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术人才

2024-05-05

培养技术人才(精选8篇)

篇1:培养技术人才

女包批发 http://ba

52012年6月15-16日,在风景秀丽的青岛栈桥景区,举办了制造型企业人才管理高峰论坛,著名精益运营管理专家、人才精益复制管理理论奠基人姜上泉导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人才精益复制模式》(亦称“人才快速培养技术”)的培训演讲。

可口可乐、青岛啤酒、陕汽集团、宇通集团、力诺集团、新华制药、华仁制药、临工集团、京博集团等近100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企业大学负责人参加了这次论坛。

会议第一天上午,姜上泉导师分享了人才的价值观与人才的人品如何培养,人才的价值观与人才的人品如何培养一直是个国际级难题,姜上泉导师综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运用“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四步骤法、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地的五种表现形式、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六个一工程、敬业团队建立的12级阶梯、员工忠诚力塑造八步法”等具体可操作的工具,快速培养出与企业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人才,并培养出具有优良敬业精神与忠诚度的优秀人才。

会议第一天下午,姜上泉导师分享了中国企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法的误区与解决方法,并详细诠释了如何将精益JIT的思想与工具融入人才的能力培养,加快人才能力培养的速度。

会议第一天晚上,针对当今企业界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姜上泉导师回答了众多学员的提问,并介绍了丰田技能道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麦当劳岗位训练(操作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GE与HP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

会议第二天,针对当今企业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姜上泉导师详细分享了企业如何批量复制人才,通过运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六步法、S-OJT训练体系、人才精益复制六定法、学习地图”等工具,实施人才的批量培养。其中,“批量培养人才的本质是复制,复制就要标准化”、“标准化系统是人才复制的输入,训练系统是人才复制的输出”、“培训是让你知道,训练是让你做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录使与会学员倍感受益。

2012年6月15-16日,在風景秀麗的青島棧橋景區,舉辦瞭制造型企業人才管理高峰論壇,著名精益運營管理專傢、人才精益復制管理理論奠基人薑上泉導師進行瞭為期兩天的《人才精益復制模式》(亦稱“人才快速培養技術”)的培訓演講。

可口可樂、青島啤酒、陜汽集團、宇通集團、力諾集團、新華制藥、華仁制藥、臨工集團、京博集團等近100傢大型企業的總經理、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企業大學負責人參加瞭這次論壇。

會議第一天上午,薑上泉導師分享瞭人才的價值觀與人才的人品如何培養,人才的價值觀與人才的人品如何培養一直是個國際級難題,薑上泉導師綜合多年的研究與實踐,運用“人才核心價值觀培養四步驟法、企業核心價值觀落地的五種表現形式、企業核心價值觀打造六個一工程、敬業團隊建立的12級階梯、員工忠誠力塑造八步法”等具體可操作的工具,快速培養出與企業價值觀保持一致的人才,並培養出具有優良敬業精神與忠誠度的優秀人才。

會議第一天下午,薑上泉導師分享瞭中國企業傳統人才培養方法的誤區與解決方法,並詳細詮釋瞭如何將精益JIT的思想與工具融入人才的能力培養,加快人才能力培養的速度。

女包批发 http://ba

5會議第一天晚上,針對當今企業界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薑上泉導師回答瞭眾多學員的提問,並介紹瞭豐田技能道場(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成功案例)、麥當勞崗位訓練(操作型人才培養的成功案例)、GE與HP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方案。

會議第二天,針對當今企業人才流失率高的問題,薑上泉導師詳細分享瞭企業如何批量復制人才,通過運用“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打造六步法、S-OJT訓練體系、人才精益復制六定法、學習地圖”等工具,實施人才的批量培養。其中,“批量培養人才的本質是復制,復制就要標準化”、“標準化系統是人才復制的輸入,訓練系統是人才復制的輸出”、“培訓是讓你知道,訓練是讓你做到”等膾炙人口的經典語錄使與會學員倍感受益。

篇2:培养技术人才

社会在日新月异中繁华,企业在竞争中方显长远发展的实力,在发展中创新技术,这就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为此,无论是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企业长远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员工都应作为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新设备的投入,却缺乏技能型人才。单从焊机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焊条电弧焊(酸性、碱性焊条),发展到管道自动焊、半自动焊工艺。焊条电弧焊也由结507焊条单一品种全位置施焊发展为纤维素焊条立向下焊等高效焊接施工工艺。改变了普通焊条立向上焊的传统工艺方法,将原水平固定管状对接全位置运条操作法,改变为类似平焊运条法的下向焊,即由12点位置起弧焊至管口下部6点位置结束,提高熔数效率1~3倍,如此高效的工艺方法得需要我们用知识技术驾驭它,懂得焊接技术却不懂得焊材需要匹配的焊机或者工作的中出现断弧,熄弧,粘连情况的原因,因此公司必须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型转变,打造一个技术高、适应性强、个性化、专业化的劳动技术机组,来应对竞争社会的残酷淘汰。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处世态度的起落,刺激着我们做出过激的行为,这对对员工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形势,实现由一般的劳动操作向知识型技能型的操作转变。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不应搞针对性的培训而应建设普遍学习型和培养大批量知识型技能型员工为目的,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技能。当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大量引进先进设备,使员工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以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人员间的多方面的协作,也更需要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劳动组织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学习过度到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领域。在技能人才领域中击溃民营建设企业,他们虽然竞争实力不

行,但是竞争手段灵活,由于竞争,项目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给我们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新的挑战总是让我们应接不暇,员工的待遇问题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忠诚事业的念头,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员工消极对待工作,有的选择在家创业,有的干脆转到分包的队伍,同种工作条件下,谈钱不伤感情,希望能制定定有效的经济责任制挽留精英。

培养员工,吸收人才,留住骨干,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能力,一般表现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技能是实践训练的结果。企业一般把熟练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统称为技能型人才,把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称为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基层班组中占有很大比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工人相比,除了具备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事故处理能力,能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够组织或作为骨干积极开展班组技术革新活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机组管理人员注重挖掘和培养特殊人才,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给他们填补知识的空缺。

首先强化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员工技能培训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理论上首先弄懂,才有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因此,搞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型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员工在今后实际生产活动中运用理论,对实际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培养技能型员工要结合不同机组所担负的公司生产任务及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杜绝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序推进,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是员工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是一项既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司培训部门应对所有技能性岗位展开培训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分类,力争做到技能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清楚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员工系统的培训计划。充分

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机组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导师带徒这一机制,为进入班组的新员工选配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技术骨干做师傅。通过一对一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术。

加强班组内部员工之间及班组之间的学习交流。班组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技能熟练程度也不一样,生产技能的提高需要借助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机组与机组之间,由于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往往又互有关联,因此在抓好日常生产的同时,可以在机组间开展同创共建活动。首先,要抓好同类机组的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同类机组的先进经验,邀请别人挑毛病,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其次,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班组互相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员工到这些机组的学习,了解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不同类型机组的需求,激励大家不断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员工对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学习改善,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生产作业现场和设备改善创新是机组的重要工作,哪个工艺环节和操作流程可以改进?哪个设备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予以改造?哪些方法可以节省材料和能源?怎么做才可以提高功效更好地保证生产?这些应成为机组每个成员在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员工们围绕自己的岗位、作业现场开展改善活动,在探讨中获得技术的升级。对外招收技术型人才,对内安抚经验丰富的骨干。如今社会的极速发展,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在不停改善的师资和先进实验设备中茁壮成长,对于一些数自化和和精密的仪器他们接触过,敢想敢干,善于结合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在钻研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升华;把他们纳入旗下无形之中消弱了竞争对手的实力,为自己在竞争的环境下多了份胜算,胜算的同时更有把握才会有优势,对于骨干人才久经百战已不愿意背进离乡,疏远着应该和谐的的家庭生活,如果我们可以对生活条件做稍微的改善,保证他们可以有十分之一的时间陪在家人旁边,因为社会在变,观念在变,人不得不变,百变离不了追求幸福的初衷,虽然不能达到十全十美,也应该让他们有享受的权利,站在他们的立场适当的在工程上设立专门的探访制度,探访期间的吃住公司和个人均分,达到报销百分比,这样也不至于让我们更多技术型人才越走越远。

篇3:高职电气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近年来, 我国现代化工业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 位居生产第一线的电气技术型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 还要求掌握电气技术相关岗位的岗位技能, 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高校培养出懂技术、通晓一般经营管理和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怎样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做到教育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 这已经成为高职电气技术专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对电气技术人才的培养应适应电气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今电气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完善, 其完善程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大量产品制造成本普遍降低, 已经实现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和模数化, 给维修、安装和使用带来极大便利。第二, 很多产品开始向智能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第三, 新增了可通信以及对计算机中央监控、遥控灯功能。这三个方面对于高职电气专业而言, 可作为其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思想, 因此现代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电气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社会实践与合作

对于新技术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社会, 可以请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技术研究学者来学校进行技术发展和市场走向的讲座或研讨会, 积极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实习、调查和研究, 利用图书、杂质、期刊等不同资源极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见识, 充分的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走与企业相联合的道路, 这样的联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 校方还应成立专业指导组织, 专门探讨专业建设方面不足与发展方向, 使专业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是进行一些全新的培养模式, 由企业提出对人的需求标准,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确定培养对象, 同时进行签约, 教学过程中也将加入一些企业实践, 这样联合培养学生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技术教育进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达到了学生、院校、企业共赢的结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1. 专业信息意识。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电气专业的同时, 根本不知道这一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已经研究团体, 也不知道这一专业相关的期刊、杂质等, 这说明了封闭式教育的严重弊端。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相关方面的意识, 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定位, 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 技术综合意识。

如今社会各种技术驳杂, 技术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严重, 所以学生应学会利用现有的知识灵活的去解决相关技术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学会各种原理, 应充分发挥想象力, 想象其可能适用的任意场景, 这就需要提高学生们的技术综合意识。

3. 经济市场意识。

现代经济迅速的发展, 电子产品的开发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因此学生在平常的课程设计中就应有产品成本的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意识, 应对此做出价廉高效的设计产品, 所以需要培养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感知能力, 正确的评估自身的能力, 设计出市场价值较高的产品。

四、对专业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规划

如今的高职电气专业的教育还存在着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状况, 所以要在课程上进行调增。

1. 在教学计划中新增新课程。

新技术的不断创新, 原有的教材所讲内容以及变得简单落后, 再加上如今各个学科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现象,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课程, 这样专业面就显得偏窄, 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因此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开设新的课程。

2. 现有教材进行改版, 增加新的专业内容。

以专业基础课为例, 教材的内容通常属于生产和研究过程中相对成熟的技术和理论的结合。所以教材的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生产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理念, 这使得许多现行的高职教材缺乏体现高职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 因此在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上处理的不甚恰当。如今的教材内容陈旧, 与当前技术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严重脱节, 所以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版, 将专业范围内的新技术及时编入教材或在教学过程中补充,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适应社会现实需求, 紧跟时代的步伐。

3. 高职教师本身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

高校的发展紧跟着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 学生的数量也跟着越来越大, 许多教师为了给予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 因此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关注度不够, 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脱节, 这种教育毫无意义。因此, 教师知识与素质的提高, 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篇4:如何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教育与职业》:我们知道,我国部分高校已经从今年开始招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及它的培养目标。

唐玉立: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报告》。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等25个单位作为首批招收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12年开始招生。

工程博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从层次上讲与学术学位中的工学博士相同,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高阶段授予的一种学位,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不同,所采用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

我国高校工程博士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领域扎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且具有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能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工程技术研发能力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适时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落实《国家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协同创新,密切教育、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措施,对完善我国现有的学位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与职业》:目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专业有哪些?招生范围是什么?

唐玉立:目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有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等4个招生领域。这4个领域的设定都是依据我国科技重大专项领域的发展计划设置的。因为在试点阶段,工程博士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工程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范围,是已经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且具备良好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按规定,此次招收的工程博士研究生,必须是实质性参加过国家技术重大专项的人员,各培养院校不得招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为此次工程博士研究生来培养。

《教育与职业》:目前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博士?怎样吸引企业参与到培养中来?

唐玉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规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整合国内、国际的双重资源,面向企业依托国家的重大项目,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

设立试点单位,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招收和培养工程博士,在培养中运用,在运用中培养,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因此,试点单位的选择很重要,我们首先明确提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申报试点的必要条件;其次,我们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所涉及的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等四大板块设为工程博士的招生领域。

要想真正解决教育、科技、产业脱节的问题,工程博士培养一定要校、企结合。为此,我们规定试点单位必须让企业参与到工程博士的招生、培养各个环节中,从最初的招生、制定培养方案、建设导师力量、课程教学和实践实习到学位论文等各项工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实现无缝隙全面合作。今年3月30日,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召开了“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共有25个试点单位、100多家企业参会,共同搭建学校企业对接平台,大力推动校企交流合作,现场共有87家高校与企业进行洽谈,有27对当场就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目前,有16对已经达成合作意向。

另外,工程博士的培养还需要通过对外合作来加强,更多地开展校际合作,并主动与有经验的国家进行交流,自我深入研究,并向成功的学习,以我国实际需求为出发,渐渐地形成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工程博士教育培养模式,向中国及世界输送尖端的工程领军人才。

《教育与职业》: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有很多人还不了解,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在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吗?

唐玉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属于新兴事物,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打好健康发展的基础,开好路,关键是定位一定要准确,试点单位一定不能偏离定位,并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严格确保学位授予质量。首先,最初的招生工作中,一定不能马虎,严格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选拔制度并把好关。培养模式上不要一味套用,而是要针对工程博士的特点和目标,来设计个性化、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且可采用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方式。导师的配备也要做到合理、高标准。学位论文一定要以务实为本,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不能是泛泛之作,一定要能够体现学位申请人的成绩和真实水平。

《教育与职业》:今年是工程博士首届招生,招生情况如何?

唐玉立: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估算共有581人报考了工程博士,在243名被录取者中,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知名企业报考者占绝大多数。

篇5:修理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技术发展也一日千里,汽车已成为高新技术的结晶体,作为支撑汽车发展的汽车维修企业也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汽车维修方式已逐渐转变为“维修对象高科技化、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管理电脑化、故障诊断专业化。近几年来,公司客车的更新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ABS防抱死系统、电涡流缓速技术、国Ⅲ发动机柴油电喷共轨技术、大扭矩变速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装配到公司的营运车辆中,这给修理厂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修理厂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维修技能队伍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同时才能促进修理厂自身的发展。现就修理厂的维修技能队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作简要分析。

一、修理厂维修技能队伍的现状

目前修理厂(含一汽)共有维修技术人员107人,其中部门经理2人、检验10人、接待及调度9人、维修工人86人;具有技术职称的技师人,高级工人,中级工人;平均年龄岁。从现有维修队伍的技能构成状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检验人员大多是原来保养厂的老师父,经验丰富,技术比较成熟稳定,对企业感情深,对企业的依存度也高,工作能尽心尽责,但年龄相对偏高,技术相对比较单一,机电一体化能力及技术更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2、现有的维修骨干主要是以公司84年从社会招进的和90年代从汽校等学校招进的修理工为主,这部分员工在公司也有近20年的工龄,维修经验和技术相对成熟,对企业有较高的依存度,承担着公司车辆维修的主要工作,是公司维修队伍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多年的计划体制模式和内部保障修理工作机制,使得部分员工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攻坚克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是近几年招进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年纪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经验缺乏,对企业的依存度低,学习力较强,期望值较高,思想不稳定,从实际情况看,这部分员工一般很难长时间的从事一线的修理工作。

4、是近几年招进的劳务工,这部分员工肯吃苦,比较虚心好学,对自身的定位比较合理,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维修技术普遍比较低,需要企业进行较大的培训投入。

二、修理厂维修技能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1、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一个企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

第一,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为员工搭建成才的舞台。可以走出去,到主机厂家进行学习培训;也可以请主机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上门进行培训;可以内部培训,通过组织员工对典型维修案例、疑难杂症的分析、探讨和经验交流,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为员工的岗位成才创造条件;也可以通过举办员工技术业务考试和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在这方面公司的职工技术等级评聘制度对修理厂员工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修理厂现有的技师和高

级工中有许多是通过近几年的培训和技能竞赛获得职称的。

第二,要加强对员工进行理念培训,就是要加强对服务理念、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等方面的培训;理念与水平无关,但却影响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工作的成效;因此许多大型企业都有一个服务理念,比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体现了海尔人的“真诚”。通过对员工在服务理念方面的培训,逐步使员工与企业形成相同的价值观,这样,修理厂“系心与人、用心与车”的服务理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真正体现。

第三,对员工的培训要体现不同的针对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抓好岗位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种技能培训,促进员工一专多能,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修理厂比较关键的检验人员,要求技术比较全面,同时需要有大客车驾驶执照,就要提前做好培训,做好人才储备。

2、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稳定技能队伍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从目前大多数的汽车维修企业来看,从事大中型客车和卡车修理人员的工资要比从事轿车修理人员的工资低,但从事大中型汽车修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要大很多,收入和付出往往不成比例,所以,大多数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大中型汽车的修理。作为一名大专生或本科生,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学习,知识和能力储备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希望工作后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很自然;当他们认同企业后,会很快在实践中成长起来,为企业作出较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在制定工资分配制度时,要注重人的差异性,尊重员工的能力,认同员工的业绩,采取人性化的并能体现出足够成长空间的工资制度,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企业技能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要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一方面,要增加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一线员工最清楚客户的要求和不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能为企业带来好的思路,也能体现出员工对企业的关心,使个人的想法得到释放,让他们有成就感,满足自己被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上进心较强,素质较好的员工要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企业作贡献。

3、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的竞争、员工素质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学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因此,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智力、能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且获胜的重要保证。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三方面的结合。学习型企业就是指以组织的共同目标----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客户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学习型企业强调“学习+激励”,不但注重使人勤奋工作,尤为

注重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实现员工的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从而达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上,修理厂在做好公司内部保障工作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不断深化班组建设,加快创建学习型班组,发扬班组团队精神,抓好维修技能队伍建设。树立“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观念,坚持把“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加强职工的业务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注重职工技能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团结协作的班组团队精神。

4、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篇6: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在读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日本国家第二期(2001-200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后,两点令我印象深刻,要想立足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学技术,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纲要》和《计划》中可以明显看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纲要》中提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计划》中讲到:在经济全球化和越发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经济出现一系列诸如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创造力停滞等问题。日本面临的少子女、高龄社会又带来了劳动力人口减少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必须不断通过 技术创新,培育具有产出高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以维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现代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的先导,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

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模式。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如用相对论与原子核裂变原理发展了核技术,形成了原子能工业。激光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也是如此。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

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二: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纲要》中提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本纲要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等措施都说明了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

《计划》中也指出人才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基础,要通过推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教育改革,培养和确保优秀的人才。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要始终把创新与科技进步、民族复兴、国家事业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创新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唤起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历来就有开拓创新的传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是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使创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得到富有深度的开发,人才资源并不丰富,结构不尽合理,因循守旧,创新精神缺乏,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人才资源被各国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直接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特别是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因此,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教育和广大教师神圣的职责。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篇7: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1.素质结构要求

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

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生活理念。

2.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的能力、具有生物技术下游工程实践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开发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生物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经济管理知识: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篇8:培养技术人才

自2004 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 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中, 对于加强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和转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指出“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 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 “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应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 主动响应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工作提出的要求, 积极推动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三农”工作目标。要培养服务于农业教学、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这是提高农业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 代表着农业教学科研的发展方向;要培养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科技和推广人才, 加速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培养服务于农村地方经济建设、能够适应艰苦环境、扎根农村的大学生, 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的新生力量。

北京农学院作为地方农业类高等院校,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为中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 紧密围绕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 “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自2007 年起, 在已有的农业技术转化与推广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组织实施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探索建立了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转化与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为基础, 以“农业科技专家+ 农村实用人才+ 大学生村官+ 农民”为骨干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和转化人才培养模式。

2 培养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的主要做法

2.1 落实党管人才工作要求, 有重点地培养学校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和转化领域的专家

按照学校的学科、团队建设和服务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重点培养10 名农业科技专家实施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选派其中的部分专家到国外学习科技推广与转化经验, 培养建立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专家团队, 更好地发挥专家的示范作用和团队的整体功能, 不仅为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推动了学校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的水平, 也在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个的成长, 实现了“双赢”。

在学校“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实施期间, 8 位老师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 其中4人为推广教授;1 人晋升为推广副教授。1 位老师取得博士学位, 多人被评为北京市“科技套餐工程突出贡献专家”。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60 余项, 获省部级以上各项奖励40 余项, 取得发明专利、制定行业标准等60 余项, 出版发表论著、教材、高水平论文200 余部 (篇) , 推广农业高新技术20 余项,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开展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转化工作的工程中, 专家们发扬了求真、创新、协作、忘我的科研精神, 树立了“农民贴心人”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成为了学校农业高技术推广与转化工作的排头兵。

2.2 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实施期间, 学校组织举办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 期, 培训首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00 余名。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共培训农村科技协调员306 名, 培训山区致富带头人200 多人;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建立了每名推广教授指导5 名农村科技协调员服务50 个农民 (农村科技示范户) 的工作机制;培养新型农民, 通过“农民进大学”、“田间培训”、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农村科技服务团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以室内讲授、多媒体播放、实地操作和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 面向农村开展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结对子专家近300 人次, 结对子农村实用人才600 人次, 结对子协会208 个, 共向农民赠送科技资料31000 份、图书20000 余册, 举办讲座136 场次、农民科技培训班300 余次, 培训农民达36000人次, 其中进校培训2000 人次。

2.3 培训和支撑大学生“村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

从2006 年开始, 国家正式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北京农学院积极响应, 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作为学校为首都农村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 并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 年, 北京农学院成立了由12 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团, 多次深入农村,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2008 年, 北京农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办公室, 确立了不仅要将村官“扶上马”, 还要坚持“送一程”的村官工作理念, 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到村任职毕业生的关心和重视, 更彰显了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对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9 年, 学校成立了村官专家顾问团, 以百项实用技术为依托, 建立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的“一对一”服务体系。2010 年, 学校牵头研制首款基于网络技术服务大学生村官的便携式智能产品“农事通”, 有效整合百名专家顾问团资源。为了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 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需要, 北京农学院还承担了北京市村官培训任务, 编写出版了30 册村官培训教材, 累计400 万字。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群体特点, 结合他们所在乡镇产业特色和需求, “量身定制, 分类培训”。举办了村官培训46 期, 培训内容涉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村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村镇规划、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现代养殖、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营销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累计培训村官2000 人次。学校还增设了一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 为“村官”的进修深造搭建了平台。

3探索建立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的培养体系

3.1 完善了“农业推广教授”制度

自2006 年学校设立了专职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推广教授”岗位开始, 推广教授成为学校与教学、科研并列的第三个职务系列。“推广教授”制度的实行, 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深入农村基层推广成熟技术的积极性。截止2014 年12 月, 学校推广教授的数量从2006年的1 名增加到10 名, 推广副教授从2009 年的1 名增加到21 名, 推广教授队伍快速壮大, 为学校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学校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教授、副教授的岗位聘用条件、岗位职责、考核指标等制度,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 从制度上保证了推广教授这支队伍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与推广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第一批开展村官试点工作的高校, 在首批毕业生到村任职后, 学校党委及时提出了“扶上马, 送一程”的口号, 成立大学生“村官”专家顾问团, 扶持大学生村官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由学校专家团队带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带动培养和帮扶骨干农民, 形成“传帮带”式的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体系。近5a来, 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在学校的支撑下, 推广农业技术成果30 余项, 对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村官”成为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 成为了学校联系服务农村的桥梁纽带。

3.3 持续深入推进“1+1+X”科技培训工程

学校在已有的“学校专家队伍+ 区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或专业协会, 或专业合作社) + 区县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模式基础上, 将培养对象延伸扩展到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广大普通农民群体。学校更多的科技专家和专业教师, 发挥自身优势, 以学校党委开展的学校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双百对接”活动为载体, 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推广科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 使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展, 使“传帮带式”的农民人才培养链条进一步延伸, 体系进一步完善, 更为彰显了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是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的成功实践。

3.4 通过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实地培训农民

为了实现农业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真正贴近农民, 学校先后建立了延庆县四海镇特色花卉基地、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村基地优质果品基地、昌平区兴寿镇有机草莓基地、门头沟区龙泉雾镇山野菜基地、房山区张坊镇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基地、延庆县康庄镇奶牛养殖基地等多个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通过基地建设, 扎扎实实地解决了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集中展示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 指导当地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 增加了农民收入,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

3.5 编写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系列科技丛书

农业推广, 不仅仅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更重要的是农民教育。近几年, 北京农学院先后编写了农民教育教材——《农民科技教育学导论》、国内首部大学生村官培训的教材——《大学生村官培训教程》、《城郊农村建设丛书》 (14 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实用技术丛书》 (91 本) 等农业技术推广书籍, 为农民自主学习,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做出了贡献。

摘要:北京农学院在探索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积极落实党管人才政策, 组织实施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多层面培养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 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服务社会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中, 并在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时, 探索建立了“专家+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农民”的推广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模式, 有效解决了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与“三农”实际需求之间缺乏技术推广与转化人才支撑的问题。

上一篇:坚持日更,我为什么没有做到的杂文随笔下一篇:工商局元旦春节市场监管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