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

2024-05-14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共9篇)

篇1:关于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9、25——2010、10、25 调查对象:济源市天坛龙潭学校 调查方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小学生在校学习更是无时不刻与汉字打交道。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为了了解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帮助学生规范用字,我展开了调查研究。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四年级达到顶峰,五六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荆棘”写成“荆刺”,由于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

(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4)思维的定势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

我收集了学生的日记、作文、作业,找出以下的错字与别字出现频率非常高。经过统计,得出重复出现50次以上的错字有“步、真、念、睡、赖”等20个;别字重现40次以上的有“多——都,正——真,正——直,在——再,以——已,又——有,密——蜜,今——令”等15个。

对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作了简单的分析之后,接下来,将有针对性地指出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的几条具体办法。那么,如何解决小学生错别字问题呢?

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防重于纠。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法。

1.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

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开来。如“今——令”,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可写成“令”。例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例如:“吟、念、贪”等。还有的字可用韵母来鉴别,如“舀——臽”很相似,韵母是“ɑo”应写成“舀”,如 “稻、蹈、滔”,其余的只能写成“臽”,例如,“焰、陷”等。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例如 “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我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3.发挥想象记字形。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一个圆圈,他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张嘴,一只饼,一个球,甚至是男孩用手推的一个铁环。因此,根据孩子对汉字的感知特点,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如在比较隐蔽的部位中的点、横、钩等,除用彩笔加以标明外,还可让孩子合理地想象,使这个隐蔽的弱成分变成强刺激。如“鸟”字中的“点”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条吃到肚里的虫子,有的说像啄木鸟尖尖的嘴巴,还有的说像啄木鸟的心。又如“奶”字,有的孩子说“横折折钩”像奶奶的“驼背”,“撇”像她拄着的拐杖。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编顺口溜,如“辛”,有位学生说:“妈妈是个营业员,每天立上十小时真辛苦。”这样,他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又如“省”字,有位学生说:“到商店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有趣,又减少了孩子识记生字的心理活动过程,孩子记得牢,甚至终身难忘。

4.采用螺旋式复习法。

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还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短时记忆占优势。为了减少错别字,必须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研究发现,螺旋式的识字复习法是较有成效的识字巩固方法,其做法是在相对的时间内,复习前面教过的生字,如今天复习昨天的,下周复习上周的。如此波浪式地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如期中)再复习一次。反复练习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保持记忆,但不能盲目多练。实验证明,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3次,在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与生字练习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最值得提倡的是多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识字领域,在阅读中增加生字复现的频率。

篇2:关于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

二、调查地点:衡东城关一小和衡东南北正街

三、调查目的:寻找寒假作业中和街头的错别字,并记录或者拍下来,并分析原因。

四、调查过程:

早几天,我无意中拿起弟弟的寒假作业翻起来,发现弟弟把“一见钟情”写成了“衣见钟情”,我告诉他错了,叫他改正,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没错,说他是在一家服装店看到过这个成语。我简直气结了。却不由得感慨,现在各类广告、宣传画、招牌、店牌、标语牌因为不规范用字,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用谐音乱改成语,误导了好多的小学生,特别是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孩子。确实,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过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因此,开学第一天,我约上赵龙、周世杰、周娣进行一次错别字大调查。首先,我们从同学们的寒假作业中找错别字,想调查同学们错得最多的字有哪些。于是找到老师,要她把刚刚交上来的寒假作业全部交给我们。我们几个一齐动手认真地查起来了。结果发现,错得最多的字有:

1.“地”都用“的”代替了。比如:他“认真地”写作业。都是“认真的”写作业。

2.“应该”写成“因该”。

3.“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写作“三步曲”。

4.“坐落”写作“座落”。

5.“黯然”写作“暗然”。

6.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8.“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9.“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

10.“表率”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1.“部署”写作“布署”。

12.“奔驰”的“驰”写作“松弛”的“弛”。

13.“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长年累月”写作“常年累月”。

15.“彩”与“采”分辨不清。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16.“订”和“定”分不清。“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17.“度”与“渡”分不清。“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8.“覆盖”与“复盖”。

19.“副”和“幅”。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20.“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21.“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

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22.“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23.“振”与“震”。“振动”主要指“动”。“震动”主要指“震”。“震惊”用“震”不用“振”。“振”还表示奋起的意思,如“振作”、振奋精神”。“震撼”不要写作“震憾”。

24.“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25.“候”与“侯”。“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除此之外一般都用“候”。

26.“笔画”与“笔划”。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

27.“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

28.“竟然”写作“竞然”。

29.“竣工”写作“峻工”。

30.“一年之计在于春”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3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32.“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33.“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34.“家具”写成“家俱”。

35.“厉害”与“利害”。“利害”主要指利益、损害等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利害”。

36.“再接再厉”的“厉”写作“励”。

37.“瞭望”写作“了望”。

38.“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与炼丹有关。“练字”是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练”。

39.“您”字后面,不能加“们”字,但可以加上数量词,如“您二位”“您三位”。

4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

41.“擅长”不要写作“善长”。

42.“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43.“诵读”写作“颂读”。

44.“笑眯眯”写作“笑咪咪”。

45.“形”与“型”。“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46.“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

47.“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

48.“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

49.“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50.“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我想:同学们之所以会把这些字搞混淆,是因为对这些字和词语的理解不透彻。

行走在衡东南北街头,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真是屡见不鲜。

五、我的感受

篇3: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以不同小学二到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一个学期为时段,以“实况记录”的形式,记录学生在写话(二年级)和习作(三到六年级)中出现的错别字,以供分析研究。

为什么要调查习作(包括写话)中的错别字,而不是像某些研究那样选择听写或者看拼音写词语等方式呢?我们认为习作(包括写话)中出现的错别字最自然、最真实、最有研究价值。因为学会写字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意识到所写的字是错别字,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或请教他人等方式自觉地改正过来,而自觉修改习作、碰到问题主动请教等都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也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誊写在作文本上的应该是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如果这里面还有错别字,尤其是常见的、屡教不改的错别字,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特点

综观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应该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1. 错别字的主要类型

我们对所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限于篇幅,每一类只列举五六个例子,括号内是错别字):

(1)多写笔画。

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如:。

(2)少写笔画。

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如:

(3)笔画形态错误。

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如:

(4)多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因为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想当然”。如:采掘(採掘)卷帘(捲帘)家具(傢俱)。

(5)少写部件。

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如:

(6)错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其为字,如:;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如:演奏(演秦)斟酌(勘酌)波纹(波汶)捕猎(捕措)陡峭(陡陗)。

(7)改变结构。

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改变了原字的结构,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原字的结构方式,比方说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等,如:;二是颠倒原字的组合部件的位置。如:

(8)同音替换。

这是错别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属于别字,主要是不理解字义,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代替本字。如:已(以)经、誓(是、事)不为人、菜园(圆)、痉挛(孪)、松弛(驰)。

2. 同一个字有多个错别字

同一个正确的字,不同的学生会写出不同的错别字,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写出不同的错别字。比如:

3. 错别字的时段特点

从我们调查的资料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越来越大,文章写得越来越长,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概率也越来越高,四、五年级最多,到六年级,又稍微少了一点点。

三、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1. 汉字本身的原因

汉字有三个要素:字音、字形、字义,这三者中哪一个方面弄错了都会出现错别字。汉字还有“三多”:同音字多、形近字多、笔画数多。这“三多”可以算是导致错别字的“罪魁祸首”。

(1)同音字多。

用来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其总数量以“万”为单位计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学生能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但是,用来给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里声母与韵母能够拼合而成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加上四声,也只有1200多个。且不说所有汉字,即使是给常用汉字注音,平均3个汉字共一个读音。这就决定了汉字的同音字多,最多的几十个字同一个读音。绝大多数别字都是因为同音字或者近音字代替所致。

(2)形近字多。

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5种,变形笔画有27种,用它们来组成成千上万个汉字,其字形相近的程度可想而知。很多形近字只有极其细微的差别,比如长一点与短一点(土-士)、多一点与少一点(匆-勿、弋-戈)、大一点与小一点(囗-口)、宽一点与窄一点(曰-日)、缺一点和全一点(己-已-巳)、正一点与歪一点(子-孑-孓)、弯一点与直一点(毛-手)等等,有的只是组成部件位置的不同而已,如:旮-旯、杏-呆、旧-旦、加-另-叻、召-叨、只-叭、叶-古、邑-吧,等等,稍不注意就写错了。

(3)笔画数多。

据统计,3500个常用汉字中,单字笔画超过15画的有300多个。一个字有这么多的笔画数,而且笔画之间有相交、相离、相接等不同关系。且不说笔画多难记难写容易出错,仅仅这三种笔画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容易写错字,如:乂-八-人-入、工-干-土。

面对这“三多”,不要说七八十来岁的孩子,即或是我们成年人也常常有“提笔忘字”或“越写越不像字”的时候。

2. 学生个体的原因

(1)认知水平。

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感觉、观察能力、辨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相对比较差,而汉字的笔画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形近字比较多,一不留神,就容易因为漏掉、添加、或者张冠李戴等原因写成错字、别字。

(2)学习态度。

小学生正处在毛手毛脚的阶段,对学习目的认识不够,不太认真,不够用心,做事粗心大意,因此出现错别字。我们前面分析的小学生错别字的几种类型,都跟不仔细观察、不认真记忆、不用心理解、随意乱写的学习态度有关。

(3)心理定势。

有些双音节词语,像“队伍、增添、胸脯、波纹、翡翠、辉煌、锦绣”等,本来不是同一个偏旁,结果被学生写成相同的偏旁,因而造成错别字。这主要是心理定势的影响:受到前面、后面或者比较熟悉的字的影响。

3. 教学方法的原因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一线识字、写字教学存在死记硬背,随意乱解“字理”的现象,比如:“草头下面,一笔点、二笔横、三笔竖折、四笔撇、五笔竖、六笔竖弯钩,荒,荒芜的荒”、“每天都要戴草帽(莓)”、“火山爆发,大火把山烧倒了(灵)”、“土下小羊没有腰(幸)”等等。像这样把每个汉字割裂成碎片死记硬背、违背了汉字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催生”了一部分错别字。

4. 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影响

社会用字的不规范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比方大街上的招牌“傢俬城”、电视中的旅游广告“晋善晋美”、药品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服装广告“天成制衣,衣步到位”“百衣百顺”、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蚊香广告“默默无蚊”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这些别字。

四、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

根据对小学生错别字所作的调查、分析,课题组建议:遵循汉字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写字教学实践,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以便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既要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也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无论是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还是步骤的安排都要从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违背规律。低段识字教学要多用直观、形象、有趣的方法,少一点理性分析;中高段要逐步增加难度,多一点拓展,多一点系统性的归纳,让学生逐步建立“汉字系统”概念。这样有利于举一反三,丰富知识,有利于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文谈到学生的错字中有分不清“巟”和“流流”这两个部件的情况。如果教学中能够从汉字学的角度对带有“巟”或者“流流””的的字稍作分析,就可以避免这类错字。其实“巟””和和““流流”都是独立的汉字,只是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用。“巟”读huāng,本是个形声字,从川,亡声,本义是水广。“流流”读liú或tū,上部是胎儿的倒形,下部是“川”,合起来表示胎儿随着羊水娩出,即通畅。它们俩都可以做合体字的声旁。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根据形声造字规律,结合字音和字义进行合理推断,进而避免将“荒、慌、谎、塃、梳、疏、蔬、流、硫、琉”等字写错了。

带有“隹”的字是高频率的错字,大多是将“隹”错写成“住”。其实“隹”是象形字,像一只鸟的形状,由演变而来。教学时,可以展示“隹”字的演变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鸟有一对翅膀,每个翅膀至少需要两条线画成,因此“隹”有四横,不能只写三横。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形声构字规律来学习一串有“隹”作偏旁的字。“隹”在合体字中作意符,所从字与鸟有关,如“隼、雀、集、雁、雄、雌、雎、翟、雇、雕”;它还可以作声符,如“堆、推、谁、惟、维、淮、崔、锥”。

现行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声旁与字音有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当一部分声旁不能很好地表音)。教学这类汉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形旁来推测字义,根据声旁推测字音,同时进行合理拓展。比如按照声旁拓展:青、请、清、情、晴、静、精、婧、靖、睛、菁、腈、靓……按照形旁拓展:阝、阳、阴、限、陵……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识字教学,则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形而统众形,以简驭繁,极大地提高识字效率。正如北京大学的李大遂先生所说:“紧紧抓住偏旁这个纲,把偏旁的形音义作为重点,把偏旁与合体字之间的形音义关系,特别是偏旁与合体字的音义联系作为重点,把一个个汉字放到整个系统中去教去学,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1]华南师范大学张桂光教授说:“在纠正错别字的教学中,汉字学理论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2]

因此,恰到好处地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写字教学,能够减少错别字,提高自主识字能力。当然,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写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加强对汉字的研究,不断提高汉字学修养,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分析字理,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汉字。只有学用结合,识字才有意义。

总之,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进汉字学知识,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是减少错别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建高楼大厦。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言:“汉语之本在汉字,只有文字的‘根’茁壮成长了,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才能根深而叶茂,本固而枝荣。”[2]

摘要:本文是课题“基于汉字学视角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的调查报告。文章主要介绍了调查对象和内容——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了小学生错别字的特点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指出: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引进汉字学知识,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是减少错别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科学识字,趣味识字

参考文献

[1]李大遂.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

篇4:小学生错别字调查报告

关键词 小学生 错别字 科学识字 趣味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阶段是识字写字的关键时期,是掌握汉字规律、形成汉字书写意识的重要阶段。然而,小学识字教学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错别字依旧俯拾皆是。究竟应该如何减少错别字呢?我们认为有必要调查现象、分析原因、探寻对策,以便科学识字,提高效率。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以不同小学二到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一个学期为时段,以“实况记录”的形式,记录学生在写话(二年级)和习作(三到六年级)中出现的错别字,以供分析研究。

为什么要调查习作(包括写话)中的错别字,而不是像某些研究那样选择听写或者看拼音写词语等方式呢?我们认为习作(包括写话)中出现的错别字最自然、最真实、最有研究价值。因为学会写字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意识到所写的字是错别字,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或请教他人等方式自觉地改正过来,而自觉修改习作、碰到问题主动请教等都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也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誊写在作文本上的应该是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如果这里面还有错别字,尤其是常见的、屡教不改的错别字,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特点

综观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应该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1.错别字的主要类型

我们对所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限于篇幅,每一类只列举五六个例子,括号内是错别字):

(1)多写笔画。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如:涩( )荒( )南( )阶( )丧( )。

(2)少写笔画。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如:葱( )德( )真( )舞( )谐( )。

(3)笔画形态错误。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如:抹( )朵( )乃( )躲( )离( )。

(4)多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因为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想当然”。如:胸脯(胸 )搪塞(搪 )采掘(採掘)卷帘(捲帘)家具(傢俱)。

(5)少写部件。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如:惰( )雁( )寝( )赏( )寞( )。

(6)错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其为字,如:熊( )溪( )队伍(队 )增添( )波纹( 纹);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如:演奏(演秦)斟酌(勘酌)波纹(波汶)捕猎(捕措)陡峭(陡陗)。

(7)改变结构。这类错字的主要特点是改变了原字的结构,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原字的结构方式,比方说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等,如:漂( )燃( )夜( )筏( )崖( );二是颠倒原字的组合部件的位置。如:赖( )肚( )灯( )站( )翡( )。

(8)同音替换。这是错别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属于别字,主要是不理解字义,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代替本字。如:已(以)经、誓(是、事)不为人、菜园(圆)、痉挛(孪)、松弛(驰)。

2.同一个字有多个错别字

同一个正确的字,不同的学生会写出不同的错别字,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写出不同的错别字。比如:游( 、 )寝( 、 、 )寞( 、

、默、莫)撼( 、 、 、憾)蔽( 、弊、敝)

3.错别字的时段特点

从我们调查的资料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越来越大,文章写得越来越长,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概率也越来越高,四、五年级最多,到六年级,又稍微少了一点点。

三、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1.汉字本身的原因

汉字有三个要素:字音、字形、字义,这三者中哪一个方面弄错了都会出现错别字。汉字还有“三多”:同音字多、形近字多、笔画数多。这“三多”可以算是导致错别字的“罪魁祸首”。

(1)同音字多。用来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其总数量以“万”为单位计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学生能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但是,用来给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里声母与韵母能够拼合而成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加上四声,也只有1200多个。且不说所有汉字,即使是给常用汉字注音,平均3个汉字共一个读音。这就决定了汉字的同音字多,最多的几十个字同一个读音。绝大多数别字都是因为同音字或者近音字代替所致。

(2)形近字多。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5种,变形笔画有27种,用它们来组成成千上万个汉字,其字形相近的程度可想而知。很多形近字只有极其细微的差别,比如长一点与短一点(土-士)、多一点与少一点(匆-勿、弋-戈)、大一点与小一点(囗-口)、宽一点与窄一点(曰-日)、缺一点和全一点(己-已-巳)、正一点与歪一点(子-孑-孓)、弯一点与直一点(毛-手)等等,有的只是组成部件位置的不同而已,如:旮-旯、杏-呆、旧-旦、加-另-叻、召-叨、只-叭、叶-古、邑-吧,等等,稍不注意就写错了。

(3)笔画数多。据统计,3500个常用汉字中,单字笔画超过15画的有300多个。一个字有这么多的笔画数,而且笔画之间有相交、相离、相接等不同关系。且不说笔画多难记难写容易出错,仅仅这三种笔画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容易写错字,如:乂-八-人-入、工-干-土。

面对这“三多”,不要说七八十来岁的孩子,即或是我们成年人也常常有“提笔忘字”或“越写越不像字”的时候。

2.学生个体的原因

(1)认知水平。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感觉、观察能力、辨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相对比较差,而汉字的笔画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形近字比较多,一不留神,就容易因为漏掉、添加、或者张冠李戴等原因写成错字、别字。

(2)学习态度。小学生正处在毛手毛脚的阶段,对学习目的认识不够,不太认真,不够用心,做事粗心大意,因此出现错别字。我们前面分析的小学生错别字的几种类型,都跟不仔细观察、不认真记忆、不用心理解、随意乱写的学习态度有关。

(3)心理定势。有些双音节词语,像“队伍、增添、胸脯、波纹、翡翠、辉煌、锦绣”等,本来不是同一个偏旁,结果被学生写成相同的偏旁,因而造成错别字。这主要是心理定势的影响:受到前面、后面或者比较熟悉的字的影响。

3.教学方法的原因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一线识字、写字教学存在死记硬背,随意乱解“字理”的现象,比如:“草头下面,一笔点、二笔横、三笔竖折、四笔撇、五笔竖、六笔竖弯钩,荒,荒芜的荒”、“每天都要戴草帽(莓)”、“火山爆发,大火把山烧倒了(灵)”、“土下小羊没有腰(幸)”等等。像这样把每个汉字割裂成碎片死记硬背、违背了汉字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催生”了一部分错别字。

4.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影响

社会用字的不规范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比方大街上的招牌“傢俬城”、电视中的旅游广告“晋善晋美”、药品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服装广告“天成制衣,衣步到位”“百衣百顺”、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蚊香广告“默默无蚊”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这些别字。

四、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

根据对小学生错别字所作的调查、分析,课题组建议:遵循汉字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写字教学实践,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以便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既要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也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无论是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还是步骤的安排都要从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违背规律。低段识字教学要多用直观、形象、有趣的方法,少一点理性分析;中高段要逐步增加难度,多一点拓展,多一点系统性的归纳,让学生逐步建立“汉字系统”概念。这样有利于举一反三,丰富知识,有利于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文谈到学生的错字中有分不清“巟”和“ ”这两个部件的情况。如果教学中能够从汉字学的角度对带有“巟”或者“ ”的字稍作分析,就可以避免这类错字。其实“巟”和“ ”都是独立的汉字,只是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用。“巟”读huāng,本是个形声字,从川,亡声,本义是水广。“ ”读liú或tū,上部是胎儿的倒形,下部是“川”,合起来表示胎儿随着羊水娩出,即通畅。它们俩都可以做合体字的声旁。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根据形声造字规律,结合字音和字义进行合理推断,进而避免将“荒、慌、谎、塃、梳、疏、蔬、流、硫、琉”等字写错了。

带有“隹”的字是高频率的错字,大多是将“隹”错写成“住”。其实“隹”是象形字,像一只鸟的形状,由“ ”演变而来。教学时,可以展示“隹”字的演变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鸟有一对翅膀,每个翅膀至少需要两条线画成,因此“隹”有四横,不能只写三横。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形声构字规律来学习一串有“隹”作偏旁的字。“隹”在合体字中作意符,所从字与鸟有关,如“隼、雀、集、雁、雄、雌、雎、翟、雇、雕”;它还可以作声符,如“堆、推、谁、惟、维、淮、崔、锥”。

现行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声旁与字音有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当一部分声旁不能很好地表音)。教学这类汉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形旁来推测字义,根据声旁推测字音,同时进行合理拓展。比如按照声旁拓展:青、请、清、情、晴、静、精、婧、靖、睛、菁、腈、靓……按照形旁拓展:阝、阳、阴、限、陵……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识字教学,则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形而统众形,以简驭繁,极大地提高识字效率。正如北京大学的李大遂先生所说:“紧紧抓住偏旁这个纲,把偏旁的形音义作为重点,把偏旁与合体字之间的形音义关系,特别是偏旁与合体字的音义联系作为重点,把一个个汉字放到整个系统中去教去学,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1]华南师范大学张桂光教授说:“在纠正错别字的教学中,汉字学理论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2]

因此,恰到好处地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写字教学,能够减少错别字,提高自主识字能力。当然,运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写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加强对汉字的研究,不断提高汉字学修养,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分析字理,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汉字。只有学用结合,识字才有意义。

总之,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进汉字学知识,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是减少错别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建高楼大厦。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言:“汉语之本在汉字,只有文字的‘根茁壮成长了,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才能根深而叶茂,本固而枝荣。”[2]

参考文献

[1] 李大遂.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

[3] 周一贯.小学语文不可弃“根”忘“本”——浙江特级教师周一贯[EB/OL].中国小学教育网http://www.zgxxjyw.com/bencandy.php?fid-5-id-68073-page-1.htm/2013-08-28.

篇5:关于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在汉字的王国里,有些汉字普普通通,有些汉字则另藏着玄机,同学们有时候会把一个字写成另一个字,这叫“别字”有的则写的不是字,这种字叫“错字”,两项合在一起就叫错别字,我们小学生经常会写错别字。那么,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一些常用错的错别字。下面是有关于错别字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调查方法

从生活中、作业中、招牌上了解常用错别字

妈妈说过一个办公室的故事:一个同事带着他的孩子去办公室,那位小朋友对着办公室名单表念了起来:“王傻虎”霎时,全办公室的人大笑起来,原来,那位叔叔叫王俊虎!就这样,那位叔叔从此有了个外号“王傻虎”。

在网上,我还搜到了关于报纸错别字的消息,据说,现在的报纸每300字的文章里,就有一两个错别字,比如“帐篷”,有时候,报纸上会写成“帐蓬”,难道帐篷是用草做的吗?把“嘉奖”写成“加奖”,我还以为是再加上几等奖呢!

二、造成错别字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觉得,常见错别字的原因,1是马虎大意,汉字许多外形相似,有的只差那么一个比划,稍不注意就会弄错。如要、耍;老、考;2,是张冠李戴。对字的意思了解不深入,用法不恰当。如“的、地、得”。

三、纠正错别字的建议

1、把容易混淆的字列出来,时时提醒自已。

2、认识新的字词时,一定要记住它的特征,和已经学过的字作比较。

篇6: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行走在街头上,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字等等。通过

调查,总结出写错别字的种类其实主要在于同音字和同形字这两大类。同音错别字中,有的属于手误,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等。有的属于故意使用错别字,如库存不多”误为“裤存不多”等等。形近错别字中,如“气概”

误为“气慨”等等。通过调查我觉着导致出现错字的原因应该有这样几点:马虎、不在乎、文化低、求省事。不重视错别字,认为它的作用不大,但是,事情往往会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鉴于错别字的危害性,我特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议:成立“净化街头语言文字小卫士”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上街头宣传

篇7:关于错别字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一、概念界定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错字,是指字的笔画结构、偏旁等有错误。别字,是指把甲字当作乙字来写,张冠李戴。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1、学生的作业中错别字现象:

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社会环境中不规范用字的影响:

如今,走在街头,各式各样的广告、店牌、标语牌到处可见,可细心的人一看就可以看出有些标语牌、广告上经常使用不规范的字,有的是故意使用错别字,用谐音乱改成语,而有的是无意使用,自己也不知道写了错别字。这类错别字虽然大家都能看得懂,也不影响交流,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害处非浅。

3、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4、当前政策体现。

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研究意义:

1、使学生能意识到使用错别字的后果,减少学生的错字和别字现象。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2.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激发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扩大识字量。对汉字的音形义有更全面的掌握,能联系起来记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巩固识字效果。

3、研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探索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现象的措施,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减少小学生错别字这一严重现象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4、对于师范生而言,此研究对于以后从事语文教育汉字识字教学也可以提供许多行之有效的参考借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小学生错别字的研究有很多,比如钱煜云、姚芳、毛文辉、石晓云、瞿平安等都对小学生的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策略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研究成因和应对策略的相对较多,其论文期刊不计其数。著名书法家江新说过,“研究文字学习过程中的文字书写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析学习者的书写错误。”柳艳梅也说,“通过研究书写着的书写错误可以了解儿童的正字法知识,并为书写教学提供有益的提示。”而影响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我们无可否认的是与我们老师的教学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在研究本课题时,我们分别收集分析了关于错别字和识字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

(1)关于错别字的研究

以正字为目的的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成果很多,如苏培成的《错别字辨析字典》就为常见错别字分门别类,指出易错处,并提供正确写法;而徐仲华的《容易写错的字》、李保江的《错别字词鉴析》以及沈闰祥《常见错别字认定》(2001)等书中,则对书写错误进行描述、列举和分类,初步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纠正方法;另傅永和在《规范汉字》一书中也对汉字规范做了论述。

而以中小学生的错别字为对象进行研究的成果还相对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

A、潘艳玲的《错别字一本通》(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B、朱华、于风华的《学生语文学习系列·小学生容易用错的字手册》(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C、张秀梅、李奇的《小学生常见错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D、陈瑞瑞对香港学生的错别字进行了分析,以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和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几年级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做定量分析,研究了错别字出现的频率、类型、各类型出现的学段分布。E、孙曼均在《小学中年级错别字调查》中针对某个学龄段和某种识字方法进行过专门研究。

(2)关于识字教学的研究

1990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会后又天津教育科学研究结集出版了《九中识字教学方法探新》。

1994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召开“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会后由潘仲茗和戴汝潜主编出版了《现代小学识字科学化研究》。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国先后开展的识字教学实验有60种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部件析形识字、韵语识字、解形识字、字理识字教学、“主体、开放、潜能”识字。

四、研究内容:

1、了解小学生使用错别字的类型,分析他们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以便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他们乐于接受的方法。

2、制定纠正错别字现象的对策,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让学生更准确地使用汉字,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好基础。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小学低中高年级对错别字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错别字的类型:是错字还是别字。引起小学生对于错别字的重视。

2、积极探索矫正学生习作中错别字现象的措施,提高小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3、提高学生自觉自发纠正错别字的积极性和学生矫正错别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查错别字,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小学生错别字现状,广泛收集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借以指导本课题研究。

2、访谈法:采取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对见习的老师、在岗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错别字现象的应对态度与有效方法。

七、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研究方案的制定,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1)进行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兴趣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3)收集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初步资料、数据,进行访谈。

3、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6月):整理、撰写有关课题研究报告。

八、可行性分析:

1、现已经有很多关于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意义,2、曾有过参加校外辅导的经历,也为学生批改过作业。同时我们也方便联系参加校辅时的老师帮助我们,为后期的访谈大大增加实施可能性和成功性。

3、可以利用见习的时机和在校的老师或者通过电话和在岗教师进行访谈。另外刚实习回来不久的大四学长学姐,也为我们研究和访谈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九、参考文献:

[1]商海静.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6

[2]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D].鲁东大学,2007.4

篇8: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

一、汉字本身的因素

首先,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是分开的,这给学习带来了难度。虽然现在的教材中,课文都是带有拼音标注的,但是课本的使用只是在课堂上的,在其他时间,它很难对学生写字产生帮助。而且在课余时间,学生听到的语言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文字,或者转化时障碍很大,这都和汉字读音、字形之间的关系有关。这种拼音与字形之间的距离使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写错别字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其次,汉字都有很深刻的含义,在不理解其含义的情况下,要求会写、会用是有困难的,它们很多都是基于一些独立体,如偏旁、部首等组合而成的。这样,学生只能通过对字形的熟悉进而强化记忆,达到记住、会写的效果。对一个不能理解的事物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成年人来讲都是很困难的,何况小学生呢?

最后,汉字的字形复杂,多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认识起来有难度。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识记和书写都有难度。从抽查的结果来看,越是字形复杂,组成的部分越多,写错的概率就越大。常见的有:漏写部首、多写部件、部件位置错误。音近和音同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书写难度变大,学生往往分辨不清两者的意义差别,张冠李戴的事情时有发生,因而写成了错别字。如“爬”和“趴”、“振”和“震”等,形近字似是而非,也是影响小学生书写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知觉泛化,他们对于汉字的整体轮廓感知能力较强,相对的,字形的细微部分很差,尤其是形近字。如“戊、戌、戎”的识别和书写,另外有些字体笔画复杂,生活中使用率低,也会导致错误率较高。

二、学生因素

小学生处在一个心智水平发展的时期,对于新事物的学习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如知觉、行为习惯等。根据相关研究,学生识记字形分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和精确分化阶段。小学生的知觉不够准确,分化水平比较低,学生对于字形的大体轮廓记忆占优势,精细辨别能力比较差,这也是小学生对结构复杂字和形近字书写易错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了他们的思考和书写。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时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这也导致了学生在书写方面的问题。被动学习的害处在于书写练习、平时作业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难免会出现错别字,如漏写了部件、多加了一点,等等。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自控能力不强,意志比较薄弱,也是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的一个原因。有意注意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但它是相对而言的,它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给自己制定任务,而后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确定干某事的时候,就会有意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件事情上;相反的则是无意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是十分短暂、有限的,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尤其是一件在人们看来枯燥的事———书写练习。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的事物,因此错别字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在无意注意行为中,小学生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和态度,这又更加剧了错别字的出现几率。

三、教师因素

教师是语文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个人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在影响着教学活动,也影响着学生汉字的书写。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必须,也是书写教学的保障。从根本上来看,学生书写错误是由识字不正确、不规范造成的,小学生在没有全面掌握一个字的音、形、义的情况下很容易犯书写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识字质量,认真讲解字形、字义和使用,确保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当学生出现书写错误后,应该及时、严格地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只有确保书写练习的时间,并配合及时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书写水平。

小学生的书写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合适与否,直接和学生的学习相关联。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小学生知觉泛化的特点,对难认字、易错字未加以指导,不启发学生对字形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容易导致书写错误的出现。

四、社会环境因素

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也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生家庭环境方面,有些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随时地监督学生,在学生出错时也不能及时指出,使得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书写习惯;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对学生的影响,经常说或写错别字,而小学生又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长期耳濡目染,其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家庭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也对学生的书写错误起了促进作用。有些地方,普通话的普及不那么到位,在整个大环境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错误的读音,使得他很难掌握正确的发音,进而就会导致书写错误。其他因素,如广告媒体、商品商标、网络等新的社会事物,不规范使用汉字,这些因素随时都出现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在潜移默化中将错误的书写习惯植入学生头中,最终也导致了书写错误。

参考文献

[1]柳斌.再谈人生识字聪明始[J].中国教育报, 2001, (2) .

[2]王红霞.小学生识字教学之我见[J].科学教育研究, 2007, (3) .

[3]罗发武.激发小学生识字的兴趣科[J].科学快报, 2007, (8) .

[4]陈福荣.对小学生写错别字的预防与纠正[J].小学教学研究, 2007, (11) .

篇9:小学生错别字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分析所选样本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1~6年级6个平行班级中,每个年级随机选取1个班级(详情见下表所示)。

因语文课堂作业本是小学生汉字书写最多的,其中的错别字具有代表性,故从头至尾仔细查阅了所有187名小学生的187本语文课堂作业本,将作业本中的错别字一一摘录,共统计出969个错别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名学生作业本中重复出现的一个错别字,无论出现几次,都将其作为一个字来处理;若同样的错别字出现在两本不同的作业本中,就将其作为两个错别字来处理。[1]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管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和F检验,对当前小学生错别字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错别字的学段差异

根据各年级的语文作业本,统计到的错别字总量为969个,从1~6年级分别为:1个、139个、309个、248个、138个、134个。各年级人均错别字及发展趋势见下图:

分析小学1~6年级人均错别字趋势图可知,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错别字呈倒U形曲线发展,从二年级开始急剧增多,在三年级(人均错别字8.83个)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人均错别字为2.26个,到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达到顶峰,人均错别字达8.57个,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情况有所缓解,人均错别字为4.53个。

小学生错别字的年级发展趋势,与王香荣(2013)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他的调查表明,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大,错别字逐渐增多,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年级又逐渐呈下降趋势。[2]这一发展趋势,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发展、知觉分化水平等因素相关,也与阅读量的扩展密切相关。在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以拼音学习为主,生字学习为启蒙阶段,因此错别字在作业本中出现得并不那么频繁;在第二学段,随着课文难度的加大,阅读量的增大,生字量也增加,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的突然增多,学生猝不及防,导致错用、错写生字的几率急剧升高;而到了第三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各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加上学习要求的提高、阅读量的增加,较第二学段而言,错别字将会有所减少。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差异

将统计到的错别字,以汉字的构字要素“音、形、义”为依据,划分为四类:(1)音错字,主要有两类:同音混淆,如将“甜蜜”写成“甜密”;近音互用,如将“教导”写成了“教道”。(2)形错字,包括对汉字部件或汉字本身的肆意更改、增减笔画、形近滥用三类。如将“却是”的“却”写成“去阝”把“体育”的“体”写成“休”,将“钓鱼”写成了“钩鱼”,分别代表这三类字形错误。(3)义错字,主要有两类:字义相混,如将“缘分”写成“缘份”;前后互换,如 “含苞”写成“包含”。(4)其他错字,指不能对其出错成因根据“音、形、义”这一标准进行分类的错别字,比如将“凄凉”的“凄”写成“”,“环境”的“境”写成“”。

各个学段小学生出现的错别字类型均以形错字居多,形错字占小学生错别字总量的56.86%(分别占三个学段错别字总量的48.57%、57.63%、59.56%),其次容易出错的是音错字(占35.40%),义错字(占6.81%)和其他错字(占0.93%)这两类所占比例很小。这一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白金声(2013)对小学生的作文本做了统计,将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两类,得出错字中以形错字居多。[3]

小学生的错别字类型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除了占错别字总量极少的其他错别字外,小学生错别字中的音错字、形错字、义错字三类错别字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即三类错别字在第一学段较少,第二学段急剧增加,到第三学段开始减少。无论哪个学段,形错字的出现都明显高于音错字和义错字,而形错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学段。

《中华字海》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收字85568个,然而,组成这8万多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约30个。以笔画“点”为例,简简单单的一个笔画即可分为左斜点、右斜点、长点三类,可想而知一撇一捺之差,即为截然不同的汉字,加上汉字笔画繁难,让知觉分化尚处在发育中的小学生措手不及。这就难怪形错字占到小学生错别字总量的56.86%。据语言学家吕叔湘统计,在所有汉字中,汉字的同音率高达80.49%。加上汉字音调的变化,这对于认知水平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导致了音错字位居小学生错别字第二的位置。义错字和其他错字所占比例本身就小,在作业和练习中出现得自然就较少。

三、小学生错别字的性别差异

1~6年级男生84人,统计错别字470个,人均错别字为5.83个;女生103人,统计错别字479个,人均错别字为4.65个。如下表可见,小学生错别字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错别字显著多于女生;但是在错别字的分项目,即音错字、形错字、义错字和其他错字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的性别差异,尚未看到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即使是小班教学,也有三十来位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教师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试卷,学生采用统一的坐姿和统一的练习,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教育,比之创新,更强调规范和制度,所以,这样的教育,比之男生,其实更适合守规矩的女生。也有很多教育学者呼唤:教育,请等等男生!在汉字的书写中,男生和女生性格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守规矩、听老师话、有耐心的女生错别字出现明显要少于男生。

四、小学生错别字出现与家庭、成绩的关系

让班主任对187名小学生的家庭对学生学业重视情况按照“低度重视、中度重视、高度重视”进行三级评分,学业成绩按照“合格、良好、优秀”进行三级评分,来探讨小学生错别字出现和家庭重视、学业成绩两项指标的关系(见下表)。

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与家庭重视和学业成绩两项指标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学业成绩关系更为密切。学业成绩越好的小学生,错别字出现越少;家庭越重视的小学生,错别字出现越少。错别字出现越少的小学生,学业成绩越好,家庭越重视。具体而言,形错字与家庭重视、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音错字与学业成绩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错别字的其他类型与家庭重视和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汉字既是小学生学习的表现之一,也是成绩的评判标准之一,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与学业成绩呈现显著中度负相关就不足为奇了。

通常说,孩子的教育,50%在家庭教育,20%在学校教育,20%在社会教育,还有10%在自我教育。美国的科尔曼报告表明,家庭通过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估等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施加影响。这些处于家庭弱势的黑人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士气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低,黑人与白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从科尔曼报告和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巨大影响。重视学业的家长,通常更加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作业和学业也会适当关注。通过以上间接和直接的方式提升了孩子的成绩,降低了错别字的出现。教育是什么?笔者认为,教育=80%陪伴+20%促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陪伴孩子成长,通过陪伴、观察孩子,才可能了解孩子,与孩子做朋友,进而走进孩子的心灵,在了解的基础上,家长才可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我们的研究表明,小学生错别字在第二学段达到高峰,即三、四年级是小学生错别字最多的时候,需要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特别关注。小学生错别字以形错字居多,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音错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两类错别字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采取更加灵活多样、富有趣味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男生错别字出现更频繁一些,如何在识字、写字上更加吸引男生,是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思考的问题。减少小学生错别字,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四者的合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家长、教师、社会和学生通力合作,才能共筑新中国的教育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 李秉德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5.

[2]王香荣. 浅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J]. 成功(教育),2011(5).

[3]白金声. 小学作文错别字现状审视与对策[J].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3(6).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310012

上一篇:高中军训的个人感受下一篇:语文“六字预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