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2024-04-25

区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共9篇)

篇1:区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X XX 区 区 0 2020 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 和 XX 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力打赢现代农业攻坚战;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和成效考核指出问题整改,促进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扶贫,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奠定产业振兴基础,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重富民、高质量、可持续”为目标,着力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农业主导产业,打响富硒蔬菜品牌,把 XX 打造成重要的富硒蔬菜供应基地,助力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决完成市级下达我区 2020 年的新(扩)建规模蔬菜基地钢架大棚 3000 亩、新发展露天蔬菜基地 2200 亩的蔬菜产业发展任务,每个大棚基地要达到相对集中连片规模 30 亩以上、露天蔬菜基地 50 亩以上,大棚面积按 540平方米折算成 1 亩。全面打赢蔬菜产业发展翻身战。

二、工作重点

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按照《XX 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范(试行)》的要求,统一建设顶部竖式通风型连栋钢架大棚或单体大棚两种棚型,棚型由乡镇申报,报区蔬菜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批准。

(一)选好基地。由乡镇牵头负责大棚蔬菜基地的选址、土地流转、杆线迁移、土地平整、道路、水电设施通至大棚等。各乡镇按不少于乡镇域内土地确权面积 3%的规定落实好基地,单个基地规模不低于 30 亩,选址时一定要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条件好、不内涝、不受灾,土壤肥沃、相对平整、交通便利、杆线较少、劳力充足的地块;对选好的基地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流转年限原则上不得低于 10 年;要用逐年压茬推进的方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参照《XX 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范(试行)》的大棚占地规格平整好土地,建好机耕道,开挖好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地前期条件成熟。乡镇选址确定后,将基地建棚计划统一上报至区农业农村局备案;涉及使用扶贫资金的,同时报区扶贫办。

(二)统一建棚。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协调,XX 区 XX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招标业主具体负责,区财政、发改、扶贫、住建、水利、招投标中心等部门参与和配合,对全区大棚建设进行单价招标,招标 3—5 家有成功建棚经验或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大棚建设资金根据中标单价及验收面积,由

区财政统筹解决;大棚建设过程中,由区住建部门对建设质量进行全程监管,建设标准要符合《XX 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范(试行)》的标准要求,所有新建大棚必须具有开窗、卷膜等设备,具备通风、保温、遮阳、降温等基本功能。

1.使用扶贫资金建棚的。由乡镇担任项目业主,按规定从中标企业中确定建设施工单位,并签订合同,建设资金按扶贫资金渠道和规定执行。建成后大棚资产划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扶持贫困户增收、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土地租金由乡镇、村负责落实。使用了扶贫资金建设的大棚蔬菜基地必须达到产业扶贫基地相关要求,链接吸纳和带动贫困户参与种菜、务工就业,原则上每 30 亩以上基地链接带动贫困户户数不低于 5 户。

2.使用专项债或区财政资金等非扶贫资金建棚的。由XX 区 XX 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担任项目业主,按规定从中标企业中确定建设施工单位,并签订合同,建成后大棚资产归 XX区 XX 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土地租金由 XX 区 XX 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落实。从建成的大棚中划拨 30 亩大棚资产归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该 30 亩大棚涉及的土地流转租金由乡镇、村负责落实。

(三)落实主体。由乡镇负责经营主体的引进、落实和培育,负责大棚的监督管理,严防大棚空棚。经营主体可以

是企业、大户、外来基本菜农、合作社、本地菜农等。一是通过对外引进、本地培育等方式,积极发展家庭式、小农户型的职业菜农,立好标杆、强化后劲。二是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壮大本地基本菜农,引导基本菜农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蔬菜种植。三是要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懂种菜、会经营的企业,辐射带动规模化蔬菜种植。

三、扶持政策

(一)2019 年蔬菜产业奖补政策延续。对于 2019 建设且符合奖补政策条件的设施蔬菜基地继续延续享受 2019 年奖补政策;本方案下发前已经落实经营主体且已经基本建好主体工程的高标准蔬菜基地经批准后,继续按 2019 年的奖补政策进行奖补。

(二)一事一议政策。根据工作和发展需要,对于带动功能强的示范性规模蔬菜基地,采取一事一议政策。

(三)大棚蔬菜基地扶持政策。蔬菜种植环节奖补。①对生产经营良好的,从第二年起对种植主体按种植面积,每亩每年补助 1000 元,连续补助 5 年;②种植前对地块进行土壤改良且投入达 2000 元/亩以上的基地,给予 1000 元/亩的一次性土壤改良补助。

(四)露天蔬菜基地扶持政策。新建 50 亩以上,符合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条件的,基础设施通过申报扶贫项目和资金解决。

(五)符合产业扶贫基地奖补条件的基地(含大棚和露天基地),可按 XX 区开发〔2018〕X 号文件规定,同时享受产业扶贫基地奖补政策。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优先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符合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的,可同时享受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政策。

(六)土地平整、标线迁移、机耕道、道路、水沟水渠、农用电设施、大棚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由乡镇通过申报和实施扶贫项目解决。

(七)落实乡村工作经费。根据实际验收面积,区财政按每亩 100 元的标准安排乡村工作经费。

(八)强化技术培训。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着力建设实用型蔬菜技术队伍,每个乡镇不少于 2 名专兼职蔬菜技术人员。一是从现有菊技员、烟技员、动检员、农技员、“三支一扶”队伍中选拔一批,被选拔人员身份编制不变,工资待遇来源渠道不变;由区统筹安排,到院校脱产培训、到示范蔬菜基地脱产跟班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培训支出由农业农村、科技、就业、科协等部门从现有涉农及相关资金中自行解决,区财政给予支持。二是由乡镇负责从蔬菜种植户、蔬菜土专家和外出蔬菜基地打工回乡人员中培育。

(九)着力培育富硒蔬菜基地和品牌,区财政给予一定支持。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区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区蔬菜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任主任,区财政局分管领导、XX 区 XX 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副主任。区财政、农业农村、示范区管委会、自然资源、扶贫、住建、水利、发改、交通运输、教科体、金融、商务执法、文广新旅、供销社等单位和乡镇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一把手抓蔬菜产业发展责任制,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程、长效负责。农业农村、住建、水利、扶贫、财政、发改等重点职能部门要安排分管领导专门抓常态服务,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如期推进,确保蔬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设立专班、落实专岗、明确专人、实行常态调度。

2.强化部门联动。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政策制定,考评考核和综合协调;XX 区 XX 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牵头负责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组织好基地种植;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筹措、核拨和监管;区住建局负责大棚质量把关。区水利局负责水利设施规划与建设;区交通运输局负责道路建设;区商务执法大队、供销社负责产品推销报务;区金融部门负责信贷落实;区自然资源分局负责调配和解决设施农用地备案;区发改委、区财政负责专项债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区扶贫办负责相关扶贫资金项目的审批,配合做好相关扶贫

资金的监管;供电、移动、电信、联通等部门负责杆线迁移等,形成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3.强化乡村主导。乡镇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重大问题亲自调度解决;要安排责任心强、工作得力的乡镇副职和干部分工负责具体抓;要大力培养一批爱蔬菜、懂蔬菜、善于抓蔬菜的专业型蔬菜干部。

4.强化督查考核。将蔬菜产业发展列入乡镇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终绩效考评和现代农业攻坚战考核内容。实行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包乡督导,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包乡镇开展常态化督查。对蔬菜产业发展实行定期调度,排名通报,对连续排名滞后的乡镇,要约谈乡镇主要领导并书面通报,分阶段在进度滞后乡镇召开促进会。

5.考核结果运用。督查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工资挂钩,未按时完成市级下达我区的 2020 年度蔬菜产业发展任务,取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全体干部职工一个月的绩效奖励;未完成区下达的蔬菜产业发展任务的乡镇(管委会),取消该乡镇(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一个月的绩效奖励;区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挂点联系督导乡镇中任一乡镇未完成区下达的蔬菜产业发展任务的,取消该成员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半个月的绩效奖励。

篇2:区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2013年电教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突破口,以提高各学校电教人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以创建服务于全区的各网络平台为核心,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为实现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和教学方式数字化的长远目标而努力。

二、具体思路是:

1、进行中小学实验室达标建设。

2014年在全区开展中小学达标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短缺的现象。提升我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同时开展对全区专用室的检查,主要做好对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器材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将全区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2、做好省市各项大赛的组织工作。

继续积极组织各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重点组织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师、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比赛;图书、实验教学参加的研究论文比赛;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网络读书活动和“书香江苏”网络读书活动等竞赛活动。我们将建立一种制度,要求学校做到有赛必参,参必获奖。学校不仅要组织好活动,还要取得好成绩。

3、继续抓好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培训。

继续组织对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音、体、美专用室和器材管理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训实行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不光让每位教师熟练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还要精通各种各类信息化软件及平台,为新浦“大教育”的发展和后教育现代化持续稳步发展夯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4、加强研讨,推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区域现代化创建以来,各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我区在去年参加全国NOC创新大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今年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展调研和组织相关活动,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各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5、抓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管理。

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办备〔2013〕7号)的文件精神,依据《新浦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仪器质量的管理机制,加强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健康、安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高教育装备质量,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现代化。

6、进一步优化网络中心的软硬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网络中心是支撑全区硬件设备正常运转、保障全区教师和学生正常上网的基础和基石。经过前期的摸索,在保证正常网络运转的情况下,已完成网络结构的部分调整,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今年将继续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消除网络瓶颈,更好地保障全区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高效、文明、安全的上网服务。

7、进一步推广OA网络办公平台,提高办公信息化水平。

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全区教育系统网络办公平台,使全区各中小学与局机关通过网上办公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现日常办公的信息化。前期主要实现的内容:内部邮件、个人文件柜、公共文件柜、公告通知、人事信息、工作流、各类计划总结上报等,形成既可以教育局内部、各学校自身独立网络办公,又可以形成教育局与各学校相互交流联系的综合性网络办公平台。

8、制定村小和教学点光纤接入方案。

充分调研农村学校的村小和完小的网络接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村小和完小光纤接入新浦区教育网的实施方案,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争取2014年内落实资金,与电信部门达成合作协议,2015年完成所有村小和教学点光纤接入新浦区教育局网络。

9、推广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针对全区电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坚持研培结合,通过组织各层面、多形式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网络管理培训和应用工作,保障各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继续推广ppT高级应用培训,全区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参与,提升他们信息化应用水平。

10、做好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

根据上级电教部门的工作要求,针对分配各项任务,深入分析研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针对一些常规工作,要在操作流程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如电教教材征订、免费磁带的征订与发放、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省领航杯的相关活动,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实施,保证参加的质量和效率。

11、继续加强学校目标考核和督导检查:

继续加强学校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全区中小学电教装备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做好电教装备的四项考核和检查工作:一是目标考核;二是省教育厅和政府对各市的教育装备管理使用督导检查;三是新浦区制定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资源管理应用考核》;四是推动标准计算机教室建设工作,对计算机室及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篇3:区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基地规模迅速扩大

到2008年底, 全县已建成桂林、柏梓、梓潼、双江、玉溪、新胜及上和等7个集中成片、各具特色的常规蔬菜基地片区, 基地总面积达到16万亩, 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生产总量持续增长

到2008年末, 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 总产量达到80万吨, 蔬菜产值达到12亿元, 延续了10年以来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基地布局特色明显

全县蔬菜基地分为涪江沿岸早熟蔬菜生产片区、琼江沿岸绿叶蔬菜生产片区、205省道、319国道沿线稻菜轮作生产片区、南部调料蔬菜生产片区、北部加工蔬菜生产片区、涪、琼两江沿岸笋竹生产片区等六大片区, 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生产特色。

无公害蔬菜生产卓有成效

1999年、2001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08年, 桂林、柏梓、新胜、上和、玉溪、崇龛、小渡蔬菜基地分别顺利通过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验收, 成为重庆市重点“无公害”蔬菜基地。2001年5月, 潼南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 (蔬菜) 生产示范基地县。2002年秋, 正式成为首批建成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县。2003年, 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达标县”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 潼南县“桂绿牌”辣椒、番茄、冬瓜、苦瓜、黄瓜、萝卜等6个蔬菜产品, 顺利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7年又有4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8年有47个蔬菜产品通过市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使潼南县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也走在了全市前列。

营销体系健康发展

在蔬菜销售方面, 采取“自由联合、自组车辆、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五自主方针, 在桂林、柏梓、新胜等三个蔬菜基地建立了蔬菜营销公司, 组织了百余辆运输车, 专门从事蔬菜销售工作, 防止高峰期蔬菜烂市;按照“立足重庆、辐射周边、兼顾本地”的思路, 在重庆及川中、川北等地40多个大中城市与140多家客商建立了固定销售网点, 形成了早春菜前期和秋冬菜后期以川中、川北为主, 其余时段以重庆为中心的销售路线, 较好地解决了销售问题;尤其是去冬今春以来, 潼南生产的韩国萝卜远销到北京、沈阳、辽宁、石家庄、郑州、南宁等地;协助企业申报名牌产品, 先后使一批产品获得市、县名牌农产品认证。在重庆盘溪、杨家坪两个蔬菜批发市场, 以及中百仓储、易初莲花、人人乐、家乐福、新世纪、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设有23个“潼南无公害蔬菜专销点”。“潼南蔬菜”集体商标注册成功, 已投入市场使用, “潼南绿”蔬菜商标正在注册中, 同时重庆观音桥农贸市场也将在潼南征地600亩建市场, 进一步完善了营销体系。

蔬菜规模经营发展迅速

2007年以来, 重庆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源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农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重庆言必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新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潼南品和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进驻潼南, 采取订单生产、成片承包等形式搞蔬菜综合开发。目前承包经营面积达3万余亩, 潼南县蔬菜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

种植效益成倍增长

在潼南蔬菜基地内, 耕地年亩产值一般在6000元左右, 年纯收入约4000元, 比粮食高3~5倍。在大棚设施栽培片区, 每亩耕地的年产值一般都在9000~13000元, 高的可达到16000元以上。虽然投入较高, 但是生产效益非常显著。到2008年底,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09元, 而在蔬菜基地内, 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000元, 基地菜农收入显著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

篇4:蔬菜产业园规划方案

一、工作目标

促进设施蔬菜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设施结构更加优化,技术装备更加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应急保障更加有力,涌现一批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大程度实现设施提档换代、结构优化,全面提升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稳步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提振从业者的发展信心,让设施农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菜篮子”保供稳价的重要保障。

二、建补原则

(一)主体自建、先建后补的原则。项目申报主体具有自愿投入建设的积极性,设施建设必须符合本方案所规定的建设标准,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同步推进、分类定补的原则。高效柔性日光温室、连栋塑料大棚和单栋塑料大棚同步纳入补贴范围,按不同设施类型实行差异化补贴。

(三)定型设标、先批后建的原则。按照相关棚室类型的建设标准,结合申报主体实际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设施类型,先申报确认,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建设。

(四)主体申报、镇级审核、区级验收的原则。按照主体申请、乡镇初审、区级联审统一验收的程序进行。

三、建设内容及要求

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要求和设施建设标准,结合各建设地点自然条件,坚持科学实用、结构合理、材料设备质量可靠的原则。全面优化温室结构和环境调控性能,适应机械化、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作业需求。开展高效柔性日光温室、连栋塑料大棚和单栋塑料大棚建设工作,确保蔬菜实现周年化生产。主要建设要求如下:高效柔性日光温室建设指标要求:一是温室长度不低于70 米,后墙高不低于 4.3 米,脊高不低于 6.1 米,温室跨度不低于 12 米;二是温室缓冲间面积控制在 15平方米以内;三是后墙及山墙建议采用内外两层编织膜抗老化面料,中间填充两层喷胶棉保温层;四是棚膜建议采用 0.15mm 无滴、消雾 PO 膜,透光率 90%以上;五是温室建设使用材料为国标以上,主体结构安全使用寿命不低于 10 年。连栋塑料大棚建设指标要求:一是跨度 8 米,建议不低于 9 跨;开间 5 米,建议不大于 10 开间,具体跨数及开间数根据地块实情可适当调整,肩高建议不低于 4.6 米,顶高6.6 米,门高应大于 2.5 米,全钢架结构,单栋建设面积不低于 5 亩;二是大棚顶部及四周均采用厚度 0.15mm 以上农业专用薄膜覆盖,薄膜应具有质轻、韧性好、透光率不小于90%(新膜单层)的要求;三是棚室建设使用材料为国标以上,主体结构安全使用寿命不低于 10 年。单栋塑料大棚建设要求:一是长度不低于 70 米,脊高不低于 4 米,肩高 1.8 米,跨度不低于 10 米,全钢架结构;二是大棚两侧留有自然通风口,采用电动卷膜方式;三是采用 0.13mm 厚以上无滴薄膜,透光率 90%。具体建设内容、设计要求、建材标准等详见《通州区蔬菜生产设施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附件 4)。

四、工作程序

(一)建设申请

1.申请主体

申请主体具有承担自筹资金的能力,有建设积极性,可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镇级土地联营社(公司)、镇级农场、个人种植户(优先支持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范围内的申报主体),并承诺项目建成后用于蔬菜生产。

申请主体要求:申请主体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在通州区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且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经营达三年以上(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范围明确标注蔬菜生产,农作物种植等相关内容);设施建设政策出台后,申报主体为新注册农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在通州区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且企业法人为通州区户籍;个人种植户需为通州区户籍。

2.申请条件

(1)项目须符合副中心建设的国土空间规划,且须符合通州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支持方向;

(2)新建设施项目地块需为耕地;

(3)农业设施因损毁等原因已不具备生产条件需进行翻建的项目,地块按原地类管理;

(4)申报主体为个人种植户,土地承包面积需集中连片达 3 亩以上,设施建设面积达 1 亩以上的可进行项目申请;申报主体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镇级土地联营社(公司)、镇级农场、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合同面积需集中连片达 50 亩以上,设施建设面积达 10 亩以上的可进行项目申请;(低收入村、经济薄弱村根据实际情况一事一议。)

(5)土地承包合同需经乡镇经管站登记备案(村集体可提供相关土地经营权证明),且剩余年限在 4 年以上(从申报补贴年份起计算),现阶段正常生产,未曾闲置撂荒,设施建设地块需具备水、电基础条件;

(6)三年内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申请程序

(1)填写申报书(附件 1)并附园区平面图、设施建设布局图、法人证明材料、土地承包合同、营业执照等相关材料,加盖公章(或摁手印),一式三份上报至乡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

(2)乡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项目内容、建设地点、是否符合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土地承包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主管镇长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一式三份报区农业农村局进行核查、审定、备案。

(3)区级聘请第三方测绘服务公司对乡镇上报的项目地块进行测绘,包括项目用地平面图(含生产设施建设用地范围)、用地测绘钉桩结果(含矢量坐标,生产设施用地范围)和土地性质。区农业主管部门将测绘结果提交至区级联审会进行数据审核。

4.区级联审。

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财政局、区规自分局及各相关部门对上报项目进行联合审核。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核实项目建设内容、技术的可行性、布局的合理性,审核是否符合农业发展规划,是否符合用地规定;区规自分局负责核查用地范围及土地性质、占用耕地情况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情况,核实项目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出具审核意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联审合格的项目,需在乡镇完成备案后,方可启动建设。

5.材料存档

乡镇政府负责项目申报书、建设方案、测绘结果及区级审核意见等材料的存档工作,并报备区农业农村局与区规自分局。

(二)验收与监管

1.申请验收

项目申报主体建设工程按期完工并已开展蔬菜生产后,向乡镇农业主管部门提交书面验收申请(附件 2),经乡镇农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区农业农村局。

2.组织验收

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财政局、区规自分局、项目申报主体所在乡镇农业主管部门、监理公司等进行联合验收。

3.验收标准

按照蔬菜生产设施文件要求及建设指南中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凡建设材料、技术参数未达标的,视为验收不合格;超过验收时间未完成全部建设工作的,不予验收。对不符合竣工验收要求、建设方案要求、擅自变更建设范围的,由乡镇政府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方可申请竣工验收。拒不整改的项目取消相关区级政策支持,并追究违法经营者的责任。

4.验收审核

项目验收合格后,申报主体、乡镇主管部门、监理公司填写验收表(附件 3),一式三份,签字盖章后,报送区农业农村局。

5.建设监管

(1)区级聘请第三方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并提供建设前后影像资料、监理日志、监理竣工报告等相关材料。经营者须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进行施工建设,并接受监理公司的监管,监理公司现场核查是否符合建设方案确定的内容。

(2)未经乡镇政府备案的项目不得动工建设。擅自动工建设的,由乡镇政府责令停工停建,限期拆除整改,并追究违法经营者的责任。

(3)发现违法违规的项目,区规自分局、区农业农村部门将通报项目主体及责任人,纳入违法建设和违法经营黑名单,同时纳入全市失信人员名单和负面清单,并由乡镇政府责令限期整改。

(三)建设要求

1.质量标准

建设单位严格按照申报类型棚室建设标准进行施工建设,确保棚室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工作顺利开展。区农业农村局委托专业监理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保证棚室建设的质量安全。

2.安全保证

在棚室建设过程中做好人员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棚室牢固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五、资金补贴

(一)补贴程序

建设补贴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项目验收通过后,由区7农业农村局向区财政局申请拨付资金至项目申报主体所属乡镇,由乡镇拨付至项目实施主体。补贴资金分两年拨付,第一年验收合格的项目拨付补贴资金总额的 60%,第二年项目实施主体建设的设施必须正常生产蔬菜且验收合格后,拨付补贴资金总额的 40%。

(二)补贴标准

申报主体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种植户的补贴标准为:高效柔性日光温室 200 元/平米,连栋塑料大棚 150 元/平米,单栋塑料大棚 33 元/平米;申报主体为村集体、镇级土地联营社(公司)、镇级农场的补贴标准为:高效柔性日光温室 260 元/平米,连栋塑料大棚 200 元/平米,单栋塑料大棚 46 元/平米。

(三)相关补贴政策

项目建设主体,可享受农业领域贷款贴息等金融扶持政策,给予贷款利息补贴及担保费补贴的政策。项目中生产设施的配套装备可享受水肥一体化、农机补贴及相关政策。

(四)补贴资金要求

补贴资金拨付到乡镇后,严格按照补贴标准于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资金拨付工作;农户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或“一折通”,企业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镇级土地联营社(公司)、镇级农场补贴资金通过银行转账发放,禁止发放现金;乡镇政府不得挤占、截留补贴资金,禁止用于抵扣其他费用,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申报时间

20xx 年 7 月,乡镇将审核通过的本辖区申请表、汇总表等申报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报送至区农业农村局。

(二)核查时间

20xx 年 8 月,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单位对乡镇报送的申报主体材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核查。如发现提供不实信息、弄虚作假等情况,将取消申报主体的申请资格。

(三)验收时间

20xx 年 11 月,按项目工程进度随完工随验收。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积极推进

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布署,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组织村级干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召开培训会,确保设施补贴政策宣传到位,补贴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乡镇主管部门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完成申报、验收工作。

(二)全程督导,严控质量

加强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确保棚室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棚室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建好的设施牢固、经济、实用。同时棚室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人员安全防护,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各乡镇抓好项目建设进度安排,严格按方案中建设时间进行组织验收。

(三)加强监管,科学利用

篇5:蔬菜产业园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保基地、保规模、保产能、保供给、保淡季”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作用,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合理,常年生产供应均衡、价格平稳的常年蔬菜生产基地,提高我市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稳定常年蔬菜种植收益和市场价格。

二、建设目标

以市场供应充足、物价稳定为目标,大力推进常年蔬菜基地设施大棚建设,提高冬春季保温防虫、夏秋季降温防风防雨防虫的功能,尤其是提高常年蔬菜基地的生产水平,起到平菜价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

三、建设原则

(一)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实施完成后移交乡镇管理,由乡镇与项目所在基地签订使用协议。

(二)市农业农村局和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及项目所在基地单位各自承担监管、正常蔬菜生产等相应责任。

四、资金来源

项目资金共278万元,一是利用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xx年“菜篮子”常年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补贴资金139万元(琼财农〔20xx〕1163号)和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xx年“菜篮子”常年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补贴资金50万元(琼财农〔20xx〕420号),二是常年蔬菜基地业主自筹建安费的15%,剩余资金由市级资金配套完成。

五、项目建设地点和面积

符合建设的我市常年蔬菜基地,建设面积约50亩。

六、组织实施

一是市农业农村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根据项目资金金额编制项目预算书和项目施工设计图。

二是市农业农村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项目设计和预算进行审核。

三是市农业农村局委托有资质监理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管。

四是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后组织实施。施工单位在项目合同签订之日起2个月内完成项目竣工,项目实施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需向市农业农村局申请竣工验收,并提交竣工报告等相关验收材料。

五是市农业农村局收到实施单位验收申请书后组织施工设计、监理、预算等单位进行验收。

六是竣工验收合格后,市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进行验收结算评审。

七、资金拨付

常年蔬菜基地根据种植蔬菜实际需求,可选不同类型设施大棚,由设计方提供施工图和预算书,每亩预算造价不超5.8万元,每亩造价补贴标准由财政补贴的85%,常年蔬菜基地业主自筹15%。如超出,超出标准部分资金由常年蔬菜基地自筹,省、市级不予以补贴。项目合同签订后预拨30%的备料款,工程完成100%后按进度拨付至80%,剩余款待项目竣工验收评审后,根据项目结算评审审定资金拨付至95%,剩余5%的资金额在大棚使用一年后经核实无质量损坏问题后给予拨付。

八、保障措施

(一)认真履行职责。市农业农村局、乡镇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严把项目审核过程监理、审计、验收等关键环节。

(二)强化项目监管。市农业农村局要强化项目管理,设立项目监理,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行严格监管,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能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三)做好项目衔接工作。项目实施完成后,移交项目所在乡镇管理,由乡镇与项目所在基地业主签订使用合同。

篇6:蔬菜产业园规划方案

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巩固粮食生产的精神,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新突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二、工作任务

1、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宜粮则粮,宜棉则棉的原则,调优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粮食生产扩种双季稻,攻单产增总产,控制直播消减一季,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棉花生产稳面积攻单产,推广棉田套种。蔬菜生产推广大棚时令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2、突出粮食生产。以红星、潘家、星光、下高四大板块以及华钱路沿线为重点,实行集中育秧,严格压单扩双控直播,不能出现一丘一季,一块直播,一处抛荒。其余区域鼓励实行集中育秧、压单扩双控直播,提高种粮效益。

3、稳定棉花生产。推广棉田套种技术,努力提高棉花单产,增加种棉效益。一是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连片成块区域化种棉,杜绝旱水田杂花种植。二是大力推广棉田套种技术,提倡棉田套种豆角、辣椒、西瓜等增加覆种提高效益。三是推广棉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开展综合防治病虫,逐步推广统防统治。

4、巩固蔬菜产业。发挥城郊优势,扩种蔬菜,大力发展大棚时令蔬菜,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重点提升治河居委会、红光居委会500亩大棚反季节时令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三、工作措施

1、搞好农业科技培训。坚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印发科技资料和病虫情报到村、组、农户。

2、搞好广播技术指导。根据农事季节坚持每周三开好农业生产广播会,抓住各个生产环节及时指导全镇农业生产。

3、搞好作物病虫测报。在全镇范围建好6个固定观察点,搞好病虫测报,并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全镇搞好病虫防治,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推广十项农业新技术。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镇成立农业生产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镇长任副组长,农技推广中心人员、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由农技推广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全镇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服务工作。

2、加强服务。农技人员、各村主任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服务。要主动服务、耐心细致,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对症下药,为群众排忧解难。

3、加强考核。镇农业生产服务领导小组按照工作职责要求,根据各村场农技服务指导情况进行工作考核,对工作成绩出色、群众满意度高的人员,纳入年度表彰。

★ 种植蔬菜活动总结

★ 蔬菜种植产业扶贫范文

★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论文

★ 幼儿种植蔬菜活动教案

★ 规划方案

★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 项目规划方案

★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模板

★ 品牌规划方案

篇7:区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蔬菜营养价值高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 特别是含有较大量的食物纤维, 进食后对控制糖尿病大有益处。我国营养学家建议, 每天要吃400~500克左右的蔬菜。

蔬菜的种类繁多, 不同品种的蔬菜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 甚至悬殊很大。深色蔬菜含萝卜素、维生素B2最多, 如南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也是维生素C、叶酸、钙、磷、钾、镁、铁及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所有的新鲜蔬菜都含有维生素C, 各种辣椒、绿叶菜中维生素C含量都很高。各种蔬菜中都含有膳食纤维, 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除了谷类, 主要是从蔬菜、水果中来。

蔬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它可以促进鱼、肉、蛋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单独吃肉食, 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70%;肉和蔬菜同吃, 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能达到80%~90%。

大量的研究表明, 多吃蔬菜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国外有一项为期5年的大型研究, 对3万多位年龄46~62岁的女性进行了蔬菜、水果的摄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调查, 发现, 蔬菜水果摄取量愈高,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愈低。另一项研究对年龄25~74岁的人群进行了长达20年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 每日摄取蔬菜、水果较多者, 其患糖尿病的比率比较低。研究人员同时也发现在所有的蔬菜水果中, 十字花科蔬菜、绿叶蔬菜与柑橘类水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 钙、钾、钠、铁等, 属碱性食物, 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吃蔬菜也有讲究

蔬菜要避免久存。新鲜的绿叶蔬菜, 存放过久便会慢慢损失维生素。如菠菜在20°C时放置一天, 维生素C损失高达84%。若要保存蔬菜新鲜, 应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贮存, 而且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当天购买的蔬菜当天食用。

吃蔬菜时, 不要丢弃富含维生素的部分:例如在吃豆芽时不要只吃上面的芽而将豆瓣丢掉。事实上, 豆瓣中含有的维生素C比芽的部分多2~3倍。再如做蔬菜饺子馅时把菜汁挤掉, 维生素会损失70%以上。

烹饪蔬菜时, 要大火快炒:维生素C及B1都怕热、怕煮。据测定, 大火快炒的菜, 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 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9%。先将菜焯后挤掉水分再炒, 维生素C的损失可达80%以上。所以炒菜要用旺火, 这样炒出来的菜, 不仅色美味好, 而且菜里的营养损失也少。炒菜时加少许醋, 也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

烧好的蔬菜最好马上吃:蔬菜中的维生素B1, 在烧好后温热的过程中可损失25%。烧好的白菜若温热15分钟可损失维生素C20%, 保温30分钟会再损失10%。例如, 青菜中的维生素C在烹调过程中损失20%, 溶解在菜汤中损失25%, 如果再在火上温热15分钟会再损失20%, 共计65%。

篇8:蔬菜土传病害类型及综合解决方案

一、蔬菜土传病害的类型及症状

1.猝倒病

出苗前染病, 引起子叶、幼根及幼茎变褐腐烂, 即为烂种或烂芽。幼苗发病, 大多从根茎部开始, 初为水渍状, 并迅速扩展, 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 根茎部就缢缩变细, 幼苗即贴地倒伏死亡, 故称“猝倒病”。苗床湿度大时, 病部及周围床上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霉。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 条件适宜时, 以这些病株为中心, 迅速向四周蔓延, 田间常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

2.立枯病

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 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 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 病苗早期白天萎蔫, 夜间恢复, 病部逐渐凹陷、溢缩, 有的渐变为黑褐色, 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 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 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3.枯萎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 属细菌病害, 是黄瓜的主要病害, 造成连片死亡和大幅度减产, 该病主要危害根茎部, 主要表现为成株期。成株期发病初始, 叶片在中午萎蔫下垂, 并由下而上变黄, 而后变褐萎垂, 早晚又恢复正常, 叶色变淡, 似缺水状, 病情由下向上发展, 反复数天后, 逐渐遍及整株叶片萎蔫下垂, 叶片不再复原, 最后全株枯死。 横剖病茎, 病部维管束呈褐色。湿度高时, 死株的茎基部常有粉红色霉层。

4.茄子黄萎病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凋萎病、黑心病, 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茄子生长前期一般不表现症状, 多在坐住门茄后, 才开始表现症状, 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 黄斑不断扩大和联合, 颜色也不断由黄色变为褐色。 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 早晚尚能恢复, 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 叶缘上卷, 叶片变褐脱落, 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 病株逐渐枯死。 黄萎病症状常常发生在半个叶片或半边植株上, 再由半叶向全叶发展或由植株一侧向另一侧发展, 故有“半边疯”之称。严重发病时, 全株叶片会落光。 纵切根茎部, 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

5.青枯病

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 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 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 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 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 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 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 该病容易发生。

6.根结线虫病

线虫侵入后, 细根及粗根各部位产生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瘤状物, 即根结, 其初为黄白色, 外表光滑, 后呈褐色并破碎腐烂。 线虫寄生后根系功能受到破坏, 使植株地上部生长衰弱、变黄, 影响产量。最初发病于接触地面的叶柄和根尖部, 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 外叶失去水分而萎蔫, 最后整个植株枯死。 生长后期发病时, 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 叶片半透明, 呈油纸状, 最后整株软化、腐烂, 散发出特殊的恶臭

二、土传病害产生的原因

1.辽宁作为保护地生产的老区, 长期生产连作, 重茬严重, 肥料、养分单一, 土壤质量恶化, 品质下降, 威胁环境, 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菜农为了追求产量、利益最大化, 施肥量过大, 施肥结构不合理。 直接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商品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应用不多。

3. 菜农普遍偏施、 重施氮肥, 缺少钾肥, 忽视钙肥、镁肥、锌肥等微肥的施用。

4.土壤酸化、板结、p H值降低的状况普遍发生。目前, 全省p H值在4~6 之间的保护地面积占80%, 土壤的这种状况是导致土传病害不同程度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土传病害的综合解决方案

现在很多种植户在防治土传病害上只从农药上下功夫, 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 要想减轻和消灭土传病害的发生, 首先要从改变土壤酸化、p H值低以及板结这些方面入手逐渐改变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 综上所述, 根据我们多年的棚菜管理经验, 结合高科技产品, 给广大种植户提供一套蔬菜土传病虫害综合解决方案:

1.施用生物有机肥

底肥施用上, 最好是采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和优质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方式;也可以逐渐减少农家肥用量, 相应增加生物有机肥用量。 目的是通过生物有机肥的应用, 疏松土壤, 固氮降钾, 提高肥料利用率, 抑制土传病虫害。

2.疏松土壤

用 “立沃松”来快速疏松土壤, 通过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 使空气能够进入土壤中, 土壤越松散, 死棵烂秧的越少, 根结线虫的越少, 立沃松每亩地用0.5 千克。

3.铜肥灭菌治病

用“卡培铜”铜肥杀灭土传病害, 同时对白粉虱、灰霉病、炭疽病、病毒病都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卡培铜”既能治病又能提供蔬菜生长所需的铜和镁。 撒施每亩用量10 千克。

4.提高土壤p H值

用“最镁”镁肥来调节土壤的酸化程度。 施用5~7天后, 酸化状况就会明显改变。土壤趋于中性后, 重茬病和根结线虫都会大大减轻。 “最镁”既能改良土壤, 又能长期补充镁元素, 有效期长达6 个月。叶片翠绿, 光合作用好。 撒施每亩用量10 千克。

5.药剂防死秧

在秧苗定植前用 “杜锐+亮盾”对根进行处理, 对防治重茬病效果突出。

6.促进迅速生根

秧苗定植时用 “极护2000”灌根或随微灌施入, 生根效果非常好, 秧苗吸收”极护2000”后, 对白粉虱会产生趋避作用, 白粉虱不往秧苗上落, 使用量每亩地0.2 千克。

7.早预防, 不得病

定植3 天后用“碧生”灌根, 每亩地200 毫升 (10袋) , 七天后再用碧生连续叶面喷施3~4 次, 作物一生的真菌、细菌发病率都会降低。

篇9:对成都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成都市蔬菜产业现状

1. 生产情况

成都市具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和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 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是全国闻名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近10年来, 成都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总产量稳中有升。2012年,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40.12万亩 (其中常年蔬菜基地面积为34.6万亩, 轮作蔬菜基地面积90.4万亩) , 总产量达到530.98万吨, 产值83.6亿元。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5.0%和16.0%, 占全国的1.0%和0.8%。其中专合组织、企业和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45万亩左右;无公害标准化基地面积7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556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6794万亩,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5.1393万亩。

成都蔬菜中冬春菜占51.3%、夏秋菜占48.7%, 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11.4%、瓜类9.6%、豆类8.9%、芥菜类7.5%、萝卜6.2%、甘兰3%。其中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的主要品种有莴笋、萝卜、大蒜、辣椒、芹菜、黄瓜、甘蓝、四季豆、茄子、茎用芥菜和豇豆。

2. 加工情况

成都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加工为主, 建成了以新都区泡菜产业园为代表的泡渍泡菜为主的泡菜加工区, 产值2.53亿元;以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园”为代表的豆瓣、香辣酱等调味品为主的泡菜加工区, 产值4.2亿元;以大邑榨菜为代表的泡菜加工集群, 产值1.6亿元。2012年全市加工鲜菜155万吨, 泡菜产量52.8万吨, 泡菜加工产值40.5亿元, 均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成都蔬菜产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 四川省著名商标11个、四川省名牌农产品8个, 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10家, 拥有“丹丹”、“鹃城”、“新繁”等全国知名品牌。

3. 销售情况

成都蔬菜主要销售形式是大型批发市场销售与产地直销相结合。其中大型批发市场销售约占全年生产量的52%, 产地直销约占全年生产量的48%。全市蔬菜年产530.98万吨, 其中满足市内消费245.98万吨, 外销130万吨, 用于加工155万吨。

二、成都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1. 自然条件优越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 雨水充沛, 日照较少, 年平均日照时间为825.7~1202.9小时, 年平均气温15.6~16.9℃, 年平均降水量为759.1~1 155.0mm。全市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 平坝区江河网交错, 渠系密布, 自流灌溉率能达100%, 丘陵地区能达80%, 水源充足。土壤为河流冲积土, 土层深厚, 砂壤肥沃, 具有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许多根菜类、叶菜类蔬菜均可露地越冬生产, 生产栽培制度是一年三熟至四熟, 栽培体系比较完善, 是我国蔬菜的主产区之一和南菜北运基地。其中, 坝区、丘陵、山地呈梯度分布, 蔬菜产地垂直布局明显, 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尤为明显;山地夏季气候凉爽, 有利于错季节蔬菜生产。

2. 品种资源丰富

成都蔬菜生产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 自然条件优越, 形成了丰富的资源, 品种的多样化支撑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全年蔬菜生产种类分为:叶菜、瓜菜、块根块茎、茄果、葱蒜、菜用豆、水生蔬菜、调味菜、食用菌等14大类, 共计300多个品种, 其中地方品种100多个, 如温江大蒜、二荆条辣椒、唐元韭黄、荷包大头菜、红嘴燕豇豆、仔姜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先后选育和引进推广了名优特和反季节种植的蔬菜品种, 如夏季萝卜、白菜、甘蓝等, 豆类和茄果类等由于设施栽培的发展, 生产供应期可长达10个月, 极大地丰富了市场需求。

3. 种植水平较高

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行粮菜轮作, 合理安排岔口衔接, 保证粮食生产和蔬菜产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 减少因连作带来的病害, 扩大了蔬菜的种植范围。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 适宜粮菜轮作的面积可达200万亩以上, 可供蔬菜种植面积可塑性较大。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每年引进和选育、示范高产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300多个;示范推广了无土栽培、容器育苗和嫁接育苗、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三是设施栽培面积扩大。全市大力推广蔬菜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 特别是钢架大棚的推广, 对提高蔬菜产量, 错开收获高峰期, 延长供应时间, 提高效益效果明显, 到2013年, 成都设施蔬菜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 (其中大中棚18万亩, 小棚17万亩) 。四是制定推行了辣椒、黄瓜、白菜、茄子、莴笋、芹菜等主产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近100个。

4. 基地特色明显

根据自然禀赋和发展规划, 将彭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新都区、新津县、大邑县、崇州市等县 (市) 作为成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形成了以彭州为核心布局的100万亩平坝蔬菜产业集中发展区, 以金堂为核心布局的100万亩丘陵、山地生态蔬菜产业带。近年来, 通过推进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发展, 打造了一批专业蔬菜生产园和秋淡生态蔬菜生产基地, 如双流牧马山二荆条辣椒、郫县唐元韭黄、青白江龙王贡韭、金堂云顶蒜薹、彭州三界莴笋等特色蔬菜基地, 以大邑唐王坝为代表的包括崇州、彭州、都江堰等山区秋淡生态蔬菜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对打造成都蔬菜品牌, 保障城市供应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 市场体系健全

近年来改造升级了4个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连通国际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6个产地批发市场, 有序推动了城区500余个农贸市场、110个农产品超市门店、100个农村乡镇农贸市场, 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菜市场、生鲜食品超市为主, 以农产品“五进” (进超市、进市场、进社区、进集体食堂、进餐饮企业) 等多种以产销衔接为方向、以直供直销业态为补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和安全体系。

6. 政策扶持有力

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保障市场供应, 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办发[2010]97号) 、《成都市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保障应急预案》 (成办发[2011]61号) 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明确了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充分发挥调控职能, 运用价调基金提升蔬菜的生产保障能力, 保持蔬菜价格基本稳定, 对弱势群体给予物价上涨专项价格补贴。将中央、省、市下达的各项农业项目与菜地建设相结合, 捆绑各级项目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发展。2012年将蔬菜纳入了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对增强蔬菜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是灌溉系统较完善, 但排水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大暴雨和洪灾来临时, 不能及时排水, 抗涝性较差, 造成蔬菜减产, 甚至绝收;二是育苗设施差, 种苗保障能力弱;三是园艺保护设施不足, 对部分年份突遇-2~-3℃低温时, 抵抗低温的能力差, 易受冻害, 影响蔬菜生产。四是部分道路未贯通蔬菜地块, 导致劳动成本高, 影响优势发挥。

2. 机械化水平较低

成都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 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 劳动成本高, 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3. 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不稳定

随着城市化建设扩展, 原在一圈城以内的城市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已被征占, 而保障性常年新菜地开发相对滞后, 且产能不是很高, 而在远郊菜地换季的3~5月和9~10月, 易出现春淡和秋淡的短暂供应不足, 引发市场价格波动。

4. 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成都全市现有蔬菜生产企业和专合组织414家, 经营的蔬菜播种面积达45万亩, 约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18.7%, 实力大且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 多处于发展初期, 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 种植生产的随意性很大。据调查, 在成都范围内, 蔬菜种植大户最大面积未超过100亩, 一般露地种植30~50亩, 大棚种植10~20亩, 产业化规模都不高。

5. 深加工和商品化处理滞后

成都蔬菜产业仍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 加工发展与生产扩张不同步。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多以传统的腌渍为主, 且多为手工作坊, 量小质差。速冻、保鲜、脱水、冻干等新型加工比例小, 精深加工缺乏, 蔬菜附加值低, 加工效益差。

6. 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资源共享、提高技术与市场信息传递速度、节约生产成本, 而且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 为改革蔬菜产业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 还能顺应蔬菜的供需、市场调控和价格瞬息万变。目前成都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蔬菜产业的发展, 建设力度不够, 不能及时准确地将种植信息、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提供给种植户。

7. 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蔬菜新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与蔬菜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目前仅对大宗蔬菜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有一定研究, 缺乏对特色品种、抗性品种、设施化栽培品种、加工型专用品种以及设施化栽培技术、集约化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不高。

四、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1. 总体思路和目标

(1) 总体思路在稳定基地面积, 增大保供投入的基础上, 确保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完善农民在“菜篮子”工程中持续增收的机制。

(2) 基本目标蔬菜自供率达到95%以上, 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大宗蔬菜价格总体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 确保菜农持续增收。

2. 对策和建议

(1) 强化基本保障能力建设为全力保障蔬菜市场周年稳定供给, 应确立划定底线、稳定生产、保障发展的基本策略。首先是优化完善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品种区域布局, 在成都二、三圈层的14个区 (市) 县建立35万亩相对常年固定蔬菜基地, 落实到农户、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 并明确为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 划定作为全市蔬菜供应的基本保障线;二是在成都二、三圈层的14个区 (市) 县水稻产区和丘陵旱粮产区, 建立水旱和旱地轮作蔬菜种植基地90万亩作为补充, 以满足市场调控、加工和外销的需求。三是在龙门山脉 (包括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等低温冷凉地区) 以及阿坝州的茂县和汶川建立高山菜地, 以充实我市春、秋淡季蔬菜市场供应能力。

(2) 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4个环节来促进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在排灌分离、路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加大投入。蔬菜属于旱作农业, 怕干旱, 更怕水淹, 成都夏季大暴雨和洪涝发生时, 蔬菜基地的排水系统更显重要, 建议在渠道建设中实行排灌分离, 排水系统一般应低于农田平面60~100cm, 才便于迅速排水, 不易涝害。二是加强设施栽培的建设。设施栽培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又能缩短时间提高产出率, 既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又能完全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技术控制生产, 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但从实际出发, 全智能温室主要在工厂化育苗上使用, 而在蔬菜生产上, 由于成都冬季光照不足, 蔬菜的投入产出比较低, 不宜作为蔬菜设施栽培的主选。在成都广泛采用的竹架和钢架大棚, 对蔬菜春提前、秋延后效果十分明显, 而且又有利于粮菜轮作, 操作简易, 投入产出比高, 宜大力推广, 建议应加大投入和建设。同时在设施栽培中应加大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建议在5万亩蔬菜基地上应建1个占地20亩左右全智能温室的育苗工厂, 以保障蔬菜基地的种苗供应。三是加大有机肥的生产和应用。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等有重要作用, 对提高蔬菜品质、增强抗性、提高产量都有积极意义, 更是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的重要肥源。目前在蔬菜基地较大的二三圈层内, 对生猪、畜禽实行禁养和限养, 严重制约了有机肥原料的产生。建议在规划蔬菜基地中, 特别是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 应建设一定量的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 将养殖基地的畜禽粪便与粮经作物秸秆混合堆沤腐熟还田, 既解决了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源, 又解决了秸秆的去处, 还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培育新型蔬菜的生产经营主体, 加大蔬菜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和专合组织蔬菜种植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 营造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蔬菜生产经营队伍, 提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3) 强化提高科技生产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蔬菜产业要上新台阶首先必须进一步努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特别是新、奇、特品种, 适应设施栽培的品种, 加工型品种, 适应机械化栽培的品种, 耐贮性好、耐涝性好、抗热抗冻性好的品种等, 要加大选育和引进力度, 以适应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 丰富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用途的蔬菜供应。二是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研究, 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蔬菜深加工技术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能力。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用好用活市、县、乡三级公益性技术服务组织和专合组织、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的经营性技术队伍, 做好新品种的展示和新技术示范推广,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召开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和现场会, 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 努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4) 构建蔬菜生产全产业链在现有蔬菜加工基础上, 一是在郫县、彭州、新都、大邑等地扶持泡菜加工企业集中发展, 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依托成都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蔬菜销售企业, 打造成都现代蔬菜物流链。三是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加工技术的研发, 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 促进加工、冷藏、保鲜等加工业发展, 推进蔬菜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拉动产业发展。

(5) 构建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在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 开展多种方式的产销对接。一是积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直接发展商品基地、从产地采购或大幅度提高蔬菜产品进超市的比例, 加快完善配送链建设;二是支持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在城区市场和社区建立直销直供或配送超市;三是有计划加大对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直销菜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 确保按适当的比例和标准在新建居民小区全覆盖;四是对传统居民小区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逐步完成市场改造, 尽量降低营运成本, 并开辟一定的农超对接直销区。

(6) 构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出统一的技术标准, 通过集中育苗、统一管理来实现标准化生产。配套完善覆盖蔬菜流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检验检测网络, 深入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形成蔬菜从“田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蔬菜质量可追溯平台的建设, 建立起集企业生产管理、政府监管 (危险预警、统计分析、监督检查) 、消费者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追溯系统, 实现管理者、消费者能通过追溯终端系统实时准确地查询到农产品的品牌、种植地、等级、田间管理、生产周期、检测、营养成分等信息, 保证蔬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控制。

(7) 完善政府扶持长效机制为促进成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除引导社会各方积极投入外, 各级政府也需要健全管理服务体系与服务政策。建议政府每年在全市土地出让金中, 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设施化、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 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 稳定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 确保蔬菜供应。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对规模化生产企业、业主、种子种苗、设施栽培、机械化生产等多方面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提高菜农种菜积极性。将蔬菜纳入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适时启动蔬菜价格保险。此外, 加快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 完善蔬菜供应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蔬菜基地建设, 建立耐储蔬菜储备制度, 确保蔬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运用价调基金, 启动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科技保障、质量保障、风险保障。

上一篇:送书的优秀作文200字下一篇:物流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