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2024-04-24

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共6篇)

篇1: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郧县新阶段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调查与思考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边沿、鄂西北汉江中上游,秦岭巴山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纵跨北纬32°25′至33°16′,横贯东经110°07′至111°16′。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境内高山与盆地兼有,北部属秦岭余脉,南部属武当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汉江谷地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区。沟壑与岗地交错、山野辽阔、地势险要。年平均降雨量809mm,平均气温16℃,无霜期224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为国家二级标准。国土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山场、耕地、水域、道路和村庄分别占全县面积的81.2%、10.3%、4%、4.4%。全县辖1个经济开发区,18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347个行政村,17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7万人,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人口有18.2917万人。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现价),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4.24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郧县人杰地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等在这里欲血奋战,进行过震惊中外的中原大突围。郧县历史悠久,被誉为“恐龙的故乡,人类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源头”。

一、扶贫开发成效 新阶段以来,郧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县人民克难奋进、负重前行,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8.29万人(农民平均收入1196元的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2元,较“十五”期末增长接近1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改造、硬化村级公路2452.2公里,全县大部分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完成国、省道改造、雷锋垭隧道改造、湘大输电线路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郧十”一级路、汉江二桥将于2012年5月竣工通车。新建农村饮水工程94处,基本覆盖所有集镇和重点村庄,使17.8万人吃上干净水、放心水。二期农网改造已经启动,广播、电视电话基本覆盖。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6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有凯琦公司、神河集团、天神公司等11家。以木瓜、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基地面积达到72万亩,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6个,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70家。成功创建4个3A级风景区,近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310万人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公里,森林面积达到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依法关停了水泥厂、纸厂、黄姜皂素厂和非法钒矿、炼钢厂、小矿山,改造了部分企业的老工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改造、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两基”成果高质量巩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顺利达标。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2500人,带动就业7800人。新建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5项,取得科技成果13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7453户31651名移民外迁任务圆满完成。扶贫重点更加明确。2001年以来,全县重点实施了187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培训转移贫困劳力3300人,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35万亩。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安排12000名干部结对帮扶和选派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全县有60个贫困村被确定为省定重点村,2011年已启动实施12个。

二、郧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致富产业初见成效、科技培训有所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郧县仍然是一个脱贫基础极其脆弱的县。郧县是秦巴山特困地区范围内的贫困县、国家重点革命老区县,大部分乡镇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地方病高发区。生存环境致贫型、工程影响致贫型、自然灾害致贫型、市场风险致贫型、因病因教致贫型等相互交织,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

(二)郧县仍然是一个贫困程度深、返贫几率高的县。解放以来,因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二汽、襄渝铁路等大型工程,郧县人民无偿让出大片土地,县域发展空间持续缩减。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淹没涉及全县10个乡镇118个村;9910户39090人搬离故土;147.5万平方米房屋和78178亩土地(其中耕园地39784亩,养殖水面6703亩)将永沉水底;47家工矿企业和大批公路、桥梁、码头、防护堤等基础设施搬迁重建;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造成年返贫人口5万人以上。下一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推进,郧县作为限制开发功能区,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压缩,扶贫形势严峻。

(三)郧县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县。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7亿元,不足湖北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仅1358美元,在全省排位倒数第一,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固定资产投资64.2亿元,刚过省平均水平半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9元和3996元,均不足全省的60%。

(四)郧县仍然是一个扶贫工作任务极其艰巨的县。郧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是18.29万人,若按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测算,贫困人口高达28.79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7.6%,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全省37个百分点。并且这些贫困人口都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高山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和库区,生存环境恶劣,脱贫难度很大。同时,郧县还有36%以上的村民小组不通砂石路,19万多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2.6万户11.3万人需要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

三、郧县新一轮扶贫开发片区攻坚的功能定位 郧县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地理、人文等实际,确定功能定位是:以构建“国家级清洁水源地,生态型健康滨水城”为战略导向,扎实推进“四区”建设,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基本实现“一有二不愁三保障四消除”目标,即扶贫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有保障;消除土坯房、安全饮水死角、贫困现状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一)建设鄂西北工业制造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汽车及配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壮大升级。积极支持重点企业研发名牌产品和上市经营,引导支持中小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构建特色明显、重点突出、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的汽车及配套产业格局,把郧县建成鄂西北重要的汽车及配套产业聚集区。

(二)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百里观光农业长廊、千家生态农庄、万亩果菜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生态型观光农业示范区”,逐步扩大园区规模,着力打造秦巴山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板块。

(三)建设文化旅游开发区。以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加强对各类文化遗址、文物等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探索充满活力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倾力打造郧阳文化品牌;丰富和发展郧阳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四)建设最佳滨江人居区。秉承“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城乡统筹、彰显特色的城镇发展理念,加快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特色小城镇和宜居村庄。强力推进市县对接,编修并实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加强城市建管,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着力打造品位高端、功能完善的十堰北部特色滨江新城区。

四、郧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把郧县作为片区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一是把郧县作为秦巴山片区交通建设的先行区;二是把郧县作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先行区;三是作为国家科技扶贫的示范区;四是作为国家生态移民补偿的示范区。

(二)建议加大帮扶力度,率先启动试点项目。一是铁道部作为国家帮扶郧县的定点单位;二是把郧县作为秦巴山片区试点县,率先启动;三是将国家科技扶贫试点项目和铁路建设项目向郧县摆布,并率先启动,如水产品科技开发、科研试点等项目;铁道建设的相关项目。

(三)建议在部署重大控制性工程时向郧县重点倾斜。郧县地理位臵尤为重要,素有“东控荆襄、西制汉水、南连川东、北承商洛”和“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建议将交通、环保、水利等方面的控制性工程向郧县及周边地区布局,改善区域大交通、大环保、大水利等发展条件,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四)建议加大对特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郧县老区、特困山区的财政转移性支付力度,逐步减小政府性债务,实行有利于郧县的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政策,并加大中央政府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培植秦巴山片区扶贫的政策“气场”。一是尽快建立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将援助的重点放在边远、边缘贫困乡镇,采取“一对一结穷亲”的方式,建立对口联系帮扶制度。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请求建立财政直接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资源利用产生的相关税收中央分成部分全额返还给资源产地,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功能区抓好生态建设的能力。三是深化农村人才培育机制。深入推进农民创业工程,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四是增强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扶贫任务艰巨,建议上级扶贫等部门从政策和资金上对郧县的扶贫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推动郧县扶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郧县扶贫办 曹相勇 贺林峰)

篇2: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篇3: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一、科学定位愿景可期

《规划》把罗霄山片区定位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的特殊,就是指这一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且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两省24个县(市、区)。江西省18个县(市、区),分别是赣县、上犹县、安远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南康市、章贡区、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井冈山市、莲花县、乐安县。湖南省有6个县,分别是炎陵县、茶陵县、安仁县、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

按照《规划》,罗霄山片区将建成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通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农业和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到2015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对症下药措施给力

与全国相比,罗霄山片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水平较低。2010年,罗霄山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6%;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9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7%,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为此,《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着手,全面系统规划了未来几年的方向与路径。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国家铁路建设,加强国道和重要铁路改造升级,建设“三纵两横”交通运输主通道。“三纵”:宁都、石城-瑞金-会昌-梅州通道;吉安-赣州-南康-河源通道;茶陵-炎陵-汝城-韶关通道。“两横”即石城-吉安-茶陵-衡阳通道;瑞金-赣州-汝城-郴州通道。加快推进城镇防洪、江河治理,实现中心城市不低于50年一遇、县城不低于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大力推进农村适度规划集中供水,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困难;统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等项目建设。实施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中石化樟树一吉安一赣州成品油管道、中石油揭阳-梅州-赣州-吉安、泉州-赣州成品油管道;建设中心气站、天然气及成品油仓储基地;建设中核小堆发电、风电等项目。

2.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支持宁都、遂川、乐安、莲花等县市建设扶贫产业园;支持打造大井冈旅游组团和客家风情旅游组团;重点支持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油茶和旅游业等覆盖面大、带动力强、扶贫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在产业政策支持方面,实施差别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资源就地转化,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和具备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在项目审批核准、投资、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审批和核准片区内的产业项目。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向区域内转移。

3.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用好用足政策,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保障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妇幼保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配备和在岗教师培训;建立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优先解决革命烈士、“两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属遗孀医疗、就业、养老、优抚等突出问题。调整现行优待抚恤和补助政策,扩大抚恤补助范围,全面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三、政策倾斜凝心聚力

《规划》为罗霄山片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系统化的特殊扶持政策,为片区扶贫攻坚迎来历史性机遇。

1.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提高基层政府财力保障能力。加大中央有关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倾斜力度,省级财政提高对片区县转移支付比重,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加大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要加大倾斜力度。

•2.税收政策。对区域内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

3.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旅游、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上市融资。

4.投资政策。中央投资向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中央安排的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

5.土地政策。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各项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控制下,统筹安排耕地保护、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建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适度向该区域倾斜。

篇4: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一、长阳县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阳县地处鄂西南山区,位于清江中下游,全县总人口41万,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受山地带状地貌条件影响,县域内气温、日照具有垂直差异,呈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多种经济、林特作物生长。

长阳自然资源密集,全县已探明矿产品30多种,占全省发现矿种的57%;有水域面积1082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2%。区位优势明显,宜昌、荆州、武汉等大中城市与之对接,特色产品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市场条件;由区位所决定的气候特色优势明显,使长阳成为反季节蔬菜的供应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旅游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清江画廊核心品牌享誉国内外;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意文化艺术之乡”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近年来,长阳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绩,但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财政资金较少、招商引资很难等多种原因,长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甚至出现差距扩大趋势。

一是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小。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9年的15%下降到2012年的13%;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低于宜昌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水平,长阳县“十一五”时期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8%,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低1.2个百分点。人均GDP远低于宜昌市平均水平, 2013年长阳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宜昌市的二十八分之一。

二是经济转型速度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从历年三个产业在湖北省占比来看,长阳县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重过高,2012年长阳三个产业构成分别占33.5%、29.3%、37.2%,同年全省的三个产业构成为12.8%、50.3%、36.9%。三个产业在全省占比结构表明,武陵山区长阳经济转型慢于全省经济转型速度。

三是投资能力不足,消费品市场拓展不够。固定资产投资续航能力有待加强。2013年,长阳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59.85亿元,增速26%,比宜昌市平均增速低4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有待拓展,2013年长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亿元,占宜昌市的3%。

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慢,城镇居民收入低。2013年,长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66元,比宜昌市人均水平低3655元。

二、长阳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路径选择

(一)兴建百亿元健康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一是统筹规划,着力打造健康绿色食品集群。以开发区为依托着力招商引进。2005年成立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以后,食品加工产业园先后招商引进了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任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阳清江鹏博开发有限公司等16家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08平方公里,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半小时经济圈内,距宜昌市区、三峡机场、红花套长江码头、枝城火车站约30公里,318国道、沪渝G50高速公路穿区而过,是西进四川、重庆、恩施的必经之地,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统筹规划后,园区可为长阳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是推进升级,着力打造地方品牌。围绕构建百亿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的目标,加强基地建设,为园区大发展提供必备条件。要在目前长阳建有蔬菜、魔芋、木本油料、栀果、椪柑、生猪、山羊、水产养殖、土豆、红苕、茶叶等专业合作社400家的基础上,采取实施农民“金饭碗”工程,加快果园、油茶、魔芋、栀果、茶叶等五个1万亩精品基地建设,落实农产品板块基地。同时,在园区内建成全国最先进的魔芋加工企业,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全力打造丰润生物肠衣肝素钠加工生产基地和中大生物栀子黄加工基地。同时,将湖北任森建成国内最大加工能力的土豆加工企业,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将清江鹏博公司建成全省最大的清江鱼加工基地和出口创汇企业,逐步建立起地方特色品牌。

三是完善设施,发挥园区规模效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武陵山片区开发后,长阳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外来企业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引进资金近50亿元,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39.97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提供了7940个就业岗位,带动了长阳魔芋、油茶、茶叶、柑橘、马铃薯、蚕豆、栀果、木瓜等种植业以及清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和物流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提升长阳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四是加快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式发展。2011年编制完成《湖北长阳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2011—2015年发展规划》,在园区现有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在5年内,园区主要经营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尤其要加大各种特色品牌的创建,目前获得国家地理地标保护产品的有资丘木瓜、火烧坪包儿菜、清江鱼、金福红栀、清江椪柑;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有清江鱼、火烧坪高山蔬菜、魔芋、木本油料、金福红栀、茶叶、木瓜果醋;获得湖北省名牌农产品的有清江椪柑、中武当弥猴桃、刘坪湖清江甜柚、韩国泡菜、豆瓣酱、甜玉米、马铃薯、乐园蕃茄;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有“一致”魔芋、清江鹏博、华饴木本油、栀果色素;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的有刘坪湖(甜柚)、土家嫂(豆瓣酱)、清江山水(天然巢蜜)、茶叶(1个)、果醋(1个)、榔坪窖酒。要以这些特色品牌为主,通过统筹规划、品牌创建、基础设施完善,加快武陵山片区长阳经济发展,提升县域整体经济实力。

篇5: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袁智勇 李道政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行动,确立了“一个中心,打造三个石门,实现四个翻番”(既建设湘鄂西区域中心,打造现代石门、活力石门、生态石门,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保持着良好的势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的基本情况

石门县地处湘鄂边陲,武陵山脉东北端,西南与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慈利县毗邻,西与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接壤,北与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松滋市交界,有“武陵门户”与“潇湘北极”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97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区)、5个农林场、713个村居,总人口67.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7.4万人。70%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45.2%。石门是少数民族过半县。常住居民除汉族外,有土家、苗、白、回、侗、蒙、维吾尔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8.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7.3%,是湖南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之一。石门是革命老区县。石门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与湖南桑植、湖北鹤一起是红二方面军的核心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石门诞生了2182名革命烈士。1952年,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县;2006年,被认定为100%革命老区县。石门是常德市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按国家2011年确定的人平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7.6万人,贫困发生率29.8%。

二、我县已完成的工作

1、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在获得我县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的消息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成立规划编制小组,在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草案)》,并已报送县政府常委会、县委常务会研究通过。

2、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我县立即成立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杨琦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谭登平、常委、副县长李庆福担任常务副组长,李金生、胡元琴、李宏岸、李绍南、陈云谋、徐郁平、伍林支、李世权、万义元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发改局。

3、完善项目入库工作,主动落实规划对接。我县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议召开以后,全县各单位已经开始全面分析行业状况,着手掌握真实反映困难和问题的“一手资料”。同时按照省实施规划工作部署会议要求,我县集中力量对武陵山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共筛选2012-2020年重大项目690多个,规划投资总额达1916亿元,其中: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117个,规划投资额818.7亿元;产业项目371个,规划投资额712.3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47个,规划投资额129.1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94个,规划投资额135.1亿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类项目8个,规划投资额8.7亿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56个,规划投资额112.5亿元。这此项目都已纳入省规划项目储备库,其中S303延长线、自来水水厂扩建、城区燃气管网扩建等十个项目进入了省重大专项项目库,即将先行启动实施。如总投资1.3亿元的S303延长线新闫段工程已被纳入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开工仪式宣布开工项目,将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加强项目对接工作,截至3月底,全县申报国家和上级投资项目117个,资金计划11.9亿元,争取并到位国家和上级资金3.95亿元,部分项目已落户并进入实施阶段,壶瓶山镇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镇,新关镇五桂村、楚江镇二天门社区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村等项目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三、扶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基数大。石门县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由于中西部山区和县城周边地区自然条件迥异,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全县80%以上的生产总值由县城及周边地区完成,而国土面积占70%、人口占45.2%的中西部山区仅完成20%左右,两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1400元以上。中西部山区是石门县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是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与本省桑植、慈利和湖北鹤峰、五峰等国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接壤,可以说石门老、少、边、穷县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第二,自然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瘠薄零散,旱、洪、风、冰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灾减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量低而不稳定,经济效益差。部分山区群众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较为普遍。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任务艰巨。石门县有32.07万农村人口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有107个村缺路少桥,交通不便,305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广播设施、学校、卫生院(室)、灌溉渠道等普遍年久失修,导致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皂市水库建设也使库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破坏,恢复重建任务相当繁重。

第四,产业仅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困难。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导致产品优势不突出,产业链条不长,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民增收。

第五,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群众脱贫。我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他们自身反贫困能力非常弱。

第六,缺乏生产技能,阻碍群众增收。贫困地区的群众大多数人都只掌握有简单、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能。在土家族村落调查,家家户户的经济方式、经济来源都大体相同,基本上都来源于种植或养殖收入。况且,劳动生产率低下,挣的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工作基础薄弱,无以为继,劳动者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来致富的想法实现难度很大。

四、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认真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总体思路是:建好石门段“慈利——石门——澧县”的高速公路,以及S303延长线等高等级公路,结合焦柳线石门——柳州的扩建工程,宜昌——石门铁路,石门——怀化复线工程,搞好石门段的建设,加强石门火电厂的电力建设,石门东山峰的新能源建设,开发石门壶瓶山、夹山寺、皂市古镇和仙阳湖旅游业,连接石门与长江三峡、石门至桂林的精品旅游线,开发石门五香丸、石门璞谷雕彩岩画的旅游商品。搞好石灰岩、矽砂、磷矿、石膏等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打造茶叶、蔬菜、烤烟、水果、中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基地,保证贫困村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扶贫对象户有1个增收项目。

(二)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决定和影响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产位,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三)把深度开发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关键举措。石门的柑桔、茶叶、高山蔬菜、烟草、养殖、干果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柑橘、茶叶形成了“石门柑橘”、“石门银峰”两大品牌,是“全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全国名茶之乡”、“湖南省有机茶第一县”、“湖南省烤烟生产重点县“,加之石门处在武陵山区与洞庭湖区域相连的结点位臵,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既可以辐射带动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武陵山区农产品的输出,提高山区特色农业的经济效应。

五、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对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2.要尽早出台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建立长效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机制。

3、要尽早落实扶贫开发的新规划,大力推进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的措施,全面实现新规划的目标。

篇6: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张 霞

(根据录音整理,2012年4月9日)

同志们:

这次,我们召开高规格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目的就是要审时度势,加大工作力度,紧抓发展机遇,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中把握先机,争得项目,赢得发展。首先,要充分肯定各级各部门前期所做的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谋划早、行动快、对接实的阶段性成果。“谋划早”,是因为我们在国家战略出台前,就已经谋划*****的发展规划了;“行动快”,我县在2月份就成立了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并拨付工作经费、抽调专人、调剂办公场所,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对接实”,刚才听了汇报,我认为在项目对接上还是有实效、有成果的,特别是南蛟同志,工作非常主动,牵头跑省进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认识上还不够深刻。当前,有些部门甚至有的分管领导还没有真正地把思想统一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上来,对重大机遇的敏感性不够,没有深入地去研究各口的战略规划,认为这是协调办、发改局、扶贫办等部门的事 情,特别是一些部门还没有主动深入研究如何与国家、省战略对接问题,还是等字当头,工作简单地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主动研究政策、主动对接项目的积极性还不够强,思想上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二是在信息上还不够灵敏。刚才扶贫办主任也汇报了,去年我县只争取到了210万扶贫资金,今年2月20日省扶贫办研究了第一批资金的使用问题,给相关县市下拨了1个多亿的项目资金。我得知消息后于2月22日带队去省里,结果还是晚了,争取到的扶贫资金不多。虽然我们以前的扶贫资金基数较低,省里也就此做了解释,但我们不能把这个当做理由,因为*****县已进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是进入规划范围内的43个县市区之一,除了省里同意比照执行武陵山片区相关政策的邵阳市一县三区,*****市洪江区、鹤城区、洪江市等12个县市区外,片区内的其余31个县市区包括我们*****县均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可以获得扶贫资金转移支付、扶贫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在对接上还不够快速。我们在规划的对接、项目的对接,包括与人的对接上还不够迅速。主要表现在*****县的《规划》编制尽管启动早,但跟省相关部门对接还不够快,省里面2月21日还没正式出台《规划》,就要拿到草稿,这才算是快。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沅陵县学习,2月17日,我在长沙参加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时候,沅陵县的同志就拿到了省里《规划》的草稿,我复印了1份回来传阅给相关部门。其实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些材料,早研究、早布局。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这一块工作,我们凡事要讲个早,项目包装要早,对接工作要早,规划编制要早,加强汇报衔接,做好项目引进的前期工作,不要等,一等也许便错过了机会。四是在沟通上还不够多。目前我县个别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够,不是主动地去对接横向联系的相关部门,而是被动地等着其他部门来找他,此事在对你的部门也许是件小事,但对其他部门来说可能是件大事。在一些规划资料的收集整理上,编制部门一定要主动沟通,主动协调,主动落实,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把数据摸准搞实。基础数据非常重要,《2011-2020年规划》的数据基期是2010年,也就是说2001-2010年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的采用,是以我们各相关部门上报数据为依据的。下一步上报的数据能不能达到扶贫开发政策倾斜的标准,那就要看我们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与县里各部门、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不好,不及时,不准确,会造成部门之间的统计数据不一致,形成数据打架,就会影响省里对我们*****县的整体看法,认为各部门既没做到统一协作,也说明工作不细致,会对*****的项目申报带来很大的障碍。现在到国家、省发改部门、银行机构及相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他们首先就是要看你的规划、可行性报告,这些材料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所以,财政局和发改局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时刻与上级部门保持联系,一有什么资金、项目信息,要及时同各部门协调沟通数据,做好资料资料的收集、项目的编制,确保我县项目资金的申报成功。下面,就如何抓好下一阶段的扶贫攻坚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我县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范围,是加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将给我县带来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我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以说,我县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处在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进入了新的十年扶贫开发攻坚时期,我们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贫困群众吃饱穿暖、脱贫致富,这是实践党的宗旨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作为后发展地区,我县经济基础仍然薄弱,部分群众生活仍然贫困。我每次下去调研,看到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都寝食难安、食不甘味。不实现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全县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切实把加快扶贫攻坚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作为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攻坚承担着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任,超过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不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以实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建设和谐稳定*****的要求。如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我们不仅愧对一方百姓,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很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贫困造成的。只有彻底消除贫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趋于稳定、和谐。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中央和省市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即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3月31日,省委在湘西州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市委也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打牢基础、抓好基层、完善机制的总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要进一步加快规划对接。国家出台实施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是武陵山片区发展的总纲领,各部门要认真加以研究,进一步加快规划对接。要把握好中央精神。首先,要把握规划的基本思路。国家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我们要组织人员认 真学习《规划》,了解《规划》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工作举措,要研究透彻,入耳入脑入心,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因为《规划》字里行间都有实际项目对接的。《规划》的基本思路就是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发展,这也是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点。其次,要把握三大重点。绿色发展、扶贫攻坚、民生保障是《规划》确立的三大重点,我县的规划编制、配套政策、项目工作都要围绕这三大重点来做。虽然国家具体政策还没有出台,但大体方向已经定了。我们提出的“生态立县”完全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符合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绿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总的来讲就是要实行森林碳汇政策。县林业、环保等部门要深入研究我们要达到什么指标才能符合绿色发展,达到森林碳汇补偿标准。现在看,森林碳汇政策还没有进省《规划》的笼子,但国家《规划》里有句话,说是“适当时期出台碳汇补偿机制”,说明森林碳汇政策肯定会出台的。目前国家正在对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试点,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对这个补偿政策有些意见,因为同处一个区域,有的县享受到了,有的县还没有,总之,政策惠及还不均等。我认为,下一步国家会改进方式,考虑以各地的数据为依据,比如森林覆盖率、环评达标率、污水排放率等,谁达标了就补偿给谁,谁没达标谁就要付钱买单。这也是我再三强调数据要统筹的缘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扶贫开发政策肯定会有大的调整,在这个问题上,扶贫开发工作部门要当好县委、县 政府参谋,及早谋划、及早应对,把握好数据的调整。按照国家制定的《规划》,民生事业是重点保障领域,包括农村低保、医保和新农保都要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推开。我们能不能争取保障配套问题,新农保是需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的,由于以前我县不是贫困县,配套资金比例就高,现在我县进入《规划》范围,那我们的配套资金比例就应该低了,县人社局要好好研究配套资金能不能享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把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二是把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个重点,是一个大的方面;三是把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与跨省协作结合起来。要站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高度,要融入《规划》来统筹考虑*****的发展定位。我提出的“跳出*****看*****”就是要以*****乃至武陵山片区的视野来审视*****的产业优势,比如油茶、葡萄产业,还有文化旅游,要通过产业布局、产业调整的进一步优化,来加快我们的产业发展;四是要把握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规划编制、项目申报方面,一定要注重群众自力更生的力量,比如申报水利建设项目,要突出农民义务投工投劳,如何自筹资金的内容。要把握好规划体系。武陵山片区43个县市区中,进入国家级《规划》笼子的只有*****县在内的37个县市。进了《规划》就等于是贫困县,就可以享受同等国家级贫困县的扶持政策,大家要深化*****已是贫困县的意识,不要妄自菲薄。要进一步了解国家《规划》的发展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实现“两 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第二个层面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关于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已经明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因此要增强工作紧迫感,进一步加强与省级部门的衔接汇报,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规划》。我县《规划》布局的项目能不能挤进省里的《规划》,关系到今后*****的具体项目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因为进了省《规划》也就等于进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要加快*****《规划》的编制。前段时间,由于同志们的努力,我县《规划》编制工作初步铺开。现在省《规划》草案出来了,由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以县发改局为主,会同县扶贫办抓紧对接好省里《规划》,逐一对照分析,不能有漏项,别人有的,要想办法争到,别人没有的也要力争,比如要把*****作为鹤中洪芷一体化先导区纳入省里《规划》。并积极谋划,仔细筛选,把一些事关我县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项目挤进去。至于*****《规划》如何定位,我以为,经验来源于基层,很多新思路、新改革也来源于基层。*****作为全市最年轻的县,并且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县,县城建设规划是高标准、高品位的,彰显了生态宜居特色。通过近年来旺市融城战略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人居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已经初步具备向省里申报创建生态先导区的条件,在全省率先打造成为低碳型、生态型的新县城,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城 市。

上一篇:地球的眼泪作文600字下一篇:财务报表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