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2024-04-17

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共7篇)

篇1: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张凯

我国在校学习的学生,只要不出现重大的违法乱纪行为,一般都能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唯一能决定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只有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一个所有任课教师公认的好学生,平时成绩再好,老师的评价再高,只要在升学考试时发挥失常,在貌似公平的考试分数面前,那怕差一分,高一级学校也不能录取。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在升学考试上则是通常只看学生的考试总分。对学生来说,只要是升学考试需要的科目,各科都是重点,一科也不能少。对于升学考试中不需要考试的内容,则全部不是重点,全都可以不知道。

为了避免升学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再优秀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平时也会要求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勤奋勤奋更勤奋。只有把所有需要考试的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只有对教材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的得分点全部了如指掌。只有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大多数试题不用思考也能马上写出答案的学生,才不会在升学考试中出现失误。女儿所在的美国中学,学生同样很累。选修的每一门课程,每隔两三周就有一次平时测验或考试。学期结束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平时考试成绩及上课表现,给学生一个总的评分。在学校发给家长的成绩通知书上,成绩的评定方法,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学生的本学期成绩。全部清清楚楚,用电脑打印在满满的两张A4纸上。

小学和其它的美国学校不同,教师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每次考试或测验,老师不但会宣布第一名的学生姓名,而且很多课程还会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这种公布不是把学生的成绩按名次排出来贴在墙上,而是老师把所有人的考试成绩直接打印在纸上贴出来。纸上没有学生的姓名,但有学生的ID号码或社会保险号码,学生可以粮据自己的ID号码或社会保险号码查对自己的成绩。如果你想查看自己的名次,或者想查看其他同学的成绩,也不难,美国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很少,少的课程只有几个人,多的也不过二三十人,自己排排序,顶多想一下,就知道了。

作业是一个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评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在作业上和其他同学商量,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在美国这样的信用社会里,不诚实的行为和偷窃一样,会被当成是一种犯罪。

篇2: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20世纪20年代, 美国大学开始使用学生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等级量表, 到90年代初期学生评价教学效果 (简称SETE) 成为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①。目前, 美国大学已经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教学制度。中国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学生评价表鉴定教学和促进教学质量②。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运用学生评价表形式管理学校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渠道, 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由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差异性。运用内容分析方法 (content analysis) 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比较分析, 对我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方法 (content analysis) 是一种面向文本的分析评估方法, 它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范式将非结构化文本中的自然信息转换成为可以用来定量分析的结构化的信息形态, 然后再将这些主要的信息发生的频率统计出来。20世纪上半叶, 内容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军事情报分析, 是“战时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 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分析评价方法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的领域中。

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比较是否具有可行性, 就成为一个必须首先予以探讨的问题。可行性的探讨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内容分析的三个要素: (1) 对象界定。研究问题应当基于一些可获得的数据和客观项目的需要, 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对文本的深入量化分析, 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比较,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差异性。 (2) 材料来源。内容分析的材料必须是通过可靠、真实渠道获得的, 学生评价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途径之一, 评价表作为分析的文本是可以得到的、可获取的材料。 (3) 对照分析。内容分析对来自于两个或更多的文献源的不同观点或相同类型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等级量表源于美国大学, 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等级量表, 中美大学虽然在运行经费、学校制度和制度环境方面有很大差异, 但是对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对比具有可比较性。

基于上述分析, 依据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的内容特征、代表性、样本可得性等, 选择了20所中美大学, 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这10所中国大学作为目标组;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哥亚分校、加州帕莫那大学、夏威夷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这10所美国大学作为对比组。这两组大学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主题集中, 能够说明出处与信息来源, 便于进行编码和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析, 按照样本的自然属性, 使用自然编码技术, 并考虑所研究的问题及教学质量评价表的特征, 以每一个评价表为分析单元, 确定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结构、师生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这10个主题作为评价表样本的基本编码分析指标, 每一个主题都代表了一种可测量的结构, 且在每一主题词下都有3~6个次级主题词。

编码分析的重测信度r=0.872, p (2-tailed) <0.01。

三、研究结果

(一)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指标体系设计呈现差异

1.维度差异。

教学质量是一个多维性的评价指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维性不仅包括对教师授课的客观评价, 而且也包括对课程设置与相应配置内容的评价。仅就教学质量评价维度而言, 对上述20所中美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编码, 得出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指标体系设计维度分布情况 (见表1) 。

表1中的指标体系设计维度比例数据表明,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设计维度分布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指标维度分布比例范围是0.4%~29.2%, 差值为28.8%;美国大学的比例范围是4.1%~13.4%, 差值为9.3%。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的维度分布比较聚集, 主要集中于教学热情、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结构这三项编码主题, 这三项加起来为75.7%;美国大学的维度分布比较离散, 而这三项编码主题和仅为32.9%。以上指标体系设计维度分布差异说明, 美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多维度的特点, 且维度分布较为均匀;中国大学的指标体系维度分布比较集中, 维度较少。

2.数量差异。

本文的数量差异是指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数量在10个编码主题词上的均值差异。中国大学 (n=10) 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平均数量值为20;美国大学 (n=10) 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平均数量值为37.5。

(二)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对价值取向的差异分析, 综合考虑这10个编码主题词出现的频率, 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中筛选出现频率位于前四位的主题词, 比较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的差异 (见表2) 。

表2中的关注焦点的次序分布表明,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所关注的焦点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位于前三项的都是与教师教学相关的评价, 并且这三项在整个评价表中的分布比率占到75.7%;位于第四项的是考试评分;美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的次序分布比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教学热情、师生互动、学习/价值感、人际和谐。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的差异反映了中美大学教学评价的不同价值取向。价值取向 (value orientation) 是指导人行动 (actions) 与判断 (judgments) 的信念 (beliefs) , 学校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可呈现在其制度性的文本中, 如教学质量评价表。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表现出以“教师为本”的价值取向, 评价表关注焦点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的课堂组织、教学结构的清晰度、教学的态度等,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表现出以“教师—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对教师的关注着重考察教师教学的态度, 包括教师对教学的兴趣、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课程的热爱等, 把态度置于技能、知识之上;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价值感和成就感, 如对学生兴趣和思考能力的激发、学生所获得的收获等;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

(三)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对“课程”和“课堂”的理解不同

学校教育活动有其特殊的内容依据——作为法定文化的“课程”, 以及特殊的活动形式——作为功能形成之基本途径的“课堂”教学。在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中, “课程”和“课堂”在评价表中的分布呈现差异, 美国大学的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 (Course and Professor Evaluation) , 将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评价表的指标体系中;中国大学的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倾向于课堂评价 (见表3) 。

在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中, “课程”和“课堂”分别出现在评价表标题中的比率为5%和75%, 其 余30%为没有出现;在美国大学, 仅有“课程”出现在评价表标题中, 关于“课堂”的评价在具体指标体系中有所涉及, 但仅占26.5%。表3说明, 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对“课程”和“课堂”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把“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 而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则把“课堂”纳入“课程”学习中。美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 即将学校中显现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均视为课程, 或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均视为课程, 课堂只是课程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中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课程”, 即指学校课程表所列的教学科目, 或是一种“合理的知识” (Valid knowledge) , 而课堂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 强调课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以上是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 由于这个比较是基于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对比分析, 而且是小样本量的比较, 并不能全面概括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不同之处。尽管如此, 这个对比分析仍然可以发现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差别,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发现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指标体系设计、价值取向和对“课堂”与“课程”的理解, 均呈现差异性分布状态。导致差异性的原因十分复杂, 比如中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等级量表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发并使用的, 评价表立足本国本校情况, 必然表现出差异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与美国相比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大学“资源”和“制度”等差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大学年度经费高达十几亿美元甚至是几十亿美元, 对保证美国大学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且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而中国大学的资源和制度环境还不能与美国大学相比。这种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在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方面的差异, 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大学内部评价制度的差异, 这两种差异因素共同影响了中美大学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在观念、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差异。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 美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设计和理念对我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表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有如下两点启示: (1) 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 高校课程教学既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生产, 为了对其教学质量有一个总体判断, 评价指标应该是多维度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三个环节, 教学质量评价也应该涵盖这三个环节,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仅仅应将注意力放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服务的规范等教学策划方面, 而且还应该重视过程质量的控制和结果质量的改进。因此, 要求建立多维度的指标体系, 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这里也必然包含着教学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 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把“顾客”放在首位, 达成顾客满意。对大学来讲, 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内部顾客, 基于顾客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正是以“教师—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2) 将“课堂”评价向“课程”评价推进。评价课程质量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要求, 也是全面评价教学过程的要求。现代大学的课程是一个广义的课程, 不仅包括显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 而且还包括课程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课程体现了教学对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规定。向课程评价推进, 就要把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设计和表现纳入到课程质量评价表中, 即把包含课堂在内的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

参考文献

[1]Herbert W.Marsh, Michael Bailey.MultidimensionalStudents’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J].The Journalof Higher Education, 1993, (1) 64.

[2]商丽浩, 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J].江苏高教, 2005, (2) 49-51.

[3]李钢, 蓝石.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Eggleston, J.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M].Routledge&K.Paul, 1977.

[6]Meihan, R.A.Sociology of Education[M].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1981.

[7]程凤春.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5-10.

篇3:在对比中感受中美教学的不同魅力

【中方课堂教学流程(执教:张雄)】

(一)七巧板作品欣赏与试拼

1.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摆而成的多幅《少林拳练拳图》,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试拼。

2.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摆而成的《锄禾图》。

3.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示范图用七巧板拼摆“房子与狐狸”的图形。

4.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摆而成的汉字、阿拉伯数字、拼音字母、人物及动物图案,让学生欣赏。

(二)了解七巧板基本构成图形

1.教师出示七巧板图形,让学生了解它的基本构成图形:由5个等腰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共7个图形组成。

2.教师讲解三角形角度与边长之间的关系(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常见的菱形、长方形、直角梯形等图形。

(三)了解七巧板的来历,学习巧分方法

1.教师讲述中国古代七巧板的来历。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创造,被西方誉为“东方魔板”。它是由唐代流传下来的,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即将一块正方形的板材按照固定方法分割成七块,即可获得一副七巧板玩具。七巧板有两种传统玩法:一是拼图,用一副七巧板的七叶拼板拼出人物、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等图形,七叶拼板都要用到,彼此相连但不能重叠。二是猜谜,出题者给出七巧板图形的轮廓图或剪影图作为谜题,猜谜者解答出谜题是怎样用一副七巧板的七叶拼板拼成的。

2.围绕“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七巧板”的主题,教师为学生一步步展示“找到中点,巧妙分割”的方法。

【美方课堂教学流程(执教:瑞克)】

(一)分组对话,了解活动规则

1.让学生报数,根据报数情况分组。

2.让学生围圈站立,相互介绍,熟悉彼此。

3.教师提出小组活动时的要求: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但要面对面围在一起。

(二)肢体拼图,了解七巧板的基本图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相互合作,用肢体分别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强调方法可以多元化。

2.教师重新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成三组。

3.学生以新的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分别用肢体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之间可以进行怎样的转换?

5.学生讨论后小结: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

(三)折纸体验,了解“平方”的单位概念

1.教师带领学生将一块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多次对折,形成多个有折痕的三角形。

2.教师引导学生以刚才反复对折的那张正方形纸为基础,根据对折后形成的最小的三角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确定1个平方单位(平方厘米或平方分米)大致有几个最小的三角形或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并验证那张正方形纸有多少个平方单位。

(四)拼图体验,强化对七巧板的认知

1.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

2.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故事,拼出故事中的人物与动物。

在茂密的森林边,有一个美丽的姑娘(摆一个姑娘)。姑娘旁边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蹦蹦跳跳玩耍时,看见一只美丽的天鹅在天空飞翔(摆一只天鹅)。可当这只天鹅落到地上的时候,被一只狡猾的狐狸扑上去吃掉了(摆一只狐狸)。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七巧板”活动,我们大家要慢慢体会——认识七巧板,就是要看到它、听到它、触动到它,如果这样,学习就会和你如影随行。

二、聚焦差异?摇对比反思

(一)理念渗透:凸显授学不同的教学理念

张雄老师的执教方式,七巧板作品赏析、七巧板来历、基本图形、组合方法等系统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这样的教学,教师比较强势,讲授教学主导课堂。在教师精巧的引导下,学生追根溯源,感受着“七巧板”这一古老的中国数学游戏所散发出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同时,也展现了传统的中国式重知识获得、重教师教授的教学设计理念。这样的课堂是以教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瑞克老师的课堂,多次分组,让学生用肢体摆七巧板的基本图形,折正方形纸数平方单位,听故事拼图等活动的设计,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前沿,在深入的体验探究中,学生获得、形成了直接经验。此时的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引者,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知识为本的课堂。正如瑞克老师所说:“学习不是让老师告诉你们答案,而是你们找寻答案的过程。”

(二)课堂容量:凸显多少不同的内容选择

从课堂容量来看,张老师的课堂既有“七巧板传统文化起源”的相关内容,又有少林拳、书法、数字、人物及动物造型等文化传承作品的呈现;既有七巧板中基本图形的名称个数定位,又有角度与边长之间关系的测算;既有找中点巧分的方法展示,又有运用七巧板拼摆造型的活动。课堂的知识容量多,涵盖了七巧板的很多基本知识,体现一课多得。也正因为容量多,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探究的时间便少了。瑞克老师的课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构成七巧板的基本图形,二是通过对折大正方形认识平方单位,三是用七巧板摆各种造型。和张老师课堂相比较,课堂知识容量少。也正因为容量少,所以留给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探究的时间相对就多了,探究的深度也就广了。这体现出的则是一课一得,让学生充分吸收、内化知识。

(三)活动过程:凸显静动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活动过程上看,张老师的课堂,学生们更多的时候是在静坐着欣赏中获取知识,是依靠教师的讲解、推理,然后及时储存信息进行知识的巩固。这种思维方式便是安静的看记方式。瑞克老师的课堂,学生则是走着探究体验的道路。学生多次变换分组,在不同的组际活动中与他人一起探究,展示了人际交流的频次多、分享获得的信息多的特点。另外,学生用肢体摆不同的造型,动手折纸,以及拼图的过程,展示的便是学生深入的动作思维。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仅动口、动手,还动眼、动脑、动腿,是多器官、全身心的体验;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七巧板相关知识的建构不仅在学生的视角中,还融入学生的身心。就像瑞克老师所说:“思维就是做一做,学习就是看到它、听到它、嗅到它、触摸到它。如果这样,学习就会和你如影随行。”瑞克老师在学生的组际间来回穿梭,时而击掌鼓励,时而跳上凳子挥手呐喊。在课堂上,他早已成为学生动作思维的心灵伙伴。

(四)操作导引:创设深浅不同的情境印象

在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不同图案造型的过程中,张老师采用的是实物图形展示,创造可视画面情境,引导学生描摹情境进行拼图。这种情境的创设比较直白,为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空间比较窄,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浅。而瑞克老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创造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情境印象。在这样的引导下,根植在学生心中的不仅是一个个动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课堂情境与自身思维的连接。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篇4: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时间是一种我们人类与之同在的文化。时间的文化特性是与人类合一的。正如Hall所说:“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 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反映了文化深层的一些基本内涵。对时间的态度和使用时间的方式是反映文化群体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一些不同文化杂糅的生活或工作场合里, 如果人们只承认和坚持各自的时间取向, 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予了解和尊重, 就有可能导致误解和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Samovar A., L et al (2000:77) 把文化分为三类:过去时间取向 (past orientation) 、现在时间取向 (present orientation) 和未来时间取向 (future orientation) 。在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中, 历史、固定下来的信仰和传统都异常重要, 所以人们倾向于相信过去流传下来的经验和“真理”。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相反, 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一切着眼于未来, 未来时间取向是他们的重要价值观念。将要发生的事对美国人更加有吸引力, 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的永远比我们正在做的要好”。尽管“将要”发生的事可能在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个月、下一年, 或者在“天堂”, 但是未来总是幸福的源泉。

影视作品是一种反映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娱乐方式, 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中美不同的时间取向观在两国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美影视作品中不同的时间取向

1. 中国影视作品

中国荧屏上关于过去的影视作品历来都是层出不穷的, 而根据过去的历史改编的古装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有讲述历史人物的, 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唐明皇》、《武则天》、《汉武大帝》等;有改编自古典名著的, 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有导演自己编纂的野史遗事的, 如《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大清风云》等;有改编自古代的神话小说的, 如《精卫填海》、《宝莲灯》、《封神榜》等;还有改编自武侠小说的, 如《小李飞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七剑下天山》等, 而且中国的影视界总是能够推陈出新, 各种武侠剧本很多都根据上个世纪的版本重新拍摄。由于国人爱看古装剧, 因此古装剧的收视率一直都居高不下。而最近几年, 中国的著名导演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古装力作。从李安的《卧虎藏龙》, 到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到陈凯歌的《无极》, 再到冯小刚的《夜宴》, 陈可辛的《投名状》, 都是展现中国古代战争、生活场景的视觉盛宴。而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 讲述未来故事的却凤毛麟角。

2. 美国影视作品

不同于中国, 美国的主流文化强调未来时间取向并大力宣扬, 所以美国制造了许多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科幻电影。美国的科幻电影大多讲述多年后人类与外星人或不明生物之间的战争的, 如《超人》系列, 《蝙蝠侠》系列, 《蜘蛛侠》系列, 《星球大战》系列, 《黑客帝国》系列, 《X战警》系列, 《异形》系列, 等等。除了科幻片, 还有数量颇丰的灾难片, 例如《天地大冲撞》、《后天》等。这些故事在过去和现实生活中都从未出现过, 全是人们凭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以未来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在美国有着强大的收视群体。以《超人》系列为例, 从1948年第一代“超人”的诞生, 到2006年第七代的《超人归来》, 《超人》系列影响了美国人接近六十年, 而且说不定哪天《超人》还将继续出现在荧屏上。

从以上列举的中美两国的影视作品看, 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人的时间取向是过去, 而美国人的时间取向是将来。

三、不同时间取向的原因

1. 历史原因

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和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期间经历了诸多古老的发明、战争的始末、朝代的兴衰, 古人留下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财富, 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源泉, 所以中国拥有很多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奢望的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屹立在东方, 每个中国人都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 中国众多的影视作品选择展现过去的荣光, 让人们重温那段浩瀚的历史。而美国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宣布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其独立, 至今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及其他文明古国相比, 这段历史就是沧海一粟。而且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这段历史既不浩瀚又不是很光彩。美国人没法把过去看得崇高, 相反, 他们认为将来更加精彩。所以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 多以讲述历史宣扬过去为题材;美国人则运用想象, 将“未来”要发生的事提前让人们领略。

2. 宗教信仰原因

“人之初, 性本善”, 即人类美好的东西总是在过去 (贾玉新, 1997) ,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性开始堕落。儒、道两家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其时间观念带有较重的过去倾向。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教, 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而美国人普遍信仰基督教, 《圣经》中最重要的两句话刚好与《三字经》相反:“人之初, 性本恶。 (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 ”每个人出生时都有原罪, “回到过去”就意味着“回到原罪”。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洗清自己的过去 (the origina sin) , 带着希望走向未来。只有走向未来、远离过去才能摆脱有罪之身。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或恶的哲学反映了中美文化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取向。对于美国人来说, 将来是现在行动的指导, 中国人更愿意从过去得到启发。

3. 民族性格原因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加内向和保守。中国人喜欢依据前人的经验来做事情。他们认为经过时间洗礼的古老经验是值得信赖的经验, 过去的东西就是财富。因而古老、年长、悠久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敬, 经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 年纪大就是有智慧的标志。俗话说“嘴上无毛, 办事不牢”, “姜还是老的辣”。以史为鉴, 回顾历史, 从中取得经验的做法在中国很流行。相反, 人们常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 是老年人的坟墓。在生命的历程中, 丧失了作为时间标志的年龄优势则意味着处于劣势。而且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加外向和开放。因为从英国来到美国的移民先驱正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清教徒, 在英国经历了黑暗的压迫残酷的统治后, 他们来到美国寻求光明的未来, 他们相信未来肯定更美好, 所以, 他们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向后看”的传统被后代延续下来。

四、结语

时间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 当面临异文化情境之时难免感到不适应, 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误会和冲突。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 适当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有效的交际来说非常重要。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到不同时间取向对交际的影响时指出:“美国人是期限的概念者。但是, 如果对一个阿拉伯人提出最后期限, 那则无异与在公牛面前摇摆红旗。”从中可见时间取向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同的时间取向犹如一面镜子,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定的文化渊源。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宗教、民族性格和其他一些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时间取向。中国文化是过去的时间取向, 人们敬畏过去, 认为现在社会只是过去黄金时代退步的缩影, 相反, 美国文化是未来时间取向, 相信未来更加美好。中美两国不同的时间取向在各自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了解这种差异, 理解这种差异, 对淡化消除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有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ondon, J.C.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New York:Macmillan, 1997.

[2]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Garden City, New York:Anchor Doubleday, 1969.

[3]Hall, E.T., &M.R.Hall.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German, French, Americans.Yarmouth, M.E.:Intercultural Press, Inc, 1990.

[4]Hall, E.T.Beyo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Doubleday, 1997.

[5]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6]Samovar, L.A, .R.E.Porter, L.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Calif:Wadsworth Pubilshing Company, 199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8]贺显斌.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4) .

篇5: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摘要】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本文就我国高职院校与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了两者在评价主体、对象、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得到启发借鉴。

【关键词】 中国美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比较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正式起步,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占普通高校数的61%,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7%,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严格。如聘用“双师型”教师、技术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兼职教师等。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则缺乏科学性、公平性。作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师评价,它的顺利实施对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据美国教育部2008年统计,实施高职教育的社区学院已发展到1045所,几乎遍布美国各个城市,在校人数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46%。我国的高职院校与美国的社区学院,无论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美国社区学院优秀经验及成功做法,可促使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改革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 中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差异

(一) 评价的组织机构和评价主体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政府直接进行调控的,国家及各州政府具有依法管理社区学院的权力和利用拨款调动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性的权力,同时对社区学院办教育、授学位也有审批权。联邦政府可根据各社区学院的办学质量和专业完善性,对其进行资金投入。因此,美国的各社区学院都力争提高办学质量,求得生存;各院校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或考核非常重视,并设立教师评估制度,参与者有教师本人、同事、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也都提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设想,并积极开展实践。评价主要以教学管理者、专家、同行、教师、学生,间或校企合作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按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归纳分析,最后对所有被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分出等级。实际上,大多数高职教师在实践评价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表观点的机会,完全处于被评价、被解释和被规定的被动地位。教师评价主体的缺位,使教师丧失了解自身教育教学状况的机会,剥夺了教师发表自己对于评价结果的看法、意见和进行申辩的权利,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评价体系中也缺乏以校企合作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对教学进行的建议性评价,缺乏用人企业或单位的生产一线部门对学生在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比较性评价。

(二) 评价对象

高职教师评价对象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从广义上说,所有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人员都在其列,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双肩挑”的行政人员——既从事行政工作,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外聘教师、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就业指导人员等。美国社区学院教师分专职与兼职两种。为了促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社区学院建立教师(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在教学人员结构上,我国高职和国外的高职院校有着一个共同点:兼职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各社区学院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从50% 到70%不等。为保证社区学院的质量标准,社区学院设置董事会制度,通过多元化主体的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对兼职教师评价的客观准确性,从而保证社区学院的教学标准不降低。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虽设有督导机构,但主要是针对专任教师,而对于兼职教师、外聘教师、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就业指导人员等教学人员,督导机构失去了它的另一半功能,致使这些教学人员的管理处于“放任” 状态。即便这部分人员参加评教,所用的评价标准也是一致的,这必然导致高职教师评价对象的泛化。因为这些人员虽然都肩负着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职责,但是其工作的主要任务、职责范围和岗位要求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去衡量其工作的优与劣,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 评价内容

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活动。据2003年全美中学后教育机构教师时间分配的调查数据显示,专职教师85.1%的时间用于教学,7.6%的时间用于学院管理上,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兼职教师比专职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要多,为94.1%,但他们用于学院日常事务的管理时间却非常少,仅占0.4%。可见,在美国社区学院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他们的主要活动都是教学。因而,社区学院的教师评价内容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教学评价。另外,社区学院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一般院校实践课达全部学时的40%~60%,学生还必须利用假期在社区的相应部门实习。由此,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涉及教师的课程提纲、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学测评,还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评价。

我国高职现行的教师评价基本上是教学评价,且主要停留在对理论教学的评价上。虽然有很多关于实验室评估的指标,但是对于实验实践教学的评价却很少有人研究和关注。对于从事高职占总课时约50%的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未引起重视。

(四) 评价方法

美国学校行政人员协会出版的《教育人员的评价》一书,介绍了美国几种主要的教师评价方法:一是目标管理法,这种评价方法把可观测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和改进工作的依据;二是临床督导,指评价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行为现场观察、记录、反馈、讨论改进教学的措施;三是自我评价;四是同事评价;五是学生评价;六是阶段性评价。美国社区学院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深知仅凭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况且单独使用一种评价方法也难以全面了解一名教师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因此,在评价中社区学院往往会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并将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作出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也更容易使人信服。

在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主要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听课、学生成绩检查等方式,缺乏科学可行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局限于常规性的监督检查,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很少关注。具体说来,教师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在很多情况下仅凭评价人员一时的喜好来决定,至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同事评价则经常流于形式,几乎对教师的评价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五) 评价目的、评价结果的利用

尽管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决定本院的教师评价目的,但在设计教师评价目的时,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对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二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作为对教师继续聘用、晋升、终身职、休假年、授予优秀服务奖、终止聘用、纪律处分和除名等的依据。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已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建立了较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让上级领导、教师及学生们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然而部分院校却为评而评,走走程序、完成任务而已;只重视对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的研究,而对教学评价过程和结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重终结性业绩评价,轻过程性业绩评价的做法,势必造成评价目的不清、效果不佳,自然也做不到及时推广好的、先进的教学经验,而那些有所创新却有待改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正。

二、 启示

毋庸置疑,中美两国高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别,发展高职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比较两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差异,对我国高职教育,尤其是对高职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 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应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教学管理者、专家、同行、教师、学生,间或校企合作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多角度考察和评估 ,才能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从美国社区学院经验看,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机构都是以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为运作条件,离开政府的资助与支持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以发展性评价的观念来指导评价,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价目标,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监控。政府应将评价机构提供的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高职院校进行资金投入。这样,就能促使各高职院校依照评价指标的要求,完善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这既是对国家、学校、受教育者、家庭、地方政府及其他投资者负责,也利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系统进行监督。

在高职院校内应健全学校教学管理与监督职能部门,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常规主体作用;发挥专家、同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高职院校可通过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作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确立与回归教师评价主体地位,将被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师自身的总结性评价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有关标准,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更具科学性。

(二) 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良好的评价应当是各种评价因素多向度、多维度的综合。尽管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教师有共通之处,但是把岗位不同、职责要求不同、所教学生人数不同的所有教师,用同一评价标准笼统地混在一块不加区分地进行评价,显然是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的。因此,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课而异,不拘泥于统一模式和标准,这样才符合教学的实际。应尽可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的对象,还应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的师生群体以及不同的教学环节分别制定相应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如对理论课教师,主要考察其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学生对其所教课程的理解程度;对于实践课教师,主要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鉴于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对于占很大比例的兼职教师,应建立专门监督、评价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监督,对他们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评优的重要指标,并坚决取缔不合格的兼职教师,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的环境。当然,还应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巧妙地运用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评选“优秀教师”的方法,树立兼职教师模范典型,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增强兼职教师的自豪感、荣誉感,让兼职教师感觉到他们的劳动得到尊重和认可,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拓展多元化评价内容,实现全面性的评价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它培养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操作性工作。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尽管各高校教师结构及管理各有特色,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都应建立在教学各环节的评价上,主要包括以下处于并重关系的几个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外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与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教和学生学。尤其对于实验、实训、上机、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评价,应提出严格的定量、定性的要求,规范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以指导教学实际。

评价内容既应考虑反映静态的、易于操作、便于量化的教学因素,又应包含各因素互动而生成的动态的、不易操作、难以量化的指标,静态因素可采用标准化指标,而动态因素则采用模糊性指标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定性评语,采用定性与定量、评分与评语相结合方法,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每个教师教学的水平、质量和特点。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竞赛获奖,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主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等各类围绕所从事教学和学生学习开展的学术活动,也应列入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

(四) 运用符合高职教学特色的评价方法与手段

传统教学评价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可采用教师自评、同行评教、专家(校内、校外)评教、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设置相关权重对教师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权重应随高职院校的发展不断改进。由于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将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免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失偏颇的情况发生。才能很好的调动各评价主体积极参与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价,使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能更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状况。

实践表明,面对复杂的数据,采用传统常规的人工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公平、快捷、准确的测评是很难实现的。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评教,以便捷、快速的网络环境为依托,有计划、高起点地实现教学质量测评的实时化、网络化、现代化,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当然,目前还没有发现一套能够涵盖各个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区分不同层次和类别,能按各项指标权重有效整合评价数据,适合校情,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科学的软件系统。先进、科学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手段以及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手段的相关人员是确保教师评价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将是我们迫切需要攻克的又一难题。

(五) 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

有效的评价反馈信息应具有以下特征:及时、具激励性、浅显易懂、对改善目前的不理想表现有建设性、着眼长远发展。鉴于此,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应努力做到:第一,在做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加大评价反馈工作的力度,对评价结果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及利用。第二,使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对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修正或改进;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第三,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业绩评价与终结性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以过程性业绩评价为主,使教学质量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得到及时的监控和保障。第四,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当前,各高校正在进行的优化课程体系、教师竞争上岗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及时地公布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五,应根据教学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训工作,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万秀兰,顾明远.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居礼,王艳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国际比较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3]吴昌圣.美国社区学院师资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陈成志等.高职教师评价十大误区(之一)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6B74)

【作者简介】罗淑云(1977-),女,广西武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邹宁(1961-),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

篇6:张凯中美不同的教学评价学习体会

针对电视媒介教育功能,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指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 惟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谢蔚君认为, 在中国, 电视媒介在教育功能方面尤其具有优势。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媒介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 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良好道德风尚, 倡导新生活的观念和方式, 体现媒介的教育功能所在。

本文通过中美双方电视媒介所传信息的侧重点不同来研究双方在不同政体下的电视媒介教育功能。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侧重电视的文化教育

中国的电视媒介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耳目喉舌, 电视的教育功能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CCTV-新闻频道《面对面》为例, 《面对面》主要从国内外热点讨论的时政要闻或社会民情出发, 选择受众近期广泛关注的人物作为嘉宾, 以交流的途径让受众受到启发, 达到电视媒介的文化教育功能。诸如此类通过时政报道评论达到电视文化教育功能的节目还有, CCTV-新闻频道的《新闻调查》、CCTV-4的《海峡两岸》等。

另外, 社教类栏目在中国的电视媒介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比如CCTV-10的《百家讲坛》。该栏目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 以“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 选择受众最感兴趣、最前沿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 鼓励思想个性, 强调雅俗共赏, 重视传播互动, 其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 具有求知欲的观众。而与此类节目相似的还有CCTV-10的《科学探索》、CCTV-4的《国宝档案》等。

虽然我国当今电视媒介以严肃的文化教育为主, 但近几年也向西方学习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娱乐节目。自湖南卫视2003年改版确定其娱乐化定位后, 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栏目, 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仿造《美国偶像》推出的《超级女生》更是在2005年盛极一时。CCTV-2的《咏乐汇》、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北京光线传播的《娱乐现场》等, 它们都是电视媒介发挥娱乐教育功能的代表, 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国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侧重电视的娱乐教育

美国的电视媒介体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 电视台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 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动因。

如今, 美国更加重视电视媒介的娱乐教育功能, 美国新开设的频道, 几乎是清一色的娱乐频道。美国报业协会调查显示:1996年, 美国波士顿地区观众可选择的166个电视频道中, 有91种影视节目、24种体育节目、33种流行音乐, 而新闻频道只有3个, 即使在新闻节目中, 也是“硬”新闻逐渐减少, 而娱乐化的“软”新闻在增加, 如迈克尔杰克逊之死比经济危机报道还多, 在总统竞选中, 奥巴马的黑人身份比他的施政纲领更有吸引力。毫无疑问, 追求收视率、追求利润的节目市场取向是造成节目娱乐化的直接原因。

据统计, 在1998年美国三大电视网平均每年播出2000分钟的国际新闻, 到2000年, 这个数字下降到1200分钟, 在2001年9月11日前, 每天只有9%的时间留给国际新闻, 同时三大电视台也在不断削减驻外记者站, 例如CBS, 在80年代有24个国外分部, 现在只在4个国家首都设分部。CBS最令人尊敬的新闻主播丹·拉瑟批评道, 国际新闻正在“变得好莱坞与轻佻化”。又如, 以新闻咨询报道著称的CNN也面临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处境。沃尔特·艾萨克森成为CNN新任董事局主席时, 曾打算大面积引入娱乐化新闻, 他认为报道政治与国际事务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 但却只能吸引喜欢严肃思考的小众, 而以时尚、绯闻、明星为主题的软性娱乐新闻却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而且投入相对较低。

虽然“9·11”事件一度让美国电视媒体中严肃新闻报道比重有所上升, 但却很难抑制美国电视媒介娱乐化倾向。这是因为从前单纯的新闻结构已经变成庞大的媒体公司, 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成为电视台节目选择、制作与播出的基本理念。

三、总结

篇7:中美医院诊室设计之不同

*诊室的数量, 根据医生的日门诊量计算而得

在美国, 医院诊室的数量是根据医生的日门诊量算出来的, 而医生每天可以看多少患者是有行业标准的。这样的要求是为保障每位患者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和医生沟通, 使医生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 这也保障了医生的权益, 使其承受正常的工作压力, 减少医疗错误的机会, 又能保证医院运行的效率以及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

*一个医生配置两个诊室, 是标配

按照一般的标准, 每位医生会配置两个诊室, 医生会和患者进行单独的交谈和检查, 医生会在两个诊室之间周转患者。每个诊室都配有诊床, 基本的检查仪器和设备。

医生接待每个患者的时间平均约为半个小时。一般的患者可能10几分钟, 疑难杂症有时会一个多小时。诊察完毕后, 护士会清理准备房间迎接下一个患者, 医生则到另一个房间诊断其他患者。

*诊室利用率一般设定为80%

调查的数据表明, 美国大多数的诊室早些年的利用率较低, 只有70%左右。但目前很多新的医院在设计时, 把诊室利用率一般设定为80%, 这里包括了医生休息, 批阅文件, 护士整理准备房间以及清洁人员打扫房间的时间。假定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 每个患者平均接待时间为半个小时, 国外的医生一天接待患者平均约为8×80%×2=13人次。

美国医生一年的门诊量有多大呢?请看:

诊室数量=年门诊量/诊室平均年门诊量

诊室平均年门诊量=52×5×8×80%=1664人次

(假设一年有52周, 每周5个工作日, 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 80%的诊室利用率)

由此看出, 80%的诊室利用率会根据各医院的具体情况有少许浮动, 另外医生接待患者的平均时间也会根据各个部门接待患者的不同而有差异。医院在规划各个部门的诊室数量时都会做相应小幅的调整。如果严格的按照一个医生两个诊室的标准, 一般会控制诊室的年门诊量在1600人~1800人之间。

为了提高诊室的利用率, 有些机构会把诊室平均年门诊量设定为2400诊疗人次, 而使同部门的几个医生共用诊室, 提高诊室的周转率。这也意味着两个医生共用3个诊室, 一个医生拥有诊室的比例为1∶1.5或更少。

*标准诊室为10m2, 设计遵循6原则

在美国, 一般标准诊室的大小为10m2, 诊室设计的原则有6点。

1.洗手池布置宜靠近入口, 方便医生进入房间后洗手, 预防疾病和传染;

2.入口处留足够空间, 大于5英尺的回旋直径给残疾人;

3.诊室里应提供两张椅子方便家属, 并备有杂志供患者等待时阅览, 门后有挂衣钩;

4.诊室内设诊床, 诊床一般布置在门后以保护患者的私密性, 诊床边的墙上挂有诊断仪并配有诊疗灯, 诊疗仪器柜;有些医院要求每20个诊床中至少有一张是电动的, 以方便残疾人使用;在骨科、足科, 绝大多数的诊床为电动式, 以满足该科患者行动不便的需要, 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5.医生有专门的办公空间, 但诊室内也设有联网的电脑, 方便医生和护士输入和检查患者的材料以及开药, 做处置;电脑有安装在墙上的, 也有可移动的。

6.诊室内还设有橱柜, 贮藏医用的必需品, 橱柜的净贮藏空间应保持至少1m宽。橱柜边一般设置放针头和医用手套的盒子, 有的医院把洗手池也做在柜子里。

中国医院诊室设计及利用

*门诊诊室间数的标准设定过高, 诊室量过小

在我国现行的医院设计规范中, 门诊诊室间数是按以下标准进行计算的:

诊室间数=日平均门诊诊疗人次/50~60人次

这个标准约为美国医疗标准中医生一天平均接待患者的4倍。这与我国目前医生日平均负担诊疗人次不相符。即使说50~60人次是极限情况, 这个标准也设定得太高。2009年, 全国公立医院医生日均担负为6.7诊疗人次, 在深圳, 公立医院医生日均担负16.2诊疗人次。有些区级、社康中心的医生接待患者相对较少。三甲医院的医生日门诊量可能在60人, 高峰期医生会加班工作, 一天看100多个患者。

这种状况说明了两个问题:

1.我国医疗技术人员的分布不均匀, 总体工作强度不高, 但在局部地区却严重超标。

高强度的劳动对医生和患者双方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医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要给患者诊断、开药……有时还会碰到疑难杂症。首先医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 否则出错的机会是很高的。长时间的高强度的工作对医生的体能和判断力是一种挑战, 因为疲惫会增加医生出错的机率。

2.在规划设计时, 没有按照合理的诊室使用率来配备医护人员和诊室。诊室量一般偏小, 医生配置不够。

例如某医院原定日门诊量为4000人, 仅设诊室90间, 则诊室日门诊量为4000/90=44。也就是说每个医生每天是按看44个患者的工作量来设计的。按照正常工作8小时, 2小时午休, 则每小时要接待8个患者, 每个患者只有7分钟的时间。自医院开业正常运行后, 门诊部就拥挤不堪。由于近几年日门诊量增长较快, 每天接待患者超过6000人, 医院又扩建诊室为120间。表面上看诊室是多了, 但实际算下来, 诊室日门诊量比以前更高了, 达到50人每天, 医院拥挤情况并没有得到改观。

这种状况的改变, 关键在于我国目前需要树立一个基本的行业标准, 并且这个标准是科学、合理并符合人性化的。这样才能在医院的立项和改建的过程中有衡量的依据, 做出正确的估算和预测。如果缺少这个标准, 参照一些已建医院的规模做, 而这些医院本身也存在着问题。这样就容易导致错误的延伸。根据目前的国情, 要一下子赶上先进的标准是一个挑战, 所以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进行长期规划, 合理布置和利用资源, 逐步达到这个目标, 使我们的患者有舒适的就医条件, 医生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诊室的人性化设计不够周全

另外, 目前我国医院的诊室设计对患者的私密性和隐私性的考虑还不够周全。很多诊室还是按两个医生设计。狭小的房间里布置两张桌子和凳子。4个人共同交谈了解病情, 相互干扰大。患者有一些隐情也很难启齿, 医生在这种状况下也无法全面了解情况和做深入检查, 只能给每个患者几分钟的处理时间。

上一篇:秋霖张维屏原文及翻译下一篇:法律职业资格证调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