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2024-05-14

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通用10篇)

篇1: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韩立福教授在辅导中告诉我们: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新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这种新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今天的教育审视的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在研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此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嵌入问题训练模式。该阶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将问题嵌入导入新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此阶段的教学流程是复习旧课,巩固知识;自主导学,合作指导;小组展示,规范指导;问题训练,科学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第三阶段是问题发现生成模式。包括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导入,评价学习;问题生成,合作解决;问题训练,科学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第四阶段是问题展示解决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呈现目标;小组合作,呈现问题;展示解决,合作评价;解决训练,科学评价;总结概括,提升意义五部分组成。

最后一个阶段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综合这几个阶段的教学流程,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每个阶段的逐步提升,学生的活动所占教学时间越来越多,学生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逐步回归给学生,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关注了个体差异,实现着“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教学观念。韩教授的“先学后导”新思维,新行动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体现的充分自然。我们收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的教学只停留在第三阶段,今后将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观念,大胆尝试,不断吸收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更快实现高效课堂。

篇2: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浅谈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认识

浅谈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认识 江西大余县教研室  王万辉 (341500)     针对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县教委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进程,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把20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题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此,笔者认为,必须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关于“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自主”是应该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我国著名的学者庞维国则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学生表现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学生主动参与与确定对自主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程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超前跨越性。自主学习是先学后教,即学生首先必须超前学习、跨越性学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主学习的超前跨越性也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使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论教,因学而教”的教学思想。 第三、相对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虽然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但实质上还是独立性,它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有发展区的问题。 第四、个体差异性。自主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齐步走”、“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或跨越学习,允许学生拥有根据自己需要与兴趣自行选择学习资料的权力,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二、关于“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比如语文中的究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究学习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所学所究问题。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 第二、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相似,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从实践中获得。这样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

[1] [2]

篇3: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自主”浮于表面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是当前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

2.对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引导。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二、“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合作学习的时机不适时;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可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小组的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

2.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解决;(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 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3.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适时指导。

三、“探究”开放无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

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激活其探究的思维。

2.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组织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3.进行展示,享受探究乐趣。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感受的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

篇4: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在众多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关于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拥有自主教学的意识,就像小孩学走路,一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尽管蹒跚,但也很可爱;二要引导他放心地走,勇敢地走,充满信心地走,一直到坚定地走。要允许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庐山的云雾》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老师们大多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是不是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愿意口述的口述;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也行;想写一首稚嫩的小诗或编几句充满诗情画意的广告词也不错(在口语交际中就有这样的一项练习);画一幅比课文描写的景象更美的庐山云雾图也可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正是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得。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发现的要让学生去发现,学生能习得的要让学生去习得,学生能说的要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要让学生做。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合作的学习形式,但往往是要求学生先自己想想,如果不能解决的,再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所谓“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过去我们主要是教师讲解,以促进学生对一些具体课文的理解,这个办法尽管有利于学生对一些课文的理解的深入,但由于在這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因此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锻炼,提高自然不大。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这种能力的运用过程中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既然语文是一个大世界,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才能学好的科目,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带动语文学习各方面的核心作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自主,不仅表现在思考上的主动与自主,也表现在表达与行为上的积极独立。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控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作法,“比如不允许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过于鼓励‘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等。”(《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

二、关于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一--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这样的形式,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知谁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说明,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对集体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促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生中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促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自己能做的要鼓励自己做,自己不容易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以探究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如果为了合作而合作,那显然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如:第几小节共有几句话?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如果连这也要合作才行,那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空架子。通过自主的努力也同样能达到所要的目标效果。再如第17课《争论的故事》中,对两个兄弟的评价,个人的自主学习往往是持自己的观点,而合作的学习就能使个人的眼界宽阔,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一个提高,达成一种基本的共识。这时候就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是自主学习所不能达到的。

在合作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准确的小组总结汇报。在如今的课堂上,合作似乎随手可得,但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代表的发言却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这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我们认为”、“我们觉得”、“我们组经过讨论,得出……”等进行总结交流。虽然似乎只是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一种集体思想,一种集体意识。而这一种思想意识在小组合作中是非常有益的,是不容忽视的。

三、关于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人们为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行为方式。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所以有时候三者之间不能分得一清二楚,也没有必要去分得一清二楚。合作时你必须有自主的学习,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质量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而自主与合作都是种探究性学习,离开了探究的实质,自主与合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如李岩老师在教《威尼斯的小船艇》时就有很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典范:在教学第4小节时,王老师在过渡后师生进行合作读,师读第一句,学生读其它几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再次进行合作读,师读第一句,分小组读以下各句,再次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第三次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读,各组有各组不同的方式,然后交流各组为什么这样读。从表面看,似乎只是一种读的形式而已,那也许不进行合作也是可以的,但王老师是要让学生探究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种合作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关欣老师教学《两个名字》,也有很好的合作之例: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和学生玩了一个游戏,首先让一学生蒙住老师的眼睛,要求学生能让老师听出“高兴”来,然后又让学生捂住老师的耳朵,要求学生能让老师看出“高兴”来。一种游戏性的合作,既让学习充满了兴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最终激发了学生情感的表达,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就象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新课程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没有自主的学习就没有个性,没有自主的学习也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学习比合作学习更重要。自主学习要以老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探究学习要以强化语文本体为原则。

篇5: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 总论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的,我们俗称为“填鸭”。这种教育模式被使用了几十年,也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单丝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清楚的体现出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对象都要求我们改变这种模式,其实多年来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些较为成功的教育模式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杜郎口模式”,蔡林森的“先学后教”等。整个的教育大环境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就是“这次看来一定要改变了”。

我们青岛市教研室也提出“学生自主,愉悦课堂”的教学思路,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从我们高中数学方面讲已经有了一些教育模式,比如胶南实验中学的“361教学模式”等。但这些都不成熟,要形成完美的可操作的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自主课堂是势在必行的一种方式。

我们尝试从我们的角度审视一下小组合作和自主课堂。二.学习过程分析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它以数学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更有利学生自主学习。从教育的本质上讲,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力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与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所获得的东西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四.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1.合理分组。我将学生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混合分成四人到八人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

2.分工协作。每个小组内可以设立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班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如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所有同学分工搜集学习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3.策划。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备课时,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每个成员应该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局外人,也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当然,整节课不必都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进行,将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灵活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度。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的小组活动可以是预习新课,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教师可以把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让每一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进程中都有上台的机会。

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间的活动提供帮助。

3.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可布置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出题考查、检查书面作业、共同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对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六.合作学习的优点

1.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课堂活动,大多数人只是旁观者的局面。而且,近期又难以实现小班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每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单位,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是弥补当前大班上课缺点的最可行措施。

2.尊重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能够不断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由于基础较差导致的自卑心理,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待老师注意到他们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积极思维和口头表达提高带来消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提供了解决的方法,给学生一段缓冲的时间,避免当场答错的尴尬,而且在完成任务期间可以与组员共同讨论交流,从而树立自信。3.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安排小组合作是开发人际智能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一位成员掌握了教学内容,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每位成员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学生间相互帮助、分工合作,学生在交流、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使学生成为对学习负责的人。当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七.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

1、教师首先要明白角色变了。教师由以前课堂中的绝对主角甚至是唯一主角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永远不会是配角!)。教师要适应这个“角色落差”。

2、对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以前教师只要准备好知识就可以来上课了,讲到学生懂了就完成任务了。但是现在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了,他们要自己探索了。教师要学会从协调知识进化到协调学生。

3、教师要锻炼“好脾气”。以前有时候老师常说“我都讲了三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老师不要急,要急急死你。让他们探索的过程会比你讲三遍的过程还要长,要给他们时间。过早的告诉他们结论,和以前的教学区别不大。你就在一边笑眯眯的看着。他们研究出来了,你鼓掌表扬。研究不出来,你要给他们指出错误,指明方向,但最好不要给出结论。4.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人类几千年的知识都让他们探究,这辈子不够用。该民主民主该集中集中。该老师讲的还得老师讲。

5.哪些问题适合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的那些;知识内涵相对简单,外延宽泛的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等可以。

篇6: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内容提要】 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盛行的依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严重弊端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教师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新型课堂学习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

合作

探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深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工具性学科已在广大中小学普及开来。正确迅速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多数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我国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特别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其缺点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受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根本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本身,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上曾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型学科呢?

我认为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在这里,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和他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谈谈“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传统的其它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它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既能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特征、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又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第三,它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纯的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活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处理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为培养符合21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主导"新型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局域网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美的组织管理系统.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看得见,听得到,而且可以触摸得到的信息。经研究发现,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量比仅用听觉获取的多、而且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另外,一些优秀的教育软件(例如: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几何画板等)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现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从网上去下载软件、课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另外还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课,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更改马的出场次序来战胜齐威王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动态演示赛马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课件的演示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孙膑的做法,印象深刻。

其次,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可以实现有效教育资源的最有效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些资源按照传统的信息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而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联想到另一个概念或主题。多媒体的超文本就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是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形网状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这种特性将所有的教学信息如:文字、图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一个超媒体文本,这种文本和传统的文件和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更有利于人的阅读和思考,当然方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教师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把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制作成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自觉的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其次,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为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所谓合作式学习,就是要求多个学习者对提供的同一问题阐述不同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人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最后,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

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上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沿用某些基础学科传统的、死板的课程风格,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搭建智能化的信息平台,这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风格,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加以改造,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王丽珍 刘志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2003.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篇7: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前言

物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作为科学知识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主动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日后物理知识的深化奠定根基。自主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过程中大力普及的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让学生朝着综合性人才的方向发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理中的奥妙和神奇,要学生从主动中燃起高度的学习热情。

二、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下,当代社会分数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不要为了分数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突破传统教育的禁锢,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中要勇于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

(二)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作为主导者的角色,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在笔记本上记什么。但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就在课堂中取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全程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开展自主式探究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学习中的知识,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自身,提高自身。

(三)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大部分初中物理课堂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讲解课本知识,讲完进行课堂训练,学生课后做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让物理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物理课堂感到焕然一新,对学习物理充分调动起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物理课程的魅力,爱上探究物理的乐趣。

三、初中物理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兴趣,诱发主动探究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激发对物理的热情,才能主动探究物理中的奥妙。在教学中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课本内容和具体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感受物理中的深厚乐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们熟悉的事物激发好奇心。在进行讲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教师手持杯子时,玻璃杯一共受到了什么力。让学生根据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杯子一共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手施加的竖直向上的力。在学生对摩擦力产生兴趣后,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利用了摩擦力。可以让学生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手掌相对桌面保持静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力,体验摩擦力中的乐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摩擦力的种种性质特点。

(二)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教师在教学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物理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既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为学生构建一个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高效课堂。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公式利用视频、图片等具象化,让学生有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让学生对大千世界产生兴趣,利用生动的视频让学生清楚地观看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定义和物理性质,进而激发兴趣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三)开展小组探究,提高合作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一些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难免理解会比较困难,在进行一些物理实验时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置一些需要小组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实现自主探究,促进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分组中教师要合理分配,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科学分配。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中,要学生学习连接电路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分组进行电铃连接。在小组操作中让学生合作探究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学生在合作中各司其职,各自探究自己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到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和电路闭合为通路是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学生在合作中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物理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小组探究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主动爱上物理,探究物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忠贵.促进自主探究,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6,(8):48.

[2]夏宏波.自主探究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策略[J].教育观察(下旬),2015,(5):70-71.

[3]马科.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J].赤子,2015,(9):328.

篇8: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决定了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 新的世纪, 竞争激烈, 知识爆炸,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 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是能打破常规, 积极发挥主体意识。近几年国家也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提出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 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 即“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这实在是一个科学的命题, 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可是, 我们的教育却违背了“三主论”的精髓:“主体者”的“主动”。教师的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的领导。由于教师过分主动, 压抑了“主体者”的主动, 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沉睡在四周禁闭的“铁屋子”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现实是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写作教学, 随意性大,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 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中, 虽有几篇好作文, 但总体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学生作文要么人云亦云, 缺少自我;要么内容空洞, 胡编乱造;要么词汇贫乏, 错别字连篇。作文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 从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境地依然尴尬。步入这种难看处境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观念落后, 方法陈旧, 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让学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 发挥自己的见解。因此, 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提高写作能力, 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提高中学生“自主式”创新教学应该是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的首选突破口。

二、对中学生“自主式”创新作文教学的探究

1.探究的内容

“自主式”创新写作教学与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中兴趣的培养;课程写作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写作;写作英才的发现和培养等。

2.探究实施策略

本课题以自主探究为作文理念, 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 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 以课外阅读和练笔为两翼, 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放飞学生的心灵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自信心。”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我手写我心。”因此, 应该把握好作为写作主体的不同心理, 以及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特征。“自主式”创新作文追求学生写作的最好心理状态, 尽力寻找学生写作的最佳兴奋点, 并努力使学生在有兴趣写作的时候写作, 尽可能让他们有自由写作的空间, 激活写作才思, 发扬他们的写作激情, 培养写作兴趣。

(2) 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写作是最具开放性的, 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拘泥于书本, 往往先传授作文“套路”给学生定规矩, 使学生失去“自主性”, 开放的作文教学, 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 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 而是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空间, 积极指导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阅览, 开阔视野, 不但开放空间, 还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创设民主化、立体化的思维场景和和谐的思辨氛围, 放开学生手脚, 张扬学生个性, 拓宽写作空间, 写出新意作文。

(3) 提创作文的全程指导

“自主式”创新教学作文就要将写作指导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 包括写前、写时和写后, 写前指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写作的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 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 它能发现学生作文的不足, 比写后写前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另外, 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 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经验, 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写后指导一般是指批改和讲评, 教师认真组织讲评, 师生共同参与, 以学生为主, 并对每篇作文给予热情的鼓励, 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 建立新的作文批改模式

传统的批改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本都是老师批改, 二是写作周期长, 作文数量不足。作为“自主式”创新作文教学, 强调学生作文的主动研究精神, 采用多种批改方式。除教师有选择地重点批改外, 让学生自批或互批, 更多地是让学生把文章发到校园网或中学生网站上, 大家一起来评论, 提高作文水平。

篇9: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融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注重于“苦读+考试”“计算+逻辑”的教学思路,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确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涵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做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及个人环境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2.“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主张课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讨的教学环节,立足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们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二、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几点体会

1.教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2.在课堂实践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讲究教师要服从学生,教案要服从课堂,进度要服从效果。

(2)过程性原则。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能达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概念、公理、公式、定理、法则),解题思路(方法、规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

(3)创造性原则。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要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索、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其次,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其提供开放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论,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的融合

在新课程实验中,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人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它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课堂。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忽略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相对于其他学习方式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接受式学习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次,接受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在有计划地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跟踪教师语言传授的倾听能力,发展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的主动接受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受纳知识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不能摒弃有着悠久历史的接受式学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融合。我们应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每门课程都可选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有的用传统的接受式比较适合,有的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有的运用自主式的学习方式较适合,有的运用合作式的方式较适合,有的适宜几种方式的合用。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有机融合,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总结、修正,并创造性地发挥,正确把握多种学习方式的本质,这既是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学习方式多样性的需要。

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學行为,因而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榆中县和平学区 魏孔登

联系电话:*** 摘要: 随着新课标推行, 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这两年我在课堂教学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应用。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语文教学 应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提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社会适应”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观,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所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先进课堂教学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各种技能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研究、小组合作交流、训练反馈,实现“课堂基础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技能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技能活动容量最大化”,从而较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形成高效课堂。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口诀“创条件,让学习;造环境,设情境;引发现,探创新”语文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性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下面, 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应用的前提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应用的基础

1.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在课的收心阶段,用优美的情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体差异性,强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强制性死板的教学活动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并善于激发兴趣,我曾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德、智、体开发中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好奇心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例如,每节课的收心引趣阶段,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轮流来组织本阶段,并提出相关要求。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就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及途径主动获得知识,如利用课本、网络、图书资料等,这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次,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如应用教学挂图、新颖动作,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等。

2.师生通过合作,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从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生通过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过去上一节语文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 消极的地位。而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使学生呈现出多向发散的思维状态:自主加信息,大胆设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表现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学生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后,再让学生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把“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 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但是,这三种学习状态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探究是学习的核心,有探究才会有创新,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主动性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内驱力;合作学习是形成探究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课堂上教师的职能,就是用外驱力推动内驱力的形成并发挥作用,使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得以形成。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调整位置,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要充分信任并营造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敢于发表意见、看法,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他们质疑、解疑,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例如,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请学生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包括优点和不足之处,再让学生进行互评,这有利于学生共同提高。引进竞争情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活动对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好奇是一种动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近景性、直接性的学习动机,他们具有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教材的新奇因素,创造情境,变换形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体,也通过亲身体验体现自我,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每节课都提出问题或设疑,会给学生后来的自主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重要一点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去实践,寻求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探究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探究的信心。探究离不开问题,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或作为家庭作业。

三、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恰当的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 对后进生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中, 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 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也没有过于苛责, 从而使其不会丧失信心。同时, 我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以及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发现自己的进步, 从而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

上一篇:答辩状格式范文下一篇:小学美术审美能力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