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2024-05-09

小学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精选8篇)

篇1:小学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五、六年级第九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案

一、【课前准备】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台,课件若干,乒乓球十只,渔夫道具一套。

二、体育常识教学(20´)

(一)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锻炼身体要注意的事项; 2.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提高学生正确锻炼身体的自觉意识,以逐步养成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直观演示导入课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电教手段)(板书:

一、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传授新知

(1)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一:全面锻炼,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全面锻炼身体的必要性。(电教手段)(板书:全面锻炼)2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针对不3 同4 季节、各人不5 同6 情况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应有所侧重。(板书:突出重点)

(2)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①直观演示违反这一科学方法出现的情况。(电教手段)

②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板书:2、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3)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1)听故事思考问题。(电教手段)

2)讨论得出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板书:

3、坚持不3 懈,4持之以恒)

(4)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四:注意安全,预防事故。1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发现锻炼中的不2 安全现象。(电教手段)学生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要“注意安全,4 预防事故”。(板书:

4、注意安全,5预防事故)

3.巩固运用

(1)集体朗诵科学锻炼身体的四种方法。(板书提示)(2)是非辨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电教手段)

三、游戏教学(11´)

(一)教学内容:摸“田螺”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摸“田螺”的游戏方法,学会身背后手递手传递“田螺”的方法。2.提高反应速度和观察、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教学重点:手递手传递“田螺”。

教学难点:不断变换传递路线。

(四)游戏方法:

1.大家并肩坐成圆圈,双手置于背后。选一人做“摸田螺人”站在圆心。

2.用一个乒乓球充作“田螺”,并做假动作迷惑“摸田螺人”。1分钟后,“渔夫”喊停,猜乒乓球在谁手中。

(五)游戏规则:

1.任何人不得有意指示“田螺”在哪儿,否则判犯规,停止游戏一次。2.“摸田螺人”只准站在圆中观察,不得随便走动。3.“摸田螺人”没有猜中时,由自己或请他人表演一个节目。

(六)游戏的场地设计(如图):

(七)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多媒体演示)。2.布置场地(多媒体演示)。3.正式游戏3-4次(电教手段)。4教师小结。

四、素质练习(9´)

(一)练习内容:

1.凳面支撑 10秒×2-3次 2.走上走下 20秒×2-3次

(二)要求:

1.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 2.注意安全。

(三)组织队形:八路纵队。

(四)教法:

1.韵律准备活动一套(音伴);

2.直观演示动作方法并讲解要求(电教手段); 3.组织练习(电教手段); 4放松小舞蹈(音伴); 5小结。

篇2:小学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岳麓区谷峰小学吴智勇

摘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情绪、自我概念、人格、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小学生;社会研究目的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大多是集体活动,在和谐、平等、友好、合作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能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的契机,如在学校的拔河比赛中这一点体现的优为突出,在比赛中同学们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拼命拉,这时,我发现连平时关系不怎么好的学生这时也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这个契机是多么宝贵啊!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次小小的比赛就会使班上同学的关系变的非常融洽。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提前对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好的契机和在这个契机出现时,我们应该做那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提前做好预案。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抓主要矛盾,因为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要先抓主要矛盾,如果说做事之前没有考虑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的话,我想这个事也很难做好。我个人认为说要想在一个活动中进行多项心理健康教育,我感觉这样的难度会很大可能会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小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在同时接受到多个信号时,学生可能很难辨别哪个更重要,哪个是主要矛盾,他应该先做那个,再做好那个,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孩在那个都没记住,哪个都没有深刻理会。如拔河比赛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点很多,如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团结协助方面的教育,和不怕吃苦坚持到底方面的教育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集体主义才是主要矛盾,才是首要应该让孩子领会的,其他的也不能说不重要是只是孩子一下子领会不了那么多。是的有的学生可能都能领会到,但在我的经验中孩子能同时记住并能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考虑到那么多的就更少了。因为学生在拔河这个活动中感受最“深刻”的是一定要劲儿往一处用,也就是说需要班级体每个人的努力,像这类活动教师一定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因为其他的都是在此基础上要做的,如果学生能在一次活动中深刻的懂得集体的重要性,要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能从集体的利益出发,那么我认为我们就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在这次活动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的。这个结果要比在一次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都没有深刻领会,最后不了了之要好的多。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情景并要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契机和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会事半功倍!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1—6年级的小学生

2.2 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收集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2.经验总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推广并实施。

3.个案研究法: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了解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心理变化,有效的对其对症下药。

4.参考文献法:查阅有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案例。小学生的心理现状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用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例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同学,从而在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但为了“面子”便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

4.小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身体锻炼对健康的生理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的自豪感,树立自强的意识。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研究的证实。

诺瑟等人(North,Mc Cullagh & Tran, 1990),彼特鲁茨罗等人(Petruzzello et al, 1991),拉方泰因等人(La Fontaine etal, 1992)在进行身体锻炼对抑郁、焦虑控制作用研究的元分析中,指出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却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我国学者毛志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可能改善人的信息加工能力。长期身体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即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即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锻炼(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锻炼(高强度,短时间)均可减低焦虑、抑郁。身体锻炼对有规律锻炼者的慢波睡眠有促进作用,且锻炼时间与类型可能是锻炼与睡眠模式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身体效能的改变提高了身体能力和身体认可的总体水平,两者共同对整体自尊作出贡献。

4.2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观, 就往往使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 就能应付自如地对待人生中的大风大浪和艰难险阻。生命质量和学习质量、工作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自己的生命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 才能为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是磨练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体育活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民族的精神从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中得到体现,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需要培养一代人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的精神。

5.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缓解不良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的从事学习工作,而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5.2 培养坚强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明确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强信念和自觉行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3 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使得活动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5.4 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活动中的一些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5.5 行为协调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体育教学中活动大多是在规划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活动,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宗旨下进行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划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活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6、结论与建议

首先,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之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其次,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再次,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为培养身心真正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

【2】、警官教育出版社《体育教育心理学》

【3】、人民体育出版社《运动心理学》

【4】、赖志奎主编《现代教学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祝智庭主编《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6】、季浏、胡增荦编著 《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篇3: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人群由于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期, 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事关中华民族素质的大事, 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而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赵翠莲[2]研究发现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 有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彭蕾[3]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约有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健康状况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崔晓波, 李成明[4]研究发现2000年与1995年相比, 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了1.1%—7.6%;肥胖率由95年的6.7%上升到10.7%;学生近视率达到了71.9%。到2005年, 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视力不良率在小学生中升高了31.7%;肺活量1下降303ml。展水泓[5]对靖远县城区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 身高与全国均值相比, 男生低1.11cm—2.27cm, 女生低1.71cm—3.48cm;肺活量与全国均值相比男生低125.62—461.95ml, 女生低214.65—651.34ml;视力不良率超出全国视力不良率2.5%—4.9%。王永强[6]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肥胖率接近1/4, 视力不良率超过2/3。此外, 有关文献证明呼吸机能、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爆发力素质都有所下降, 耐力素质和爆发力素质下降明显, 尤其是呼吸机能大幅度下降。心理素质方面主体意识差、意志品质薄弱、环境适应能力弱、自控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识度、缺乏自信心和产生自卑自私心理, 等等[3,7]。

18世纪,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 即“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反过来又能促进生命活动[8]。因此, 体育运动在人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体育运动能促进人身心健康, 可以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 促进身体发育, 体格健壮, 增强人体机能, 提高生命力, 以及预防抵抗疾病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 促进骨骼的生长,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产生[9], 还能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敏感性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10]。而且对小学生情感、情绪及学生身心矛盾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有助于消极情绪的释放,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能改善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2.1 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关系到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调节, 对人的体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8]。赵翠莲[2]、张健[11]研究发现通过体育锻炼, 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都得到锻炼, 提高神经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 而且能使神经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 给紧张工作环境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物质保证。而且王晓琳[9]、赵波[12]、张文莲[13]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 避免神经过度紧张, 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减少和消除神经疲劳, 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明显提高, 注意力、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2 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

呼吸系统对人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呼吸的过程是人体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也就是供给人体几百万亿细胞新陈代谢中所需的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一般人安静时一分钟内通气量为4200毫升, 剧烈运动时每分钟肺通气量可高达120升[8]。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 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 频率也较慢, 平均每分钟呼吸7—11次, 而不锻炼的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2—18次, 女性比男性每分钟快2—3次, 这说明体育锻炼能大大提高人体的呼吸功能[14]。王晓琳[9]、伊晓萍[15]、张文莲[13]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肺组织的弹性得以保持, 提高呼吸肌肌力, 增强肺活量及呼吸深度, 提高呼吸系统的转换能力, 而且能提高肺活量, 增强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 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 提高组织细胞的摄氧能力和对氧的利用。

2.3 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的活动, 向全身几百亿细胞供给血液, 血液把呼吸系统摄取的氧气和消化系统摄取的丰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人体各种组织和各器官系统, 使之维持生命的活力[8]。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液,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起着“泵”的作用, 使血液不停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地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同时与血管维持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 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维持生命有重要作用[9]。

伊晓萍[15]、张文莲[13]等研究发现通过体育锻炼, 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 心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 心肌内毛细血管增多, 纤维逐渐增粗, 心壁增厚, 心容量增加, 收缩力增强, 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壁弹性增高, 从而使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 使心脏功能增强, 心脏充盈增大, 收缩更有力, 增加心脏储备血液的能力, 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 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体育锻炼还可以防止很多的心血管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 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14]。

2.4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骨骼系统的功能。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猛阶段, 骨骼富有弹性, 硬度小、韧度大, 不易发生骨折, 但易弯曲变形、脱臼和关节损伤[16]。骨骼的生长需要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跑、跳等动作加快了血液循环, 给骨骼的生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刺激, 增加了它的牢固性。有资料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比不爱活动者身高平均增高4—9厘米, 体重平均增加4—9公斤, 胸围平均增多2—5厘米[14]。经常运动能改善骨的血液供给, 使肌纤维变粗且坚韧有力, 还会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使骨密质增厚, 骨质更加坚固, 延缓骨质疏松和脱钙等老化过程, 提高骨骼抗弯曲变形、脱臼和关节损伤的能力[15]。体育锻炼使身体发育均匀, 肌肉强健有力, 皮肤有弹性, 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加, 加强关节的稳固性, 从而使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大大增加[13]。

3.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体育锻炼可以疏导情绪, 缓解学习压力。

彭蕾[3]、刘永奇[14]等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使人得到放松, 缓解紧张和不安, 控制人的情绪, 能使学生情绪稳定, 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疏导情绪, 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 使精神状态达到平衡, 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7]。如1993年格曼等人对体育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 发现他们焦虑、抑郁、狂躁、自卑和妄想等症状显著降低, 在精力和愉快程度上明显提高。1993年伯格研究认为,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 (最大心律60%—75%) , 每次20—60min, 有助于情绪改善, 坚持锻炼者会精神振奋, 生活充实、朝气蓬勃[17]。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 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7]。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 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认识自己的不足, 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 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3,7]。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改善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 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 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 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端正自我意识。

3.3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12]。体育运动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 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 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 无论是什么规模, 不管是什么地方, 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 只要是体育, 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刘永奇[14]、黄泽文[17]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 争取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 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 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参与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念, 坚定生活信心, 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人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10]。

3.4 体育锻炼能锻炼意志品质。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 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贾明俊[18]、黄泽文[17]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 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学生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担。因此, 体育运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敢果断、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优良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而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迁移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能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

3.5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贾明俊[18]、刘永奇[14]、肖文、余静[19]、孙国良[10]等人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 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 融于集体中, 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做到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和谐。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由于抗争激烈, 集体配合性强, 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 技术和心理的能力, 而且要大家同心协力, 默契配合, 相互信任、理解,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对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对发展、健全人的道德品格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8]。

4. 结语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 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运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经常到大自然环境中活动, 对小学生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 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 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改善小学生人际关系, 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校体育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对近几年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显示, 合理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 并可以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强身和健心。因此, 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在小学生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篇4:小学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关键词: 小学体育 课外锻炼 身体健康

运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对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师资力量对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和训练对学生的成长发育及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一)体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目前我国体育师资力量来源主要为专科、本科师范学院,但在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本科师范院校还是专科师范院校,在招生时一般都是体育特长生,他们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素养没有问题,但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而在小学中,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体育课在很多学校中都被边缘化。因此体育教师的再培训或再学习就很困难,升职也较困难,这些都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小学教育大纲安排。教学大纲安排是纲领性文件,指导着课程教学的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最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大纲依旧随着课改大流而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基本就是随便教,或是让学生随意玩耍。而发展到今天,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已经有明确的课程大纲,对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来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纲要颁布的初衷是好的,内容也较完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安排,体育课课程内容较松散,学生的上课纪律性、组织性较差,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忽视的。

(三)课外体育锻炼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小学都开设了课外体育兴趣班,让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课外还可以学习一些体育技能锻炼身体。从目前我国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较松散,很多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并没有专业的技能训练。二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较单一,一些学校在清晨、课间或是放学后让学生长跑,根据年级不同区分跑步距离,跑步固然对身体有好处,但过于单一的形式对正处于成长发育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扼杀他们的天性,桎梏他们的课外活动。

(四)体育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问题,尤其对小学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来说,小学生本身处于好动的年纪,在体育活动上一旦不注意就有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使学生受到伤害。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安全问题频发,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受到不同的伤害,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

二、小学课外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全民体育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国体育健儿争光多彩,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名次,打破很多所谓的“西方神话”,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力量,也实现体育大国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的好处,小学生也一样。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来说是额外的体育训练时间,既能丰富课外生活,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从具体的影响看,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

(一)提高身体素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是必然的,从具体的影响看,首先体现在心肺功能上,心肺功能是心脏泵血和肺部吸入阳气的能力,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会直接影响全身肌肉、器官的运作,是人体运动的基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不断提高心肺功能。对于运动员来说,跑一千米可以毫不费力,但对于一些从不锻炼的人群来说跑完一千米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因为普通人的心肺功能远远不及运动员。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抵御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的目的。其次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筋长一寸,命长十年,”由此我们发现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意识到柔韧性锻炼的重要性。而加强小学体育课外锻炼,除了锻炼心肺功能外,还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生身体的柔韧性,让他们在进行其他体育锻炼时不易受伤,增强体质。

(二)改善抗压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人是有机整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往往是联系起来的。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好处的。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跑步等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病情,甚至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坚持体育运动后,出现病情痊愈的情况。虽然不能说体育运动可以治愈心理疾病,但确实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而很多人包括学校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小学生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认为他们还小,只是个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但从现代心理问题调查报告看,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正在逐步上升,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专家等开始注意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小学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帮助小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调节、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很大益处的。

(三)提高学习效率。运动有助于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开展小学课外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继而对提高记忆力和集中能力都有好处。因此,适当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继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实现教育的基础就是师资力量的培养,好的教师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就是完成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在现代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越来越完善,教师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教师的指引下,加强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这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在全国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杨晓黎.关于在小学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2]吴海霞.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篇5:小学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前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创造阳光校园,促进和谐发展。

快乐体育,快乐成长。

生命需要健康来保障,健康需要运动来支持。

用预防开辟绿色通道,用运动打造健康基石。

运动起来,勇敢第一。

在操场上,在阳光下,在大自然中运动。

凌云腾飞,尽展光辉,万千学子,舍我其谁。

缔造阳光校园,促进和谐发展。

开拓学校体育文化,共建新中校园精神。

不耻最后敢为先,友谊永在比赛前。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天天健身天天快乐。

团结拼搏,树我雄风。

发展体育运动,健身报效祖国。

丰富体育内涵,共建阳光校园。

篇6: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运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一下现代健康的新理念“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错误认识。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

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向上心态。

(五)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论

篇7: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篇8:浅谈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要经历从儿童到老年的五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征。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发展, 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 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1. 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

人的大脑的重要生理活动, 主要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而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 属于本能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 是反射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动作和多变莫测的技战术配合, 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型的强化刺激而产生应激效应, 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断集中加深。

例如, 打排球接发球时, 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球员发球的姿势, 球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弧度, 球的旋转速度和落点的选择等, 在相应的感受器接收后传入大脑皮层, 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 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 使得接球者能进行综合和分析, 最后确定接球战术。

由此可见, 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与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 建立其相应的条件反射, 进而达到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作用。

2. 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都得到最佳发挥

在体育锻炼时, 由于身体能量物质消耗的加大和代谢物的增多, 身体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 及时满足机体各部位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激烈运动时, 运动员脉搏输出量能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 向全身输送的血液每分钟可高达3 500mL。由于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的加快, 促使心脏机能提高, 进而对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最大, 体内的一切活动均需要能量, 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通过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最终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 使骨密质加厚, 骨壁增厚, 骨管增粗。而附着的肌肉也会随着运动的加强变得更加结实有力,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 体育锻炼能使人心情舒畅, 精神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 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 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强健体质、延年益寿, 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还具有磨炼意志、调理情感之功效。而体育锻炼多数在室外进行, 这能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之中, 在灿烂阳光、清新空气、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进行锻炼, 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 更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媒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既受社会规律影响, 也受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 与人的心理的直接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 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 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1. 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

(1)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它需要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来建立完整而又正确的运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 体育锻炼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激发人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既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 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 又能不断改善、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 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 进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

(3) 体育锻炼能强化人的意志, 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然充满着失败、胜利与挫折的经历;体育锻炼不但能强化人的意志, 而且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 体育锻炼能增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体育锻炼能使人不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奇特作用, 它表现为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人与人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交际活动之一。因而,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协调关系的建立, 都大有益处。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 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是鼓励参加的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活动, 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突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辉煌的体育盛会。

3. 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球类运动员需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控制球的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感、速度感、力量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活动的组织、活动中所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活动的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处理, 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 能应付自如。有计划地从事体育锻炼, 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自制力、果断、顽强、纪律性, 使人的性格达到“自我完善”的新境界。体育锻炼能丰富人的生活, 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 培养人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 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 体育锻炼不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铸造人生的快乐, 人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新生。

摘要: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 得出了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得到最佳发挥;能使人精神愉快, 心情舒畅;有益于人的心理功能的提高, 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以及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重要结论。笔者提倡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灼芳, 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6) .

[2]王晓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 .

上一篇:凡人公司职代会制度下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