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总结

2024-04-29

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总结(共8篇)

篇1: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总结

清远市城市建设突出山水园林特色 创建中国宜居城市

近年来,清远市紧紧围绕“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后花园化”的发展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一手抓新区开发,一手抓旧城改造,按照“城市园林化、道路硬底化、庭院花园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做活“山、水、绿、文、人”等文章,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严格城市管理,建设宜居城市,建成了一批社区游园、一批城市公园、一批城市亮点、一批城市生态绿地和一批城市沥青大道的“五个一”工程。目前,一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现代中等城市正在粤北大地迅速崛起。

2006年初,清远市启动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活动,专门成立了由市长陈家记同志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由市建设局局长龙伙灵同志担任创建办办公室主任,制定了《清远市创建国家宜居城市活动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创建宜居城市动员大会、工作联席会,分解、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形成有组织、有制度、有考评、有检查、有整改、有奖惩的创建格局,确保建设宜居城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清远市注重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来抓,采取多种途径筹措建设资金30多亿元,积极新建和配套完善城市道路,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极大增强。

一是狠抓城市道路路网建设。市区先后投资约28亿元,先后高标准进行了“六纵、十横、一环”路网建设,如凤城大道、清远大道等,完成了北江路、连江路、人民路等道路的延伸及加铺沥青改造。目前,各主要街道、道路出口已全部贯通,市区市政道路总长156公里,其中宽13米以上的道路长80公里,城市道路网络已初步形成,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二是提升了城市亮化水平。先后在市区各主要道路、街道及一江两岸的主要建筑物上增设了富有特色的灯饰,新增路灯2万多盏,亮灯率达97%以上,提升了城市的亮化水平。三是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遵循“道路修到哪里,绿化建到哪里”的原则。先后完成了北江路、银泉路、静福路等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市区干道绿化面积占道路面积25%以上,绿化普及率为100%;在植被配置上,力求栽植品种多样化,乔灌花草主体化,道路绿化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层次分明、色彩明快,风格各异。

引入城市建设特色创新理念,生态城市特色逐步显现

近年来,清远市按照“提高科学性、把握整体性、突出超前性、树立权威性”的原则,确立了依托北江、飞来峡等自然优势,以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为内涵,以北江路为平台,做好秀水、美山、靓城、宜居四篇文章,先后组织编制和审核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常规850项,其中小区修建性详规810项,建筑面积1440万平方米,组织编制了清远市生态工业园选址规划方案、飞来湖公园总体规划、市区景观中轴线总体概念规划等,为“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市区注重扬“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之长,在保护好山林水体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实施规划建绿工程,按照“点、线、块、面”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小区和城市道路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长11公里、绿化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广清大道绿化工程和市政府广场的绿化建设,市区绿地总面积达1192.4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73%,绿地率达30.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6平方米。

一是抓好绿“点”的建设。重点完成了凤城广场、三角公园等街头小游园和小景点建设。二是抓好绿“线”的建设。突出抓好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化带和北江两岸的绿化建设。市区行道树的种植与道路建设基本同步,并注重优化树种结构、品种。三是抓好绿“块”的建设。重点扩建了25万平方米的江滨公园,打造出火树银花、美不胜收的滨江绿化景观带,被中外游客誉为清远的“维多利亚湾”的“外滩”,每年吸引数百万人来此观光旅游,江滨公园一跃成为清远最美的地方之一。完成了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凤城广场和占地1.9万平方米的静福广场建设,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四是抓好绿“面”的建设。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通过植树造景、建筑装饰和设置人文景观等多种手段,展现出清远“开放、和谐、绿色”的城市景观特色,并督促各临街单位实施门前和庭院绿化工程建设,涌现出金海湾豪庭、金碧湾花园、丽清花园等一批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和住宅小区,形成山、水、园林、灯饰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景观亮点,打造出视野开阔的楼市精品及观景平台。

坚持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并举,清远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近年来,清远市坚持一手抓新区开发,一手抓老城改造。按照“高起点、大气魄、超常规建设”的发展思路,通过领导挂帅、部门联动、机关带动,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驱动,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新区建设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审批一支笔”执行,大手笔建设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投资15.5亿元的清远水利枢纽和投资3亿元的飞来湖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发展的“水环境”,以北江、滨江、大燕河和笔架河为依托,加快中轴线环城水系和环城带的建设,构建“大运动生态环”。清远水利枢纽建成后,北江市区段将保持常年10.5米的水位,飞来湖建成后面积达190公顷,其中水面积达115公顷,加上筹建中的大燕湖,市区的水面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的40%以上,将营造富有灵气、充满活力的“湖城”、“水城”,力争把清远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适宜发展居住的山、水、城相依相亲相融的休闲之都。与此同时,通过招商引资进行了城市广场、名都超市、北门商业步行街等老城区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老城改造的成功之路;不但繁荣了市场经济,而且实现老街换新颜,旧城展新姿的繁荣景象。

注重扶持房地产业发展壮大,城市人居环境日趋完善

近年来,清远市建设局通过调查研究,出台了允许自然人开发房地产的项目公司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社会、民间资金转移到房地产开发经营领域,有效解决了住房制度改革后的房地产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使项目公司成为该市

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主要渠道,促进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通过加大房地产业的扶持力度,狠抓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升级,依法开展城市房屋拆迁,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确保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城市住房质量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该市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推动城市商业繁荣、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行业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积极扶持房地产开发企业。2006年,全市共批准了3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这些企业计划投资总额41.86亿元;批准市区65个项目公开预售,预售面积65.51万平方米,共9071单元。二是正确引导房地产开发与消费,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近年来,该市房地产业坚持走集中开发、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健康型小区开发道路,全面启动了“禁实”和建筑节能工作,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以提高住宅智能化水平,优化居住环境,努力打造广东省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品牌。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蓬勃开展,城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在清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大力开展“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城”活动,加大了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力度,开展了户外广告清理,加大了“六乱”和“城中村”的整治力度,全面加强了城市管理,实现了从单纯建设城市向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转变。并将旧城改造与房地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实施“捆绑”建设,实现了“以城养城”、“以城建城”,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建成了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体育健身、园林绿化于一体的太和古洞、牛鱼嘴等生态公园,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和外地游客旅游观光。

一是狠抓市容整治工程建设。市区共投入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进行了市容市貌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改造。二是深化城管环卫部门改革。市环卫部门推行了街长负责制和主街道作业“两班制”改革,加强了市民生活垃圾管理,推行了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城监支队通过实行路长负责制,强化责任,严管轻罚,有效遏制了城市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三是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合市创建办,全面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畅通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狠抓“门前四包”的落实,城市管理呈现出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势头,城市管理逐步走向社会化、规范化,市容市貌清洁亮丽,秩序井然,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篇2: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总结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2017年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任务》(@@@字〔2017〕@@号)及《@@@@@@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实施方案》(@@字〔2017〕@@号)文件精神,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各项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宣传工作,现就半年的创建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推动“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的开展,我委成立了“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科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搞好“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明确了分工。

二、制定计划,落实责任

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委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及家属参与@@@@中心城区创建中国宜居城市的各项活动,并制定了2017年创建宜居城市工作计划,将创建“宜居单位”列入本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同时向各科室安排了创建宜居城市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和工作目标。

三、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为加强干部职工的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意识,我委由专人负责,对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在全委掀起以“创建文明和谐城市、建现代宜居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热潮。

四、积极支持、广泛参与

1、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宜居城市创建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通过认真学习和了解,全委干部职工的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意识、对创建宜居城市工作的支持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知晓率和支持度高达95%以上。

2、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棋牌比赛等,对促进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

3、要求干部职工自觉参加所在社区的“宜居社区、宜居小区和美丽庭院”创建和@@@@@“宜居林”认养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参与宜居城市各项创建工作,为建设美丽@@@、幸福@@@、宜居@@@献言献策。

篇3:浅析中国城市宜居性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市的宜居问题尤为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7%, 预计至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70%。在城市进程加快的这一背景下, 我国城市生态与环境的整体质量在下降, 并出现许多城市病、区域生态失衡等现象。因此, 规划和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生态型城市既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 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城市存在的问题。

二宜居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 人居环境良好, 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的城市。总地来说, 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特征是:环境优美, 社会安全, 文明进步, 生活舒适, 经济和谐, 美誉度高。

三城市宜居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去分, 城市系统的环境可以分为城市系统内环境和城市系统外环境, 我们所说的主要是从城市系统内环境出发考虑问题。主要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分析:

1.自然系统存在的问题。人居环境中, 自然系统中的自然是指气候、水土、动植物、地理、资源等。首先, 城市气候具有其特殊性, 由于巨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 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的主要表现是: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 (形成“城市热岛”) ;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较低;多尘埃和云雾;辐射较少;风速较低, 多静风;降水量较多等。据欧洲观测, 年平均相对湿度城市与郊区相差4%~6%。再次, 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由于现阶段城市发展速度增快, 流动人口增多, 城市绿化的增加速度与人口的增速不成正比, 相对于人口的增速是缓慢的。从而, 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大大下降, 给其带来严重破坏。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 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 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座。还有部分城市存在水污染, 由于现阶段城市改造发展, 其相关的市政设施的不足, 造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的处理不及时以及错误堆放, 从而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总之, 城市生态、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人类系统存在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的改造者, 又是人类的、社会的创造者。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侧重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居民出现新的问题。首先, 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 其素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分层及差距明显, 矛盾冲突渐显。再者, 社会分工细化, 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增加, 从而弱化了人们情感的稳定性。人际交往时功利性目的相对明显, 情感性交际的减弱也导致了许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城市人们的安全感和心理依赖感降低, 个人独立性增加, 自我封闭和孤独感增加。

3.社会系统存在的问题。人居环境是一定数量规模的人共处的居住环境, 既是人类聚居的地域, 又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社会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相对于农村, 中国城市社会系统是比较好的, 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宜居城市是个相对的概念, 城市社会系统较好, 但还有些问题。中国现阶段老龄化速度加快, 但是对此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发展到相应的程度, 从而导致了很多道德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诱发社会安全问题。

4.居住系统存在的问题。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 城市中心等, 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近年来, 由于建筑建造机械以及技术等的迅猛发展, 中国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而城市人口的增加, 高层的办公地区、写字楼, 住宅等建筑在城市变得随处可见并且拥挤了许多, 城市不得不扩大居住区及办公区的建筑面积, 形成CBD办公人员聚集区。城市扩大了建筑面积, 便减少了绿植的种植空间, 一旦我们生活的环境绿色植物急剧下降了, 城市环境问题将成为我们难以生存的重要元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要求生活更便利, 而我们的社区设施并没有因为我们需求的增加得到应有地改善。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满意度并没有提高。

5.支撑系统存在的问题。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居住区的基础设施, 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交通系统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支撑系统是指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与聚落, 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和自然的关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等。在现代中国房地产销售的营销中, 我们知道一个称作“学区房”的词, 而城市居民对此的热衷并非仅仅因为学校的好坏, 更是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提出的问题。而最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交通, 大城市永远都存在交通拥堵, 但是我们都知道城市几乎每年都会修路, 年年修路年年拥堵, 这说明我们城市的交通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城市通信系统和管道存在的问题, 因为这些都需要管线。城市通信的线路在地面上, 影响城市的美观。近年来, 城市通信系统线路都从地下穿过, 和管道一样。通信的快速发展, 使得原有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需要重新开挖填埋新的设施, 但是由于运营商的不同, 其需求不同。所以存在重复开挖, 资源浪费。而管道的修复和维护也存在这种重复开挖的问题。

四总结

城市中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一种因素可能是另一种因素的原因也可能是另一种因素的结果, 所以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而认识其问题的系统性, 有利于解决其问题的系统性。而只有这样, 我们的城市才会是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张爱萍.浅谈我国城市住区宜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5 (13) :795

[2]高鹏.中国特大城市宜居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4:15—20

篇4:以人为本是创建宜居城市的灵魂

关键词:宜居城市;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成果人民共享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74—02

宜居城市,就是人居城市。人是城市的灵魂。实践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创建宜居城市活动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城市亲和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

一、坚持城市发展为了人民

为了谁,这是创建宜居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实践主体,城市发展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又是城市发展的价值目标,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呈加速度发展。但是城市越发展,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位”的城市,满足人的需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那么,人有哪些需求?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这种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创建宜居城市,首先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从普通市民的“宜居”出发,适宜居住的城市应该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洁的环境、便捷的交通、方便的市政和服务设施以及能够提供普通市民住得起的住宅等等。亚里斯多德有句至理名言并引为经典:“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确实,城市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聚集地,其首要职能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更加方便、更加安全的生存空间。这样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提高环境、公共设施等的服务供给能力和设施配置标准。另外,城市中“人的需求”又有群体差异性,他们对“宜居”条件表现出的需求差异,这些不同要求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为一定的矛盾性。如“有车族”与“无车族”在公共交通问题上的冲突。因此,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的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这也应该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城市发展依靠人民

依靠谁,这是创建宜居城市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髓。创建宜居城市,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城市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创建宜居城市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于城市发展中去。

城市怎么建,规划要多听群众的意见。把城市规划建设的“家底”交给城市的主人——市民,提高和深化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水平,实现从“公众参与”到“共同决策”,这不仅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意识”的考量,而且能够切实推动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适用有效。因此,城市规划从策划、修编、实施、管理,每一阶段,每个环节,都要发动和吸纳公众积极参与,集思广益,让公众有参与权与发言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可以通过两条渠道,一是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设置公众代表;二是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吸收公众和专家进入规划编制委员会。只有让市民都来关注城市规划,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形成符合实际的城市蓝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还要人民管。城市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全体居民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城市发展中去,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和管理好。城市管理工作量大面广,关系复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联系群众利益最直接、最密切,执法行为“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持一切围绕群众整体利益,从市民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入手,从细微处抓起,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积极倡导人性化执法理念,实施服务型管理模式,推行“教育式”、“阳光式”、“亲民式”、“温馨式”等管理办法,置管理于执法之先,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做到“严肃执法,有情操作”,使和谐城管理念扎根于心。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平台。一个社区的商业网点如何布局,道路是否通畅,停车是否到位,垃圾能否及时清理,有没有健身设施等等,这些都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而这些社区元素都不是城市总体规划能涉及的,需要建立社区规划制度,为居民的参与搭建一个平台。社区内的道路如何硬化、哪个地方应当绿化、社区卫生站设在哪儿等等,居民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充分发表意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最终还是要看居民的感受的。近年来,宜春市中心城区,为了加快宜居城市创建步伐,全面提高社区人居环境质量,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开展创建宜居社区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通过属地管理、联创联建、长效管理等方式方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市民自治,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全面提升社区宜居指数,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文明祥和、安全稳定的宜居社区。

三、坚持城市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

坚持成果人民共享,这是创建宜居城市的根本问题。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理应成为城市的主人和城市财富的享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宜居城市的基本目的就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不是为了宜居而宜居,为了创建而创建。而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就是城市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城市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在创建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和谐理念,从群众最基本、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入手,加强城市休闲广场、公园绿地、公共娱乐场所等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建设,让群众真正共享城市发展新成果。进一步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组建物业公司,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解决社区居民活动用房和活动场所问题,提升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同时,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热点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篇5: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总结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新乡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乡以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为目标,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提升期。站在城市发展的质变点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抢抓城市发展机遇,在可持续发展中提升新乡城市价值,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是新乡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

国家卫生城市的成功创建就是打造“幸福宜居之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涵。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及巩固提升工作,将其列为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并以深化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和谐新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落实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卫成果 新乡市于2008年12月份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备受鼓舞,下决心保持并巩固创卫成果,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让全

市人民长期享有一个卫生、舒适,秩序良好的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创建工作要从行政强力推动到制度保障运行转变,从突击治理到日常的严格监督管理转变,从非常态创卫到常态的有效管理转变的“三个转变”,使城市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使新乡创卫的成果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

市委书记吴天君,市长李庆贵等新乡市主要领导一年内对城市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40余次的巡视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60多件,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100多件。一年内对城市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如2009年12月12日,市委书记吴天君在爱国卫生简报上的批示中要求:“要按照原确定的市爱卫会和市城管指挥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大督查、整改力度,严格兑现奖惩政策,确保我市创卫成果。”

新乡市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爱国卫生工作构建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新政办〔2008〕165号)确立了“市领导周巡查,城管指挥中心日督查,爱卫办月暗访”的工作机制,每周安排市四大班子一名市级领导带队开展巡视活动;每月由市爱卫办组织有关专家对照创卫标准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五小治理、病媒生物防制等进行暗访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下达工作督办通知书,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进行经济处罚,并报效能监察室处理;对工作开展好、长效机制落实到位的单

位颁发红旗进行表扬和相应的经济奖励。截止今年8月份,市爱卫办工下达工作督办通知书214份,整改通知书3份。市纪委监察局在城管指挥中心设立效能监察室,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还设立有群众举报电话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等多种途径接受社会监督。每月召开一次多部门共同参加的城市管理讲评会,对各区、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点评和部署,严格落实奖惩政策。

目前,新乡市爱卫办、城管指挥中心、城管监督中心、市纪委效能监察室已建立起了良好的运作机制,并在不断优化提升中,真正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保持,并不断推向深入。

二、大力实施“3010”行动计划,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广大群众对卫生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人群、环境、社会的健康水平,成为了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迫切需要,也是党委政府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工作重心。新乡市以“3010”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市民群众生活需求。

“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是按照“产城共融、交通先行、产业协调、城乡一体、集约发展”的理念,即通过优化周边八条快速通道连接功能, 绿化美化沿路景观, 实现 30 分

钟到达六座卫星城和大型产业聚集区 ,打造“30分钟经济圈”,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建设“10分钟生活服务圈”,使市民出门步行 10 分钟 , 即可方便地到达游园广场、学校、医院以及购物、休闲、健身等场所;建设 “10分钟生态休闲圈”,从市区乘车 10 分钟 , 即可到达市区周边的生态园、植物园、水系景观等景点 , 游览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造就一个生态、和谐、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力地提升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出行的便利度、环境的适合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一)快速通道、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10年7月份,全市新建8条快速路的拆迁、绿化任务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98%;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28个,已启动12个,累计拆除各类房屋213万㎡;新建提升改造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按计划推进;升级改造12座农贸市场,已完成2座;23处游园建设已全部完工并开放使用;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4个,构建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卫监所,城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二)道路维护、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进展迅速。

2009年新乡市市政设施翻修、维护工作量是前三年的总和。翻修维修道路17.4万平方米,便道维修达1.4万平方米,维修经费达1764.8万元;2010年上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相继投入2.3亿元,兴建的“一湖两线三园”圆满竣工并交付使用,为提高新乡城市品位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协调社会力量投资213.6万元,设置广告式果皮箱1300个,大型户外公益广告900块;市政府投资641万元,购买各种环卫工程机械、工作车辆32部;市政府计划投资3600万元,新建和改造公厕100座、压缩式中转站20座。36座新建公厕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即将开工建设;3座压缩式中转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3010”行动计划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全面促进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使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城区带动辐射,城乡一体推进,连片创建。新乡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卫生城市工作要以市区为龙头,带动辐射各县(市)共同创建。以此来提升新乡全市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更多人群的生活环境条件。

市委市政府要求,已经创成省级卫生城市的县(市)要

在3年内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条件成熟的县(市)要立即申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其他县(市)要在3年内提出申报。并以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列入对各县(市)的目标考核内容,追踪督查落实。

每年4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将整治活动引向乡村。在城镇重点解决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社区庭院、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占道经营等市容市貌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农村重点解决暴露性垃圾、厕所及饮用水安全等突出问题。生活垃圾处理要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全市已建成及在建农村垃圾中转站56座,县级垃圾处理场8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上,09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四分之一,今年运用中央改厕专项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改厕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已逾三分之一。

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物业、卫生医疗、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上跟进。以各级卫生城镇创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民逐渐提升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已建成新乡县祥和新村社区、辉县市孟庄社区等一批基础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典型示范带动意义的新型农村社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

四、对爱国卫生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们认为,持续深化爱国卫生工作是当地党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自我加压,呼应群众需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惠民工程,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我们认为,卫生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环境卫生,其外延更加广泛,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积极健康,生活的舒适,环境的优美,设施的完善,功能的齐全,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精神生活的愉悦等等。是一个地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现。

我们认为,卫生城市的概念内涵、指标体系、评估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持续提升的过程。重在建设而非创建;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坚持不懈而非半途而废;重在长远谋划、统筹兼顾而非急功近利、以偏概全;重在持续提升而非一蹴而就。

我们认为,创建卫生城市是一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立体工程,需要乘时代之风,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去完成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在政府合理规划,专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们认为,创建卫生城市要从创建卫生村、卫生镇、卫

生社区、卫生单位等细胞工程做起。要由城镇向乡村延伸;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延伸;由单体个别创建向辐射连片创建延伸;由短期集中整治向长期制度化管理运行延伸。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创建卫生城市工作。

篇6: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评价结果,昆明以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力压三亚、大连和威海,位居第二位。

而广州城市宜居指数得分位于倒数第二,北京垫底,评选为最不宜居城市。

相信大家一定对中科院所公布这份《报告》很感兴趣……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因为哪几个因素垫底?而我大昆明又是凭借哪些优势位居第二的?

《报告》中透露出出这些信息?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少数公认宜居城市等40个案例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因此,在这份评价结果中,

反映出了我国建设宜居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建设宜居城市道阻且长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问题二: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昆明凭借哪些优势位居第二?

你一定想问,

这份评价结果是依据哪些指标而得出的结论?

6大维度 29个评价指标

《报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其中,在公共设施方便服务性、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上两项评价指标上,昆明均榜上有名。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距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距离。《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我国城市宜居性三短板为安全、健康、交通

报告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中国宜居城市的分维度评价

一线城市的城市安全性评价较高。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距离全国宜居指数平均值差距达到4分以上,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全性评价均较高。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评价整体领先。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得分均超过65分。

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自然环境宜人性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

文化特质提升了城市人文环境舒适性。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最高的城市主要包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威海等城市,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抑或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

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较高。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40个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24、59.17分,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在40个案例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的不仅包括厦门、青岛和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还包括西宁和银川等西部地区高原城市。

中等收入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满意度最高

篇7:中国宜居城市报告排名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在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排名中,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前10名。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此外,南京宜居性评价较低。

《报告》中透漏出哪些信息?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建设宜居城市道阻且长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报告》指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

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具体城市排名

研究表明,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全性评价均较高。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

而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这方面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此外,郑州、南京、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度宜居性评价较低。

北京因为哪几个因素垫底?

《报告》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得分位于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

环境问题

从到环境健康性是北京宜居城市建设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维度。

《报告》显示,、和三次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健康性要素评价得分在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中均为最低,得分分别于70.01分,58.7分和45.52分,其中后两次调查的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低于60分的基本认可度,表明环境健康性已成为近期北京城市居民公认的短板。

与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横向比较,20北京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比平均低12.71分,排名倒数第一,雾霾污染评价得分最低,仅为31.68分。

首都不等于“首堵”

篇8: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总结

国际生态城市博览会期间, 市领导及各界嘉宾云集论坛, 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与大家集智分享。其中, 由滨海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市节能协会联合举办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技术·产品推介会》论坛, 市滨海新区经信委、市节能协会、市能源管理培训学校及节能技术企业代表分别做了论坛主题发言, 部分会员代表与用能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是来自国际生态城市博览会的智慧声音:

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

滨海论坛以“生态城市创造和谐未来”为永久主题, 集成海内外政界、学界、商界的领先智慧, 深入探讨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世界各国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共谋发展提供了互动平台;我们期待, 通过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本届论坛能够为世界生态城市发展和国内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卓越智慧, 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

“生态城”的关键是“生态人”。“生态城”背后其实不是“城”, 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 人的素质决定了生态城建设的成败以及未来。“生态城”的关键是要同步培养有素质、有担当、有品位的“生态人”学习世界经验, 凝聚全球智慧, 探索发展道路, 推广先进经验, 扩大国际合作, 打造优质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

中国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 是影响中国未来的根本性问题, 也是影响世界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城市的主体—消费者必须要有环保意识, 有低碳绿色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形成法律规范并落实到实践中, 只有这样, 才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提高城市品质, 实现成熟的生态转型。

美国工程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James lrvine环境科学教授:迈克尔·霍夫曼

清洁的空气和水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可持续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让公众了解经过精心设计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市, 是将来产生正面经济效益的前提, 为了符合社会整体效益, 向公众灌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CEO:彭培德

我们必须看到, 在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在生态赤字的区域。我们必须切实地保护和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 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碳足迹和水足迹。

国际清洁能源联盟主席:古斯塔夫·河格罗布

我们可以选择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进程中, 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个地球的范围内,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未来。

上一篇:迎新系列活动总结下一篇:三年级上应用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