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征文

2024-05-05

财政征文(通用6篇)

篇1:财政征文

《河南省财政监督办法》征文

党风建设促监督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中原经济圈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越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越要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这是总结国内外反腐败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财政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不仅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担负着重要职责,而且在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财政部门的作风状况如何,是否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对本系统乃至全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体财政干部职工一定要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为全市作出表率,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推向深入。当前,着力构建以坚持三大教育、提升三种意识、推进三项建设、强化三维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四三”防护体系,不仅是加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营造风清气正财政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坚持三大教育,夯实廉政建设防震桩

坚持学习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基本保证。要坚持内容、形式、时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把教育作为廉政文化的一种传播形式,渗透到人们的头脑当中。要针对党员干部在思

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持续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勤俭节约三大教育,夯实廉政建设防震桩,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和加强学习教育,把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面。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大事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要敢于讲真话,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经得起各种考验。

二是坚持党的宗旨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要在全体财政干部职工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宗旨教育,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善于倾听民意,体察民情,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主动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千方百计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勤俭节约教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要切实加强勤俭节约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在艰苦奋斗上下功夫。财政干部有责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发扬勤俭节约精神,作艰苦奋斗的典范。财政的钱是纳税人的钱,财政部门有责

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严格把关。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二、提升三种意识,熔炼廉政建设防腐剂

思维是认识的先导,意识决定行动。加强财政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以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前提,着力提升财政干部职工的廉洁从政、风险防范和为民服务三大意识,熔炼廉政建设防腐剂。

一是提升廉洁从政意识。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广大财政系统党员干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要把学习和遵守党章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为重点,深入进行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艰苦奋斗教育,把广大财政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章上来,自觉按党章办事。要大力推进面向财政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把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财政干部切实做到牢记宗旨、廉洁从政、为民理财。二是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要引导每一位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在思想上高筑拒腐防变的大堤,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防止和杜

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当前,要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为契机,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财政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岗位职责紧密结合起来,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融入到财政业务工作的全过程。首先,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查找漏洞,量化责任,加强监管。其次,要把握关键环节,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全面查找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工作职责、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可能引发不廉洁、不作为行为的廉政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三是提升为民服务意识。财政工作永无止境,为民服务亦永无止境。全体财政干部职工要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意识,带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表率。要在思想上理解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老师,从群众中了解实情、体察疾苦、汲取智慧、获得力量。要进一步改进行风,端正作风,密切财政部门和基层群众的联系,树立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推进三项建设,筑牢廉政建设防火墙

如果说坚持学习教育、提升意志品质是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加强党风廉政软件建设的话,那么,党风廉政硬件建设也绝不可偏颇,要着力推进制度建设、两基建设和财政文化三大平台建设,筑牢廉政建设防火墙。

一是推进廉政制度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是基础。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要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制度在源头治腐中的重要保障作用。要抓住制度执行这一关键环节,制定执行和落实制度的有力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把严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重点来抓。

二是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为民理财、促进发展,为民服务、促进和谐的财政理念,以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为要求,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以推进制度建设为支撑,从“两基”建设入手,加强“两化”管理,建立符合现代管理、具有我市财政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升财政基础基层管理体系,为财政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重要平台。

三是推进财政文化建设。财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的系统工程,优秀的财政文化,会有效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要把学习作为财政文化建设的主题,着力搭建学习的平台,为财政文化建设奠

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使财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入脑入心,渗透到每个财政干部的一言一行中,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上;要为财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把全市各级财政机关建设成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战斗集体。

四、强化三维监督,织就廉政建设防护网

加强监督检查,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职能监督和社会监督这三大监督,以内部监督为线、职能监督为经、社会监督为纬,织就廉政建设防护网,为我市财政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衡机制,将财政监督纳入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运行机制。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利用金财工程、平台一体化等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进行全面监控。同时,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资金的跟踪问效机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

二是强化职能监督。积极推进党务和政务公开,不断拓宽监督渠道,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要摆正位臵、放下架子,多一些上门服务,少一些本位思想,主动加强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主动听取各级各类预算单位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搞好部门协调服务。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防止权力滥用的可靠保证,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要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监督制度,主动接受新闻机构和人民群众等对财政工作的全方位社情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投诉举报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全社会对于财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让公共财政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逐步引入预算听证和参与式预算制度,进一步深化财政政务公开的深度,不断提升社会监督效果。

百舸争流,发展奋进未尝言止;雄关漫道,廉政建设未有穷期。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必须时刻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以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廉洁从政,为民理财,切实做到干成事、不出事,为我省财政工作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洛阳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计财科

崔娟0379-63337717

篇2:财政征文

摘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此项改革必将会对市县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必须与推进民主政治实行县域自治,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治理结构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压缩政府行政管理层级, 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从而实现政府的功能性变革。从而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更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从而更大化地实现社会公平化。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2009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2009年10月起,山东开始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这次改革不仅是财政管理层次的调整,更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前奏,是一次大规模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利弊得失,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1.县乡财政困难。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县(市)一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很多县(市)要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县乡财政困难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注入了动力,通过减少财政和行政层级来降低行政成本、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

2.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弊端。我国目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是1982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市管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经济利益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的主要根源是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属于“弱市强县” 型财政,加上有些地级市管辖的县数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市带县带不动,市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很难有大的倾斜、扶持和帮助,相反甚至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县域财富向地级市日趋集中,很多比较穷的地级市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抽水机”,出现了“市刮县”、“市挤县”的现象。其次是城乡关系的矛盾。市管县体制本质上是“重城市、轻县乡”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却抑制了县乡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地级市的工作重心一般都放在城区而不是县乡,市级财政侧重于市区的发展,县乡地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地级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三农问题积重难返。

3.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带动行政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五级,即中央、省、地市、县和乡,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过多造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财政养人过多和行政效率低下,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减少财政管理的层级,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实现财政体制的扁平化。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来带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扁平化,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三、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省直管县后,相应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可以有效地避免管理效率的递减,增强省级调控能力,加快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速度。省管县体现了强县扩权与留利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新理念,对于促进县和县以下经济的繁荣,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十分有利。

2.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管理层次多,办事效率低,权力下放不够。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省管县实质上是对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省管县后,一方面由于县级财政留成比例增加,可以使县里集中更多的财力来发展县域经济;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市级管理层次,可以大大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从而减轻农民负担。

3.强化了县域发展自主权,有利于富民强县,为城市化提供更多动力支持。省管县意味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强。县级财政不仅在地方经济发展、计划项目、招商引资和财政税收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力,而且可以减少地级市对指标、资金、项目、财政提取和各种行政审批等中间环节的提成、截留或滞延。县财政行使权力加大,可以优化县级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县域经济更快发展。

4.有利于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省管县后,省财政按财政体制直接结算到县(市),既避免了市级集中县财力的“市刮县”问题,又可使县级财政困难直接反馈到省财政,使省财政及时解决县财政的困难。特别是贫穷落后地区在省管县后可能得到的支持会比原来要多一些。

5.资金在途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省管县后,省级财政借款能够及时、准确入库,减少了市级国库和财政管理的中间环节,资金在途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省财政借款由原来的至少3 天到户缩短为当天拨付当天到户,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由于资金的及时到位,使原本只能在月末27、28 日完成的工资拨付,现在月初的3、4 日就能到位,提前20 余天。

6.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城市化。省对县实行直接转移支付,既能保证县域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每年可节省市本级对各县农业、社保、教科文等的配套资金。通过加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全面提升县级经济实力,依托县城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直接辐射带动,加强县域内的城乡联系和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城市化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城市化。

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负面效应

1.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不同步。目前的地方行政构架是省管市、市管县。而财政实行省管县后,无形中从财政上越过了市级。即市级对县市没有了财政管理权。而作为与行政权匹配的财政权的架空,无疑会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权的实施。市级中心城市在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如何实现行政管理权与财政管理权的协调一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可能扰乱走向成熟的省域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合理的等级层次结构是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省管县”体制由于在事权、财权等方面增强了县域发展的自主性,必将使县(市)的发展提速,并直接表现为规模扩大、功能优化、实力增强,进而提升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因此,“省管县”带来的县域扩张,将有可能扰乱发育过程中的城镇体系合理发展。

3.释放了县级行政动力,有可能造成县域开发的无序。“省管县”强化了县域发展的自主权,给予县域较之原来更为宽裕的发展空间。在目前全省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强劲势头下,各级各类城镇都充斥着“开发热”、“建设热”,对于扩权后的县域来说,建设的热潮更是空前的高涨,很有可能忽视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功能协调,产业、人口、环境与城镇开发间的容量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时序和空间利用协调,形成开发“遍地开花”和“无序建设”的局面。

五、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慎重推进,不搞“一刀切”。因为我国区域面积比较大,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民族的国家,因此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等有关条件,确定改革模式、步骤和进度。已经全面实行改革的地区,要密切跟踪改革进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正在进行试点的地区,要总结经验,加快推进。尚未开展试点的地区,除民族自治地区外,要尽快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进改革。

2.要坚持科学规范、合理有序,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划分及财政分配关系。要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依法明确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同时明确省、市(地)、县的收入支出范围。首先,省级财政要强化区域财力调节作用,实行省对县(市)的“五个直达”,即:资金直达、分配直达、指标直达、结算直达、报表直达;省级财政要在保证市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市县财政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调整和规范省、市、县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关系,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加大对财力薄弱县的支持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其次,市级财政在省县之间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承担对县级财政的指导、支持和监督职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所辖县(市)财政困难继续给予帮助。最后,县级财政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努力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用足用好上级扶持的资金,用足用好改革赋予的各项政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行政效率,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壮大县域经济;县级财政要积极、主动配合省、市级财政做好有关改革工作,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意识,认真落实财政改革各项措施,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县级财政要建立起民主的决算预算机制,架构起县级公共财政体系,靠自身努力来积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3.要建立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省级财政管理半径激增造成的“管理真空”问题。一是要实行省对县财政预算审查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县级财政基本情况,指导县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促进县级财政科学、合理安排预算。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省对县考核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县级财政运行情况和努力程度。三是要建立科学的省对县激励性财政机制,采取超收返还、以奖促增、以奖

代补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各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内在动力。四是要加强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构建省级与市、县的财政信息化网络,强化财政管理的技术手段,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4.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收支划分、基数划转、地方债务等问题。要清理地方政府的债务,一些应当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负担的公共事务,比如说,义务教育欠债,粮食大县欠债,应当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负责清理和偿还。要尽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取消配套做法,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做好转移支付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完善工作,堵塞现有漏洞,使今后的转移支付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顺畅执行。

总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为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而进行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稳健操作,密切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完善,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J].管理世界,2005,(8)。

[2] 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财预[2009]78号文件)。

篇3:财政公平与财政收支

公平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这里说到的财政公平, 是指财政分配符合一国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正义观念。说明财政公平时, 包括起点公平, 规则公平和终点公平, 也常用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概念。

确立财政公平原则,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对完备财政法治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财政制度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公平观是承认贫富差距的共同富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要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东中西部的均衡发展, 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在我国, 财政公平的观念还没有得到确立, 尤其是在财政实践中: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和公共设施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同为国家公务员, 职务资历相同、工作又大体类似者, 可因所在部门的不同而在待遇上有很大差别;同属公立大学、同在一所城市、属于一个办学层次, 也会因隶属部门或地方的不同, 而在获得的财政生均教育经费的数额上相差悬殊。所有这些问题, 尽管有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但其最终解决, 不能不依靠在财政公平原则的指导下, 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 并完善相关的立法。

二、财政公平与财政收入

财政公平原则首先要求财政收入的公平。财政收入可以是指政府为满足财政支出的资金需要而必须进行的筹资活动。在我国,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税收, 国有资产收入, 政府收费收入和债务收入。这里主要讨论税收中的公平原则。

税收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费用的主要筹集和补偿形式, 因此税收的公平是财政收入公平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说, 税收的公平就是指纳税负担在全体居民之间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在公平的具体标准上,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两个原则, 一是受益原则, 即税负应与纳税人获得或享受的利益相当, 二是能力原则, 是指按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能力大小纳税。在实践中, 衡量纳税能力大小的标准通常采用所得 (收入) 标准。

国家应当运用税收杠杆, 对占有资源条件不同, 所处地理区位不同等客观因素带来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 创造大体公平的市场环境, 实现经济意义上的公平。

在我国, 税收的公平首先应着眼于税制的整体设计。一般来说, 税制越是复杂, 其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分析就越是困难, 不同税收的分配效应甚至有可能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加强其副作用。因此, 从长远来看, 我国应当逐步简化税制, 这样才能使立法有一个清晰的公平取向, 并能通过税收征管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 对个别税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尽快解决, 目前争议比较集中于《个人所得税法》。有学者详尽分析了该法的主要问题, 即税率档次过少, 最高边际税率偏低, 以及扣除单一, 没有照顾到纳税人的不同情况。税收是否公平的监测评估既应注意税负在个体之间分配的公平, 更要注意税负在不同地区、行业、社会阶层中的公平分配。

单就财政收入本身来讨论财政公平并不全面, 因为按照受益原则, 财政支出也影响着纳税负担的经济效果, 在同样的税负水平之下, 如果纳税人获得的财政支出不同, 其对公平的判断和感受显然也有重大差别。正是因此, 需要对财政支出的公平问题也进行专门讨论。

三、财政公平与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公平, 强调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具体表现为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最基本的要求是使每一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物质来满足。财政支出不公平, 财政收入的公平也会落空。

财政支出的公平, 首先要求支出范围的法定化。财政收入可以用于哪些项目的支出, 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如果各地方、各部门可以支出的范围不统一, 也就失去了公平的基础。支出范围的统一意味着各地方各部门享受财政利益的平等。

其次, 财政支出的公平集中的反映在转移支付问题上。转移支付本身就是一项平衡不同级别和地区财力差距的手段或方式, 因此公平应当是其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当代许多国家日趋认同建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是很重要的部分, 它的公平,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需要, 城市的收入最低保障线制度、对特殊困难人群的福利和救助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等, 都是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手段。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 坚持社会保障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可以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 也是符合公平原则的。与此同时, 要逐步创造条件, 把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延伸到农村。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享受者绝大多数属于低收入阶层, 同样的财政支出, 对他们来说具有更高的边际效用, 因此, 这类支出不仅符合公平原则, 从效率上来看, 也可以使得等量的财政支出取得更高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财政实践中还有很多公平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 并及时将改革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才能使这些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将财政公平确立为我国财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我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财政立法的完备, 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超, 李平.政府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Martin Feldstein.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篇4:跳出财政看财政

她说,搞财政工作就是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回到财政再去理财,这样会看得更宽一些,站得更高一些,管理才会更科学、更精细。

在实践中思考

《新理财》:您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财政厅女厅长,亲身经历了财政改革30 年的发展和变化,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刘小燕:我觉得财政体制改革最成功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这是一次税制和财政体制同步进行的改革,让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综合实力增强了。在以后的几年,尤其是从“十五”开始,财政的公共性得到突出体现,很多民生建设也是在这个时期大踏步地开展起来,更统一了有些杂乱的地方财政体制。

从陕西财政来说,可以说从非常困难逐步走向缓解。我们1994 年的收入基数是62.9 亿元,去年我们达到893亿多元,财政收入已经连续跨了很多台阶,收入规模大幅度增加,稳定的收入机制在逐步建立。支出的规模也大幅度增加,我们去年支出是1054 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财政整体上从过去发不出工资,到现在保证正常运转已经没有问题(当然,我们县乡津补贴发放,一是水平比较低;二是资金困难),这完全归功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

《新理财》:据我们了解,在财政体制改革执行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您是如何看的?

刘小燕:可以肯定地说,咱们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分税制体制改革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特别是为解决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实行了转移支付制度,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证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大体一致。这对中西部地区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缩小了或者说是减缓了中西部地区在公共服务方面和发达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逐步缩小辖区内地区间财力差距。

当然,总体上感觉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还应该加大,确保从根本上缩小全国地区间差距,毕竟我们的县乡刚刚摆脱基本工资发放难问题,财政保障能力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省安康市的汉滨区,这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公务员一个月津补贴也就400 元,并且越到山区越是困难。我们觉得在这方面,中央应该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新理财》:作为一名地方最高财政主官,以及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在您看来,我们过去的改革和今后的改革,面临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刘小燕: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陕北地区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动全省经济较快发展。但是,经济的较快发展,并没有使陕西特别是陕北地区得到应有的税收收入。原因主要是:首先,现行税制造成税收横向背离,主要由总分机构和跨区经营引起,当企业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不一致时,税收就会由生产、经营地向注册地转移,造成税收与税源背离,这又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种上。我们有一个测算,2001 年至2005 年陕西向外省净转移126 亿元。比如说,我省靖边县的天然气,生产后卖到北京和宁夏等地,在我们这里只体现了一个资源税,其它的税收都缴到输入地了。当然今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总分支机构所得税缴纳新办法,使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第二,是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需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减免政策,最实惠的就是所得税,但是所得税是有所得才能有所减免,没有所得是不能减免的,可是得到实惠最多的却是中石油、神华这些中央垄断企业,一年要减税一百多亿元,我们的地方企业享受力度并不大。

第三,是资源产品非市场定价造成税收背离。陕西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至今价格仍未实行完全的市场定价,造成了陕西与原煤、天然气有关的税基流失,进而减少了税收收入。可是污染治理都由我们在承担,需要很大的支出。煤在陕西的资源税税率以前是每吨0.5 元,经过我们多次做工作才提到每吨3.2 元,但和现在的煤价没法比,没有完全体现出资源税的调节功能。我们一直提议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可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又趋紧,国家是否进行资源税改革,不确定性在加大。另外,资源可持续发展补偿机制亟需建立。

在思考中创新

《新理财》:我们在来陕西之前,就听说您提出了一个称作“1234567”的财政工作新思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小燕:今年,我们确定了20 个调研题目,对财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理出了今后财政发展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为主线,以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围绕“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四个意识”,推进“五个转变”,深化“六项改革”,实现“七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科学发展、做大财政蛋糕、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这也是公共财政的要求。

“两篇文章”就是做好收入和支出两篇文章。从收入上讲就是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从支出上讲就是如何把钱花好、花出效益来。

“三个重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支持改善民生和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四个意识”就是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作为财政人就该有这些意识。财政如果不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没有服务意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财政工作就不可能做好。

“五个转变”就是要从“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按部就班型”向“改革创新型”财政转变、“资金监管型”向“服务与监管并重型”财政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过去单纯收收支支的出纳式的财政,向综合型、管理型财政转变。财政要思考如何把钱花好、用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把粉擦在脸上,不能跟在人家后面,等别人点菜了,盲目买单。咱们主动介入,钱掏了,掏得痛快,掏得值得,要从守口把关跳出来,算活账、算发展账、算政治账。

“六项改革”就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非税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六项改革。

还有“七个突破”,我后面再介绍。

《新理财》:对于中央提出的很多财

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在实施,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刘小燕:总体讲,这些年在支出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说部门预算,必须建立在科学、详实的资料基础上,你才能保证准确性、真实性。但部门预算的大前提是财力要充足。目前,县乡还相当困难,根本没有条件搞,部门预算也就无力推进,如果搞了也是一个很不完善的部门预算或形式上的部门预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在支出管理的体制上交叉太多,既然要分灶吃饭,那就要事权和财力对等。比如工商、税务、质检、药检、社保、监狱系统等,国家要求实行省级管理,这样省上管得着却看不见,下边看得见却管不着。包括国地税分开以后,税收成本也大大的增加了。人财物都是省上管,但县市要组织本级收入,年初把任务下了,如果再追加,基层政府与税务部门对接就有困难,要博弈,要分成,实际上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体外循环。

还有,县级政府承担的是无限的责任,手头却是有限的财力,难以充分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能。造成目前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有多种因素,财政体制、管理机制和责任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以前做的现在通过实践感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不断改革创新。

对“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相对来说还是困难。现在国家财政没少拿钱,其实给农民的粮补,赶不上生产资料涨价,不如让粮食、农副产品按市场规律来调节,该涨价的时候就涨,要让农民通过价格变化享受到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好处,农民收入增加了,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也就活跃起来了。同时,把对农民种粮等的补贴用于加大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扩面、提标,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了,整个内需也就扩大了,“三驾马车”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新理财》:您曾经在省政府金融办主持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对资本市场非常熟悉了,现在又回到财政厅主持工作,是否会对您今后的工作产生一些影响?

刘小燕:财政工作就是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回到财政再去理财。我在金融办的时候,深切地感到,把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结合起来,把死钱变活,然后发挥它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一理念也体现在我们财政工作“1234567”思路的“7”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七个突破”:

第一,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有效结合上有突破。就是要把财政资金和资本市场、金融资金结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支持项目上,围绕省委、省政府扶持的主导产业,让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财政资金起到一个撬动作用,带动更多的资本进来。同时,也可以改变把财政资金当成是“唐僧肉”去争的现状。

第二,在整合财政资金方面有突破。这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拿农村修路来说,交通、扶贫、农业都有投入,钱撒了胡椒面。甚至有些地方一个项目多头要钱,要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政策的落实都集中在下面,这就要求中央在制定政策时,应灵活一些,允许下面结合实际,将中央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统筹安排。我们省上开展的民生八大工程就是通过项目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打歼灭战。

第三,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这一方面必须有新的突破,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时,扩大省直管县的范围,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各类转移支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困难。

第四,在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有突破。在支持民生方面,明年主要是扩面、提标。在增加职工收入方面,加快二步津补贴实施,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第五,在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方面有突破。财政没有创新,路就会越走越窄。如近年来,随着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初步缓解了基层财政的困难,但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市县“等、靠、要”思想。为此,我们着手研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创新,将把省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与各市县经济增长、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银行信贷投放以及节能减排等挂钩,变补困难为激励发展。还有,针对个别贫困县实际脱贫,但不愿摘掉贫困帽子的问题,我们准备改变过去的补助办法,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变补穷为鼓励摘帽,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摘帽县的发展,从机制上鼓励贫困县尽快脱贫,主动甩掉贫困帽,使财政资金在使用导向上更加的科学合理。

第六,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方面有突破。目前财政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关键是事后监督多,事前和事中监督很少。我们今年班子成员调整分工,让纪检组长管监督局,监察工作能发现漏洞在哪里,廉政建设要从哪里入手,人和事都能统一起来,建立一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管体制。

第七,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有突破。按照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解决好推荐票和干部工作实绩的关系,我们考虑把平常的工作打分、年终考核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每完成一项工作都有记录,用记录说话,使那些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点子、有思路的人能得到重用。

在创新中实践

《新理财》:您刚才说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市场结合,把沉淀的财政资金变成活钱,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刘小燕: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我们把过去直接补项目,变成按贷款额对金融机构补贴和按担保额对担保机构补贴,并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给予奖励,对支持我省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在财政存款上给予倾斜。同时,对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扶持,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加快发展,使财政资金与资本市场得到紧密结合,让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又如,实行医疗改革以后,得了大病,职工要按一定的比例负担,对一般家庭来说难以承担。我们就和商业保险联合,医保不能负担的你来保,多一道职工医疗的保险系数,国家报不了的这一块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再如,1997年我分管国库,负责外债这一块,搞了一点小运作。当时外债报来的钱是美元,给项目拨的时候要兑换成人民币,到年底还必须还美元,这一反一正就要损失几分钱。当时大库的钱是人民币,是没有利息的,拿出去存款又违规,而美元2 年期的利息是4.8%,我们通过竞争谈判,谁家的利息高我就到谁家存,来一笔我就定期把它存起来,这边大库先给项目垫上现金,两年下来就赚了1000 万美元。我们也曾在符合规则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库款运作赚取过4.8 亿的利息。此外,如何用好、管好沉淀的财政资金,风险、难度还是比较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新理财》:对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小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效果和导向看,我个人认为,一是财政的1.18 万亿元要努力带动社会资金,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政策效应才能充分体现;二是中西部地区对外依存度低,受到的影响相对滞后一些,如果中央出台的政策能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些,保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对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也会对全国保增长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我省讲,我们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力图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共同应对今后的困难。

篇5:财政情征文定稿

财政情 我的梦

(——二十五年财政情)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自1989年进入永城财政系统,至今已历25个年头。风雨人生路,悠悠财政情,心系未来梦……25年虽只是短暂一瞬,但在我的一生中,9000多个日日夜夜,季节的更迭沧桑着岁月,时光的年轮苍老了我的容颜;从财政局会计学校,到财税监督办公室,虽岗位变动,业务更迭,惟我心依然,我的青春、我的梦想,全部给了永城财政。

会计教育一路歌

1989年,我参加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以永城赛区一等奖、商丘赛区一等奖、河南赛区优秀奖的成绩调入永城市财政局会计学校,开始从事培养会计人才的高尚事业。当时全国共有1400万基层会计人员需要接受会计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财政部审时度势,举办了一所面向全国的会计函授学校,以培养在职会计人才为宗旨,总校设在财政部,在全国所有县级财政局均设有函授站(永城称财政局会计学校)。

永城会计学校的培训对象,是全市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会计人员,每年招收一个班次(约50人),三个年级共三个班次约150名在校学员,当时全国统一采取的是“函授自学、录像教学、面授辅导”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针对学员分散、业务水平不

一、会计实务经验少、难于管理的局面,我们积极创新会计成人教育模式,进行“强化面授辅导管理、实施会计模拟教学、实施„点菜式‟教学、拓展学员实战技能、不断完善办学层次”的多项尝试,收到了较好效果。

其一,强化对学员面授辅导环节的管理。按财政部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员以业余自学为主,每月集中3—5天进行录像教学和面授辅导,多是观看财政部总校录制的教学录像带。由于教学录像带针对性不强,形式呆板单一,学员们普遍感到兴趣不足,影响学习效果和面授到课率。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并实施了强化面授辅导的教学管理活动。每门课程,我都聘请永城最好的授课教师进行辅导,由于教师辅导水平高,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方式灵活,讲课针对性强,学员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学员学习积极性高涨,到课率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我不断摸索会计课程的授课规律和实施步骤,实施了“八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将“预习法”、“讲解法”、“提问法”、“游戏法”、“模拟法”、“实操法”、“作业法”、“考试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效果。强化面授辅导的教学方法,在财政部总校“鸡公山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得到财政部总校专家和基层会计教学管理人员的称赞,《“八步教学法”浅探》一文在财政部教学刊物上发表,供全国教学管理单位参考。

其二,针对学员接触实际业务较少、会计实务能力弱的情况,积极实施会计模拟教学,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我去安徽六合、河南焦作、永城化学工业公司、永城百货公司、永城棉织厂等进行取经学习和实地考察,亲自编写了《基础会计模拟试验教程》(以永城市化学工业公司会计业务为蓝本)、《商业会计模拟试验教程》(以永城市百货公司商品批发业务为蓝本)和《工业会计模拟试验教程》(以永城市棉织厂会计业务为蓝本)等三本教材,并收集所有会计原始凭证的原件和影印件等,建立了会计模拟教学实验室。学员通过这套程序,能模拟真实的会计业务,达到真账实操的目的,提高实际会计业务技能的操作能力,由原来会计教学的空对空,变成了实际教学的理论、实务相融合,收到了很好效果。会计模拟教学程序获河南省财政厅会计教学改革先进奖、商丘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会计模拟教学的设想与实施》一文在财政部教学刊物上发表,全国许多会计教学管理机构前来我校交流会计模拟教学实施心得。

其三,针对学员文化素质不

一、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材施教,首创“点菜式”教学方法。学员的学习需求就是学校的办学导向,如果仅仅囿于按财政部总校的教学大纲授课,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学员的具体要求,为此我们让学员反映自己业务工作中最急需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归纳和汇总,真正了解学员所需、业务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备课、编写培训材料,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培训,让学员“点菜”,学校“备菜”,确保大家“吃饱”,满足了学员具体、实在的业务需求。这项业务提高了会计学校办学的向心力,使会计学校成为了广大会计人员各类会计业务随时随地的咨询库。

其四,不断完善会计学校的办学层次,建成中专、大专等学历教育与会计短期培训、村级会计教育等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财政部总校单一的中专学历函授教育已不能满足广大会计人员要求,必须提升办学学历层次,拓展培训方式。为顺利实施中央财经大学在永城设立大专函授站,我和朱嘉信副局长去北京联系办学事宜。寒冷的北京、衬托着我们火热的诚心,为节省费用,我打地铺、睡地板,虽身痛而心暖。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央财经大学终于在永城设立大专函授站,这是该校设立的唯一县级函授站。至此,永城市会计学校中专、大专学历教育,会计短期培训教育、村级会计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完善。

在会计学校的几年间,累与苦、绩与乐、事业与梦想时时交织,可谓是一路欢歌一路情。永城会计学校连年被河南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评为省级先进办学单位,被财政部总校评为全国先进办学单位一次;我本人两次获财政部总校会计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那一年,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调离了会计学校。但这段经历永远留有我无尽的梦想,梦中,我常在想:一定要办一所一流的会计培训学校,立足永城,辐射商丘,影响全国,培养更多的会计实用型人才……

财税监督注真情

2002年,我被调整到财政局财税监督办公室工作,由一位会计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一位会计规范和财经纪律的监督者。我对财政监督工作的理解和定位是:将财政监督融入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之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体系;寓规范服务于监督检查之中,达到规范财政行为的目的;积极加强财政监督调研活动,为领导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我为此真情相注,倾力而为。其一,按照各级财政部门要求,构建涵盖财政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大监督机制。财政监督不能只仰着脸看大政,也不能只低着头看微观,它是大政方针与微观管理的融合,因而,财政监督要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永城的财政监督正是在这种机制下运营,渗透到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专款使用、绩效评价的全过程,构建了一个由财政局财税监督办公室到局各业务科室、并渗透到各乡镇财政所的监督管理体系。我是这网络中的一员,我深知自己的位置和定位,因而尽心尽责,努力实现规范单位财政行为的梦想。

其二,尽心尽力搞好各项监督检查工作。财政监督检查是一项程序具体、原则性强的工作,每次监督检查我都统一制定检查计划、认真分析被查单位财务会计资料、评价其财务管理规程、编制检查工作底稿、认真与被查单位沟通、撰写检查报告、处理决定和整改建议书。每一项工作虽枯燥无味,但赋予了特定的内容,我则感到了血肉分明。发现问题、规范完善、整改提高,我目睹了许多单位财务管理由混乱、到正规、到完善的过程,这是我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体味到的一种欣慰。

其三,寓规范服务于监督检查之中,达到规范财政行为的目的。监督检查的目的在于规范和完善,因而,我在检查工作中把规范和完善放在首位,防患未然,上之上者也。多年来,监督检查成了规范单位财务行为的一种手段,单位欢迎我们去监督,要求我们去检查。能将监督检查变成这样一种行为,骄傲啊!

其四,搞好财政监督调研工作。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就是我思与行的起点,我从违纪问题的表象,查找违纪问题的成因。针对财政监督定位缺失的问题、财政内部监督形同虚设的问题、基层预算单位、乡镇财政所和村级财务管理活动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的问题、乡镇征迁补偿资金管理混乱引起村民上访的问题、基层增值税实施存在的问题等,我撰写了《构建全方位财政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财政内部监督初探》、《规范基层预算单位财政财务监督的建议》、《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监督的建议》、《村级单位财务管理初探》、《强化乡镇征迁补偿资金财务管理的意见》、《增值税问题研究》等文章和调研报告,剖析违纪问题成因,提出规范和完善的措施。这些论文和调研报告均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对有效防范财政违纪行为起到了较好作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付出总有成果。几年来,我连年被推选为单位先进工作者;我撰写的财政监督论文多次获财政厅嘉奖,调研报告多次被各级领导采纳;2010年我被财政部评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周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获此殊荣者仅有两人。

一晃,在财政局财税监督办公室工作了12年。搞好财税监督,规范财政财务行为成了我倾注的事业,虽时光变幻,而我心永恒。我梦想:被查单位的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使财税监督无事可干……

几多拼搏几多梦

25年财政情,几多拼搏几多梦。正因为有梦,我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有这些出彩的机会;正因为有梦,我的生活才这样充实和快乐。25年中,梦想与失意相随、精彩与无奈交织,惟拼搏的步伐从不停止,这就是我无怨无悔的财政人生。

25年来,我承受着很多的无奈。没有骄人的业绩,我为自己默默无闻而苦恼;没有强健的体魄,我为自己羸弱的病体而痛苦;没有足够的财富,我常因衣食之忧而烦恼;有时,也因世事的坎坷而愤懑……

25年中,我享受了许多精彩。事业中,总有朋友在鼓励我,予我力量,助我向前;生活中,总有亲人在照顾我,使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有时,和朋友玩乐、与家人欢聚,总使我心情怡然……

我想,要让自己的梦想融入财政事业的梦中,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使之成为一种追求,照亮我的前程;让自己的梦想成为一种能源,化为从事工作和快乐生活的动力。让梦想和快乐去温暖亲人,去感染朋友;让亲人在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慰籍的理由,让朋友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份快乐的影子,如此,我心足矣!

梦想在现实中飞翔,虽然很苦、很累,但我很快乐、很快乐……

篇6:财政征文演讲稿

万座青山飞战旗。

八荣八耻树新风,

作风建设换新颜。

“八荣八耻”荣辱观,生动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全国各行各业纷纷学习我局借此强劲东风,机关作风建设学习活动,正是把“八荣八耻”的思想到的财政工作实践中。财政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服务,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服务,为“十一、五”发展战略服务。

你听,“我为财政争光,财政以我为荣。”多么响亮的号角,这是财政人前进的方向,冲锋的呐喊。

为财政争光,就要在平凡中卓越,在默默无闻中自我。这就需要永葆民族的优秀品质——忠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忠诚于。这是具备的品质。包拯的忠君爱国,留下“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千古典范;焦裕禄对事业的忠诚,换来兰考的一片绿洲;孔繁森对的忠诚,在高原上竖起了“好公仆”的丰碑;牛玉儒、任长霞……—用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对、对事业的忠诚。忠诚的榜样,告诉:只要有忠诚,就有自信;只要有忠诚,就能。财政人的忠诚,践行荣辱观,财政事业的,财政形象的前提,转变机关作风的动力。

财政监督检查人,岗位平凡而又责任重大。财经纪律,为财政工作保驾护航,是神圣的职责。《预算法》、《会计法》、《财政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是依法行政的法宝。“政治过硬,娴熟,组织严谨,纪律严明,保守秘密,程序规范”是财政监管的原则。的信任、支持,各处室的协助、是工作的保障。还需要的内在因素,那忠诚!

忠诚是投入,是耕耘。投入才有回报,耕耘,才有收获。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孜孜不倦,对挑战永不言败的精神,用谈笑风生化解刁难和挫折的人格魅力。

你看,被检查舒心地笑了,干部教师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原来被检查在检查后,补发了拖欠干部教师96l万元历史性工资。

你看,被检查真诚的来向当面感谢,感谢我桶检查出困扰十几年的错账,感谢帮助分析原因,制定出的管理办法。

你可知这舒心、欢心和感谢的来之不易?它是检查人用忠诚之心,辛勤浇灌出的喜悦之情。

想当初;刚刚开始对检查时,以借口百般阻挠,一会管账人不在,一会找资料,消极抵抗,推诿扯皮无休止。面对被检查的误会和不理解,面对检查工作的和挫折,检查人抱怨,更气馁。明白: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是没,应该经得起误会,也应该经常警惕,检点的思想行动。为检查而检查,是为规范管理而检查,为情况,制定决策而调查。更注重服务,服务于被检查。用敞开的诚实心扉,化解了所误会,博得了被检查的埋解和支持;用的忠诚,帮助被检查财政财务管理,化解了所和挫折。正是检查人将忠诚当做种子一样去培育,才使我

们的检查工作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而提升了财政的形象,了党和在中的声誉。

忠诚本本份份,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尽忠竭力,;坚定信念,。

忠诚是责任,义务。“财政以我为荣”简单的说辞,他是财政人的神圣使命。我荣局荣,我耻局耻。财政检查人,将把忠诚的榜样铭记在心,把忠诚之魂融化于思想,融化于一言一行,融化于每一项工作任务;用行动以忠诚之心,为财政争光。

上一篇:关于聘请临时工的请示下一篇:八年级生物