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

学习中心:_______

分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

姓名:刘锦芬 学号: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态文明由来以及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并且从改革和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保障以及以人为本,改变消费观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说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者。 【关键词】:生态文明改革和创新 法律制度 消费观念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1944年以来,他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而我国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1987年5月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的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并将它提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而继党的十七大后,十八大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日本学者首次提出生态史观至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几十年正是是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也是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平均的雾霾天数为30.2天,已超过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9.7天,并且总体是显示增长的越势。根据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0年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地总面积27.33%;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地总面积18。03%。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等八大生态危机这些已不仅仅是在我国出现,这一系列全球生态危机的突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存不可忽视的危机,这也说明地球的生态已不足以支撑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发展[2]

[1]新的文明形态,也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他涵盖了丰富的内容,需要先对生态文明的的内涵有准确足够的理解,才能分析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其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再生能力并不能满足人类无限度的索求,所以他要求人类把生产控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人类社会需要发展,人类需要生存,需要消耗自然界的资源,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统一的,所以生态文明本质上是要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能够把人类的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发展人类社会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回馈自然,平衡对自然的索取以及回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就是要回答如何能够做到即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又能不破坏自然界。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指的是人类生活的状态,表现的是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水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物质文明越发达,而精神文明主要包含社会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物质文明是基础,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反作用,他的作用不仅是说明世界,也表现为指导人类如何去改造世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保证,如果为了一时的发展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文明将无法延续。但建设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分不开的,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他们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同时,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概念,所以谈建设精神文明就离不开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三、我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改革和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

的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来看曾经历过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这些文明的进化的根本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进提高,这三种文明的发展正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写照。

根据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目前有1万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机,占所有参与评估的物种近40%。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地质时代的鸟类300年一种,兽类8000年一种到1600至1700年间的每10年1种再到1850年至1950年间的每年一种。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不断加速,根据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物种灭绝速度已经是6000万年前的1000倍。由此可以,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虽然人类同样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但相对来说,由于生产力所限,人类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这些阶段的文明到表现为对自然界的征服,至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回复和承载能力。这是自然界有限的承载能力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能力与生产力是不同的,由于过去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价值观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造求物质和财富,并没有重视对自然界进行保护,对自然界产生了极大的负担。虽然在现今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总体是优于发展中国家的,但这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基本资本的积累,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善这一情况,并且把对自然界破坏较大的生产从本土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从全球来看,其对自然界的破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清洁科技,消耗更少的资源、能量,产生更少的污染而得到更多的产出,这样才能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只有以科发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才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动力。这也说明建设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统一的,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物质文化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基础。

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是建利在极大代价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发展的差距、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这些问题都非常突出,这些都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阻力,改革和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必须完成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而科技创新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足够的节能减耗减排环保关键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就没有可能在满足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我们必须加强科技攻关,加速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足够的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保障上。

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初开始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从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经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都说明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的通过至今,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主要领域基本有法可依,主要制度基本建设完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为环境的保环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与我国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

从环境立法的角度,我国的环境立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以2005年松花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为事角,提出了目前我国环境存在的不少问题:立法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等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亟待建立;现有的环境应急处理制度、跨行政区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制度、跨国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无法很好地认定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无法应对环境诉讼的特殊性等问题。此外当前的环境立法还存在有不少其他问题,如:环境保护法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其内容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情况;环境保护手段缺泛活力,仍以行政命令的权力手段为主,经济手段等非行政手段不足;环境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导致主管部门不清等。

这些问题都导制了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违法成本低,反而守法的成本高,导致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环境法没有真正起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杨朝飞在十一届人大常季会专题讲座中所说,目前对于环境法制中存在违法成本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行政处罚普遍偏轻,二是行政执行缺乏强制手段,三是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不健全,四是环保官司难打,五是生态环境损害难获赔偿。这些现象,不仅仅只是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的问题,也是行政制度的问题所造成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保证,还需要制度的的保障。

要在制度上对生态问明建设进行保障,首先要改变唯GDP至上的政绩观。 GDP至上的必然会导致重规模、轻结构,高投入、低产出,重经济发展、轻民生,重现在、轻未来等危害。是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只有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形成民生至上、重视质量、用权为民、发展绿色GDP的新观念,才能为经济转形,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支撑。此外明确职权,形成有力的监督考核和监管执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其责任等,都是建设健全的制度保证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是缓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问题,其主体是人,也就是公众,而环境的保护是与公众切身相关的利益问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公众捍卫自身权益的需要,同时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具有持久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多环境保护措施就是在公众的关注和压力下制定的。但目前我国长久以来的制度影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以及相关的法律

[4]

[3]制度保证还不完备。需要完善制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为其参与提供渠道,保证其参与。

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大上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以人为本,改变消费观与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承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的文化、智慧的状况,还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等。是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方式,只有把生态文明的建设涵盖到每一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世界观价值观上都有所改变,能够自发的并且愉快的去参与、行动,才能真正切实有效的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应当以人为本,应该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而节约资源不应只是在工业生产的环节,从每个人的生活细节,水、电、煤、纸张的使用入手,都可以从源头上节约资源,积少成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浪费,节约资源,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真正完成。

而要让社会每一员都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当中来,要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工业文明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才能从源头上实现资源的节约。适度消费是与时俱进的,是与生产力相匹配的。随着科技和生产力提高,人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消费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的影响,而不是说适度消费就应当完成限定人们消费的种类或者数量。适度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而要形成这种新的消费观念首先要扭转错误的价值观,当人们看到亿元的天价婚宴时想到的是浪费而不是浪漫,当看到豪车时想到的是大气污染而不是富裕、地位,当这种环境友好的道德的消费观取代只观注物质的,实的具体的指标的高消费价值观时,人们才能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幸福观,价值观。

要形成这种新的消费观、价值观,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实现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的改变需要从制度到宣传到教育一系列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并且把新的观念的宣传和教育落到民生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发展的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们必须解绝的难题。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是辩证统一的,需要做到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的建设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贾卫列:《生态文明的由来》,《环境保护》,2009,第13期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公布》,《中国林业》,2011,02期

[3]王灿发等:《我国环境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中州学刊》,2007年1月第1期 [4]宋丽平:《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安全、健康和环境》,2007,第11期

第二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对此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深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P22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处理好三废问题,不能 把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尽可能 的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研发先进技术,做到低能低耗,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的做法发展经济,不然会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同时还要遵守职业道德,爱护生态环境,不可以乱砍乱伐,此外,在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前提下,要回报社会,大力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绿化,把各种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

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精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使得农村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创建活动全面展开,整治后的乡镇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民素质整体提高。

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强水利建设,推进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六: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要把贯彻十七大和贯彻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

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七: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依法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国应携手奋进、坦诚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最后,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合法公民,我们也应该为生态文明献出一份力量。我么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细化到具体的一点一滴可以是:在学习中,尽量使用节省的文具用品,杜绝浪费;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普通竹筷子来替代;爱护花草树木,不要破坏城市绿化;尽量使用节能灯泡,节约用电等等

第三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十九大报告众,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资源开发、政策完善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时隔五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好家园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演化建立美丽中国逻辑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一次现实的历史运动。它也是最广泛的普遍的社会共识。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三个方面阶段。工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它使人力资源进入前所未有的资源紧张状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泥沼。人类想要摆脱这场危机,它要求全面改革文明的形式。这种变化是生态文明转型,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已成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从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十八大将“大力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再到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缺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良好社会的概念。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不仅宣称万物都是“自然”的化身,而且声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等问题上仍面临着有限的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一)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建立与完善相应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法律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建立全面、高效的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结合财税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反映生态文明需求的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和奖惩机制。 (二) 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高新技术得到改善和优化。例如,海洋技术大大扩展了社会再生产的空间,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 (三) 协调国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整合

土地和矿产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空间载体和关键要素。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要求融到土地和资源

管理的整个过程,优化国土开发模式,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和保护,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充分利用土地,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美丽的中国。 (四)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趋势。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倡导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大力发展节能社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旅游。完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者处罚力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严厉惩处。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公众为主体的环境治理体系。 (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在自然之外。如果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人类在自然法则之外,将自己想象为自然的主人 ,会导致人类对地球的生态资源的贪婪和残忍,结果不仅会破坏自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外部环境。因此,人不能没有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此外,人类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量源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向往和期待。作为主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让我们携手,把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和建设,自觉爱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 中国环保产业,2012(10):4-6

2. 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4):22-27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社会[M] 北京 红旗出版社,2006 4. 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 筑就美丽中国

1. 为什么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3. 当代大学生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

筑就美丽中国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四、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

要想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确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旨在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构建“两横三纵”: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格局,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格局,切实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 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1)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

(3)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5)发展循环经济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2013 年4 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因此,必须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必须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防灾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途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2)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

(3)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4)建立市场化机制。 (5)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四、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又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树立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家家有份,每个人都要为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承担义务,不仅对当前的生态状况负责,也要对未来子孙享有良好生态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从心底唤起关心地球、善待生命、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重视生态文明的未来决策者。

2.立志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3.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宣传者。

第五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XXXX大学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学 院 XXXXXX 专 业 XXXXX 班 级 XXXXXXXX 学 号 20110914125 姓 名 XXX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立美丽中国,是我们一直以来追寻的梦想。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引言: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危害日趋严重,步西方国家后尘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须正视面临的和潜在的危机。十八大报告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紧迫性、意义和作用,并为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明了一条生态文明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及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

一、

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的起点,新的命题,新的挑战。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美丽中国梦,靠什么实现?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总之,美丽中国不只是一个新概念,而是一种新模式、新方向、新境界,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田宪臣. 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 [J]. 学习论坛, 2013.29(1). [2] 张高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N].中国环境报2013-01-01(1). [3] 张高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J]. 求是, 2013.24.

上一篇:最感人的爱情表白下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