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24-05-02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精选8篇)

篇1: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

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

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县

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开拓创新,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遵循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协会完善、创新机制和功能,增强行业内部自律能力和上通下达的协调能力,以规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进和完善订单农业,走“企业 农户 基地”之路,促使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菜企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自营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水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区内外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把握商机,组织生产,进行网上交易,提高经营效益率。

4、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入WTO后,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适应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企业厂长(经理)、中层管理干部、营销人员的WTO知识、贸易规则、金融结算、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政府要用活用好WTO对农业“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加强对脱水蔬菜原料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技改研发、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支持;实施积极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强对蔬菜脱水企业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加快***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

篇2: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2007-12-12 15:26: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2)***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县发展计划局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

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

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

展原料基地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

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

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

篇3: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1 锦屏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 全镇种植蔬菜406.4 hm2, 其中露地蔬菜379.7hm2, 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26.6 hm2, 主要集中在前所、北屯、斗阁3个坝区村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从1999年开始种植, 由于种植技术、种植经验、市场等原因, 产值仅为1.5万元/hm2;2000年, 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由政府牵头实行补助大棚膜及补偿青苗和竹木棚架, 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公路沿线的前所、北屯、斗阁等村连片种植大棚蔬菜2.7 hm2, 产值达12万元;2001年, 发展到3.1 hm2, 产值达14.1万元。2002—2007年, 由于各方面原因, 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锐减到1.7 hm2, 但产值已从2000年的4.5万元/hm2发展到6.75万元/hm2,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优胜劣汰;2008—2014年, 由于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经济效益明显, 锦屏镇的大棚蔬菜种植由当时的政府扶持发展到农户的自发投入种植, 种植面积达26.6 hm2, 产值超过800万元。大棚结构的类型有竹木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及少量的钢架大棚, 棚内有微灌设施;棚内种植的品种根据市场需求, 主要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 (西瓜、黄瓜、芹菜、葱、蒜、西红柿、茄子等20多个品种) 。其产品主要销往景东县的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 也有部分销往镇沅县。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锦屏镇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种植规模较小、田间机耕道配置不力、田块不规则等因素的影响, 当地机械化水平较低。二是农村道路、水利设施老化, 基础灌溉设施不配套等导致该镇的蔬菜生产受环境影响非常大。三是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造成当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 地力水平严重下降。

2.2 生产经营粗放, 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 锦屏镇的蔬菜生产主要以提高产量获得效益, 还没有向依靠质量获得效益的方式转变。该镇蔬菜生产的种类繁多, 但蔬菜种类主要集中在大路菜、低档菜, 没有充分发挥当地特色, 形成优势的主导产品。县内缺乏保鲜、冷藏和加工企业、蔬菜采后预处理措施、包装、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十分薄弱, 使产品附加值低, 难以增值。

2.3 农业信息工作滞后, 流通不畅

锦屏镇的蔬菜生产以农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户缺乏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了解, 对蔬菜的供求信息把握不准确, 蔬菜种植缺乏指导, 存在盲目性, 导致农户种植蔬菜的效益不高, 打击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2.4 蔬菜种植户多而分散, 产业化程度不高

锦屏镇蔬菜生产仍然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 产品由农户分散销售。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没有统一的施用量和使用时间, 产品的质量没有监督和管理, 难以形成规模, 不利于蔬菜质量的提高, 难以形成名牌产品。

2.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财政资金投放不足

蔬菜生产是一种投入较大的行业, 当前麻埠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农户自筹资金。农户资金投入少, 导致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的灾害能力较弱, 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近几年, 锦屏镇大棚蔬菜生产也得到了政府的扶持, 但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蔬菜产业落后的现状。

2.6 蔬菜种植农户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锦屏镇多数蔬菜种植户文化素质偏低, 没有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观摩机会,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大多凭自己的经验种植, 缺乏预见性,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难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增强领导对蔬菜生产的重视, 组织相关的机构是发展锦屏镇蔬菜生产的重要保障。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镇长为组长, 种植蔬菜村的各村主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主要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对蔬菜的发展进行统筹协调, 制定发展规划, 落实各项推动措施, 组织销售工作, 做好蔬菜生产工作。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锦屏镇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一是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1]。二是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新建的无公害大棚蔬菜内应安装喷灌设施, 节水灌溉。三是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以施农家肥为主, 严格按照测土配方的要求施用无机肥。

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设标准化的蔬菜示范园

当前, 毛竹大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当地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标准化的蔬菜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推广标准钢膜大棚, 提高蔬菜生产的产量和品质。政府财政的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钢膜大棚的建设。

3.4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培植蔬菜种植大户, 实现蔬菜规模化种植

锦屏镇的蔬菜种植长期以来都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小规模经营, 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发展规模经营, 就是要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把土地经营权交给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来经营, 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从而促进锦屏镇蔬菜产业的发展[2]。

3.5 打造品牌蔬菜

打造知名品牌, 增加品牌附加值, 能够解决好蔬菜销售的问题, 增加蔬菜生产的效益。目前, 蔬菜销售处于卖方市场过剩的情况, 常常出现卖菜难的问题, 导致农民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出现, 影响菜农生产的积极性。要打造蔬菜品牌的生产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树立品牌观念, 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已注册品牌和销售网络作用, 通过创立品牌, 提高蔬菜的品质和知名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3.6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公用房条件, 配备电脑、技术推广车等, 同时配置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二是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3]。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和观摩学习机会, 拓宽他们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及时对农户开展培训。采取办绿色证书班、短训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 向农民传授种植大棚蔬菜技术。四是以科技示范户为重点, 引导科技示范户用实践经验指导其他种植户, 提高生产能力, 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五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的供需信息, 推广适宜当地种植、比较效益较高的蔬菜新品种。同时推广与新品种相配套的新技术[4]。

摘要:通过对景东县锦屏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锦屏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包括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标准化蔬菜示范园, 打造蔬菜品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土地流转, 加大农户科技培训力度等, 从而促进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关键词:蔬菜产业,问题,发展对策,云南景东,锦屏镇

参考文献

[1]吴文星.浅析晋江市蔬菜产业化生产基本成效、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J].福建热作科技, 2013 (3) :62-66.

[2]谢秀菊, 刘自珠, 汪凤桂, 等.广州市蔬菜产业化生产的基本模式及绩效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07 (6) :694-696.

[3]戴刘涛.平武蔬菜产业化生产中的问题探析与对策[J].四川农场, 2014 (2) :42-44.

篇4:山区发展蔬菜产业的误区与对策

一、盲目建设基地,产业布局不切实际

产业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建设的成败。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集中优势产区,发展优势产业,通过方便、快捷的交通物流调剂各地市场余缺,实现产品互通有无,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与趋势。山区发展蔬菜产业,在布局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既要考虑到地方环境、本土市场,又要考虑到国内甚至国际大环境、大市场。而缺乏调研、不讲科学,不顾实际、盲目建设蔬菜基地问题,在山区许多地方表现比较突出,有很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山区在蔬菜产业布局上,应立足本土、着眼大局。一要突出近郊蔬菜基地建设,坚持在城区周边选择交通便利、环境适宜、劳力充足、积极性高的地方建设设施或露地蔬菜基地,在方便蔬菜销售、增加菜农收入的同时,首先解决城区及周边居民吃菜问题。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立体气候优势,在高山、二高山选择适宜区域, 开辟天然反季节蔬菜基地,突出特色品种、季节差异与绿色、无公害栽培,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三要重视山野菜和特色菜基地建设,这是山区最有潜力“销出去”的蔬菜。今后一方面对野生蔬菜资源要加以保护和改造,使其面积扩大、单产提高、采集便利、质量易控,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实施“野转家”,充分利用山区空闲田地、退耕还林地实施人工种植,建设商品化种植生产基地。四要适当发展远郊蔬菜,但其种植规模一定要适度,防止产品太少无法调运销售,产品太多市场又容纳不了。五要坚持科学选址,尤其是在建设温室、大棚蔬菜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山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避免在风口、低洼处和冰雹常发地带建棚。六要相对集中连片,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便于产品销售。

二、盲目建设大棚,产品结构失调

山区环境闭塞,蔬菜多数以满足本地市场为主,温室、大棚、小拱棚、地膜、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应有适当比例,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均衡,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但目前山区一些地方在蔬菜基地建设上,不是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实现消费者与菜农“双赢”,而是过分追求项目投资额度,以及观感效应,说到底是追求“政绩”。无论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都盲目地建设大棚,一方面使大棚菜与露地菜结构比例失调,大棚菜扎堆上市,本应高价销售的“反季节蔬菜”,却变成了廉价的“大路菜”;一方面大棚种植蔬菜投入大、病虫多、管理要求高,更换棚膜、浇水施肥等运营成本高、费用大。有的农户因投入不足,管理跟不上,干脆将大棚改露地,种植蔬菜或玉米、花生,有的甚至荒芜废弃。同时,大量建设大棚,也耗费了大量财力。因此在大棚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上,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适可而止,同时要让已建基地真正发挥效益。

三、建设设施蔬菜基地重上轻下,配套设施不全

山区耕地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多数土层浅薄。一些地方在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时,为平整场地常将耕层打乱,有限的熟土被埋于地下,地表大棚虽建设得整齐划一、蔚为壮观,但棚内可供耕作的活土层很浅,甚至砂石满地,肥力很低,根本无法满足种菜要求。另外,有的虽建有大棚,但却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给大棚种植带来较大难度,致使蔬菜产量低、效益提升难。

针对此问题,山区在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基地时,一要强调整体规划,道路、排灌渠道等配套设施提前规划,同步建设;二要在新基地引进“水肥一体化”装置等先进设施,同时对老基地逐步安装滴灌、微喷灌设施,改善灌溉、施肥条件;三要在平整土地时,先将地表熟土聚集堆放,大棚建设完毕后再回铺到地表;四要对棚内土壤实施培肥改良。建棚要更加注重地下部分投入,设法加厚活土层,培肥改良土壤,为大棚蔬菜高产、高效夯实基础。

四、非农人员看好种菜效益,盲目承包蔬菜基地

选择合适的承包主体,对新建蔬菜基地发挥效益极为重要。近年来有个比较明显的倾向,就是一些真正的菜农不想在种菜上有大的作为,倒是一些根本没有种植过蔬菜的非农人员、社会资本,看好种菜的经济效益,希望在政策扶持与项目支持下,在种菜上一展宏图。他们常规模流转、承包蔬菜基地,盲目涉足种菜行业。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能种好菜,更不是人人种菜都能赚钱。这些人虽有创业激情,有一定的资金优势、管理能力甚至人脉关系、销售渠道,但真正种菜后,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效益高低,才知道种菜也需要相应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能坚持多久,不仅给自己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也使蔬菜基地未能发挥应有效益,浪费了国家资源。

总结近年来蔬菜基地发包的经验教训,今后蔬菜基地的承包主体,应该是有丰富的种植销售经验,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菜农或种植团队。对未种植过蔬菜的人流转土地搞蔬菜规模种植要特别谨慎,若这些人直接承包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大棚蔬菜,审核时更要慎之又慎。

五、种植规模贪大求洋,盲目“垒大户”

大户种植、专业经营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由普通菜农成长为“蔬菜种植大户”,需要一个知识、经验、实力、能力积累的过程,而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种菜“新手”,更不能一入行就直奔“大户”。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在蔬菜基地建成后,总希望找到“大户”实行统一流转、规模经营,或激励、支持小户快速扩大种植规模,迅速“做大做强”。一些承包者对自己的能力、实力估量不足,盲目扩大面积。在目前山区农村劳动力成本明显偏高的情况下 ,规模种植如果请工过多,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其最终效益常常与种植面积不成正比,甚至出现“老板”越大、期望值越高、亏损越重现象,在这方面山区有不少典型的实例和值得汲取的教训。常言道:种多不如种少,种少不如种好。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达到最佳效益。在种植规模上,应当以提高产量、效益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垒大户”现象发生。

六、种植蔬菜种类多,没有重点和特色

一些蔬菜基地种植的蔬菜种类虽多,但始终没有找准自己的优势,没有非常突出的主打产品、特色蔬菜,因而在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一个蔬菜基地,只有通过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精心选择一个优势最强的主打产品,然后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其在种植面积、管理水平、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其他基地相比占据明显优势,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被市场广泛认可,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蔬菜基地的规划、建设与指导上,要注重“一村一品”,培植专业村甚至专业乡镇,作为菜农自己,也要找准优势、突出重点、深入研究、扩大优势,不断提高种菜的水平和效益。

七、重生产投入轻科技投入,缺乏科新

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很多菜农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性投入毫不吝啬,但舍不得花钱订阅报刊,更舍不得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导致技术上长期缺乏创新,没有长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一个菜农,特别是种植大户、企业,要想在种菜上技高一筹、脱颖而出,就必须舍得在技术上下功夫,积极向有关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寻求科技支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引进良种、改进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不断创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种菜的经济效益。

八、千家万户育苗,质量参差不齐

苗好一半收,蔬菜品种的优劣与育苗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蔬菜种植的产量与效益。但目前山区基本处于千家万户各自育苗阶段,受育苗条件、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蔬菜苗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蔬菜的后续生产。应学习山东寿光经验,选择交通便利处,建设专业化的蔬菜商品育苗基地,引进优良品种示范种植,菜农通过实地考察,确定自己将要种植的蔬菜品种和数量,交付定金后由专业公司利用现代化设施育苗,按照合同要求将菜苗发送到菜农手中。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菜苗品种优良、质量可靠,而且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蔬菜种类、茬口的合理搭配与控制,防止盲目种植、扎堆上市。

九、大棚蔬菜茬口安排过多,夏季消毒不够重视

在一些新发展的蔬菜基地,部分菜农以为温室大棚每年利用时间越长,种植蔬菜种类、茬次越多越好,因此周年不停地种植,基本没有休闲、消毒时间,认为这样温室大棚的利用率才高、种植效益才好,其实不然。常言道:“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一年种植的茬次多,不一定效益就高。特别是山区建造温室大棚,其目的就是解决当地早春、晚秋、深冬蔬菜供应问题。利用大棚种植蔬菜,关键是要抓住菜价高、效益好的春提早、秋延迟两季蔬菜,温室重点放在冬季栽培。夏季温度升高,各种露地蔬菜大量上市,菜价下跌,此时温室大棚的管理重点,应放在清园消毒、深耕施肥、改良土壤,利用夏季高温闷棚、消灭棚内病虫、杂草,为下季种植蓄积力量上,这比夏季忙于种植更有意义。

十、对体制、机制问题研究少,影响种植效益

从近年实践来看,蔬菜基地要发挥应有效益,不仅要有好的设施、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体制与机制,有时好的体制、机制比设施、技术更重要。山区很多地方在蔬菜基地建设上重硬件投入,也重技术培训,但在基地管理上却苦于没有好的办法。有的基地农户分散承包、各自为政,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产品销售非常困难;有的基地被盲目地整体发包,承包主体能力不足,实力有限,简单种植,粗放管理,技术含量低、产量效益低,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基地因承包主体频繁更换,导致大棚设施损毁严重。今后在基地管理上,一要坚持先流转,再建设;二要坚持大户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三要明确基地管护主体与责任,谁种植、谁管护,谁损坏、谁负责;四要通过成立合作社等形式,使菜农互助合作,实现统一采购、标准化种植、统一销售,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便于销售、实现共赢。

篇5: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一轮农

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来抓,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农政策和措施,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在1000-4000万元的有20家,2004年,全县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2.5亿元,预计实现产值4.9亿元,利润3673.4万元,上缴税收2023.48元。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培育,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该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和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36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全县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食品加工企业8家,木材加工企业10家,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农业技术服务型企业3家,养殖业企业2家,果品加工业2家,特色蔬菜加工业6家,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4家。生产经营的产品有蔬菜、畜牧养殖、奶制品、饮料食品、木制工艺品、水产养殖、种子种苗、饲料、油脂、蚕桑等十大类上百个品种。

2.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11万亩,带动联系农户4万户,实行订单农业面积3.5万亩,收购加工农产品13万吨,计2.5亿元,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不少企业还出资自建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更加密切。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泰盛**食品有限公司均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苹果、黄桃、白酥梨基地近万亩,去年收购本地苹果1000吨、黄桃600吨、蘑菇100吨,收购金额达780万元;特别是该公司分别来源于在大沙河镇李寨村与岳庄村建立苹果、白酥梨基地2000亩和3000亩,使这两个村的年人均收入分别增加了500元和800元。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牛蒡系列产品、果酥脆片等食品,大大提高了特色蔬菜的附加值,使当地特色蔬菜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上升了0.2元,去年该公司收购特色蔬菜4891吨,为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进1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3.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据统计,2004年,全县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4家,出口创汇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创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出口创汇100-500万元的企业有6家。出口的产品有四大类几十个品种,既有蔬菜、木制品、果汁、罐头、乳制品等产品,也有附加值较高,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如木制工艺品、畜禽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县农业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如天翔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连年上升,已成为**县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排头兵。金迪纺织公司主要生产少数民族针织用品,产品全部出口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最近被国家民委认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指定生产企业。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天舜公司、华元公司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竞争,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原来单一的苹果加工扩展到芦笋、牛蒡、蘑菇、黄桃、梨等六大类十多个品种,成为全市最大的果蔬罐头出口基地。

4.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能力,**县农业龙头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涌现出一批全省性、区域性的知名品牌。2004年,**县农业龙头企业有8项产品获奖,如**县天穆集团公司通过内引外联,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新产品,近几年已研究开发新产品专利3项,瑞**公司、绿海公司生产的冻干蔬菜,填补了我省冻干食品生产的空白。如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天利公司,凭借自己的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其“旺达”牌产品多次荣获省、市奖,牛

蒡菜、牛蒡酒、牛蒡茶等系列产品行销日、韩,久盛不衰。农业龙头企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为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该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投资

主体不断拓宽,国内外资本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农业协议利用外资15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1万美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外资280万美元;协议利用内资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全县有10余家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总投资2.2亿元。如我县计经委通过招商引来的吉林森工刨花板项目、利宜热电项目,前期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开发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并准备用3年时间投入亿元来促进镇村经济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国内外资本的大量进入,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展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技术,注入了新活力。

二、**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来的扶持、培育和发展,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均有较大增长,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存在“低、小、散、弱”的问题,加工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少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有效主体。主要体现在:

1.企业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县出口的农产品中真正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大部分是经过粗加工的初级品,许多出口企业仅仅充当国内外公司的原料车间,农产品经过简单的洗涤、加工、包装即销往国内外。如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果汁、保鲜蔬菜食品销到国外后,再经过国外公司的深加工,然后投放市场,利润的大头被国外老板所得。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企业管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龙型企业寥如晨星,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资产总额看,资产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而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55。从销售收入看,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12家,占总数的33。企业规模小,导致出口渠道单一,国际市场狭窄,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和回旋余地较小,一旦遇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或其他原因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如旺达公司、天舜公司,由于受日本市场的影响,导致牛蒡系列产品生产线无法使用,企业造成损失,产品出口也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有不少企业产品单一,只加工1-2个品种,实际生产时间不到半年,产值和效益上不去。

3.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的比率不高。据调查显示,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约占其加工总量的50左右。如天穆集团公司在本地收购的小麦仅500吨左右,大部分从外地调入。大沙河罐头厂加工的黄桃,大部分从安徽、河南等地收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现有农技推广部门及科研单位与企业关系不够密切,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不够规范,受价格利益的驱动,企业和农户很难履约,使得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户出售的农产品的规格、品质不能满足企业加工的技术需要,无奈之下只好从外地调入。

4.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2000年**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扶持资金偏少,配套政策不完整、不系统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订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受到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存在着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5.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自己的主导产品。**县14家有出口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有自己的主导产品,打自己的品牌,注册产品商标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出口产品有的借用其他企业的商标,有的产品连产地、品名也不标注,在国际市场上名牌产品没有。其结果企业出口渠道单一,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一旦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损失。

6.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资金使用与其他工业企业有所不同,一年四季的资金周转不平衡,每到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金融部门不愿将资金放到农业产业上,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取得信贷资金比较困难。此外,企业普遍反映,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农产品粗、深加工的界定和税率不合理,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等都是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因贷款难,担保难,原材料收购资金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不得不向民间借贷,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严重制约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县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综合各方面发展因素,**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从明年起4年内,每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到2009年达到50家;年销售总额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09年达到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3家;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9年带动联系农户7万户,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20万亩。

农产品加工业介于一、二产业之间,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我们必须面对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依托**县的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做强、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面对入世后的严峻形势,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采用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奖励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融入“东陇海”产业带,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来**县投资农业。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与升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使大集团、大公司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加强农业企业土地权证办理工作,为企业办证提供各种便利。

3.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优先贷款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收购农副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特别是在收购旺季,要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发放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切实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投入。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扩大担保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4.提供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品种,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协作,承担起培训农民、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职能。质检部门要及时为龙头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农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信息,为加工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为建立企业质量、计量保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工商部门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新办农业龙头企业,应及时给予工商注册登记。对暂时尚不具备条件且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应允许先登记后规范,逐步完善。对因生产发展需要变更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给予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同时,要切实加强服务,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品牌,及时做好**县知名商标的认定和省、市知名商标的申报工作。

5.组建农产品加工协会。发展农产品加工协会是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议建立县级农产品加工协会,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在制定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予以帮助。协会正常运作后,政府赋予协会必要的管理职能,使其逐步树立权威,让其在产品市场准入、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绿色壁垒应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篇6: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蔬菜产业从2001年起步,经过连续6年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2006年,整个***蔬菜种植规模达到1xxxx亩,总产量2xxxx吨,实现总产值近亿元,人均蔬菜收入160xxxx,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蔬菜产业已成为***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年,全省“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工作现场会在曾家山成功召开,与会的省农业厅领导、各市、州农业局局长及专家学者齐聚***参观指导,对***通过抓建蔬菜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小康新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省委常委、副省长***专门作出了“***模式值得推广”的重要批示。一时间,***蔬菜在省内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先后有3xxxx个市、县、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形成了一股“***热”,***蔬菜产业经历了一次全方位检阅,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古老的***也因蔬菜产业的崛起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之不易的成绩两大考验,检验曾家山蔬菜产业的综合实力。一是市场的考验。曾家山蔬菜产业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四年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面积、产量、效益逐年递增,2006年,面积及产量增幅更大。据统计,全年整个曾家山商品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了6.xxxx亩,比2005年净增了1.xxxx亩,其中:涨幅最大的海椒比2005年净增了500xxxx,其次是早秋甘蓝比2005年净增了近200xxxx,同时,今年大部份菜农积极推广使用种植新技术,改进施肥方法,大力施用测土配方肥,加强病虫害防治,蔬菜单产普遍较往年提高1xxxx左右,从而使2006年蔬菜供应总量比往年大幅增加。但是,今年相邻的陕甘渝黔等省竞相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尤其是早甘蓝连续多年高价位运行之后,今年突然大面积滞销,市场销售形势十分严峻。这无疑也是对曾家山蔬菜产业的一次严峻考验。二是自然灾害的考验。今年,曾家山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夏伏旱连秋旱天气,严重影响蔬菜正常生长,个别品种日灼病严重发生,病虫害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曾家山蔬菜终因其优越的品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经受住了两大考验,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三大突破,曾家山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2006年是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与往年相比,实现三个新突破。一是产业发展规模有新的突破。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较往年有大幅增加,蔬菜产业重点乡镇由过去的xxxx增加到现在的xxxx,重点村由过去的2xxxx增加到现在的3xxxx,户均种植蔬菜达1xxxx(含洋芋)以上的户达到500xxxx,占总户数的3xxxx左右。二是产业效益取得了新突破。2006年,除了近200xxxx春甘蓝出现烂市,但所占的比例不到xxxx,而且,在同一地块内通过种植秋甘蓝等品种,其效益较往年大幅增加,大大降低了前期损失,其它品种如海椒价格较往年同期下跌,但产量普遍高于往年。因此,总体经济效益仍然良好。根据调查统计:2006年全片区蔬菜产值近亿元,人均蔬菜收入160xxxx,较去年增加20xxxx,户均蔬菜收入达400xxxx的有617xxxx,达800xxxx的1589 户,达xxxx元 27xxxx。2006年全片区蔬菜亩收入平均在1000—150xxxx左右,晚秋甘蓝亩收入达到了200xxxx以上,如李家乡青林村四组王本科一家4口人,2006年种植秋甘蓝1xxxx,总收入2700xxxx,人均达到670xxxx。今年,该组蔬菜总收入5xxxx元,户均达xxxx元,其中:户均xxxx元3xxxx,xxxx元的1xxxx,成为远近闻名的甘蓝村。三是市场开拓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曾家山蔬菜市场的开拓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通过采取南下北上,南占北挤的营销策略,使南充、遂宁、巴中、阆中、汉中等原有的市场销量有增无减,成都、绵阳等市场占有额大幅增加。据业内人士介绍,2006年,成都一级批发市场曾家海椒的销量占同类产品的5xxxx以上,日销售量达300吨,而且左右着同期的市场行情。而泸州、资阳、宜宾、达州等新市场也已逐步打开,使曾家山蔬菜走遍了大半个四川,并逐渐向重庆、西安等省外一级批发市场进军,市场营销半径大幅扩展,使今年趋于饱和状态的夏秋蔬菜得以成功销售。

四项举措,成就产业的重要法宝。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围绕产业发展,我们重点落实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曾家山蔬菜产业被列为全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年初,区委、区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产业工作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部署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区委向书记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冒着严寒亲临曾家山,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一把手悉数到会,会上明确除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外,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仇群成为直接牵头领导,各乡镇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凸显蔬菜产业在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方面的重要地位,为今年蔬菜产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产业抓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地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区农业局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指导,区两办督查室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宣传、广电等部门同时加大了对曾家山蔬菜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更是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曾家山从上到下形成了全党抓产业,全民种蔬菜的热潮。二是进一步加强技物配套服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全力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乡镇农技人员通过开展科技赶场等活动,举办技术培训班,技术推广现场会,新品种观摩会,印发技术资料,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技术宣传和指导。全年共开展科技赶场活动xxxx,举办田间培训5xxxx期,建新品种展示园xxxx,引进示范新品种4xxxx,印发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200xxxx份,农技人员深入实地现场指导10xxxx人次,为广大菜农解决了许多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进一步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提高技术指导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方便群众,不误农时,我们力所能及开展技术物资配套服务,受到了广大菜农的欢迎。三是进一步重抓市场营销。2006年蔬菜生产规模大,产量大幅提高,加之相邻省市蔬菜大发展,导致市场普遍疲软,销售形势异常严峻,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销量,努力实现全部外销,成为今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面临的头等任务。为此,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及时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蔬菜营销,大打蔬菜营销攻坚战,区农业局由局长带队,远赴成都、重庆、西安等3xxxx个大中城市,行程上万公里,联系客商,推销蔬菜,并成功在南充、泸州、重庆、西安、汉中等城市设立了曾家山蔬菜直销点,在销售高峰时期区农业局派出xxxx干部亲自组织蔬菜销售,新的市场缺口不断打开。通过努力,今年曾家山蔬菜在成都一级批发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xxxx左右,较往年翻了两番。此外,泸州、达州、资阳、重庆、西安等新市场得到开拓,使今年外销蔬菜量大增。四是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曾家山蔬菜已成为川陕渝黔等地区夏秋菜市场的一块响当当的牌子,精心维护,提高品质,改善服务,强化品牌建设,是曾家山蔬菜保持强劲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我们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

生产,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我们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对违禁的农资产品禁止上市流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净化生产环境。今年,南充市桑园坝蔬菜批发市场多次抽检曾家山蔬菜质量全部达标,成为该市场首批蔬菜直供基地之一,曾家山蔬菜占其夏秋菜份额达9xxxx,日供量达2000吨以上。在今年全省组织的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过程中,曾家山生态环境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全部达标,已成功申报为全省绿色产品认证基地,海椒、甘蓝、萝卜等主要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必须破解的难题

当前曾家山蔬菜产业初具规模,已跻身川陕渝黔等地区越夏蔬菜生产大县(区)之列,产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菜区内水淹地、藏水地等中低产土地较多,农田基本建设欠账大,尤其是作为蔬菜产业建设窗口的平溪乡大竹村,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河道狭窄,行洪不畅,极易遭遇洪水淹没,十年九涝,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主产区道路交通条件普遍较差,柏李路、曾两路、沙曾路、汪麻路等几条通乡公路路况差,运输极不方便,菜农反响强烈。二是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现有的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专门技术人才缺乏,一些技术骨干未经主管部门同意,纷纷调离蔬菜技术推广行列,导致技术到位率、到户率低,种菜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与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三是营销方式单一。产地无集散市场,收购网点少,交易条件差,无冷库设施,极大地限制了远距离运输,市场销售半径难以再取得大的突破。产业龙头少,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蔬菜协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营销秩序难以规范,菜农利益难以保护。

以上这些问题已成为曾家山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必须要下决心逐步切实加以解决。

迎接新的挑战

篇7: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为推动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白河县由财政出资对建棚户按每棚3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短短一年时间,该县大棚菜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当年新发展大棚600余个,全县设施大棚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50亩,初步建成了城关向荣村、中厂镇宽坪村、茅坪镇枣树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蔬菜种植专业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一、主要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设施大棚蔬菜种植,是一项效益好、见效快的高效产业。过去白河主要靠种露地菜,品种单一,数量短缺,城乡居民吃菜主要靠十堰、安康、襄樊等周边市场调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仅吃菜一项就外流资金1000万元以上。为了尽快将蔬菜这项富民产业发展起来,县上组织有关部门、乡镇及村组干部专程赴十堰市郧县考察学习蔬菜产业发展经验,让县乡干部深受启发,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为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科学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大棚蔬菜栽培对土地、光照、水分要求高,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切忌一而上。县上决定突出发展重点乡镇,确定城关、中厂、茅坪、西营、仓上、冷水为蔬菜种植重点乡镇,在适宜种植蔬菜的村组进行连片规划,形成区域布局,做到集约发展。各重点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规划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规划区内蔬菜发展任务的落实。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按规划落实好大棚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3、资金扶持,增强发展动力。设施蔬菜栽培一次性投资大。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性,一方面组织重点户外出参观学习,学习成功经验,支持他们率先启动建设;一方面积极协调信贷部门对建棚户进行信贷扶持的办法,解决建棚户的启动资金问题。县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农户每建一个棚,由县财政奖补300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农户建棚积极性,加快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

4、示范引导,坚持大户带动。示范引导,坚持大户带动。由于过去种露地菜的传统习惯,加之建棚一次性投入大,部分群众心存疑虑。针对这一情况,县上从抓示范大户做起,坚持大户引路,典型示范。在每个乡镇选择积极性高的重点户,精心培育蔬菜种植示范大户,通过示范大户的引导,带动面上的发展。茅坪镇枣树村通过种菜大户谢克敦的示范带动,全村已连片发展大棚100多个,迅速形成了规模。

5、健全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为全面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县乡两级成立了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首先对干部进行全面技术培训,让他们首先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同时,在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村,积极引导菜农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二、取得成效

1、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六个重点乡镇已初步形成规模,培育建成了一批蔬菜种植重点村、重点户,全县累计建成大棚600余个,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6万亩,蔬菜产量达3.65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0.93%和19.38%,有效地缓解了境内蔬菜供应短缺的状况,提高了全县“菜篮子”的保障水平。

2、种菜群众收入增长明显。通过严格技术指导,合理搭配品种,我县大棚蔬菜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测算,按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一亩地建3个棚,年均每棚收入3000元以上,年亩收入可达1000元,全县大棚蔬菜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实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当年收回成本,是一项群众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种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农户。

3、干部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乡镇职能的转换,迫切要求乡镇干部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广大干部纷纷上起了培训班,扎扎实实地学起了蔬菜种植技术,通过指导群众发展产业,不仅有效促进了群众致富,而且也增强了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正如一位技术干部说的:“群众发展产业,如果干部连技术都不懂,还谈什么帮助群众致富”。

三、几点启示

白河县蔬菜产业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并迅速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项产业符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蔬菜产业,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转变观念是先导。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如何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白河县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市场需求,把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放在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上,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获取新的信息,才能帮助群众解决对接市场的难题,加快产业发展才有了不竭动力。

2、搞好规划是前提。兴产业、帮民富是各级干部的共同愿望,但任何一项产业的成功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土地能生长、市场效益好、群众会干。发展农村产业切忌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发展,搞一刀切。白河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做到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集中,发挥土地的集约效益。坚持典型引路,大户带头,充分发挥示范大户的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3、资金扶持是关键。广大农民致富慢的根本原因是缺资金。发展任何产业都要考虑到群众的资金承受能力。白河县从实际出发,针对发展设施大棚一次性投资大的情况,由信用社为农户按每个棚发放2500—3000元贷款的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从而为产业的迅速壮大奠定了基础。

篇8: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1 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

1.1 科学规划布局, 抓好基地建设

新干县位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环两带”的关键节点上,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为加速新干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该县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优势, 在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质量安全型蔬菜产业的同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卫生安全的蔬菜产业,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推广、服务引导的原则, 将全县划分为4个各具特色的蔬菜产业带。一是在黎山山脉建立高山蔬菜产业带;二是在冲积平原区建立常年性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带;三是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稻草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带;四是在沿江两岸低洼区建立水生蔬菜产业带。努力构筑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近几年来, 该县创建了多个规模化的蔬菜专业生产基地和标准示范园。一是依托江西赣江果蔬有限公司、江西新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 建立了4个面积为350hm2的供港蔬菜基地, 全面推广大棚生产、无土栽培、防虫网、滴喷灌节水灌溉等技术, 并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 辐射带动5000多农户重点发展以青皮冬瓜为主的订单蔬菜1334hm2, 其中部分蔬菜产品实现“农超对接”, 直接进入吉安、南昌、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超市;二是在七琴、桃溪、神政桥、大洋洲等乡镇建立了6个食用菌生产基地, 主产香菇、黑木耳、茶树菇、竹荪、蘑菇、草菇等产品, 合计年产各类食用菌2000万袋, 产量1.8万余t, 产值突破1.2亿元;三是在桃溪、七琴、潭丘、麦斜等山区乡镇, 建立高山蔬菜基地, 面积200余hm2, 主栽品种以生姜、毛海菜、竹笋和茄果类蔬菜为主,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 以有机肥为主, 基本不用农药, 按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管理, 所产高山蔬菜供不应求;四是在金川、沂江、界埠等乡镇创建了200hm2的现代蔬菜示范区, 全面推广绿色蔬菜栽培技术;五是在大洋洲、潭丘、神政桥等乡镇创建3个蔬菜标准园, 包括富民果蔬专业合作社20hm2韭菜标准园、中堎村26.7hm2食用菌标准园和湄湘村66.7hm2常年性蔬菜标准园, 均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化栽培和集约化管理, 引领蔬菜产业发展新方向。

1.2 实施科技兴菜, 优化种植结构

新干县原本不是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县, 但面对大中城市原有的商品蔬菜基地随着城市扩张被吞蚀和侵占的局面, 审时度势,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近年来, 新干县不断引进蔬菜新品种, 按照标准化栽培,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生产技术。通过采用“春提早”、“秋延后”、夏季高山反季节栽培和网膜覆盖等种植模式, 蔬菜生产效益和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大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该县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支撑。县乡均设有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的事业单位, 全县各农业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重点村组都配备了技术员和技术联络员, 目前新干县共有蔬菜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联络员115名 (其中高级农艺师6名、农艺师12名、技术员36名、技术联络员61名) 。一方面, 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经常外出参观考察学习, 聘请县外专家来本县讲学指导蔬菜生产, 传授新技术, 介绍新经验, 引进优新品种;另一方面, 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通过创办农民夜校、田间学校、农民书屋专题讲座和组织蔬菜专业合作社、标准园创建、蔬菜企业基地的示范引路等形式, 向农民宣讲、推广蔬菜种植技术, 普及蔬菜生产管理知识, 传播蔬菜产业营销信息, 克服蔬菜技术推广“最后1km”问题。几年来, 全县推广了蔬菜工厂化育苗、嫁接栽培、无土栽培、无公害栽培、反季节栽培、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40多项, 多次获省市表彰, 为提升新干蔬菜产业整体素质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数年的锲而不舍, 不断丰富和调整蔬菜品种结构, 新干县现有蔬菜品种达160多个, 品种丰富, 互为补充, 不但有比较大众化的叶菜类、瓜菜类和茄果类蔬菜, 还拥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 如食用菌、毛海菜、青皮冬瓜、太空南瓜、山波菜、大叶芹、面条菜、甜薄荷等。多种多样的蔬菜品种形成了高、中、低档3个等级, 并形成了反季节早春大棚蔬菜、秋延蔬菜、高山蔬菜、传统特色蔬菜和食用菌5大生产系列, 做到淡季不淡、四季有鲜, 产品还远销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蔬菜, 不仅有利于种植结构的优化, 保障了供给和丰富了市场的菜篮子供应, 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 开展招商引资, 注重质量安全, 加快产业化进程

新干县交通十分便捷, 东连江浙沪, 南接闽粤港, 西达川黔桂, 北通京津唐。以京九铁路、105国道、赣江水道、赣粤高速公路为主的立体交通网, 对于发展基地农业, 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新干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客商正是看好新干县劳动力充足和区位优势, 仅2011年就2家蔬菜企业落户新干, 并投资2000多万元, 创建高标准蔬菜示范园。与此同时, 新干县蔬菜产业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 重点发展生态环保、卫生安全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 且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 全县拥有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333hm2, 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200hm2, 高效蔬菜面积4667hm2。推广蔬菜无土栽培、嫁接栽培、工厂化育苗等新技术1067hm2, 较2010年增533hm2;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滴灌面积133hm2、防虫网应用面积333hm2、杀虫灯应用面积200hm2。全县现有8家生产绿色蔬菜龙头企业, 16个无公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全县已有8个蔬菜基地取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 13个蔬菜品种被认定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 12个蔬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蓬勃兴起, 发展迅速。

2 蔬菜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新干县蔬菜产业近年来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因此, 笔者以为, 今后的发展从战略上应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抓住机遇, 着力将新干县打造成新兴的商品蔬菜基地县。从战术上其产业发展应遵循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以“建基地、保供应、促增长”为主题,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集约化、精细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五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强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支柱。

2.1 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

大力开展和扎实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及现代农业示范区蔬菜示范园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 在原有蔬菜企业和基地的基础上, 再创建4个蔬菜标准园, 确保设施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13hm2以上, 露地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67hm2以上;在界埠、神政桥、金川、沂江等规划区内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蔬菜示范园667hm2, 配套建设微灌等节水灌溉设施133hm2, 建标准化蔬菜良种繁育基地67hm2, 搭建自动控温标准化钢架大棚200万m2。在蔬菜标准园和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园,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普及应用“667m2园1万元”的高效栽培模式;园区内蔬菜产品全方位实行绿色植保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 节本增效;健全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让企业和菜农认识、了解、掌握和使用标准化生产知识, 提高基地的规模效益, 对产品全面实行商品化处理,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同时, 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 完善“合同农业”, 开展“订单农业”, 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好与菜农的利益关系, 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菜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共同体, 实现企业与菜农的“合作共赢”。

2.2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是要大力推广蔬菜设施栽培。如着手推广标准钢架大棚、连栋大棚及微喷灌滴灌节水设施栽培技术, 采用新型保温覆盖材料, 加光增温设施, 自动化、省力化的除湿通风装置, 防虫防病设施及自动遮阳降温设施等, 实现蔬菜种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大幅增加蔬菜珍稀、名优、时鲜产品比重, 以求节约资源, 提升技术含量, 改善生态环境, 进一步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二是推广工厂化育苗。通过增添先进的育苗设施, 兴建标准化的种苗生产车间,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 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 从而实现良优化和种苗的规模化生产。三是加强新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要调整引种目标, 确立主栽品种和特色产品, 找准市场定位, 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与市场对接, 立足引进和选育相结合, 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新品种, 生产出商品性状好、营养价值高、质量安全可靠、市场适销对路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在新品种开发上, 要注重挖掘、开发本县特有的品种资源, 尽快研发出以稻草为主料栽培的食用菌和山野保健菜及瓜果蔬菜名优品种, 并注重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四是要将生产和产后加工统筹协调发展, 注重加工能力的建设, 将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融合, 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降低产业风险, 促进产业增效。五是要实施品牌战略, 加大宣传力度, 着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围绕新干县蔬菜的优势品种, 进一步加大培育和竞争名牌的工作力度, 形成一批蔬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群, 并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的比重。对本县现有蔬菜品牌如“淦绿”牌蔬菜、“神龙”牌竹荪、“黎山”牌葛粉等, 加大宣传力度, 制定名牌营销策略, 制定商品标准, 进行高标准产后处理。

2.3 注重市场信息化建设, 培养龙头企业,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目前, 该县的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和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冷链物流运输只是初露端倪。今后, 一方面应扩大现有蔬菜批发市场规模, 改善基础设施, 强化信息服务, 丰富供应品种, 延伸市场触角, 力争将该县列入省部级商品蔬菜基地县的名单, 争取省、部的项目支持;另一方面, 改变把名牌产品当作一般商品销售的做法, 重新对名牌产品进行市场定位, 实现产销对接、“农超对接”, 抢占市场。通过多方努力, 加快龙头企业的培植, 使全县现有4家蔬菜企业升级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并重点培养1家年产值达亿元、2~3家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要再兴建2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保鲜贮运企业, 扩大冷藏贮运加工能力, 使县内的年蔬菜冷藏贮运加工能力达到15万t以上, 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对保鲜贮藏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 还要继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扶持企业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促进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的转变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上一篇:6无菌包装技术下一篇:“梦想从这里起航”征文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