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2024-05-02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观看了专家的专题讲座之后,对其中的个案,如关于对“落后未必就要挨打”这一论点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虽觉不至于如此荒唐可笑,但也感觉到与上海特级教师所讲的关于对林肯总统的评价认识,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过去我们误以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本上就是老师按照自己的设计,一问一答、组织学生个别讨论,整个过程很少兼顾其他同学,对中间生成的问题,也很少给予关注,以为这就是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比以前老师单纯的填鸭式教学进步多了,但现在看来,对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搞好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的认识,依然出现了偏差,今天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启发。

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包括人文道德层面的,知识能力层面的,处理紧急情况下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具备对学生认知和了解的能力,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生存环境,家庭和社会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个性特点等等,这些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参与探究合作,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无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掌握了学生个性差异之后,才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朝着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去感知、认识历史事件,也就是说,要把这些知识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认识,从而实现学习任务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感受去处理解决,那样,会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更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因此,善于观察、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容易生成的思想观点,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应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其健康成长。

篇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们深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的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是教与学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平等对待;在行动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引领和认可。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评价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绝对空前高涨的,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例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时,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此如一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就用简笔画把兄妹想象到的景象粗略地勾勒出来;想象丰富的同学就把《月光曲》描述的景象表述出来;善于表演的同学就互演角色,重现文本情境……在他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文本得到更有效的诠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共鸣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品、评、赏、画、想、演等互动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能使其学得主动,学有所成。

二、赋予学生积极探究的环境

曼德勒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赋予学生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使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地积极探究、自主地合作学习。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看到教师板着脸孔上课,课堂氛围沉闷而缺乏灵动生气,师生情感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凸现出来,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情感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更显得和谐而愉悦,课堂学习氛围渐趋浓厚,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触动师生情感,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和谐统一。

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与文本交融的感情,其情感价值取向也与之相辅相成。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透过悠美的音乐,引领学生欣赏迷人的张家界景色。在学生直观地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人文景观基础上,启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追寻张家界的迷人之处,表述自己对张家界的认识。这样张家界的奇山秀水、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表露出来。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受到无限的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无限的张扬,他们探究文本内涵的主动性同时得到有效的调动,文与道的统一水到渠成。

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方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搭建学生合作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群体之中,总会不分时间,总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学《小学英雄雨来》、《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找伙伴进行情境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从而凸现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的高尚人格。因为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人体各种感观的投入参与,其合作意识在探讨中形成,合作的成功在互动中体验,学、演、玩、说相互交融,学生合作意识趋向成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购物讲价》《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一系列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购物”“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演述,再现其“真实”的情境,感受其中模拟情境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激发学生“我想说”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对活动中的感受如实地与同伴一起分享,再次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收获。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情境

积极的课堂情境应该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 (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克服) 的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化学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起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学生对教材内容亲切而熟悉,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本节内容的教学基础。因此, 在这节课上,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欣赏钻木取火、节日焰火、奥运圣火的传递, 镁燃烧等图片, 在不知不觉中得出燃烧的概念。对于灭火原理, 则通过与燃烧条件的比较得出。课堂穿插诸如“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等成语, 使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最后, 课堂通过录像 (内容为防火、灭火方法及火灾现场自救的简介) ,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 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社会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并教导学生要珍爱生命, 培养其关心社会, 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架设自主探索的桥梁

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与实践探索, 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和探索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指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对于燃烧的3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对比试验进行科学探究:分别把小石子与小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用点燃的两支短蜡烛, 将其中一支扣一个烧杯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氧气;通过卷在铁棒上的纸和另一没有卷在铁棒上的纸卷的燃烧情况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需要同时满足, 还是只要满足其中之一或之二的探究, 参照人教全日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册书P124实验7-1, 师生共同分析热水中的白磷与薄铜片上的白磷 (着火点为40℃) , 及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 (着火点为240℃) 的燃烧情况, 对比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需同时满足的结论。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的实验探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 进而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探究是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常见手段。

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创设和努力开发最佳的发展空间, 使个体固有的发展条件得以激活, 摆脱个体生命的建构活动的盲目、自为状态, 成为自觉的、内在的生命活动, 最终让学生拥有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要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均等教育机会的思想。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教育的公平性得以实现, 才有可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体验愉悦, 享受成功, 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本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条件为课题中心, 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入手, 由学生提出探究的目的、方案, 并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 得出了燃烧的条件, 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间的辩论存疑, 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 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且形成了共识——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如烧菜时, 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在农村用柴草烧饭时, 饭熟了, 再烧, 饭就要焦, 但此时柴草烧得正旺, 怎么办?分别点燃纸卷, 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等。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生动, 且真实可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必然。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始终处于旺盛的生命状态, 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 参与面广 (人人参与) ,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生的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 又一次次被展示出来, 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率高。有学生的自主合作 (如燃烧概念的建立, 当堂反馈的作业等) , 又有学生的动手实验 (3个分组实验) , 还有知识能力的提升 (分析这样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 , 以及情感上的体验, 如燃烧可以造福人类 (如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 而若燃烧不慎则会造成森林火灾等。

这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内容丰富, 知识容量适中,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大家的共识, 只有大家努力, 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篇4: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漫无目标地讲“自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但是有的老师戏言到:“语文课,学生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自主学习”变成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老师岂不是无事可做了吗?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2.合作,只注重形式

我们看到的课堂讨论,往往是“四人小组”的形式,似乎这就是“合作学习”。

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先设置几个问题,然后叫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讨论。时间一到,立刻请同学起来回答。讨论仿佛成了做广播体操,老师叫讨论就讨论,老师叫停你就得停,不管学生有没有讨论好,或有没有思考好,规定的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名为“合作学习”的讨论是虚设的。在这种缺少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3.探究,只是摆摆样子

我们看到一些课,老师布置一点所谓的探究的问题,只不过是点缀一下,摆摆样子,最终还是老师宣布答案,草草收场。

我们不去抓学生思维的过程,却追求结果,白白失掉了学生探究的时机,这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思维过程说出来?他们在述说的过程中,可以整理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收益肯定是大的。

二、策略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在语文课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有哪些策略呢?

1.指导学法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

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的同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前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因为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善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学生养成了自学语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学语文的方法,那么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会有基础。

所以,我认为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2.创设氛围,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保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尽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感到亲近;尽可能把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极力拉近,与学生产生共振共鸣。

3.生发问题,与学生主动探究、勇于与创新同步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在课前依据教材和所了解的学情而提前预设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问题,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对生发的新问题,恰当地追问。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同步。

(1)指导评伦。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学生讨论“皇帝上当受骗的原因”,有的说在于骗子,有的说在于大臣,有的说在于皇帝,教师在旁用亲切的话语体温:“那么,你从哪里看出来?或者说,你的依据是哪些呢?”引导学生整理思路。这样的设计、追问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探究。

(2)激发学生质疑。洪镇涛先生说,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跃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3)鼓励学生创新。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多角度、多方面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课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有好的经验和策略,只有真正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语文教学才难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篇5: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关系应该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不是就要排斥教师的讲授呢?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历史教师很少“讲”,甚至是一堂课都不开口说几句话,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却似乎成为一位旁观者。对这一点我心有存疑,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既要反对“满堂灌”,又要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教师讲授的现象。当然老师的讲授新课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并不是取消讲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一种必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应该看教师的角色和讲授内容上的转变,即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引导者,讲授的内容由灌输生硬的结果变成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所以说在任何一个教师的历史教学中,在任何一节成功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里,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方面而毫无另外的一方面的踪影,真正处理好二方面之间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篇6: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汉南区育才小学

张晓英

一、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往往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授——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的学生。

三、模式程序及操作程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引领提升——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部分是传统的理解课文内容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期间注意内容与形式兼顾,不相脱节。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边读边感悟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掌握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尤其关注中差生的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各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明确下一步汇报交流的重点。

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把一般的、浅显的学习内容在组内解决。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当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时,在全班讨论交流时提出来。

3、全班交流,引领提升。

在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究重点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认真倾听,起到学生帮学生的作用。

此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围绕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所有自学中的问题都展现出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全班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读悟结合,共同品析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最后在有感情朗读中升华文章主题。这样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强化语感训练,学会读写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一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紧扣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练习内容当堂进行检查。因为班级教学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检测内容应有层次性形式要多样,以基础练习为主,注意习题的层次和梯度。题型的设计以句式训练、语段仿写、拓展性阅读等等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篇7: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篇8: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记得一堂探究课:课前教师布置三组同学分别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原则、措施、成就及影响。

师:简练的导入后, 随后就请各小组的代表一一给大家讲解。

生:分组展现。 (有的组讲故事, 有的组演讲, 有的组模仿国际会议。)

师: (小结) 今天, 各组汇报得很全面很精彩, 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史料, 有独到的见解。总之, 新中国的外交走到今日, 历尽曲折, 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艰难进程。

此课非常“热闹”和“华丽”, 然而效果不如人意,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在展现自己的成果, 却没有与教师或其他组同学发生思想上的碰撞、交流和升华。这样的教学徒具形式是教学的大忌, 违背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

由此可见, 并不是每个历史教师都能很好地使用探究式学习模式, 为了将这一学习模式真正落实到位, 教师应时刻注意。

一、提高素养, 培养技能是教学成功的根本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状态的改变是靠教师引导的, 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教学技能, 深刻的领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含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才能真正驾驭课堂, 提高课堂实效, 推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 在“辛亥革命”的探究课时, 我做了如下安排:首先让学生找资料, 并策划讨论课的具体形式和环节。然后关注学生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接着总结讨论本课的基本观点, 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认真思考的精神。最后指明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 全面准确, 最后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

长期的教学让我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思维敏锐、洞察入微, 善于发现问题, 不被习惯所束缚, 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等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今天的历史课堂。

二、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性是教学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例如, 我在讲“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时, 针对中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实, 提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 让学生分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辩论。问题提出后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 大家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试图说服对方阵营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样,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由此可见挖掘出知识点的趣味性, 更好地调动了学生, 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换角色, 做好自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努力适应它, 自如地掌控它, 这样才能在教学环节上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例如, 在讲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时, 学生对如何评价秦始皇把握不清。这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他到底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个“英雄”?在交流中寻找答案。接着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到秦始皇有功也有过。最后我进行点拨总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辩证、全面、一分为二。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 教师是“导演”, 也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参与,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今天的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 更好地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一定进步, 但由于教师单一化、形式化的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从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使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传统观点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是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重“教”轻“学”、重“传授”轻“思考”的做法引发了诸多问题。

近年来,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提出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置身于课堂前台,让教师屈居于幕后。变学生求知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又滋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全国各地争相学习教育发达省份学校的教学模式,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四处取经、交流,并在本校积极效仿开展学到的教学模式。一种模式不奏效,急忙采取新的模式,使广大一线教师产生很多困惑:课堂教学到底怎样搞才是高效的,名师就一定出自于名校吗?其实不然,本人认为,每所学校校情不同,在借鉴名校教学模式得与失的同时,让课堂教学高效,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找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高效教学模式。“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即是一种。

二、“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是: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展示问题,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与他主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带着问题,寻找问题的学习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文本的兴趣,激起了他们探求文本的强烈欲望。这个阶段,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文本,既提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又提出他们真正存在的问题。这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学生在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思考了一些问题,已经初步建构起了对文本的意义,这时候,经过筛选问题,学生再一次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地研讨文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形成一定共识。在第一阶段,学生个人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在本阶段,他们就可以在组内畅所欲言,进行充分交流,多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交流解决问题的同时,为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要求每组筛选出几个认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和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们带入第三个环节当中。

(三)展示问题,合作探究。本环节是对班级内小组问题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讨论。小组同学或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在第二环节时筛选出来的问题,与班级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本环节形式可多样:可以是主持小组给出问题,自己解答,然后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要求其他小组同学对本组的答案进行补充;也可以是提出问题,要求其他的同学思考回答后,主持小组的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再进行补充。尤其是组内没有答案的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作为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谈论交流。当然,本环节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讨论问题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挖主题,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第一,可以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语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再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落实,这种落实正反映了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个性发展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这种学习个性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实现。“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模式,它在追求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追求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同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他们会为自己能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

第三,可使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三步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本来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该模式却可以基于课堂而存在,甚至是超越课堂而存在。这种状态既可以真正拓展自主学习的外延,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益得到真实的延伸。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很少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学生的生存状态。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则能较好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内容上来说,它不仅追求理性生活,更追求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对理性生活的认知,更要实现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生活的感悟。

第四,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自身的优势,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身心发展特点,站在学科知识体系及现有教学资源的角度,给学生确立恰切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指向,并在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时候,不适火候地点拨、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实施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创设条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课堂的预设收获精彩,不断体验教学的成功和快乐。

(本文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724)

上一篇: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入党下一篇:社区环境卫生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及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