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第二课堂活动等,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才培养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1:

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即将出台,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精神,提升林业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如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从明确培养目标、健全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手段等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4年刚结束的两会,给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培养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部最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学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技术技能型人才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只讲技能的提升,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加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学历型的教育模式,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是摆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和内涵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在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熟练掌握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术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员。[2]

技术技能型人才包含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三种,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林业工程师强调具备植物、动物及生态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熟悉相关林业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的能力,能引领本单位内的林业发展方向,也是本单位内的技术保障和技术骨干,是对林学成人高等教育较高层次的要求。林学高级技工的培养对学生的基础要求相对较低,旨在培养林业某一领域的熟练技术骨干,掌握某一领域的相关技术和政策方向。林学成人高等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培养林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对林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林木生长的基本规律,避免由于错误的操作而造成林木生长不正常。

根据林学专业特点、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战略、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基础有区别地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将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建设成为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基层一线人员的摇篮。

三、林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在生产的第一线,其素质的高低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林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灵活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多途径、全方面服务学生的教学工作。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采用高校和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双向参与、互利互赢。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教学过程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突破单一的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方式,增加在生产一线中、在实践劳动中获取知识的机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林业生产人员传授知识。我国也进行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但这些模式仍不能满足现代经济转型和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教学的依据和前提,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础,是用人单位了解教学质量的途径。因此,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改革必须从人才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以产学结合的方式,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科学合理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熟练操作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林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是为我国林业基层生产服务的。基层单位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依据。同时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校,在指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和基层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体现实用性,也要充分考虑我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瞻性。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要从学校的顶层管理机构到学院各环节、多层次、全方面、多形式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学校与企业或基层林业单位的合作,在正确把握林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制订校企长期合作模式,明确培养内容、培养环节和培养手段,搭建校企“双主体”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指定高效规范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3)深化校企(林业基层单位)合作,创新培养手段。

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林业基层单位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可以选择林场、林业局、种苗基地、私人林场等多种渠道作为林学专业实践基地,以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生源的不同,直接安排生源单位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以便更加直接地解决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并规范林业生产的操作行为。灵活的教学手段,不仅体现在实践单位的多样化,还在于聘请教师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灵活性等方面,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服务。

(4)创新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教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时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强化信息化在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统一的实时教学管理平台,强化教学质量的第三方监管。同时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成绩考评办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核,在考核的形式上强调多样化,在考核管理上注重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考核重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轻考核方式。

(5)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由于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的选择上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大小,多聘用有资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聘用实验室内搞理论研究的人员,同时为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可以不拘一格选用企业或林业基层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教师,讲授林业生产一线面临的问题和实用解决办法。

(6)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形式多样,一是可以利用学校自有的实习基地,二是利用校企合作,由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三是依托林场完成实践教学过程。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须坚持实践环境多样化、实践内容实用化、实践考核全面化、实践效果深刻化的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生产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高考将分技能与学术两种模式.人民日报,2014-03-23(02).

何 洁,秦万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继续教育研究,2013(05):115—117.

作者:朱玲 段小平 刘丽华

人才培养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第二课堂活动等,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目前,我國高职院校教育在技术应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不足。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现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训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基本上都是单独地将有限的简单的能力模块拼凑在一起,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重能力,轻素质、轻创新。

(4)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搭建仍不完善。

针对如上情况,课题组通过研讨,对以下方面进行试点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课题组首先对目标就业企业、毕业生及在校生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面向交通运输类、机电和控制类等行业,培养具有发展潜质、复合特征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牵引供配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

就业岗位包括面向通用行业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与管理;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设计安装与调试、维护与检修;电子设备安装与调试;铁路专有的机车运用与管理、接触网施工与维护、铁路供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岗位。

2.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模块+特色”的课程体系。

平台是指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技能课,模块是指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是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的宽度,拓宽就业面,设置多门铁路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3.课程改革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进行试点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选取项目载体,以EPIP职教理念为指引,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专业技能竞赛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师资水平,探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学习任务的层次分为“封闭性”、“开放性”、“设计导向性”学习任务,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咨询者和引导者转变,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4. 第二课堂建设

建立第二课堂,研究并实践如何通过课上课下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面。

社团活动

5.主要创新点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转变为多元化和个性化;

2.建立“平台+模块+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通过第二课堂、创业团队等创新能力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学生就业面。

参考文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课题来源: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课题级别:局级课题

课题名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

课题批准号:XVⅢ4146

作者:胡慧

人才培养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3: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完成这个重大课题,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纵观当前的就业市场,一方是众多企业求贤若渴,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无奈;另一方是大批毕业生求职无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困惑。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生产基地——高等学校对此现象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仍脱离社会需求,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我国高校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校为吸引考生,争相设立热门专业,忽视冷门专业和国家基础性人才培养专业,对人才培养执行“现在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的集体竞争策略。这种没有层次、无秩序、缺乏特色、缺乏长期规划的竞争策略,导致高校的热门专业人才培养极度过剩,一些冷门的、国家需要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研究人才过少,导致某些领域的人才出现严重断层现象。

(二)缺乏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教育观念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没有从实质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去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形式上增加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教学体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三)传统与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法、课题研究教学法和模拟实验教学法,其效果比较理想,而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虽有运用这些方法,但多只是形式相似,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注重运用实践教学法,导致学生独立思维和动手能力及创造性被逐渐减弱。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师资较为缺乏

近几年高校教师学历学位的不断提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尽管这些年轻教师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但大多从高校到高校,从书本到书本,理论知识具备但缺乏实践锻炼,自身动手能力欠缺,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这对教学型高校来说,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此种师资状况势必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有一定影响。

(五)对学生能力评价的考核形式单一

高校目前所采用的以学生学习理论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践学习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立项与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等实践性环节并不纳入学分评定的范畴。

二、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思考。

(一)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作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培养人才并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要当作一项战略来抓。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应该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行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

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首先要从专业设置方面贴近市场需求,并保持高等教育对国家整体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人才储备和支撑。

(二)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匮乏性等互斥效应。人才的培养应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高校应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市场的需要开展教育,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服务于社会。

(三)应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层次的,高校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高校既要培养精英人才,也要培养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需要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一是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这样的人需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作出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其二,在知识追求上,应朝多个方向伸张、广延,即讲求知识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其三,在学习途径上,应是“立交桥”式,即有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自学和辅导的结合,加上产、学、研的结合,进而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有创新的良好效果。

企业人才需求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内容也应该不同,但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盲目求高求大,人才培养格局失衡,产生互斥效应。

(四)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高等院校要主动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所开设的专业要市场需求不相符合的被动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得到所需的人,对于院校来说,与企业挂钩,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如开展讲座、进行实习,这样为企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储备上创造条件,更符合企业自身的需要,学生也从中把书本知识变成了实际能力,达到真正学以致用。当需求与培养真正结合起来,企业的管理者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实习基地,以自己的实践去指导学生与学校共同培养符合企业以及市场需要的学生。

(五)加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抽象概念和具体思维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它既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接受各种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也可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现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正常的教学计划环节,也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等环节。这种系列性的实践机会相对于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体现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意志力,增强能动性和独立性。

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环节真正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既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为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6(03).

[2]林伟连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反思[J]. 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褚南峰,杨志超.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2).

[4]李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J]. 广西教育C版,2010(06).

作者:潘晓兰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之心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