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平衡学习体会

2024-05-11

中美博弈平衡学习体会(共6篇)

篇1:中美博弈平衡学习体会

、《中美大博弈》之:聚焦2008

观世事如棋

时光到了2008年。这是个决战之年,这一轮中美大博弈的胜负就看这一年了,所以美国的举动更加的疯狂。对于美国来说,凡是对中国不利的就要支持,凡是对中国有利的就要无视和隐藏。应该说这种伎俩在之前和之后也普遍存在,但是在这一年里,这种做法达到了高峰。美国想尽办法利用尽可能的方式想向中国施加尽可能大的压力,妄图迫使中国屈服。

应该说对于中国来讲,这一年开年不顺。那一年初,一场异常猛烈的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南方。暴雪冻雨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冰封的道路,冻裂的电缆,吃紧的供应,无法开行的电动列车,准备不足的内燃机车,恰又赶上春运,整个就乱成一锅粥了。数以百万计的希望与家人团聚的民众被困在回家的路上。

不得不说,一开始中国对此是应对不足,也是很不利的,因此也遭受了社会舆论的批评和指责。不过中国有个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知错就改,而且举一反三。在前期的迷乱过后,中国很快地动员起全是社会的力量予以应对。而应对2008年初的南方暴风雪灾害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应对几个月后的汶川地震救援有了前车之鉴。中国对南方这场风雪袭击的应对不利,应该来讲,给了美国继续博弈的信心和勇气。

这边中国的抗雪救灾恢复还没完呢,那边西部高原又出事情了。3月14日,在拉萨发生了境内外分-裂-势-力-分-子相互勾结制造出来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即著名的拉萨3。1。4事-件。这些分-裂-势-力的某后指使者是谁,相信筒靴都应该知道了,我就没必要指名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和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一股脑地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中国。而美国更是极尽造谣中伤抹黑之能事,疯狂攻击中国和中国。那种癫狂的姿态让路人也看不下去了,引得一部分中国人奋起还击,这部分人是谁啊?是留学和生活工作在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们。他们利用身在当地,熟悉当地的语言文化习惯等优势,站出来反击那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的抹黑和造谣。来自西方的攻击反而使得更多的中国人站在了中国的这一边,这是美国所没料到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意识。

所以说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来呢,美国挑唆西-藏的分-裂-势-力-制-造暴-力-事-件,一是借机挑动中国内-乱,二也可以借机抹-黑-中-国,三是为了在3月22日的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中好从中生乱,这样就可以向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也可以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没想到美国搞砸了,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美国的丑恶嘴脸再一次帮中国做了免费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不仅没有抹黑中国,反而让自己的媒体丧失了公信力,自己的国家形象也随之受损……3月22日,在被激起的爱国心的中国人民注视下,在中国严阵以待的压力下,台湾地方选举平安举行。中国又闯过了一个关口。

中美博弈的这一回合还在网上和媒体上和外交上激烈进行着呢,4月1日起,北京奥运圣火启程前往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全球传递开始了。这一次的火炬传递要途经全球6大洲,20个国家的21座城市,其中伦敦巴黎旧金山。可是西方

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可以预料这些国家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恶心中国的好机会,在这些城市的火炬传递又将会生出许多**。

果不其然,火炬传递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就开始受到了一些少数抗议分子的干扰,而在伦敦和巴黎,这种干扰更是打倒了高潮。这个就不惜说了。大家自己搜搜吧,比如4月6日,伦敦大雪纷飞,三名“藏。独”分子试图冲抢祥云火炬。第二天,在巴黎,“藏。独分子”甚至上演了向残疾火炬手金晶大打出手的野蛮行径。

不过西方默许抗议分子干扰火炬传递这种举动,更是引起了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的厌恶。这种做法和3。1。4事-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一样,都起了反效果,不仅不起作用,反而影响了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于是在轮到美国自己的主场,在旧金山的火炬传递中,美国学乖了,它把预先宣布的火炬传递路线临时更改了,把支持和反对火炬传递的人群给隔开了。在火炬传递这件事,美国可以说把英法都给卖了。后面就没啥说的了,虽然依然有抗议和反对,但已经明显看出,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当地政府默许的情形了。在火炬传递上,美国又折了一阵。火炬传递还会继续下去,不过这时候,这件事已经脱离了中美博弈的主题,所以咱就不谈了。

我们知道,在2008年5月20日,台湾地方当局要举行地方领导人就职典礼,而此前已经身陷贪腐传闻的陈水扁会不会铤而走险,在典礼上搞什么幺蛾子,谁都说不好。万一宣布独立,那中华民族就不得不骨肉相残了。在地区战争的阴影下,投资在中国的国际资本和中华民族资本有很大可能会因为躲避战火而蜂拥出逃,如果这样那对中国的打击将是非常沉重,这是美国喜闻乐见的,也是极力想达成的战略目标。就在中国为这一可能的事态做着紧张的准备,甚至和美国在暗中较量时,不成想,5月12日,四川西部发生了大地震。

我不想用阴谋论去揣测汶川地震,因为除了发生的时间点很蹊跷外,我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阴谋论的观点。咱们还是更多分析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些影响吧。首先来讲,汶川地震,震级高,震源深度浅,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造成伤亡人数巨大,有将近7万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还有失踪人数1.8万人。还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我们现在知道,地震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救难黄金72小时」说法,越早救出来,灾民的存活率越高。而越往后去,灾民的存活率讲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所以说救灾如救火,这不是一场战争,胜似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战争。无论是对中国军队来说,还是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汶川地震灾后救援都不亚于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中等规模的战争。

如果中国政府对地震灾后救援不利,受到老百姓普遍的指责。那么大敌当前,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中国自己的信心就会动摇,对于应对8天后,即5月20日台湾地方领导人权力交接是十分不利的。不仅如此,地震灾后救援不利,也会向国际资本传递一个非常负面的信息。前面我们说了地震救灾就象一场战争一样,如果你中国连救灾都做不好,如何相信你能打赢一场相似规模的战争?你如果连保卫你自己国家利益的能力都不具备,你让人家如何相信并继续投资?如果国际资本(主要是非美资本)对中国失去信心,中国经济如何才能走出去,中国如何才能人民币国际化?而如果中国经济不能成功实现走出去并引进来,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复兴,因为中国的本身的资源并不足以保证这么多人口实现富裕生活的需要。所以做好汶川地震的在后救援不仅对国内政治相当重要,在国际政治中也是非常重要。

当时的中国大管家是地质工作者出身,对此次地震情况的判断十分专业,对指挥救援十分有利。再加上中国不久前应对南方冰雪灾害的经验教训,所以此次汶川地震,中国的应对十分迅速和高效。具体的灾后救援措施什么的,我就不啰嗦了。

篇2:中美评级机构博弈

国际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垄断,而三大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前瞻性近些年备受质疑,各主权国家的金融安全和产品定价权受到威胁。保证评级机构的公正可信及独立性,一,评级机构要与政府独立,保持政治中性;二,评级机构的股东与被评级单位独立;三,评级机构经营者与被评级单位独立。但事实表明,美国三大机构的独立性与评级准确性很受公众的质疑。

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三大机构调低,导致已经处在水深火热的希腊公债价格继续大跌,希腊政府成本大幅增加,最终不得不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从而揭开欧债危机的序幕。当时希腊的财政赤字占GDP的13%,而2010年底美国的财赤占GDP的10%,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一直保持在3A的最高水平,三大评级机构的政治独立性可想而知。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评级机构的一次次信用降级,带来的是一步步的危机升级。另外,穆迪前十大股东都是美国的金融财团,作为全球享誉盛名的投资大亨巴菲特就是穆迪的大股东之一。可以看出美国三大机构的公信度和独立性很受质疑。那么中国在国际评级市场中也要承担起一个大国的责任,推出独立、公正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进入国际市场。下面建立中国评级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博弈模型[1],借此分析中美双方面对目前的国际评级市场的态度。

1 中美博弈模型建立

(1)参与者:中国评级机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参与者是理性的。(2)战略空间:中国评级机构进入或不进入国际评级市场,即中国评级机构的战略空间{进入,不进入},美国评级机构的战略空间{允许,不允许}。(3)收益函数:

Q表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现占有的市场份额。q表示中国评级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后分割的美评机构的市场份额,相应的,美国三大的市场份额减少为Q-q,0<q<Q。p表示每份评级业务所获得的收益。假如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评级机构选择进军国际市场后的态度是(不允许),即反对中国的评级机构参与瓜分由它垄断的市场份额的话,美评级机构可能会采取多种途径来实现,其中不排除有降低收益即价格竞争的方式,但是根据斯威齐模型,寡头垄断行业的商品存在价格刚性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假设美评级机构选择(不允许)后的每笔评级业务收益仍为p。

2 中美博弈的求解

显然,q*p>0,中国评级机构会努力拓展国际评级业务,争夺金融话语权,选择(进入)。比较(Q-q)*p和Q*p’可知,(Q-q)*p<Q*p,所以美国三大会实行(不允许),坚持垄断地位,不允许中国分割评级市场。

3 结果分析

博弈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中国评级行业努力进入国际市场的态度是坚硬的,而美国三大机构对其垄断地位的保护也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大公国际申请进入美国市场,但2010年4月中旬,美国政府拒绝了大公资信进入美国市场的申请。其理由很是荒谬,一是“大公总部设在中国北京,在美国未设有任何机构,未对任何美国公司进行评级,也未有任何美国公民订阅其评级”。二是“(美)证交会至今仍无法确定在当地适用于大公的法律框架内,大公是否能遵守交易法”。[2]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关建中表示大公国际的申请文件是完全依照美国法律完成的。至于申请的拒绝是美国在实施评级主权的保护主义,因为评级主权是国际金融的制高点,任何威胁到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地位的竞争行为都会受到阻扰。

4 反对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市场的对策

4.1 用反垄断法维护公平有效的国际竞争秩序,在国际市场寻求合作联盟

不满美国垄断评级市场除了中国外,呼声最大的当属欧盟,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遭受三大评级市场评级下调后,债务危机越发紧张。欧盟也计划建立能与美国三大抗衡的评级机构。中国与欧盟可以建立起双边合作通道,充分考虑各国基本国情的差异,允许各国在反垄断规则中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通报、信息交流、礼让等方式实现国际反垄断合作,[3]联手争夺金融市场份额,争取金融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

4.2 国内评级行业增加产业集中度,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标准

追逐市场和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本质,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继续实行垄断,谋取尽可能高的利润是必然的选择。从评级企业的管理经验,资金规模和客户忠诚度来说,美国三大很有优势,在一定意义上说,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目前所形成的优势地位以及对优势地位的滥用正是市场力量的表现,也是我国评级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直接后果。但是,在评级理念、评级标准、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美国三大都存在严重缺陷。对此,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加快行业整合重组步伐,政府予以政策支持,由龙头企业带动增加行业集中度,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级标准,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发展一股强劲的力量对抗国际评级市场的垄断格局。

参考文献

[1]吴广谋,吕周洋.博弈论基础与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时建中.试论反垄断法的国际合作[M].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

篇3:中美博弈平衡学习体会

美国巩固同盟体系应对中国崛起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实施“离岸平衡”战略,同盟是其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美国继续强化双边同盟,培植盟友和伙伴关系网络。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曾指出,“美国的联盟和安全伙伴关系不是20世纪的遗产,而是21世纪的投资”。美国继续强化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盟友的合作,并加强与印度、越南、印度尼亚西、马来西亚等伙伴的合作。美国的亚太双边同盟体系逐渐形成多边互动频繁的伙伴关系网络。美国一方面希望盟友分担军事责任,另一方面寻求或鼓励盟友与伙伴间加强安全合作,尤其是鼓励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与越南和菲律宾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培养盟友和伙伴的海军能力和海洋领域意识是其合作的重点。

日本在美国再平衡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美国亚洲战略的基石。2015年9月,日本参议院通过新安保法案,使日本自卫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幅增强,并将大力增强美日同盟的威慑力,对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中日关系和地区安全将产生重要影响。

2015年美国高官和军事官员频繁访问东南亚,强调东南亚在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大对盟友和伙伴的军事援助,在增加他们海上安全能力的同时,在东南亚进行轮换部署。美国通过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和在澳大利亚、菲律宾进行轮换部署,以加强在本地区的训练和演习能力,从而加强联盟和伙伴关系。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菲律宾再度成为美国在亚太和东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之一,美菲同盟运作方式和密切程度开始接近冷战时期水平。

2015年7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对美国进行访问,这是越战结束后越共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标志着美越双方关系实现新的突破。与越南构建海上关系成为美国对越防务合作的重点,双边防务关系主要集中在帮助越南海岸警备队提高海洋领域意识和搜救能力。2016年5月,奥巴马将对越南进行访问,进一步拓展双边合作。毫无疑问,中国崛起、南海问题是美越关系走强的重要原因。

美国继续加强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印度尼西亚总统提出“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力图促进印度尼西亚国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将印度尼西亚打造成为“印太中心”和“世界海洋轴心”。美国认为印度尼西亚的这一战略为美国提供了机会。

在美国布局“印太”之际,美印关系继续强化。美国在2015年《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中指出,“印度的‘向东干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有战略交汇点,我们寻求加强印度在印度洋以及其他地区作为纯粹的安全提供者的海上能力”。可以说美印合作的强化,是两国战略需求契合所致。印度对中国海军进出印度洋和中巴合作保持警惕,中印战略合作缺乏互信,两国领土边界争端久而未决。因此,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与美国及其盟国保持合作,印度能最大限度地谋求利益。而对奉行离岸平衡战略的美国来说,拉住印度,将美国亚太“轴辐”安全体系扩展到印度洋区域,加强其盟友与印度的合作无疑有助于全方位制衡海上中国的崛起。在南海问题上,印度似乎正表现出新的姿态。通过与美国、越南以及在东亚峰会和印度—东盟峰会上发表的联合声明,印度对南海问题提出特别关切。印度正与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

南海升温,中美针锋相对

2015年,围绕中国在南沙群岛进行岛礁建设,美国动用多渠道、多方式大肆进行炒作,渲染中国“威胁”,指责中国正在将南海“军事化”;美国还多次派出军舰和军机进入南海巡航,对中国进行威慑。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11月18日在菲律宾出席APEC峰会时,在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要采取果断措施,缓解紧张局势,包括停止在有争议的南海海域填海、修建建筑以及军事化行为。在美国的鼓动下,南海问题似乎超越了朝核问题和台海问题等传统安全的热点问题,成为影响地区安全形势的新焦点。

南海争端各方,包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都曾进行过岛礁建设,中国只是后来者,但是美国唯独对中国的行为大肆炒作,鼓噪“中国威胁论”,其原因是中国建设岛礁的“规模、速度和本质远远超过他国”。美国智库对中国岛礁建设的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岛礁建设加强了中国控制南海海域的能力,未来中国可能采取胁迫或高压方式解决南海争端;二是岛礁建设加大了中国宣布“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可能性;三是通过改变岛礁的物理现状,中国可能将岛礁变成专属经济区,从而威胁南海航行自由。

围绕南海岛礁建设,我们发现美国的南海政策变得更加激进和强硬。美国正从幕后走到台前,使南海问题从一个领海争端问题演变为中美就亚太海上秩序、地区安全秩序进行博弈的平台。美国强化东南亚国家的海上安全能力建设,尤其要加强与菲律宾和越南的海上安全合作,频繁与亚太盟友和伙伴在印太海域进行联合军演,甚至直接派军舰到南海巡航。这一系列举措使中美发生海上冲突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南海事态更加复杂化。

TPP为美国打造亚太贸易新规则

经过五年的艰难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12个谈判国于2015年10月5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终于达成协议。美、日、加拿大、越南等12国承诺在投资准入、贸易便利、金融开放、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协议如果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经济40%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众所周知,TPP是亚太再平衡的重要内容,美国意在维护其经济主导地位,从一开始就把中国排斥在外。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罗伯特·布莱克威尔(Robert Blackwill)和阿什利·特里斯(Ashley Tellis)认为,TPP应当被视为反制中国崛起的“大战略”的一部分。奥巴马政府为TPP提供的支持性理由中,有不少提到该协定将提升美国相对于中国的竞争力,并将削弱中国在决定全球贸易规则上的影响力的内容。TPP成为奥巴马政府与中国博弈未来贸易规则制定和地区秩序维护的平台。

从协定内容来看,TPP立足于取消贸易关税,全面开放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和电信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引入环境、劳工和国有企业等新议题。其中开放金融和电信业,可能会削弱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家安全。环境、劳工标准和对国有企业的限制,都将使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TPP正式运作将对中国不利,不仅涉及货物贸易的转向,而且将影响服务贸易,更严重的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削弱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从一开始美国就排斥中国,所以对于TPP我们没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力。但是从长远来看,TPP可能代表了未来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方向,中国应该参照TPP的高标准,加快国内改革,以应对挑战。

美国认知“一带一路”:安全考量及其举措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国官方整体上对此反应比较冷淡,公开场合很少谈及或者故意淡化其积极意义。但是,美国媒体、学界和智库给予很多关注。总体上美国智库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抱有较大疑虑,担心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将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威胁美国的主导地位。对于“一带一路”的意图,美国智库有三种看法:其一,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中国试图利用其经济力量实现大国崛起的对外政策目标;其二,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西进”战略,以此平衡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换言之,是对美国再平衡战略的对冲。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孙云认为,中国欲通过加速推进“新丝绸之路”计划,重塑其作为陆上强国的角色和地位,同时可以避免与美国在东亚的正面冲突和竞争,而在西部中美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他认为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自己的再平衡战略,将重点放在东亚的同时通过另一个地缘政治区域来促进中国的崛起,在追求成为海上强国的同时也追求成为陆上强国;其三,他们认为这是安抚政策,目的在于稳定因海洋问题而恶化的周边安全环境,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国防大学中国军事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桑德斯认为,中国在涉及领海主权问题上采取进攻态势的同时,也开始在周边采取魅力攻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安抚周边邻居。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存在明显的矛盾。

针对“一带一路”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项经济战略,将更多地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以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经济下滑、经济结构调整等经济压力;更多的学者认为该战略既有地缘经济考虑,也有地缘政治考虑,是一个综合战略。威廉·耶鲁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具有外交、经济和战略等多重目的。首先,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安抚在南海问题上由于中国进攻性的主权声索而产生威胁感的周边国家。其次,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促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最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隐性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在印度洋及其他地区更频繁的部署。

斯科特·肯尼迪和戴维·帕克认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自己和周边国家带来了风险和挑战。首先,其风险主要体现为考虑到中国的工程公司以往的不良记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造成对中国的不良负面影响,如果该项目不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对象国的不稳定。其次,许多周边国家,如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担心“一带一路”战略引起的地缘政治影响,这些国家认为中国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增加海上军事力量。因此,认为该计划可能加剧业已紧张的地缘政治紧张态势。

自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倡议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亚投行的透明度、治理和其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潜在冲击一直抱有疑虑。美国对亚投行的担心主要体现在:该银行会与现有的发展机构,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形成竞争;亚投行在环境标准和社会保障方面可能体现出不足;中国主导这一体系,将会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而欧洲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的行为,引发了美国国内对其立场的反思和对亚投行前景的讨论。前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批评白宫对亚投行的政策是错误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上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举措。美国劝阻盟友加入亚投行是外交上的失败,它本可以采取更友好的姿态。美国的反对似乎就是因为这一倡议是由中国提出的,这给美国反对中国崛起和遏制中国的言论留下了口实,也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中国能够在美国与其盟友间打入楔子,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下降。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报告认为,通过倡议建立亚投行等措施,中国至少在五个方面对美国在欧洲的特权、对跨大西洋联盟构成威胁。

通过美国官方的表态和智库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对“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存在很大的疑虑。中国创设亚投行,被视为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挑战,对国际金融体制的挑战;美国无视亚洲国家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目前的国际机制无法满足地区发展需求这一现实,极力劝阻其盟友加入亚投行;美国把“一带一路”战略看成中国扩展地区影响力甚至实现领土野心的举措,看成是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未来中美在地区秩序、国际经济规则、亚太海上安全秩序构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几点思考

首先,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系。“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旨在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绝不仅仅是对他人战略的被动应对,也不是战术上的权宜之计,而是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外交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总规划,体现了中国的大视野和大思路,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实现国际合作的大政,体现的是发展、和平、合作和共赢的基本精神。“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主动推进中国版的全球化战略,加快欧亚一体化,打造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改革、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中国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发展和人员交流,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和共同管理,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构建有利的地区秩序。

其次,要充分重视美国地缘经济战略对中国的影响。除了在亚太地区推进TPP外,美国2013年在欧洲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简称TTIP)谈判,2011年在中亚地区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巩固其在全球的经济和安全领导地位。一旦TTIP达成,将成为覆盖全球GDP的二分之一、全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的最大的自贸区,将与TPP共同推动全球高度自由化经贸体系的形成,将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美国全力推进TPP和TTIP,其目的在于主导21世纪的经贸规则,巩固其全球经济领导地位,从而维护霸权地位。因此,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是以经贸关系为纽带,拓展美国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和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战略。美国的三大地缘经济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不可避免地存在战略利益的重合与碰撞。中国应该考虑如何在南海维权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间取得平衡,稳定与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化解美国的遏制和挤压。

最后,管控中美战略竞争,稳定中美关系和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2015年中美战略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南海问题上,除开展外交攻势外,美国从幕后走到前台,直接批评中国的岛礁建设,甚至派出军舰对中国进行威慑。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干预,使得两国海上对抗甚至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上升。美国动员日本和印度等盟友在南海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南海争端方的海上安全能力建设,使中国维护南海海上权益的难度加大。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主权,未来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将进一步激烈。TPP谈判的达成,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中国有企业、环保和劳工条款的引入,服务贸易的开放等规则对于中国是风险大于机遇。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加入TPP的条件。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的创设也遭到了美国的疑虑和暗中阻挠。美国担心中国挑战其全球和地区主导地位,所以未来还将或明或暗地阻挠中国的战略实施。

作为霸权国与崛起国,中美关系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是常态,未来竞争的一面将更加突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稳定的中美关系。为此,中美应加强沟通与对话,做好危机管控,避免战略误判。东南亚国家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重点。对此,我们要加强与东盟的沟通,以顺利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化解美国的挑拨和威胁。

篇4:中美货币大博弈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G20峰会召开之前,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文中直指“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时却未能同时保持币值的稳定。因此建议各国,应“创造性地改革并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亦即应创造一种跟“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周小川认为,充分发挥IMF既有之特别提款权(SDR)功能,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周小川之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主要国家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美国,几乎在第一时间内作出了反应,而且层级高达财政部长盖特纳、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及总统奥巴马。奥巴马的回应是“美元是非常地强劲”,没有必要搞一个所谓的超主权的全球货币。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反应,迅速、坚决、清晰,何以如此?

原来,美国自二战以来,从一个大国发展为强国,再发展为一个超级强国,所依持的,除了软实力、硬实力之外,1971年将美元同黄金脱钩之后因此而掌握的独占性的“印钞权”,尤其是其中最大的“法宝”。如果美国漠视货币纪律,它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开动印钞机,用印钞机印出的美钞向全世界各国套取它所需要的商品和资源。美国所以能享有这人人羡慕、嫉妒的特权,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各国都拿美元来作为贸易结算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之上,而后者,又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上,就是“人人都信任,人人都喜欢”美元。

换言之,一旦前提消失了,基础就动摇了;基础动摇,美国就开不成印钞机了,这对美国而言,是何等重大之事,简直可以说是动摇国本。

为了觊觎美元印钞权占尽天下人便宜的油水,10年前,欧元问世了。目前已小有成就,分掉了美国油水的一杯羹。近年来,不时有一些国家,主要是产油国,如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因为反美,倡议石油交易改用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对美国而言,这些都是噪音,有点烦,但还不足以构成大患。哪里想得到,美国“多行不义必自毙”,捅出了个国际金融及经济危机的大麻烦,不但自己遭殃,还祸延全球,引起了几乎是来自全球的共愤,也因此让大家有机会深思问题的本质与麻烦的根源,答案原来是美元!是美国独占却又不能严守货币纪律的印钞权!

其实,这个逻辑和答案,专家们都知道,特别是美国除外的各国政府,只是一直隐忍,一方面是问题还没恶化到危机的地步,另一方面,也确实想不出有什么善策能改变现状。就算有,也是理论,一放到实际,就缺乏可行性。正因为如此,就让美国更是肆意妄为,欺尽天下诸国。最近为了拯救美国经济,美国联储局宣布将印钞一万多亿美元购买美国财政部及两房债券,就是一个极其嚣张的例子。完全无视于其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对所有债权国尤其是最大债权国中国所造成的伤害。这就已到了全球多数国家尤其是中国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周小川的文章是发出的第一枪,除了美国及他永远的铁杆支持者英国及日本外,国际间已出现了许多正面的响应。像法、德、俄、印度、巴西等,尤其还得到了联合国和IMF主事者的正面回应。

中国政府明白,此事非一蹴可就,但为了中国及全球的利益,总要有个开头。与此同时,中国已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开始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及与多个周边邻国,签署了“自由选择贸易结算货币”的协议,凡此,都是让协议双方能避免美元价值不稳定所带来的困扰。中国不但“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了。

篇5:中美全球战略大博弈

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下简称对话),本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与布什任内举行过的五次中关战略经济对话相比,除了形式、结构及参与者有所不同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形势:(1)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经济大危机,美国成了众矢之的,且必须伙同中国共同面对危机;(2)奥巴马上任,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上正在积极进行巨大的调整。对话即是在此一形势下展开的。

奥巴马上任半年,主要政绩除救经济外,就是全球战略新部署,后者基本上有几条思路:(1)全面化敌为友矫正及补救前一任犯下的化友为敌的巨大错误,包括向伊朗、俄罗斯、拉美国家及穆斯林世界示好;(2)拉拢失联朋友,“重返”东南亚,向东协说“美国回来了”;(3)加强与新朋友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4)调整反恐战略,置重兵于阿富汗,并借机深入中亚。这些思路和行动,再配合三个不太明显的意图:(1)与日、澳形成一股若有似无的不敢宣之于口的“亚洲北约”默契;(2)暗示、默许与怂恿越南、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在南海的一些占岛行动;(3)下一步,极有可能承认日本在钓鱼岛的主权。这样,有针对性的大形势就呼之欲出了——美国正试图对中国形成一个在地缘战略上的“软包围”,之所以叫做“软”,是不能张扬,不能太明目张胆,犹如在棋盘上先取势,还不到短兵相接的地步。

中国当然也不会听之任之,事实上,美国之所以有新的战略大调整,一定程度上正是惊觉到中国在快速崛起过程中,在全球与地区影响力的显著增加,所做出的反应。中国在地缘战略的部署,是反包围和突围:(1)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10+1,已然形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框架,这是逼得美国不得不“回来”的压力;(2)为突破油路受制于美国控制的马六甲的困境,积极分散石油进口通道,如哈萨克油管、土库曼气管,及分别在巴基斯坦与缅甸协助兴建的海港,后者不仅分散石油进口,而且为中国今后出印度洋铺垫;(3)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抵第二岛链的所谓“冲之岛”礁海域进行军演,与此同时,盛传将兴建航母,及在东沙群岛构建机场;(4)中国与中亚诸国的“上海合作组织”运作良好,且“观察员”不断增加,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与蒙古;(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目前接受凤凰卫视独家专访时罕有地表示,中国军方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反恐能力,如果联合国授权允许,中国军方会慎重考虑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派兵到中亚……

这即是新世纪初、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大形势,而首次对话也正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展开。这样的大形势,注定中美两国:(1)势将成为今后全球博弈的两个主角,所以我说G7、G8已成了过去式,今后是G20,但G20中,真正的主角只有G2——中国与美国;(2)中美之间,可以是竞争,可以是合作,当然也不排除斗争。希拉里与盖特纳在对话前的联合声明说得实在:“极少有全球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独解决,也极少全球问题能在美中不携手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

很多人看不明白,这一轮新的对话跟布什任内分成两线进行(一为战略对话,一为战略经济对话)的方式有何本质差异,因为只是形式上整合了,对话还是分成两线进行,可以说是一个框架,两个会场。

篇6:中美两强“零和”博弈的解

(二)在这样的“反中战略”框架下,美国正紧锣密鼓地从外交、经贸及军事三个方面强化对中国的遏制。外交上,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盟10国,到印度,建构一个对中国的“U”型包围圈;经贸上,精心设计了一个打算包罗所有亚太国家却独排中国的TPP(泛太平洋战略伙伴协定);军事上,除强化所谓日、韩、东盟的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外,也开始强化关岛及澳洲(达尔文军港)第二岛链的军事投入。

(三)所有这一切,美国的动机,或与(1)美国明年大选,奥巴马积极寻求连任;或(2)美国作为全球一贯的老大,越来越不适应一个快速崛起的新老二中国(奥巴马曾说,“我绝不接受成为世界老二”)的情绪反应有关。但我认为这些只是浅层次的解读。美国如此深谋远虑,精心布局,大张旗鼓地针对中国,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更深层次原因的源头是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展开来分析,就是:

——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之下,中国劳动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使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王国;

——全球因此导致了产业大挪移,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量移往中国(服务业则移往印度),美国的失业问题从周期性变成了长期性;

——接着,自然就产生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投资与储蓄的失衡;

——接着,美国为了要挹注巨大赤字而发行大量国债,中国为消化大量外汇储备而购买美国国债,于是又出现了中美之间的债券债务失衡;

——美国为解决就业问题,振兴出口,采取“弱美元”政策,让美元长期走贬,却因此使中国受巨大外汇损失,逼使中国别无选择地走上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从而又与美国美元霸权的核心利益发生碰撞;

所有这些,从就业、贸易到债券债务,再到货币权的对撞,本质上都有“零和”的性质。如再加以延伸,中美两国的博弈,也同样在军事上,全球资源与能源的竞夺上、气候议题上及台湾问题上展开,这些,也都是“零和”的性质。“零和”,指的是你赢就是我输,你输就是我赢。矛盾相当对立,这即是美国新世纪“反中战略”的深层次背景与动机。

怎么办?中国该如何面对?中美两强“零和”博弈有没有“解”?这里提供几点分析思路:

(一)就个别博弈项目看,“零和”就是对撞,不存在“双赢”的可能。

(二)因此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必须整批求解。易言之,把所有个别都属于“零和”的博弈项目摆在一起,寻求“交换”的可能。

(三)举例而言,最近《纽约时报》刊载坎恩的文章,建议美国将弃台湾军售同债券债务勾销问题一并协商。当然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美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与它的对台政策不是一回事。提出这种建议说明美国人在开始对巨额外债感到担忧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求得双方破解。

上一篇:海南省2016年园林绿化施工员考试试题下一篇:新桥乡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