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博弈

2024-04-08

感性与理性的博弈(共8篇)

篇1:感性与理性的博弈

女人的感性与理性

感性的女人和理性的女人,男人一般更看好前者,尤其希望有一个感性的情人或红颜知己。但身为女人,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如何取舍、如何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一生的幸福。

女人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女人缺少感性寡淡无味。女人之所以吸引人,也就在于女人的柔与弱,妩与媚。因为感性,女人更娇媚,更可爱。

男人如山,女人似水。山总是避不开水的缠绵,挡不住思念的萦绕;水总是离不开山的守护,按捺不住向往的热情。没有山,水便失去了灵性;没有水,山便失去其精魂。恬静的水因为山的呵护方显妩媚;巍峨的山因为水的缠绕更富柔情。男人常常是理性的,这才引起女人苦苦思索,吸引女人对男人的景仰;而女人常常是感性的,这才使得男人琢磨不透,引起男人对女人的追求。感性的女人容易把男人作为终生依靠,失去爱情便失去一切。柔弱无助,用温柔和眼泪赢得怜爱,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理性的女人知道世界上最靠得住的是自己,失去爱情时会难过,但却明白悲伤无法挽留失去的爱,该离开的始终会离开。既不去征服男人也不去征服世界,只是坚强的生活,继续走自己的路。

感性的女人注重仪容,刻意打扮,粉面红唇,万种风情,总有一种朦胧的美吸引男人想去探其究竟;理性的女人素面朝天,注重内涵,鲜有妩媚,总透出一种精明强干让男人敬而远之;感性的女人有爱就是天堂,她的小鸟依人让男人充满自信和激情。感性的女人懂得不必处处表现坚强,会用柔弱给感性一点空间,营造一个水做的女人,适时巧妙的用眼泪赚足男人的怜惜!她可以让男人充分表现自己,让男人更像男人;理性的女人在爱的天堂里还会寻觅,她的精明清醒让男人不再强大,不再自信。面对一个充满理性和自信的女人,男人往往很迷茫,不敢去怜惜,也不知应怎样去怜爱。

感性的女人为情感而痴迷,有雨就浪漫、有阳光就灿烂。为一份小礼物而雀跃,为甜言蜜语而陶醉,你对她的一点点好,她都会感动。给她一点感动,她就是最温顺的小女人;理性的女人会思辨感情的真假,会为一份小礼物开心,也为甜言蜜语快乐,但更会提醒自己别太天真。

感性的女人遇到挫折怨天尤人,埋怨命运不公,把脱离苦海,远离不幸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理性的女人会在哭过后深思,懂得生活不相信眼泪,在挫折中坚强成熟起来,依靠自己走出困境。

感性的女人是敏感的精灵,因为她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通过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就能洞察你的心意。加 之,她的真诚,纯朴,柔情,她就是善解人意的尤物,有几个男人不为她神魂颠倒?

感性的女人是有情调的,她可以把连绵细雨读成诗,可以把漫天风雪描成画;她会为花开而欣喜,为花谢而落泪;为月圆而陶醉,为月缺而伤感。因此,她总有点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点忧郁赋予了她特殊的迷人韵味。

感性的女人是透明的,纯净的,她们会在高兴时开心的笑,悲伤时痛快的哭,她们的爱恨悲喜等常常会写在脸上,而不是深埋于心底,所以她们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世上如果没有了感性的女人,一定会比没有了理性的男人更糟。天空将不再下雨,窗外将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生活将不再多姿多彩,世界只有精明算计。但是,一个只有感性的女人虽然可爱,但算不上好女人。因为生活是现实的,是需要理性的。只有感性的女人,往往容易流于平庸,容易成为悲剧性人物。真正的好女人应该感性、理性兼具,感性中不乏理性。

一个真正能够理性的女人,首先是知识的女性。知识越多,越容易最大程度上学会理性的生存。但是,一个只有理性或者说过于理性的女人反而容易走向一种极端,少了女性 应有的某些特质,一个总是习惯于理性思维的女人,更容易患得患失,处心积虑。所以,这样的女人,可能是女强人,但却不知不觉少了些女人味;还可能成为某种不可理喻的女人,比如乖张,尖刻,过分的自私,成了俗不可耐的人。因此,理性也需要适度把握,不要走入极端。

理性的做人做事,本该是一种素养。但是,作为女人,只会理性的生存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悲哀。女人,首先应该是个纯粹的女人,具备阴、柔的特质。女人是和风、是细雨、是温火。所以一个真正的女人,应该是感性理性并存、且感性多于理性的。感性可以使女人的种种特质彰显,使女人有十足的女人味。感性的女人可以想哭便哭想闹便闹想撒娇便撒娇,可以哭得梨花带雨让人心生怜爱,可以闹得鸡飞狗跳让人无可奈何,可以想撒娇便撒娇给你来个胡搅蛮缠让你哭笑不得。但这一切都要把握好“度”,像糖甜而不腻、如盐味而不咸,聪颖灵动善解人意,让爱你的人正好可以宠你疼你迁就你容忍你而不烦你躲你。而理性则可以让女人更加聪明智慧,给十足的女人味锦上添花。理性的女人应该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果断的决择。在必要的时候宽容,适度坚持或者舍弃一些东西。

感性又不乏理性的女人才是真女人。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糊涂”的聪明女人才是魅力无限的女人,才是幸福 快乐的好女人。不妨做一个半醉半醒的女人。用一半迷醉做感性女人,演译女人的多姿多彩、娇柔妩媚,尽情享受上天赋予女人的幸福。留一半清醒把握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适度理性的女人,不管风吹雨打,任何时候都能驾驭自己的人生,这样我们才能踏实的享受生活。感性迷醉可以适当张扬,理性清醒不必时时彰显,只在你心里适当留存、适当运作。只要能平稳的驾驭人生的小舟,不妨多一点感性,多一分女人味。活出你的精彩,活出女人的精彩!

篇2:感性与理性的博弈

由于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突然出现制动,导致企业的管理行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一些企业反应敏捷,迅速裁员,包括高级管理人才,这主要是那部分靠“理性”,或者说靠“系统”运作的外企,他们做所有事情都有一套规则,而且是环环相扣,并且前置性反应。比如销售一旦连续下降,则销售裁员,销售裁员则对应的客服要裁员,再发展下去相关的职能都必须联动裁员。其实对外企而言,这根本就是一个管理常态,而到了一些人那里就开始放大,唱衰外企。外企都是国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他们一直生活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常态”,他们已经活过了N个衰退期了。而我们很多民族企业可能还第一次经历这个“新常态”。反应有些迟钝,甚至大惊小怪,因为我们基本靠“感性”管理企业。由于外企的部分高管进入民企后出现不适应,而导致大家开始质疑靠“系统”生存的外企管理人员是否适合靠“权威”生存的民企。似乎这个事情有些争议,其实二者黑白分明。

靠“势”起家,靠“感性”管理

大部分外企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遍布全世界,生存数十年,也就是我们很多民企追求的所谓“基业长青”。他们靠的就是“系统”,不是一个人,或数个人。很多民营企业突然爆发式增长,也可能包括利润的爆发式增长,主要靠的是“势”,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这个“势”在大部分人有生之年不会重现第二次,就像股票认购证或房地产一样。但是我们一堆的“疯投”还在教导大家要抓住“势”,一种一夜暴富的投机思想还在互联网上野蛮生长。但是实体经济已经不得不回归“理性”了,那你的管理是否也要回归“理性”?

强化“规则”,而弱化“自己”

所有管理都要“理性”吗?这种绝对的问题,似乎只能答“否”。但是我们必须扒开来看看具体哪些可以“感性”哪些可以“理性”,否则简单一句话等于什么也没说。大家现在可以列出一堆外企高管折戟民企的案例,然后说她或者他是“系统”的产物,靠品牌光环,也就是本身不具备能力等。也许有这个可能,但是我们不说人,我们说企业。那你希望进入一家有你没你都无关重要的公司,还是希望进入一家没你就死的公司?一些董事长认为总经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没他公司一样运转,而一些董事长认为如果这样,我要他还干啥?他不知道他的伟大之处就是建立系统去弱化了他自己。我们很多供应链计划人员其实智商都很高,他们有时故意放些漏洞,来避免弱化自己,他们的思想境界还没法达到那个高度,因为仅仅是个主管级别。但是,我们很多高级管理人员的境界也是这个级别,他们在享受着个人能力或者权利的充分挥洒,而不愿建立“理性”体系。或者说长期处于感性的混乱中,可能客观上也无暇建立起理性的规则和体系。当然,这些企业会说我们的规则不要太多,但是你们的规则是用来被领导打破的,或者是被上级检查的。所以,我说的规则,是指可以被遵守的规则,或者不遵守会被惩罚的规则,不是仅仅是“有”规则。

“感性”与“理性”的抉择

那是否所有业务领域都不能“感性”?这个说法也太绝对。我曾被客户质问过一个问题,“你不能向市场部门追问市场活动后能带来多少增长”也就是投入产出比这个问题不适合市场部,因为市场人员就是要天马行空,穷尽想象空间做出最不可思议的创意,任何约束都会遏制他们才华的发挥。我也听说过很多品牌的创立就是源于创始人的疯狂举动而一举成名的。但是是否“疯狂”就成了这家企业未来管理的主旋律?他们也不傻,知道何时可以“疯”,何时要“稳”。所以一家企业哪些职能可以更多“感性”?一家企业哪些阶段可以更多“感性”?如果非要违反中庸之道,说出哪些职能可以更多“感性”的话,我想市场,销售是否是首当其冲,难道有人认为研发,财务,人事,行政,质量,物流,采购,生产,供应链计划管理等也可以更多“感性”?那企业在哪个阶段可以更多“感性”?初创阶段。人人都让他成为总经理,没有任何制约,发挥其所有才能,不计风险。到了稳定期,是否也是人人总经理模式?那恐怕就要乱套了。我想招募外企管理者的那些民企本意一定是想学习外企的系统化,规范化,也可以打破不能富过三代的`魔咒。但是为何最后叶公好龙?这就是理念的转变,他们还一时无法从数十年的“人人总经理”模式中切换出来。他们有

几种典型的管理理念,“谁背业绩谁决策”—销售指挥运营。“谁背费用谁负责”—销售指挥补货,甚至计划。“谁管理谁负责”—仓库承担计划职责。“谁听见炮火谁指挥”---“感性”的销售指挥“理性”的运营。他们的假设前提是哪个“谁”是有能力承担这一切的,所以没有规则,只有信任,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其实那个“谁”根本没有这个承担的能力,但又如何?公司又不是他的,最多被“感性”地骂一顿,象征性罚一下。同时他基于这个管理模式还可以“感性”地骂下一级的人员,层层“感性”互骂,一些“自尊”略强的外企人员不得不离开,留下爱“骂”或者“耐”骂两种人。

没有规则制约的权威,不是真正的权威

那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和周立波同志说的一样,问题还是前三排。从管理层开始不骂人,从管理层开始不随意打破规则,从管理层开始转变行为模式。哪“谁”来做“恶人”?“规则”来做“恶人”,无论谁,不遵守规则,就要被处罚。规则不合理呢?“S&OP销售与运行协同规划”来做“恶人”,它是规则执行的监控者,这个“流程”承担着揭示偏差,揭示规则是否合理的重任,它的范围不仅覆盖销售和运营,更覆盖着产品管理领域。

篇3:理性与感性的有机交融

关键词:学院,规划,设计,理性,感性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培训学院总占地面积201.51亩,场地净用地150亩。场地为平行四边形,地形比较平坦。建设用地西临榆次区主干线中都路,北临规划路纬四街,南临规划路,东面聂村耕地。西距太榆路3 km,西北距太旧、大运高速及太原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入口以及太原武宿机场10 km处,交通十分便利。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培训学院整体规划是集教学(实训、轮训、复训)、科研(实验)、办案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院校。学院建设要求总体规划不仅布局灵活、科学、合理,同时使建成的学院成为休闲、典雅、开放、通透的育人场所,同时结合行业特色,营造法律至上,公正为大的育人环境,使得学院整体环境建设典雅庄重,建筑风格亦庄亦谐。在充分挖掘法学院的内涵,把历史、现代、人文融为一体,体现现代高校的时代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校园环境开放化,功能社会化,建筑生动化,生活绿色化的设计构想,并同时满足办公、办案、住宅及其他辅助功能的要求,把教学与生活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1规划设计理念及总体构思

1)本规划方案以校园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人性化为主题,力图营造一种集人文、绿色于一体的充满活力和人文关怀的现代校园氛围。在设计中,结合山西建筑传统文化,以院落空间紧密结合功能、方位地块特点,巧妙组织景观轴和布置高潮点,以创造疏密有致,开合有度的空间序列。充分考虑21世纪新型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力图塑造一个功能分区清晰、合理、经济可行、环境优美的高品位校园。

2)总体布局力求满足各个功能分区的使用要求,处理好各功能分区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谐统一,实现各功能分区间的整体美、自然美、功能美的和谐统一。

3)建筑风格新颖、和谐,现代设计手法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反映校园建筑的特征,建筑形式人文化,建筑技术时代化、特色化,配套设施现代化、信息化,功能使用多元化、社会化。

4)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尊重自然,充分注意校园与自然和谐,使校园有机地融入城市环境中,为城市景观环境增添光彩。

2规划结构

根据业主要求,学院建筑面积达到4.7万m2,而容积率达到1.5以上,因此通过对场地的理性分析,把商业区结合城市主干道放在场地西部,建筑层数12层~18层,通过建筑层数提高建筑面积,满足业主标书要求。并充分利用土地,开发商业价值,实现“以校养校”“以校扩校”的目的。

学院各功能组团中,最核心的是中心教学区组团,由于场地三面临路,一面为耕地,为避免噪声对教学的干扰,核心教学区只能设置在用地中部,位于学院的中心主轴上,商业区及生活区分属两边,成为教学区的辅助功能区。这样既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同时学院重心集中于场地中央,并使整体规划主次分明,动静分区,各功能组团相辅相成,创造出庄重大气的校园环境。

本次规划结构概括为“一核两轴三区”。

2.1 一核——中心教学交流核心

中心教学交流核心位于场地中部,南部结合主入口设置对外行政广场,组成广场的元素是艺术构成的弧线铺地,小品、绿化。广场两边是少数地面停车。其西部布置大面积树阵绿化广场,形成校园的“绿肺”,把西部商业区与中心教学交流核心区有效隔开。东部是生活区,空旷、视野开阔的室外运动场,周围环抱郁郁葱葱的绿化。因此,校园的核心部位是两旁绿化簇拥,前广场、中庭院、后花园串联,建筑位于其间的主教学核心区。

通过对主教学核心区原有自然地貌的重组和艺术化处理,把图书办公楼前设置对外的行政礼仪广场,图书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各组团处理成半围合的内庭院,配以植物、步道和环境小品,形成供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室外场所。

实验楼北是高大乔木、带状灌木、几何形花卉簇拥的尺度适宜小花园围合的次入口。

2.2 两轴——南北景观明轴、东西功能暗轴,一明一暗,相辅相成

1)景观明轴:沿主入口南北方向。

沿中心教学核心区纵深设置景观主轴,是一条明轴。南部主入口,庄重、大气、舒展的前区行政广场;中部是通过建筑围合形成的环境幽雅、内敛的内庭院;同时学院主要建筑:教学实验楼、图书行政办公楼等都布置在主景观轴上。位于主轴上的建筑一层局部架空,使主景观轴清晰、通透,室外空间由于场地高差处理成标高不同的内庭院与小广场,通过与建筑的巧妙组合,使空间序列层层递进,趣味十足。

2)功能暗轴:沿次入口东西方向。

沿东西轴方向依次布置三大功能区:东部学生教职工生活区、中部教学区、西部商业区。从西到东连接各功能区的是大面积的树阵绿化、带状连续的道路绿化、成片的草皮、组团绿化与点缀的各种花卉。这些绿化渗透穿插在各功能区中,连续绵延,把整个校园有机地串成整体,成为学院一条不可缺少的辅助暗轴。

学院整体规划通过一明一暗,一主一次,两条轴线的巧妙穿插,使校园的建筑群体与广场、绿化、道路的衔接自然有序,达到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的高潮与跌落,犹如一幅景观画卷连续呈现在城市中。

2.3 三区——教学区、生活区、商业区

中心教学区:由学院南部主入口及行政广场引入主景观轴,并通过点缀在其间错落有致的绿化,实现中心教学区的建筑与环境的最优组合。

生活区:校园东部用地沿南北方向贯穿设置一条联系各学生宿舍组团、食堂和活动中心的生活带,不仅解决建筑南北朝向日照问题,同时还满足室外操场长轴南北向规范要求,使土地利用率提高。

商业区:商业区位于学院西部,沿中都路呈锯齿状排开,建筑处理成锯齿状,其凹回去的部位形成尺度适宜的门前商业广场,提升商业用房的空间品质。同时锯齿状的建筑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沿街立面。

3道路系统

校区的路网是依据“人车分流”的原则进行规划的,车行体系在本次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本规划方案共设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南部,西为商业中心出入口,北为次入口。

校园内部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校园采用环状与枝状结构的道路系统。围绕各功能区的环状路既是各区的边界,也是联系各功能区的纽带和骨架。交通组织高效、安全、便捷。校园出入口、广场、停车场、学生公寓、食堂等集散流量大的场所,具有明确、清晰的分流功能。消防车道的布置都尽量靠近建筑物,尽端式消防车道都设置了回车场。

4规划用地布局

本校区规划主体分为八大功能区,以便捷的机动和步行交通联系分区。

1)学院区,为学院整体空间序列的前奏,以绿化结合开放空间为主要特征,包含了核心景观广场,以及预留的学术交流中心、科技市场等主要的外物区域。

2)核心资源区,主要由图书馆结合校行政办公楼等建筑组成。

3)综合教学区,各公共教学区,实验楼组团布置在此区域,与其他教学、生活、服务及运动组团联系便捷。教学区各组团应考虑空间的联系呼应,建筑形式的有机统一。各院系办公、教学试验等功能综合考虑布置,在平面分区的基础上考虑立体分区的实践。

4)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与生活区联系方便,设有风雨操场及室外活动场地。

5)学生生活区,相对独立,与教学区和运动区联系方便。该区建设将面向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实施的物业式管理,在建设中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6)后勤服务区,设在学院次入口附近,与学院教师生活区毗邻,学院内与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紧密相连,既方便师生的日常需求,又体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功能,对外直接联系,并提供实习餐厅等社会实践功能。

7)生态景观区,作为学校与环境的联系纽带,连接各个功能区,并结合步行系统,将学院构成一个整体。

8)商业服务区,设在榆次区主干线中都路,与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

5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地系统由公共集中绿地、组团绿地、分散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五类绿地组成。结合校区的用地布局和建筑布局,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绿化系统:以大面积的绿化及树阵广场形成校园的“绿肺”把商业区和教学区完全隔开,以保证教学区的环境品质。同时树阵广场既为学生提供大面积的休息、活动、交流空间,又使学校的整体绿化率得到提高。较为规整的树阵广场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交流的空间,有效的与校园建筑相协调,形成不同的景观面,丰富校园景观。

2)第二层次绿化空间系统:由图书办公楼组团、实验楼组团、教学楼组团、学生公寓组团、风雨操场组团等分别围合成的半开放庭院,形成第二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是第一层次绿化空间的延续。

3)第三层次绿化系统:校园车行环路周边绿化与基地周边沿路绿化,构成第三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校园车行环道周边绿化就像一个绿环,串起各个功能区。基地周边沿路绿化则有效阻止城市交通噪声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6建筑单体设计

本方案旨在创建一个实用性、文化性相结合的校园。

考虑到地域气象条件,校园内的所有建筑都保证了最佳朝向,使各组团建筑在通风、光照、节能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由于山西风沙较大,院落的围合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

在保证朝向的同时,考虑城市干道景观,再结合车行环路和绿化带的流畅线形、多变的空间组合手法、特别的建筑形体,显示出校区的构图规整、有序而不呆板,体现一种辩证的唯美感觉。

庄严空间与宽松空间的巧妙结合,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庄重的“前厅”和雅趣的“后庭”的设计手法。在校园中心区域规划了结合图书行政办公楼的“前厅”行政广场,教学实验楼组团围合的“后庭”内院环境,充分体现学院为师生创造的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建筑以现代风格为基调,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建筑手法通过较为艺术的体块切割、穿插,构成不同的几何形体,表达出洗练、干净、利落的建筑形象。同时渗透活泼、自由的活跃元素,力求体现法律学校建筑的既简明大方,充满人文气息的学院氛围,同时又典型、庄重,体现检察官公正、严明、理性的行业特色,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交融。

参考文献

篇4:理性与感性的整合

关键词:德育;理性德育;感性德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6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38--02

德育就是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操作演示以熏陶涵养被教育者,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原则(即道)有所理解和遵循(即自化)的活动。德育是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个体性和社会性、规范性和自由性、理性和感性、多元和一元的关系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德育必然是认知导向和情感教育的统一。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交融和整合,构建合理而有效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张力结构,对提高德育实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性德育: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理性化、不断“去魅”的过程,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理性化。理性作为现代性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建章规制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作为社会活动组成部分的德育,其现代化过程无疑蕴涵着理性化的色彩。社会的理性化发展趋势无疑使作为社会活动组成部分的德育也随之理性化。德育中的理性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中政策原则、道理、理论如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团结协作观念等内容的理性化特征,二是德育的手段与方式的理性化,这是由人的认知层面的多种因素,如知识、认知和认知逻辑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理性的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当道德开始成为理性化的道德时,并未失去其基本要素;通过世俗化这一事实,道德反而会变得更丰富,获得新的要素”。『lI现代社会不论其结构层面抑或其精神层面具有的不断理性化特征,决定了德育的方法首先是理性化的。认知在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德育的理性化方法。在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并对行起到范导和规约的作用。理性是认知的核心要素。无论情感抑或行为,离却了理性和人的思维,便失去了维持和发展的根基。德育之所以必要和可能,也正是因为受教育者具备了这种潜质及其发掘、发展的可能性,否则德育要么就成为单纯的“灌输式”的,要么就变得几无可能。德育必须把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等作为重要的目标。当前,德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差,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理性化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与其担当的重任还不相称,导致德育实践陷入误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性的力量就是真理对人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为,其一,最根本的在于真理的科学性;其二,真理具有内蕴深沉的价值取向;其三,真理具有坚实深厚的实践基础;其四,真理具有博大深邃的智慧文化。坚持以理服人,就必须坚持摒弃枯燥、抽象的说教,德育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层面,一是联系学生,现实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二是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切实回答、分析、解决现实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特别是要运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去教育学生。

理性化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毋庸赘言,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价值规定与精神,是受教育者无法自发产生的,它必然需要理性知识的灌输和理性信仰的导引。然而,“道德之所以有劝导和示范作用,正是因为它在陈述事实时表达了一种情感和愿望,表达了判断者的态度和信念,否则,它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无法激起他人情感的语句。”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内化和外化过程是受教育者价值自我建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理性化施教方法又是相对的、灵活的,决不是把思想德育政治教育的内容向受教育者刚性化、简单化的灌输。因此,理性化的德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必然有它的局限。在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推动的社会现代化不断深化,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德育教育成为契合个体心性价值世界的德育“感性教育”。

二、感性德育: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感性德育符合人的主体性特点和德育活动过程的特性和规律。人的主体性存在本质决定了德育在具体方法上必然是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关心人,切入个体内心世界的、能激发个体心灵共鸣的教育方法。德育实现的意义在于主体和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契合过程,因此,倚重理性化教育方式的涂尔干也充分肯定了教育的情感化方法诉求,他说:“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应该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理性化的认知导向要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除了要求德育内容要体现社会理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具体方式能否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共鸣。感性教育方法之所以对德育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源于情感是个体价值世界构建的基础,是个体确立理想信仰的前提,是个体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来自激情。”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说:“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表征着人的道德面貌。由于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以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我们的美德袋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头脑作为一个容器来灌输。”

在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情感一经产生,便能有选择地促进并巩固同这种情感有联系的认知,同样,相应的情感障碍也妨碍相应的认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推动或制约着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和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充满道德情感的行为实践,才能使行为实践本身充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交互作用是以信念为中介实现的。信念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一方面取决于人的情感体验,一方面是人的实践阅历反复认知的凝结。信念一旦形成,既有助于道德情感的深化,又会

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人的道德素质不断向实践转化。因此,德育必须注重情感激发、情绪感染。

三、理性与感性的整合

德育的合理张力在于不断总结、借鉴和整合理性德育和感性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把道德灌输和发展主体性结合起来。德育心理学表明,个体道德的发展需要有一套提供给他们的规则和价值,因而赞成理性德育中道德教育的主张,但同时也反对强制灌输的方法;个体在接受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外,还要求发展个体的个性自由,鼓励他们在情感的支撑下做出自己的、符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弗兰克纳指出:“我们的结论是,最好的道德教育形式将包括某些相对具体的规划或美德的正面教学……并由此而更加强调道德反省和自由。”

篇5:感性与理性的杂文随笔

红尘的文字不多,但是强烈触动了我的内心,当我读到这些文字,真的非常感动,因为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考虑过我的真正喜好,因为我总是太多的考虑别人,把自己放在最后,自己都常常感觉到内心受了委屈和正在忍让,而这诸多的忍让,似乎并没有换来对等的、甚至是丝毫的他人为我的一点点考虑和赞美,也许是身边的人不善于表达,或者是因为我太容易忘却。当红尘给我选定从陈圆圆莲花寺购得的星月菩提,我因此而完成习作《陈圆圆的优雅》,赞颂英雄美女的完美爱情,是圆圆的转身和隐退,成全了她一生最美好的情感和优雅的一生。红尘给予评价:分析理性,行文优雅从容。是的,我的确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尽管我很想感性的生活。红尘最擅长的是给母亲剪脚趾甲和掏耳朵,他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有责任和担当,他有好的厨艺,他有艺术品位,他常常与大自然的对话……都颇打动人心,但必须理性面对,就像陈圆圆的优雅转身。有这样一个不曾见面、不为聊天,经历和见识都很丰富的老师、朋友,应该也是很惬意的事情,人生不必完全感性,理性更显从容优雅,“灵性修养”方能超越身心的障碍,我想他是懂的。

沙洲

篇6:理性与感性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理性胜于感性”。我不太赞同这个题目,我觉得改成“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则更为妥帖。

理性与感性的战争,从远古,到如今;理性与情感同行,由沧海,到桑田。

每天每年,我们在这样的战争中整编记忆;每日每月,我们在这样的同行中梳理我们总也凌乱的灵性。

理性与感性,他们似乎不共戴天:

欠缺理性,会让人生之路步入沼泽。我们总是在做着选择。于是长远的考虑和我们切身的感受发生某种冲突,于是现实总是考验我们是否足够冷静和成熟。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德国的一名中学生枪杀了他的老师。我想他大概是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吧,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如果他能理性的思考一下这句话,这样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

欠缺感性,会让人生干涸。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的一个朋友跟她的男朋友一起散步,仰头看见天上一轮圆月,于是感慨道:今天的月亮真圆哪!谁料她男友回带道:“月亮圆关你什么事?”于是破坏了好端端的兴致。所以说没有感性的生活就像是缺乏润滑剂的链条,虽然能够转动,却艰难晦涩。

因此我认为人不可能没有感性,更不可能没有理性。理性是感性的严肃归纳总结,感性是理性的素材准备;理性是客观公正的事实,感性是表层肤浅的初步认识;理性是多次感性认识得以升华,感性以理性的真实得到归属。

不见得什么时候都需要理性,因为人总要轻松的活着,有自己的情感空间,但遇到决定前途命运的大事、工作中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则需要严肃的理性。

篇7: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两种认识形式。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人的感性认识总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感知对象,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借助自己已有的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形式来表达。在感知某一事物时,人的大脑并非一块“白板”,总是有以往产生的理性认识掺杂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已感性材料为基础,还总是通过感性形式的语言文字来说明。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总是有感性形象带入其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和贯通。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也往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

我们常说请不要“感情用事”。其实也就是说不要过多的感性认识和处事,这在无意中就将感性认识打上了错误和不好的烙印,这很明显是不对的。理性认识让世界规范有条理如钢筋混凝土建筑,充饴着严肃和压抑感;而感性认识则让世界丰富多彩如木制雕梁画栋,神采飞扬,充满了生机和栩栩如生。诚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并充分的结合起来,来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篇8:感性与理性的博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理性”是相对于“感性” 而言的, 两者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 是指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 它是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形式的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 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人的感官相联系, 而理性认识则与人的思维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 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认识最深刻也最难懂的大约是海德格尔, 最精辟又最通俗的则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理性定义就是自我。具体地说, 就是: 人人皆有本我, 所谓本我,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天性、本能、七情六欲或感情, 满足它们便是人生的根本动力。一个人, 无论他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文化或体制的社会, 打着什么样的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一生的思想和行为, 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这一根本动力。而卡西尔深刻地认识到, “理性”已经不是一个仅仅标志近代认识历程的特殊概念, 而是已经演变成 ( 或者本来就是) 包括18世纪在内的整个传统思想的汇聚点和中心, 它表达了人类几千年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 表达了人类所能取得的一切成就。

理性就是行为控制情绪, 当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 都是以合理和恰当为标准, 不流露感情色彩的时候, 就称为理性, 理性的关键就是不会感情用事, 不会冲动和幼稚。感性就是说做事情以主观意识为主, 情绪控制行为, 当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由心情决定的时候, 就是感性, 感性的人情绪多变, 做事缺乏定力。

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劳伦斯在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向人们展示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 充满理性的米莉安和富于感性的莫瑞尔夫人, 以下我们将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分析一下她俩的性格特点。

二、 米莉安的理性

理性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 作为主体的人, 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 在人的精神中, 存在着概念、推理等理性因素和理性活动, 这些理性因素和理性活动都表现为有目的有意识的, 并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而进行的自觉过程。

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 作者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把青年主人公保罗和他的初恋女友米莉安的爱情设立为整个小说的核心部分, 米莉安是一个害羞、美丽和超凡脱俗的女孩, 受严格的宗教观念的影响, 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尊严, 只相信精神恋爱。在他们交往之初, 米莉安对保罗有些冷淡, 因为她是个农民的女儿, 生活在一个男权重压下的社会, 她唯恐保罗会轻视她。因此她需要尊严, 她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期盼, 这使她变得好思考, 时而敏感时而浪漫, 她向往着有一位骑士能拯救她脱离苦海。

作者用大量的文笔, 描绘了她那种神秘叵测的气质: “这个女孩子内心充满罗曼蒂克的幻想、她想象着到处都有沃尔特·司各特笔下的女主人公。受到头戴钢盔或帽簪羽毛的男子的爱慕, 而她就是一位公主般的人物, 后来沦落为一个牧猪女。而她见到得多少有点像沃尔特·司各特笔下的男主人公的保罗时有点害怕, 保罗既会画画, 又会说法语, 还懂代数, 每天乘火车去诺丁汉她害怕保罗也把她看做是个牧猪女, 看不出她自身内在的那种公主气质, 因此她总是冷淡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个理性的思维一般都表现为: 如果我要做某事, 那要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法。而所谓“可行”, 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理性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能力; 理性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生活理性把探求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米莉安就是这样的人, 米莉安不屑于自己低下的地位, 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她认定学习能让她出人头地, 因此她请求保罗教她代数, 她还常去保罗家学法语, 他俩还一起读巴尔扎克的作品, 写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她忘我地学习, 这也是她独特的、充满理性的一面, 作者描述道: “她不可能靠地位和财富成为一名公主, 因此她疯狂地学习, 想籍此来出人头地。因为她与众不同, 不该与平庸之辈一起被别人忽视。学习则是她所寻求的出人头地的唯一方法。”

理性让人智慧。真正支配一个人一切言行的重要标准是理性而非感性。在某些环境与场合下, 我们可以尽情自然体现感性的一面, 但我们无法否认在感性的同时, 必须以理性作为先导与基础。理性存在表现力, 有时可让人在感性体现时更有血有肉, 更丰富而精彩。人类的欲望是花样繁多千奇百怪的。但是由于客观规律的存在, 有些欲望是可实现的, 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可实现的。而理性表现为遵循规律, 人又表现为充满欲望, 于是理性人就表现为压抑欲望。因为理性能够改变人们的概念, 并进而改变人的情感。

米莉安理性的光辉还表现在她的爱情观上, 她信奉上帝, 她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保罗, 她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 只想在精神上拥有保罗, 由于从小受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贞操观的影响, 因此, 两人极力回避身体接触, 作者也用了一些笔触来描述他们 的精神之 恋:“他和米莉安俩人都不会承认他们之间滋生了爱情。他认为自己很稳重不至于如此多情, 而她则认为自己非常高尚。他们俩都成熟得很晚, 而且心理方面比体力还要晚熟得多。”“也许因为各个农场都不断碰到牲畜繁殖的事, 米莉安对这类事更加敏感。即使听到别人对两性关系的稍微暗示, 她就心跳加速, 并十分厌恶。保罗亦步亦趋地跟着她。他们之间的亲密完全是纯洁的感情。在他们面前连母马怀孕的话都从来不提。”

三、 莫瑞尔夫人的感性

人的情感是多样而丰富的, 悲喜欢愁、苦乐泪笑的瞬间体现, 它不需要做作也不需要装饰, 真实而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每一缕表情里。

保罗的母亲莫瑞尔夫人是一个充满感性的人物, 在她的世界里感性胜于理性。19世纪的英国社会被划分成了三种阶级: 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平民阶层, 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目标, 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就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莫瑞尔先生是一位矿工, 满口粗话, 而莫瑞尔夫人出身中产阶级, 受过良好的教育, 知书达理, 说一口标准的上流社会英语。莫瑞尔夫妇之间的落差导致了他们之间爱情的失落, 丈夫开始酗酒和家暴, 妻子倍感孤独。由于对丈夫的绝望, 莫瑞尔夫人把自己的感情、爱情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她的大儿子威廉。她坚决打破丈夫希望威廉去当矿工的想法, 相反她给威廉良好的教育, 威廉也逐渐成为一位前程远大的年轻才俊。威廉的才华引来了不少女孩的追求, 这让莫瑞尔夫人烦恼不已, 她的“恋子 情结”慢慢凸显, 作者描写道: “有时, 当她俯身站在洗衣盆边时, 又想起儿子的事来, 仿佛看见儿子娶了一个挥霍无度优雅漂亮的妻子, 挣那几个钱, 在郊区一间小屋子里苦苦地过着日子。‘唉, ’她对自己说, ‘我就像一个傻子———自寻烦恼。’尽管这样, 她心底的那块忧虑始终伴随着她, 害怕威廉自作主张干错了事。”

放眼世界, 人的天性、本能、七情六欲或感情千差万别, 秉性各异, 人各有志。然而, 人偏又是脱离了社会便无法生存的社会性动物, 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 如果人人皆按照自己的秉性和志趣率性而为, 社会生活便乱了套。这就意味着人人皆不得不在本我与超我或“性”与“体” 的夹缝中生存。

当莫瑞尔夫人知道威廉有女朋友时, 她便开始吃醋, 说这女孩的一些坏话, 在给儿子的信中, 莫瑞尔夫人写道: “可是, 孩子, 你想过没有, 一个女孩子第一次给她男朋友一张这样的相片寄给他母亲, 品位会高吗? 当然, 像你说的一样, 她的肩膀很美丽, 但我根本没料到第一眼就看到露出这么多。”“孩子, 记住你可要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事再比一个没有前途的婚姻更糟糕了。我的婚姻已经够糟糕了, 天知道我应该给你一些教训, 可也说不准, 也许你的婚姻要比我的还要糟糕许多倍。”可是威廉没能等到结婚就病逝了, 这给莫瑞尔夫人是一个重击: “葬礼后, 莫瑞尔太太不再像过去一样谈论生活, 不再对生活充满希望, 谁劝她也没用, 她不和任何人交谈。在回家的火车上, 她就自言自语: ‘如果死的是我就好了!’”

威廉死后, 莫瑞尔夫人又把她那扭曲的母爱转移到了小儿子保罗身上, 对于保罗的两次恋爱, 莫瑞尔夫人总是妒忌不已, 特别是对 米莉安仇 恨有加“莫瑞尔太太恨她把她的儿子变成这样她看着保罗变得急躁、自负、 郁郁寡欢, 就把这些都推到米莉安身上。”更加不幸的是, 莫瑞尔夫人的喜怒哀乐能左右保罗, 使他陷入困境。他和别的女人恋爱时, 灵魂会被莫瑞尔夫人控制着, 感到左右为难, 无法获得自由。而莫瑞尔夫人在精神上与丈夫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能从儿子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 而这种努力又常常被保罗身边的女人所挫败, 而与儿子, 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情结, 那种纠结的灵魂上的争斗给莫瑞尔夫人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最后, 莫瑞尔夫人郁郁寡欢, 得了不治之症, 心理和生理衰竭, 离开了人世。

四、 结语

威廉和莫瑞尔夫人的死以及保罗最后精神的颓废让读者充分领略了作者批判现实的理性光芒, 作者一方面把现实生活残酷地活生生地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又为小说人物洒下了同情的眼泪, 刻画出生活的本质和实质内涵, 让读者用清醒的目光, 发现生活的底蕴。由此可见作者是赞美理性而贬低感性的, 也许在现实当中和在小说世界里一样, 理性是先导和基础, 让人智慧, 是真正支配一个人一切言行的重要标准。感性让我们发现生活的表面色彩, 而理性却让我们感知生活的本质。感性可以让我们多梦, 而理性却又使我们对梦有真实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美) 迪奈尔丁·斯奈德.劳伦斯的觉悟:一个智者的传记文学M.陈德民译.劳伦斯:堪萨斯大学出版社, 1981.

上一篇:5文明施工现场措施下一篇:新产品上市策划方案(4P、SWOTE最强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