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2024-04-28

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共8篇)

篇1: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资料一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考复习建议

《身边的化学物质》在宜宾中考试卷中占很大一块,比重大约达30%,绝大部分命题都是围绕其展开。

一、课程内容及标准要求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 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7.了解结晶现象。

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意义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4.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 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5.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近三年宜宾中考命题趋势(身边的化学物质)

09年:铁及铁生锈、水的组成、硬水和软水、二氧化碳、氧气、酸碱盐、天然气、生石灰和熟石灰、肥料、苏打和小苏打、(计算--氢氧化钠及变质的反应)

10年:水、维生素、二氧化碳、熟石灰、氮气、铁及生锈、酸碱盐、铜、木炭、铁锈、(计算--苏打(碳酸钠的反应)

11年:(2011年分析报告):身边的化学物质在2011年的中考中考察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以氧、氢、碳、铁、铜、钙五种元素为主线,涵盖了单质中的氧气、氢气、碳、氟氯溴碘、铁、铜,氧化物中的水、碳的氧化物、铁铜的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等,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铜、碳酸盐、碳酸氢盐等重要物质。还有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铵态氮肥、有机物、营养物质等。

三、我的复习策略

1、全面列举、典型记忆

对这部分知识,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填空,并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质典型性质的记忆。比如物质的颜色、沉淀颜色、常见有色离子、一些物质的典型性质、俗称、名称等。只有把这些知识烂熟于心,学生在使用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2、重基础,由点及面形成知识线索

复习可先从物质常见知识入手,再将物质性质与其存在、用途、制法和检验等知识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在从一种物质入手理清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学会运用有关的反应规律,判断各类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比如二氧化碳、氧气等

3、注重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适当拔高要求

金属、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条件和规律是中考时,容易出难题的地方。可适当的拔高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从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角度去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说明:初中常用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1个)可交给学生记忆。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建议补充讲解。

4、设计专题训练、进行审题和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开展专题训练是提高中考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如探究题、推断题根据往年的考试动向,一般的考点都是在身边的化学物质处。在中考前设计不同类型的探究题、推断题训练,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方法指导,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一本好的资料有必要)

5、全面覆盖中突出重点知识(个人倾向)

多关注:水、铁、木炭、二氧化碳、纯碱(苏打)、小苏打、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 的有关性质和用途 以及与之有关的 鉴别、除杂、推断题。

借个人的教学失误来结束:(报告中):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不熟悉反映出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盲区,估计是片面理解课标忽视了对氢气性质、制法及用途的教学。

所以呀!重点要突出,但知识的全面覆盖是必须的。

(报告最后一句)总之,在教师教学的敬业心态和规范性方面,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我们都还任重道远。

另类教学建议(1)、认真反复研究课标、教材、考试说明,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课标是教学的底线,只有最低要求,没有最高要求,各校可以根据学生条件有所提高。而考试说明可认为是对课标的具体化,规则了考试要求的各方面,例如课标中:“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二氧化碳”,但在考试说明中:“能够用简单的实验装置、方法收集和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教材是主要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化学教师首选要找到课标、教材、考试说明、2006年2007年我省课改区考试试题及其评价,从宏观上把握,然后在微观上才可能做到“挖掘深度到位,而不越位,拓展广度有边”。

(2)、从本次试卷分析中发现还习惯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显不够,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书面形式不容易考核,但它作为学习化学的动力支持系统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思想,仍要在新课程教学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有它和优势,但也不足,在大班额课堂中如何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双基”教学,在新课程中,要保持重视“双基”的好传统,但应该对“双基”要重新认识。

(4)、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所谓的现实是指学生的现实、教学外部环境的现实、教师教学能力现实、教学其它资源的现实、教学考评的现实。所谓理想是指学生的理想、教师的理想、家长和社会的理想、行政的理想等。要坚持“要立足现实,从现实起步,追求理想”。

篇2: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作为研究物质的开端,主要包括人类生命活动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制法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去探索物质的奥妙,进一步体会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物质。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共包括四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物质,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研究以及空气的重要用途;第二部分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水的组成,净化及水污染和它的防治措施,这四部分内容看似独立成节,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其中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同时空气的污染、水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科学研究和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四、学法建议

1、注重知识的积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区别,通过类比掌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性质。

2、加强参与意识,亲自参加试验活动,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方面的联系,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3: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用分类思想看物质及其变化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分类思想无处不在,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1. 用分类的方法看化学物质。

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 让学生给物质分类, 并按照物质分类表罗列出相关物质:

然后, 对不同类物质进行性质、制备、用途等知识梳理, 使原本零散、繁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变得条理化、有序化、清晰化、简单化、系统化, 真正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复习效果。

2. 用分类的方法看物质变化。

根据物质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可将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又根据反应体系中物质的种类和数目, 划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 用分类的方法看物质性质。

根据物质性质的表现形式, 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可以贯穿在对以上不同类物质复习的始终, 且形成一定的有序性:先物质的变化, 后物质的性质;先物理变化, 后化学变化;先物理性质, 后化学性质。这样的复习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用微粒思想看物质及其变化

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查物质世界是学习化学后应掌握的主要思想方法。在复习中, 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1. 从微观的视角看化学物质。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在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中, 原子是最基本的, 它既能直接构成物质, 又可先形成分子、离子, 再由分子、离子构成物质。

在复习时, 笔者将上述观点设计成以下问题,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微粒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不同层次的微粒构成, 并学会从微粒观的角度去思考有关化学问题。

【例1】 (1) 请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角度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金刚石、氧气、氯化钠、水、铁、蔗糖溶液、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2) 用图示法表示这些微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从分析熟悉的物质入手, 在回顾构成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基础上, 明确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

2. 从微观的视角看变化。

(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则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物理变化主要是物质状态间的改变, 如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 该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没有改变, 但微粒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过程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重新组合的过程。

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组:

【例2】 (1) 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变化:蔗糖溶于水_____。石墨转化为金刚石____。 (2) 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____。 (3) 请你再写出一组反应物, 其反应的微观实质与上述都不同____。

通过以上问题的简答, 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化学科学独特的三维表征思维模式——“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关系, 还可认识到“物质的所有变化都是某一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理念。

三、用归因思想看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 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 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也就是说, 化学其实就是围绕“物质”进行研究或学习的科学, 而这种研究或学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这就是化学的归因思想。按照归因思想来组织学习, 是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和规律的。因此, 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取”来学习物质的知识, 是中学化学中最基本的思路, 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思路来研究物质, 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去记忆和总结物质的有关知识。2009年佛山中考化学就从这个角度命了一道题 (见例3) , 这对初中化学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例3】“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

A.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B.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 水溶液显酸性;都能与碱反应;都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等。

【例4】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是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但化学性质却不同, 其原因是____;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但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解释原因____;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

例4突出考查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化学理念, 学生必须知道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是不同的, 有的是分子构成不同, 有的是原子排列不同, 有的是所含离子不同。

四、用元素思想、转化思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复习时以某一种核心元素为切入点, 抓核心元素, 将含有该核心元素的各类物质归纳在一起, 构建以某元素为家族的知识网络, 并写出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逐步形成元素观和转化观。例如:

篇4: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关键词:概念图;专题复习;概念图的应用;概念图教学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23-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8

一、问题提出

1. 初三化学复习使用概念图教学的客观原因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总体面临着时间紧,压力大的困惑,而在中考备战中,仍有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沉闷的、依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最大量的知识输入学生的大脑,把学生当成储藏知识的“书柜”,所以复习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事实上,如果复习仅停留在章节之间简单的回顾,那么知识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就犹如一堆零件没有组装成整机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一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将大大地打折扣。笔者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时多年运用了概念图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错综复杂的化学基础知识,建立了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和提取。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中游刃有余,使复习效果大大提升。

2. 专题复习与概念图的关系

纵观初中化学零碎的知识点,其实重要的知识大概可以分为四大专题: 基本概念及原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专题的划分打破了书本原本的编排,但是是符合学科本身特点的,也适合初三化学复习的学习。专题复习是把与同一物质或同一概念相关的内容以横向的联系方式归纳在一起,这种方法的归纳性很强。那么专题复习内容如何简明扼要,清晰的呈现出来,笔者认为概念图是较理想的呈现方式之一,它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实现学习内容图示化,思维过程可视化;引导学生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本文主要围绕概念图在“身边的物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3.概念图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奥苏伯尔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概念图将新的概念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促进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里表征的过程,而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简单过程[1]。概念图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个人的观点和思维,反映出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概念以及所掌握的概念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对概念图的不断修改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实验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者在组建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化学事实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概念图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概念间的知识联系、加强概念间理解的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理解化学概念和现象的整体性知识框架,建构丰富、完备的化学知识网络。在化学学习中构建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使其学会学习。

二、概念图在初中化学“身边的物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1. 复习中使用概念图寻找“物质学习”的相似性,实现知识正迁移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2]。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在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相似性的机会。概念图的使用为寻找事物的相似性提供了一种工具。例如在进行“认识身边化学物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专题复习时,我们首先从大家非常熟悉的空气中的氧气着手,制作了如下概念图1:

绘制出氧气的概念图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初中化学中常见气体知识学习的相似性,模仿氧气的概念图绘制出二氧化碳的概念图如图2:

这种寻找共同因素来绘制概念图,从而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应用,例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可以制作相似的概念图。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为迁移而教”,其实质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正确使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大大提高了专题复习的效率。

2. 复习中使用概念图寻找“物质学习”的关联性,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初中化学关于物质的概念贯穿了沪教版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学生一般不能主动地把四个章节有机联系起来,在章节复习各知识点的学习上均无太大困难,但答题时常常将各名词术语张冠李戴,问题在哪里呢?是知识结构体系的懵懂与混乱。教师引导学生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共同构建了一张张简明扼要的“物质概念图”,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概念体系的逻辑性整理,起到了良好的复习、提升效果。其实化学概念的微观教学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过程,而概念图的绘制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把书读厚”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有层次地把“把书读薄”。从微观概念图、到中观概念图、延伸到宏观概念图的描绘,是视野扩张、思维开朗、认识拓展的过程。图3的①为在第二章章节复习时构建物质概念图,图3的②为复习到第三章后的物质概念图,复习到第七章,第八章要求学生打通第二、第三章,构建成了如图3整个图所示的物质概念的宏观图,囊括了初中所有的物质概念体系,宏观概念图的建构过程,正是不知不觉“把书读薄”的过程。

Wallace和Mintzes通过研究发现,概念图能揭示学生知识基础在复杂性和命题结构方面的大量变化。他们结合十多年使用概念图的实践经验,认为概念图示法是调查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一种有效、有用的工具[3],它与传统的试题测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测评结果不仅仅是抽象的分数,更包括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图示的外化。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及分析连续的化学概念图可以看出学生在概念理解及认知上的变化历程,可以看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是怎样被重新建构的。概念图是测量学生知识结构变化的敏锐工具。专题复习时通过对概念图的不断修改有助于学生优化他们的思考过程,促进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对概念图教学在专题复习中的思考

实验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概念图的认知效用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此专题复习时选择概念图教学应该注意:

1.概念图教学要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是否适合

实验结果显示概念图教学对原来基础较好、表现不错的学生的测试水平提高并不明显。考虑到采用概念图备课消耗教师体力和脑力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备课方式,因此建议:对整体水平偏高的学生可以不必采用概念图教学,节约备课时间。

2.概念图教学要注重学习对象本身的类别是否适合

实验结果显示概念图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对拓展知识的测试水平有很明显的提高。概念图教学策略适合应用于一个概念较为集中的知识领域,从这个概念能引出相关的一系列概念,这样的知识领域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至于那些浅显的、基本的知识领域的概念、纯理论的学习内容一般不必用概念图来表达,以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说明概念图更有利于对知识、概念的整体理解。

3.概念图注重知识的陈述性表征,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念图只能反映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因而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因此,概念图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表征工具,对学生其他能力把握存在不足。

笔者从教的学校是区内中等水平的学校,在中考复习时多年实践了概念图教学,无论从化学均分还是优秀率都要高于校其他学科在区内的位置,概念图教学对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化学概念图教学,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甚至带进高一级学府的学习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当学生把绘制概念图作为一种习惯时,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高手。

四、结束语

在国外概念图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与学工具或策略被广泛推广,充分说明了概念图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笔者通过自身实践概念图教学也证明,使用概念图教学的总体效果优于不使用概念图,而且概念图对拓展知识的认知效果比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效果更为显著,教学时应该综合考虑学习者和教学内容来决定是否采用概念图,怎样采用概念图。

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还不长,它在教学中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但作为概念图教学的实践者还是敏锐地看到了概念图的应用价值,概念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向阳. 概念图的评价研究[J]. 教育技术,2009,(3,下半月): 85-88

[2]程建华. 概念图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 2009,(3): 36

[3]吕英红. 夏冬英.概念图的认知效果 [J]. 教育技术研究, 2009, (1): 30-34

篇5:身边的化学物质

【要点精析】

一、空气的组成

1.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78%, 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

1.氧气是一种 色、无气味的气体

2.氧气密度 空气

3.氧气 溶于水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 ,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 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

1.氧气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供给 和支持 。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

1.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一般采用分离 的方法获得。

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组实验

 

序号

 

 

装置类型

 

 

化学方程式

 

 

1

 

   

 

2

 

   

 

3

 

   

2.收集氧气常用的方法是 和 。

3.氧气的检验方法是 。

4.氧气的验满方法是 。

七、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

1.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无气味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2.二氧化碳密度 空气

3.二氧化碳 溶于水

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序号

 

 

化学性质

 

 

有关化学方程式

 

 

1

 

 

与石灰水反应

 

 

 

2

 

 

与水反应

 

 

 

3

 

 

不可燃也不助燃

 

 

 

4

 

 

不供给呼吸

 

 

九、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3.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 。

4.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

十、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

2.二氧化碳因不可燃也不助燃,常用于

3.干冰常用于

十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正极产生 ,负极产生 ,它们的体积比是 ,质量比是 。

2.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以上两个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十二、水的净化

1.区分硬、软水可用

2.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实验室用 ;生活中用 。

3.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方法叫

4.过滤的仪器有

5.有些净水器就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达到净水的目的。

【典例剖析】

例1.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常见气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

(2)装置A为气体发生装置,在试管内的适当位置放入 、 等实验用品制取氧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装置B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 ( 写一种)。

(4)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选填“a”或“b”)处。

(5)装置D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软塑料管中的液体药品是 ,药品加入完毕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

【解析】(1)仪器①是水槽;故填:水槽。

(2)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氧气,可在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在试管口处放一棉花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故填:高锰酸钾;棉花团;2KMnO4=K2MnO4+MnO2+O2↑。

(3)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收集前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留有气泡,则收集的气体中有空气;如没等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空气;故填:过早收集,没等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或收集前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留有气泡。

(4)用装置C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从长管进入,空气从短管排出,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故填:a。

(5)在实验室中,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加入药品后用手捏紧软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故填:稀盐酸;用手捏紧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接触。

例2.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H2SO4,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白色 D.不变色

【解析】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浓硫酸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进来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的碳酸呈酸性使紫色的小花变成红色。

答案A

例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正确。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错误。

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错误。

答案A

【自我评估】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3.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B.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C.冰块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D.河水经沉淀、过滤处理后得到纯水

4.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5.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还原性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6.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酸雨是pH<7的降雨

B.白色污染是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

C.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型燃料,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D.运用CNG(压缩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7.下表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或现象推理得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或现象)

 

 

影响因素

 

 

A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速度比较慢,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B

 

 

食物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

 

 

温度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火焰明亮

 

 

反应物的种类

 

 

D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应物的浓度

 

8.“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按体积计算,其中含有70%的N2、20%

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相比空气,“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

9.对物质进行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CO2的知识网络图。

物质①的化学式是 ;物质②的组成元素有 种;物质③中的阳离子符号是 ;写出CO2转化为物质④的化学方程式 ;物质⑤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①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②SO2+2NaOH═Na2SO3+H2O

以上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初中学过的 也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般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 氧化物。

10.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9中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为

(填标号,下同)和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10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11.(1)写出图1A中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装药品时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如图2是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图,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的现象是 ;一段时间后,c处0以上的棉花团比0以下的棉花团变红色的个数 (填“多”或“少”),原因是 。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开展O2和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研究。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G装置盛满水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4)细铁丝在H装置中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5)C装置与B装置相比,其优点是(写一点即可) 。

(6)有同学指出,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用排水法收集了两端呼出的气体。则如图中可用于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有 。

13.下面是同学们制取氧气和探究氧气性质的活动。

(1)左上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a的名称是 。操作中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在收集氧气时看到气泡从瓶口逸出,应该

,再将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实验中有些错误操作可能会使试管炸裂,写出为避免试管炸裂的一个正确操作 。

(2)右上图①中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完毕盖好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如右上图②),玻璃片未掉下来的原因是 。

篇6: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空气 氧气

一、选择题

1.(广西中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氮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CO2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2.(2017桂林中考)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 C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2017潍坊中考)如图是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柱状示意图。其中“a”代表的是( A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2017南京中考)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B )

A.治理工地扬尘 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 D.禁止焚烧秸秆

5.(2017苏州中考)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作燃料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D.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内靠近导管处放一团蓬松的棉花

6.(2017长沙中考)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不放热

7.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A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阿伏伽德罗

8.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C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9.(2017东营中考)小东通过查阅资料,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已知广口瓶的有效容积为242 mL,实验8 min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8 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前广口瓶底未放少量水

B.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8%

C.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可十分接近拉瓦锡实验的结果

D.此实验可有效解决拉瓦锡实验中的汞污染问题

二、填空及简答题

10.(2017河北中考)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__作保护气,使灯泡耐用__。

11.(河北中考)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__木柴快燃尽__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__。

12.(2017山西中考)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山西省积极行动,落实整改措施,省城太原首先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缓解空气污染,初见成效。

,B.垃圾清扫车) ,C.喷水雾汽车)

(1)为了使空气更新,天空更蓝,你作为环保小卫士,认为推广使用上述方式的好处是__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空气__。(任选一项回答)

(2)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种类很多,请举一例__CO__(用化学式表示)。

(3)你认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正确的是__abc__。

a.推广使用新能源

b.加强企业排污管理

c.雾霾多发天气,实行私家车限号出行

13.(2017长沙中考)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试管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A__(填字母代号)。

(3)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正确操作是__F__(填字母代号)。

三、实验探究题

14.(2017成都中考)实验室使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和用品如下。

(1)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2H2O2=====MnO22H2O+O2↑__。

(2)制取氧气时,用a仪器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优点是__AB__(填序号)。

A.便于控制反应快慢

B.定量添加药品更方便

C.生成氧气质量更大

(3)回收二氧化锰,需要进行过滤操作,除上图仪器以外,过滤还需要的仪器名称是__铁架台(带铁圈)__。

(4)过滤时,__f__(填序号)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过滤结束后,小心取下滤纸,将纸上的固体__干燥(或烘干)__(操作名称),转移装瓶,贴上标签。生活中可以替代滤纸的物品是__纱布(或棉花)__。(填一种)

(5)回收的二氧化锰,还可以在上述反应中反复使用。其原因是__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__。

15.(2017南京中考)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经典赏析。

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

资料卡片:

密度:13.546 g/cm3

沸点:356.58 ℃

加热至沸时与氧气反应 氧化汞密度:11.14 g/cm3不能溶于汞分解温度:500 ℃

(1)写出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Hg+O2=====△2HgO__。

(2)本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①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只和氧气反应;②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测见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③生成的氧化汞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根据资料卡片,请再补充本实验使用汞的两个优点,并说明依据。

__④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⑤氧化汞的密度小于汞,且不溶于汞,因此易与汞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请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此结论予以补充。

__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大约是: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应用题

16.(河北中考)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并得到氯化钾溶液100 g。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8.0 23.2 18.4 18.4

(1)共制得氧气__9.6__g。

(2)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MnO2△2KCl+3O2↑

149 96

x 9.6 g

14996=x9.6 g x=14.9 g

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9 g100 g×100%=14.9%。

篇7: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智慧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现就如何提高初三复习效率,打造智慧课堂,以“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为例,谈一些具体做法和教学体会。

一、让复习课有生活气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一直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脱离生活的化学是“不完整”的。为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选择从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

片段1:师:天气转凉,同学们最近刷牙牙龈出血了吗?经常感冒流鼻涕吗?

学生齐答:是。

师:同学们这是抵抗力下降的体现,需要补充维生素C,大家看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展示“维生素C泡腾片”)

学生七嘴八舌:我知道,我吃过……

师:拿出一位学生的透明塑料杯,倒些白开水,放下一片泡腾片。(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学生:哇……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品尝一下!(塑料杯的“小主人”品尝)好喝吗?现在是不是感觉自己强壮了很多?(大家齐声笑)那么大家觉得泡腾片放入水中产生的大量气泡会是什么气体呢?(展示泡腾片主要成分及化学式)

学生踊跃回答:CO2,H2,N2,O2,CO,He,NH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为什么有同学提到氨气大家笑了?

学生: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那么还有哪些气体也不可能?学生纷纷回答:不可能是CO,CO也有毒;还有H2,因为H2具有可燃性,不安全;也不会是N2和He,因为反应物中没有N元素和He元素!

师:经过大家的分析,现在最有可能的是CO2和O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究竟是谁?不过要想检验出它们就必须知道它们有哪些性质,下面我们先来整理一下CO2和O2有哪些化学性质。

选择“维生素C泡腾片”引入不仅很好地串联今天复习的主题CO2和O2,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只有当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化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二、让复习课有新鲜感

由于复习课上很多知识点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学生们在复习课上往往缺乏激情。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环节的优化、调整,让学生寻找到新的兴奋点,从而燃起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课的激情。

片段2:师:同学们食用泡腾片时,需要用到一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物质,它是什么?

学生:水!

师:对。其实许多化学实验都与水有关,下面请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整理一下有关水的知识并绘制成图。(提示:可以从水的用途、哪些实验中用过水、生活中的水等多角度思考,尤其是第二章里学习过的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本组构建的框架图。最后在全班同学一起努力下完成了水的知识的网络图(图1)。

本章的知识点十分零碎,按照传统的复习模式罗列知识点,只能是旧课的重列。课堂上通过“水”整理出一条知识脉络,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气密性检查、燃烧实验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这就是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三、让复习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积极参与认知结构的构建,学习活动才会真正出现。学习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们要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放下来,避免处处包办代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罗列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片段3:气体的收集、检验、干燥等多次使用洗气瓶(多功能瓶),洗气瓶的使用是学习的难点,学生们经常做,也经常错。我们每次都对洗气瓶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可是学生总是记不住关键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决定让学生自己总结洗气瓶的作用。图2是一位学生的“收获导图”。

学生通过对思维的绘制,完成了对知识的拓展,扩大了知识面,构建了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了思维的广度。面对一张白纸,学生的征服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每一位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地把它填满。通过知识网络图的绘制,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四、让复习课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舞台

“学而时习之“”温顾而知新”,道出了复习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备课时必须精选、整合例题,精编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例题。通过对例题的整合,虽然暴露了学生的问题,但可以有效地加以解决,更能在学生思维的结合处拔高学生的能力。

片段4:在复习水的系列知识的时候,学生们想到可以利用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上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图3)。

师:打开止水夹后,发现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容积,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并分析原因:止水夹未夹紧,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太慢。

师:好。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的时候肯定会导致少许气体受热膨胀逸出的,我们有办法改进吗?

学生:可以!可以用其他方式引燃红磷,保持装置始终密封。

师:非常好!(边说边展示图4)那如果我把止水夹拿掉,行不行?

学生齐答:不行!

一位同学回答:这样红磷燃烧的过程中气体会受热膨胀逸出。

师:嗯!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那如果我把装置改进一下呢?(展示图5)大家思考一下,水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了一下,几位同学举手回答:液封,防止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师:太好了,非常棒!同学们想想,实验过程中液面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这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出:先下降再上升。

现在中考更多的是对基础知识灵活应用的考查,这里以课本上的装置图(图3)为载体,步步追问,在误差分析中推动装置图的变化,分析改进后的优点,在不知不觉中拔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篇8:片区教研-2、身边的化学物质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式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物质结构

化学是基于分子、原子基础上研究物质性质、结构的一门自然学科,因其精确、严谨、多变的特点,在高中理科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人教版”中关于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索一课从原有的以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强化学生从微观上把握元素性质为目的,逐步上升到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宏观把握物质构成的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新课改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克服复杂知识的突破口。”对于高中课本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新课改将“探究式学习模式”锁定为改革的第一要点,在新课改规划中将“利用先进教学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作为课改目的,从“基础知识”“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树立”三个层面来推进。采用新课改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并通过多媒体来实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探索枯燥的物质结构奥秘的兴趣,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体现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优势。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优势

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模拟真实化学反应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由于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大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会将各种键的概念一次性给出,虽然这种讲授方法逻辑清晰、思路条理;但学生的参与性相对较少,主要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同新课改所要求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思想相悖。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其操作简捷、绘声绘色、模拟性强的特点,将复杂、抽象的化学键断裂、重组过程生动模拟出来;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老师难以传授、学生容易进入误区的尴尬局面。譬如,在观看“物质结构分解”时,可以轻易辨认微观粒子从分子到原子再到电子的组成机理,从而轻易突破物质构成奥秘的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还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将原本的二维教学模式升华为三维系统,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真正将新课改所要求的“探究式教学改革”落到了实处。

结语:在新课改要求下,针对物质构成奥秘探索这一课,引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不但让学生对枯燥的物质组成理论产生兴趣,而且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共性,同时降低了微观粒子学习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有效踐行了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改革之路,对于新课改的继续推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下一篇:齐河县农机维修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