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部身心献给孩子献给教育事业

2024-05-04

把全部身心献给孩子献给教育事业(精选5篇)

篇1:把全部身心献给孩子献给教育事业

把全部身心献给孩子献给教育事业

苏霍姆林斯基中等个子,看上去总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给人们的印象是精力充沛,麻利精干,时间似乎总是比别人多,因为他做的事情总比别人多。学生们见到的总是兴高采烈的校长。他在哪儿出现,哪儿就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同他说东道西,学生不惧怕校长。学生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大家都能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兴致勃勃的脸庞,他那种专心致志的神情让你觉得好像学校里现在只有这一项工作。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头10年是十分艰苦繁忙的。他是率领着优秀教师运了一列车的直观教具、书籍、砖瓦和树苗来到这里的。它接收的是一所荒芜的、并不宽敞的学校里面仅有几名很普通的教师。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工作,可以说,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从事基本建设、组织教师队伍、安排教学和研究工作。10年,学校的一切基本安排就绪,学校也有了一些发展,大家开始像一个人是地齐心协力工作,学校一切工作像时钟般准确运行。这所农村学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作为一个勇于进取和攀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有着自己的艰辛之处。他长期经受着伤病的折磨,一面担任学校领导工作,一面进行科学研究;生活异常紧张,夜晚总结一天工作的时候,他往往感到筋疲力尽;学校工作中总有令他感到不安和担忧的问题

他之所以能以苦为乐,变辛苦为幸福,在于他对孩子有一种理智、深切而执著的爱。(编者: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只有理智的爱,才能使教师去爱那些看上去并不可爱的学生。)

无论在向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中,还是在论述师德的文章中,他首先要求教师热爱孩子,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他甚至提出,如果不爱孩子,就去另找一个工作,决不要去当教师。

作为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不仅仅是一位精力过人和要求严格的学校主持者、管理者,不仅仅是全校教师的教师,而且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学生毕业。他始终认为,干学校工作一天也不能与学生、教学脱离。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里给他们上课,在节假日和课余带领他们去郊游从中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因此,对于孩子,他了如指掌。经他长时间观察过的孩子共有3700多人学校有29个班级700多名学生,他们从入学到结业,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和劳动,都成了他的研究对象。他运用所信仰的教育原理,与全校教师长年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索、实践、总结,再实践。整个学校充满了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气氛。

(编者:我国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有与之相似之处,而我等愧莫能如!)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爱孩子。

我们读他的任何一部著作,都能感觉出这位教育家对孩子的满腔热忱。

他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智力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品德优良的孩子,也爱有精神创伤的孩子;不仅爱体魄健壮的孩子,也爱孱弱有病的孩子塔城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几乎能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家庭。在他眼里,在良好的`教育下,每一个孩子都将成为优秀的公民,是构成祖国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

(编者:所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有一种理智、深切而执著的爱是非常贴切的。我国现在那些充满应试功利主义的教育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相比,是多么地缺乏人道!苏霍姆林斯基从事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是还教育本来面目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教育的异化!)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真爱每一个孩子!竭尽全力让他们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凡关系到下一代成长的事,他都管。学生在校的生活他管,学生在家里的生活他也管;学生课内的学习他管,学生课外的学习他也管;学年内的事他管,假期里的事他也管;学生本人他管,学生的家长他也管;学生未入学他就开始管,一直管到学生如何做合格的丈夫和妻子,怎样做合格的父亲和母亲(编者:这是终极的人文关怀啊!苏霍姆林斯基诠释了素质教育的要义。)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无怪乎,他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说: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他又说: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他精疲力竭的时候,孩子们啊,我就尽快到你们身旁来。我遐想未来,仿佛看到你们都已长大成人,我的亲爱的孩子们:我看到你们一个个都成长为英勇无畏的苏维埃爱国者,都怀有一颗赤诚的心,都有一个聪慧的头脑,都有一双灵巧的手。

到帕夫雷什中学采访的记者问苏霍姆林斯基:你不想去大城市,在科研机关里占一席之地,全力以赴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记者得到的回答是:我怎么能抛下这里的一切呢──这所学校,这些杨树,这座花园?最主要的是,我怎么能抛下这些孩子?我觉得如果失去了这一切,我就被剥夺了最主要之物──生命的甘露。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

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正当52岁的盛年,由于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过早地去世了他在去世前不久给《国民教育》杂志编辑部的一封信中写道:现在我的健康状况如下:再过一段时间,由于战争而留在我胸部的两块弹片将相离心脏不远的某条血管移动若干毫米在这两块小小的弹片容我生存的时间里,我想尽可能多做点事情。我要竭尽全力地拼命干,以便结束主要的工作──几本尚未写完的书。

就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篇2:把全部身心献给孩子献给教育事业

法拉第读了许多书,从初级到高级,他读哲学书也读科学书,即使那些根本读不懂的书,法拉第也不厌其烦地把它读下去。他最喜欢的是一本有关化学实验的书,尽管要想读懂此书是如此不易。法拉第依照书上的介绍一个挨一个地做实验,那些日子简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

18的一天,法拉第路过一个店铺,店铺的窗户上贴了一个告示:每晚6时将有关于自然哲学方面的

 

钱不能算多,但对法拉第来说,他还是被难住了,是哥哥发现了法拉第的困难,他拿出钱来,支持弟弟去听讲。从此,法拉第多次到那里去听讲,每一次听讲他都仔细做了

18,21岁的法拉第有幸听到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4次演讲。他被陶醉了。思索左右,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他渴望做科学研究的愿望,并随信附上了他精心整理的听课笔记。戴维被法拉第打动了,他推荐法拉第到皇家科学院实验室做他的助手。

戴维为法拉第创造了机会,但是法拉第之所以能

篇3:把全部的爱献给库区学校的孩子

位于江西万安库区赣江边的樟木坑教学点,是江西省万安县五丰镇棉津村的一个边远山村教学点,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自行车也无法通行,要走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中心小学。然而,今年50岁的曾昭富老师硬是在这山旮旯里默默奉献了32个春秋。

扎根山区,此情不移

曾昭富老师1978年高中毕业后,本有机会当村里的干部。然而当时樟木坑教学点也正缺一名民办教师,他看到山里的孩子到了早该上学的年龄还在家玩耍的现实情况,便毅然放弃了当村干部的机会,在樟木坑教学点当起了一名“孩子王”。1994年他从泰和师范民师班毕业后,棉津中心小学准备调他任乡教办干事,当得知没有人愿意去樟木坑教学点任教时,他再一次毅然回到了樟木坑教学点。他说:“我生于大山,就要乐于大山,大山里的孩子我放心不下。”他爱大山,更爱大山的教育事业。32年来,他时时以教师的学识教育学生,处处以教师的品德影响他人。他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他自己率先垂范,严以律己,从不缺课和迟到,并让学生给他记考勤。32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样清贫的岗位,固守在这大山深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32年来,他记不清自己磨破了多少双鞋,用扁担箩筐搬运过多少学生的书籍作业本,更记不清曾为多少学生翻山越岭寻医问药。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为了大山里孩子的明天,他愿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接送学生,行万里路

樟木坑教学点有一至三年级学生近20人,分别来自六个自然村。万安水电站建成后,库区村庄大多是山水相隔,最远的学生离教学点要翻四座山,有六里路,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教学点。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走山间小道总让家长不放心,每天接送学生就成了他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日常工作,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山里的人家住得很分散,曾老师便约好家长把学生送到村口的一个山坳上,他一早便来到这里,把孩子接到教学点上。下午放学后,他又把这些学生送回到各自的家里。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天气,他得给最小的学生撑伞、背书包,有时还背着学生翻山越岭。他送完所有学生时,常常已是夜色笼罩大山了,其他人都睡了,他还在往回赶的路上。32年来他用了39个手电筒,光接送学生走的路程就有近7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

关爱学生,胜于亲人

曾昭富老师爱大山里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子女,尤其对困难学生更加关爱。2001年初夏,二年级学生曾奇的父亲外出打工,遇车祸身亡,母亲又重病缠身,该生准备辍学。曾老师得知后多次来到他家中,对学生家长说:“让孩子放心读书吧,杂费我会帮你负责的。”他把学生接到学校,曾奇激动得流着热泪说:“曾老师,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读书。”如今,这个准备辍学的学生已经在读高中了。2005年寒冬的一个下午,三年级学生曾淑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山路崎岖,坡陡路滑,一不小心栽倒在半山腰,右腿骨折,经医生检查需住院治疗一个月。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曾老师每逢周六和周日,都要到医院去看望,并给她补课。期末考试时,曾淑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数学考了100分。这个学生拿着满分的试卷,激动地对他说:“曾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2006年春季,学校有5位学生患感冒,他赶忙请来乡村医生为孩子看病,为他们付医药费,还烧好开水给学生喂药,再一个一个送回家。他自己的孩子在县城上学,他却无法去关心。难怪不少家长感激地说:“曾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是这些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母亲遗言,以校为家

“喊话能听见,走路要半天”,这是山区交通的真实写照。他去教学点要翻三座山,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由于交通不便,他长年吃住在教学点。在教学点上他既是老师又是炊事员。每天上午上完课曾老师就帮助学生烧水,热饭热菜。个别学生的饭菜在路上倒掉了或是提前吃掉了,他就拿出自己的饭菜给学生吃。2000年腊月的一天,曾昭富老师在教学点正忙于期末复习,家中来信说母亲病危,催他速回。他想,来回一趟要近三个小时,半天的课就上不成了,他便请人捎信回家,说在学校走不开,母亲治病的事由爱人操劳。等他周五下午放学回家时,他母亲已奄奄一息,不能说话。妻子告诉他,母亲留给他最后的一句话是“让儿子好好教书”。母亲病故后,曾昭富牢记这句话,一心扑在教学上。妻子看到丈夫把事业视为生命,便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菜,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篇4:把青春献给教育事业

汪晶,男,32岁,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2001年6月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现为锥子河中学一名普通教师。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苦多”。踏入教育岗位11年,风风雨雨,备尝个中酸甜苦辣,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光荣所在,也深刻认识到要当好一名教师,就必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坚守在这片净土上,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用心、用情、用智慧,把青春献给教育事业。

用心。参加工作11年来,多年担任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知教育学生是一项艰巨的灵魂塑造工程,深知自己身上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兢兢业业地投入到这项工作,全身心地奉献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以人格魅力感染激励学生。从以来,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在政治素质、业务学习、文明礼貌、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为学生作榜样。

用情。在担任学生生活管理方面,能深入了解学生,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利用课外时间,找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等问题;如学生犯了错误,及时了解情况,细心做好其改正工作,启发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尤其是学生遇到疾病时,能够帮其拿药或陪其到医院治疗。

篇5:把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他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展示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作为教师的金哲,一旦选择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就决心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及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此,他工作需要什么,就学学什么;学什么,就钻什么;钻什么,就像什么,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播种科技星火,培育一代新人。他深知,当教师难,当自然教师更难:知识面要广阔,基本功要扎实,动手能力要强。他只有星期七,从来没有星期日,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自身的提高和科普教育上。为“教”而学,为“做”而学,“教学做合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毫无所知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多到逐步精通。他拜南林大鸟类专家周世锷教授为师,学习鸟类知识;跟南师大生物系教授李悦民学习制作标本技术;向本校教师庄小年学习植物学;向农艺师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为做一个合格加专长的好园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举夺得昆山市自然教师基本功竞赛桂冠,在自然教师会教、自制自然教具评比、科普教育方面连连获奖。

身为全辅导区科技总辅导员的金哲老师,深深认识到:在农村小学开展农业科普知识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能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振兴家乡经济的理想,因地制宜开展以“小星火”计划活动为核心的课外科技活动,与各科教学、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能有效地挖掘学生身心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造就新一代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他不遗余力投身于科技教育。他协助学校领导制订了《昆山市城北中心校科普教育暂行条例》、《昆山市城北中心校“小星火计划”活动计划》,使科技教育有章可循,他除了每周上好12节自然课外,还要指导天文、气象、物候、环保、鸟类、昆虫、标本等10多个兴趣小组正常开展活动。从89年以来,学校8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小星火计划”,活动,学生密切配合本地经济建设,学习、应用、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较大项目40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教育效益。例如,小地老虎幼虫危害的高峰期正是农作物的苗期,金带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用性引诱剂诱灭小地老虎成虫及幼虫危害高峰期的测报”的实验,及时发出《参考预报》,农民及时用药,有效地遏制了小地老虎的危害。由学生撰写的该项目实验科学小论文被江苏省昆虫学会所录用,金哲老师指导学生在学农基地率先使用生物农药“扑虱灵”防治稻飞虱,结果比农户增产了10%,按全镇2.564万亩水稻计算,总产量可增265.4万斤,每亩省人工0.21,用药成本降低60%,共可增收75.638万元。每搞一个项目,金哲老师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困难吓不倒,重担压不垮。他甘心情愿自讨苦吃,表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自然教师,金哲老师深知要搞好自然教学,除了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兴趣外,还必须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愿为教育事业竭尽全力,为学生而憔悴,为教育事业而献身。自然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和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学生学好自然,不但能促进其他学科提高质量,而且能为学生升入中学学好理化、生物、地理等学科打好基础。金哲老师为上好一节自然课所做的准备工作时间,往往是一节课的好几倍,经过反复实践,他逐渐形成了“明理、激情、认知、实践、总结、提高”这一自然教学特色,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学习新知。1989年以来,他20多次对外上自然公开课,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带好众多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金哲老师基本上放弃了节假日。为了不错过观测流星雨的好时机,他披星戴月,顶着凛冽寒风,通霄达旦指导学生观测,到了凌晨,他浑身分不清是霜还是冰。指导学生剥标本,几批学生轮下来,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弄得精疲力竭。炎夏,家里的冰箱被来不及制作的散发着异味的标本原料占据着,宁愿烂掉家里的菜肴也不让标车原料受损失。92年J月,他承担了指导学生进行了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对比种植实验”的任务后,更是废寝忘食忙于实施试验方案:精心设计,谨慎准备,悉心指导„„整整七个月未休息过一天,即使大年夜、年初一也在实验棚里度过。在他的办公室里,书橱里堆满了各种学术书刊,墙角边放着斧锯凿钳等工具。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做玻璃标本罩、漆标本橱、修理电器,„„千方百计为学校节约开支,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不给学校增添额外的负担。

为了理想,为了事业,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他父亲劳累过度患病住院治疗,他无暇顾及,只好请妻子代为探望;把读小学的儿子托付给年事已高的母亲,无法亲自照顾儿子的生活、学习;一切家务,理所当然由当幼儿教师的妻子包揽了,对于儿子,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对于父母,他是个不孝之子;对于妻子,他是个不合格的丈夫;对于事业,金哲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金哲老师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近几年,邻近的市县及外省市的有关单位以高薪聘请他为他们从事标本制作,他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他不忍心抛弃可爱的学生,不忍心离开培养他成长的昆山市。“心安茅屋稳,理得菜羹香”,看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他甘心情愿过清贫的生活。

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他主持的自然标本室,无论规模还是制作工艺,均属一流,受到省内外领导、专家的好评。94年1月,中央电视师范把他主讲的“鸟类标本的制作”拍摄成录像片,作为自然教师培训教材,向全国和东南亚播放,学生在制作标本的同时,学到了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数以千计的标本为自然、语文等学科教学提供了直观教具,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科普教育方面,他所指导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屡次获奖。90年,在全国天文夏令营知识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苏州市第二届天文知识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91年江苏省第一届“生物百项”竞赛活动中,学校的“昆山地区鸟类野外考察及标本制作”获优秀项目一等奖;学生朱叶华在江苏省第二届天文知识竞赛中获二等奖;92年,学生罗林在江苏省昆虫小论文竞赛中获三等奖;城北中心校被苏州市教委、苏州市科协等六个单位授予“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93年,学校的“全国青少年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对比种植实验获江苏省及全国一等奖;同年4月,学校被国家教委、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中小学课外科技“小星火计划’活动先进集体”称号。97年,他和张雪元主持的生物百项《家燕繁殖习性观察》获全国一等奖。

他本人在91年获“苏州市小学‘双十佳’教坛新秀”称号;92年获“苏州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93年在全国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对比种植实验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同年9月,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94年被授予“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和“苏州市十杰教师”;95年被授予“江苏省十佳青年教师”;97年被树为苏州市自然学科带头人;98年获“江苏省红杉树金奖”。他尽管工作繁忙,仍不忘从事理论研究,和他人合著的科技论文《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农业科普知识教育》分别被省市教育学会评为一、二等奖,他撰写的《浅议培养学生用科学意识的重要性》、《农村小学解决实验基地的好办法——挂、联、要、借》两篇论文,分别获苏州市教育学会自然分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过去不能代表现在,现在不能说明将来。”金哲老师决心把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起点,向新的高峰攀登。

0

把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信息来源:永寿县教育局 作者:马坊镇教育组 发布时间:2010年8月20日

何刚,1982年出生,本科学历,2002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等学科的教学,担任学校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等职。从教8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能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自己的本质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并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富有特色。

该同志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出色履行岗位职责,勇于奉献,热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始终把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始终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踏实工作。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同志以教书育人为已任,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自己生病,孩子挂水,爱人住院都没有耽误孩子们一节课,慷慨解囊为特困学生买学习用品,挤时间为后进生补课、谈心,增强孩子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和信心,为了学生他不计任何报酬,亲友们讽刺说他“傻”,他默不作声,心里却想:我傻的值得,因为这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每一届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连年被评为“文明班集体”,许多家长愿意把孩子放在他的班级学习,他一直坚持从爱出发,循循善诱,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入手,耐心细致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并通过家访、调查、谈心等方式,细心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时时关心他们,树立自尊心,培养荣誉感,捕捉好的教育时机,因势利导,不断鼓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学雷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他们奋进不止的信心。平时刻苦钻研业务,多年如一日,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每学期都记有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听课40多节,同时虚心求教,经常买有关教育的光盘,了解当前的教学观状,教学动向,正确理解教育新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在平时的工作中,想方设法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从不放过教学疑点,严格执行“六认真”要求,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先在心中打好腹稿,再认真打印在备课纸上,备出的教案都被学校评为优秀教案,向40分钟要质量,坚定不移地抓好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课内外作业,做好单元检测和回授,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因此,所带班级每次考核成绩均居年级榜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辅导后进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优秀学生,学有所长,并发挥特长,展示自我,辅导他们参加各种竞赛,许多家长十分感激,用各种方式答谢,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八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勤于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同事们都称赞他的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水平高,课堂教学方法活,理念新,效率高,反馈好,他的课设计新颖,教学感性丰富而充沛,教的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均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总之,何刚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孜孜以求,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工作,他都能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不断挑战超越自我。他既秉承了中国教师谦虚谨慎,为人师生的传统,又体现了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

上一篇: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下一篇:六年级上册按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