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

2024-04-17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共6篇)

篇1: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

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及举措

2011年秋季期 刘玉兰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令师生双方都头疼。而造成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

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

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

二、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教师在教 “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 字了。

四、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控力不强,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也是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了解了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再则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如熟字加部首组成生字;给熟字换偏旁组成生字。还可以将猜迷、顺口溜融入识字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如教“金”字时编成顺口溜: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有两块糖。“回”字:四四方方两座城,大城套在小城中。

二、注意复习巩固

巩固汉字不能单靠机械记忆,或反复单调的练习。除了抄写、听写、默写等方法,还应采用不同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复习。如安排一些“找朋友”游戏,即要求学生把一些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了解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掌握;“贴树皮”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贴拼着,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还有配对子,添砖加瓦等游戏。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自觉检查、及时订正的习惯,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自觉查字典的习惯,为他们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

四、培养学生改错意识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批改作业时,一般不直接帮学生圈出错别字,而是在有错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学生这里出现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并加以改正,并且还让他们成立错字本,让他们留心,在别人的作业、书籍、报刊、大街上的招牌中有没有错别字,将错字记入错字本里,每周汇报,看谁找得最多。这样培养学生发现错别字的能力,在检查作业时能够自己找出错别字,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基础。

纠正学生写错别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将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治理,长抓不懈,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随着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日益深入地开展,对小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受社会环境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运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了错别字的现象(特别是中低年级)。就此,本文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力求找出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减少“错别

字”发生的对策。

一、错别字成因:

汉字大多数是形、音、意的统一体,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形近字,义近字也很多,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因而,识字既要求学习者具备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又要具备精密的分析、综合能力。而小学生识字受到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是低年级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特点。例如:常把b、d、p、q相混淆。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水平较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而且随意性较大,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观察错误较多,常因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因此,在识字过程中,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往往写成“已”或“巳”。在学习中又会受到负迁移的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先教会写“栽”“或”“成”“戏”等以戈为部首的字,后继学习即学写“贰”“武”“式”等字产生负迁移作用,弋旁都误写成戈旁。当然也可能出现后学习的字,对以前学的字产生一种干扰。而在记忆方面,低年级学生对很多材料的识记以机械识记为主,对形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较好,对抽象材料(如汉字)的识记较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才逐渐缓慢。其中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细微直接的容易遗忘 „„这样看来小学生即使在字型构建时不失败,可当他提取时,也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时候,会失去线索,这样就可能产生错别字。如果记忆中存储的词汇量不足,写作时则容易出现用同音字替代等错误。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学生在观察学习中,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况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学生亲近的教师、父母、亲密的同伴经常会写错的那些字,小学生本身也会写错那些字。社会生活中那些对学生感官刺激大的电视广告,商业招牌中出现的错别字学生喜欢去模仿。如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特别是那些网络语言对学生汉语学习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不讲究用语的规范,大量的怪词、错字、别字,而小学生对网络语言不仅好奇而且竟相模仿,逐渐形成一种语言规范无关重要,可随意生造、篡改的不良心态。语言是一个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规范用语,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而学生频频接受和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减少规范用语对大脑的刺激,干扰了学生的言语习得,也使错别字更加根深蒂固。

二、教学策略:

(一)自主发现 合理竞赛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他们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儿童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儿童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非儿童能够把他同化到他已有的意图中去而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可能发生。各种教学法中能促使儿童主动学习的应该首推发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他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而且有利于

记忆。

1、自主识字: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急于讲出某一课生字的特点及识字的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汉字教材造成新奇、诱惑,引起学生主动探求汉字特点的兴趣,并逐渐培养起辨析汉字的能力,从而掌握识记的方法。(1)自主发现联系:汉字是意音文字,有“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总规律。了解了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可以避免错别字的产生。如出示“跑、跳、踢、跨”,朗读后讨论发现了什么,借助动作演示,学生发现这些字都与“足”有关,让学生从中悟出形旁可表意。如教学“清、请、情、晴、蜻”一组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发现其共同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青”,加上不同的表意形旁构成,从而让学生认识形声构字规律。(2)自主发现差别:当学生遇到难于辨别的细微特征时,这些特征就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时加强辨别的最好方法是,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如教学 “戌、戍、戊、戎”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后,要在每个字的关键部位用彩笔标出,在学生辨别后,要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对于由于能力问题而产生的错误辨别不能随意批评,而应该鼓励引导进一步辨别,鼓励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平时多讨论“你是怎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形近字的?”“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部分?”。辨别后还可以编成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平时还要多开展比一比,评一评“辨字高手”等活动。

2、自主纠错:(1)发现方法:形别字从读音入手,如作祟(suì)不是作崇(chónɡ); 音别字从意义上加以判断,如“不计其数”意为数目多得无法计算,不是无法记忆或记录,当然不能写作“记”;义别字之间不能混写的主要原因是约定俗成,如“丰富多彩”不能写作“丰富多采”,像这种只能“死记硬背”了。(2)合理竞赛: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改变传统做法,不对错别字一一圈出,也不要写范字,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引导自主发现,自主改正,可以批示“发现地雷,请立即进行扫雷行动”“扫雷结果汇报”,这样不但不会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强记忆。在同学之间开展竞赛活动,互挑对方各项作业中的错别字,然后将这些错别字的规范字记录到专用的本子上,记录的方式鼓励个性化,比如在关键部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加上提示语,页面装饰„„这样的作品一定要给展示的机会,并及时反馈评比。这种纠错的竞赛活动要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比如开展寻找课外积累错别字的活动,让学生平时查看报刊杂志,在家庭、学校附近的广告牌、商店招牌上寻找错别字,找到后主动帮助主人改正。每月评比“火眼金睛”“汉字小卫士”还可以在“美化汉字角”张贴他们的照片,介绍事迹,展示成果。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规范汉语的责任感而且提高了纠错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识写结合 强化训练

从心理学角度讲,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觉,有利于加强记忆,提高辨别能力。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让小学生看字,还要让他们动口念,用手写。写字教学也要求“看、听、想、说、写”相结合。在目前的低年级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重“识”轻“写”,一堂课40分钟几乎都用在了“识”上,把“写”放在了课外,其实,练写的过程既是对“识”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会汉字形体美的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下练写,学生容易写错笔画或写错笔顺,造成不良的书写习惯。

1、观察领悟、鉴赏激趣: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一说这个字每一个笔画、部件分别写在田字格哪里才显得好看,写时应注意什么,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在哪,关键部分可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如“春”在记字形前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春天有些什么特征(阳光明媚,天气暖和,植物开始生长),学生悟出“春”字的下面应是 “日”字,这样就不会写成“目”字。编顺口溜“春天到,太阳暖”以加强记忆。也可以讲汉字的造字故事给他们听,如光字上面为什么是小字头,因为它是根据小儿手拿烛台的样子造字的,这样学生就不会误写成学字头了。教师的范写也比较直观,也是最直接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看清每一笔的运笔方法。教师的书写要力求美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美,激发写好字的内在需求。要经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评价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学习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纠错能力、鉴赏能力,还可以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习

惯的养成。

2、循序渐进、强化训练:写字按描摹---临写--背帖默写循序渐进。临前要求学生认真读帖,思索字形特点,看准主要笔画起收的位置。临时要一气呵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临完后还须与范字比较,找出差距再临,再比较,再临„„直至达到形似,形成技能。鼓励学生背帖默写,并展示成果。练字时还要注意创设安静的环境(如播放轻音乐),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境。练字不能贪多求快,而是贵在持之以恒。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教学中特别是易写错的字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强化。强化可以在造词造句中进行,在作文中进行,在其他学科作业中进行,“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时”。通过发展性评价,开展各级各类书法竞赛,给学生表现的舞台,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

格和意志力的发展.

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途径,应该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

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的结题报告

龙潭学校 黄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长的时间,一字一字的认真教。可是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可以说,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尤其是作文)情况来看,当前小学生正确书写、运用汉字的能力不容乐观。

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识字既要求学习者具备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又要具备精密的分析、综合能力。而小学生识字受到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是低年级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特点。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水平较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而且随意性较大,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观察错误较多,常因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因此,在识字过程中,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会忽略。

而在记忆方面,低年级学生对很多材料的识记以机械识记为主,对形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较好,对抽象材料(如汉字)的识记较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才逐渐缓慢。其中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细微直接的容易遗忘 „„这样看来小学生即使在字型构建时不失败,可当他提取时,也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时候,会失去线索,这样就可能产生错别字。如果记忆中存储的词汇量不足,写作时则容易出现用同音字替代等错误。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学生在观察学习中,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况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学生亲近的教师、父母、亲密的同伴经常会写错的那些字,小学生本身也会写错那些字。社会生活中那些对学生感官刺激大的电视广告,商业招牌中出现的错别字学生喜欢去模仿。如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特别是那些网络语言对学生汉语学习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不讲究用语的规范,大量的怪词、错字、别字,而小学生对网络语言不仅好奇而且竟相模仿,逐渐形成一种语言规范无关重要,可随意生造、篡改的不良心态。语言是一个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规范用语,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而学生频频接受和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减少规范用语对大脑的刺激,干扰了学生的言语习得,也使错别字更加根深蒂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找出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以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杜绝错别字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把好学校教育这个源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能注重汉字的正确书写,根本上减少、杜绝错别字的现象,使我们的母语更加规范化纯洁化。

3、减少、杜绝因错别字的书写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和谐,让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更和谐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大纲》为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稿)对小学生识字写字提出如下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认为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又可以划分为小学生的知觉水平、迁移作用、提取失败理论、有意注意等。外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主要指社会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

3、以识字教学法为依据

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准确地把字写出来,否则,它就可能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寻找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有效教学策略;

2、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力求把规范汉字的意识撒播到学生、家长、社会之中,为规范汉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作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产生错别字原因的研究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荆棘”写成“荆刺”,由于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4)思维的定势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准备在研究前期,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错别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记录。

(2).个案研究法:分析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选择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建档分析。(3).文献研究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专著,增强教师对实施本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及课题研究意识。(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阶段交流、总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把研究成果变成理论。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0.9至2011.9,为期一年。

1、研究准备阶段(2010.9——2010.11):

(1)进行宣传学习;(2)了解学生作业书写错别字的情况。

2、初步研究阶段(2010.11——2011.2):

(1)学生写错别字成因的分析研究;(2)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兴趣的研究;(3)收集学生优秀作品;(4)收集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初步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保证下阶段实验顺利进行。

3、深入研究阶段(2011.3——2011.6):

(1)进行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3)收集学生优秀作品 ;(4)继续收集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保证下阶段实验顺利进行。

4、研究总结阶段(2011.7——2011.9):(1)进行后测,得出研究结果;(2)整理、撰写有关专题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语言是交际工具,错别字的产生影响语文基础的提高,对终身发展有害无益。如何防止小学生写错别字?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必须主动作为。

在研究准备阶段,我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要做好两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教师的教学。二是重视学生的书写。

在初步研究阶段时,通过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成因分析,并采取一些措施:1.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巧教、巧记。识字教学形象化、识字教学游戏化、识字教学生活化。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识字。2.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小学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养成字典随身带,遇到问题及时查字典的习惯。长期下去,学生的错别字也就会逐步减少了。3.培养学生纠错意识。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别字订正本”,每周做一个汇总,把这些错字再总默写一遍,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基础。接着由我们的低段教师进行识字写字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巧妙的认字方法,养成正确书写的好习。

在深入研究阶段,各班开展了一些活动,中低语文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平时经常出现的错字、别字,出示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进行温馨提醒。高段语文教师暑假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大街广告宣传板上或是爸妈亲戚朋友经常写错的字,开学初,经过收集,讲评,让学生心中牢记正确的字,并回家当“宣传员”,推广一些常用的汉字用法。为了能减少错别字,结合课题,我们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一次语文小比赛,低段学生举行读拼音写词语,中段学生举行听写成语,高段学生举行改错别字。

总结阶段,通过我的实践与研究,概括总结出关于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一些改正策略,并总结出关于一些写字教学,识字方面的论文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明白,作为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汉字修养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从笔画,笔顺、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剖析、讲解。整体上贯彻各学段对学生汉字学习的要求,如:1-2年级打好硬笔字的书写基础,包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基本结构,能把硬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觉汉字的形体美。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字帖。5-6年级用硬笔字写楷书,要又好又快,布局美观,能用毛笔书写。总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不会写或记不清的字,不会敷衍了事,而是向同学、老师问,或是查字典,随意乱写或错写现象明显少了,错别字现象得到了严格地控制。总之,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的整体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了学生认字、识字、记字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养成了正确书写的好习惯。教师本身在基本功上:写字、课堂教学上有一个质的改变,这在学生的心目中无形起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老师重视了,学生也跟着改变,重视了。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强调,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识字写字教学理论,本人撰写了一篇关于《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三步法》,在《济源教育》上发表。此外,还有多篇教育经验、教育总结论文。这一年,我不但虚心好学,在课堂实践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努力钻研,教学理论上也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取得了较出色的成绩。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教学策略,这项工作是长期的,艰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不会因课题的结束而终止这个课题的延续。我们将继续研究并坚持这项工作,在实施、推广中达到减少、杜绝错别字,规范汉字地书写。

文献摘要:

(1)《学生汉字纠错字典》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生课堂写字》 浙江教育出版社(3)论文:《浅谈对小学生写字教学的点滴认识》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汉字书写出错是中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错误一旦产生,影响往往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因为,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是中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进行检查的方法之一。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发现学生作业中写错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错误大多非知识性错误,均是由于粗心,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造成,而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但是要使学生学会文化知识,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降低学生错别字的发生率是当务之急,且具有现实意义。

篇2: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

教育系093初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衔接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成为了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或作业,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寻求适当的解决策略,以减少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机率。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出现原因解决对策

错别字顾名思议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新华字典》中错字指写的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替代应写的字。汉字结构复杂,同音字多。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别字,尤其是小学生。新课改为了学生的信息量加强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好多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小学生不会区分同音不同义的字,出现错别字也是情理之中。错别字除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外对学生以后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都有着巨大影响。

一、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一)汉字本身

1、结构复杂、汉子结构差别大

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还有每个字体差异,多一笔、少一笔,就成为不同的字。

如:大——天活——沽待——侍侯——候折——拆从——丛钧——钓匆——勿

2、同音字多

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现象。

如:纪念——纪年行距——行走长短——长大重量——重复调和——调动藏起——西藏重量——重复会议——会计爬行——趴着振奋——震动彩霞——空暇遐想——无瑕包子——细胞苞米——孢子正直——价值植物——生殖采集——踩踏色彩——蔬菜消失——销售

(二)学生自身因素

1、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事先没有固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上是很难的。所以,出现错别字也是很正常的。

2、粗心大意

有些学生在做作业时有意无意的比速度,写完作业后不检查,当然也会写出许多错别字。

3、记忆因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遗忘曲线”表明人在识记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去复习。小学生在学习了生字之后,很难静下心来复习,这也是造成错别字很多的一个原因。学过的知识必须不断复习才能得到有效巩固。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行复习,做作业时出现遗忘又不去认真分析或查阅工具书,如学习“真”“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字里面写成了两横

4、感知因素

心理学告诉笔者们,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心理成长现象。因此,学生自识字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相似。如:灸——炙戊——戍兮——亏今——会寒——寨——赛——塞奸——好爆——暴辨——辩——辨——正度——渡萧——潇殉——徇师——帅犬——大

(2)局部不同。如:床——麻盲——育豹——钓踪——崇沟——钩淹——俺要——耍俊——竣戊——戌

(3)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相同。如:末——未士——土田——由太--犬 干——土

(4)字的结构相同,位置不同。如:陪——部

(三)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重视程度

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句、段、篇的教学上,而忽视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思想上不够重视,订正不严格,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

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不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中、高年级识字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

2、教师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书写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小学生知觉泛化的特点对难认字、易错字未加以指导,不启发学生对字形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容易导致书写错误的出现。

(四)家庭因素

大多数农村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随时督促学生。因此在学生出错时也不能及时指出,使得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书写习惯。再有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经常说或写错别字,小学生有易受外界的影响,长期耳濡目染其出错的几率就会增加。

(五)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商家为了标新立异在街头、报刊、影视上会故意使用一些错别字,有的甚至是错误百出。很多广告常用的词,如蚊香的广告:“默默无蚊”;

摩托车的广告:“骑乐无穷”;美容店的广告是:“笔者型笔者塑”;

钢琴的广告:“一见钟琴”;眼镜店的广告:“一明惊人”。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就会对小学生造成很多的不良影响,让小学生无所适从,从而产生错别字。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方面

1、自主纠错

自主纠错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平时作业中要养成及时检查的好习惯。

2、同伴纠错

在同伴之间可以展开各种纠错的竞赛活动。如:互挑对方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并将这些错别字以及相应的正确字记录到专用的本子上,利用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来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二)教师方面

1、口诀法

口诀诙谐幽默、简单易记,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

特点,将音、形、义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能够轻松记住错别字,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遇到错别字时,可以自己编口诀。这就需要先对错别字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其具有另一个独立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已将错别字深深的记下了,以后只要稍微提醒便能迅速的联想起来,在经过几次记忆、忘记、再记忆的循环后便能达到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境界。如:幸福的“幸”和辛苦的“辛”字形很相近,但意义却相差很远,很多孩子经常写错。所以笔者们可以给孩子们编一个口诀:“土羊少横幸福的幸,立十立十辛苦的辛。”

2、标注法

要求学生在写作业时,写错的地方不准用涂改液和橡皮擦,只能在错别字旁划一短横线。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为新奇醒目的刺激所吸引。写了错别字之后使用涂改或橡皮擦就不能发挥孩子潜在的思维能力,这个字虽然他们知道写错了,但错在哪里,怎么错的,往往因为使用涂改液或橡皮擦,抹去了差错,即无所顾忌,以至于印记很快在脑海中消失,没有留下丝毫的教训。在错别字旁边划上横线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和警惕,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再次出现。

3、形声字纠错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例如 “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笔者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4、利用班队会

针对学生爱都好说的特点可利用班队课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错别字诊所,让学生争当小医生帮助每个“有病”的小学生看病。这样学生在说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进行每日一诊,在教室的后黑板空出一个地方把同学们近来出现的错别字写在上面,这样就能引起同学的注意,效果也会很好。

(三)社会方面

文字规范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街头广告错别字不仅误导小学生,还有损城市形象。想家使用错别字违反了《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部门有权对其作出处理。同时,笔者呼吁广大市民应自觉为优化文字环境出力,正确使用汉字,为小学生提

供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

(四)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要经常帮助自己的孩子检查语文作业,尤其遇到错别字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切记不可过度的批评让他们丧失信心。让孩子建立一个自己的错字本,把写错的字积累到本子上,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如果孩子有明显的进步要及时改他们以鼓励。

总之,造成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合作准确的找出错别字的成因,才有可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消灭错别字。

参考文献:

① 苏立康.王鸿莲,小学学科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② 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③ 成卫菊,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④ 王云峰,小学生课堂写字[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⑤ 黄和林,语言文字训练导引[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教师评语:

篇3: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

一、错别字现象描述

错别字, 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的是写得不正确的字, 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 如把“染”写成“”。别字指的是误写其他字以代替原来要写的字, 如把“像”写成“象”、“向”、“相”等。[1]

以学生的作业为例, 其错字的形式大约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写错笔画, 包括增笔与减笔。如将“纸”写成“”, “眠”写成“”;将“兔”写成“免”, “猪”写成“”等。第二种是写错构字的部件, 如将“朗”写成“”, 将“筷”写成“”, 将“顶”写成“”等。第三种是写错字的结构, 如将“满”写成上下结构, 将“旧”、“贺”结构颠倒写成“”、“”, 等等。

错字在小学生习字之时就存在, 以形错为最多, 而形错又以笔画的错误为最多。别字却是在识字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出现, 尤其在中高年级比较明显。在容易写成别字的常用字中, 又以音同 (近) 、形近字占多数。比如, 将“晴朗”写成“清朗”、“情朗”、“睛朗”, 将“胶条”写成“较条”, 将“坚决”写成“坚绝”, 将“汽车”写成“气车”, 将“愉快”写成“榆快”……这样的误用, 都出现在小学生的作业本中。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现象呢?都有哪些因素导致小学生写错别字呢?写字错误的原因十分复杂, 既有汉字本身的原因, 也有教者、学习者的原因, 还有心理因素在作怪。

从汉字本身来看:第一, 汉字的字形结构复杂, 有些局部比较特殊, 不能被命名, 加之有些字形相似容易混淆, 这些都是小学生正确辨认和书写汉字的障碍。比如, 将“街”误写成“”、“”, 将“贝”写成“见”等。第二, 汉字中的一些同 (近) 音字、形近字, 也容易造成误用。比如, 将“建议”写成“建意”, 将“工程”写成“公程”, 将“计划”写成“计化”。

从小学生方面来看:第一, 在知觉方面, 小学生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的知觉发展还不完善, 因此左右结构的字出错率较高, 比如将“区”写成“”。在观察力方面, 小学生的观察多以整体轮廓为主, 精确观察能力较低, 不能细致地观察局部的细节。这就会导致小学生对字形复杂的字、局部有特点的字容易写错, 如把“染”写成“”。第二, 对字义不理解或含糊不清, 而导致误写为别字。比如对“戴红领巾”的“戴”的字义没有很好地理解, 而将“戴红领巾”写成“带红领巾”。第三, 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 一些从口语和影音资料中获得的词汇, 与小学生心理词汇不匹配, 不能形成联系, 造成同音误用的错误。第四, 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识字时不认真听讲, 没有注意老师对字的辨析, 而导致使用错误。此外, 也存在提笔忘字, 出现暂时遗忘、无法回忆字形而写错的情况。

从教师方面来看, 主要表现在:第一, 没有充分地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因素, 而忽略了对易错 (别) 字形的辨析和区分;第二, 没有树立为预防而教的观念, 没有对易错 (别) 字加以重视, 或者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规避可能出现的写字错误;第三, 教师自身汉字学知识不足, 不知道如何进行辨析和指导。

除了以上原因外, 写字错误还受定势和迁移的负面影响。如在学生的作业中, 将“扶”写成“”, 把“跃”写成“”, 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失”字, 而“失”与“夫”、“夭”字形相近, 那么先前学过的“失”就对后来要学习的“扶”和“跃”造成了消极的定势, 迁移在这里也成了负面的影响。把“纸”写成“”也是同理, 因为他们学习过的形近字“低”、“底”中都含有“”而非“氏”。这些都是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和负迁移干扰新学习内容的典型例子。

三、错别字预防策略

心理学研究指出, 预防错误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也更容易。如果小学生的书写多次出现错误, 那么就会在其头脑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联系系统, 养成错误的习惯。而要纠正这种已经形成的错误习惯, 就要将已经建立的错误联系系统打破, 通过矫正与强化, 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正确的联系系统。因此, 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 不会一蹴而就, 并且还可能出现反复。既如此, 教师可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教学观念, 采取为预防而教的预防性措施, 力争将错别字杜绝在学习之初。

1. 辨析比较, 区分异同

充分利用比较的方式对易错字、形近字、音近 (同) 字进行分析, 使学生形成精确的分化抑制。

(1) 易错字——比较强化。这类字主要是局部有特点而又容易写错的字,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仔细观察易错部位的字形, 通过比较区分, 视觉强化, 帮助记忆。比如“虐”字, 其易错部位为下面的“”。可将其与已学过的“雪”、“扫”字中的“”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 并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再用彩色粉笔将“”中的长横标明, 强化刺激, 引起注意。

(2) 形近字——辨形区义。比如, “耍”字, 可以和“要”字进行比较学习。这两个字的字形差别就在于“要”上面是“西”, 而“耍”上面是“而”。区别这两个字的字形, 可在视觉强化的基础上, 再从构字部件入手进行区分辨析。“耍”是个会意字, 从“而” (颊毛) , 从“女”, 表示用颊毛戏弄女子。本义是戏耍。词义引申之后, 有了“游戏”和“施展”等义, 比如玩耍、耍威风等。[2]学生若掌握了“而”这个部件的含义就容易掌握“耍”的基本含义。然后再将其与“要”字进行区别比较。“要”也是会意字, 是“腰”的本字, 甲骨文写作“”, 以女子两手插腰来表示, 后假借为求, 如要求, 也表示强求、威迫, 如要挟。[2]“要”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yào, 表示重大、重要, 希望得到, 叫、请等, 如首要、要饭、他要我去……这样, 从字形入手, 通过对字形的区别, 尤其是对构字部件含义的辨析, 更有助于区分这两个字的字义。于是, 在形象、生动的比较中掌握了字的音形义。

(3) 同 (近) 音字——重在明义。比如“缭、僚、撩、嘹、潦、燎”等字是学生最容易误用、写错的一组字。在教学时, 教师可着重区分其不同含义, 避免学生混淆。这是一组以“尞”作声旁的形声字。“缭”的本义是缠绕, 以“糸”为形旁, 引申为环绕, 如缭绕、缭乱;“僚”的本义是指人的形貌美好, 以“人”为形旁, 后来被借指官吏, 如官僚、同僚;“撩”是用手揭起的意思, 所以“手”为形旁;而“嘹”则是指声音清脆响亮, 以“口”为形旁;“潦”的本义是雨大, 后指雨后积水洼地, 读作lǎo, 后借音为潦草, 潦倒[3];“燎”的本义是放火焚烧草木, 如燎原, 心急火燎。

这一组字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声旁部分“尞”。学生的错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据此可见“尞”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上半部分。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强调, 除了用彩色粉笔标明进行视觉强化外, 还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韵语进行识记, 如“小如柴草堆, 日字中间居;大字夹两点, 像是火光闪”;最后, 通过造句和选词填空的形式, 加以巩固应用, 切实掌握几个不同的liao字。

2. 巧用经验, 以旧带新

用学生已熟知的结构单位去分析字形、识记新字, 教学生学会独立识字的方法。比如, 学过了“旗”字, 对“声占一角”和“形占一角”的形声字类别有了基础认识, 再学习“颖”字时, 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过提示, 学生可自己分析出“颖”字从“禾”、“顷”声。而“禾”与“顷”字已是熟字, 这样“颖”字的字形识记就容易了。

再如, 学习“溢”字, 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回忆水盆等器皿里装满水后往外漫的生活经验, 体验“水满溢出”的含义, 而这正是“溢”字的本义。根据“溢”字的机构, 再将其与“益”字关联起来讲解。“益”就是“溢”的本字, 篆书写作“”, 上面的“”表示水, 形象描绘了容器中的水满而横流的状态。今体“益”上半部分就是横写的“氺”形 (可板书竖、横两种书写, 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后来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益”表示水满而流出的意义逐渐消失, 于是添加“氵”造出新字“溢”表示水满溢出。至此, “溢”的来历及其本义“水满溢出”就形象生动地被学生了解了。

3. 三个结合, 多感官参与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在学习时, 要将音、形、义三者沟通、联系起来, 真正达到如艾伟所说“见形而知声、义, 闻声而知义、形也”。同时, 又不能孤立地学习汉字, 要将其置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中, 所谓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看读写结合, 即是多感官参与, 识字不仅要求眼睛参与进来, 也同样要求手、嘴的共同参与。新课程标准界定: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那么, 识字将看、读、写结合起来, 正是实践性语文课程的体现。

比如, 教学生学习“冠”字。第一步, 从构字部件入手, 帮助理解字义。“冠”从“冖” (帽子) , 从“元” (人头) , 从“寸” (手) , 合起来表示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5]“帽子”是“冠”的本义, 读音为guān, 名词, 如:桂冠、怒发冲冠等, 后来词义引申, 表示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 如冠心病、鸡冠等。“冠”还有另外一个读音guàn, 动词, 表示戴帽子, 引申为超出众人, 位居第一, 比如, 冠军、夺冠。第二步, 可以选词填空或口头造句的方式进行练习。第三步, 指导书写, 主要指导“元”字竖弯钩的书写, 要能包住“寸”字。这样, “冠”字的学习就做到了音形义、字词句和看读写的三个结合, 也做到了口、眼、手多感官的参与。

4. 合理复习, 加深巩固

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 开始阶段的遗忘比率较大, 越到后来, 遗忘的绝对数量反而越不明显。因此, 复习巩固贯穿识字教学的整个过程, 也是预防错别字的最后工序。

对一个事物了解的越多, 记忆起来就越容易。教学时注意从汉字构字部件的含义, 或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入手, 运用生动有效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有意注意, 学会识记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对于生字的记忆都是有益的。

尽管如此, 还是会有遗忘, 这就需要合理的复习。记住一个生字, 重点不是你看这个字的时间长度, 而是你看这个字的频次。也就是说, 记一个生字, 盯着它一次读十遍, 不如在十天里每天复习一遍效果好。学生学完生字后, 这些字便会在课文中重现。快下课时, 教师出示所学的生字, 再一次复现, 这即是一种复习。课后安排学生抄写、听写也是一种复习。这样分散、多次的复习, 是加深巩固生字的正确记忆、减少遗忘、预防错误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 错别字的产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教师应树立为预防而教的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 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提高对正确字形的有意注意, 并通过复习与巩固, 力求保持长时记忆, 将错别字扼杀在摇篮里。

参考文献

[1]朱作仁, 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1.

[3]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产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40-02

一、小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

(一)写字不用心,观察不仔细,出现“多一笔少一画”的现象

如把“眼睛”写成“眼晴”,把“匆忙”写成“勿忙”,把“陶冶”写成“陶治”,把“兔子”写成“免子”等,其实这些字写起来并不难,但小学生往往因注意力不集中,态度马虎,观察不仔细造成写错。要克服这种现象,应该指导学生认字,观察字的特点、特征,学会对字进行区分、比较、辨别。这可通过与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来学习一些新字。如“公”字少一捺变成“么”,“曰”字加一竖可以变成“申”“甲”“由”等。有时为了加强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比如学习“去”和“丢”时,可以说成“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有时为巩固这些字,可以通过做一些选词、组词的练习进行区分,强化记忆。

(二)对一些同音字的字义不理解,导致字形分辨不清,出现混淆

比如“在”和“再”、“向”和“像”、“做”和“作”等,许多学生对这些同音字分辨不清,经常写错、用错。对这一类字最好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弄懂它们的不同含义。然后让学生进行组词、造句、选词、填空等实践。如教学“坐、座、做、作”时,先做“坐下”的动作,再指着“座位”,让学生体会“坐”和“座”的不同含义,区分字形的差别,“坐下”的“坐”加上广字头组成“座”并组词,一座山,一座桥等。“做”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如做工、做游戏等。“作”指进行的工作或活动,如“写作”、“作品”等,在分清形义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组词或选词填空。如小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

(三)一些形近字字形相似,差别细微,容易记错、记混

如“戌、戍、戊、戎”。区分它们最好编一些口诀“横戌(xu)、点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成戎(rong)。”又如区分“姬、颐和熙”,可以编成“王姬去颐和园玩,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差点迷了路”。

(四)对一些形声字形旁辨认不清,混淆使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形声字占70%以上,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辨识字的能力。如学“浇、烧、侥、绕”时,知道“浇”与“水”有关,“烧”与“火”有关,“侥”与“人”有关,“绕”与“丝”有关。还可以通过联想、编小故事的方法区别它们,学会应用。

(五)一些独体字变成偏旁后,有些笔画已发生变化,注意不足导致书写不规范

如“又、土、子、马、王、月”等独体字做偏旁时,字形已变化如“对”“切”“孩”“骗”“环”“臂”等,学这些字时应强调认真对比,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六)当代学生写字的机会相对少了

电话电脑的使用,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学生自己或帮家里写信的几乎没有了。有事打电话,会说话就行,字会不会写无关紧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家里有电脑的比例增高,看新闻,一眼晃过,字认识不认识没关系。有事敲个键盘,形容词、成语就出来了,而形容词、成语中难记的字在脑子里没有留下印迹。真正到测试、考评时,学生写的错别字多就不足为奇了。

二、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对策

(一)先认先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上的300字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身体、心智仍在发育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10年前《课标》相比提出了“多认少写”。就识字总量来说,小学阶段认字仍定为3000个,但降低了写的难度。其中,第一学段的写字从原800~1000个会写降到800个左右,第二学段会写的字由2000个左右降到1600个左右。相对来说写字的数量下降,是要保障写字质量的提升。认字写字理念的变化,新课标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所以,教学中对“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300个字一定要采取措施,强化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写话、习作、日记和作业中的错别字。

(二)把容易写错的字作为识字认写的重点

在教学中,要把“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17字附带部首变体作为识字、写字的重点内容,同时根据课文的生字表,把学生容易写错字字梳理列表,帮助学生掌握认字规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认识这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的。提倡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如写活动通知,写少先队、班组工作计划等。

(三)把减少错别字列入学业评价

篇5: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

张庄小学张业林

一、课题的提出:根据调查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以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实际活动效果,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研究过程各个阶段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反思,采取观察、调查、分析、统计方法,对研究者、被研究者的态度、情感、行为变化、方法运用与否,产生的行为效果进行考察、筛选、总结、推广,并纳入具体的情境中去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经验成果。

2、观察法。采取有目的的随机观察,观察学生的平时写字表现,作好观察记录,对问题进行处理,调整计划让师生不断进步。

3、比较研究法。研究过程中,采取同类比较法,纵向与横向比较法,定性与定量比较方法,科学地比较实验前后学生写字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4、调查法。课题组采取问卷、访问、等具体调查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写错别字基本情况,了解掌握产生错别字原因。

5、经验总结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各种有利条件发挥语文教师资源优势,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6、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论专著,上网搜寻等,解决研究过程中疑难问题,并用文献资料上的科学理论指导研究、实验,提升研究水平。

三、归因分析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

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 挖”字容易多加一撇,“矛”字和“予”字易错,“免”字容易多加一点,如:“武”字容易多加一撇,“挖”字容易多加一撇,“矛”字和“予”字易错,“免”字容易多加一点等等。

(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如“它、他、她”,“既、即”,“拔、拨”等。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4)学习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等。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

四、教学策略

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

法。

1、编顺口溜

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顺口溜识字法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激起他们学习和识字的浓厚兴趣。

如:美----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

园----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这里把花一元钱的“元”与公园和花园联系起来,“园”就不会与“圆”相混了。

琴----大王和小王, 今天来弹琴-----琴。不仅强调了上边两个“王”字的写法稍有不同, 而且还突出了“琴”的下边是“今”字。这样一来, 很少再有学生把“琴”下边的“今”写成“令”了。

巳、已、己----“堵了整个念巳sì,封了一半念已yǐ,不封不堵是自己jǐ。”

戌、戍、戊----学生总是难以区分,将它们编成顺口溜:戊wù戌xū戍shù,观察字里面记忆口诀:横戌xū,点戍shù,不点戊wù这样的顺口溜朗朗上口,学生记得又快又好。

辛----有位学生说:“妈妈是个营业员,每天立上十小时真辛苦。”这样,他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

……

2、讲清一些偏旁做汉字部件时的变形。

汉字由于简化,许多偏旁已经认不出它的原来的样子,所以由于不知其形旁或声旁,总是写成错别字。

如"羡慕"的"慕"、"恭敬"的 "恭", 学生常把下面写成了“小”字。其实,这是“心”作部首时的变形。因为這两个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与“小”无关。又如: "衤"旁"与"礻"旁,只有一点之差,最易让学生写错。可是"衤"是“衣”作部首时的变形,如:“衫、被、裸、初、袖、补、袍、裙、褂”等字, 都与衣服有关,。而"礻"旁是“示”作部首时的变形,“示”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上放着供品,如:“神、祝、社、福、祸、祈、祥”等字都与祭祀有关。如“罒”与“四”,学生常把“罗”字上边写成了“四”。其实,“罒”是“网”字作部首时的变形,与罗网有关,如:羁、罚。

如学生常把“练”字的右边写成了"东”。其实,它是“柬”作声符时的变形,如:炼。

3、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

例如 “燥、澡、噪、躁” “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洗澡要用水,应是“澡”,噪音是用嘴发出,所以是“噪”,“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

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我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4、发挥想象记字形。

如“鸟”字中的“点”像什么?是它的眼睛,“乌”因为乌鸦一身黑,眼睛也是黑的,看不见,所以没有一点。有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编顺口溜,;又如“省”字,有位学生说:“到商店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有趣,又减少了孩子识记生字的心理活动过程,孩子记得牢,甚至终身难忘。

篇6: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 钟 林

前 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

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

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

(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 “ 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 《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 《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 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古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汉字又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文字,往往是错一个字,就有可能整个句子、一段、乃至全篇都会面目全非难以卒读。既有可能因错别字影响到孩子们的前程与命运,也有可能影响到生活、社会的和谐发展。据报道,近年来因错别字所引发的各类纠纷不断呈上升趋势。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从我们学校语文识字教育来看,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中学生应责无旁贷的学会并掌握它。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中应“学会”的字要求是: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

3、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4、正确书写。并指出: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

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识字与写字的实践中让学生喜欢汉字,具体到七——九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为三条:一“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三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很显然,这是在小学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书写汉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正确,还要美观,尤其是第三条要求学生在认读拼写方块字的同时,要认同方块字的文化价值,感受方块字的文化底蕴和美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熏陶。

可是中学生错别字现象却呈日益上升趋势,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现象又引起我们哪些思考呢?它与社会生活中的汉字不规范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三)中学生书写错别字与社会生活中汉字的不规范现象之间的关系。请看下面一个最新的报道: 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母语日”。就在国际社会日益强调文化多元、重视母语的今天,《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语的规范化使用产生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语使用错误,平均每10分钟就出现一次差错。不独有偶,就在两个星期前,我们学校的播放的美国环保教育影大片《后天》的碟片字幕上的错别字根本就连不成话,无法阅读。至于城乡中的招牌、墙壁上的标语等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现象与中小学生写错别字之间是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果

忽视了对汉字书写尤其是忽视了对汉字书写中的错别字的纠正,则将使中小学生在汉字规范化上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这些学生和这些习惯走上社会,又将产生新的书写不规范的人群,又多了些不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相应的社会上这些书写不规范的错别字现象反过来又对中小学教师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形成强大的负面冲击,从而影响着中小学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和书写意识的形成,尤其是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甚至将会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有效地纠正并预防中学生书写错别字呢?

(四)我们的思考:对中学生书写错别字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切实做到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肃本清源,才能对症下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终还汉语语言一个健康规范的形体,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流播。而这其中的“本”“源”就是造成中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也正因此,我们决定将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相应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总之,通过此项研究有如下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找出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以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杜绝错别字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把好学校教育这个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杜绝错别字的书写,使我们的母语更加规范化纯洁化。

3、减少、杜绝因错别字的书写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和谐,让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更和谐健康。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找出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

2、根据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制定出纠正及至杜绝错别字的对策。

3、在实践运用中完善推广。

(二)研究内容:

1、课题中的错别字”是指凡在汉语言运用中书写与表意不吻合者(或书写不规范者)为错别字。

2、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为主兼及社会上的书写不规范现象为调查研究对象。

3、针对上述现象探究其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预防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

1、调查法:对现象、成因进行收集

2、分析法、归纳法:对现象、成因进行分析归纳。

3、行为研究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和教师在教学的方式进行跟踪探究,得出书写错误的成因及有益于改进的措施。

4、演绎法、实验法:将所得的成果在实践中运用检验。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着手对本校学生及社会生活中书写错别字的现象进行调查。

具体安排:

1、对社会上及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摸底,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

2、查找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负责人:孟丽

3、学习动员,让课题组成员对调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此次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进行学习,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3、进一步对所在年级班级学生的错别字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形成长期的纠错改错的制度,便于追踪调查研究。

4、利用假期,汇总归纳所调查到的相关资料并做初步分类。

探究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对学生书写错别字跟踪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纠改预防的对策

具体安排:

1、分七、八、九年级每学期分两次进行错别字书写情况的调查和资料汇总分析;

2、针对资料从学生书写和语文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做详细的记录;

3、在整个研究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纠错改错的习惯,有意识的强制规定纠改的格式,并定期检验其成效。

3、分学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在学年未进行汇报和初步的评估。

(一)检验推广阶段(20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实践运用中检验完善所得结论,最终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具体安排:

1、对第二阶段中的研究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并形成初步的结论性报告;

2、跟踪调查推广的实效,汇总相应资料。

3、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估,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的方案;

4、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2、学生必备一个作业错别字更改本。

3、课题指导教师:潘晓榕

四、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1.教科研论文和研究心得 2.阶段性课题总结 3.结题报告 4.优秀案例分析

五、关于课题研究的反思

我们的思考:对中学生书写错别字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切实做到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肃本清源,才能对症下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终还汉语语言一个健康规范的形体,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流播。

1、认识错别字的危害,师生重视错别字的纠正,产生杜绝意识。

2、在查错、寻因、纠错中减少错别字出现的频率,使汉字书写更趋于规范化,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3、在调查、分析、归纳中找准错别字书写的成因,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4、将研究的成果于教学实践中检验形成真正有推广意义的成果。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就业自荐书下一篇: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群大汇总(吐血推荐,满血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