氮、碳元素的质量和生成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中所含的元素的质量相等。于是得出结论:“无论是人工的或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认为是一个公理”。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元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知识小结:NaOH

+ CuSO4---Na2SO+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无色溶液

NaOH

+ FeCl3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初步应用:(投影题目和答案)

例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选题目的: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确实理解定律中“参加”和“生成”两个词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含义。镁带在空气中燃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金属镁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金属镁和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和为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

解答:

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饶,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重。

启示:

对于知识来说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选题目的: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子的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发生变化)的认识和应用。

思路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为:蜡烛 + O2 –CO2 + H2O

根据原子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氢原子来自可燃物,但不能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还是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另一部分来自蜡烛,所以只能证明蜡烛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基本单元。

解答: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启示:能灵活运用知识比只记住知识更重要。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同步练习:(投影)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 + B→C + D的反应中,5g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和10gD,则B的质量是()

A.18g

B.7g

C.8g

D.6g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A.C2H

4B.CH4

C.C2H

2D.C6H6

6.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A.镁的质量2g,氧气质量3g,氧化镁质量5g。

B.镁的质量3g,氧气质量2g,氧化镁质量5g。

C.镁的质量1g,氧气质量4g,氧化镁质量5g。

D.镁的质量4g,氧气质量1g,氧化镁质量5g。

8.已知反应3A + 2B == 2C + 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40g,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A.60g B.80g C.90g D.120g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填空题

1.将A物质25克、B物质5克混合加热,反应后的物质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应,同时生成C物质11克,还有一种生成物D。则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比A:B:C:D为: __________。

答案:15:5:11:9

三、问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NaOH

+ CuSO4---Na2SO+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无色溶液 NaOH

+ FeCl3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元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律文。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律文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篇2: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设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能力,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2)白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蜡烛、镁带、细沙、砂纸。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讨论] [回答] 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很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说明]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组进行实验一,一组进行实验二。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回答](可分别叫多个学生进行陈述)

点燃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现有一反应A+B→C,有10g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g,因为A还剩余3g,可见参见反应的A的质量为7g,B无剩 余,可见5g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g。[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P90资料。[学生阅读] [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投影]展示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从刚才投影所展示的白磷燃烧实验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实验]„„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

[学生讨论]„„

[回答]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

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1.蜡烛的燃烧可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白磷燃烧的装置,则会得到正

确的结果。

2.镁带的燃烧也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塞子中央应该有孔,然后系一小气球。[教师]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

[展示教师的改进装置] [介绍]取一密闭小试剂瓶,待蜡烛燃烧后迅速地放入瓶中并塞紧瓶口。

[思考]在白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质量的减小。[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谈。

[回答]1.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得出来的。2.我很喜欢这种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真是受益匪浅。

3.进行科学研究时,若想得到很精确的结果,就必须改进实验装置,采取更为精确的装置进行实验。

4.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若也能及时思考并想办法进行实验,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惊

人的发现。

[总结]大家谈了各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会,这很好。大家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非 常佩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风格,在化学的海洋中徜徉。

[布置作业]习题1、2、3 思考题:铁钉生锈这个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大家亲自实验进行验证,两周后将结果告诉我。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篇3:第1课时:字词

字词部分主要包括语音、汉字和词语三个方面,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中考语文对字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词语;辨识常用汉字的误读;辨识拼写及声调的错误;辨识常见的错别字(多是考查别字,一般不涉及错字);考查查字典的能力;考查音形义相近的、易混淆的汉字或词语。

要想做好此类题目,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一些多音字、多义字、同音字、形近字,很容易读错、写错,要能够准确辨别;

2. 方言对普通话读音的影响;

3. 能运用多种检字法查字典;

4. 仔细辨析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可从其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5. 特别注意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一要真正理解其意思 ,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对象和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得正确与否。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掌握得怎样了?

1.(201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请将下列内容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2.(2013·山东省淄博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霾(mái)眷念(juàn) 气冲斗牛(dǒu)

B.羸弱(léi)媲美(pì) 风雪载途(zài)

C. 酬和(hè)猝然(cù) 风姿绰约(chuò)

D. 褴褛(lǚ) 发酵(xiào) 鳞次栉比(zhì)

3. (2013·山东省淄博市)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驽钝稔熟口头禅白驹过隙B. 徜徉搏弈里程碑融汇贯通

C. 憧憬广袤闭门羹大庭广众D. 桑梓恻隐明信片断章取义

4. (2013·贵州省遵义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更加更改更换更正B.中奖中意中肯中计

C.剥夺剥皮剥削剥离D.横蛮横竖横行横财

5. (2013·江苏省徐州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角(jué)逐亵牍(dú)重蹈覆辙(zhé)满载(zǎi)而归

B. 教诲(huì)剽(biāo)悍毛骨悚(sǒng)然相得益彰(zhāng)

C.惬(qiè)意斑斓(lán)咬文嚼(jiáo)字心无旁骛(wù)

D. 追溯(sù) 焦灼(zhuó) 粗制烂(làn)造高屋建瓴(líng)

6. (2013·广东省汕头市)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qíqū)险路。 ( )

(2)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héxù)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 ( )

(3) 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 dìzhìyí),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

(4)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gù)。()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第1小题主要考查考生书写汉字的水平。看到这类题,很多考生认为太简单,就很随意地写上去了,这是不对的。做这类试题,应根据规定的字体(多是正楷)做到规范书写,并保持卷面整洁。要特别注意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不能写错字或乱涂乱画。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写字特别重视,所以这类试题还会继续保留。

第2小题考查的是语音。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常用汉字的误读情况, 主要包括多音字误读、形似字误读、方言误读、姓氏误读、古音误读和习惯性误读等。这里面的“发酵”的“酵”就是一种习惯性误读,应读“jiào”。

第3小题考查的是字形。“搏弈”应是“博弈”,“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所以应选B。做这样的题应该特别注意整理,要把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筛选归纳,然后多读多记,这样的话,一般就问题不大了。

第4小题考查的是多音字。如果题目中涉及的多音字较多, 或者每个选项中的词语数量较多,就会增加难度。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多音字,要强化记忆,否则,就会在这类题上栽跟头。本题应选B。

第5小题和山东省淄博市的命题方式不同, 是将字音和字形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这种题型既压缩了试题数量(由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又不会降低考查要求(一个小题考了16个词语,既有语音,又有字形 ) , 今后很可能会被更多的省、市所采纳。 本题答案 :C (A. 牍—渎,载zǎi—zài;B. 剽biāo—piāo;D. 烂———滥)。

第6小题是根据拼音直接写出词语,4个词语依次是:崎岖、和煦、因地制宜、根深蒂固。错误率较高的是和煦的“煦”和根深蒂固的“蒂”。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3·广东省广州市)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洗濯/烧灼炫耀/头晕目眩B. 慰藉/嫉妒告罄/惟吾德馨

C.炽痛/叱咤点缀/因病辍学D.泯灭/器皿纯粹/猝然长逝

2. (2013·广东省广州市)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证据确凿人声顶沸机构臃肿搏学多才

B. 仰慕之情家瑜户晓妇儒皆知鞠躬尽瘁

C. 深恶痛疾出言不逊匿名举报诘责当局

D. 器宇轩昂禁固思想张惶失措颔首低眉

3. (2013·贵州省遵义市)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毛骨悚然心有余悸骇人听闻B. 稍纵即逝今非昔比沧海桑田

C.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举世闻名D. 老态龙钟鸡皮鹤发瘦骨嶙峋

4. (2013·江西省南昌市)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亘古(gèng) 狩猎挺而走险(tǐng) 怒不可遏

B. 干涸(gù) 炽热尽态极妍(yán) 万恶不郝

C. 花圃(pǔ) 荫蔽锐不可当(dāng) 粗制烂造

D.恣睢(zì) 取缔鲜为人知(xiǎn) 眼花缭乱

5. (2013·湖北省恩施州)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次次自然灾害的_______考验,_______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本色,_______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在_______着一个深刻道理: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在风险挑战中不断_______“中国梦”的新高度。

A. 严酷验证磨练诠释 到达

B. 严格证实锻炼阐明 腾达

C. 严重证明磨砺阐述 进达

D. 严峻见证砥砺阐释 抵达

6. (2013·江苏省常州市)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填在括号内。

书法是中华国cuì(),其历史源远流长,一直可追sù()到文字产生之时。书法与个性的关系错综复杂,许多看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王羲之的()了千年文人的松风梅骨。行书匀称俊俏、潇洒流丽;颜真卿的楷书结构缜密、挺bá()遒劲……书法负载··

7.(2013·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傍晚时分,到达昆明。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整个春城犹如披上了轻纱,显得格外妩媚。我们到达宾馆时,热情的主人早已在那里等候。寒暄了一阵,主人便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西山,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向往之情。待主人告别后,我迫不急待地推开了临街的窗子,只见远处的街灯发出柔和的光,重峦迭嶂的西山隐约可见,四周笼罩在一片温馨之中。啊,多么令人陶醉的春城之夜!

(1) 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字。

1用音序检字法查“媚”:先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

2用部首检字法查“暄”: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

(2) 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_______应改为_______ 2_______应改为_______

参考答案:

篇4: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中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这一课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同时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提供了学习基础,而本节课又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做好了知识准备。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情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许多化学反应,能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教材及教情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本质。我是采用通过小组实验、共同探究、动画演示突破重点难点。

6.教材改进

课本中实验5—1的实验装置。

二、说教学方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还不熟练,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科学史实、微观模拟、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

通过复习白磷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水分解等反应。引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学生分组讨论做出猜想:可能改变,可能不改变。

2.实验探究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时,首先提示学生应该思考哪些问题。例如:可以选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哪些仪器?……

根据设计实验要考虑的问题,教师给出方案。

教师演示:白磷燃烧的实验,对方案一中反应前后所称量的物质进行对比。最后得到的就是:白磷质量+氧气质量(参加)=五氧化二磷质量(突破重点)。由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让学生根据所给的药品,完成活动探究二。

活动探究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电子天平、注射器。

经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说明猜想一正确。

3.科学史实

由于两个实验不能说明定律的正确,我带着学生一起去做个时间旅行,从公元前300多年到20世纪初,质量守恒的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成为理论定律的过程。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阶段;②自觉应用阶段;③经验定律阶段;④理论定律阶段。

4.微观模拟

课件展示动画模拟水分子电解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仔细观察。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改变了没有?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完善质量守恒定律的“六不变、二改变、二可能变”,课件展示。

5.课堂小结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实践中得到自己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中的相同装置,出现不同现象,再次出现探究的高潮,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利用动画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的概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为了增加实验的精确性,我改用电子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实验。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实验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有些动作还不够规范;新课内容多;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题训练的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用改进好的装置去再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

篇5:质量守恒定律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探究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_______应前后质量有何变化?

师说:请同学们把教科书翻到96页,看图4—13,按图进行实验。

确定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

(2)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将装有单孔橡皮塞的胶头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塞上锥形瓶,放在天平的左盘,称出左盘的质量。

(3)将胶头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挤入锥形瓶。

(4)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分析获得的实验结果,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师说:这就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得出的结论,人们把这一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关于拉瓦锡生平事迹和科学研究工作,以信息快递的形式向学生介绍, 以便学生更好地向科学家学习。

【点评: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并尝试实验,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探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6 实验结论

(投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

生答:1.必须是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规律:

2.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7 实验思考

师问:为什么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

播放模拟“水的分解”的课件。

生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中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分子。

投影: 微观 宏观

原子种类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分子种类改变— 物质种类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物质的体积可能改变

【点评: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运动来看宏观物质的变化,从本质上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8 知识的拓展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铜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增加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 固体质量减少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A+B=C+D,9.8gASHS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则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 —

3.若Az+3B2=2C,则C的化学式为( )

A.AB2 B.AB3 C.A2B D.A2B3

4.某纯净物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则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一元素

5.若12g的碳跟32g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若6g的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g,剩余—— : g,为什么?

6.24.5g KC103与MnO2混合共热,待完全反应后冷却, 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19.9g, 问生成氧气g,同时生成KC1的质量为—_g。

【点评: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9 互动连心驿站

1.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表情来回报这节课的话,你会选择以下的哪一种呢?

A.◎ B.@ c.

2.在这堂化学课上,你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吗?

A.掌握得很好 B.大部分掌握

c.基本掌握 D.没有掌握

3.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最让你欣赏的是哪些方面?

A.教师的语言表达 B.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C.新课的导入设计 D.对知识点的讲解思路

E.除以上之外,如果你认为还有,你能大胆告

诉老师吗?

【点评:在课堂上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因此我在本课教学评价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互动连心驿站),意在让学生认识和接受新的评价理念,让师生走向一种和谐平等美好的教学境界。】

2.10 课外延伸

寻找生活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例子,把信息反馈至媒体交流平台:

jstqcmy@163.com

2.11 结束语

师说: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段话(多媒体播放这段录音1:

课堂— —

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主战场;

是演绎我们心理生活的园地;

请你在这里把知识的战车加满油1

3 教后反思

本课基本上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本课的开放程度较大,大多数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是做一些引导和铺垫,所以不可预见性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多,交流的机会也多,作为老师必须控制好有序的动态的课堂教学局面,何时讨论何时交流, 怎样做到一张一弛有条不紊,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运用灵活的教学技艺,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篇6: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认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9课时: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1课时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1课时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1课时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及应用………………………………………1课时 第5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1课时 第6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结合律……………………1课时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3)——乘法分配律……………………1课时 第8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4)——简便计算……………………1课时 第9课时 除法的性质及应用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

【新课讲授】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

(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更简洁?(用字母更简洁)。

等式左边的a和b就是等式右边的b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生变化。刚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左右两排得数,并把相同得数的用线连起来。

30+20=50 28+72=100 38+50=88 20+30=50 72+28=100 50+38=88 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战? 【课堂作业】

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29+17=□+29 128+□=15+□ □+□=323+186 54+x=□+□ 2.填空。

(1)一个数加0,还得()。

(2)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1)276+124=180+220()(2)a+20=400+a()(3)550+240=240+550()(4)a+c=c+a()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8+456= 验算: 307+348= 验算: 123+2847= 验算: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

上一篇:创模简报下一篇:奥赛取消保送:只要与升学挂钩就难“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