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2024-05-02

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3】17号、中共孝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意见》(孝昌办发【2004】97号),中共孝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补充意见》,(孝昌办发【2005】2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邹岗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降低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机构和编制的刚性化管理,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建立激活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全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精减、统一高效能的原则;二是规范运作,民主法制的原则;三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四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原则。

二、镇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

(一)行政机构设置

1、设立党委、人大、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镇党委和人大分别按照党章、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履行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搞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与行政村之间不再设中间机构。

2、设立3个内设机构,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初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

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

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农业、工业、水利、林业、扶贫开始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招商收效、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3、设立镇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镇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

(二)其它机构的设置

1、除直属事业机构。

(1)除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外、设立财政所(加挂农村经营管理站牌子),主要承担财政、零户统管、预算外收支管理和农村经营管理、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

(2)设置司法所和林业管理站。司法所主要承担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会矫正和提供法律服务等工作。林业管理站主要承担林业政策宣传、资源管护、生产经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

2、实行双重管理,以县直管理为主的单位。保留法庭、公安派出所、国土资源所、交管站、兽医站,维护原双重管理,以县直管理为主体制不变。

3、中央及省垂直管理单位。

国税、地税、工商、信用社、财险、寿险、电信、邮政、供电等中央及省垂直管理的部门,由其主管部门或机关管理,但应自觉接受并尊重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重要事项应主动征求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

4、转体事业单位。

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逐步转体为服务中心,其原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三办一所”,行政执法职能由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原事业单位转体后退出财政供养系列,继续享有原债权,承担原债务,资产及债权债务数额以

清产核资结果为准。转体前所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渔业技术推广、良种推广、动植物检验防疫、病虫害测报预防、农田水利保护、计划生育服务、文化体育卫生等项公益性职能,由政府承担。镇政府保证由财政拨付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额度不减,用途不变,将“以钱养人”改为“以钱养事”,由编制控制经费转向以事控制经费。按市场化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化管理等多种形式,保证公益性职落实到位,公益事业得到发展。镇政府将根据改革后服务中心人员结构和公益性事业工作量重新核定财政拨付给服务中心费用。

镇原直属事业单位转体后,设置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村镇建设与此无关保护服务中心、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6个服务中心。

(1)农技站、农机站合并转体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水利站,水产站合并转体为水务水产服务中心,其行政职能划入经济发展办公室。

(2)文化站、广播站合并转体为文化服务中心,其行政职能划入社会事务办公室。

(3)村建办、环保站合并转体为村镇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其职能划入社会事务办公室。

(4)民政办与劳动就业所合并转体为蔻就业服务中心,入社会事务办公室。

(5)保留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其职能草稿社会事务办公室。

(6)撤消计划办、扶贫办、统计站、企管会,其职能划入经济发展办公室。

三、人员编制和岗位职数

1、镇机关人员编制和岗位职数。

镇机关编制按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意见》(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规定,全镇机关编制43名,其中行政编制38名,老干服务编制1名。工勤编制4名。

(1)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现任领导和在职副乡级以上干部共17人。

(2)镇三个内设机构设置如下:

①党政综合办公室9人,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2名、纪委监察、组织人事、宣传统战、政法综治、武装干事、团委书记、妇联文席等职位。

②经济发展办公室5人。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名、经济贸易助理、农业助理、水利助理、计划统计等职位。

③社会事务办公室7人。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人口与计划生育助理、民政助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助理、村

镇规划助理、科教文卫助理等职位。

(3)老干部服务人员1人(由党政综合管理)。(4)工勤人员4人(由党政综合办公室管理)。

2、镇真属事业单位编制和岗位职数。

镇直属事业单位按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要求,镇直属事业单位编制为27名,其中财政所事业编制22名(含农村经营管理事业编制2名,其中1 名在镇机关一团糟单位在职人员竞争定编定岗,1名由财政系统内部竞争定编定岗),司法所一团糟编制2名,林业管理事业编制3名。

3、服务中心控制数。

镇服务中心实行人员问题控制,按照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要求,控制数控按总人口的万分之十测算,我镇服务中心控制数为70名。

四、人员定岗分流

1、人员定编定岗

(1)定编定岗的基本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男年龄53周岁以下,女年龄51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参加行政老干编制定编的必须是机关在职人员,姑子属于县委组织部管理的具有干部身份的在职人员。

参加财政所定编定岗的必须是财政所有职人员。参加工勤编、司法所、林业管理站、农村经营管理站定编定岗和服务

中心定岗的必须是镇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2)定编定岗的办法。人员定编定岗实行竞争上岗,每人只能参加一次竞争,不交叉、不重复。未能竞争上岗的,自愿选择停薪留职、买断分流或发放生活补助费。

现任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在职副乡级以上干部,省市选调生,高校选拔生直接在机关定编定岗。目前,我镇行政老编制空缺22名,工勤编制空缺4名,事业编制空缺6名。

行政编制。老干编制、花花世界编制、司法所、林业管理站、工勤编制中明确1名司机岗位。(司机岗位竞争办法见《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竞争上岗实施办法》)。

经党委批准同意停薪留职的人员可参加竞争上岗。未申请或未能按时按要坟竞争上岗的,视同放弃竞争上岗,实行停薪留职、买断分流或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镇机关、事业单位在夫妻双方,另一方最低可直接在所报名的服务中心定岗,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参加行政老干空缺编制、事业空缺编制、工勤空缺编制的竞争上岗,即使竞争落岗,仍然保证在所报名的服务中心上岗;若竞争上岗,则所报名的服务中心岗位顺次递补。原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未经党委批准,无故擅自长期离岗者,按有规定自动解除人事关系。

工勤人员、事业单位定编定岗人员和服务中心定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

(3)报名参加竞争上岗的人数等于或少于编制数或控制数时,直接定编定岗,多于编制数或控制数时,必须实行竞争上岗。

2、人员分流安置

(1)实行退休和提前退休。①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干部职工办理退休手续。②对长期病休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干部职工,凭有效鉴定证明,符合提前退休的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应当退职。③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干部职工,经本人提出申请,可批准实行提前退休。

(2)实行离岗退养。对在职的男年满53周岁、女年满51周岁的干部职工,经本人提出申请,可批准实行离岗退养。

(3)解除从事关系,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

这次未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愿意解除从事关系进行分流的,镇补偿资金在2年内到位(每年各50%)。①补偿标准,在全部退还镇收取的上岗集资或增容费后,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一次性经济补偿以5000元为基数。然后以分流人员工龄为依据,每年工龄补偿600元,补偿总额最高不超过18000元。分流人员经

济补偿的计算公式为:一次性经济补偿总额=5000元+600元/年X分流人员的工龄(年)。停薪留职年限不计入经济补偿年限。同时,采取个人自愿并写出申请,人和镇政府按政策规定到孝昌办理养老保险。②奖励办法。对积极响应号召,在竞争上岗前申请分流且办理解除从事关系的,给予本人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10%的奖励。对竞争上岗后已经确定为分流人员,在镇政府提出办理手续要求后的3天内办理解除人事关系手续的,给予本人次性经济补偿总额50%的奖励。③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分流人员,一律解除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关系,由从事部门鉴证,人事档案转交县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经济补偿办法只适用于本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解除人事关系的分流人员。

(4)发放生活补助费。

这次未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由镇 政府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助费,3年后参加重新组织的全员竞争上岗,竞争上岗都按据单位待遇落实,竞争落岗或未参加竞争上岗者,解除人事关系,按照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在扣除本人3年期间领取生活补助费的70%后,不享受其他任何遇。2005年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中心已经定岗的人员,3年后在服务中心重新组织的全员上岗中落岗的或未参加竞争上

岗的,解除人事关系,按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5)允许停薪留职企业、领办基地或通过其他途经再就业分流。

对实行停薪留职的,3年内保留档案和身份,不交保职金,不发补助金。1年之后、3年之内个人要求上岗的,在愿意单位实施竞争上岗时(或转制后的服务中心)参加竞争上岗,3年之后未能竞争上岗的解除人事关系,相关待遇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6)积极为分流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

凡属本次改革分流人员,镇政府以人为本,激发分流人员重新创业的热情,帮助开拓就业渠道。分流人员再就业,可比照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家庭生活确实的,按政策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五、改革的总体部署

2005年6月铺面完成我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1、进行动员,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省市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于5月中旬召开全镇综合配套改革动员会议。

2、政事分开,人员分类,将现有人员按从事关系所属性质、身份等进行分类,确认人员基本情况,于5月中旬完成。

3、竞争上岗,定编到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确定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名单,按照《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竞争确定机关事业单位定编定岗人员和服务中心定岗人员,于6月上旬完成。

4、人员分流,完善手续,确定人员分流安置办法进行人员分流。于6月中旬完成。全镇在职干部职工原实发工资标准、工资渠道不变,发至6月底。

5、迎接检查验收,全面总结。对照县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总结我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理顺各种关系,健全相关制度,建立新运行机制。于6月底完成。

六、加强领导,严肃纪律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傅柏乔任组长,镇长徐长斌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在职的副乡级干部为成员的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信访稳定组。

2、严肃改革纪律。严肃政治纪律,严禁增设机构,超编定岗,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干预机构的设置,编制管理和人员配备。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转移资金,私分财物和侵吞公有财产。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

3、参加综合配套改革人员,必须遵守有关的法规,按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参与这次改革,否则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将取消其参与资格,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党经、政纪责任,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中共邹岗镇委员会 孝昌县邹岗镇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四月二十日

篇2: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 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 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占辽宁省的50.8%, 总人口2 359万人, 占辽宁省的55.6%, 城市化率达到65%, 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年4月6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 8个城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个主题,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体化、同城化进程。目前, 沈阳等8城市间合作机制日渐成熟, 产业发展和空间整合步伐明显加快, 已签署涉及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旅游开发、人才交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协议50余项, 为实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 沈阳经济区把推进城际连接带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 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在沈铁、沈本、沈抚、沈辽、鞍营等5条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的38个新城、新市镇全面推进, 沈阳永安新城、辽阳河东新城、铁岭凡河新城等一批新城镇初具形象, 城际连接带紧密衔接, 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构筑了载体。

同时,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中, 辽宁省政府通过财政贴息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沈阳经济区各市主导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潜力开始释放。今年前8个月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园区达到21个, 超300亿元的主导产业园区达到7个, 不断撑起沈阳经济区的工业脊梁。此外, 在人力资源、住房公积金、户籍管理等实现一体化的基础上, 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批复同意《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区改革发展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 标志着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启动, 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思路、新方式探索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对辽宁、东北乃至全国战略意义重大。

据透露, 《方案》突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 强调了综合性和配套性, 突出了改革创新、率先突破, 同时又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明确提出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最终建成以沈阳为中心, 和周边7个城市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篇3: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19—05

改革试点是中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进行了两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对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六大前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同民生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改革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开始了第三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即2005年以来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与试验。

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分别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设立了重庆市、成都市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又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较早提出了设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未获得专文批准,但深圳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在当前的综合配套改革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和各界的充分肯定。自2005年6月21日上海浦东新区获批首个试验区到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提出申报21个试验区。2005年申报4个,2006年申报6个,2007年申报11个。此外,全国各省市也在各自范围内设立了省级、地级、县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与长株潭两个试验区设立后,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表示,近期将不再新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表明中国改革试点布局已基本完成。

一、研究概况

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展开的理论研究始于2005年,但直到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之后才有大量研究论文出现。随着武汉与长株潭两个试验区的设立,全国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布局基本完成,2008年研究论文数量明显下降。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5—2008年论文公开发表数量见图1。2008年7月17日通过CNKI全文检索,在篇名中检索“综合配套改革”,并从检索结果中剔除探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问题的论文后,2005年至2008年的论文为21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38篇,无论全部期刊还是核心期刊,2007年都是最高的,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8%和74%。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15篇发表在深圳《开放导报》杂志上,占总篇数的39%,有13篇为天津研究人员发表,占34%。

作为一项重大的改革实践活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文献大量以新闻报道与评论、政府政策发布、领导讲话、地方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形式出现。国家发改委体改司网站设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专题,对中央及各地综合配套改革相关政策、报道、总结进行集中发布。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对综合配套改革有系统、跟踪的文献收集与发布,2008年6月站内搜索“综合配套改革”可检索到相关文献262篇。各试验区除了政府网站发布相关信息之外,也有地方性刊物发表相关政策、观点、评论和经验总结,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四川的《四川改革》、重庆的《新重庆》与《决策导刊》、天津的《港口经济》等。本文主要是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理论性研究文献的综述。

二、基于津沪深三地的研究

在成渝两地设立试验区之前,基于津沪深三地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相关的主要理论问题都已涉及。

其一,试验的背景。李罗力和陈文玲强调此次试验的背景是中国改革模式面临重大转型,如改革从以经济体制为核心向经济与社会全面深入变革转变,从普惠向存在利益调整的多数人受惠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等。郝寿义和高进田认为开展此项试验是日益开放竞争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从浅层向“深水区”推进两方面的要求。

其二,试验的意义。李罗力认为开展此项试验对于改革顺利转向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新阶段,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新的改革动力和改革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汪玉凯则认为浦东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义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央设立深圳特区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其三,试验区的内涵与特征。郝寿义与高进田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带动与示范作用、综合配套改革层面的系统性和试验区层面的先试先行。他们认为试验区的特征主要有三:其一,改革的广度不同。从以往的经济体制变革主导扩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改革开放的深度不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试验将触及到一些体制内核问题;其三,改革开放的路径不同。以往主要是“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是一种“外来型”的发展模式,此次试验则强调“内源式”的现代化模式,不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历程。袁易明认为此项改革试验具有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改革从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协调性三个主要特征。

其四,试验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扩散模型。王家庭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看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认为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进一步基于空间扩散理论建立了改革试验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模型;郝寿义和张换兆也将制度创新及制度扩散作为改革试验的中心任务,基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建立了以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制度供给及制度空间扩散模型。

其五,试验区的设置要求。杨建文与胡晓鹏探讨了试验区的设置要求,认为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经济基础和制度创新条件,应当在这些地区设置试验区。王家庭认为试验区的设置需要具备区位、资源禀赋、科技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并重点论证了天津滨海新区设置试验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其六,试验重点展开的领域。李罗力和袁易明探讨了改革试验的主要领域,主要包括政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法制社会、建立循环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八个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被置于首要位置。

王淑莉、王振波与王丽艳对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作了专门研究;陈文玲讨论了津沪深三地的自由港建设问题;李竹兰与郝寿义探讨了改革试验的立法保障问题。

其七,对试验的建议。魏后凯、李罗力、王家庭、杨建文与胡晓鹏、袁易明等人对开展试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落实先试先行权、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保障、加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激励、加强立法保障明确试验区的法律地位、加强前期研究和后期总结、加强上下互动与区域联动等等。

其八,津沪深三地试验状况。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对津沪深三城论坛的综述总结了三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杨建文与胡晓鹏也对三地试验情况与近期规划作了比较研究。左江平主要比较了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试验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追踪》课题组对天津滨海新区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三、成渝试验区设立之后的研究

2007年6月重庆市与成都市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针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文献迅速涌现,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和意义形成共识。一般认为中国当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求设立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探索破题之路,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

第二,明确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置在重庆市和成都市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两地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二是有助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形成带动长江上游地区,乃至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两市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成都市2003年启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相关措施已初见成效,重庆则在三峡移民及安置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初步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目标与任务。杨伟民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高原则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林凌强调应当把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要务,必须以统筹城乡改革为动力,大大提高整个试验区的经济实力。实行加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张克俊与何飞认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背景、目标、实施重点、发展模式、评价标准和中央政策等方面,同改革初期的深圳特区,以及新在浦东和滨海新区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很大不同。欧阳君山强调了成渝试验区重在社会问题的特征,将其称为“社会特区”。

第四,初步明确了改革的主要领域和难点问题。杨伟民与林凌分别讨论了改革的主要领域,综合起来包括9个方面:(1)建立城乡统筹的行政管理体制;(2)规划体制;(3)基础设施投入与管理体制;(4)公共财政体制;(5)社会公共服务体系;(6)户籍制度;(7)社会保障体系;(8)产业发展机制;(9)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林凌认为当前亟待突破的两个领域是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四川省公安厅课题组重点考察了现有户籍制度的现状与弊端,提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五,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领域着手,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规模经营、城市发展、社会和谐等六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数,据以评价改革试验的成效。

第六,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进展的总结。李倩与谢必如、阎星与高洁分别对重庆市和成都市开展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情况做了初步总结。

四、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后的研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设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前,有少量研究针对中部地区,主要是武汉城市圈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杨云彦认为中部崛起对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应当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且论证了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中心地位。余英杰也认为在武汉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实现中国东中西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武汉设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建立试验区后,两地关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城市圈”、“城市群”和“两型社会”。截止2008年7月17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篇名包含“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相关研究论文分别为73篇、50篇和66篇,篇名包含“综合配套改革”的研究论文为49篇,但主要是对地方改革或某些特殊领域改革实践的思考或评论,两地的学者较少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一般性问题做专门研究。

近期少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主要来自天津、广东、海南的一些学者。迟福林和方栓喜对四批改革试验区进行了综合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背景、意义、内涵、重点和关键;高进田进一步认为基于制度创新的增长极理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基础;王家庭和季凯文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评价指标和选择候选城市的标准作了专门研究。王家庭与张换兆在郝寿义与高进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内涵,并重点分析了其与以往改革模式的不同之处。赵景来对学界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任务与目标设定、对策等研究的观点作了概述和比较。鲁国强借鉴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基本思想分析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制度的变迁。刘力与林志玲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以往特区的差异、改革试验涉足“深水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本质是解决科学发展问题和试点需要体现区域协调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性质,并通过比较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的区域经济特征总结了改革试验区布局的条件与要求,据此提出试点区域的空间推进的三种不同模式。

五、近期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近期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2005年以来,相关研究的开展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导向和宣传作用。但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状况仍然相当薄弱,存在一些重要不足。

第一,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本内涵的认识还不明确。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先后四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准设立,理论界对改革试验区内涵的理解随着新试验区的设立而发展,尚未形成统一明确认识。上海浦东新区获批之

时,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涵的理解侧重于强调改革模式的重大转型,强调从依靠优惠政策转而依靠制度创新;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之后,研究文献对试验区的理解更强调其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作用;重庆市和成都市获批之后的研究着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要任务;武汉和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城市圈”、“城市群”建设和“两型社会”成为新的关注中心。至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涵盖了改革转型、增长极、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城市圈(群)、两型社会等多重内涵,它们之间是何种联系,核心是什么亟待深入研究讨论。

第二,研究文献呈明显的地方性分布,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局意义不相适应。现有文献作者和发表刊物主要分布于天津、深圳、上海、重庆、成都、武汉等获批设立试验区的省市,其中较多研究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地方倾向,其他省市除少数论证本地区有必要设置试验区之外,对这一关系改革大局的论题缺乏广泛深入的关注。

第三,缺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风险与阻力的研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模式亟待实现重大突破的背景下推出的,与之前市场化导向的普惠型改革相比,改革的复杂程度更高,阻力和风险更大。现有文献缺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风险与阻力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研究,更多地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实现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五,缺乏运用现代前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证分析。除少数研究之外,现有研究多是对改革试验的理解、描述、设想和经验总结,缺乏运用前沿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分析,也缺少基于大量事实与数据较为严格的实证分析,这不利于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开展改革试验。

第六,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诸多理论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研究热情正在迅速下降,成果剧减。如上所述,目前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背景、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更加深入的研究急需在改革试验迅速推进的同时展开。但随着改革试验区布局的基本确定,理论界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关注热情迅速降温,相关研究也越来越集中在统筹城乡、城市圈(群)建设、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操作层面,对深层理论问题的关注迅速减少。2007年篇名含“综合配套改革”的研究论文135篇,其中核心期刊28篇。2008年上半年篇名含“综合配套改革”只有49篇,而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和“两型社会”为题的论文总数达189篇。并且,这2008年的这238篇论文中对一般性问题较深入的理论研究较少,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竟然为0。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关系全局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调整。应当说,目前的理论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研究中的不足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是对实践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所反映出的问题往往代表了实践中较为普遍的认识。充分认识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助于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起步阶段把握方向,加快进程,避免失误,这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相关理论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

篇4: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批准重庆作为我国惟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使重庆破解城乡统筹难题有了重要政策保障,使重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有了重大的战略平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深入领会城乡统筹思想,切实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开展工作,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强调要城乡统筹,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破坏了社会和谐,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重庆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部现象与西部现象,具有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择其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探索省级构架下的城乡统筹之路。

重庆成为实验区,不仅有利于完善新兴直辖市的体制,也有利于探索省级构架下的城乡统筹之路。在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对于重庆来说,统筹城乡发展是继百万移民之后的又一世界级难题,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我们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道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意义十分重大。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重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

为此,重庆市正在着手完成七项工作: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着眼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着眼于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着眼于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重庆市还将在全市范吲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没施、统筹城乡社会事业,这些都是重庆市正在努力实现的工作。

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正在实施“百镇工程”规划。“百镇工程”是通过建设一批经济强镇,以点—线—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百镇工程”不仅推进了百强镇的发展,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镇各项功能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对周边乡镇产生辐射带动作用。“百镇工程”就是对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实践证明,统筹城乡发展从这里破题,是选准了方向。

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九龙坡区,尝试推行“用宅基地换件房、用承包地换社保”的办法,把腾出来的土地资源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并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得到财政部调研统筹城乡工作的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说,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职能,把更多阳光洒向了农村”。

2007年6月底通过国务院审查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是全国第一部城乡总体规划:它由“城市总规”改名为“城乡总规”,是中国规划事业的一场革命,将促进重庆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创新。这体现了重庆市的特点,也体现了城乡统筹的要求。

篇5: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

产权清晰是市场交换的基本前提,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要继续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保证耕地质量问题

一些试点地区将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促进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但相当一部分补充耕地质量低于占用耕地,耕地质量下降成为影响城乡增减挂钩试点范围扩大的突出问题。

(三)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问题

一般而言,城镇化会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宅基地并没有随着农民进城而相应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今后,各试点地区要更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从节约集约用地中获得合理回报。

(四)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中国现今6.07亿城镇人口中包含1.5亿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不能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就业和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各地要尽快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度,配套推进劳动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问题

尽管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由于这项改革涉及区域、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格局大的调整,涉及面较宽,推进难度很大。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有利于打通城乡经济社会目前相互分割的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为保持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体制保障。

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已从2000年的2.8:1上升到2009年的3.3:1。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差距更大。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因地制宜进行了一些探索,特别是成都市和重庆市作为国家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走在了前面。

篇6: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此外, 重庆市今年实施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其他5项内容包括: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的“双轨制”城乡住房保障模式, 实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加快建设公共租赁房;进一步发挥农村土地交易所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拓展城市反哺农村的渠道;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 力争两年内完成有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等重点人群的转户工作, 建立完善进城后住房、就业、社保、教育、计划生育等配套政策;建设农村要素流通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平台功能, 引导市场要素进入农村;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面, 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制度层面的城乡统筹。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表示, 紧扣上述六个重点领域, 重庆部分区县将积极开展改革试验, 市、区县合力打造形成一批亮点, 力争早日突破, 为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上一篇:层级护士培训计划下一篇:探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