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2024-05-11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精选12篇)

篇1: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练习题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表示:_____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反应后_____的各物质的。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_____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_____没有改变,_____也没有增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一、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例]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这是为什么?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氯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改正。(1)因为“质量守恒”,所以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水中一定含有氢气。

(2)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然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是

[ ]

①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②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质量

③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氧比铜质量比碱式碳酸铜减少了

④3.24g硫和3.2g氧化合,生成了3.2g二氧化硫

A.②和③

B.①和④

C.②③④

D.仅④

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

]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物质的种类

D.原子的数目 5.下列各组数据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16g硫和16g氧气反应,生成32g二氧化硫

B.2g氢气和16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

C.20g硫酸和20g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生成40g硫酸钠溶液

D.100g碳酸钙加热分解后得到50g氧化钙和50g二氧化碳 6.将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没有气体放出时,在剩余的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与反应前相比()

A.没有改变 B.增加了C.减少了

D.无法确定

7、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10 g水受热变成了10 g水蒸汽

B.50mL 水中加入50mL酒精,总体积100mL C.5 g蔗糖溶于95 g水中,总质量为100 g

D.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二、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例]在反应FeS+4HNO3=Fe(NO3)2+2X↑+S↓+2H2O中X的化学式为()

A、NH4NO

3B、NO

C、NO

2D、H2S 1.某物质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铜和水。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

A.Cu、O

B.Cu、O、H

C.O、H

D.Cu、H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XY+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Y

2B.X2Y2

C.X2YD.X2Y 3.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A.碳一种元素

B.氢一种元素

C.碳和氢两种元素

D.碳、氢、氧三种元素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在2XY2+Y2=2Z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应该是()

A.X2Y

B.X2Y

3C.XY

2D.XY3 5.在化学反应3NO2+H2O2X+NO中,X的化学式为()A.HNO3

B.NH3

C.N2

D.N2O5 6.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2N2O4=3N2+4H2O+2CO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C2H8N2

B.N2H4

C.CH4 D.C6H7N 7.下列四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C,如果C的化学式为A2B5,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2AB2+B2=2C

B.3AB2+B2=2C

C.4AB2+B2=2C

D.AB2+4B2=2C 8.某元素R的氧比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R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RO

B.RO2

C.R2O

D.R2O5

三、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有化学反应3A+B=C+3D,已知A、B、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8、160、400,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四、求反应物或生成物化学式前的系数

[例]三硝酸甘油酯化学式为[C3H5(ONO2)3]是一种炸药,被撞击后会发生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3H5(ONO2)3=ωN2+xCO2+yH2O+zO2系数x、y之和为______。

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都是C,若C的化学式为AB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3AB2+B2=2C

B.2AB+2B2=2C

C.2AB+B2=2C

D.AB2+2B2=2C 2.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xH8+5O2=== 3CO2+4H2O,则x的数值是()

A.1

B.2

C.3

D.4

五、确定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例]2.3g某有机物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和2.7gH2O。该有机物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1.将4.6 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8.8 g 二氧化碳和5.4 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只含有碳元素

2.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 g氧气,同时只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 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 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六、求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甲、乙、丙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丁,在该条件下若取甲、乙、丙各15g,使之充分反应,则只能得到30g丁。若增加10g丙,则甲和丙可恰好完全反应。甲和乙反应时的质量比应为()

A、1:

1B、2:

1C、2:

3D、3:2

1.在化学反应:M+N=P+Q中,agM和bgN完全反应,生成cgP。则生成Q的质量为()A.(b+c-a)g

B.(a-c+b)g

C.(a+c-b)g

D.(c-a+b)g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g碳和4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A.18g

B.11g

C.8g

D.5.5g 3.4gA物质与5gB物质混合反应,能生成6gC物质,剩余3gB。若将7gA与3gB混合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9g

B.10g

C.8g

D.3g 4.将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4gD,同时增加了8gC,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A.1:

5B.l:

4C.4:l

D.5:l 5.现有mgKClO3跟2gMnO2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是n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m-n)g

B.(m+2n)g(C.(m+2-(n)g(D.(n-2)g(6.在化学反应A+B=C+D中,80gA和2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0gD,则生成C的质量是_____g。7.化学反应A+B=C中,3gA和足量B反应,可得11gC。如有12gA,能和_____gB完全反应。8.在A+2BC+D的反应中,5gA跟足量B充分反应后生成4gC和9g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A.16g

B.4g

C.8g

D.无法计算

9.在A+B=C+D的反应中,7gA和1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D,那么同时生成C的质量是()

A.7g

B.8g

C.9g

D.10g

10.3g碳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A.13 g

B.11 g

C.10 g

D.3 g

11、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 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12、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2∶1∶2 B.1∶2∶2

C.1∶1∶1 D.2∶2∶3 13.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 物 质

乙 丙

反应前质量/ 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6 31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

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8 g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 g 5 2 20 22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28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 g

15、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 g 8 2 20 5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8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6 g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

3D.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 16.硫粉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含空气)中加热,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物质质量变化的是()

m

m

m

m

0

t

0

t

0

t

0

t A

B

C

D

篇2: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达标自查

1.将一定量的碳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是()。

A.(1)

B.(1)(2)(3)

C.(2)(3)

D.(1)(3)2.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 + O2↑,填写下表:

3.为什么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直接拿取?

4.若将21.7 g氧化汞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其剩余物的质量为20.1 g。则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能力提高

5.将a g H2 和bg O2 通入真空的密闭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物质的质量为()。

A.18(a + b)g

B.34 g C.(a + b)g

D.无法确定

6.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玻意耳(R.Boyle)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玻意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拓展探究

7.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沉淀物来自蒸馏器本身

8.某人用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D、BAC、BCD经过了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制造出人类迄今未知的物质X。此人发布新闻说:“我制造出了一种新元素X”,请分析后回答:此人的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篇3: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教学

下面, 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 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 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 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 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 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 还能拓展思维。其次, 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出实用性题目, 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 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 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 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 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 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 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 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 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 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 展现其风采, 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虽然起点低, 但最后要求较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 优等生也能“吃得饱”, 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 以生为本, 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 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适时启发点拨,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归纳总结, 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 重视题意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 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 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然后根据习题特点, 找出解题的要害, 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把握解题方法, 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 (1) 审题, 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 (2) 列已知, 设未知。 (3) 列出比例式、求解。 (4) 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 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 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 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 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 加强解后评析, 注重思路启迪, 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 在习题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经过前面的做题已经对同一类习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教师这时候只需“点睛”就可以了, 帮助学生及时理清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 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篇4: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习题教学;科学性

在实施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观念转变,心理转型显得尤其紧迫,选择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思索寻找适合本班学生更新教学手段,才能适应本班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发现,一方面是新教材中考化学试题的命题形式及考查内容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命题思路正在努力体现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要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发生事件和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试题大量出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化学现象,常以给予信息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还有部分老师以一种旧教材思维和方法对待新教材的形势,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低效和枯燥的教学方法,浪费了学生大量学习时间,而使学生难以适应新教材灵活多样的试题的需要,死记硬背在初三可能提高化学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和以后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我认为九年级化学习题教学一定要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恰当地选择习题、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讲解习题,把习题类型有目的归纳和分类。针对每一类型的题型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求知与兴趣、实践与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一、如何科学地选择习题

要做到合理科学地选择习题,老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深刻理解新课标,分析近年中考试题的新变化,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以怎样的方式在试题中出现的。只有教师正确认识了习题的功能,才能准确把握习题的方向,才能做到试题内容、题型、难度、题量等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使习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应选择那些课本中的重点知识,那些易暴露学生问题、能开阔学生视野、与生活联系紧密、注重知识应用的题目。我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习题时常考虑以下原则:

1.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教师要筛选一些科学的、重要的、与教材、中考题型贴切的、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而不是面面俱到,大搞题海战术,建议习题也要“少吃多餐”,每天学生的作业量有一定的限度。要明确习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注重习题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必须事实求实,培养学生科学认真的态度,是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老师选择的习题,一定要强调科学性,不能有知识性的错误,要做到语言准确,叙述严密。有的老师事先没有审阅就让学生去做那些错误百出的习题,只能是误人子弟。

3.注重习题的导向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初中学生是初次学习化学,就像小学生刚学数学一样,化学知识的积累非常有限。因此,老师给学生的习题一定要重视基础,要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锻炼分析簡单化学现象,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常识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为难学生为目的、以会出难题为光荣。习题要面向全体,不出偏题、难题、怪题,不出那些模棱两可、争论较大的边缘题。

4.注重习题的创新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新课标和新教材与原教材和教学大纲相比较,淡化了概念,降低了难度,但相应强化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近年中考试题就不难发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与健康,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等成为了考试的热点。中考试题的导向性是明确的,老师在选择习题时就要符合这种变化趋势,平时多收集一些这方面的素材,设计一些新颖的习题,有意识地加强练习。

5.注重习题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完成习题

每个班级的学生,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习题的难度要分层次,习题的题量要适中,且在完成的时间、数量上不搞“一刀切”,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都能体念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逐步实现由“懂得”到“会做”,由“会做”到“会学”。

二、如何灵活、有效地讲解习题

精心选择了好的习题,还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利用习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更是需要老师用心思考的问题。教师常常利用习题教学来巩固和检查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能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出发,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评价、会质疑、会反思。他们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魅力。

就我个人的体会是:试题不宜过难,应当面向大多数学生。讲解习题之前首先要非常熟悉试题的目的所在,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要将知识前后连贯,搞清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形成知识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做到心中有数,讲解时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简单训练,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和知识的整体联系上,放在总结归纳题型、解题规律、寻找解题突破口上。

讲解习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要讲解一些开放性习题。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如多题同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此方法,可以节约大量学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进行自我评价,再请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用什么方法,讲解习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辨、质疑的时间,某些实验题应该让学生去动手探究,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对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或典型的错误,教师要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学生在审题、理解、推理等方面的失误,教会学生会读题会从多角度分析题意,培养他们规范作答的良好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对讲过的试题进行反思,对在化学考试、练习、提问等方面的易错题,错误原因及改正措施等有所记载,为学生在复习巩固时提供了方便,避免做雷同的习题,犯相同的错误,从而节约大量的学习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遇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因人施教,多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最好方法。

篇5: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1.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 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相对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总和。

2.在化学反应前后,因为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所以宏观表现出:化学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为使书写的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要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 数,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相同,这个过程叫配平。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C、H、O 元素。1.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 20克,在点燃的条件下,让它们充分反应后,生成 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 含有氢气的质量可能是(A.8克 B.12克 C.11克 D.无法确定

2.Y 2+2□ ====4XY中方框里应填写的化学式为(A.X 2Y 2 B.X 2Y C.X 3Y 4 D.XY 2 从微观上看,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都成立是因为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练习: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是(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 A 2+B2====2C 中, “ C ”的化学式用 A、B 可表示 ____________。

3.已知 A+B====C+D反应中,生成物 C 与 D 质量比为 1∶ 3,若反应物 A 与 B 在反应中共耗 2.4g ,则生成 C____________g。

4.已知 A+2B====C+D中,将 A、B 两种物质各 10 g混合加热,生成 4 g C和 8 g D,若 A 完全反应,则 A 与 B 反应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M、N、X、Y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如下:

下列能正确表示容器中化学变化的表达式是(A.X+Y====M+N B.X+Y====N C.N====M+X+Y D.X+Y+M====N 6.在化学反应 A+B====2C+D中, 10 g A物质恰好与 10 g B物质完全反应,若生成 D 物质 8 g,则生成 C 物质为 ____________。

7.将 A、B、C 三种物质各 10克,加热进行化合反应生成 D(其中 B 是催化剂 ,当 A 已完全反应后,测得 生成的 D 为 16克。反应后的混合物中 B 与 C 的质量比为(A.5∶ 1 B.5∶ 2 C.5∶ 3 D.4∶ 1 8.用 100克 KClO 3和 MnO 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前测得 MnO 2占混合物总质量的 25%,反应一段时间后, 又测得 MnO 2占 30%。求:此时分解的 KClO 3的质量是多少?制得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6 g镁和 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 14 g氧化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如 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2.某物质发生完全燃烧反应,反应式为: C x H y O z +(x+ 2 4z y O 2点燃 xCO 2+ 2 y H 2O 若 1个分子的 C x H y O z 与 3个 O 2分子完全燃烧,生成了 2个分子的 CO 2和 3个分子的 H 2O ,则 x、y、z 值分别 为(A.2, 3, 4 B.2, 6, 1 C.1, 3, 2 D.1, 2, 3 13.在 X+2O2 点燃

篇6: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考点1 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的腐蚀性。

酸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于水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一、盐酸、硫酸的性质比较

盐酸(氢氯酸)

硫酸

物理性质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水蒸气作用,呈白雾。

纯净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有很强的腐蚀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酸的通性)化学性质

(1)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稀硫酸不变色。

(2)能跟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氧气

Zn+2HCl=ZnCl2+H2↑

Mg+2HCl=MgCl2+H2↑

Zn+H2SO4(稀)= ZnSO4+H2↑

Mg+H2SO4(稀)= MgSO4+H2↑

(3)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Fe2O3+6HCl == FeCl3 +3H3O

CuO+H2SO4+CuSO4+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4)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 + HCl = NaCl+H2O

Cu(OH)2+2HCl==Cu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5)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HCl+AgNO3===AgCl↓+HNO3

2HCl+Na2CO3=2NaCl+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除锈、制某些试剂和药物

重要化工原料,生产化肥、农药,精炼石油、除锈等,

l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特性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为干燥剂);脱水性(化学变化,使有机物碳化);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3)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考点2 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碱的腐蚀性。

碱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OH-)。

1、氢氧化钠特性

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因此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同时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2、相关干燥剂的选择

原则:干燥剂与被干燥的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如浓H2SO4可干燥O2、H2、CO2、SO2、HCl等气体,但不能干燥NH3(碱性气体);NaOH固体可干燥O2、H2、NH3等气体,但不能干燥CO2、SO2、HCl等酸性气

俗称

氢氧化钠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氢氧化钙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其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易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

氢氧化钙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化学性质 ( 碱的通性)

(1)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石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3)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4)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2NaOH+CuSO4=Cu(OH) 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Ca(OH)2+Na2CO3=2NaOH十CaCO3 ↓

用途

氢氧化钠 化工原料,用于制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

氢氧化钙 广泛用于建筑材料、制火碱、漂白粉配农药波尔多液等,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3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1.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如石蕊和酚酞试液。

2.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数值0—14之间。最简单的测试溶液pH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批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pH值。

3.溶液的酸碱度

⑴ pH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_0----14_之间。

⑵ 改变溶液pH 的方法:

①使溶液的pH 增大要加入碱溶液或金属氧化物或是水;

②使溶液的pH 减小要加入酸溶液或水。

4.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3)许多化工生产需在一定的酸碱性的溶液中进行。

(4)测定雨水的酸碱性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5)农作物一般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数目、质量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4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元素化合价。

第二节

书写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

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

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 + O2 = 2H2O

4 : 32 : 36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3.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⑴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⑵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1.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2.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3.化学式书写错误。

4.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5.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4配平

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1.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2.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3.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4.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篇7: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一、课题引入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

通过华生向福尔摩斯提出的问题(如何知道福尔摩斯抽烟时吐出的烟和气的质量),一开始就调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也为接下来本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定下了基调。

二、重视科学探究和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生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这一科学探究中来,是我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的中心思想。第一步通过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后,第二步由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减小/增加三种可能。第三步设计和实施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以及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第四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而总结由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本课中,我特意安排了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由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由学生实施实验,由学生归纳实验现象,最后又由学生得出结论。整个科学探究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本上课比较拘束的,甚至默默无闻的学生也“生龙活虎“起来,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精心挑选实验内容,确保教学过程顺利有序

本课探究的质量守恒定律可以选用的实验有很多,但如何选择既能说明问题又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同时能确保成功的实验却也经过了我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我选择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一实验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使学生看到了化学变化的明显现象(生成一种蓝色的沉淀)2、操作简便,实验中只有天平的使用,液体试剂的取用等常规操作3、确保实验能成功,该实验中没有气体的参与和生成,故一般实验不会失败。

篇8: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一、扎扎实实完成新课教学, 为期末复习奠定基础

最近几年的初三化学教学都显得时间紧, 任务重, 复习压力大。但是, 无论如何, 都要扎扎实实完成新课教学, 防止抢进度, 防止把新课内容弄成“夹生饭”, 在后期教学中更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导”是关键, 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以讲为主, 而是以导为主。学生不再以死背为主, 而是学会听、看、思、悟、记、用。学会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质疑、领悟、运用。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学生间的单向传授, 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多向交流。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以便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做实验, 把乏味的灌输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体验。实现愉快教育、幽默教学、快乐学习,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自然、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觉的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 当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能想、会想、善想, 甚至大胆地去猜想, 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多鼓励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学生间的争论, 可使学生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受到启迪,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质的飞跃过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 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实验的分析, 结论的整理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二、复习中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复习的方法很多, 比如分知识块复习, 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复习就可分知识块复习, 以氧气板块为例, 可分为: (1)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H2O2、KCl O3、KMnO4、H2O、Hg O) ; (2) 氧气与非金属单质C、S、P、H2的反应; (3) 氧气与金属单质Mg、Fe、Cu、Al的反应; (4) 氧气与化合物CO、CH4、C2H5OH、CH3OH的反应。每个知识块复习, 或者各种形式的复习, 都是为了抓好重点, 培养能力。教材重点除知识重点外, 还有技能、方法方面的重点。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或教师讲授、处理较难的知识内容。关键点是指最本质的内容, 或是能联系一个知识块、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这三者的关系, 有的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三者一致, 有的是三者散列。抓住重点,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突破难点, 能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 对于每一个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 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要把握好尺度, 选好切入点,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针对不同的学生, 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习,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毅力,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复习中要把握好知识块的联系。例如, 化合价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掌握这一知识的关键点就是原子结构知识, 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化合价知识后,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使用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就能逐步解决,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就容易了许多。

复习期间, 尤其要注意, 在处理教材难点时, 切忌教师夸大难度, 使一些意志品质差的同学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的动力。如能巧妙设计教学方法, 一些难点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突破。仅举几例如下:

1.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是教学重点, 对于中等以下

的同学来说也是难点, 复习期间又是学生粗心大意的地方。可按以下顺序设计一组练习, 就可以轻松复习好这个知识块。已知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 试计算: (1) Fe2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 铁、氧元素的质量比; (3)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4) 80g Fe2O3中含铁质量为; (5) 多少克Fe3O4与120g Fe2O3含铁质量相等? (6) 含铁56%的Fe2O3样品 (杂质不含铁) 中, Fe2O3的质量分数为?

2. 溶解度的复习可先设计基础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Na Cl的溶解度为36克。 (2) 、20℃时, 17克KCl在50克水中溶解, 恰好饱和, 则20℃时, KCl的溶解度为34克。 (3) 、20℃时, 30克NH4Cl完全溶于100克水中, 则20℃时, NH4Cl的溶解度为30克。 (4) 、某温度时, 100克饱和的KNO3溶液中, 含KNO360克, 则该温度时KNO3溶解度为60克。

3. 质量分数的复习也是如此, 可先设计基础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把5kg食盐溶于20kg水中, 所得食盐水中食盐质量分数为25%。 (2) 把500g KNO3溶液蒸干, 得到50g KNO3, 原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 (3) 从100g10%的KMnO4溶液中, 取出50g溶液, 取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 (4) 在20℃时, 将50g食盐加入50g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基础练习之后, 再加深巩固。

4. 溶解度和质量分数复习中拓展练习。

1.使饱和的Ca (OH) 2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1) , (2) , (3) %。2.往饱和的Ca (OH) 2溶液中加入少量Ca O, 恢复到原温度, 下列各量将怎样变化。 (1) 溶质%, (2) 溶剂, (3) 溶液, (4) 溶液的浓度。这种练习题量不大, 效果不错。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综合计算, 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练习题的设计就应做到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在复习期间, 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只要做到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并巧妙组合形成难题。当学生能解决基础题时, 也就找到了难题的突破口。

篇9: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关键词:化学素质;学生发展;学习效率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化学奠定了基础。如何在这一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化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九年级学生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化学素质主要由化学知识素质、化学能力素质、化学品德素质组成。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基础,化学能力素质是化学素质的核心,化学品德素质则是青年一代成才的动力和关键。

1.化学知识素质

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活动创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其他的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授业”,即促进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化学基本计算、实验原理过程的掌握等。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其他一切素质都以其为前提。

2.化学能力素质

化学能力素质是在化学知识素质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二、创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激发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学科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是通向化学知识领域的桥梁。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以极大的热情上好这一课。面对奇妙的化学趣味实验,学生一定会惊叹不已,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甚至会萌发终身研究化学、报效祖国的宏图远志。

2.注重学习方法

(1)精通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化学语言。因为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都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有人形象地称化学为“第二外语”,再加上知识点零散、抽象,很多初学者难以适应,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化学用语要注意读写规范。不论是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都有其读写规则,我们都要细心领会。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读写要注意三点:①判断化合物元素组成和排列顺序;②在元素右下角注明原子个数;③读时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有些还要读出原子个数,如Fe3O4(四氧化三铁),CO2(二氧化碳),P2O5(五氧化二磷)等。但在读写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混乱和不规范,如把四氧化三铁写成4O3Fe。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读写规则总结为“金属在前,非金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建议大家先掌握好规则,然后在练习中克服不良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学习化学用语应循序渐进。教材对这部分的安排比较集中,但我们在学习时应适当放慢进度。只要我们坚持有计划地记忆,就一定能够积少成多。

(2)归纳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以便人类更有效地利用和创造物质。因此,我们应学会归纳总结各种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酸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盐酸能和铁、锌、铝发生反应,稀硫酸也可以与这些金属发生反应。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论:酸能与许多常见金属发生反应。掌握了这一化学规律,与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也可以更简单地掌握。只要我们在学习中注意挖掘规律,就能达到“零存整取”的效果,并且融会贯通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三、注重对学生人格意志的培养

学习化学的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化学,实现今后的科学梦想。如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居里夫人、门捷列夫,以及我国的化学家侯德榜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伟大的人格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甚至他们是通过不计其数的失败和成千上万遍的实验才取得巨大成功。因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格意志的培养,塑造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领悟化学的真谛。例如,探究酸和碱发生反应时,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如利用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某些盐等。不管能否成功,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下一次尝试的宝贵参考。

参考文献:

洪燕君.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2(2).

篇10: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了解不足,托盘天平操作慢,影响教学进程

篇11: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对比,能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3、通过阅读教材、示范、讨论,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得出结论—解释和应用“的方式学习。

【知识准备】

知识回顾(阅读教材P94、P95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无数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思考:化学方程式和文字表达式相比,不仅能,而且还能直观反映。

【总结】这种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材辅读(阅读教材P96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点燃

【思考】:

化学方程式C+O2==CO2能提供哪些信息?你是从哪几方面考虑的?

1、表示: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生成物是,反应条件是。

2、表示: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

3、表示: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即。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宏观意义。

(2)微观意义。

(3)质量意义。

【练一练】你能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吗?

点燃

4P

+

O2

====

2P2O5

【注意】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时,应将。

点燃

【巩固练习】说出化学方程式4P

+

O2

====

2P2O5的意义?

(1)表示。

(2)表示。

(3)表示。

探究点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思考】:化学方程式C+O2==CO2如何读?你应从哪几方面读?

【注意】“+”读“

”;“=”读“

”;化学式读成物质的,也要读出。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读物质:

在条件下反应生成。

(2)读微粒:每和

反应生成。

(3)读质量:每份质量的和

份质量的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

点燃

【巩固练习】化学方程式4P

+

O2

====

2P2O5的读法?

(1)。

(2)。

(3)。

【我的收获】(交流、展示及归纳)

【针对训练】

讨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如何读?

点燃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点燃

篇12: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自学达标: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

2.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根据P92.P93页的实验方案一,方案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结论: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3..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4根据P94.P95页的实验5一1,实验5一2,认真观看视频并完成下表。

实验

实验5一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实验5一2:镁条燃烧

实验现象

结论: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分析

巩固练习

1.用“改变”,“不变”,“可能改变”填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分子的数目()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比原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小。

3.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C.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

D.水结冰质量不变

4.求物质的质量

(1)24克镁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___克

(2)反应A+B=C+D中,已知2克A和5克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克C,则有___克D生成。

(3)现有m

g

氯酸钾跟2

g

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是n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m-n

B.m+2-n

C.m+2+n

D.n-2

5.求物质的组成元素

(1)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

元素,可能会有____元素

(2)

化工厂通过电解食盐(NaCl)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物中不可能有的物质是()

A、NaOH

B、H2SO4

C、H2

D、Cl2

6.求物质的化学式

(1)Y2+2□====4XY中方框里应填写的化学式为()

A.X2Y2

B.X2Y

C.X3Y4

D.XY2

2)在X+2O2CO2+2H2O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为()

A.CH4

B.C2H5OH

C.CH3OH

D.CH3COOH

拓展延伸:

1.将A、B两种物质各10

g混合加热,A完全反应,生成8

gC和4

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1:1

B.2:1

C.4:1

D.5:1

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生成物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20g

上一篇:陕西的名人下一篇:实现微信群裂变的运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