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蔬菜生产产业化研究

2024-04-17

乡蔬菜生产产业化研究(共8篇)

篇1:乡蔬菜生产产业化研究

**乡农村妇女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调查为响应县委、县妇联发出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号召,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全乡经济发展,乡妇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妇联优势,动员全乡广大妇女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发挥“半边天”作用。使妇女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促进了全乡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情况乡地处湖西,辖6个行政村,1.4万余人,耕地仅8000亩,农业一直以稻麦两委作为主,受种植习惯的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很慢。乡党委、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花了很大精力,动了不少脑筋,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认为我乡发展双孢菇种植切实可行。一是全乡有丰富的稻麦草资源;二是双孢菇属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大,效益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决定在全乡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

(二)农村妇女有关情况农村从业人员5000人,农村妇女劳动力4600人,其中有二分之一的妇女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每村平均有3人以上获得了绿色证书及农民技术员职称。

(三)妇女从事农业产业化情况在各个妇女组织的积极引导下,我乡广大妇女踊跃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将自己一家一户的小经商纳入到大市场中求发展,在全乡形成的几大产业中,妇女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成为闻名一方的致富能手,科技状元。

二、主要做法

(一)理顺思路,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农业产业化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将农民的分散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为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妇女跻身于农业产业化主战场,在参与中闯市场,求富裕。我乡给每个行政村还下达了目标任务,即每个行政村每年培养2至3户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妇女科技专业大户典型,抓龙头项目1-2个,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争创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户,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狠抓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全乡妇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突出科技,强化培训,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从根本入手,不能强化培训,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主力军,乡妇联与乡农技、科协等部门联合,先后聘请专家教授到乡镇授课,并组成专业技术组到积极地巡回指导,讲解有关养殖、种植等方面的知识,受到群众的欢迎。在科技培训推广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示范带头人,充分发挥她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面上的工作开展,先后培养了食用菌种植能手江华,养牛高手姜敦花等一批典型。大规模的科技培训和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三)政策激励,活动引导,服务推动。乡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农村妇女资金不足的,通过领导小组考察,可由乡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三年内可免收税金,每户奖励1000元,并协调贷款10000元,对于发展双孢菇大棚的党员,作为评选“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指标,02年7月在乡妇联的亲自带动和妇代会的积极协助下在侣楼村建起了15个蘑菇大棚示范基地,并在三伏天不辞辛劳、联系技术指导、原料、菌种、销售等,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和辛勤劳动,每个大棚都有了可观的收益,这在全乡上下引起很大轰动,以点带面。现在我乡已建起近100个蘑菇大棚,乡党委政府为了让全乡广大妇女更安心更积极地种植,准备建冷库,建加工厂和菌种厂,此项目已在招商活动中落实,与福建食用菌研究中心签订了正式建厂协议,预计04年8月可投入生产运营,通过努力到2005年完全可以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乡妇联正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地带领广大妇女投入到我市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为加快微山的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微山,展现各级妇联干部和广大妇女的巾帼风采。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参与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束缚妇女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她们干事的羁绊,面对发展机遇不敢投资,固守小农式发展方式,只求有收入不求高收入缺乏长远发展意识,有的妇女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不是继续经营,而是自动退出。

(二)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技术服务不及时,特别是在新发展的产业中,由于技术服务跟不上,往往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信息反馈慢,往往出现产品等市场的被动局面。上述的种种问题,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妇女对农业产业化的参与程度。我们建议:一要加强对妇女自立意识教育,不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年年种、年年收,增产不增收,大力培养妇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引导激发她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二要进行市场观念的教育,引导女女清晰地

篇2:乡蔬菜生产产业化研究

我乡位于XX高寒山区门户之地,海拔1200-1500米,辖5个村38个组1390户,农业人口5363人。过去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人均粮食300公斤,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贫困乡镇。为改变这种贫困面貌,区委区政府通过不断探索,变劣势为优势,依托XX山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之路。2011年,全乡实现人均纯收入达4238元,其中人均蔬菜产业收入达2000元以上。

我乡自1998年通过引导部分农户开始试种蔬菜,2002年逐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建立了蔬菜协会,负责蔬菜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新品种的大力推广,全乡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越冬蔬菜种植面积达7500亩),品种达12个,其中5个主导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蔬菜产量5.4万吨,产值2000余万元。2012年,全乡共规划种植高山露地蔬菜2.1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6500亩(共涉及XX、李家和工农3个村14个组),规划种植越冬蔬菜8000余亩。较去年相比,种植面积是增长17%,核心示范片增长225%。

篇3:优质肉牛产业化生产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良种牛扩繁养殖模式、架子牛生产模式、短期集中补饲生产模式和持续育肥 (高档牛肉生产) 模式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 良种牛扩繁养殖模式研究。 (1) 人工草地。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人工草地于1983年建植, 目前放牧草地主要牧草组合为海法白三叶 (Trifalium repens cv.Haifa) 、威提特东非狼尾草 (Pennisetum clandestinum cv.Whittet)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 (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 。 (2) 牛群管理牛群以放牧为主 (其中6月龄断奶~15月龄舍饲, 饲喂玉米青贮、青干草和精饲料, 配种后放归草地) 定期对牛群 (包括繁殖牛、断奶牛、育肥牛) 进行炭疽、出败、气肿疽、五号病疫苗免疫, 对布病、结核、出败和五号病等每年检疫1次。同时, 定期对全部牛群进行驱虫、防疫和灭蜱等管理, 以确保无疫病发生。 (3) 母牛的繁殖管理。实行“三集中”即集中配种 (每年6~8月自然交配) , 集中妊娠检查 (每年10~11月) 、集中产犊 (每年3~5月) , 在妊娠检查后仍空怀的母牛中再选择体况较好的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人工授精。统计分析妊娠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等。试验时间为2007-2010年。

2) 架子牛生产模式研究。 (1) 温带地区。以滇东北、滇中农村饲养户为试验点, 对半舍饲条件下通过人工授精获得的西本杂 (西门塔尔牛×云南黄牛) 、短本 (短角牛×云南黄牛) 、安本 (安格斯牛×云南黄牛) 以及通过本交获得云南本地黄牛、在人工草地全放牧饲养BMY的生长性能进行调查。 (2) 亚热带地区。以云南黄牛为母本, 用婆罗门牛和BMY牛冻精进行杂交改良, 对半舍饲条件下的本地黄牛 (YY) 、婆本杂F1 (BY) 和BMY与本地黄牛F1 (BMYY) 公牛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性能进行测定。 (3) 体重测定。用专门订做的便于运输的电子地称进行, 测定记录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由于难以在同期内选择年龄完全相同的牛, 可先根据调查的年龄, 将体重校正到相近的年龄段后再统计分析各发育阶段的体重、日增重等。

3) 短期集中补饲生产模式研究。 (1) 温带地区。选用30头6~9月龄 (断奶) BMY牛公牛, 分为3组:即Ⅰ组 (n=10) :

放牧+干草+青贮;Ⅱ组 (n=10) :放牧+干草+青贮+精料补充料1.0 kg;Ⅲ组 (n=10) :

放牧+干草+青贮+精料浓缩料0.5 kg。在同一人工草地放牧, 早晚饲喂精料补充料和精

料浓缩料, 在试验前和试验结束时各称重1次。精料补充料和精料浓缩料饲料配方按刘建勇等[4]报道的比例配制试验期

(2) 亚热带地区。选用云南黄牛、BMY杂交牛 (BMY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后代) 和BMY牛各8头, 从12月龄开始, 育肥180 d (育肥到18月龄) ;粗饲料以蔗稍青贮为主, 自由采食, 每头每天补饲1 kg精饲料, 精饲料的组成如下:玉米53%, 菜粕 (CP38%) 15%, 豆粕 (CP 46%) 8%, 麦麸20%, 磷酸氢钙1%, 碳酸氢钠1%, 硫酸铁0.5%, 硫酸锌0.46%, 硫酸铜24 mg/kg, 硫酸猛15 mg/kg, 亚硒酸钠1 mg/kg, 碘化钾0.3 mg/kg, 氯化钴1 mg/kg, 盐0.43%, 维生素A、D、E、K预混剂30 mL/kg, 粗蛋白 (CP) 18%。

4) 持续育肥 (高档牛肉生产) 模式研究。 (1) 供试牛的选择。选择在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云南黄牛、BMY牛及安本杂、西本杂交和短本杂交6~9月龄公牛。 (2) 持续育肥。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育肥场舍饲条件下, 根据肉牛生长发育特点, 分为育肥前期 (14~18月龄) 、中期 (19~24月龄) 和后期 (24~29月龄) 配制相应的育肥饲料配方进行18月以上的持续育肥, 生产高档牛肉试验 (与其他相关项目共同研究) 。 (3) 生产加工流程。检疫-称重-沐浴-击昏-倒吊-刺杀放血-电刺激放血-剥皮、去头蹄尾-去内脏-劈半-冲洗-修整-转挂-称重-冷却-排酸-剔骨分割-修整-包装。 (4) 牛体质量等级及牛肉等级评定。活牛等级:年龄29月龄以内, 屠宰活重550 kg以上。胴体质量:屠宰率、胴体脂肪覆盖度、胴体腰、臀部厚度、整体结构匀称度等。牛肉等级评定:眼肌面积、肉的色泽、脂肪的颜色、硬度, 肉的嫩度、多汁性、口感等。

1.2 试验地点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绿盛美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及农村肉牛饲养户。

1.3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良种牛扩繁养殖模式———良种BMY牛的扩繁效果

如表1所示, 3年累计参配835头 (次) , 产犊560头, 犊牛成活512头, 平均每年繁殖171头。母牛 (包括青年母牛) 的平均妊娠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分别为71.4%、67.1%、93.0%和61.3%其中经产母牛的妊娠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分别比青年母牛高5.6% (P<0.05) 、10.6% (P<0.05) 、5.0% (P>0.05) 和18.2% (P<0.01) 。但成年BMY母牛在全放牧管理条件下的妊娠率、产犊率繁殖成活率等还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尚有较大潜力提高繁殖率。

结果表明草地质量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BMY牛的繁殖率, 同时也与载畜量过大有关。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繁殖母牛的营养有助于提高整体的繁殖率, 从而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加快良种牛的扩繁速度, 增加母牛数量, 并及时更新和补充, 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能繁母牛群体是规模化肉牛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 同行比较,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下同。

在全放牧条件下, 由于采用了夏季集中配种、春季集中产犊的繁殖管理, 避开在雨季产犊, 从而提高了犊牛的成活率。但仍受以下因素影响, 使群体繁殖成活率还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1) 母牛妊娠后期和产犊期正值枯草期, 母牛基本靠青贮饲料和少量干草来维持生长和泌乳、育犊, 在母牛体况差情况下会影响犊牛的体况; (2) 放牧条件下对临产母牛监管难度大, 容易造成对难产母牛助产最佳时间延误; (3) 产后部分犊牛没能及时吃到初乳。因此, 建议通过对配种前青年母牛、体况差的成年母牛及妊娠后期的母牛补充精料 (0.5~1.0 kg/d) , 并适当延长配种期等措施进一步提高BMY牛的繁殖率。同时,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牧草生长规律, 适当调控载畜量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拥有足够的良种繁殖母牛是保证良种公牛供应和优质肉牛生产的前提。但目前国内普遍出现了牛源严重短缺, 特别是大量母牛被宰杀, 且活牛市场上出售的母牛年龄趋小化, 饲料价格上涨, 养殖成本攀升, 导致饲养繁殖母牛积极性降至谷底, 基础母牛数量明显减少, 养殖环节出现萎缩迹象, 严重影响了肉牛生产与加工业的发展。因此, 以现有的肉牛养殖场为重点, 探讨良种牛扩繁养殖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2.2 架子牛生产模式

1) 温凉地区不同肉牛杂交组合生产性能比较。许多研究表明, 杂交后代比纯种牛多产肉10%~20%。体重是评定肉牛改良效果的重要经济指标。在以放牧或放牧+补充粗饲料为主的饲养管理下, 各品种牛杂交牛的生长发育情况见表

BMY牛、西本杂、安本杂和短本杂牛的初生重均显著高于云南黄牛 (P<0.05) , 杂交牛间比较, 以BMY牛最高,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6月龄体重从高到低依次为BMY牛>安本杂>短本杂>西本杂>云南黄牛, BMY牛和安本杂牛极显著高于云南黄牛 (P<0.01) , 显著高于西本杂和短本杂 (P<0.05) ;12月龄体重从高到低依次为BMY牛>安本杂>短本杂>西本杂>云南黄牛, 所有杂交牛均极显著高于云南黄牛 (P<0.01) , 但杂交牛间差异不显著 (P>0.05) ;18和24月龄体重从高到低依次为BMY牛>西本杂>安本杂>短本杂>本地牛, BMY牛体重极显著高于杂交牛 (除西本杂) 和云南黄牛 (P<0.01) , 杂交牛均显著高于云南黄牛 (P<0.05) 。

杂交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云南黄牛;杂交牛中以BMY牛和西本杂高于短本杂和安本杂。初生到24月龄的平均日增重高低依次为BMY牛>西本杂>短本杂>安本杂交>本地黄牛。表明杂交牛早期增重明显优于本地黄牛, 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但出生至6月龄西本杂的生长速度低于短本杂和安本杂牛, 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期犊牛营养主要由母乳供给, 西本杂牛初生重大, 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比短本杂牛和云南黄牛多, 作为母本的本地牛供乳不足影响了犊牛的发育。群众的传统养牛方法饲养架子牛, 营养供给不能满足牛体需要, 造成杂交牛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因此, 加强母牛营养和犊牛早期补饲是非常必要的。

1) 表中数据均为公母牛平均值。

杂交牛2周岁的经济效益比较结果:BMY牛、西本杂、安本杂和短本杂分别比云南黄牛增收约3 000、2 000、1 300和1 300元, 分别提高106.2%、73.4%、47.2%和46.8%, 在同等或相似条件下架子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以BMY牛最高, 其次是西本杂。表明通过杂交改良是发挥养牛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见表3。

云南本地黄牛体型小、成熟晚、产肉性能相对差, 但其繁殖性能和母性好, 适应山区 (特别是在天然牧场放牧) 饲养, 是较为理想的杂交母本。本省黄牛存栏量大, 发展规模化肉牛生产, 首要任务是加快杂交改良速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肉性能,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肉品质量。

1) 按活牛出售价15.0元/kg计算。

2) 亚热带地区不同杂交组合选择及其生长性能比较。如表4所示, 在半舍饲或放牧条件下, 婆云杂交牛、BMY杂交牛 (BMY牛♂×云南黄牛♀) 和云南黄牛比较, 婆云杂交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分别显著比云南黄牛提高51.3%、40.6%和32.7%、33.0%和22.4%, 初生、6月龄体重比BMY杂交牛分别提高20.4% (P>0.05) 和36.0% (P<0.05) , 但12月龄体重比BMY牛低6.0% (P>0.05) ;BMY杂交牛的初生、6月龄和12月龄平均体重分别比云南黄牛高25.7% (P<0.05) 、3.4% (P>0.05) 和41.1% (P<0.05) 。婆云杂交牛从初生到12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比云南黄牛提高20.1%。

在相同或相似饲养条件下, 肉牛活重按15.0元/kg计算, 婆云杂出栏收入4 692.0元, 比云南黄牛 (3 834.0元) 增收858.0元, 提高22.4%, 表明通过利用杂种优势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kg

有研究表明, 补料多少对妊娠母牛本身和产后泌乳量影响较大, 但一般对犊牛初生重影响不大 (除非母牛营养状况太差) 。妊娠期和哺乳期对母牛补料是否恰当, 明显着影响断奶重。犊牛的日增重与母乳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密切[5]。断奶重主要是母牛泌乳能力的反映, 断奶后增重则主要在于犊牛的适应能力和营养水平。BMY杂的初生重介于云南黄牛和婆本杂之间, 这主要是由于其中含75%云南黄牛血缘, 初生重偏小, 且6月龄前生长速度不如婆云杂, 但之后生长发育快, 体重超过婆云杂, 主要得益于其适应力的增强。

婆罗门牛是热带、亚热带肉用瘤牛品种, 具有耐热和抗蜱、抗焦虫病能力强、发病率低、抗逆性强、耐粗饲、难产比例低等优点。婆云杂牛抗病力强, 抗蜱、抗刺蝇、耐粗饲, 在全放牧条件下长势好, 肉质优良。赵家才等[6]报道杂交一代为母本与婆罗门级进行杂交, 含婆罗门牛75%血缘的杂交牛初生重平均为比云南黄牛提高了生长速度更快, 体型也更大, 肉用性能和瘤牛特征更加理想, 杂种优势十分显著。由此可见, 其杂交后代在热带地区的生长性能等方面表现较好, 是改良热带地区云南黄牛的理想品种之一, 值得推广。因此, 建议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宜选用婆罗门牛改良本地黄牛, 以便兼顾生产和适应能力, 然后再选用产肉性能高、肉质较好的温带肉牛品种 (如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BMY牛) 进行商品牛生产, 充分发挥本地牛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及引进品种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的特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肉牛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可作为大型肉牛新品种育种的必要过渡品种使用。

2.3 短期补饲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温带地区短期补饲效果。在同等放牧条件下补饲对BMY公牛体重和日增重的影响见表5。每天饲喂精料补充料1.0 kg组和精料浓缩料0.5 kg组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高340.4和282 g、提高109.7%和90.9% (P<0.01) 。表明仅靠放牧或放牧+补粗饲料的方法饲养肉牛是不太理想的。通过短期集中补充精饲料饲养, 12~15月龄体重可达到全放牧条件下18月龄的水平。

表6所示, 从6~9月断奶开始每天补充1 kg精饲料和0.5 kg浓缩饲料组比放牧+只补充粗饲料组分别增收 (6个月) 568.5和591.0元, 分别提高66.73%和69.37%。如按饲养100头计算, 通过补充少量的精料短期 (6个月) 补饲则可增加收入约5.5万~6.0万元。表明通过补充精料可大幅增加肉牛养殖的经济收入。

1) 精 (浓缩) 料价按2.0元/kg计算, 活牛价按15.0元/kg计算。

云南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 夏秋湿润, 干、湿季分明, 而且干季长 (每年1~5月和10~12月) , 牧草生长夏秋旺盛, 冬春枯萎, 供需不平衡。在冬、春季节, 牛群仅靠草地放牧和补给青贮等粗饲料饲养, 由于营养较为单一, 只能满足最低生长营养需要, 加之受寒风、低温的影响, 肉牛生长缓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 放牧的同时适当补充精饲料能收到很好的增重效果, 有效提高规模化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2) 亚热带地区短期集中补饲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在饲喂相同的蔗稍青贮和精饲料条件下, 从12月龄开始补饲6个月, 到18月龄出栏, 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从高到低分别为BMY牛>BMY杂交牛>本地黄牛 (见表7) 。BMY牛和BMY杂交牛体重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21.0% (P<0.01) 和11.9% (P<0.05) ;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4.8%和10.2% (P>0.05) 。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 活牛价按15.0元/kg计算, 每头BMY牛和BMY杂交牛分别比云南黄牛 (5 842.5元) 增收1 227和693元。

BMY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后, 其生长发育明显比云南黄牛好, 但不及BMY牛, 这主要是由于通过与云南黄牛杂交后, 杂交牛所含云南黄牛血缘增加所致, 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来证实。

2.4 高档牛肉生产 (长期育肥) 效果

由表8可以看出, 对94头出栏育肥牛 (屠宰年龄月龄的屠宰测定结果表明体重均能达到500 kg以上, 最高达747 kg;不同杂交组合牛的屠宰率基本一致, 均达到60%以上。牛肉等级大理石花纹均达到以上脂肪杂交以上除西本杂为A2外) , 但BMY牛的屠宰年龄比其它组合可提前5~7个月, 其次是安本杂、云南黄牛、短本杂, 最后是西本杂。分割牛肉市价最高1头达63 000元左右。

研究表明, 不同肉牛品种杂交组合通过长期育肥均能获得较理想的增重效果和屠宰率, 但不同杂交组合的肉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合肉质和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以BMY牛和安本杂最适合高档牛肉生产。

高档牛肉与普通牛相比, 具有对肉质要求高、经济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生产及加工流程细致、以制作烤肉的方式进行消费等特点。该模式生产的高档牛肉具有鲜味多汁的特点, 可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在市场上的价格为普通牛肉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但也存在对肉牛品种质量和技术要求高、饲料成本高、育肥周期长、肉牛加工过程复杂细致等因素限制。热带亚热带地区尚无足够数量的适合高档牛肉生产的肉牛品种, 有待通过应用婆罗门牛和BMY牛培育相应的杂交组合, 提供高档牛肉生产。

目前由于牛源与质量、资金实力、市场运营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离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科技的进步, 高档牛肉生产必将成为优质肉牛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

3 讨论

牛作为单胎动物, 其繁殖周期长决定了基于有限数量繁殖母牛群体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增加存栏量是困难的。因此, 以人工草地放牧或放牧+补饲方法, 采用本交与人工授精结合的配种方式建立良种母牛繁殖基地, 提供必要的良种公牛和能繁母牛是非常必要的, 是解决“牛荒”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选择杂交组合。温带、寒温带地区以选用安本杂、西本杂、短本杂和BMY牛较为理想;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以选用婆本杂、BMY杂为宜。BMY牛既适用于温冷凉地区, 也适于热区, 值得推广;BMY牛、安本杂是生产高档牛肉的理想杂交组合。

采用放牧半舍饲养补充精料或短期集中育肥均能有效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应根据各地实际, 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实现肉牛养殖效益最大化。

云南南部地区粗饲料资源比较丰富, 但黄牛体型小, 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和饲料资源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等措施, 热带区肉牛养殖发展潜力巨大。

肉牛生产的目的就是依靠优质品质、高档产品和诚信服务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特定牛种或杂交配套系下的育肥技术模式决定牛肉的品质和档次, 同时也决定牛肉的市场层次[7]。要建立形成良好的优质肉牛产业化生产模式, 还需要根据本省的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粗饲料资源和肉牛分布情况, 应努力做到: (1) 因地制宜, 选择适当的杂交组合, 有计划地加大肉牛杂交改良步伐, 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 (2) 建立规模化繁殖母牛生产基地, 有效解决牛源短缺问题 (克服北牛南运, 一牛多卖, 疫病难控) ; (3) 有效开发和利用粗饲料资源 (特别是规模化加工) , 探索全年饲草营养平衡供应体系 (特别是冬春优质蛋白饲草产品的开发利用) ; (4) 建立适合云南的肉牛肥育模式; (5) 提高热带亚热带牛常见疾病和繁殖疾病综合控制能力; (6) 优化肉牛屠宰加工设施设备资源; (7) 逐步规范牛肉分级标准; (8) 拓展和规范活牛和牛肉交易市场; (9) 培育诚信有序的市场体系

摘要:根据云南省气候和粗饲料资源分布特点, 从不同杂交组合利用、良种牛扩繁、架子牛生产、短期集中补饲、高档牛肉生产 (长期育肥) 等方面探讨了优质肉牛产业化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在人工草地全放牧, 采用“三集中”繁殖管理条件下, BMY母牛的平均妊娠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分别达71.4%、67.1%、93.0%和61.3%。温凉地区的架子牛生产模式宜选用BMY牛、西本杂、安本杂和短本杂组合, 24月龄出栏体重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106.2%、73.4%、47.2%和46.8%, 增收约3000、2000、1300和1300元, 分别提高106.2%、73.4%、47.2%和46.8%;亚热带地区宜选用婆云杂、BMY杂交牛, 婆云杂24月龄出栏体重比云南黄牛提高22.4%, 增收858元, 提高22.4%。放牧或半舍饲肉牛短期 (6个月) 集中补饲或育肥以每天每头牛补充1kg精饲料和0.5kg精料浓缩料为宜, 温带BMY牛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90.9%~109.7%, 12月龄出栏增收568.5~591.0元, 提高66.7%~69.4%;热带区BMY牛和BMY杂交牛18月龄出栏体重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21.0%和11.9%、增收1227和693元、提高21.0%和11.9%。云南优质肉牛生产以选用BMY牛、安本杂、西本杂、婆本杂较为理想。高档牛肉生产以BMY牛和安本杂牛最理想, 高档牛肉生产适合高端消费市场, 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肉牛,产业化,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张丽霞, 王志国.关于我国肉牛良种产业化进程的思考[J].山东畜牧兽医, 2008, 138 (7) :39-40.

[2]曹建民, 张越杰, 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 2010 (3) :5-7.

[3]李新桥, 王红梅, 陈阳友.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 2009, 45 (22) :43-46.

[4]刘建勇, 朱芳贤, 李乔仙, 等.BMY牛育肥技术研究[J].黄牛杂志, 2004, 30 (2) :10-13.

[5]莫放.肉牛产业化生产饲养技术[J].畜牧市场, 2006 (2) :38-39.

[6]赵家才, 刘国璋, 鲁增荣, 等.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J].黄牛杂志, 2003, 29 (1) :60-62.

篇4:乡蔬菜生产产业化研究

该技术主要是使用现代生物酶,针对不同食物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进行科学配方,用多酶酶切法,将含量95%以上的食物大分子蛋白质进行催化,降解成分子量在1000以下的小分子多肽群及氨基酸的混合物,其中分子量在132Da~814Da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在90%以上。“多酶法科学配方”作用于各种食物蛋白,对食物蛋白纤维有很好的溶解性、发泡性、乳化性和降解彻底性。

该技术主要优势有:1、酶解不减蛋白质营养价值。2、可获得比原食品蛋白质多的功能。3、酶解加工的过程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多肽功能。4、可保持多肽营养纯天然绿色属性,不含任何化学物质。5、酶解出来的多肽,没有任何苦味和异味。6、酶解出的多肽不会引起过敏。7、改善原食品蛋白质的一些过敏原。可增加原食品蛋白质没有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8、可增加原食品蛋白质所不具备的营养特性。9、可有效地控制多肽的分子量段。专家点评:

多肽类产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迅速成为国际市场畅销药物或保健食品的原料“新宠”。目前国际市场上多肽类产品市场销售额约有10多亿美元。我国作为多肽类产品的新兴市场,从2003年开始获得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精致高端的生活,追求现代的营养,以解决因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促使多肽类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多肽类产品作为一种新型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原料,市场正方兴未艾。

该项目产品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克服了用传统的方式生成多肽时存在的诸多难点问题,发展前景极好。

专家简介:

篇5: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首先,必须做到蔬菜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组建具备过硬蔬菜生产技术的服务团队指导农民进行精细化、无污染种植,在地方推广的人员团队建设方面,必须组建由各地区高级农艺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其次,在蔬菜食品的安全生产上要下足功夫,从种植蔬菜的土壤消毒处理到蔬菜的采收,蔬菜种植生产全程采用国际标准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措施,并实时监测,及时根据监测到的蔬菜生长情况进行灌溉和施肥、用药,保证蔬菜作物健康生长,进一步提高上市蔬菜的品质。最后,可以通过最新的手机终端操作平台和互联网数据平台的联合开发,使农业技术管理者通过手机终端对蔬菜种植的全程实施远程自动控制,实现蔬菜生长全过程中环境条件的精准调控。

篇6:我国小麦产业的生产效率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6―2010年我国小麦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再运用Tobit 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提高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途径做了简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江苏、湖北、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技术效率常年处于有效或高效状态。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技术效率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人均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小麦生产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灾害的发生对于小麦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也较为显著。

关键词:小麦生产;生产效率;数据包络线分析

一、引言

目前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单产居世界前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消费国,小麦进口较多,出口很少。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对小麦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增长源泉,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对于提高农用土地利用效率和小麦单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Tobit模型对小麦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较少,本文将采用这一模型对我国小麦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基于Tobit模型的小麦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估计方法的选择

在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对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Tobit模型是经济学家Tobin于1958年在研究耐用消费品需求时提出的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基本结构如下:

yi*=βxi+εi

yi= yi* yi*>0

yi= 0 yi*≤0

式中:yi*为潜在的被解释变量;yi为被解释变量;xi为解释变量;β为回归参数向量;εi服从于N(0,σ2),i=1,2,…,n。

该模型的特征是:解释变量xi为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yi只能以受限的方式观测到。当yi*>0时,yi= yi*,yi为无限制观测值;当yi*≤0时,yi= 0,称yi为受限观测值。

(2)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与假设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以上文得出的陕西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值作为因变量,以小麦生产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首先作出如下假设:

(1)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劳动力的投入数量以及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都可能对小麦生产效率的高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劳动力平均播种面积这一指标来考察劳动力资源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假设在一定面积的小麦生产范围并且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播种面积越大将越有利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率。

(2)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小麦生产效率除了可能受到劳动力资源投入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其它一些变量的影响,例如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等。这些条件均是小麦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小麦播种范围并且考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情况下,假设生产条件越好,即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越多、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动力投入越多,对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有帮助。

(3)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小麦生产效率有正向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农业生产资源配置也会有所不同。同时,经济较发达地区往往更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对小麦生产效率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代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则其用于改善生产经营条件的资金就越多,越能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构建了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TEit=β0+β1CSRit+β2BZMJit+β3HFSYLit+β4NYJXit+εit

被解释变量TE为上一节计算的中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值。解释变量中CSR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BZMJ代表人均播种面积,HFSYL代表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NYJX代笔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i=1,2,…,15分别代表15个样本省份,t设置2006年为l,2007年为2,…,2010年为5。β0、β

1、β

2、β3为模型待估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运用Eviews 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表5 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值 显著性

常数项 0.696850 0.075350 9.248182 0.0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2.94E-08 1.00E-05-0.002936 0.9977

人均播种面积 0.474813 0.147945 3.209394 0.0020*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 1.027126 0.237076 4.332471 0.0000*

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0.047494 0.012727-3.731663 0.0004*

注:*代表在1%水平下显著

在一定范围内,人均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小麦生产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这与张忠明(2010)对农户粮地生产效率的微观研究结论基本吻合,即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化肥投入会对小麦的总产出起到促进作用。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前文的假设相背离。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动力投入越多,生产效率越低。从单位面积产出的实际情况看,无论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多高,小麦产出的决定性因素是播种面积总量,小麦的播种面积不会因机械化程度提高而增加。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黑龙江、江苏、湖北、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技术效率常年处于有效或高效状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基本维持在1左右。说明这些省份的要素配置较为合理,小麦的生产效率很高。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技术效率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表明了在这些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技术小林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另外,这些省份的规模效率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规模有效。

(2)在一定范围内,人均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小麦生产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

(3)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化肥投入会对小麦的总产出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在非DEA有效的地区,化肥投入均存在过量的情况。劳动要素的过量投入也是造成这些地区技术效率过低的原因之一。此外,灾害的发生对于小麦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也较为显著。

2、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小麦产出的持续增长。我国应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的研究力度,提高科技支撑度。应该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差异、不同灾害类型和灾害发生的程度系统地对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规律进行全面研究,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另外,要加强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气象预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应该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最主要的核心,通过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灾害天气预警和信息的及时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规划,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等措施减少灾害的影响。

(2)合理配置小麦生产要素。控制化肥施用量。化肥的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增加无疑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过度使用化肥会削弱庄稼生产能力。氮肥过多使用可减弱庄稼抗病虫能力而增加消灭病虫害的农药用量,直接威胁了食品的安全性,导致和加剧环境污染。过多施用化肥,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甚至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同时也浪费大量紧缺资源。合理施用化肥,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逐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

参考文献:

[1] 孙学科,范金等.中国地区农业TFP测算与分解:以南京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1)

篇7:乡蔬菜生产产业化研究

产业化现状

摘要:本文将对植物的大规模培养生产次生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产业化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植物细胞培养;次生物质;研究进展;产业化现状

1.引言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是应用生物工程研究成果,在细胞水平上生产植物生物制品的技术。自从TalⅪta M.由紫草细胞培养提取出紫草宁成为第一个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商品至今,国内外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研究很快遍布各个医药领域。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药物和一些工业原料的重要资源,其中许多是难以人工合成但具有显著药用或经济价值的特殊物质。该技术尤其适合于资源短缺、采集困难、种植要求高的名贵药材。运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研制与开发现代天然产物是当今国际细胞培养技术产业化的热点问题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国实现中药现代化,开创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工业化生产天然植物药的新路子。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协同进化、植物对昆虫的危害、草食性动物的采食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等过程的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

次生代谢过程被认为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对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它在处理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后,产生并大量积累次生代谢产物,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是高度分支的途径,这些途径在植物体内或细胞中并不全部开放,而是定位于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中并受到独立的调控。

它们是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以及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异性。3.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取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历史

4自1902 年Haberlant 预言高等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以来, 植物细胞培养开

始被用于研究植物的生物合成。用细胞悬浮培养来研究植物代谢物的合成和生产, 是50 年代末期才开展起来的工作。1956 年Routie 让和Nickel l首次提出用植物

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有用的次生物质。steward 和shantzv 1956 年进行胡萝卜根愈

伤组织的液体培养, 发现其游离组织和小细胞团的悬浮液可以进行长期继代培

养, 并于1958 年以胡萝卜根的悬浮细胞诱导分化成完整的小植株。日本人借助

于他们在发酵技术上的优势, 曾努力把这一技术应用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商

业性生产。1982 年, 在日本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会议上, 372

篇论文中大约有70 篇是关于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物质方面的报告, 有几篇是

关于它们在商业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75-1985年间用于促进细胞生长和产

物形成的方法开始有所进展。1985 年T abata和Fujita 将提高产量的多种方法相

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商业性的植物细胞培养。随后, 人们在植物细胞培养次生代榭

物的产生动力学和复抗的累积杖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Heike Dor nen bu g 和

Dietrich Knor : 等人在1997 年设计出了适用于植物细胞培的特殊加工方法, 它

包括固定化, 体内产物分离提取和连续操作。目前,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植物次生

代谢产物已发展到全自动控制的大容积发酵罐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连续培养。4.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产物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培养始于本世纪初, 并不可争议地具有工业化潜力。目前植物细胞

培养生产的化合物很多, 包括糖类、酚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以及帖类和生物

碱等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有用物

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植物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和遗传突变体的筛选;植物细胞

遗传、生理、生化和病毒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是由于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局限性使得植物细胞仍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

展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控制及其工艺。目前, 世界上众多研究工作集中在优化细

胞培养环境、改变细胞特性、选用高产细胞系、改善生物反应器、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并保证其生产稳定性上。

4.1、植物细胞培养的特性

(1)植物细胞较微生物细胞大得多,有纤维素细胞壁.细胞耐拉不耐扭,抵抗

剪切力差;(2)培养过程生长速度缓慢,易受微生物污染,需用抗生素;(3)

细胞生长的中期及对数期.易凝聚为直径达350JJm一400Pm的团块,悬浮培

养较难;(4)培养时需供氧,培养液粘度大:(5)具有群体效应;(6)因

为有细胞壁, 培养细胞产物滞留于细胞内,产量较低;(7)细胞培养过程有结

构与功能全能性,因而易分化,从而导致目的产物低于原植物体内浓度;(8)悬

浮培养中要求有一定的细胞浓度,否则不生长(25000~50000个/ML)。

4.2、高产细胞系筛选

近几十年来,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

展, 人们已经对1 000多种植物进行过细胞培养方面的研究, 从培养细胞中分离

得到600多种次生代谢产物, 有的已经成为药品投放市场.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

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关键步骤就是高产稳定细胞系的获得, 因此, 利用植物

细胞的变异性, 采取各种手段反复不断地筛选出高产稳定的细胞系, 对通过细

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具有高产性能的细胞系的从头筛

选, 除了整个过程培养条件的优化之外, 还应满足下列条件:

1)有足够的变异源细胞群;2)可成功进行单细胞克隆;3)有简单、快捷、灵

敏的产物分析方法;4)能进行细胞系稳定性试验[ 2].高产细胞系的筛选有很

多不同的方法, 如目视法、单细胞克隆法、小细胞团法、抗性筛选法、负筛选法

以及原生质培养法等.到目前为止, 已在很多植物培养细胞中筛选到具有高产

次生代谢产物特性的细胞系.高产细胞系筛选一般遵循以下思路进行

外植体

愈伤组织小细胞团法

↙↘↑悬浮培养平板培养 → 小细胞团

单细胞诱变处理抗性筛选法

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

筛选植物高产细胞系常用的方法有目视法、放射免疫法(R IA)、酶联免疫

法(EL I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目前国外还采用一种突变种筛选法, 其

原理是把一些细胞毒性抑制剂如p-氟苯丙氨酸(PFP)、5-甲基色氨酸、草苷磷、维生素H 等加入到要筛选的细胞培养体系中, 那些耐药性强且经过一段时间培

养生长正常的细胞系就可能是所要求的高产细胞系。例如从观赏辣椒提取辣椒素

和牛舌草提取迷迭香酸的细胞系筛选就应用了PFP并获得成功。

4.3、生物反应器

自从1960 年Tuleche 和Nickel 首次报道在134 L 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

不同植物种类以来, 利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为植物有用代谢产物的生产

提供了有效生产途径和生产方法。近几年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日本的三井石油化学公司采用750 L 搅拌式反应器二步法培养紫草细胞, 实现了紫

草宁的工业化生产(Noguchi et al , 1977);Ulbrich 等(1985)分别用气升

式及搅拌式反应器二步法大量生产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而Schiel 等

(1984)利用批式进料技术生产显著提高了肉桂酰丁二胺(cinnamoyl

putrescines)在细胞中的积累。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是从培养微生物细胞反应器改进、发展而来的, 具有独特的特点。

细胞自由培养:当前使用的反应器主要有搅拌式(STR)、气升式(air_lift)、鼓泡式(bubble colum)、转鼓式(rotating drum)

细胞固定化培养:根据载体的不同, 可将反应器类型主要分为胶粒固定反应器(gel_entrapped cell reactor)和膜反应器(membranereactor)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物的增产策略。

5.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产物工业化现状

目前利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经过对多种植物细胞培养的验证试验,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物经过筛选,就有可能生产几倍于其完整植株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而且可以减少占用土地,不受季节、地域等环境的限制,还可排除病虫害的干扰。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5.1植物细胞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氧和二氧化碳的控制,过多氧过少氧均不利于生长;(2)营养物的供应;(3)细胞密度过高引起细胞团聚甚至分化(4)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分化的防止,(5)细胞取得中微生物的去除;(6)细胞壁脆性的存在要求培养体系剪切力要小;

5.2.植物细胞规模化培养中的有关工程技术问题

(1).悬浮培养系统必须适应植物细胞特性(2).植物细胞培养液的流变特性(3).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气体调节(4).泡沫和表面粘附性(5)、剪切力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6.展望

植物细胞培养中次生代谢物的产生被认为是生化水平上的分化过程, 而且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培养材料的基因型。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商业化生产次生产物将主要取决于增加产物产量和缩短发酵时间的策略。目前提高产物含量的方法多是经验性的, 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生产培养基的开发, 目前使用的培养基多为培养物生长而设计的, 对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不一定合适。通过调节培养基组分,可以开发出适于次生代谢物合戌的生产培养基。

(2)、发展高产细胞株的选择技术, 以缩短选择高产细胞株的时间。Cocking等提出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选择植物细胞, 以获得高产细胞株。

(3)、植物细胞或关键酶的固相化。利用固相化植物细胞或酶进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 以提高生产率。

(4)、代谢途径的调节。通过操作培养植物细胞次生代谢的表达, 可以提高产量, 促进产物释放到培养基中, 通过代谢途径的修饰进行新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5)、利用真菌诱发因子诱导或刺激植物细胞培养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6)、利用悬浮培养细胞产生的中间代谢物, 经过化学或酶学方法处理获得所需的最终产物, 以缩短生产时间。

篇8:文心兰切花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 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 年平均气温22~26℃, 年均湿度为77%~86%, 非常适合文心兰切花生产种植。笔者从2004年起开展了文心兰切花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培育了适应当地种植文心兰切花新品种“文心3代”, 并建立了一套无病毒组培快繁技术体系[2], 扶持、带动文昌市文城镇南阳为中心、辐射琼海和海口的15.07 hm2文心兰切花新品种特色产业带。现将几年来文心兰切花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取得的成果或经验进行总结, 以期为热带地区发展文心兰切花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1 品种选择

文心兰切花品种主要有南茜 (Oncidium gower Ramsey) , 火山皇后 (Onc.gower Ramsey‘Volcano queen’) 、新奇士 (Onc.Gower Ramsey‘sunkist’) 、柠檬文心 (Onc.gower Ramsey‘Lemon heart’) 和白玉 (Onc.Gower Ramsey‘White jade’) 等。另外, 台湾花农从南茜变异株中选拔出“黄金2号”、“黄金3号”等优良株系。目前全世界文心兰切花种植仍依黄花色系的南茜为主要切花品种。

2 栽培设施

文心兰切花产业化生产主要以遮阳网大棚栽培为主。遮阳网大棚主体结构采用无缝镀锌钢管 (边立柱外径114 mm、内立柱外径88 mm) 为立柱, 四周边立柱之间距离4 m, 内立柱与边立柱以及边立柱之间距离8 m, 内立柱行与行之间品字型交错排列, 立柱长为3.5 m, 立柱入土深度0.5 m, 净空高度为3 m, 立柱埋入土部分的立柱四周用水泥固定, 柱底端不能用水泥包埋, 须插入泥土中, 这样管中积存的雨水便于渗漏。镀锌钢管立柱顶端钻3组孔, 架设3层钢绞线, 上层为上下交错的宽幅为4 m的固定遮阳网, 遮光率为60%~70%, 上下之间距离为10~15 cm。下层为可活动的50%遮光率、宽幅8 m的遮阳网, 每4张网为1组, 采用减速滑轮组通过5 mm尼龙绳进行人工收放。大棚4个周边的遮阳网采用通风和抗风性强的50%遮光率百结网。栽培苗床架高度为50 cm, 宽度130 cm。以镀锌管或水泥桩为支柱, 支柱行间隔2 m×1 m, 支柱与苗床架间须安装阻隔蜗牛等爬行上苗床的防蜗器。每个苗床放置3排12孔托盘或1.3宽的镀锌苗床网。

遮阳网种植大棚配套设施包括灌溉施肥和农药喷施系统。灌溉施肥系统由75 mm主管、32 mm支管、雾化喷头, 增压泵以及液肥池组成。雾化喷头为地插式折射雾化喷头系统为佳, 安装高度距苗床面约0.6~1.0 m, 每行 (苗床宽1.3 m) 中央装1排, 间距约1.1 m, 采用PE管作支管和微管, 喷洒直径约1.8 m, 该喷灌系统较抗堵塞, 对水质要不高, 无转动件, 故障极少, 方便肥水管理。农药喷施系统包括固定的药桶或药池和打药机, 铺设直径20 mm的高压硬管与之相连, 间隔30 m左右距离安装1个直径3/8英寸的不锈钢球阀为出口, 连接30~50 m左右, 直径为6 cm的高压软管进行施药。

3 栽培技术

3.1 栽培模式

选择具有2个生长健壮的假鳞茎和1个新生芽的无病毒健康小苗。第1.5~2年前种植于12 cm×12 cm营养杯中, 第1.5~2年后进行换盆, 种植于26 cm×21 cm营养杯中。2种规格的营养杯均为黑色聚乙烯软杯, 使用寿命应在3年以上, 营养杯周边和底部打孔, 以便通气和排水。台湾省多采用黑色硬质塑料杯, 可多次重复使用, 但1次投入大。文心兰定植密度时种植密度为16000~18000株/667m2, 换杯后每平方米种植密度为7500~8000株/667 m2。

3.2 栽培基质

文心兰切花栽培介质须具备保水性佳, 保肥性高, 排水通气性好, 重量适中又能固定植株, 且成本较低廉等特性。一般认为混合基质上述特性的相互协调方面优于单一基质。海南省文心兰切花产业化栽培最佳基质配方和比例[3]为:蜂窝碎石+松树皮+椰子壳+木炭=2:2:1:1。不同种植区可根据基质材料来源情况进行配比, 如广东地区选用木炭:秸秆:药渣:碎石 (1:1:1:1) 认为是文心兰最佳基质配比[4]。文心兰营养生长期要求保水保肥强, 因此定植时基质粒径以1~2 cm为佳, 开花株基质要求通风排水高, 换盆时基质粒径以2~3 cm为宜。

基质使用前须进行预处理。松树皮须浸泡20~30 d, 去除所含单宁等有毒物质;椰子壳用水浸泡7 d, 浸泡时经常进行换水2~3次。木炭使用前用水浸泡冲洗, 除去炭粉。基质消毒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24 h或用饱和热蒸气消毒1~2 h。未经消毒使用的基质容易传染病害不应使用。基质p H值应控制在5.5~6.5, EC值在1.2~1.6 m S/cm。

3.3 定植方法

文心兰小苗全年都可以种植, 但以春季种植最有利于根系发育。装杯前, 植株需要进行消毒, 把小苗在床架上摆放整齐后,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全株喷雾消毒, 植株凉干后就可以装杯。装杯时杯底平铺1层粒径与栽培介质相当或略粗于介质的碎石, 以利于排水。再在其上加2成均匀混合的基质后, 将小苗栽在杯的正中间, 特别是新芽需在中间, 这样才有利于根系生长, 介质不要把新芽埋上, 应埋在芽的基部, 基质切勿填满营养杯, 距离杯沿有2~3 cm即可, 方便于以后的肥水管理。定植后营养杯应及时放于架上, 进行离地栽培管理。火山皇后、黄金2号等品种新芽有向单侧生长之习性, 小苗的新芽宜种植在靠近生长相反方向的杯边。小苗定植后当天应喷1次65%好生灵1000倍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混合液防病。

小苗定植后, 约8~10月植株开始抽梗开花, 此时为初花阶段, 等级较低, 有的种植者会将其剪除, 促进基部新芽分蘖长出。新芽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形成假鳞茎, 假鳞茎成熟即抽梗开花, 切花后假鳞茎基部分蘖新芽, 以此不断反复。经过一段时间生长, 营养杯内植株显得拥挤, 根系开始往杯外伸长, 这时须及时换杯。移植到26 cm×21 cm营养杯中, 直到第6年切花的产量及品质皆下降时全园更新。最佳换盆时间宜分别选择开花的植株花切后和未开花的植株萌芽前进行, 此时移植或换盆有利于文心兰新根生长。

4 日常管理

4.1 苗期管理

文心兰苗期为营养生长, 对温度要求一般不太严格, 适宜日温为19℃~33℃, 适宜夜温为16~24℃, 适宜的光照强度15000~25000 Lx[5]。采用水溶性肥料为主, 缓释性肥料为辅, 两者配合使用的施肥管理。水溶性肥料是价格较廉, 不必再加微量元素的完全性速效型的肥料, 容易通过施肥量和不同类型水溶性肥控制植株生长。缓释肥为生长期长而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设计的, 直接放在容器介质上部, 省工, 只要加水, 能长期缓慢地释放植物营养元素, 且温度越高, 释放越快, 能够在天热、多雨时促进作物生长。定植后小苗用花多多15号速效水溶肥 (N:P:K=9:45:15) 2000倍液喷施, 促进新根生长, 每周1次, 连续2次。定植后前8~10月的营养生长期肥料管理以氮肥为主, 施用花多多10号速效水溶肥 (N:P:K=30:10:10) 1500倍, 每7 d左右喷施1次, 均匀喷湿植株为准。4~10月份为文心兰生长旺盛期, 每月还应间施1~2次花多多2号速效水溶肥 (N:P:K=10:30:20) , 防止植株徒长及提高抗病能力, 此外, 还应适当补充钙元素以增加叶片厚度。定植后约50~60 d第3个假球茎开始萌动, 根系生长至较强吸收功能时每株追施奥绿肥501号缓释肥 (15:10:12+2 Mg O+TE, TE为微量元素) 1~2 g。

定植后3~5 d开始浇水, 刚栽植的小苗相对湿度应在80%左右, 平常管理湿度可控制在60%~80%。浇水时, 宜以介质的干燥程度作为标准, 当介质表面干燥时, 应立即充分浇水, 一般在晴天上午喷水20~25 min。在夏秋季及干燥天气下午再添加喷1次叶面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还应在植株周围的地面、台架、道路喷水, 以增加空气湿度, 促进其生长, 由于夏季气候炎热, 棚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 要注意通风, 避免诱发病害。

4.2 催花和开花株管理

4.2.1 环境控制

温度是文心兰切花开花品质的重要条件。夜温决定了小花的数目和花枝长度, 日夜温差影响了花枝长度和花序分枝数, 夜温高于22℃, 花枝长度变短, 小花总数目减少, 日温度高于30℃时, 日温愈高, 第1分枝高度愈长, 花序分枝愈少[6]。随着植株的长大, 光照强度逐渐增强, 开花株适宜光照强度为30000~35000 Lx, 在这个光照条件下, 文心兰花芽分化快, 营养生长可以更好地转为生殖生长。文心兰的生长适宜的相对湿度保持60%~80%。相对湿度过低会降低光合作用, 然而过高又会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在光照较强时保持比较高的湿度是很重要的, 因为比较高的相对湿度可以减少栽培基质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使营养成分保持在最佳的浓度, 促进植株快速生长。

遮阳网大棚种植模式下实现环境调控效能有限, 主要通过:开或关下层可活动遮阳网, 增加遮荫度降温, 以及调节光照强度;通过卷起四周遮阳网, 加大通风量和降低温湿度;利用喷雾系统降温, 通过喷出的水雾吸收空气中热量, 炎热夏季, 温度在30℃以上时, 雾化降温能在几分钟内降低温度5~8℃;冬季, 喷施新高脂膜600~800倍液, 增强植株防寒防冻。

4.2.2 肥料管理

开花生殖期肥料管理需依生育期调整氮、磷、钾比例。由于开花期的文心兰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步进行, 复杂交错, 此时, 施肥操作不当或偏施氮肥易诱发花芽转变营养芽, 造成大量“跳芽”现象发生, 切花产量损失严重。

在第4个假鳞茎开始膨大成熟时宜喷施2次高磷的花多多2号速效水溶肥600~1000倍液, 促进花芽分化。待花枝抽出20 cm以后, 使用高钾的花多多11号速效水溶肥 (N:P:K=5:11:26) 和花多多通用型1号速效水溶肥 (N:P:K=20:20:20) 各600~1000倍液轮换使用, 3~5 d喷施1次, 促使花秆坚挺, 花苞硕壮及增加花朵的数量和花朵颜色艳丽。每盆施奥绿肥501号缓释肥4~8 g, 1年2~3次。秋冬季每4~5个月追施1次, 而春夏季每2~3个月追施1次。

4.2.3 水分管理

在4~10月植株生长旺盛季节, 水分蒸发快, 每天上午都要浇透水1次, 即浇到盆底孔出水为止, 上午浇过后, 下午再对叶片实行喷水, 这种雾水不但可降低叶面温度, 还可以增强植株的呼吸功能, 傍晚过后, 一般不能再喷雾, 否则叶面持水时间过长, 易诱发病害。冬季和初春季低温及阴雨天应注意控水。冬季减少水分, 有利于开花。冬季干冷天气每2~3 d喷1次叶面水, 6~7 d浇1次透水, 气温在12℃下时要停止浇水。

5 主要病虫害防治

5.1 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Erwinia carotovora) .

发病条件:多发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特别在台风季节、多雨的夏季常猖獗为害, 尤以管理不善、兰株密度过高, 施用氮肥过多的兰园发生最为严重。

症状:受害部位主要为新芽、叶片和假鳞茎。感病部位首先出现水浸状斑, 病菌藉分泌的多种果胶分解酵素分解细胞中层与细胞壁的果胶物质, 造成细胞及组织崩解, 受感染组织因而软腐。幼嫩组织腐烂快。

预防措施: (1) 注意介质消毒;彻底清除病株及兰园杂草, 避免混植其他植物, 以减少本病感染源; (2) 适量施用氮素, 并保持充足的日照, 增强通风, 降低空气湿度;避免叶片积水; (3) 保持适当株行距, 避免叶片摩擦造成伤口, 防止病菌侵入; (4) 发现症状初期, 则应整株带盆移除隔离, 并尽量避免喷雾给水, 改用盆面浇灌, 去掉感病组织, 在伤口处涂抹100倍农用链霉素。

推荐的农药及方法: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46.1%可杀得3000颗粒剂1000~1200倍液;77%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 (北京中农吉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000~4000倍液。均匀喷雾,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

5.2 白绢病

病原: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发病条件:高温潮湿时发生严重。基质带菌和基质中含未腐熟的有机质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症状:以新芽为主, 菌丝从鞘叶开始, 伸沿到幼芽心叶、幼小的假鳞茎和幼根, 受侵染的幼嫩组织被解体, 渗出黄色液体而腐烂。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和肉质根初期变褐色腐烂, 不久其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物, 多呈放射状并继续向根部周围的基质表面扩展, 后期在白色丝状物上形成许多油菜籽大小的颗粒物 (菌核) , 病株逐渐枯死。

预防措施: (1) 注意介质、盆钵消毒处理。介质以蒸气消毒, 或使阳光充足地区或夏季, 覆盖双层透明塑胶布行日光杀菌或用0.6%尿素淋注后覆盖1周消毒: (2) 种苗易携带本病成为初次感染源, 应注意种苗检疫; (3) 保持通风良好, 植株不可过密。注意田间卫生, 兰花发病后应迅速隔离, 拔出植株清理后以干净介质重新栽植, 并用以下推荐防治药剂灌注或浸泡消毒, 病株的介质及盆具应予销毁。

推荐的农药和方法: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金雷多米尔·锰锌68%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药液应喷及叶基栽培基质, 喷药后应停止喷水5~7 d。

5.3 灰霉病

病原:灰霉菌 (Botrytis cinerea) .

发病条件:发生于低温高湿季节和通风不良的环境。

病症主要为害花朵, 初期产生针点大小的水渍状病斑, 以后略扩大并转成褐色圆形病斑, 同1花瓣可同时产生数10个病斑, 严重时花朵提前凋谢, 其上覆盖1层灰褐色霉层, 花苞被为害时则无法开放而提前脱落。

预防措施: (1) 清除兰园内外杂草, 改善兰园通风条件, 降低湿度, 避免“隔夜水”; (2) 低温霉雨季节, 自文心兰第1朵花展开前开始喷施药剂, 以后每隔7~10 d喷施1次。

推荐的农药及方法:50%乙菌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悬浮剂2000倍液;50%速克灵 (Sumilex) 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1000倍液等轮流喷施防治。尤以扑海因效果最好。

5.4 蜗牛和蛞蝓

种类:为害文心兰的蜗牛和蛞蝓种类主要包括:海南小囊螺 (Microcystis hainanica Yen) 、细钻螺[Opeas gracile (Hutton) ]、东方琥珀螺[Succinea orientalis (Benson, ) ]、红粉缘尖巴蜗牛[Bradybaena (Acusta) tourannensis (Souleyet)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Férussac) ]、斜肋齿螺[Sermyla riqueti (Grateloup) ]、裙状巨盾蛞蝓 (Macrochlamys cincta Moellendorff) 和双线嗜粘液蛞蝓[Phi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 ]等8种。其中, 海南小囊螺 (Microcystis hainanica Yen) 和双线嗜粘液蛞蝓[Phi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 ]在各地文心兰园中发生数量大, 为害也最为严重[6]。

为害:蜗牛和蛞蝓在海南省对文心兰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尤其对一些管理粗放, 苗龄3~5年以上的文心兰种植园几乎达到了毁园的程度。它对文心兰能造成直接和间接为害, 直接为害包括: (1) 啃食幼嫩根系, 新长出来的根系都被蜗牛啃食, 不仅失去吸收水分及养分, 严重影响文心兰植株生长, 而且将严重影响整个植株的固定性; (2) 啃食幼嫩新芽, 幼嫩新芽遭其啃食后, 该芽体的生长点若没被破坏, 该芽会继续长大, 但是叶片因为缺损而影响光合作用量, 从而影响球茎肥大;若芽体的生长点被啃食而遭破坏, 芽体萎缩, 另1个新芽体继而产生, 时间将延迟约30 d; (3) 啃食幼嫩花梗和花朵, 花梗抽出至第1朵花开放期间, 如蜗牛啃食后常都是拦腰啃断, 啃食花瓣及花蕾, 若有连续2朵花瓣被蜗牛啃食过, 则该枝花即被淘汰或列为次品。间接为害包括: (1) 排泄物污染, 它们爬过的地方, 通常皆留有光亮而透明的粘液痕迹, 沾黏于叶片, 影响兰花的光合作用, 沾黏于花梗或花朵地降低切花品质; (2) 诱发细菌性软腐病和细菌性叶斑病, 植株任何部位如被蜗牛啃食造成伤口存在, 借着雨水及喷灌水将加速细菌病害蔓延, 大量发生。

发生规律:喜阴湿有遮荫的环境, 多在晴天傍晚至清晨活动取食, 在阴雨天可昼夜取食。干旱和冬天低温的天气呈休眠状态, 藏在植株根部潮湿的基质中。春暖时开始行动, 尤以夏天高温多雨季节活动最为频繁, 生长最为迅速。阴雨后地面潮湿或夜晚有露水时出来的最多。

预防措施: (1) 基质消毒。基质在使用前, 特别是重复使用的旧基质, 须经过80℃以上高湿蒸汽消毒处理1~2 h, 或用辛硫磷50倍液淋湿后盖上薄膜密封闷杀。 (2) 清理栽培环境, 注意周边卫生, 清除不需要的杂物, 如杂草、砖瓦砾、树枝等等, 可降低温度, 减少蜗牛隐藏地, 恶化蜗牛和蛞蝓栖息的场所。 (3) 夜晚或清晨, 以及阴雨天人工捕捉, 集中杀灭。或撒石灰粉于兰园四周及栽培架支脚处, 蜗牛和蛞蝓粘上石灰会失水死亡。 (4) 水碗 (碟) 防治法。在支架柱子的中央放置碗或碟在的网架下方, 利用碗或碟装水后, 并在水中加入盐巴, 防止蜗牛和蛞蝓爬上植床。 (5) 矿泉水瓶防治法。将矿泉水瓶的底部及颈部剪断, 去头去尾后再纵向剖开身体部, 然后将剖开的矿泉水瓶套入植床支柱上, 颈部大小与植床支柱粗细配合, 瓶口和开口处用以胶布黏合, 以免空隙过大。因瓶口套住茎干密合, 蜗牛和蛞蝓从地面沿植床支柱底部往上爬时, 通过矿泉水瓶底部开口, 到达矿泉水瓶颈部时无法通过, 全部聚集在矿泉水瓶内呈休眠状, 在日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可陆续死亡或掉落, 达到防治的目的。

化学防治: (1) 毒饵诱杀, 用蜗牛敌 (多聚乙醛) 与碎豆饼或玉米粉配成含2.5%有效成分的毒饵, 于傍晚施于盆内诱杀。 (2) 药剂防治, 在4~5月蜗牛和蛞蝓繁殖高峰期之前, 于雨后或湿度较大的夜晚, 采用50%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 也可选择艳阳天气, 用茶子饼1~1.5 kg加水100 kg, 浸泡24 h后, 取其滤液浇灌, 使其从基质中爬出, 然后用50%四聚乙醛600~8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触杀。

6 采后保鲜处理技术

6.1 采收成熟度

以主枝花朵开放作为主要依据, 顶端剩2~3个花苞为8分熟, 4~5个花苞为7分熟, 5~6个花苞为6分熟。冬季温度低, 在8分熟采收以外, 一般在6~7分熟采收[7]。

6.2 田间采收

以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采收, 用手术刀自花茎花枝最底部切下, 采收人员腰间应配带一内盛杀菌药液的小容器, 切刀可置于此罐内消毒, 每人至少应配置数把切刀轮流替用。切下的文心兰用手捧住或置于植床上, 待一定数目后再收齐到植床最前端或走道上, 接着再以20~30支不等数量的切花, 用报纸或六角网眼布简单包住花朵部分, 再放到注有清水或保鲜液的收集桶内, 全部装满后再运到分级包装场, 放置于冷凉处, 直到有足够数量再进行分级选别作业。

6.3 分级

各兰园运来的切花由分级人员将报纸或六角网眼布拆下, 再一支支将夹缠在一起的花枝分开, 比对工作台上的分级标准记号进行目视选别, 并同时剔除不良品。文心兰切花分级后, 每10枝捆1把, 以红、蓝、黄、黑4种不同颜色的胶带捆把, 例如以红色胶带代表A级, 蓝色胶带为B级, 黄色胶带代表C级, 黑色胶带代表D级。用不同颜色捆把, 装箱时便于辨别4种不同切花等级。文心兰切花分级操作手宜选2~3人分级全部的切花, 这样分级会较一致, 否则分出来同样级别花中会有大小把不同。文心兰切花除了依上述长度及分叉数分级外, 可再加上重量分级, 在某一长度下规定某一重量以上才算, 或依重量再分特、优、良, 以便准确地把文心兰切花外在品质分别出来。文心兰切花要尽量减少分级操作, 多1次分级自然会多1次机械伤害, 使花药盖脱落增加。

文心兰切花以长度及分叉数来分级, 与文心兰分叉枝之长短有关, 分叉枝短的应降一级。国内分A、B、C三级, 以及等外级, 也有人称为D级。由于文心兰切花分级标准尚未见有国家、行业标准, 各种植户采后分级标准也不统一, 但多数参照表1标准分级。

6.4 保鲜处理

6.4.1 预措

分级完成后, 将花茎花枝切口重切1次, 以减少感染。按统一规格修剪长度, 摆放到花车上, 花车槽里装有瓶插保鲜液。切花保鲜剂可概分为预措剂 (或称前处理剂, 亦即在运输之前处理) 及和瓶插保鲜剂 (或称后处理剂, 亦即在运输后或瓶插时使用) 2大类。文心兰切花预措液包括田间采收时用的水或50~100 mg/L次氯酸钠, 以及分级后的瓶插保鲜液。将花车推1-MCP熏蒸处理室熏蒸, 或遇下雨时采收, 花朵潮湿, 可在此时以抽湿机或风扇吹干, 可以减少在装箱运销后, 发生花朵腐烂情形。

6.4.2 甲基环丙烯熏蒸

甲基环丙烯 (1-MCP) 是一种乙烯抑制剂, 可以抑制文心兰切花因花药盖脱落引发乙烯促进文心兰花朵老化作用。蒸时需要有一个封闭性良好的熏蒸室, 一般的冷藏库就是很好的熏蒸室, 熏蒸室设有循环风机和抽风装备, 使得熏蒸剂在熏蒸室内分布均匀, 熏蒸后通风一段时间再将花取出。熏蒸温度10℃~28℃, 夏天需要空调降温。熏蒸时间2~12h, 熏蒸是以切花后6个小时之前进行效果最佳。1-MCP使用量为0.8粒/m3, 使用时, 以小桶装盛置于库内库门附近, 注水漫过1-MCP颗粒, 略加摇荡后立即将门关闭。

6.4.3 保鲜液

甲基环丙烯对新开张的花苞保鲜效果小, 因此, 需要同时配合瓶插保鲜液同时使用。文心兰瓶插保鲜液主要成分是蔗糖、8-羧基奎啉硫酸盐8-HQS和柠檬酸。其中蔗糖可提供切花养分, 8-HQS则可减少切口凝固物质及细菌之阻塞以利水分及糖分之吸收, 并可减少切花水分散失, 柠檬酸调节p H值, 起防腐和促进吸收的作用。瓶插保鲜液在运输期间装在保鲜管内长时间使用, 可使贮运后文心兰花苞开张率增加, 使切花运销后瓶插品质及寿命提高。

6.4.4 检疫处理

出口文心兰切花是否实施检疫处理取决于收获后的切花有无害虫存在, 文心兰切花上常见的害虫包括:蚜虫、蓟马、红蜘蛛等。目前常用的检疫处理方法是溴甲烷真空熏蒸, 一般是在分级作业完成之后、1-MCP熏蒸之前进行的。溴甲烷熏蒸除造成环境影响外, 对切花瓶插寿命也有影响, 笔者研发了一项二体流喷雾杀虫技术, 在封闭处理室内, 利用打药机产生的液压和空压机产生的气压, 液压和气压经过二流体喷嘴将高浓度的药液雾化成50μm以下的药滴, 均匀飘落在切花上, 处理完后花瓣不受药液潮湿影响, 并且高效、经济和安全, 可代替溴甲烷熏蒸进行出口前灭虫处理。

6.4.5 包装

用透明塑料纸或袖套包住花朵, 然后套管, 文心兰切花运往不同销售市场由装箱到销售需要2~3日天以上, 销往国外市场所需运输时间更长, 所以要求各等级切花都要套上保鲜管。目前使用的保鲜管5 cm长, 装保鲜液容量约8 m L。国内市场往往只要求A级套管, B级以下只需在花茎切口包上棉花团, 用瓶插保鲜液保湿。

装箱时, 花头尾交错需小心, 勿使切花顶部因碰到箱子而弯折, 保鲜管尽量朝下, 纸箱边各面孔洞面积为纸箱面积的0.2%以上。出口文心兰切花要求用小包装, 每小箱装3~4扎, 每10小箱再用纸皮套住后用打包带捆扎, 在箱面贴上标志, 注明切花详细信息。国内市场销售包装通常是2个小箱套1个大箱包装, 每小箱装40~60扎。

6.4.6 预冷

装箱后尽快预冷, 预冷是花卉保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花卉采收后由于呼吸加快, 产生大量热量, 即所谓的田间热, 这种田间热必须迅速除去, 否则对花卉的贮藏及运输极为不利。经过实验表明, 花卉采收后如不迅速除去田间热而在常温 (20℃) 下放置1 d, 相当于减少花卉适宜存贮温度 (如10~12℃) 的条件下5~7 d的存贮寿命。所以采收的花卉应立即进行快速降温处理, 即预冷。因此, 装箱后放入11℃冷藏库预冷[8], 预冷时纸箱间要留有空隙 (5 cm以上) , 让低温能流通均匀, 小包装需3~4 h使温度降到12℃ (预冷库温度为10℃) , 大包装者则要6~7 h以上。为加速预冷, 可把箱盖打开, 待温度降低后后再行封箱。经过预冷的文心兰在运往机场到销售商途中只需在包装箱内放置冰瓶且仅需采用一定的保冷防热措施, 冷却效率也高。

6.4.7 贮藏与运输

文心兰切花通常仅在应节日调整供货时才会贮藏, 贮藏温度为11℃, 期限为12日天。若切花品质不良或是冷藏库条件不佳, 贮藏时间要更短。

目前文心兰切花运输主要是空运, 业者极少采取冷藏货柜送交机场或直接去销售市场, 大多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低运输到机场。

7 总结

文心兰切花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以中国台湾栽培规模最大, 据台湾中华文心兰产销协会统计, 全台栽培面积约180 hm2, 2008年台湾文心兰切花外销日本数量为2113万支, 占日本进口量91.56%。海南岛和台湾岛同是我国两大岛屿之一, 两省环境条件比较接近。台湾岛比海南岛偏北4~5度, 大部分位于南亚热带范围内, 只有南部属热带地区, 而海南岛全属热带范围。海南岛的可垦土地有100万hm2, 是台湾可垦土地的4倍以上, 加上劳动力十分便宜, 又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因此, 海南省发展文心兰切花产业的自然条件等比台湾省更优越, 是台湾潜在的竞争对手。

近年来, 海南省文心兰切花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据笔者调查 (2011年) , 全省文心兰切花设施栽培面积约33.33 hm2, 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定安、陵水、三亚、琼中和乐东等8个市县。从整个文心兰切花产业化来看, 存在以下影响产业发展拯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文心兰切花栽培目前以遮阳网设施栽培为主, 环境调控不易, 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大, 其产量显现2个高峰期, 在海南, 8~9月为高峰期, 4~5月为次高峰期, 高峰期间量增价跌, 影响种植者收益。因此, 花期调控技术研究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二是文心兰切花栽培品种仍为黄色系的“南茜”及其变异株系, 花色单一, 该品种生育上还存在某些缺陷, 如营养生长缓慢、叶片数少、根数少、夏季高温不利文心兰分叉性, 切花品质差, 以及生长后期新生芽体节间越来越高成爬楼梯状态, 根部悬空不易吸收养分等, 急待开发新品种和不同色系的文心兰切花品种。三是文心兰切花栽培中带毒率相当高, 笔者检测了从海南省各地文心兰切花园抽取的2379个样品, 总病毒携带率为74.2%, 其中, 建兰花叶病毒 (Cy MV) 携带率为71.4%, 齿唇兰环斑病毒 (ORSV) 携带率为14.0%, 同时2种病毒 (Cy MV和ORSV) 携带率为10.1%。因此, 应借鉴台湾文心兰无病毒种苗验证制度, 生产和推广无病毒种苗, 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四是文心兰切花生产属于新兴花卉产业, 生产栽培技术不成熟, 经常遇到冬春季施肥失当, 跳花现象普遍;蜗牛和细菌性软腐病等病虫害暴发, 防控技术措施难以奏效, 各家所生产的品质参差不齐, 单位面积产量、品质无法保证。五是大多数种植者没有冷库等采后处理设施, 采后处理技术简单, 缺乏标准化作业流程, 分级标准不统一, 消费者反映部分产品瓶插寿命较短, 影响市场接受。特别遇到连续阴雨, 夏天高温高湿季节, 销售商经常反映收货后就产生腐烂落花现象, 影响消费者对文心兰的认知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蔡东明, 庄耿彰, 谢廷芳.迈向世界级花卉岛-文心兰品种选育[J].技术服务, 2009 (77) :13-17.

[2]潘英文, 林明光, 陈施明.文心兰切花产业化栽培基质的筛选研究[J].热带农业, 2009, 29 (7) :32-35.

[3]王安石, 林明光, 刘福秀.文心兰切花品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7) :801-806.

[4]尤毅, 孙映波, 吕复兵, 等.切花文心兰无土栽培基质的优化筛选[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4) :43-46.

[5]林瑞松.文心兰栽培生产技术[M]∥财团法人台湾区花卉发展协会, 文心兰专刊.2002:54-64.

[6]蔡波, 陈施明, 周卫川, 等.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热带生物学报, 2012, 3 (4) :329-332.

[7]潘英文, 韩松, 林明光, 等.文心兰鲜切花最佳采收成熟度及其生理生化变化[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12) :1273-1276.

上一篇:馨品净水器培训资料下一篇:变电站防潮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