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博弈

2024-05-15

水资源博弈(精选十篇)

水资源博弈 篇1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加之水资源的污染与浪费严重,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著。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有限的水资源量进行合理的配置。

国内外对水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优化和模拟两种发方法。其中,模拟方法强调对细节的描述,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各个过程的模拟和控制,在预先设定的规则或者约束下进行水资源的配置,但这种方法缺乏目标针对性;优化方法一般通过设定目标和确定约束建立数学规划模型,进而求解得到结果。实际应用表明在系统目标和约束都较为清晰且规模不是十分庞大时,优化模型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1]。两种方法都有其固有的缺陷。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很多方法应用到了水资源配置中,如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忽视各个用户主体的既得利益,使得规划结果往往难以实施。而博弈论是解决冲突问题的有力工具,它承认个体理性的存在,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我国在利用博弈论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研究。2000年,傅春、胡振鹏用n人合作博弈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中公共部分的费用分摊问题[2];2002年,刘文强等利用博弈论对流域水分配问题中用水冲突进行了揭示和解释[3];2005年李湘姣、王先甲应用博弈论方法,以流域管理机构征收水资源税为背景研究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冲突问题[4];2005年,孔珂、解建仓等应用博弈论研究了水资源管理部门如何利用初始水权分配和水资源费对水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5];2006年,沈建芳、丰景春运用博弈论对水量调配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水量调配模式未必是有效的,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6]。2006年,彭翔、胡和平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为案例,通过构建水资源配置博弈均衡模型,运用合作博弈理论证明了由于制度的缺陷和个体理性的存在,开放式用水仍然是现状流域各省区的自主选择,并根据流域用水存在的合作潜力,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对未来黄河水资源配置提出初步的制度安排[7]。2009年,魏守科等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管理中的有关利益冲突进行模拟和分析,以经济价值评估法和回归法计算博弈各方的效益函数,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不同战略下的博弈结果[8]。

综合文献[3]、[9,10,11],水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调控手段为水权的初始分配和水资源税两种。本文基于博弈理论,运用初始水权分配、水资源税和水价来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配置。

1 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主要是研究不同决策主体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形下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谋求这种决策均衡问题的方法论[12]。它研究的典型问题是若干个利益冲突者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决策以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参与人、策略、支付。参与人,又称局中人,一般是指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博弈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博弈论中假定参与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是指局中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在,并通过自己的决策或行动选择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策略是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准则,它规定参与人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支付是指在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是参与人策略或行动的函数。如果参与人的集合记作U,参与人的策略集记作S,支付记作u,那么一个n人博弈可记为:G={A1,A2…An;S1,S2…Sn;u1,u2…un}。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纳什均衡,通俗地讲,是指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选择都是对于其他局中人策略选择或策略选择组合的最佳策略选择,没有局中人愿意单独偏离或改变该策略组合,或者说局中人没有改变策略的激励[12]。

根据在博弈过程中参与人之间是否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达成协议者为合作博弈,反之为非合作博弈。根据博弈参与者是否同时决策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同时决策或者行动的博弈属于静态博弈;先后决策或者行动的博弈属于动态博弈。在动态博弈中,博弈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可扩展为精炼纳什均衡。本文拟构建非合作动态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合理方案。

2 模型建立

由于水资源具有外部性,即上游用水的增多必然导致中下游的可用水量的减少,这往往导致用水者的利益冲突。在解决这一冲突中,国家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分配初始水权和征收水资源税是两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同时,经济杠杆也是主要调控手段之一。本文利用初始水权分配、水资源税和市场来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解决用水者的利益冲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本博弈模型中,参与人包括流域管理机构与用水者。博弈分为两个阶段,即管理机构的决策和用水者的交易。流域管理机构先行决策,决策空间是水权的分配方案和水资源费的制定;用户后决策,决策空间是其直接引水量和交易量的多少。

流域社会总收益包括管理机构收益、公共收益和所有用水者收益。其中管理机构的收益是指水资源税的收入,公共收益是指流域居民的正常生活的用水和生态用水保障。用水者的收益包括其直接引水效益、引水成本和市场效益即交易水权所得收益之和。

设流域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即管理机构可分配的水量为Q,公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和为m,水资源税为t,第i个用水者的得到初始水权的水量为ri,第i个用水者的直接取水量为qi。当qi>ri时,即引水量大于初始分配水权时,多引的水量qi-ri的水量需要在水权市场上购买;反之,当qi<ri时,可在水市场上出售多余的水权。Ui表示用户i,简单起见,设流域用户为两个用U1、U2表示。

因为公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必须保障且难以货币化,所以我们先行将其留出,并不计入社会总效益的算式中。

此博弈模型的应用前提是水市场的正常运转,即水价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并且用水者能自由交易[5]。参照文献[13]中的库诺特模型,水市场的价格函数可以表示为:p(x)=a-bx,(a,b>0),式中,x为市场供需的差值,在这里x就是j=1n(rj-qj)。所以Ui的收益Vi为:

V1=f1(q1)-si(q1)-q1t+(r1-q1)p(j=12rj-qj)(1)V2=f2(q2)-s2(q2)-q2t+(r2-q2)p(j=12rj-qj)(2)

p(x)=a-bx带入式(1)、式(2)可得:

V1=f1(q1)-s1(q1)-q1t+a(r1-q1)-b(r1-q1)(j=12rj-qj)(3)V2=f2(q2)-s2(q2)-q2t+a(r2-q2)-b(r2-q2)(j=12rj-qj)(4)

式中:fi(qi)为取水效益函数;si(qi)为取水成本函数。

社会总效益

Vt=i=12qit+i=12Vi(5)

将式(3)、式(4)式代入式(5)可得 :

Vt=f1(q1)-s1(q1)+a(r1-q1)-b(r1-q1)(j=12rj-qj)+f2(q2)-s2(q2)+a(r2-q2)-b(r2-q2)(j=12rj-qj)(6)

式中,q1、q2、tr1、r2为未知。约束条件:q1>0,q2>0,t>0,r1>0,r2>0。

3 模型求解

对于此序贯决策博弈,我们采用倒推法求解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所谓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仅是原博弈的纳什均衡,而且在每个子博弈上都达到纳什均衡。

对于第二阶段,用户Ui决定取水量qi时,因个体理性必然采取使自身收益最大的取水决策q*i,那么此时∂Vi/∂q*i=0,代入式(3)、式(4),可得方程:

V1´=f1´(q1)-s1´(q1)-t-a+b[(r1-q1)+(j=12rj-qj)]=0(7)V2´-f2´(q2)-s2´(q2)-t-a+b[(r2-q2)+(j=12rj-qj)]=0(8)

将式(7)、(8)整理,将q1、q2用r1、r2、t表示,可得:

q1=d1(r1,t)(9)q2=d2(r2,t)(10)

式中:di(ri,t)表示以rit为自变量的函数。

流域管理机构通过对tr1、r2的调控,来实现对水资源的配置,实现流域管理机构总效益Vt的最大化。将式(9)、式(10)代入式(6),得:

Vt=f1[d1(r1,t)]-s1[d1(r1,t)]+a[r1-d1(r,t)]-b[r1-d1(r,t)1](j=12rj-qj)+f2[d2(r2,t)]-s2[d2(r2,t)]+a[r2-d2(r2,t)]-b(r2-r1,t)(j=12rj-qj)(11)

r1+r2=Q-m可得r2=Q-m-r1。

此时,Vt取最大值,则:

Vtt=0(12)Vtr1=0(13)

将式(11)代入式(12)、式(13),可解的r1、t。代入式(9)、式(10)从而可得r2、q1、q2。

4 算 例

假设以流域可供管理机构分配的水资源量为10亿m3,其中,生活和生态保障用水为3亿m3。流域用户有两个,用户一的取水效益函数和引水成本函数分别为:f1(q)=3.6 2q12+2q1;s1(q)=0.8q1,用户二的取水效益函数和引水成本函数为f2(q)=4.3 q22+3q2;s2(q)=0.5q1,水资源税为t(单位:元/m3),水市场价格函数为p=0.55-0.4x.。用水者水权下限分别为r1≥2.2,r2≥3.5。将以上数值代入式(1)~式(6),按照模型求解方法可得r1=2.9亿m3;r2= 4.1亿m3;q1=3.1亿m3;q2=3.9亿m3;t=0.5元/m3。

在算例中,对于给定可利用水量,我们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为目标来确定水资源税的征收数额和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的。实际生产中,可利用水量、水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变化的,用户用水生产函数可能因为新技术的引进而随之变化,但是,国家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税征收数额的调整来间接的控制用户的用水量。例如,在水资源减少的情况下,水资源税的增加必然导致用户用水成本的增加,为实现最大利益,用户将减少引水量;反之,可以减少水资源税的征收数额。这就保证了国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另外,当水资源税制定之后,由于水市场的存在,各用户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来确定水资源的引用量,这就克服了传统的国家指令配水中国家代替用水者决策用水量的弊端。

5 结 语

本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和水市场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方程组的求解确定了水资源税的征收数额以及初始水权的分配方案。但本文仍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①模型中使用的收益函数、成本函数价格函数等因为水资源问题的特殊性和实行情况的复杂性往往较难确定。有待深入研究、分析。②本模型中的水权交易是在水市场建立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如何建立和水市场和维护税市场的正常运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摘要:我国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对有限的水资源量进行合理配置。以博弈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建立序贯博弈模型,在水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对初始水权和水资源税进行博弈分析,运用倒推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从而得出如何分配初始水权分配和水资源税征收数额,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建模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并给出算例予以解释。

中央和地方有关资源利益的博弈 篇2

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表示:“三峡工程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这种改变,不仅是三峡蓄水后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场面已很罕见,还有着生态方面的恶化。随着旱情的影响,江西省多年的鄱阳湖“筑坝之梦”被重新唤起发,抢水大战一触即发。江湖博弈,其实是多年来中央地方资源利益的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新闻:三峡被指改变“江湖格局” 鄱阳湖拟建大坝拦水

鄱阳湖建大坝,太湖洪泽湖们蠢蠢欲动?

各省都建地方性大坝,长江伤不起啊伤不起

江湖pk战,对擂的不仅仅是三峡和地方

中央和地方有关资源利益的博弈早已开始

博弈应该求的是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央和地方目标一致,中央的控制力,地方的忠诚度缺一不可

鄱阳湖建大坝,太湖洪泽湖们蠢蠢欲动? ——各省都建地方性大坝,长江伤不起啊伤不起

事实上,不仅江西,湖南也加入了这场“抢水大战”。2010年12月6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宣布进入全面建设阶段,6年后,一座大坝将把湘江拦腰斩断。部分省份的“抢水大战”影响到了更多下游省份的水资源利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下游省份,都对新一轮的筑坝运动颇为担忧。

鄱阳湖建大坝,湖水拦在自己地盘里

江西鄱阳湖湖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小岛“落星墩”,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名流曾伫立其上,观水天一色。而今,落星墩下的湖水已变成无边的大草原,数百丈外,才是轮船搁浅的湖滩。而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同时遭遇大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已经变成辽阔的草地。为抵消这种改变,江西准备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

会给长江下游带去更加严重的干旱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芮孝芳说,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主要原因还在于天气,旱情严重的省份降水普遍比往年同期要少五成甚至更多,严重破坏了水的自然循环系统,这才造成江湖水位大幅降。“如果说三峡大坝对目前的干旱有影响,那么鄱阳湖建水利枢纽拦截水流,会给长江下游带去更加严重的干旱。”芮孝芳说,这是江西省在“以三峡的方式对抗三峡”。

各地若跟风仿效筑坝抢水,长江将变成水沟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认为,江西的做法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干预水系生态的做法,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来自国际生态领域的专家则担心,鄱阳湖筑坝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更加严重。“随着长江流域干支流各地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壮阔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

江湖pk战,对擂的不仅仅是三峡和地方

——中央和地方有关资源利益的博弈早已开始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水位创历史最低纪录。江西认为“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而三峡总公司方面则回应称江西的指责“没有道理”。这一争论后来上报到国家能源局,延至今日依然无解。其实,这场争论不过是长久以来中央和地方资源利益博弈的例证之一。

财政“分灶吃饭”,投资谁也离不了谁

在目前中央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获得的税收份额是很小的。按现行预算法要求,地方政府不允许财政赤字,也不允许直接发债融资。以往做法是通过项目发债和特批发债解决部分资金缺口,但这需中央政府的政策绿灯。所以,要解决地方18万亿投资计划,还要看中央政策的力度有多大,口子有多大。“这是一场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央4万亿投资中,也需要地方政府投资跟进和配套,谁也离不了谁。”

房价不是说降就能降,卖地冲动谁来解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调控博弈的双方并非开发商与购房者,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制度的设计缺陷,使得地方政府实际上集土地供给者、监管者、经营者于一身,直接导致地方政府拥有最核心的‘卖地’冲动。”中央要求遏制、控制房价,地方政府选择的却是降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自己一个最可实现的目标、一个避免被问责的安全空间。一旦政策出现反复或松动,会使既有的调控成果消失殆尽,还会加大再调控实施难度。电力改革越改越“荒”,各谋其利

尽管这8年中每一次“电荒”成因有所不同,但有一个主导因素是至始至终存在着,这便是“电煤之争”。在电煤之争的背后,表层上反映的是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利益博弈,在深层上折射出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争衡:大多数煤炭企业分布在地方,煤炭资源80%以上已被地方拥有。与之相反,大部分发电企业都在五大发电集团旗下,隶属国资委领导„„

利益博弈伤害了公众对政策推行的信心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使政府与利益集团、上级机关与下级机构、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在这种博弈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旨在深化改革的努力,经过利益集团、利益部门、地方机关乃至个别官员的反复消磨,不是减缓了政策的流速,就是改变了政策的流向。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很多改革的成果被吞噬。

博弈应该求的是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央和地方目标一致,中央的控制力,地方的忠诚度缺一不可

中央政府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加强行政控制和计划管理。由于这些手段要依靠地方实施和配合,因此,除了计划本身的合理性以外,其有效性与其说取决于中央,不如说取决于地方——既要看中央目标和地方目标的一致性,也有赖于中央的控制能力和地方的忠诚度。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上三个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这些手段基本上是有效的。但时异势移,在目前的分权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地方的长久利益,如果每个省份都是自扫门前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博弈的结局只会是双输。破解土地博弈困局,不妨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南海经济资源的国家博弈 篇3

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持续对峙,越南以海洋法形式公开宣布西沙和南沙群岛为己所有,美国对中国设立三沙市公开“讨伐”,俄罗斯慷慨接纳越南抛来的“橄榄枝”……, 南海在多方力量的鼓噪与搅动之下日益绷紧了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而无论是周边国家对南海岛礁主权的声索,还是千里之外的大国染指南海的纷争,四面八方投射与迸发出的目光都会贪婪地聚焦到南海富饶的油气等经济资源之上。

金色的南海

与环绕着中国的渤海、东海和黄海相比,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所蕴藏的石油资源则能够给人制造出非常之大的想象空间。按照最为乐观的估计,南海地区潜在的石油总藏量约为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绝对堪称“第二个波斯湾”。此外,南海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鱼类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等等。

中国对于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管理可以追溯到唐代,及至宋代,对南海诸岛的行政划分已经明确,此后的明、清两代,南海不但被列入中国版图,而且进一步确认它属于琼州府的管辖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将它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其中领土就包括南海诸岛。194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开发行《行政区域图》以海疆国界线的形式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就是至今我们从中国地图上依然能够清晰看见的环布于南海周围的九条不连续的黄色线段,即所谓的“九段线”。

瓜分石油盛宴

也许谁也不会想到,“九段线”内的平静与安宁会因为一纸报告而被打破。1969年4月,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赞助下,穆迪研究主管肯尼斯·埃默里与日本学者新野弘在中国东海与黄海进行了为期6周的地球物理勘测后提出了“埃默里报告”,明确提到在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富庶的石油储藏地。南海诸国对海洋主权与资源的争端由此引发。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进一步将南海争端尤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域主权归属纠纷推到了风口浪尖。按照《公约》的“以陆定海”的原则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沿海国的一个岛屿就相当于拥有周边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由此也就拥有了该海域内所有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开发的权利。然而,按照《公约》划定的周边国家所拥有的“专属经济区”,其必然与诞生了数十年的中国“九段线”区域相重叠。而针对这种情况,《公约》仅提议相关国家通过协商加以解决,没有指引方案。南海周边国家抢占岛礁和开挖油气资源的行为由此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资料显示,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目前在南海海域的钻探油井达1380口,年石油产量达6000万吨,产值超过2000多亿美元。

越南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中的最大既得利益者,越南已从南沙共开采了逾1亿吨石油、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250多亿美元;马来西亚则是在南沙海域开发油气井田最多的国家,在南沙附近海域有10个商业性油田,90多口油井和40多个气田,其在南海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天然气近1.5亿立方米;菲律宾则算得上是在南海“动手”最早的国家,目前,作为菲律宾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项目,南海马兰帕亚天然气田所开发出的大量天然气供菲律宾国内3家大型发电厂用作燃料。此外,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步伐虽然相比于以上三国而言显得不紧不慢,但两国依然有所斩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金、技术和设备的缺乏,南海周边国家普遍采取出让股权的招标形式以吸引西方大型石油公司联合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因此,人们除了在南海海域看到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外,还能看到诸如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尼石油公司、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和日本帝国石油公司等几乎所有的石油跨国公司身影。

更有甚者,无论是南海五国对外正在招标出售的油气区块,还是已经与西方石油公司联手开发的油气田,不少都深入到了中国的“九段线”以内。

冒险家的乐园

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直到1994年才开始生效,但是“要开发资源,必先抢占岛屿”的思维早已在南海诸国政府的大脑中构筑成形并稳固起来。于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南海五国不约而同地派出各种形式的武装部队抢滩南海诸岛,而且至今没有停止圈占的脚步。

越南是唯一对我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都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资料显示,从1974年至今的 38年时间中,越南先后出动军队先后侵占了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甘泉岛和金银岛,以及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等29个岛礁。为了巩固对南海诸岛的非法侵占,越南除了在所占据的岛礁上驻有军队,建造各种军事设施外。作为一种最新动向,趁着自2012年4月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的敏感时刻,越南“趁火打劫”,除在南威岛铺设巨幅国旗外,还在今年6月底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纳入自己的“主权”范围之内。

菲律宾以武力染指南沙群岛的时间几乎与越南同时发生。在1974年菲律宾政府从本国商人克洛马手中以1比索的价格“购买”了南沙群岛的33个岛屿之后,接下来的的若干年中菲律宾先后派军非法占领了南沙海域的9个岛礁。2009年,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律宾领土,以此为据,2011年菲律宾政府把南海更名为“西菲律宾海”;不仅如此,菲律宾在今年4月将南海扩张的触角伸抵到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中菲两国由此发生了至今仍未缓解的黄岩岛对峙。

虽然相比于越南和菲律宾而言马来西亚抢占南海岛礁的行动稍微迟缓了一些,但只要能据为己有的岛屿马国却丝毫不会心慈手软。早在1979年将南沙海域东南部12个小岛礁公开标入自己版图的4年之后,马来西亚就以武力的形式在弹丸礁、光星礁和南海礁突击登陆并实施占领;而在为自己已经占领的榆亚暗沙和簸箕礁之上,马来西亚政府搭建了雷达与通讯设施。

结果已经非常清楚。

在经过了几轮的明抢暗夺之后,在南沙群岛较大的52个岛礁中,有44个岛礁基本被周边国家瓜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南海周边国家宣布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范围,越南侵入中国“九段线”内海域达11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达62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达17万平方公里,文莱达5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隐忍和尴尬

在处理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域与油气资源开发的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虽然这种“高度克制”的姿态换来了南海近乎持续10年的安宁与平静,但中国却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在南沙群岛较大的52个岛礁中,中国目前实际仅控制8个岛礁,而且8个岛礁中有7个位于南海海域中间,周边几乎无油可采;不仅如此,就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南海疯狂地掳掠油气资源时,中国仅将采油区域局限于北纬17度以北的近海浅海领域,其在南沙地区至今还没有一口油井。

从现在看来,中国一直倡导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已经基本上被南海诸国所异化。

必须承认,在高度克制和隐忍的同时,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能力等相关必备条件的欠缺也约束了中国进军和开发南海资源的步伐。

海洋区域战略规划的缺失同样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方面。近现代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将海洋国土纳入国家的经济区划版图。尽管国务院在两年前下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另行颁布实施《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但该规划至今还未面世。由于海洋规划的缺位,在中国目前主张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中,明确划定海上疆线的只有7%,最终也导致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海上纠葛纷至沓来。

转动南海的战略棋盘

值得庆幸地是,伴随着一向韬光养晦的中国政府发出“南海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宣言,人们看到了中国挺进南海的铿锵脚步与凌厉身姿。一方面,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十二五”规划的国家战略重点,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已明确地成为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方式。与此进行及时呼应的是,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首钻,这一最大作业水深可至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的石油勘探与钻井平台,不仅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而且也使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宣示得到进一步彰显。更让国际社会瞠目的是,中国不仅在今年设立了管理南海海域的三沙市政府,而且成立了三沙警备区,与此同时,对于与南海有关国家的矛盾升级,中国发出了“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的警示。

的确,一味忍让和宽容并不是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上策,必要时为了维护海疆主权中国甚至可以与对方进行一场低烈度的战争。然而,由于美国等国的介入和渗透,南海问题已经在无形之中上升到国际化的高度。在多元力量搅合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局之下,选择“武攻”方式的结果可能是双输甚至多输,因此,中国政府解决和南海诸国的争端仍然需要“智取”——综合运用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最大限度使用非军事手段立足于长期逐步解决问题。

除了继续争取与南海诸国在富有争议的地区“共同开发”油气资源的原则之外,自我独立开发应当成为中国的主要方向。由于有“海洋石油981”的重要支撑,中国开发南海石油的技术瓶颈已经被打破,但目前“海洋石油981”仍在中国近海作业,必要时可以向有争议的区块推进,并展开实质性的勘探和开发。

由于美国“重返亚洲”的脚步异常坚定,中国希望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放下身段或者引而不发可能性不大,但中国也不缺乏与美国周旋甚至抗衡的牌九。除了中国可以利用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债主国的优势并在必要时通过抛售美国国债以反压美国干预南海的气势之外,中国可以 “合纵”俄罗斯达到制衡美国的目的。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影响的上合组织协助普京更有效地推进欧亚大陆的整合,俄罗斯定会成为与中国合力阻击美国干预南海之手的中坚。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中国分化南海五国的核心谋略。在南海五国中,由于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主权诉求与“九段线”的重叠较少,而且二者并没有提出明确声索诉求,中国可以加大对这两个国家的投资支持力度以削弱南海五国共同发声的力度,而对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三国,中国可以通过多种贸易手段对其出口进行打压和限制。经验表明,无论是菲律宾与中国在黄页岛的持续对峙,还是越南的趁火打劫,二者均在挑战中国海域主权管理底线的同时,也在试探着中国的反应。如果中国能够在经济上使这些冒险者遭遇重创,进而影响执政党在其国内的领导地位,这些国家必然会回到谈判桌上来。当然,在维护领海主权与资源完整方面,真正的胜利还不在于经过博弈后对手知难而退,而是迫使对手根本不愿、不敢主动发起针对中国的恶性博弈。

矿业资源管理博弈论模型 篇4

关键词:博弈论,最优策略,煤矿企业

引言

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仍然是重要的和最新的管理决策问题, 在这一领域, 有许多论文期刊是关于最优计划的。最受欢迎的是多准则优化, 博弈论和计算机相结合, 使精度大大提高, 不仅能应用于物资需求计划上, 还能用于物资需求控制方面。多准则优化算法复杂, 需要使用详细的输入数据, 这些方法可用于战术和战略管理层面。

矿山企业是一种特殊产业, 他们的核心业务领域是不可控的,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材料采购方面与决策有关的问题不好识别处理。经济因素表明, 在矿业管理决策上, 基于煤炭产量的成本效益, 数学建模是一个紧迫的难题。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用博弈论, 优先考虑煤矿企业的岩体或类似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博弈论方法, 并用该方法来辅助煤矿企业物资需求的规划和控制。文章的第二部分讲的是博弈比赛场景的创建, 所选游戏是合理的, 以解决决策问题。第三部门提出两人非零和博弈作为决策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本文的第四部分包含研究的总结, 得出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一、博弈方案的创建

在煤矿企业中, 物资需求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是与招标程序有关的物资订购过程。投标清单需要最高水平的管理部门认可, 这将会因为投标程序产生一些额外的问题, 它也被视为是材料计划和供应过程中的一种干扰。

上述问题表明, 物料需求计划中材料的类别和数量应该包含许多标准 (一般多于2个) , 最重要的是招标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战略层面模型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样的矿山企业可以做什么?只有我们假设在考虑订购一种战略层面的物资时, 能得出答案。在提到的情况中有许多策略, 但是为了时间约束, 基于招标程序, 可以显示三个策略:

1. 一次物资订购的工作周期, 例如一年。这种策略是基于具体的时间, 为整个物料需求创建订单, 收集所有东西, 用于需求。

2. 另一个策略是为了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招标, 将整个材料分成几个部分, 这种策略更有弹性, 但是为了招标的时间和投标的最大数量, 也需要更多的适当程序。策略和经营活动是以最优化形式的模型为基础的。

3. 第三个策略是基于物资的定期性预订, 与投标无关。条款可能是基于监控存储的物料位置, 这种策略可视为战略级别最高的管理。

上述提到的矿山企业的三个策略, 都是在管理的最高水平上提出的, 所以他们更具有通用性和全局性。明确采矿业所需材料的适当的水平是复杂且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 众多因素的预测是必要的, 这些预测是困难的和不确定的, 经常随机出现。

上述策略是不同的。第一个是所需物资的订购, 是最不可靠的, 因为在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良好策略的概率很低。其他两个策略相对更可靠, 但需要使用不同的复杂的多准则优化方法并结合下一时期计划的资源的控制。

为了上述因素和需求, 作者对矿山企业规划战略水平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方案。

二、决策情况的数学模型

决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很难的且不那么有效, 有效性低的原因是为企业环境特性优化方法的选择。在短期时间内, 所有的条件很难识别且总是变化的。因此使用的方法不能受企业环境中的变化的影响, 也不能被不完全识别的结果所影响。

用博弈论的方法创建一个自然场景的决策过程, 很容易适应变化的条件, 误差和不确定性没有影响一般博弈场景。有许多的博弈场景, 它会导致许多不同种类的游戏战略或非战略、确定性或随机性。

为了描述足够的博弈论模型, 我们从古典纳什均衡解决方案概念开始, 是关于n个人非合作的战略博弈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的角色是对称的, 然而, 有其他类型的非合作决策问题, 其中一个参与者有能力对其他参与者实施他的策略。提到决策问题, 需要引入一个概念, 即分层平衡解决方案, 这个概念导致了斯坦博格均衡解。在这个博弈游戏中, 拥有一个强大的职位的玩家称为领导者, 其他玩家则是跟随者。在煤矿企业物资需求策略计划中, 识别战略规划就像是二人战略博弈。一方面我们由玩家决定投标, 该玩家决定矿山企业是否能使其生产过程所需材料的订货有地可存, 因此, 该玩家在煤矿企业中的决策地位高于其他人。这产生两种可能的战略决策:

决策1——允许煤矿企业采取投标程序。

决策2——不允许煤矿企业采取投标程序。

这个玩家被命名为第一玩家 (G1) , 即领导者, 可强制实施他的战略。

第二个玩家——煤矿企业有三种不同策略。

策略1——一次性订购所需的所有材料。

决策2——所需材料的订购分为投标的所有条款。

决策3——依据招标条款, 基于使用情况的监测结果进行物资材料的订购。

第二个玩家将被命名为跟随者 (G2) 。该成员级别较低, 必须基于领导者G1的招标条款做决定。如果我们考虑分层二人非零和博弈, 战略决策情况会更精确。在提出的方法中有斯坦博格的均衡解, 决策问题有必要进行公式化描述, 即每一个战略博弈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博弈或博弈树矩阵。在论文中我们要考虑矩阵建模决策情况, 我们可以构建m×n的矩阵, m是行数, n是列数。行代表领导者G1的决策, 列代表跟随者G2的决策。此时的矩阵是2×3的, 一般来说, G1的策略下标为i, i=1⋯m, G2的下标为j, j=1⋯n。此时, 我们可以建立m×n矩阵, 矩阵的元素为 (aij, bij) , 该矩阵称为双向矩阵。这种双向矩阵针对每一个博弈者, 可分为两个单独的矩阵, 第一个博弈者矩阵A=[aij], 第二个博弈者矩阵B=[bij]。所有矩阵以方程式表示如下:

每个G1决策者可以从i=1⋯m行中选择一排作为他的决策, 此时最优策略来自第j列, j=k (i) 。执行方程bik≤bij。所有的策略集合k (i) 记为R (i) 。领导者G1的均衡策略记为策略i0, 关系式如下:

其中, S* (A) 是领导者斯坦博格成本, 假设跟随者的最优策略是j0∈R (i0) 。

定义两个重要的术语:斯坦博格解决方案和斯坦博格均衡解。如果我们把i0作为领导者的斯坦博格决策, j0∈R (i0) 作为追随者的一个最优决策。那么, 这一对决策 (i0, j0) 就是斯坦博格解决方案, 而 则是斯坦博格均衡解。

在分层二人非零和战略博弈平衡中, 提出了决策问题方案的评价描述。为解决矿山企业物料需求决策问题, 矩阵A和B元素的确定是很重要的。经过实际煤矿企业的条件识别后获取这些元素的值。

为了证明提出的方法, 找到最优斯坦博格策略的一个例子描述如下。这种情况下, 矩阵A和B是在煤矿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真实数据组成, 得到如下结果:

以上两个矩阵得到的数字是指两名选手使用不同的策略的成本条件值。根据公式 (4) , 我们确定战略对 (1, 2) 是双方斯坦博格最佳策略, 成本 (1, 3) 是对应这一策略的斯坦博格博弈的一个解决方案。

结论

本文提出了煤矿企业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决策问题的博弈论模型, 该模型简单实用, 考虑了多种实际情况, 解决在企业战略层面形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龚业明, 蔡淑琴, 张金龙.博弈论对企业管理战略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 1999 (8) :4-79.

[2]焦世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3]杨纬隆, 林健.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范式[J].商业研究, 2006. (23) :73-76.

[4]姜青舫, 姜树元.公司竞争战略博弈分析模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2) :51-55.

水资源博弈 篇5

【中文摘要】下一代网络的计费直接关系到各网络运营商、网络内容提供商以及用户的经济利益,科学先进的计费系统也是电信网络运营商提供优质网络服务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分析了现有几种计费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费策略,使之能体现用户、网络运营商、网络内容提供商三方的公平性,即利用博弈论来解决下一代网络的计费模型和资源分配问题。(1)研究讨论了基于流量统计的网络计费系统的设计实现,分析了现有多种主要网络计费模式的原理和应用场合,分析和比较了这些计费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基于内容计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组成模块的功能与交互流程,阐述了其优点,并给出了基于内容计费系统的架构实现。研究了基于QoS的下一代网络的计费系统,给出了计费的模型、具体的实现方案和相应的实现算法。实验和仿真分析表明,我们提出的计费方案不仅计费准确公平合理,而且克服了其他计费方案存在的不足。(2)介绍了博弈论的基础知识,讨论了基于博弈论的域间组播计费模型。我们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尊重网络中各个参与者的和利益,使网络的自组织特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网络中“生态链”的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讨论了IP组播的三种典型的服...【英文摘要】Bill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network operators, Network content providers and the users, a

scientific and advanced billing system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at the telecom network provider provides quality network services.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existing billing models, based on which, it puts forward a billing policy that solves the problem between billing model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so that...【关键词】下一代网络 博弈论 组播网络 计费 资源分配 【英文关键词】next generation network game theory multicast network bil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目录】基于博弈的下一代网络计费研究4-5Abstract5-6

摘要

1.1 下一1.3 下

第一章 前言9-16代网络概述9-101.2 下一代网络的特征10-11一代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11-1313-1616-42

1.4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框架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计费系统的研究分析2.1 下一代网络计费架构和计费方式16-19

2.2 基于流量统计的网络计费系统的设计实现19-24信息采集模块和数据流测量的架构19-22计费架构和计费系统的实现22-24络计费系统24-29容计费的优点24-25

2.2.1 流量

2.2.2 数据业务的2.3 基于内容的下一代网

2.3.1 现有计费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基于内2.3.2 建立下一代网络中的内容计费系

统25-2929-412.4 基于QoS的下一代网络计费系统2.4.1 QoS的计费模型分析

30-32

2.4.2 基于QoS计费方案设计32-33设计33-35

2.4.3 基于QoS下一代网络计费方案

2.4.5

2.4.4 计费网关内部结构设计35-36

36-41基于QoS的计费系统仿真试验和结果41-42

2.5 本章小结

3.1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的计费模型研究42-54

3.1.1 博弈机制的分类方式

3.2 代价分担机制48-49博弈论概述42-4543-4445-4849-54型50-513.1.2 纳什均衡44-453.3 组播网络模型的分析

3.4 模型分析3.4.2 ICP-ISP模

第四章 基4.1 引言3.4.1 ICP-USER 模型49-503.4.3 ICP-ISP-USER 模型51-54于合作博弈论的下一代网络资源自适应分配54-615455-5860-6162-6667 4.2 合作博弈54-55

4.3 资源分配系统模型58-60

4.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南海资源开发博弈中的中国策略 篇6

在处理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油气资源开发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但从现在来看,这一原则已经基本上被南海诸国长期以武力抢占南沙岛礁并常年驻军或布建相关设施等行为所异化。同时,由于美国等国的介入和渗透,南海油气的争端已经在无形之中上升到国际化的高度。

除了继续争取与南海诸国在有争议的地区“共同开发”油气资源的原则之外,自我独立开发应当成为中国的主要方向。由于有“海洋石油981”平台的重要支撑,中国开发南海石油的技术瓶颈已经被打破,但目前“海洋石油981”仍在中国近海作业,必要时可以向有争议的区块推进,并展开实质性的勘探和开发。

另外,据专家估计,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深水工程基本设计能力,同年可以在南海实现可燃冰资源的试开采,2020年我国将形成深水工程作业船队和涵盖地下、水下、水面的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体系,中国独立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能力将愈加彰显。

对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除了中国有意识地加大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南海石油资源的力度与频率以强化与美国的“利益捆绑”机制之外,中国还可以在外围上“合纵”俄罗斯来制衡美国。

对于南海五国,中国应采取各个击破的核心策略。由于印尼和文莱的主权诉求与“九段线”的重叠较少,而且二者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声索诉求,因此中国可以加大对这两个国家的投资支持力度。而对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三国,中国可以通过多种贸易手段对其出口进行打压和限制。当然,在维护领海主权与资源完整方面,真正的胜利还不在于经过博弈后对手知难而退,而是迫使对手根本不愿、不敢主动发起针对南海油气资源与中国展开恶性博弈。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7日)

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 篇7

资源型企业是指以地理空间上特定的自然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 生产制造业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基础原材料的企业, 如矿山、油田、坑口、有色金属加工等企业。资源型企业具有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高、投入原料特殊、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作艰苦等特点, 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有特殊的地位。

我国资源型企业一般是以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为主的粗放发展方式, 对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大部分资源都属于可耗竭的不可再生资源, 大部分依靠资源型产业生存的资源型城市, 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都走向衰退, 以江西省资源型城市萍乡市为例, 据统计资料表明, 从1997年到2002年, 萍乡市国内生产总值占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见表1, 其中, 1997-2000年数据以1990年为不变价格, 2001-2002年数据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来获得。) 。

从表1可以看出, 作为江西省重要的资源型城市, 萍乡的城市发展呈现衰退的趋势, 这使得作为萍乡支柱产业的煤矿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证明, 循环经济是适应资源型产业发展的, 这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企业而言, 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 如果选择发展循环经济, 由于需要将直接投入生产的资金用于废物处理设备的购置、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会以牺牲短期利益为代价。因此, 有些资源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励和监督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之一

1、模型的描述。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政府和企业各自付出一定量的投入, 这些投入有资金方面的, 也有非资金方面的, 为了便于研究, 将这些投入都设定为资金投入。政府一旦投入资金给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就会对企业进行监管, 如果企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 拒绝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就会对企业进行惩罚。

假定条件如下:博弈参与人为政府和资源型企业。其中企业是理性经济人, 以经济利益作为首要因素, 政府以社会利益为首要因素;每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战略空间, 政府可以选择资金支持或者不支持, 企业可以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或者不发展;无论是否有资金支持, 企业都可以获得相同的销售收入。

2、模型1的盈利矩阵 (见图1) 。

其中, F表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销售收入, f表示企业不发展循环经济的销售收入, i表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 m表示政府为帮助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 k表示一旦政府对企业给与资金支持, 如果企业拒绝发展循环经济则给与企业支持基金k倍的罚款 (k>1) 。

3、模型分析。

在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如果F-i>f-km, 也就是时, 企业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当时, 政府选择不发展循环经济。在政府资金不支持的情况下, 如果F-i>f, 则企业选择发展循环经济, 反之不发展。比较而言, 企业实现F-i>f-km比F-i>f更容易, 因此, 如果政府希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则政府应该选择给与资金支持。事实上, 在政府给与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企业的销售收入必然比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高。

因此,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 政府对于企业应给与适当的支持, 比如降低前期资金贷款利率, 对于循环经济产品采取减免税收或者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等政策。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 企业必将更加积极的发展循环经济。

三、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之二

1、模型描述。

从模型一可知, 政府为了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轻环境的压力, 应该对产业进行投资。在政府必投资m的前提下, 企业可能将所有政府投资全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 也有可能挪用部分资金用做它途。为了防止企业挪用资金, 政府可以选择对企业进行监管。

假定条件如下:政府用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预算为m,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用函数为投入资金的线性函数, 系数为θ (θ>1) ;政府分享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用, 分享系数为α (0<α1<1) , 企业挪用资金与政府投资成正比, 系数为α2 (0≤α2≤1) , 且挪用资金的效用函数为线性函数, 系数为β (β>1) 。政府一旦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 就一定能够发现其挪用资金的行为, 但是要付出监管成本C, 并对挪用资金的企业予以挪用资金K倍的罚款;如果政府不监管, 企业又挪用资金, 则会给政府造成遗留问题, 其损失收益与挪用资金成正比, 比例为L (L>1) ;Pe是企业挪用资金的概率, Pg是政府监管的概率。

2、模型2的盈利矩阵 (见图2) 。

在政府监管的情况下, 企业如果不挪用资金, 则企业的收益来自发展循环经济的分享效用为 (1-α1) θm, 而政府的收益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分享效用扣除监管成本α1θm-C;如果企业挪用资金, 则企业的收益除了部分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分享效用之外, 还包括挪用资金的效用, 以及因此带来的罚款负效用, 即 (1-α1) (1-α2) θm+βα2m-Kα2m, 而政府的收益除了分享效用和监督成本之外, 还有罚款而带来的收益α1 (1-α2) θm-C+Kα2m。在政府不监管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很自觉的将所有政府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 则政府和企业各自分享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而如果企业偷工减料挪用资金, 则政府将承担遗留损失α1 (1-α2) θm-Lα2m。

3、模型分析。

在给定政府监督概率为Pg的情况下, 企业选择挪用和不挪用资金的预期收益分别是:

由纳什均衡可知, 当企业挪用和不挪用资金的预期收益相同时, 得到政府监督的最优概率。令E1=E2, 得到。

在给定企业挪用资金概率为Pe的情况下, 政府选择监督和不监督的预期收益分别是:

根据纳什均衡, 当政府监督和不监督的情况下预期收益相同时, 得到企业挪用资金的最优概率。令G1=G2, 得到。

Pg*是政府监督的最优概率, 如果政府以Pg>Pg*的概率来进行监督, 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挪用资金;反之,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挪用资金。, 说明Pg*是关于α1的增函数, α1越小, Pg*越小, 企业挪用资金的可能性越小。因此, 为了防止企业挪用循环经济发展资金, 政府应尽可能减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享, 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减少税收等。, 说明政府监督的最优概率随着企业挪用资金效用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小、资金相对不足的企业, 政府越应选择对其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监督。

Pe*是企业选择挪用资金的最优概率, 如果企业以Pe>Pe*的概率挪用资金, 则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反之, 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 说明企业挪用资金的最优概率随着政府监督成本增大而增大, 如果政府监督成本越小, 政府监督的可能性越大, 则企业挪用资金的可能性则越小。, 说明企业挪用资金的最优概率随着政府对挪用资金惩罚力度的增大而减小, 也就是说, 惩罚力度越大, 企业挪用资金的概率越小。

四、结论与建议

从长远利益而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实体, 它更多考虑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如果发展循环经济, 则必然要拿出一部分用于生产的资金来用于购置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以及人员的培训等, 这将影响企业的短期利益。因此, 为鼓励和促进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政府为鼓励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应从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

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 企业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更大。因此, 为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防治资源型产业的进一步衰退, 政府必须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投入。比如, 在前期给与优惠利率贷款, 以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循环经济产品给与特殊标识, 进行广泛的宣传, 以增大企业循环经济产品的销售量, 刺激企业发展;以政府购买或减免税收的形式, 资助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

2、政府必须对企业进行监督。

资源型企业从粗放的以资源要素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集约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会面临各种困难, 为防止企业避难而退, 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监督。比如对资源型产品设置新的质量标准, 将对资源的利用率纳入指标之内;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加大检查密度, 定期对其生产过程、企业账目进行审查;对企业挪用资金者加大惩罚力度等。

摘要:现有的资源型城市一般是依靠传统的大型资源型企业发展起来的, 但是随着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加工, 这种以要素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挑战。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如何促进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则是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博弈,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贾秀兰、赵志平:从制度创新看资源型企业转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1) .

水资源博弈 篇8

1 多维博弈人性理论理论特点

1.1 人的多维需求

由于环境具有多样性, 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 企业中的人都是多维人。人生的价值取向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具有多样性, 在这种多样性的支配下, 人的需求呈现出多维性。多维蕴含

积极性, 成为了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旅游业的工作性质充满挑战和灵活性, 这给人力资源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带来了困难。一项工作, 往往是上至决策层下至最基层的外联人员或一线导游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这对工作的绩效衡量来讲, 可能缺乏有效的参照以进行对比, 因此针对旅游行业这种特点, 可以考虑建立自我对照评价体系, 多做纵向上的成长性评价, 一则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业绩成长性, 二则通过对自我的前后对比, 容易找到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加以改善。

2.4注重企业文化和氛围塑造, 增强团队凝聚力

旅游工作的一种基调就是和谐轻松, 这不但是对客户的一种服务理念, 更是旅游行业工作人员内部应该分享到的一种企业文化氛围。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塑造这种氛围, 通过增加各层员工参与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建言献策、制定员工的绩效奖励等, 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实践证明, 当员工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企业的建设发展时, 企业效益会有明显增加。旅游工作的流动性给了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企业或公司应该树立恰当的权力观, 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授权, 尤其是日常性的工作要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发挥余地, 不过多干涉员工的私人计划, 这样容易唤起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着生机, 同时也隐藏着不确定性, 管理困境由此产生。管理者在这种多变、多样、多维的人性需求行为中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进行整合, 以实现企业人力管理最优境界和经营最优境界。

1.2 正确理解人的多维需求

人的多维需求要受到企业文化力的影响和制约。管理人员的个人喜好或者说管理者的个人多维需求取向对管理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正确对待和理解人的多维需求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员工”。许多管理者往往因为主观臆断员工的需求而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 使问题员工成为企业的潜在威胁。所以, 应客观理解人的多维需求。

1.3 多维博弈人性理论特点及运用

每个人都像杂技演员, 同时要兼顾好几个抛在空中的“球” (即不同维) 不掉在地上, 这是人性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表现。多维博弈人性理论认为, 企业中行为人 (可能是管理者, 也可能是被管理者) 的需求具有多维性, 在企业特定的管理环境中, 企业行为人会根据管理场中其他行为人的人性表现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取向, 从而形成管理互动。这里的“维”是指工作、生活、社交、爱情、家庭等方面, 管理场中的人在特定的管理环境中经过数次“博弈”, 在多维博弈人性的驱动下追求人生的最优境界, 最终达到一种管理均衡。

企业管理中常见不同的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不同, 业绩也不同。因此并不能直接以一个人的能力、天赋来判断他对企业的价值, 还必须看他的工作绩效。而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是由工作动机水平决

3结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配置与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型经济形态, 自然也是以人才资源的获取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维持力。如何将员工队伍纳入人才开发系列, 如何将员工的发展与旅游业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协调整合达成统一, 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素质, 并保证旅游公司或旅行社的稳定发展, 是新时期旅游业需要不断探索的。旅游行业应该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规律, 深入发掘组织自身的人力特点, 找到经济效益与人力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旅游行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萍, 朱湘辉.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M].商业时代, 2008.[2]许南垣.旅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

探索, 2002.

[3]李晓丹, 吕敏.优化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建议[J].老区建

设, 2009.定的, 因此激励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动机就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之一。要想激励动机, 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动机。动机就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 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什么是员工的基本需要?具体体现在:一是赚足够的钱维持生活;二是感到自己是社会集团的一员;三是实现个人的志向。激励员工的动机就是要设法使员工看到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使其处于一个管理场中, 付出努力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通过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

2 构建物流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1 人力及人力资源辨析

人力就是指人, 指那些有正常智力, 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人力资源就是将“人”看作一种资源, 它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的三大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它具有创造性、战略性、无限开发性等特性。企业中的物质资源是“死”的资源, 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加工和创造才会产生价值。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在物流行业, 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物流企业为了长期的发展, 具有核心竞争力, 离不开顶尖人才效劳。人的创造力的无限性决定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效率, 实现企业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 (HRM) 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从“人”和“事”的角度讲, 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效益, 通过“人”来决定“企业命运”。例如, 常见的两种“人”决定了企业两种命运: (1) 员工是一种附属。企业在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中, 由封闭式的自危表现导致企业失败; (2) 员工是活动主体。企业在以人为本、理性化团队管理中, 由开放式的悦纳表现导致企业繁荣发展。

2.2 如何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HRM) 模式

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激活人。

2.2.1 构建基础

(1) 管理对象:基于“多维博弈人性”背景, 人人都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寻求职业发展;市场化就业导致人才流动性大;员工寻求一种家庭归属感;人有惰性, 需要激发;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2) 企业现实环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 (3) 企业的关键问题:生存、效益、发展。 (4) 企业的用人制度:留人才, 淘汰蠢才。 (5) 企业的分配制度:奖优罚劣, 绩效为主。 (6) 企业的HRM的理念:理解人性, 尊重人性, 以人为本。

2.2.2 构建HRM的六大子系统

(1) 招聘及任用管理子系统。 (2) 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子系统。 (3) 员工培训子系统。 (4) 企业文化子系统。 (5) 员工职业发展子系统。 (6) 劳动保护子系统等。

3 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动力模式设计

3.1 人性动力发展机制

人性动力发展机制是企业多维人重塑的根本机制。人性动力机制的建立以个人生涯设计为基础, 具有可操作性。个人生涯设计即针对个人不同条件和不同环境, 通过“生涯期望→生涯设计→个人努力→自我评估→调整期望→再设计”这个循环往复过程, 让目标在实际活动中逐步得到实现, 充分调动员工主动性和能动性, 使蕴藏在员工身上的巨大潜能得到发挥, 沉寂的资源得到激发。

3.2 员工目标激励制度

善于运用激励机制的管理者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结合员工的自我需求、期望、规律以及实现需求期望的途径, 决定企业为员工实现需求期望搭建怎样的平台。通过员工目标激励制度引导员工将实现个人需求目标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实现双赢。

3.3 资深职位制度

企业员工的稳定是企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现实中的管理经常会陷入两难困境:能够给员工晋升的位置过少而希望晋升的人数过多导致的管理矛盾。因此管理要承担由晋升期望和晋升实际不均衡而产生内耗的风险。为了避免传统管理为员工设计的一条一步步爬上高层宝座的“唯上升迁路径”的管理误区, “资深职位制度”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资深职位制体现职位升迁并不只是行政职位的升迁, 技术职位也是可以升迁的, 资深职位使每一个岗位都成为专业岗位, 也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专业精英, 使技术专才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奋斗终身。设置资深职位是企业人力管理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多维博弈人性理论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多维需求和良好的管理互动, 企业的员工队伍才会真正稳定。

3.4 员工流动机制

升迁、平调、换岗、离职等等, 人员的合理流动是管理的必要手段。构造良好的人员流动机制、激活组织、实现流动, 也是企业吸收新生力量, 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前提。对企业而言, 稳定是基础, 流动是补充。企业员工的流动是稳定基础上的流动, 企业员工的稳定是流动机制下的稳定, 人员的流动和稳定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缺一不可。

3.5 单薪考评制度

薪金制度是企业的根本制度之一。企业将复杂的薪金制度改为单薪制, 员工“干什么工作, 取什么薪金”, “人动, 职位和薪金不动”, 再加上完备的考评体系, 使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是员工的工作业绩, 而不是薪金管理体系本身, 这样就可以把管理者的大量精力从小心翼翼的“奖金杠杆”运用中解放出来, 做到“谁来做这份工作, 谁就拿到这份薪金”, 是整个企业的运行尽量避免内耗。

3.6 人力资源整合模式

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使各项工作职业化。职业化的过程是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职业化的明显标志是:任务明确化;作业标准化;流程制度化;职位稳定化。企业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就是为了造就企业职业作业队伍的管理机制。没有一支职业化程度极高的员工队伍, 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综上, 成功的物流企业有它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人力资源发展观, 重视对人才的招聘与培养。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动力模式设计, 在造就一支职业化作业队伍的同时, 为员工创造一个展示人生的舞台, 使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物流企业管理的核心, 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基于多维博弈人性理论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正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关注“人”与“企业命运”, 对于物流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自下而上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多维需求,激励

参考文献

[1]窦胜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

[2]郭咸纲.G管理模式.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2.

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篇9

首先介绍一下经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博弈基本模型是这样的:警察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罪犯, 但却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人供认罪行, 就能确认罪名成立。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 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 其决策收益矩阵如图1。 (图1)

显然, 在这个博弈中, (不坦白, 不坦白) 对于两个囚徒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的原则, 然而在这个博弈中, 两个博弈方对对方的可能决策完全知晓并各自独立做出策略选择。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 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 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决策收益的影响, 因此他会根据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分别考虑自己的最佳策略。因此, 两个囚徒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决定, (不坦白, 不坦白) 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而 (坦白, 坦白) 是一个纳什均衡。该博弈模型中, 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最大利益为目标, 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或较大利益, 甚至导致对各方都不利的结局。可以看出, 由于一方的决策结果将受到另一方选择的影响, 所以在“囚徒困境”中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

一、在员工招聘中的应用

人才的竞争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招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 是企业获取优秀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招聘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然而,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招聘新员工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由于对应聘者不了解, 质疑应聘者材料的真实性, 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从而严重影响着招聘方的甄选。实际上, 应聘者与招聘者也就构成了一种博弈。 (图2)

可以看出, 这个博弈属于“囚徒困境”。只有应聘者欺骗而招聘方不相信才是一个纳什均衡。应该说此纳什均衡与现实情况十分相符。有调查表明, 70%以上的应聘者在应聘中有信息隐瞒和信息欺骗行为。但招聘者不能因为应聘者有欺骗行为就不招聘新员工, 原则上说, 招聘者不能事先控制应聘者的欺骗行为, 至少是不能有效控制的。那么, 作为招聘方来说, 如何挑选出那些比较诚实、有真才实学, 能满足企业工作需要的人才, 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仅从员工招聘实际工作的角度, 提出招聘方防范和规避应聘者信息隐瞒或欺骗带来的招聘风险的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1) 采用申请表、笔试、绩效模拟和测验、工作抽样、面谈、专门的测评中心、履历调查、体格检查等手段进行甄选, 以降低应聘者欺骗成功的概率, 打击其侥幸心理; (2) 在招聘考试、测试、面试的基础上, 筛选出多于招聘数量的候选人, 进行组织考察,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制定试用期制度。公司在待聘者的试用期间可根据其工作情况增加对待聘者能力的了解, 从而甄别待聘者的类型; (4) 严格按照新劳动合同法, 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运用法律的手段增加应聘者的欺骗成本。

二、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考评时期内工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中客观公正的原始资料会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方位工作提供良好基础。下面我们将从两种评价方式入手, 探讨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博弈分析。我们假设绩效考核中实施了360度绩效反馈计划。

(一) 主管对员工进行评价的客观性。

在传统绩效管理体系中, 由于用人主管为了避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常采取“得过且过”方式,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因此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准确性, 进而在考核体系中人力资源部应有的作用受到削减, 在企业管理中形成绩效考核体系名存实亡的现象。“囚徒困境”博弈的有关理论可从制度上规范上述现象, 从而使问题得到缓解。

在绩效考核运作中, 博弈方为参与考核的决策方, 博弈对象为员工的工作绩效。绩效考评决策方的合作与不合作态度可以衡量。合作决策指根据实际工作绩效做出客观评估, 不合作决策指故意降低和提高实际工作绩效。下面我们分析员工与主管可能采取的决策及其相关决策的得益矩阵。 (图3)

由于员工与主管都希望自己决策的得益最大化, 因此双方最终选择合作决策。这将有利于员工、主管及企业的发展。

因此, 从这个博弈模型中我们发现, 为了让员工和主管都采用 (合作, 合作) 的纳什均衡,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考核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考核中要有总体协调的能力和较强的信息处理技能, 考评中应由专业人员操作, 从而保证奖惩措施能够切实实施; (2) 在考评进行前, 应对各部门主管进行考评培训, 让其了解考评的实施流程和意义, 同时向全体员工公布考评结果的应用范围, 并且要求员工依据考评期的工作情况做出绩效考评, 避免主管依据员工的考评结果而做出评估; (3) 考评原始资料作为机密要仅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保管, 让员工打消由于说心里话而遭受打击报复的顾虑; (4) 人力资源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相关测试调查以保持对员工及主管动态跟踪了解, 有重点地通过相关调查以验证调整员工及主管的考评结果, 以便做出比较客观正确的评定。

(二) 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

在组织绩效评价中, 员工自我评价是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组织绩效评价的有效性究竟怎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假定: (1) 员工自我评价的结果完全由自己决定, 员工是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理性主体人”, 且员工自我评价的策略选择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或效用) 最大化; (2) 员工自我评价高分会对员工带来高收益 (或高效用) , 自我评价低分会对员工带来低收益 (或低效用) ; (3) 员工自我评价是一个一次性博弈。

现就员工自我评价一项进行打分, 在员工自我评价高分和低分之间进行策略选择。有甲、乙两位理性员工, 每位员工都独立自主地制定策略, 这样就得到员工自我评价的收益矩阵。 (图4)

可以看出, (高分, 高分) 是员工自我评价的纳什均衡。也就是说, 在员工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无论其他员工给自己打高分或打低分, 员工自我评价的优势策略都是:自己给自己打高分。因此, 组织进行绩效评价时, 为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选取科学的考评方法, 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有必要重新审视员工自我评价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选择性和多角度地考虑员工的自我评价。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代企业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博弈论强调个人理性, 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是一种科学实用的定量方法。企业在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各种需要和期望、员工的内在精神和心理因素以及奖惩的公平公正、员工对奖惩制度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的同时, 应该把博弈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 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鹏.“囚徒困境”博弈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 2002.

[3]洪怡恬.博弈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N].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祁玮.企业员工招聘中的博弈分析[J].消费导刊, 2009.

[5]孙文静.员工招聘中的若干博弈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水资源博弈 篇10

阿克洛夫曾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过经典的二手车交易博弈模型, 得出在市场中会出现质量差的二手车驱逐质量好的二手车情况, 而这种产品的市场逆向选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严重的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的消失。

信息不对称是指进行交易的各方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 在博弈过程中所拥有的信息量在分布上是不均等的, 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一方,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常态, 其分析方法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

2 人力资源市场上逆向选择的存在

人力资源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从求职者方面来看, 存在着夸大自己工作能力、假造学历和证书、隐瞒不光彩经历的情况;而从人才中介方面来看, 不少所谓人才中介公司只是临时租借一个办公室, 便对外吹嘘, 招揽生意, 在收取了多种报名费之后便关门大吉;另外从招聘单位方面来看, 则存在着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言过其实, 编造谎言, 或名为招聘实则替己宣传等情况。

人力资源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造成了逆向选择的出现, 即一方面人才中介组织数量庞大, 而真正好中介组织却寥寥无几, 低质量人才中介组织驱逐高质量人才中介组织, 而另一方面, 企业难觅人才, 岗位空缺与很多大学毕业生待岗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甚至还存在低能力求职者驱逐高能力求职者的情况。

3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的博弈分析

为了把人力资源市场分析简单化, 我们把它抽象为大学毕业生与人才中介组织的博弈, 企业与人才中介组织的博弈参照此博弈。

假设:

(1) 人力资源市场上只存在两个人才中介组织, 即好的人才中介组织和差的人才中介组织, 好的人才中介组织能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 差的中介组织只能提供低质量的服务。由于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无法辨别人才中介组织的好差。

(2) 人才中介组织的中介服务佣金为P且P=AC+MC, 其中AC是人才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 MC是增加签约者给人才中介组织带来的边际成本。人才中介组织佣金可以分为高价Ph和低价Pl, 且Ph>Pl, 质量差的人才中介组织的伪装成本为C。

(3) 大学毕业生与质量好的人才中介组织签约后的得益为V, 与质量差的人才中介组织签约后的得益为W。

上图中1代表人才中介组织, 2代表大学毕业生。

先假定C>Ph, 这种情况下, 用完美贝叶斯法则分析可以得知:该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的双方策略组合和相应的判断如下:

(1) 人才中介组织在市场状况好时要高价, 市场状况差时要低价;

(2) 大学毕业生借助人才中介组织找工作;

(3) 大学毕业生的判断是P (g/h) =1, P (b/h) =0, P (g/l) =0, P (b/l) =1。这四个条件概率依次为人才中介组织佣金为高价时市场情况好、差, 佣金为低价时市场情况好、差的概率。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如果人才中介组织要的是高价, 则借助人才中介组织找工作的期望得益为:P (g/h) (V-Ph) +P (b/h) (W-Ph) =V-Ph>0;如果人才中介组织要的是低价, 则借助中介组织找工作的期望得益为:P (g/l) (V-Pl) +P (b/l) (W-Pl) =W-Pl>0。两种情况下, 不借助人才中介组织找工作的得益都是0, 因此, 借助人才中介组织找工作是相对优的策略。

对于人才中介组织而言, 当市场状况好时, 因为Ph>Pl, 当然要高价;当市场状况差时, 因为Pl>0>Ph-C, 所以低价才是合理的。因此, 人力资源市场相对优的策略是在市场状况好时要高价, 差时要低价。

当人才中介组织选择上述策略时, 大学毕业生的判断就是完全合理的。在该情况下, 双方达到精炼贝叶斯均衡。但是上述理想的均衡状态并不普遍, C>Ph的情况也不普遍, 在其他情况下, 特别是C

假定C=0, 即差的人才中介组织完全不需成本就可以伪装成优秀中介。在这种状况下, 质量差的人才中介会选择高价, 高价已经完全不能证明市场状况的好坏, 这时, 如果Pg (V-Ph) + (W-Ph) <0, 即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得益为0, 则其必然选择不借助人才中介组织找工作, 这时市场将会处于瘫痪状态, 无论好的还是差的人才中介组织都只好全部退出市场, 大学毕业生不敢借助人才中介组织找工作。这种质量差的人才中介驱逐质量好的人才中介的现象就是逆向选择。

参照上述方法分析企业与人才中介结构的博弈也可以得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出现低质量的人才驱逐高质量人才的逆向选择。

4 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人力资源市场出现逆向选择的关键就是在信息不对称时, 人才中介组织比大学毕业生掌握更多关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 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人才中介机构加以规范, 参差不齐的中介组织充斥市场, 毕业生又无法根据市场价格来判断人力资源市场质量的优劣, 最终好的人才中介组织被差的驱逐出市场。

4.1 重视信息的经济功能, 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在于信息的合理搜集、发布和利用, 使供求双方都能掌握充足的信息量。人力资源市场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 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中人才中介信息体系的构造和形成, 大力扶持人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4.2 加强人才信息的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约束机制

在人力资源市场中, 加强政府在信息方面的监督力度至关重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毕业生与人才中介组织签约后, 委托人 (大学毕业生) 对代理人 (人才中介) 的行为不可观察, 为防止道德风险发生, 必须建立健全对人才中介组织的监督约束机制。

4.3 加大法律约束和监管, 严格行业法规

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稳定, 离不开完善的法律约束, 为防止道德风险发生, 必须提高代理人 (人才中介组织) 的惩罚成本, 当其存在违法违约行为时要加大严惩力度。要降低违约赔偿的司法成本, 一旦中介公司有损害大学毕业生利益的行为时, 大学毕业生可通过简单的司法程序得到赔偿, 以起到对人才中介组织的监督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世明, 吕渭济.浅谈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信息不对称性[J].经济与管理, 2004, (14) .

上一篇:问题牵引下一篇:浊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