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2024-05-08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精选8篇)

篇1:“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理论: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城市是一个新概念, 《报告》对这个新概念给予了解释。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 目前,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发展目标、模式、策略、路径、指标体系以及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等方面。

其中, 低碳城市发展目标是首要的。低碳排放定量指标是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 其具体目标则可以进行目标分解。如上海市提出城市未来低碳发展目标应该包括:城市低碳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建筑、生产及交通发展的分项目标, 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碳捕捉目标。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应与生态城市相结合, 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的发展目标。

关于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途径, 《报告》列举了当前国内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戴亦欣的基于城市历史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政府、市场、公民三方协作互动模型;仇保兴提出的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 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可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辛章平、张银太的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包括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报告》用了很大篇幅对低碳社区能源规划与管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低碳社区是实施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载体, 是地方政府在节能应用中的先锋。指出低碳社区在建造时一般需遵守十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可持续性和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以及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践:正在探索中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报告》还概括总结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报告》指出,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选定了五个城市探索低碳发展的示范项目, 分别是:上海生态建筑的示范城市、广州可持续交通的示范城市、攀枝花生物柴油发展之城、伊春生态保护低能耗发展之城、保定新能源制造业之城。

此外, 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低碳社区作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范式, 已在上海、北京、保定等城市率先试点, 这些城市大多采取以低碳化节能示范性项目为先导进行社区节能实践。目前低碳社区建设的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

但《报告》也明确指出, 一些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开展尚存在盲目现象。同时,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大跃进”现象。

构想: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未来

《报告》对中国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发展的未来进行了构想。《报告》指出, 未来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发展应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即低碳产业发展、多样化的低碳能源利用、低碳交通方式、绿色建筑、居民低碳消费理念、低碳技术发展。《报告》认为,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柱, 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 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低碳能源利用上, 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 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 先进节能技术, 碳捕获和封存, 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同时, 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 以减少交通需求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构建合理的交通结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发展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并且, 要大力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实施城镇民用供暖节能改造, 打造绿色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新模式和兴建光伏民宅社区工程。

篇2:“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特点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分三级六个板块十二个维度十二个指标。一级指标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设施、政策6大块。强调对城市社会环境经济综合体的全覆盖。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要比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宽而复杂。城市低碳经济只是城市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城市低碳发展,除了经济以外,还有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级指标12个,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设施、政策6大块的进一步分解,着重描述系统特征。十二个维度,每两个为一组,分别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设施、政策等子系统的具体特征进行描述与评价。其中,低碳产出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消费指标表征消费模式;低碳资源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低碳人口指标表征全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参与程度;低碳环境指标表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环境标准与门槛;低碳政策指标表征向低碳转型的努力程度。

三级指标12个,事实上就是成分指标。成分指标选择与设计,要在水平、结构、技术、替代、公平、效率等方面对二级指标所代表的系统板块特征有突出反映,同时要体现指标选择原则、数据来源可靠稳定等要求。经过反复筛选,碳生产力与能源消费强度、低碳消费系数、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的就业岗位贡献度、非化石能源比例、森林覆盖率、COD的排放强度、SO₂的排放强度、公交偏好与公交效率、建筑能耗强度、低碳规划与产业政策措施、碳排放管理、监测、统计体系建设等指标进入篮子。

对应每个成分指标和每一层次指标集,遴选一个或多个核心目标或考核标准,并赋予相应的阈值,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由于低碳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五年规划的特点,考核标准或目标值需要满足评价指标在5年期间可以实现的要求,还要避免由于经济波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对某一年度指标值的影响。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这种方法常见于时下比较流行的各种排名;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这种方法如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在国际上,还有一种是以实施了某些政策、技术或采取了某种行动,并对政策、技术或行动的执行程度、实施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如瑞士在中国眉山、德州等城市所测试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种打分评价体系。本文所构建的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集合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了客观度量与评价城市在低碳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差距,在對低碳城市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排位工作的关键。同时,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城市离低碳发展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城市向低碳转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发展排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可以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来构建。DSR框架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被广泛用来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低碳发展的概念模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1)低碳发展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向高产出、低污染、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导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2)低碳发展状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综合度量,能够界定城市在某一时期所处的低碳发展水平,包括人均碳排放、碳生产力水平、低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等;(3)低碳发展的政策响应:用以表征城市为促进低碳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如征收碳税和消费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以评价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努力与不足,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路径;或者设定未来某一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成本。

综上所述,衡量一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除了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 同时要考察城市向低碳转型所付出的努力。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所构建的低碳发展水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6个层面构建:(1)低碳产出指标;(2)低碳消费指标;(3)低碳资源指标;(4)低碳社会指标;(5)低碳环境指标;(6)低碳政策指标。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选择的原则

UNCSD第三次修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具体排位指标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原则:(1)指标简洁,有代表性;(2)指标可得,各国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3)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4)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相容。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评测指标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可比较的一致性原则

城市低碳发展,是全球关注的共同事业。由于具有减排成本高昂,对地方城市当期的福利增长贡献较小,外部效应大,全球搭车等特点,评价指标构成与评价数据与结果,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气候博弈、全球碳空间分配与GHG排放核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坚持国际与国内可比较原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的需要。

(二)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率原则

低碳发展,主要通过低投入高产出来实现的。高效率是低碳发展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减少污染排放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一时不能快速转变的情况下,低投入高产出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碳生产力与低能源投入强度等效率指标是评价与考核低碳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

(三)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原则

低碳发展,还可以通过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来实现。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减少污染排放,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是重要途径。尤其是技术一时不能快速提升的情况下,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等对低碳发展更为重要。所以,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低碳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等结构优化指标,是评价与考核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原则

政府公共经济投入与城市低碳设施建设,事关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水平。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标准,要注意全球环境保护与地方环境保护、气候公共福利与其他公共福利之间的合理平衡。

国际上一般认为,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收入差距小,社会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低碳发展必须要、也应该要为地方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收入机会。碳就业岗位贡献率、污染物低排放强度、低碳出行偏好与低碳建筑比例,与高效率的公交设施等,均是重要评价指标。

(五)满足基本发展需求原则

低碳发展,是人类满足其基本发展需求前提下的一种高级发展形态。这样,要求我们区分人们的基本的刚性的碳消费和有弹性的奢侈的碳消费。对不同的消费部分,予以不同的评价。以此转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模式、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碳恩格尔系数,是一个能区分人们的基本刚性碳消费和有弹性的奢侈碳消费的好指标。

(六)数据稳定可靠原则

所有用于评价的数据来源要稳定可靠,口径统一,计算准确,收集成本不高,难度不大,保障整个评价工作可操作。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基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基础数据来源有以下几类: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主要有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城市历年统计年鉴、各城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等。

——网络数据

重要的网络数据有碳排放参考数据。重点查询的国际网络有:http://cait.wri.org、

http://cdiac.ornl.gov、http://ddp-ext.worldbank.org、http://data.iea.org、http://www.ipcc.ch。重点查询的国内网络主要是国家各部委机构、各城市政府机构网站。

——文献数据

包括三类:政府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制定的各种规划、标准等文献,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工作者所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著作与论文等文献,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与署名文章等。

——调研数据

课题组深入各样本城市进行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

一般来说,凡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要进行真实性与可靠性评估与处理。受价格影响的数据以2005年为基点,处理成可比价数据。量纲数据要进行口径、范围与构成的归一化处理。比例数据和地方数据要进行整体化的归一处理。用于比较的指标数据要进行标准化与无量纲化处理。鉴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本排位研究的城市数据口径,在地域上,主要是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为包括户籍人口、暂住半年以上人口的常住人口。能源消费,包括能源生产、加工转换中的能源使用,工业、农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碳排放,包括上述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一切排放。采用使用端计算法则。对于使用火电、汽油等二次能源产品的城市,即使火电生产分布在其它城市,火电生产过程中的一次能源投入、电网输电损耗等排放计入火电使用城市。

(三)指标计算

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本文所采用的四个关键排位指标。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其他单一指标的排位和综合指标排位,请读者关注本年度国庆节后即将主办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绿皮书2010》新闻发布会。

1. 碳生产力水平指标

本文使用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作为碳生产力水平的标度。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等于城市国内生产总值(2005不变价)除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该指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减排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各地“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是全社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化石能的生产与消费有关。

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能源加工轉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含二次能源)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出于城市间比较的需要,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能源消费口径,必须是终端能源消费,而不是总能源消费量。这是因为总能源消费中包含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而火电等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转化为电能后可能大部分输出。这样,如按总能源消费量计算,火电工业城市的排放会包括大部分输出电能的生产排放,造成比较的基点不公。 从全部城市来看,出现火电输出部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复计算,出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虚高现象,不利于我国参与世界气候谈判与减排博弈。

二次能源消费量换算回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方法,以火电为例: 火电发电用煤炭消费量等于火电用电量×煤炭发电能源转换系数+火电用电量×电网供电损耗系数×煤炭发电能源转换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二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换算回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社会煤炭消费量×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全社会石油消费量×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全社会天然气消费量×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2. GDP能耗强度指标

本文使用单位GDP产出的能耗作为GDP能耗强度指标的标度。计算方法是地区能源消耗除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本指标是国家公布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每年由各省级有关部门进行测算并对外公布。该指标具有多重指示意义。由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以煤为主,GDP能耗强度的降低,不仅意味单位GDP产出所伴随的碳排放减少,而且意味烟尘、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能源资源节约水平、能源安全水平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等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抗能源短缺风险能力的增强。

3. 碳的能源强度指标

计算方法是地区总能源消耗除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如果没有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其倒数就是能源的含碳量。该指标一方面指示城市能源资源的构成、能源供需结构的特点,同时还指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生产、发展、与应用的程度。

4. 人均碳排放水平指标

人均碳排放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市年中常住人口数。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使用年末常住人口数。这是一个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指标,指标的层级较高。内涵是人均能源消费。从全球碳预算与排放管理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终极考核指标。在国际碳空间分配博弈过程中,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但从地方城市低碳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评价指标。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结果

我们选择GDP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列的1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测算与研究。现已完成了2005年到2009年五个年度,共计12个指标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工作。这里仅公布2008年四个指标排名前五位城市的相关数据。

(一)碳生产力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

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倒数。碳生产力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相应也就越高。所以,从每吨CO₂排放所提供的万元GDP产出指标来看,深圳名列第一,珠海、厦门分别排第三与第四。这些特区城市,产业结构较轻,能源利用效率高。台州排第二、湛江名列第五,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如表2)。

(二)GDP能耗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

单位GDP的能耗,与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指标高度关联, 具有较强的政策涵义。如果全国各地能源碳强度一致,它就可以作为碳生产力水平指标的替代指标。由于我国各地能源碳强度比较一致,所以,按GDP能耗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与碳生产力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也比较一致。但毕竟各地能源碳强度存在差别,这导致特区汕头取代湛江,进入低碳发展前五名城市行列。台州仍然排名第二,印证其在碳生产力水平排位第二具有合理性(如表3)。

(三)能源碳排放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

能源碳强度越低,城市低碳发展基础就越好。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与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石油的比重、天然气的比重、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对排位的影响相当大。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在这个指标中再次进入前五名(如表4)。

(四)人均碳排放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

按人均碳排放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为湛江、张家界、汕头、连云港和南宁(如表5)。其中湛江排位第一。由于人口因素的介入,前五名城市的排位再次出现了变化。可见,城市低碳发展排位,远比经济发展排位复杂。同时,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低碳发展状况不一定很好,水平不一定很高。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台州、湛江、西宁等,也可以在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中得到较高的评价,位居前列。这表明,低碳发展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来说,是一次大好的跨越性发展机遇。

篇3:中国公布首个低碳城市标准

近日, 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 这是迄今中国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城市标准。

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1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 即可被认定为“低碳城市”。

社科院的报告指出, 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由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中外研究机构历时2年完成了《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 (以下简称《低碳计划》) 的研究, 认为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中国平均水平的1/2, 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吉林市将《低碳计划》视为该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 正采取积极措施加速转型。吉林市副市长朱长舒表示, 《低碳计划》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解决了什么是低碳经济的问题, 下一步将就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细化, 参考《低碳计划》制定“十二五”规划, 不做表面文章, 注重低碳发展路径的可操作性, 务实低调地推进低碳建设。

根据研究报告测算, 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 到2030年, 降低至基准情景的60%。

2 低碳经济评估新标准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媒体表示, 他们对这个新标准拥有‘知识产权’。新标准按照IPAC-AIM技术模型建模。这个模型已经经过全国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 并已进行过北京、广东和香港等地区情景分析的验证。模型中不包括与农、林相关的排放及碳封存。

社科院在BAU (基准) 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3种排放情景下, 评估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工业产值, 以此为建立评估新标准的基础。BAU情景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 假设没有引入其他新的政策, 只包括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政策情景指能够体现由增加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及减少污染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逐渐减少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 推广节能技术, 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 重工业自身的提高等。低碳情景则囊括上述所有政策情景方法, 此外, 还进一步涉及能源体系逐步摆脱碳依赖的问题。如, 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 针对碳捕获和碳封存 (CCS) 推广速度的乐观假设。

《低碳计划》报告约束, 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 到2030年, 降低至BAU情景的60%。在这3种情景下, 吉林市的能源消耗增长将持续到2030年。这将有利于保证吉林的发展, 并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 为高能效重工业的中期发展创造空间。在工业产值影响方面, 低碳情景对吉林市的重工业部门而言并非意味着终结。只是某些工业部门的产值有所下降 (这与政策情景下相同) , 其中包括混凝土、制砖及煤炭等。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 而且并不显著。关键问题在于既要反映不同的发展初始条件 (即GDP) , 又能体现不同资源条件及产业结构。在政策情景或低碳情景下, 找到适当的衡量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

新标准的四大类之一是低碳生产力, 包括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指标及能耗指标, 其测量方法与中国现行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及可能的全国碳排放强度指标一致。这一大类包括碳生产力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等2个相对指标。其次是低碳消费, 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每户能源消费。可通过消费指数考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一大类包括人均碳排放和家庭人均碳排放等2个指标。第三是低碳资源, 包括低碳能源所占份额, 单位能源生产排放量及森林覆盖率。此大类包括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CO2排放系数。最后是低碳政策, 考察低碳发展政策及规划的存在与否, 相关规定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及公众的认知水平。该大类囊括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 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 符合建筑物能效标准和非商业性能源的激励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标准均为相对指标。也就是说, 如果达到低碳水平就意味着其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对指标同样重要, 能够确保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设立1个长期目标。

3 吉林市目前还不是低碳经济

依照上述相对指标比对, 基于吉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吉林市目前还不是低碳经济, 只能反映吉林作为中国传统重工业城市和制造基地的历史地位。

尽管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 但吉林的碳生产力大约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吉林人均碳排放是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在低碳能源指标方面, 吉林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低碳能源供给2007年的比例还不到5%, 2007年单位能源碳排放为0.61 t碳当量,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其原因是吉林市的煤炭消耗仅占能源总消耗的1/2,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0%。吉林森林覆盖率高达55%。因此, 吉林具有非常大的森林碳封存潜力。以土地为基础的行业将在生物燃料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速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可能成为新的碳排放标签。虽然有如此多的优势, 但就碳生产力衡量, 吉林市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但是, 吉林的转型正在加速。2005年到2010年期间的目标是将单位GDP能耗降低30%, 高出全国目标10%。到2008年末, 吉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37%。《低碳计划》报告为吉林市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到2020年以及到2030年3个不同时期的指标值。具体的目标是, 在政策情景下, 碳生产力到“十二五”规划最后1年的2015年比2005年提高37%;到2020年提高58%, 这略低于低碳情景下的64%, 高于基准情景的49%。

要达到低碳发展情景目标, 吉林还需要加强国际资金与技术合作, 努力实现人均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碳当量3.30 t/人 (2008年全国为1.36 t/人) , 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2015年达到碳当量0.44 t/人, 单位能源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碳当量0.88 t/人 (全国2008年水平为0.65 t/人) 。

为了能顺利达到低碳城市的标准, 《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建议吉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的低碳投资重点, 应覆盖石化、供电供热、新能源战略、建筑、交通运输、农林和土地使用等方面。毋庸置疑的是, 石化行业成为吉林提高能效和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吉林市的石化行业是最大的用能行业, 拥有吉林石化、吉林化纤等200多家石化企业, 生产1 000多种化工产品, 其能源需求占能源总需求的1/2以上。虽然随着预期投资的大量涌入, 吉林石化行业的排放及能源消耗还将持续, 但是能效标准的提高和使用现代化化学加工设施, 将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排放。

篇4: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低碳城市;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政府领导力;低碳城市标准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5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0

篇5:“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装帧:平装开本:16开

定价:9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众多学者合著完成。全书结构为:第一篇《认识与思考》,第二篇《方法与技术》,第三篇《实践与探索》,包括国际动态、新城规划、园区建设、专项实践几部分。分别从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和实践与探索等方面系统展现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年度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其中选取的国内15个典型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与示范性,探讨了实现低碳生态目标的路径和模式。

篇6:“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关键词:低碳环保;发展协调性;发展指数

一、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首先应该结合低碳和环保的实质,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环保指数指标体系,要求其尽可能覆盖低碳、环保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其次应该将指标体系设计为问卷,征求各专家的意见,然后将意见汇总并反馈,要求专家讨论指标体系,对初步设想指标体系进行指标增减处理,形成统一意见。再次就是在考虑城市样本数量庞大的现实,删除专家意见下指标体系中那些没有专门数据统计的指标,然后再删除那些收集存在困难的指标。最后,消除相关性较高、差异性较小的指标,将收集整理的数据纳入意见指标体系中,分析指标的方差、极大值、极小值等,形成敏感性统计分析下的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二)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首先应该坚持系统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是城市低碳环保发展指标体系设计的首先原则,从而保证指标体系能够覆盖各个方面,全面展现指数。由于指数指标体系设计并不能实现全面覆盖,所以为了降低工作难度可以采用选择具有代表性指标的方法来反映总体特征。

其次应该坚持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城市低碳环保发展指标应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并适合于所有城市,所以在考虑普遍性的原则下应该坚持查一下,考虑到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工业化发展阶段,从而构建体现城市间差异的指标体系。

最后应该坚持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需要进行层级设计,这样就要去下一层级指标能够反映上一层级指标特征,上一层级指标能够涵盖和代表下一层级指标的特征。另外一方面,为了方便数据处理和指数计算,应该采用现有统计数据,统—数据口径、核算和综合方法,从而保证指标评价结果合理、客观和公正。

二、我国城市低碳环保协调性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我国城市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我国城市低碳环保协调性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构建低碳能源、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首先应该健全可再生能源法,加强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积极推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的开发,加快生物质能的研发力度,实现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建立低碳能源工程,开展新能源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项目建设,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从而引导新型低碳能源消费,鼓励社会向低碳能源消费考虑。另外还可以发展沼气工程,从而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的燃料。

(二)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支持再生能源发电事业,对新设备投资给予补偿,可以依据技术性能、设备功率等因素来决定补偿年限,这样能够鼓励企业对收益慢的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不能仅局限于补偿,还可以对技术创新的企业进行补偿。补偿能够实现能源政策的导向功能,大力倡导生物动力燃料的使用,可以采用免征生物动力燃料燃油税的方式实现。另外一方面,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政府可以对使用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家庭给予补偿,采用家电下乡的政策,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新能源设备制造的发展。

(三)加大低碳科学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在低碳科学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其创新发展,将这—科学研究工作划入到中央和地方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比如先进核能、捕集碳、可再生能源等先进低碳技术都是目前低碳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详细来说,政府的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应该推动低碳技术的理论发展,加强科研机构在低碳方面的理论创新,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一方面应该推动低碳技术的实业界发展,对开发和利益新能源的企业给予支持,鼓励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将低碳产业作为系统工程来发展,协调统筹全社会的力量。

(四)制定降耗节能标准,提倡低碳消费

倡导低碳消费就是从产品最终消费环节入手采取的操作,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鼓励,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在生活各个方面建立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相应的节能消费标准。比如从城市建筑方面来分析,可以建立建筑绿色能耗标准,确保建筑节约土地、居住者节约电能、装饰品绿色环保等。从居民出行方面来分析,可以通过加快建设城市交通体系角度入手,比如对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可以采用提高消耗燃料标准的方式。从居民着装饮食的角度来分析,可以通过倡导能源节约的方式,比如可以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光盘行动等,将低碳消费落实到实处。我国城市低碳环保协调性发展最终还是依靠每一位城市居民,需要全社会从意识、行动等方面给予贯彻,将低碳消费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7: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政策建议

针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开始着手采取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近年来得到了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订了该协议。2003年以来,英国、欧盟、日本等先后提出了推广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战略。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低碳减排的背景下,就低碳城市打造而言,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理念最早是在“十二五规划”中体现的。其致力于打造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优美宜居、运作安全可控、经济健康持续的低碳城市。这亟需在城市规划、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城市交通系统等城市运营的重要领域大力宣传低碳理念,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2008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推出“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定为上海和保定。201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为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省市。此后,我国又设立了36个低碳试点城市。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积极准备加入低碳城市的行列,政府希望能通过试点城市来探索道路,带动全国各城市走向低碳化发展。

为此,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能否切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扭转全球生态格局的关键。

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城市发展定位和“科学合理、有的放矢”的政策体系

我国城市地区差异显著、发展条件迥异、发展阶段不同,各地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的目标,灵活选择和创新性运用各种政策组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端正城市发展定位,遵循城市发展要求,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适时选择适宜的政策组合。

建立和完善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推进低碳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所不可缺少的。城市低碳发展涉及诸多领域的内容,孤立的部门政策或单一的政策类型难以实现低碳城市的整体目标。只有建立起层次完整、机制健全、相互配套的低碳政策体系,才能形成政策合力,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转型。

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并借鉴发达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的政策经验,将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

二、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提供技术保障

虽然我国在低碳城市技术(如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节能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一些高精端的技术(如碳捕获、碳封存等)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国外。尽管《哥本哈根协议》和《京都议定书》都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帮助,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只能通过国际市场购买低碳城市技术,再加上欧美发达国家对技术转让漫天要价,导致低碳城市技术引进成本非常高。我国应借助国际碳交易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密切关注低碳城市技术的国际动向,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加大谈判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的合作。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积极引进天然气资源,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应用高效发电技术,试验应用碳捕集与封存方式,降低能源工业碳排放;试点智能电网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借助引进国外优秀低碳技术和加大自身的低碳技术科研投入。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采用高能效建筑与可持续建筑。采用先进的供暖和技术设备,降低能耗。中央空调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风机水泵,采用节能节水电器等。建立建筑智能管理系统,实施能源消耗审计及需求预测。对于建筑市场,可通过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来进行推广。企业作为低碳建筑的开发者应该积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开发低碳建筑。政府作为监督者,应该采用一定的宣传方式和鼓励政策,使人们对低碳建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建筑,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建筑,并采取一些经济上的补偿措施来切实推广低碳建筑。

三、产业调整——推动结构性减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迅速地改变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资源利用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也对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978年起,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将万元GDP能耗由15.676吨标煤降低到了2007年的1.07吨标煤,但由于传统经济模式下与经济增站相伴随的资源环境成本总量的迅速上升,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近期发展矛盾甚至远期的生存压力。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将成为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煤炭、石油等高碳含量的化石能源,造成碳排放量快速增加,这已经成为城市低碳转型的最主要瓶颈。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主要是原煤、煤气、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81%以上),城市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的能源问题可以集中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问题。而且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废物和二氧化碳,正是这种在资源处理过程中的生态低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城区制造业将逐步向郊区转移,中心城区将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同时也给城市的结构性减碳提供了重要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加快改造升级高碳产业是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基础。对传统的高碳产业,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首先,加快淘汰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实现产业低碳化改造。其次,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市场准入。再次,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及工业园区低碳化。最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和进行农业低碳生态化调整,发展特色现代化产业。

四、引导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加大低碳公益广告力度,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加大低碳理念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低碳理念宣传活动和科普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创新开展低碳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专题活动,普及低碳知识。积极开展土地日、地球日、水资源日、能源日、公共交通日、无车日、节水行动、减塑行动、熄灯一小时等低碳活动,强化公众低碳意识。争取市民对低碳理念的认知率快速提高。

推行低碳公务。制定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的节电、节水、节材、节油计划、目标和标准。大力推行政府低碳采购,建立低碳产品、低碳服务认定制度,以政府低碳采购引导全社会低碳消费方向。

倡导低碳商务。在产品推介、营销、售后服务及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融入低碳理念,鼓励发展网上交易、虚拟购物中心等新兴服务业态。搭建低碳物流体系,完善低碳市场服务,坚持实施“限塑”行动,系统开展限制过度包装工作。

引导市民低碳生活。鼓励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提高新车能效与排放市场准入门槛,鼓励采用低碳膳食方式,减少浪费,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低碳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刘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1):45-50.

[2]盛广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02):39-43.

[3]胡剑波,任亚运.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其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6(04):127-133.

篇8:利用新型技术整治城市小广告

小广告内容及形式多种多样,起初只是采取浆糊粘贴方式,贴于电线杆、电话亭、垃圾桶、人行道及过街天桥等易被人群发现且人流密度高的地方。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广告也开始更新换代,现在以操作更为便利的不干胶粘贴最为普遍,它黏贴性能强,柔韧度高,不易撕毁又很难清理,已然成为环卫工人的一个头疼问题;更有甚者,近些年呈现出一种以油性自喷漆为代表的小广告,它凭借油墨超强的附着力和渗透度,牢牢地渍染在物体表面,成为时下清除小广告的一个大难题。

通常市场上采用的小广告清理方法有:刮刀清除法、喷枪冲洗法、涂料覆盖法等。刮刀清除法:主要是采用刮刀、铲刀等工具对小广告表面进行反复剐蹭,逐步清除小广告,这不但会造成建筑基材表面的破损,也增加了大量的作业时间。喷枪冲洗法:主要是利用高压水枪的冲击力,将粘贴式小广告冲洗破碎,令其无法黏贴,这种方法不但浪费水资源,也使小广告的破碎纸屑四处飞溅,影响周边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的工作量。涂料覆盖法:主要是针对难以清除的油性自喷漆,这种方法虽然遮盖了自喷漆留下的广告文字内容,但无法去除他们曾经留下的痕迹,让其以另外一种“城市补丁”的独特形式,停留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始终无法磨灭。

以上列举的这些方法,在清理小广告的同时不但令原本漂亮的市政设施和城市家居千疮百孔,大大降低了市政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清除和覆盖小广告的目的,无法避免猖狂的小广告再次卷土重来。

二、富含新技术的产品特点

(一)卓越的防粘贴功能

2011年北京博越捷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一种利用有机硅和对人体无害的PET、PLEX为原材料的防粘贴抗涂鸦贴纸(贴纸的结构层次见图1)。它主要是利用了有机硅的独特结构(即兼备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性能)所具备的表面张力低、粘温系数小、压缩性高、气体渗透性高等基本特质,具有耐高低温,耐氧化稳定性、耐候性、难燃、耐腐蚀、电气绝缘、无毒无味等特点。由于有机硅表面张力弱,表面能小,成膜能力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防粘功能。又由于防粘贴贴纸表面材料中加入了树脂颗粒,更加强了这种贴纸的防粘贴能力。

(二)优秀的抗涂鸦效果

除具有上述防粘贴功能外,它还利用有机硅的耐水性阻隔油性墨汁渗透,致使自喷漆和油性笔留下的小广告也可轻轻擦除,完全不留痕迹,可谓真正做到了产品的防粘贴抗涂鸦功能;它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耐候性、耐温性,使其安装在路灯杆和变电箱等公共设施上,能够有效的防止漏电,与特制的防粘贴抗涂鸦反光带搭配,更可起到预防交通事故的作用。

(三)个性化的图案定制

贴纸表面的图案选择丰富多样,从具象的写实山水建筑,到抽象的几何图案设计,无不充斥着“美”;除此之外,考虑到不同地域客户在环境、文化、喜好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还可以进行贴纸图案的量身定制,在防止市政设施表面损坏、延长设施使用寿命的同时也能体现城市特色、展现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景观的一大亮点。将二维码信息融入其中,更能让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对城市历史文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可谓一举数得。

这种贴纸采用专业UV油墨(不产生挥发性有机成分)进行UV印刷,不但色彩艳丽,高泽度高,且油墨的干燥挥发过程完全符合环保标准,值得一提的是,UV油墨的防紫外线照射功能,使它能够经受得住炎炎烈日的重大考验,不轻易褪色,是户外图案喷绘的最佳选择。

(四)超强的黏贴力和抗拉伸性

贴纸采用高端进口的强力背胶,黏贴力强,结合性佳,无论市政设施的基材是钢铁、水泥、木头、塑料或其他材料,它都能牢牢地附着于物体表面绝不轻易脱落。

防粘贴抗涂鸦贴纸所采用的PET原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冲击强度是其他薄膜的3-5倍,这使它具有良好的耐折性和耐拉伸性,避免了后期产品暴露在城市中所产生的人为破坏。

三、专业的资格认证

北京博越捷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防粘贴抗涂鸦产品已成功申请专利,国家专利代码201310370344.7;并经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管研究中心检测,在附着力、防涂鸦性、抗粘贴性、抗高温粘贴性、抗反复粘贴性、耐溶剂擦拭性、耐热性、耐寒性、耐碱性、耐人工气候老化、耐冲击、憎水性、褪色、燃烧性能等方面,完全合乎Q/FTZBY001-2013标准,质属优等品;在产品生产及流程上,防粘贴抗涂鸦产品完全遵照Q/SH418 01-2013企业标准严格执行,绝不倦怠。这样优良的产品系数,使得防粘贴抗涂鸦贴纸能够经得起户外恶劣环境的层层考验,完美地展现在城市环境建设当中。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我的小房间初中作文400字下一篇:12春《公务员制度讲座》期末复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